招商引资对税收影响

时间:2022-09-05 09:18:00

招商引资对税收影响

招商引资,是当前经济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作为经济资源的重要来源渠道,招商引资对发展和振兴地方经济而言,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新一轮招商引资热潮,近年来愈演愈烈,渐呈无序状态和过度竞争之势,从而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税收是经济的晴雨表,作为基层税务部门的一员,笔者在日常税收管理工作中,常可直接感受到这种过度竞争的招商引资对税收工作的影响和冲击,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分析探讨,以期能对改进招商引资工作、完善税收征管措施有所裨益。

一、过度竞争的招商引资主要表现

目前地方各级政府的招商引资工作,从参加的主体、招商的对象、采取的手段、衡量的标准等各个方面来看,均呈现出过度竞争的态势。

(一)招商引资主体:政府从“幕后”走到“台前”,唱起了主角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地方政府的职能体现在四个方面:经济协调、市场监管、维护秩序和社会服务。由此可见,政府应是当地产业政策的制订者、投资环境的营造者、市场秩序的监督者和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招商引资,本质上是一种商业行为,属于竞争性领域,应该交给企业或其他市场主体,按照商业规则和市场规律去运作。然而,目前的地方政府直接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成了招商引资的主角,直接参与各种招商引资活动。大至利用外资政策的制订、投资环境建设,小至招商项目设计、招商引资推介,乃至商务谈判、合同履行,往往都有政府介入的举动。各级政府基本都设有专门的招商引资部门,有的还常年设立招商团,穿梭于各种招商活动和会议。有的直接采取党委、政府发文的形式将招商引资的指标下达到各个部门和直属单位,甚至连法院、检察院、公安局都不能例外。各部门又把招商引资的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到每一个人的头上,实行定任务、定时间、定责任,与职务升降挂钩,与奖励报酬挂钩,一时间,政府官员“全民动员,全民招商”。

(二)招商引资对象:资本多元化,项目基本来者不拒

新一轮的招商引资对象,包括国外资本的首次投资,已经在中国投资的外资所进行的二次投资、国内其他地区资本在本地区的投资(即“内资”)等各种形式的区域外资本。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国内企业的经济实力也逐步增强,除外资以外,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内资”日益成为一支相当雄厚的资本力量。这种招商引资范围的扩大,固然是招商引资工作的进步,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互相“挖墙角”的现象,或者一些内资企业鉴于其他地区对广义外资提供的优惠政策,欣然跑到其他地区享受“外资待遇”。外资二次投资比例的增加和内资的加入,加剧了招商引资竞争的激烈程度。

在具体的招商引资项目上,地方政府往往不是从本地实际出发,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对本地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进行系统分析,而是不加选择,来者不拒。对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转移强制淘汰设备、导致环境恶化、产业结构趋同化的项目也大开方便之门,致使一些垃圾项目、夕阳工程长驱直入。有些地方在招商引资时不惜一切代价,为了保证引资项目的上马,对严重的安全隐患视而不见。

(三)招商引资手段:减免税费,低价转让土地,甚至怪招迭出

不少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不是致力于改善投资软硬件环境,而是热衷于出台种种优惠政策,往往采取减免税费、低价转让土地、甚至无偿使用土地等各种倾斜手段取悦投资者,以期达到吸引外部资源发展当地经济的目的。如某县规定,凡在该地投资500万元的企业,土地象征性地收取出让费,凡在该地投资1000万元的项目,土地实行无偿划拨,不收取任何费用;甚至水电也有优惠,有些地方政府承诺,凡在该地区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水电实行半价收费。

除此以外,还有花样繁多的招商怪招,如,某镇公开面向社会开展首届“东淘佳丽”选美活动,获得第一、二名的“东淘佳丽”聘任为该镇招商办副主任,签订聘任上岗合同,月工资1500元,第三名签订兼职上岗合同。又如,某县规定:投资1000万元以上,年纳税8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法人代表,发给相当于副县级四档基本工资,当年聘用企业法人代表的1名年龄、学历条件符合规定的子女,到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四)招商成果的衡量:量化考核,GDP、财税指标增长“一俊遮百丑”

