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政府优化经济结构指导意见

时间:2022-04-26 09:55:00

县政府优化经济结构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部署,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进一步提高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转方式调结构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增强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抗市场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全县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和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省委九届十次全会、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力量凝聚到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上来。

2.进一步认清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意义。近年来,全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动工作指导转变,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把保增长与调结构、抓当前与谋长远相结合,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当前,全县正处在加快建设的关键时期,面临扩张总量和提升质量的双重任务。但我县产业结构层次低、发展方式粗放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和谐社会建设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更加坚定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进一步明确转方式调结构的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紧紧抓住建设“三城一基地”(中国五金机械产业城、中华美味小吃城、水郡绿城,中国最大的小麦良种产业化基地)目标不动摇,坚持不懈开展“三放三提”思想解放运动,以思想观念转变促进工作指导转变;坚持不懈推进自主创新,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不懈加大统筹力度,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不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不懈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推进科学发展、加速崛起提供强大支撑。

4.进一步明确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目标。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城乡结构、需求结构,在六个方面实现重大进展。

(1)在扩大总量、提质增效上实现重大进展。到2012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超过4亿元、争取达到4.5亿元,“十二五”末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40亿元,总量规模、质量效益、人均水平跨上新台阶。

(2)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上实现重大进展。二、三产业比重超过90%,其中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0%以上,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高端化、商贸服务业现代化、农业品质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3)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上实现重大进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2%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显著提高。

(4)在绿色建设上实现重大进展。单位GDP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有较大幅度下降,绿色、低碳、循环、生态产业快速发展,基本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低碳绿色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5)在一体化发展上实现重大进展。城镇化、城市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实现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发展,对内开放、对外开放良性互动。

(6)在加强社会建设上实现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更加完善,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二、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5.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围绕打造“中国五金机械产业城”,通过技术升级、产品换代、产业链条拉长做宽,改造提升纺织机械、汽车零部件等传统产业,做强传统产业集群;通过不断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体育器材、电梯、铁路器材、阀门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业,做大区域高科技群体。力争到2013年,全县电梯整梯生产规模达到20000台,电梯零部件占江北市场份额达到50%以上,实现由生产电梯零部件向电梯整梯大县的跨越;铁路器材国内市场份额占到10%以上,独家垄断200公里以上动车组弹簧市场;全县五金机械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20亿元,过10亿元的企业达10家以上。

6.倾力培植大项目大企业。落实好《县委、县政府关于扶持工业企业发展壮大的意见》,对财政贡献大、有发展前途、社会公信度高、企业负责人素质高、发展欲望强的企业进行重点培植,充分发挥好高含金量政策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税收、土地、金融等政策,促进各类要素向高端项目集中、向行业龙头企业集聚。重点实施好“四大企业”突破带动战略,对三岭汽车内饰有限公司、美华工业有限公司、省宝德龙健身器材有限公司、富士制御电梯有限公司4家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力促企业尽快做大做强。同时,再筛选论证一批规模扩张项目进行扶持,力争3年左右的时间,培植5家年销售收入达到30—50亿元的龙头企业,有1—2家企业纳税过亿元。

7.加快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物流、商务、保险、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餐饮、旅游、健身、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信息、会展、创意等现代服务业。

一是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健全完善物流运输、公共信息、存储配送三大平台,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培大培强金属材料交易中心、家具大世界、蔬菜市场、粮食市场、闫沙副食品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将我县建设成为鲁冀邻边商贸物流中心。

二是重点突破文化旅游业。制定全县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充分发挥美食文化、杂技文化、文化等优势,加快建设中华美味小吃城、杂技文化广场、文化馆等文化旅游项目,逐步形成完善的旅游项目产品体系,促进旅游与生态、文化、商贸、餐饮、休闲等相关产业融合互动,培育“美食”、“休闲”服务品牌,全力打造“中华美味小吃城”。

三是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到2012年农村社区全部建立完善配套的农家店和农村商品配送中心、销售网点、售后服务网点。

四是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落实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税收、用地政策和国家、省、市服务业发展有关政策,为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结合合村并建完善镇村文化设施,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8.加快发展品质农业。

