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旅游发展规划

时间:2022-08-29 05:08:00

大旅游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全市大旅游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市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制定《**大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本规划所称的“大旅游产业”,是指以传统旅游业为龙头的,包括会展、休闲、商贸、文化及其他社会资源中能与旅游互动部分的产业集群。

一、我市大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与态势。

“十五”期间,我市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经济环境,以旅游国际化为突破口,大力实施“旅游西进”战略,观光旅游迅速发展,会展商务业、休闲度假业及相关产业明显提升,基本形成了国内游和入境游“两轮驱动”,观光、会展、休闲“三位一体”发展的产业格局。

———观光游览业不断走强。**年以来,我市建成并开放了雷峰塔、杨公堤、大明山、**野生动物世界、垂云通天河等一批新景区;西湖、千岛湖、宋城、双溪竹海漂流、七里扬帆等景区的旅游促销力度进一步加大;旅游国际化战略全面启动,成功推出包括学校、医院、商场、社区在内的50余个较有特色的社会资源点,旅游环境不断优化。**年,全市入境过夜旅游人数123.41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301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10.73亿元。**年,全市星级饭店突破200家,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旅行社295家,其中国际社31家,旅游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95年的5.1%上升到**年的6.3%。

———会展商务业初见成效。以西湖博览会为龙头的商务会展业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成功举办了5届西博会以及国内旅交会、国际华商大会等大型会展活动,展览规模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30%左右。目前**会展业发展水平已经名列全国第九位,并有较大上升空间,商旅互动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休闲度假业发展迅速。通过发展商业特色街区、推进工农业旅游、丰富夜游及文娱活动等多种方式,培育并加强了休闲业态。湖滨旅游商贸特色街区、清河坊历史文化特色街区、南山路艺术休闲特色街区、武林路时尚女装街区休闲特色浓郁,促进了商旅互动;余杭、临安、桐庐等地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临安市还编制了休闲度假胜地发展规划;西湖区双流农庄等8个单位被列为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观光游览业发展比较成熟并在国内领先,但会展商务业、休闲度假业发展相对滞后,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特色性的文化项目相对较少且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国际化程度不高。国内旅游“一轮独大”,入境旅游相对滞后;国际性会展项目较少,缺乏按国际标准设计的会议厅,承办国际会展项目所配套的软、硬件设施还不够完善;从业人员素质与国际化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还不能提供符合国际惯例的高质量旅游服务。

二、我市大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以旅游业为龙头整合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城市为依托优化市域空间组织。通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政策创新,不断改善发展环境,持续增强发展动力,进一步推进和完善观光游览、会展商务、休闲度假“三位一体”、城市和乡村协调互动的发展格局,使**的大旅游产业加速走上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二)总体目标。通过10—15年的努力,把**建设成为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与会展商务为三大支柱的功能多样、特色鲜明、品位高尚的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东方休闲之都。

(三)分期目标。

1、近期目标(**—2010年)。基本形成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东方休闲之都”的框架。至2010年,年接待入境旅游者力争达到25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超过15亿美元;年接待国际性会议和展览50次以上,会展业总收入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大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年的6.3%提高到8%左右。

2、中远期目标(2011—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知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东方休闲之都”。至2015年,以景观、文化、产业为支撑,依托观光度假、文化娱乐、风味餐饮、特色购物、体育健身、学习培训、创意设计、会议交流、休闲商务等领域的“三大支撑、九大领域”为重点的“东方休闲之都”建设进展明显。至2020年,大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以上,成为有一定知名度的国际会议基地,培育成2至3个国际展览品牌,入境游客数名列全国前茅,旅游业态明显转型,休闲度假和会展商务在大旅游产业收入中的比重明显提高。

三、我市大旅游产业的基本格局及其联动

(一)观光游览业。

———提升景区规划、建设水平。根据国际旅游市场的需求,加强国际旅游产品的开发;继续推进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建设好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西湖博物馆、西湖龙井茶文化景区,丰富净慈寺和灵隐景区文化内涵;大力推进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打造中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并逐步开发京杭大运河**段,恢复南宋皇城遗址公园等旅游新产品;塑造郊区县(市)中“两江一湖”、天目山、钱江观潮、双溪漂流、龙门古镇等旅游品牌形象。