量化考核是上级政府考核下级政府的常用方法,上级政府一般通过GDP、财政税收等经济指标来考量地方政绩。在这种考核体制下,各级地方政府纷纷把有利于GDP和财政税收增长的事情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有利于快速提高上述指标的“招商引资”当作“一把手工程”来抓。各级地方政府在考核所属部门和单位、所属部门和单位考核基层干部个人政绩时,又进一步把引资任务具体为明确的引资数额,甚至将招商引资的成绩登报公布,排列名次,对引资不力的部门领导责令在电视上说明或检讨,这给各级政府部门造成了巨大压力。这种重数量、轻质量,只关心引进多少资金、多少项目,对项目建设后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对当地社会贡献率等缺乏必要考核的考核评价体系,助长了招商引资中的一些不正之风的孳生,使某些投资商注册空壳公司,或不断变更注册地,通过增加注册资本的方式增加招商引资的数额成了某些人的惯用手法,有的甚至弄虚作假,大玩数字游戏。

二、过度竞争的招商引资对税收的负面影响

招商引资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增加税收收入的重要途径,但陷入过度竞争后,便带来了一系列的并发症。过度竞争的招商引资给税收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

(一)税收收入大量流失

一些地方为了吸引企业来投资,向投资者承诺,地方规费和政府性基金可以免收;有的提出地方税收可以免收;有的还明确表示,不但地方规费、政府性基金可免收,地方税收不收,连中央地方共享税的地方分成部分也可返还给投资者;甚至有的地方还直接提出零税费的承诺。地方税的减免尚在地方政府的权限范围内,对中央税的政策滥用、突破同样费尽了心机。有些地方允许一些企业打着高新技术企业、新办第三产业、福利企业等旗号,享受国家规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一些投资者在各地不同的优惠政策驱动下成了“候鸟”企业,在享受各地不同的优惠政策的同时,无形中减少了国家税收收入。今年6月3日,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一次专题演讲时透露,最近审计署对6省区80个开发区调查发现,2003年以来,这些地区一共减免税123亿元,除正常减免税以外,很多特殊政策导致税收流失65个亿。而开发区的税收流失不过是冰山一角。

(二)影响税收法治水平

作为新时期治税思想“法治、公平、文明、效率”的首要原则,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立足点和灵魂。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不惜以权代法,对外部投资者作出超出国家税法范围的许诺,从而影响税法的刚性和统一性。有些地方的招商部门凌驾于其他各部门之上,没有招商部门的同意,许多行政执法部门难以对企业违法违规的经营行为进行查处,或者在查处过程中遭遇种种阻挠,造成地方经济秩序混乱,执法工作困难重重。但对于真正谋求发展永续经营的成熟企业来说,它们更希望投资地的政府依法行政,具有透明的运作机制和成熟的商业环境。如果政府为了招商引资而出台超出国家税法的减免税政策,那么这个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依法行政的公信度就值得怀疑,这样的投资环境对于一个企业的未来发展也许是致命性的。

(三)增加税收管理难度和成本

为了完成招商引资的指标,一些招商者游说辖区外的经营者在本辖区内注册缴税,造成纳税人的注册地与实际经营地分离,从而给税务部门及时掌握税源情况,加强税收征管增加了难度和成本。招商引资者急功近利,也易为不法分子所利用。一些不法分子通过中介机构注册,领取发票后,很快就“人间蒸发”。专门设立的招商引资点内的企业,不少刚注册不久就成了非正常户,而查找起来却缺少线索。今年6月份,经对我局两个稽核管理科调查发现,稽核管理A科共有非正常户64户,其中某招商引资点就有39户,占该部门非正常户的60.94%。无独有偶,稽核管理B科共有非正常户34户,其中某招商引资点有非正常户12户,另一招商引资点有非正常户15户,两者之和占该部门非正常户的79.41%。

