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业基础建设意见

时间:2022-05-25 02:43:00

市农业基础建设意见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总体要求和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把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当务之急,把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作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根本之策,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关键之举,为解决“三农”问题,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对此,各级各部门要准确认识和把握,进一步理清“三农”发展的新思路,积极谋划“三农”工作的新举措,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

2011年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省农村工作会议和市委五届三次全会精神,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目标任务是:完成农业总产值214亿元,同比增长6%,粮食总产稳定在180万吨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97元,同比增长11%。

一、进一步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

1、不断增加对“三农”的投入。落实好国家、省上的政策措施,做到市、县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2011年要把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建设作为投资重点,切实做到“三个继续高于”。耕地占用税新增主要用于“三农”,市、县预算安排的城市维护建设支出要确定部分资金用于乡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市财政支农资金确保每年增长10%以上。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加强农业投入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注重发挥政府资金的带动作用,引导农民和社会各方面增加农业基础建设投资。金融部门要加大信贷投放,强化对“三农”的支持。

2、落实好强农惠农政策。继续落实好国家和省上对种粮农民直补、小麦良种、农机具购置和奶牛良种补贴、地膜玉米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退耕还林补助等各项补贴政策,进一步健全补贴机制,巩固完善各项补贴政策。全面落实对粮食、油料、生猪、奶牛生产的各项扶持政策,加大对生产大县的奖励补助政策。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市财政继续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一村一品”工程建设,县财政也要安排一定资金支持“一村一品”发展。

3、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各级要不断拓宽增收渠道,确保农民收入快速增长。要通过结构优化增收,继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搞好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和建设,支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和特色农业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要通过降低成本增收,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促进秸秆等副产品和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要通过非农就业增收,提高乡镇企业和家庭工业发展水平,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要通过政策支持增收,加大惠农力度,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4、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努力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新格局。健全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业和农村流动,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互动互促。切实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完善各级行政管理机构和职能设置,逐步实现城乡社会统筹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突出抓好四大产业基地建设,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5、重视抓好粮食生产。切实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2011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50万亩,总产巩固在180万吨以上。突出抓好良种统繁统供、地膜玉米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草综合防治等重点技术推广,扩大优质小麦和优质专用玉米播种面积。加大对粮食主产县的扶持力度,促进粮食作物向优势产区集中。进一步完善粮食风险基金政策,开展主要粮食作物的政策性保险试点。

6、强势推进优果工程。普及推广“四项”关键技术,不断提升果品质量。继续扩大果品优生区种植面积,积极推广生态果园模式,加快绿色果品基地建设,争创名牌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2011年水果总产达到330万吨以上,其中苹果270万吨以上,力争使优果率达到70%以上。继续实施植保工程,探索建立专业化防治队伍,推进重大植物病虫害统防统治。

7、继续抓好畜牧富民工程。突出良种繁育、发展养殖小区和家庭规模养殖及动物疫病防治三个重点,加快畜牧业发展。2011年新建养殖小区30个,全市大家畜存栏达到57万头,其中奶牛存栏18万头,生猪165万头,羊90万只,家禽1350万只,肉、奶、蛋产量分别达到18万吨、50万吨和9万吨。积极争取中、省规模养殖“以奖代补”资金,落实规模养殖用地政策,建立健全生猪、奶牛等政策性保险制度。加大投入,加快构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对重大动物疫病实施免费强制免疫。健全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并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

8、积极推进蔬菜增收工程。以精细菜、反季节菜为重点,加快蔬菜产业带建设,2011年全市蔬菜种植110万亩,总产260万吨,其中大棚菜发展到8.5万亩。

9、全面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真贯彻农产品质量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能力。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在大型批发市场设立农产品质量检测点,依法开展质量安全监测和检查。深入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实施农产品标识和可追溯制度。实施“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工程,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培育名牌农产品。鼓励优势农产品出口。

10、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按照“进城有组织、求职有服务、就业有技能、权益有保障”的要求,进一步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确保长年在外务工人员持续保持在90万人次以上,2011年实现劳务收入30亿元。全面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采取有力的措施,建立农民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制度,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认真落实农民工子女就学的有关政策规定,关心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积极开展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创建活动。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农民工回乡创业。

11、积极推进“一村一品”。继续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以示范村和具备一定规模优势的特色产品为重点,加大资金、市场、科技、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引导一村一品向区域化、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2011年,投资500万元,在全市新建示范村50个。

三、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2、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整体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认真落实中省关于大幅度增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的政策,把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和小型排涝设施纳入补助范围。鼓励农民投资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继续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亭口水库前期工作进度,全面完成玉皇阁、李家川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年内引石过渭工程实现供水目标。加快长武巨家沟、永寿马坊沟、彬县南沟流域淤地坝系建设前期工作,抓好旬邑县梁渠沟和淳化蒋家沟淤地坝系建设,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平方公里。投资3000万元,新增灌溉面积2.5万亩,发展节水灌溉10万亩,新修“四田”8万亩。

