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业发展规划

时间:2022-04-21 11:14:00

市农业发展规划

“*”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步阶段,是我市农村全面奔小康、奋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是各级农业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按照《安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和《安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总体要求,特编制安阳市“*”农业发展规划。

一、“*”时期安阳市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农业立市”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目标,全力实施“四大兴农计划、三大惠民工程、十大增效技术、十大农业产业链”,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完成88.2亿元,较“九五”末增加35.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5.6%;农民人均纯收入3220元,较“九五”末增加1091元,增长51.2%,年均增长8.6%。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年,全市粮食总产量253.6万吨,是199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比“九五”末增加33.2万吨,增长13.1%;其中优质小麦收获面积297万亩,占小麦收获面积的70%。全市棉花总产量3.5万吨,与“九五”末基本持平。油料总产量26.5万吨,较“九五”末略有调减。蔬菜瓜类总产量540.3万吨,比“九五”末增加207.5万吨,增长62.3%。食用菌总产量13.5万吨,比“九五”末增加5.3万吨,增长64%。水产品产量6000吨,比“九五”末增加3668吨,增长157%。

——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战略成效显著。到*年,全市较大规模农业龙头企业达到94家,总资产40亿元,年产值57亿元,年利税6亿元,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5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市、区)、乡镇和特色农村经济先进乡镇创建工作进展顺利,培植建设农业产业化示范县1个,农业产业化示范乡镇10个、特色农村经济先进乡镇(街道)29个。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迅猛,数量达265个,总资产达到2.1亿元,年交易额7.2亿元,吸纳会员7.6万户。十大农业产业链开发全面实施并已成雏形,其中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大宗农产品加工基地达到200万亩。

——高效农业发展势头强劲。到*年,全市高效农业面积累计达到41.6万亩。配套新建高效农业示范园区60个,其中百亩园30个、千亩方22个、万亩区8个。

——生态家园富民沼气工程进展顺利。“*”期间,全市建设大中型沼气池73座,新增沼气用户5.5万户。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扎实推进。到*年,全市共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3.6万人,其中引导性培训17.4万人、职业技能培训6.2万人。

——农业科技进步效果显著。全市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46%以上。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绿证工程深入实施,全市共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新品种100个,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作物高产优质配套栽培技术大面积应用,配方施肥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大量推广,地力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农业增产后劲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滑县作为我市唯一的农业部试点县,其经验在全国进行推广,受到农业部的表彰。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日趋完善。一是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市级农业政务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安阳农业信息网进入全国农业百强网站;县级网站全部建成,乡级服务站发展到66个。二是农业标准化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市级及各县(市)和龙安区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文峰区、北关区和殷都区配置了以农残速测仪为主的仪器设备,初步具备了开展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条件。全市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45个、发展无公害农产品18个、绿色食品3个。三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全市共建成农产品市场74个,其中年交易额超100万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13个、季节性批发市场10个、常年交易集贸市场13个、季节性集贸市场7个,初步形成了以综合批发市场为龙头,以区域性专业市场为骨干,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相结合,批发集中交易与直接销售相结合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四是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农资市场的监管有力,促进了放心农资供应,有效遏制了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不法行为,规范了经营秩序,净化了市场环境,维护了农民合法权益。

——党在农村的支农惠农亲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落实较好,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完成了农业税全免,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良种补贴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维护了农村社会大局的稳定。

二、“*”时期我市农业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时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起步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随着城乡发展的互动性、互补性越来越强,农业和农村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一是食品需求将持续增长。在未来的几十年中,考虑到人口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粮食总需求量将逐年增加,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发挥,将得到更加重视。二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将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难得的机遇。三是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对农业进行支持和保护的能力和条件。农业发展后劲将进一步增强,有利于加快农业经济发展。

在看到我市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有利条件的同时,必须全面分析“*”时期我市农业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以下制约因素。一是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还比较脆弱。尽管近年来全市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但与全国和全省先进地区比较,还有较大差距,且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大都具有不可持续的特点;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带动能力弱,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三是农产品质量普遍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四是农民素质不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较慢;五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还存在农业结构不尽合理、科技支撑能力不够明显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从整体上看,我市农业和农村发展目前仍处于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取得的成绩,也要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的机遇,更要清醒地看到当前面临的困难与问题,采取积极措施,扎实工作,推进农业增效,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三、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部署,积极推进“*”农业经济健康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国家现代化建设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部署,为做好“三农”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时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时期。

从农业农村的发展环境看,我国目前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阶段,必须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部署,全社会形成了同心协力推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良好氛围。在发展方略上,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在发展方针上,实施“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在发展政策上,对农民实行普惠政策,逐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和优化,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

从农业农村的重大任务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处于攻坚爬坡阶段,必须积极应对严峻挑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三农”工作的重大任务,是现阶段“三农”工作的总目标。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对农业基础作用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后过渡期及过渡期过后,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制约各种要素在城乡间合理流动,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任务,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抓住历史机遇,化挑战为动力,切实做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

“*”时期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揽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局,按照“农业立市”的战略构想,坚定不移地实施“四大兴农计划、三大惠民工程、十大增效技术、十大农业产业链”,坚持科教兴农,依法治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不断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的目标。