———促进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等文化旅游的发展。新建韩国临时政府**旧址纪念馆;运用现代科技,加强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的“活化”改造,增加游客的互动参与性;扩大对各类展馆的旅游宣传,精心策划和积极参与组织各类活动,吸引国际游客。

———充分利用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打造“名城名湖名山”国际黄金旅游线,整合**旅游休闲、上海都市旅游与黄山自然风光的旅游资源,构建长三角区域核心旅游线。

———新建、扩建一批高档次五星级宾馆和设施,适度增加超五星级宾馆的比重;鼓励发展青年旅舍,以满足休闲自助游的增长需求;积极引进国际旅行社,鼓励其在**开设分支机构,引导国际、国内旅行社做大做强;培育和引进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加强对各类宾馆饭店、旅行社等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二)会展商务业。

———建设现代化会展设施。加快建设**国际会展中心、浙江旅展中心、浙江国际商务中心、钱江新城会展场馆、钱江世纪城会展场馆;建设3至5个具有国内一流水准的会展配套设施;利用萧山各类高星级宾馆,建成后的休博园、风情园以及湘湖景区的休闲度假优势,发挥其在**商务会展中的作用;在**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适度建设会展设施。

———大力发展会议业。充分利用**位居长三角、毗邻上海以及优越的休闲环境优势,积极鼓励在杭的中央、部、省属单位、高校等机构,争取更多的国内机构、跨国企业、国际机构来**举办各种国内、国际性会议,并以会议业为重点发展整个会展业。

———实施会展业“品牌特色”战略。继续办好西博会、茶博会和****世界休闲博览会;充分借助上海国际门户作用,抓住“世博会”的契机,进一步加大城市营销力度,以城市品牌化推动**会展业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引进国内外大型品牌会展项目,鼓励本市会展机构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会展机构的合作;在会展企业中积极推行国际标准质量认证体系,规范会展业服务标准;加强会展营销和管理人才的培训,推进我市会展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休闲度假业。

———加快**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步伐;在加强千岛湖、新安江、富春江生态保护的同时,积极引导休闲度假旅游;高起点、高品位地规划与开发湘湖、径山以及临安生态休闲和高山避暑旅游度假区。

———深度发掘**的历史文化内涵,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吸引国内外具有雄厚实力的投资实体打造2至3个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标志性文化项目。

———充分利用体育中心、体育馆、游泳场馆、射击俱乐部、休闲健身吧等各种休闲健身场所,开发“艺术文化休闲”、“名校名企”、“市民宅居”、“特色市场购物”、“老年休闲健身”、“老街探幽访古”等都市新兴旅游项目,促进传统旅游向人文旅游、休闲旅游转变。

———积极推广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推进临安、余杭、桐庐、建德、富阳等地富有生态特色的农家乐旅游;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梅家坞茶文化村、龙坞茶村乡村休闲旅游。

———适度发展和利用各种咖啡屋、茶楼、酒吧,以及剧院、KTV、俱乐部、夜总会等歌舞娱乐场所,满足中外旅游者夜间休闲娱乐需求。

(四)游憩商贸业。

———重点推进商业特色街区的建设。进一步推进湖滨、清河坊、南山路、丝绸城、武林路、四季青、文三街、信义坊、梅家坞、延安路、解放路等商业特色街区的建设,通过调整经营结构,实行错位经营,注重特色,提升档次,完善购物、观光、休闲综合服务功能。

———全面带动新兴商贸业态的发展。结合钱江新城中央商务区、武林广场核心商圈、拱宸桥区域商业中心等商业区块发展规划,鼓励发展与旅游相适应的专营专卖店,适度建设集购物、休闲、娱乐、展示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购物中心(shoppingmall)。

———积极开发和挖掘特色商业内涵。一方面充分利用传统特色商业,如楼外楼、胡庆余堂、都锦生、王星记等特色老字号,让旅游者领略风味特色的同时,体会**的历史文化内涵;另一方面通过现代特色商业,如特色市场和特色商店,满足休闲旅游者购物的现实需求。

(五)配套服务体系。

———制订出租汽车行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人才培养、本地市民对**旅游目的地城市的认知等与旅游配套的专项发展计划。