13、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建立和完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查处协调机制,切实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和林地。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投入,要重点支持基本农田整理和耕地质量建设。2011年投资320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0万亩,其中新打和修复机井200眼,衬砌渠道180公里,埋设地下输水管道290公里,架设输变电线路60公里,营造农田防护林10万亩,改良土壤10万亩,新修机耕路150公里。继续抓好3个农业综合开发世行贷款科技项目建设。加快沃土工程实施步伐,支持农民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投资2000万元,继续加强烟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烟农产前扶持的力度。

14、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大农机投入力度,重点在保护性耕作和旱作农业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在玉米收获机械化和饲草加工技术推广方面实现突破,在农业新兴产业机械化投入上实现突破。2011年争取资金2000万元,扶持农民购置农业机械2500台部,完成机械播种510万亩,机收300万亩,完成秸秆综合利用140万亩,加工秸秆饲草140万吨,新建“平安农机”示范村22个。落实好国家对农机作业服务实行减免税费的政策,继续落实农机跨区作业免费通行政策,积极扶持和培育各类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机大户,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产业化。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

15、积极实施林业生态建设。继续抓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四期造林、绿色家园建设和主干道路绿化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年内完成人工造林20万亩,投资1300万元,建设绿色家园生态示范村130个,主干道路绿化500公里,“四旁”植树800万株。加强农村节能减排工作,鼓励发展循环农业,坚决制止污染企业向农村扩散,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四、推进咸杨农业产业一体化,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建设

16、积极开展杨凌农业产业一体化合作。深入开展“市校合作”,进一步抓好“三点两线一带”建设,在“九个一体化”方面取得新进展。兴平、武功年内完成3000亩蔬菜、花卉、瓜果大棚建设任务,旱腰带酿酒葡萄种植达到2万亩。

17、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落实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继续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年内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以上。切实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健全相应机构和队伍,确保必要的经费,提供必要的办公场所、仪器设备和试验示范基地。充分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职能和作用,继续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区域气象站建设、电子显示屏建设等工作。

18、着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业的发展,切实抓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争每个农民都能掌握一定的实用技术。组织实施农民“人人技能工程”,重点培训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加快提高农民素质和创业能力,加强县域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2011年,市农业局完成农民科技培训30万人(次);市教育局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35万人(次);市科技局培训基层农业技术骨干2000人(次),培训农民8万人(次);市劳动局完成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10万人;市扶贫办完成贫困人口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5000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3万人(次);市供销社培训农民经纪人200人。

19、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全面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省上的实施办法,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市财政每年列支专门资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商业银行要在资金方面支持合作组织的发展。农业和供销部门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内部结构,健全规章制度,搞好市场营销和服务,抓好规范化建设试点。2011年,全市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50个。支持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组织,鼓励发展农村综合服务组织。

20、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引进和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市、县财政要继续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金融机构要加大信贷支持。2011年全市新增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0户。支持龙头企业跨区经营,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兴办加工企业或参股龙头企业。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与农民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化经营成果。

21、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坚持“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依托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县域工业化的主攻方向,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多层次、大幅度提高附加值。具有资源优势和一定工业基础的县市区,要积极进行产业整合,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培育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加快县域工业园区建设,全面提升县域经济整体实力。靠近大中城市的县市区,应主动承接辐射和转移,发展配套产业和配套产品。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家庭工业,加快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项目和资金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小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22、进一步健全农村市场体系。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等工程,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物流产业,2011年在全市建设和改造农家店800个。落实农产品批发市场用地按工业用地对待的政策,加快专业批发市场建设,积极推进标准化农产品市场建设,年内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2个。供销合作社要加快组织创新和经营创新,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年内建设新网工程网点200个。鼓励商贸、邮政、医药、文化等企业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继续实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

23、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推进“金农”、“三电合一”、农村信息化示范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建设,开发整合农业、科技、气象等涉农信息资源,共建平台,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积极探索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的途径和办法。2011年,投资300万元,新建村级信息服务点500个,在30个产业或市场经营聚集度高、信息需求旺盛、人流量较大的乡镇或区域建设安装30块电子显示屏,继续向农民提供手机短信农事服务。

五、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切实改善农村民生条件

24、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加大投入,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从2011年春季开始,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除杂费、补助公用经费,把农村小学、初中生公用经费标准分别提高到每年250元和385元,并扩大贫困寄宿生资助面,提高资助标准,年内为44926名中小学贫困寄宿生补助生活经费。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设施,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农村学前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在高中阶段继续实施贫困寄宿生“健康计划”,为7000名贫困生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全年减免农村学生费用2.4亿元。抓好县级职教中心标准化建设,年内创建5所省级示范成人技术学校。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农村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鼓励和组织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

25、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和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自娱自乐和民俗文化活动,大力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不断繁荣农村公共文化。2011年为北部五县及乾县、礼泉、三原20户以上的800个自然村安装卫星地面接受设施,完成31个新农村示范村通有线电视的任务。