一是大力发展良种繁育基地。围绕打造中国最大的小麦良种产业化基地,大力实施小麦良种繁育工程,加大对良星种业等企业的培植,加快良星农科院建设,支持帮助企业培育国字号品种,积极构建种子繁育、生产、加工、销售、管理产业化体系,到2015年全县良种繁育基地面积达到10万亩。

二是积极发展蔬菜生产。以打造“蔬菜”品牌为重点,不断提高蔬菜等农产品标准化水平,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认证,积极引进投资者,提升改造东崔蔬菜市场,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全面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到2015年蔬菜面积达20万亩以上,把建设成为京津济地区重要的蔬菜供应基地。

三是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以“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发展方向,重点抓好养殖小区、示范场户建设,积极推进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实现品种优良化、经营产业化、市场国际化、防疫网络化、服务社会化、产品无害化,把我县建成京津济地区主要畜产品生产基地。到2015年,全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以上。

四是抓好5万亩花卉苗木基地建设,把建设成为京津济重要的花卉苗木生产基地。

五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扶持瑞丰食品、天津融商肉食、天津百万头生猪加工养殖等一批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建立梯次发展的农业产业化企业群体。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扶持专业合作社自办企业,支持成立区域性联合组织和专业协会。

六是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水平。

三、坚持扩大有效需求,促进投资消费协调增长

9.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积极争取五金机械产业列入全市“十二五”规划,筛选筹备一批重大项目争取列入全市“十二五”重大项目规划盘子,促进我县五金机械产业的跨越发展。同时,按照“十二五”期间全市产业项目投资导向目录,抓好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投资,促进投资结构优化。综合运用产业、土地、金融、环保、资源利用等政策,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汽车零部件、电梯、铁路器材、体育健身器材、阀门等五金机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民生工程、基础设施、自主创新、生态环保、中小企业等重点领域。加强政府投资管理、考核、监督,提高投资实效、质量。建立完善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投资机制,鼓励民间投资以多种形式参与重大项目建设。

10.努力扩大消费需求。认真落实国家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完善配套服务,挖掘消费潜力。鼓励引导健康消费、绿色消费、低碳消费,推动消费进入持续强劲增长轨道。扩大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服务型消费,引导和促进汽车、住房等大宗商品消费,推动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挖掘农村消费潜力,积极推进家电下乡、农机下乡、汽车下乡、建材下乡。实施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城乡流通网络建设,改善消费环境。发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等便民服务,加强商贸中心、批发市场、物流配送等流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努力开拓市场。把扩大消费与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加快廉租房建设、低洼易涝地段危房改造步伐,增加普通商品房供应,引导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积极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

11.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坚持一手抓收入增加、一手抓分配调整,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职工收入增长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会保障水平。创造条件鼓励自主创业,增加群众消费能力。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四、以城镇化为龙头,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12.加快县城区建设。统筹抓好县城、小城镇和合村并建工作,力争到2020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县城按照建设“水郡绿城”的目标,提升改造老城,建设南部新城,打造水在绿中、城在绿中、水绿相映、绿水环抱的新县城。把文化因素、低碳理念融入城市建设,高标准开发建设好13平方公里的南部新城,今年重点抓好水系整治工程、文化艺术中心及休闲广场、四星级酒店、美食苑、教育大厦、工会大厦等项目,确保按时按质竣工投入使用。下半年,启动河综合整治、核心商务区、湖公园等重点工程建设。同时,规划建设好行政中心、全民健身广场、杂技文化广场等重点项目,努力把南部新城打造成为全县新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加大老城区改造力度,实施好城区道路改造升级、供水管网改造、集中供热、垃圾处理厂建设等重点工程,切实发挥各项工程应有的作用;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到2012年完成所有城中村、旧住宅区改造任务;按照生态化、园林式的要求,大力实施城区绿化工程,深入开展“老城改貌综合整治行动”,加快构建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的城市管理机制,集中整治脏、乱、差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形象。

13.加快小城镇建设。按照“五个一”(一条示范街、一处住宅小区、一处商贸小区、一处工业园区、一处公益性休闲场所)的要求,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强化产业、人口聚集功能。重点抓好柴胡店镇科学发展综合示范区建设,县财政、各部门要落实好既定的帮扶措施,集中一切资源、要素向其倾斜,力争用3年时间,将柴胡店镇建成全国有影响、全省创一流、全市居前列的科学发展综合强镇,以此带动全县其它乡镇的发展。