三、税务部门应对过度竞争的招商引资若干对策建议

招商引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过度竞争的现状,需要有关部门深刻分析其形成的内在和外在原因,从改革财税体制、完善法律规范和地方政府的考核机制、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等方面寻求对策。对此,税务部门也不能无所作为,而应联系税收工作实际,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一)严格税收法治,维护税法刚性

一是要完善税收立法。目前的《税收征管法》第三条规定:“税收的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法律授权国务院规定的,依照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任何机关、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擅自作出税收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和其他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但这仅是原则性规定,没有规定具体的法律责任和监督机构,因此在实际执行中被大打折扣。建议有关部门尽快着手研究制订具体的实施办法,以此促进经济领域中诸如招商引资等工作的规范性。

二是要规范税收执法。《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三条规定:“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作出的与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一律无效,税务机关不得执行,并应当向上级税务机关报告。”这既为税务机关依法执行职务,避免行政干预提供了法律依据,又对税务机关的行政行为规范提出了要求,在日常税收工作中,我们必须坚持税收法治原则,对于与税法相抵触的规定,坚决不予执行,切实维护税法刚性。

三是要建立司法监督体系。我国现行的行政诉讼制度只能对规章及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判断、审查,而且只有不予适用的权力而没有撤销的权力。在司法实践中,鲜有法院否定各级地方政府和税务机关的涉税规范性文件效力的判决,这表明对税法的司法监督职能尚未充分发挥出来。今后可考虑设立专门的税务法院,培养高素质的税务法官,突出法院在税法实施中的地位,从而严格税法执行,规范招商引资工作。

(二)主动加强宣传,促进招商引资人员知法守法

招商引资官员非税务专门人员,未必对税法精神吃得很透彻,有时难免会作出一些与税法精神不符的承诺。加之,目前“全民招商”的现状,使得招商人员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税法知之甚少,为了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在急功近利思想的驱使下,盲目引资,给后续的税收管理带来不小的难度,因此,加强税法宣传任重道远。税务部门不仅要一如继往地向纳税人宣传税法,提高纳税人依法纳税的水平,还要主动向地方政府领导、各职能部门直至街道干部宣传税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醒,促使招商引资人员知法守法。另外,还要加强对公民的税法意识宣传,在全社会营造依法诚信纳税的良好氛围。既要宣传税收优惠政策的种类,又要详细介绍享受此类优惠政策的具体条件,避免招商人员盲目允诺。

(三)经常加强沟通,争取招商引资部门的支持

一般来说,招商引资部门对引进的企业比较了解,经常加强沟通,与之保持密切联系,可以获得一些有助于我们加强税收管理的信息,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水平。如,税务责任区与所属街道建立定期联系制度,按月互换企业登记信息和税收收入信息,一方面有利于税务部门了解招商引资的动态,有的放矢地对招商引资涉税问题进行政策辅导,及早消除隐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了解所引进企业的情况,加强税源管理,同时也有利于招商引资部门掌握招商引资所实现的税收收入情况,校正今后招商引资的思路和方向。

(四)努力强化征管,落实属地管理原则

根据《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十二条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完善税务登记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规定,税务登记实行属地管理,纳税人应当到生产、经营所在地或者纳税义务发生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企业往往为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所吸引,在未确定最终生产经营地或办公场所的情况下,由招商引资部门提供一处有固定产权的招商引资点地址证明,据此办理工商、税务登记,一个招商引资点往往拥有多家企业,而企业的实际经营地与此相分离。为此,必须强化税收征管,切实落实属地管理原则,把好税务登记进门关,核查中遇有企业实际经营地址与登记地址不符的,必须要求企业变更经营地址,从而有效地减少区内注册区外经营的纳税人数量,提升税源管理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