26、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认真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扩大参与面,提高补助标准,完善补偿机制,扩大受益面。改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2011年投资1035万元,开工建设淳化、长武县医院,旬邑、永寿县妇幼保健院和秦都、渭城两区7所乡镇卫生院,对乾县、永寿40个乡镇卫生院进行医疗设备配置,完成667个村卫生室设备配置。加大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力度,做好重点疫病预防控制,优先在农村落实扩大免费预防接种范围,切实做好农村卫生人才培训工作。继续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少生快富工程和特别扶助制度,解决独生子女和双女户困难家庭养老问题,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2011年在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进行农村妇女免费住院分娩试点,力争年内建成1个部级、3个省级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县。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农村社会风尚。

27、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增加补助资金,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加快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步伐,年内将人均纯收入低于693元的24.7万名农村贫困户全部纳入保障范围。深入贯彻新的农村五保供养条例,落实供养资金,使5067名农村五保户按时领到供养金,年内建设2个县级敬老院,集中供养率比上年提高10%。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县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

28、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坚持资源整合、资金捆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原则,增加扶贫开发投入,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不断提升扶贫开发水平。2011年投资3900万元,在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建设扶贫开发重点村80个,移民搬迁700户、3500人;投资2200万元,在旱腰带地区建设扶贫重点村60个,移民搬迁750户、3700人;投资2795万元,在长武、永寿、旬邑、淳化四县19个行政村实施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搬迁贫困人口846户、3597人;市财政安排支农贷款贴息300万元,帮助农民贷款1亿元,扶持旱腰带及北部贫困地区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年内解决1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使18万贫困人口脱贫。

29、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继续推进通村公路建设,2011年投资3.9亿元,新建通村公路1300公里,使全市90%以上的行政村通上油路或水泥路。加快县乡公路和通乡公路改造,投资2.4亿元,改造县乡公路400公里。强化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监管,探索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途径和办法。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农村公共交通。

30、扎实推进新村庄建设。在继续抓好100个市级示范村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农村改水、改厕、改灶和改圈工作。2011年投资7560万元,新建农村饮水工程185处,解决2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大力普及农村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2011年在全市新建沼气池1.5万口,改厕、改圈、改灶配套达到70%以上,推进农村电网完善工程,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力度,2011年投资5582.68万元,新建和改造线路611公里,惠及101个行政村。搞好村内公共设施建设,对村内道路硬化实行补贴,配套建设供水、排水设施。加快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创造条件推进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综合治理,建立适合农村实际的村容卫生管理制度。积极实施农民安居工程,从今年开始认真执行省委省政府消灭农村无房户、茅草房和地质灾害区危房五年计划。

六、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创新机制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31、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搞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完善土地流转合同、登记、备案等制度。允许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试点,坚决防止和纠正强迫农民流转、通过流转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等问题,制止“反租倒包”等侵犯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为。

32、不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目标,抓好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着力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加快建立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完善“村财乡代管”制度,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支持建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试点。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工作。推进粮食流通体制、小型水利产权、集体林权和户籍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治理结构,维护和保持县级联社的独立法人地位,加快落实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将一定比例新增存款投放当地的政策。在锁定旧债、制止新债的前提下,积极化解乡村不良债务,重点抓好农村义务教育历史债务化解试点工作。继续抓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

33、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规范征地程序,提高补偿标准,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严格集体建设用地管理,严肃查处以租、未批先占、批少占多、私自改变用途等土地违法行为。依法规范农民宅基地管理工作,严禁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宅基地。

七、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34、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和发展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深入推进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继续抓好农村基层组织阵地建设,搞好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注重从农村知识青年、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农村致富带头人中培养选拔村级组织骨干力量,把优秀人才选拔到村级班子中来。引导、支持、鼓励高校毕业生和县乡年轻干部到乡村任职,继续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选任乡镇领导干部的工作。落实村干部待遇,探索建立农村基层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党风廉政建设。

35、加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健全群众自治制度,规范和完善民主选举,完善村民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坚持和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切实推行村务公开,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交叉任职,做好第七次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宣传,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设平安乡村。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组织在服务“三农”方面的作用,在党组织领导下,培育和发展服务“三农”的社会组织,探索乡村有效治理的机制。

36、坚持不懈地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牢牢把握“三农”工作主动权,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发展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强化农业基础建设作为工作重点来谋划,精心安排,增加投入,强化工作力量,明确工作目标,集中力量办几件大事、实事,力争在关系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进步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调整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与市委政策研究室合署办公,充分发挥其统筹、协调、检查、指导“三农”工作的职能。各县市区委要充实加强农工部的力量,在工作经费、办公设施、干部配备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确保工作正常开展。采取政策支持、舆论宣传等形式,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农业和农村工作,营造强农惠农的浓厚社会氛围,形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37、进一步健全推动工作落实机制。各级要紧紧围绕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这一总目标,弘扬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明确工作措施,狠抓责任落实,确保全年农业农村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努力把握“三农”工作规律,不断提高领导“三农”工作的水平。健全工作激励机制,将新农村建设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实行任务目标化、管理规范化、考核具体化,促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抓落实,促发展,在全市形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