———逐步推广信用卡、旅行支票的使用,放开旅游资产抵押贷款、个人旅游消费贷款等旅游信贷。

———加大在旅游区、会展中心、餐馆、影剧院等地旅游信息采集、处理与方面的投入,进一步发挥旅游信息的作用;加大以“**旅游网”为核心的旅游信息资源整合力度,加快建设国际化的综合性城市目的地旅游商务信息网站。

(六)产业联动、区域联动。

———坚持“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市场基础力”三力合一的发展原则,积极探索相关产业群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有机统一、和谐共进”的发展模式。

———发挥**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以观光游览业为基础,带动会展商务业、休闲度假业、游憩商贸业以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充分利用产业间的联动关系,促进产业协调发展。节庆兴旅,以旅促展,以展带旅,商旅互动。充分利用西博会、休博会、茶博会、钱江观潮节、森林博览会、新安江之夏旅游节、富春江山水节等平台,积极举办会议、展览,带动观光游、商务会展游和休闲游,促进商贸业和文化娱乐业的发展。

———在旅游产品(线路)开发中,将景区(点)与休闲场所、特色购物街、定点老字号等有机结合,在宣传推销**的特色休闲场所与商业特色街区的同时,促进“老字号”的保护与发展。

———在管理机制与手段上实现互动。旅游、商贸及文化管理部门要携起手来,对旅游商品的创新、名特产品的保护与培育、旅游景点商业网点的管理、特色街区的建设与经营管理、文化休闲场所的规范与管理等进行共同探讨,创建统一规范的管理与监督制度。

———加快形成一个半小时旅游圈、经济圈,增强**市区大旅游产业发展对各区、县(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有步骤地梯度推进各区、县(市)的旅游产业的发展与转型,形成规划共绘、市场共拓、产业共兴的大旅游发展格局,推进大**、大旅游、大产业的协调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成立大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在“大旅游产业”战略思维指导下,成立**大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大旅游产业领导小组与旅游西进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承担协调大旅游产业和谐发展、互相促进的职责。

(二)深入推进旅游西进战略和旅游国际化战略。通过深入推进旅游西进战略,打造一个半小时交通圈、旅游圈、经济圈,实现**市大区域旅游的共同发展。通过提高旅游规划、产品开发和包装、公共服务设施、服务管理等的国际化程度,推进旅游国际化战略,营造良好的入境旅游环境,促进观光游览业、会展商务业、休闲度假业及游憩商贸业的提升规模、档次和水平。

(三)出台促进大旅游产业相关政策。在原有扶持政策意见的基础上,根据我市大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重新制订或修订加快促进大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

(四)实施大旅游人才培训计划。推出针对旅游、会展等专业人才的引进政策,加强人才储备;利用在杭旅游教育培训机构和师资力量,提高大旅游产业所需的各类人才素质,如旅游与节庆策划人才、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目的地信息化人才、小语种(韩语、泰语等)导游等。

(五)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旅游功能和形象。完善**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完成各县(市)及余杭、萧山区的分中心建设,并与**旅游集散中心相衔接。实现**旅游集散中心与长三角区域主要城市(上海、南京等)旅游集散中心的联网运行。积极开通集散中心之间和旅游集散中心到景区(点)的旅游客运专线。进一步完善旅游交通换乘方案和观光巴士营运网络,使**旅游集散中心成为常设的旅游换乘点。

建设**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全面完成**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建设及网络化布点,并提供多语种服务。

逐步推广市区及各景区(点)的公厕生态化改造,通过广泛宣传和文明引导,改善城市形象。

完善多语标识系统。完成所有A级景区(点)、商业特色街区、市区重要文化旅游区(点)、三星级以上宾馆、市属博物馆和重要名人故居的多语标识系统。

推行环境“四化”。在景点和重要旅游服务场所推行“四化”(洁化、绿化、亮化和序化),营造舒适的国际旅游环境。

(六)培育并做强旅游企业集团。鼓励旅游企业(旅行、酒店、旅游区、旅游培训机构、旅游信息服务商等)创新管理手段、提升服务水平。通过政策引导、市场激励等措施做强旅游企业,努力使其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引导建设若干国际知名的高等级酒店(或连锁酒店)、国际旅行运营商以及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景区。培育从事旅游业开发的大型龙头企业,对重点旅游企业要在贷款、税收、供地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