14.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按照“一年见成效、二年上水平、三年大变样”的思路要求,全面启动52个示范社区的并建工作,年内完成启动新建社区住房1万户、120万平方米;3年内完成60个示范社区的整体并建工作。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符合条件的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就业和落户。着力抓好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社会服务一体化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城乡建设有机衔接、要素良性互动、经济社会协调共进。

五、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15.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落实好《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工业企业发展壮大的意见》、《县扶持工业企业发展壮大奖励政策》,鼓励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开发新产品,支持企业争取国家及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冠名,扶持企业建立部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档次,企业扩张技改投入享受招商引资项目的一切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快信息化、标准化和知识产权建设。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的申报、管理和保护工作。对主持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并获得认可和实施的企业给予奖励。鼓励企业更新装备,充分运用增值税转型政策,利用信贷、融资租赁、信托等方式加快设备更新。

16.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完善落实各项奖励政策和帮扶措施,促使各企业加快建设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平台,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深入实施百家重点企业与百家高校对接合作计划,以多种形式合作共建各类技术中心,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力争到2011年底,全县前百强重点企业至少与一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到2015年,百强企业全部建立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7.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今年引进各类人才(本科以上)500人以上;积极帮助企业引进急需人才和硕士、博士、专家等高级人才,对4家重点扶持企业,每家每年不少于10人。突出抓好高层次、高技能、紧缺型人才培养,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奖励、流动等配套政策,对引进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在住房、科研经费、家属子女就业就学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深入实施党政干部大规模培训,开展好“县科学发展大讲堂”活动,邀请各类名家、专家为公务员和企业经理作专题报告,组织民营企业经理到清华等高校培训,不断提升全县广大干部和企业家的整体素质。

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发展活力

18.推动园区转型升级。落实好《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县经济开发区建设发展的意见》,完善开发区管理和运行机制,全面落实扎口管理、一门对外措施。在现有开发建设面积10平方公里的基础上,推进南扩、东延,实现“一年上台阶,两年大变化,三年当排头(全市经济开发区排头兵)”的目标,力争到2012年开发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通过进一步转方式调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强化科技创新,完成规划控制区内其他面积的开发建设,到“十二五”末,跨入一流省级开发区行列。到2020年,实现开发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跨入部级开发区行列。

19.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开放促转变,在转变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纵深推进“南融北接”战略,瞄准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日韩、台湾等区域,有针对性地组织招商推介活动。在招商项目上,以世界500强、全国百强、行业龙头等“巨头”企业为重点,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增强发展后劲。通过1—2年的努力,争取引进2—3家“巨头”企业。全面落实国家、省、市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重点扶持美华工业、宝德龙健身器材、美善家具、三江木业等一批骨干企业,加快培育出口品牌和营销网络,引导企业开展国际注册、认证,支持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巩固欧美日韩传统市场,积极拓展东盟、南美、非洲、中东等新兴市场,扩大国际市场份额。鼓励企业进口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紧缺资源性原材料。产业调整和振兴的政策措施同等适用于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

20.再创民营经济发展新优势。深入实施产业集群培植、双百双提升、万人初创业工程,促进全民创业。产业集群培植重点抓好家具、五金机械(汽车零部件、电梯、铁路器材、体育健身器材、阀门、纺织机械)、精细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产业集群的培植,力争三年内,省级产业乡镇达到4个,市级特色产业乡镇达到6个。双百双提升工程,选择100家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进行重点培育;选择100位思想解放、进取意识强的企业家,进行重点培养。万人初创业工程,加大创业政策扶持,提供创业发展平台,加强创业服务支持,引导各类能人带领、创办民营经济,力争三年内全县民营工商业户总量达到20000处。积极组织企业参观、参训、参展,解放思想,提升境界,引导企业加快产品、设备升级改造步伐,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认真落实鼓励企业发展壮大的政策措施,突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推动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七、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21.构筑低碳发展新模式。探索建立低碳经济示范区,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低碳微排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构建低碳产业、低碳社会、低碳环境相协调的发展体系。加大绿色技术研发、绿色产业融资力度,壮大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规模。引入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推广太阳能光热系统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22.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推进高碳产业低碳化改造和低碳技术应用,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加快淘汰“三高两低”与“五小”企业等落后产能。突出抓好重点用能企业节能降耗,重点抓好晋煤同辉75吨锅炉改造、新上变频设备等重点节能工程建设。深入推进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减排,县城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全面执行节能50%的建筑设计标准,并逐步过渡到65%。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重点抓好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晋煤同辉75吨锅炉DCS(分布控制系统)等减排工程建设。根据即将出台的“十二五”规划,明确节能减排任务目标,全面抓好落实。加强监管制度建设,完善企业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以及安全、质量、技术等市场准入标准,健全项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3.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完善资源综合利用鼓励政策,抓好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废物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利用、农村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以及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等,提高全社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强化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积极盘活存量土地,严格单位面积投资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合理配置水资源,推进农业、工业和城镇节水,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

2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城镇与农村、生产与生活、保护与治理一起抓,加大综合整治力度,建设生态文明,提高环境承载能力。以水、土壤、大气为重点加强污染防治,推进重点河流环境治理及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治理。抓好精制棉企业再提高工程、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建设,加强对新河沿河企业监管,确保外排污水经管网收集后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不断改善我县水环境质量。加快城市垃圾集中处理工程建设,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探索建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点源—污水处理厂—湿地—河流”为主体的递进式治污模式,确保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深入实施“蓝天、碧水、绿城”行动,全面完成生态县建设目标责任书指标,积极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到201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4%。

八、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5.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坚持扩大就业、引导创业结合,确保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加强就业援助,着力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城镇困难群体等重点人群就业问题。依托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健全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和企业招聘信息库,开展“免费技能培训、免费招聘员工”等活动。实施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年内培训农民工、下岗职工2000人次。

26.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进一步深化“当堂达标”教学研究,全面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抓好教师补充工作,确保教师聘用质量,形成长效机制。结合城乡义务教育中小学布局调整,今年完成城区小学、实验中学、保店镇中学等10处学校楼房化工程,到2012年农村初中和中心小学全部实现楼房化。完善助学政策,认真解决困难家庭和入城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点培养急需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着力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27.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保险征缴力度,重点抓好开发区企业和乡镇规模以上企业征缴,努力消除零缴费企业。同时,抓好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年内力争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2%,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65%,推进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力争到2014年实现全县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争取尽快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完善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提高救助标准。落实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稳步提高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

28.推进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完善新农合、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等制度,逐步提高政府补助标准。抓好县中医院整体外迁工作,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尽快投入使用,进一步提高全县卫生服务水平。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实现零差价率销售。健全公共卫生监测体系,搞好重大疫情防控,提高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到2015年,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不低于95%。

29.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模式,构建以保障性住房、农村住房、限价商品房、危旧住房改造和公共租赁住房为主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确保每年新增建设用地中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配建比例不低于10%。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等普通商品房供应,规范发展住房市场,促进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九、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增强转方式调结构的动力和活力

30.建立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成立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有关县直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领导小组,做好转方式调结构的组织协调工作。突出抓好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进一步提高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水平,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政务服务中心和“一站式”服务体系,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拓宽信息公开范围和渠道,完善重大决策咨询、公示及听证制度,建设阳光政府、透明政府。建立健全政府行政问责制度,提高行政执行力。深入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鼓励基层和企业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31.完善体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任务分解方案和年度推进计划,健全完善科学发展综合考评体系,进一步完善各乡镇、县直部门考核评价办法,健全考核指标体系,更加注重对结构优化、自主创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民生改善、居民收入等方面的考核评价,使考核评价体系真正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风向标”,使转变发展方式成为各级各部门的自觉行动。加强对转方式调结构任务、措施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失职渎职、不作为和乱作为的严肃追究责任,真正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态度坚决而又有能力的干部选拔上来,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

32.建设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环境。加强与中央、省、市促进转方式调结构政策措施的对接,用足用活用好上级政策。加强财税政策引导,完善激励型财政支持政策,整合各类财政专项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财税的杠杆作用。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深化政银企合作,加大信贷资金对转方式调结构的支持力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积极争取土地置换和点供指标,着力提高存量土地利用效率。深入推进平安建设,着力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深入开展“重大项目突破年”、“机关作风转变年”活动,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之风,引导广大干部真正把心思用在推动科学发展上,把功夫下到转变发展方式上,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继续深入开展“三放三提”活动,解放思想、提升境界,查找差距、明确方向,努力营造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