“*”时期全市农业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到201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60万吨左右,棉花总产量达到5万吨,油料总产量达到30万吨,瓜菜总产量达到600万吨,食用菌总产量达到15万吨,水产品产量达到1万吨。

“*”时期全市农业经济工作发展重点是:

农业产业化经营计划。培植3—5家部级标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大扶强重点农业龙头企业40家,建设50个农业产业化示范乡镇和特色农村经济先进乡镇,3—4个产业化示范县(市、区),规范、完善、发展100个与国内外市场相联结的大中型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全市主要农产品部分加工率达到60%左右,全市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产值比达到1:1,带动全市50%以上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

高效农业开发计划。年亩纯收入2500元以上的高效农业面积发展到120万亩,高效农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明显提高。

生态家园富民沼气工程。全市农村沼气用户达到35万户,惠及农民150万人;按标准建设生态家园富民沼气工程示范乡镇(办事处)36个,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0万人,农民科技培训50万人,培训转移率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品牌效益明显。

农业增效技术。加快农作物良种繁育,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步伐,进一步提高全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00万亩,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54%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到45%。

农业产业链开发。“*”期间,力争把资源优势真正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形成布局合理、主导产业明确、具有各自特色的粮食、棉花、花生、瓜菜菌、中药材等农业产业链。

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产品市场、农技推广、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农民生活有明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农村各项事业有较快发展,农村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有较大提高。

四、“*”时期农业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中央提出的二十个字的总体要求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八个新”的具体目标,科学规划,整合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一要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稳步推进“四大兴农计划、三大惠民工程、十大增效技术、十大农业产业链”;以稳定粮食生产为重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重点,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计划;以建立完善十大农业产业链为重点,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以实施高效农业发展计划为重点,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为重点,全面提升农业科技进步水平;以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为重点,努力提高农业发展的外向能力;以强化服务为重点,健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二要着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池,积极推进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改善农村能源、环境、卫生等条件。推广应用沼气生态农业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开展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实现秸杆、粪便、垃圾、污水、废水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要按照农业部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的安排部署,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循环农业发展,认真做好生态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三要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开展绿色证书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和新型农民培训,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四要加强农村民主建设。完善财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工作。引导农户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五要推动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发挥农业部门职能优势,参与发展农村文化教育、农村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

(二)积极实施“优质粮产业工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全面提高耕地质量。组织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大力推广有机肥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农作物平衡施肥技术、土壤改良技术、节水农业技术,实现土肥水资源的高效调控和综合利用。“*”期间,建成标准化地力监测点25个,建立土壤耕层肥力长期定位监测点200个,在巩固提高8个万亩沃土工程综合示范方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沃土工程实施规模,提高耕地质量。二是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实施优质粮产业工程。继续抓好国家优质小麦基地市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我市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产业带建设;坚持依靠科技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推广种植优质专用玉米、优质大豆、脱毒红薯等粮食作物;继续实行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引导农民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三是进一步做好农业生产的抗灾、减灾工作。按照“以防为主、防控结合”的农业防灾、抗灾、减灾原则,建立健全我市农业重大灾害、农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农业重大有害生物及外来生物入侵突发事件等应急控制体系,建立农业重大灾害应急控制的技术、物资、资金三大储备制度,加强对农业自然灾害的预警、监测和监控,增强农业抗灾减灾和应对农业重大灾害的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粮食稳定增产提供保障。

(三)强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产业链开发。一是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积极开展外引内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改善投资软硬环境,吸引外地客商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带人才,兴办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帮助企业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继续对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实行领导分包制度,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切实优化发展环境,造就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造就一批产值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元、带动农户超万户的“三超”龙头企业。二是努力打造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开展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市、区)、乡镇和特色农村经济先进乡镇建设活动,全面实施十大农业产业链开发,加快农产品优质专用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步伐。不断完善规划,紧紧围绕我市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形成布局合理、主导产业明确、各具特色的粮食、棉花、花生、瓜菌菜等十大农业产业链。构建以大型企业为骨干、中小型企业为基础,群体竞发、相互配套的企业格局。三是逐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和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继续搞好试点工作,分地区、分专业树立一批示范典型,探索多渠道、多领域、多层次的联合与合作。对各类有优势、有潜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在政策上、资金上、业务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指导,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步伐。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机制,真正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实惠,从企业发展壮大中获得利益,以实现企业与农民的“双赢”。

(四)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优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是狠抓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要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具有本地区域特色的示范样板,重点建设一批特色突出、效益显著、有一定规模、带动能力强的“百亩园”、“千亩方”、“万亩区”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二是突出区域特色,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建设高标准、高效益的“一区一带一园二基地”规模生产,即以内黄县西部、南部和滑县中部、北部为主的鲜果和果粮椒(瓜菜)一年三收丰产区,以汤阴县、内黄县鹤台线为主的保护地温棚瓜菜生产带,以龙安区、文峰区、殷都区、北关区、安阳县为主的花卉苗木及城郊型蔬菜农业生态园,以林州市和安阳县中西部为主的林药间作及高档名贵中药材生产基地,以汤阴县为主的食用菌生产基地。积极调整水产品品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积极发展水产品加工业。到“*”末,水产品产值达到1亿元。三是实施品牌战略,全面提高高效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建立和完善品牌管理体系,科学制定农业名牌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农业名牌宣传,加强对农产品名牌的扶持、管理和保护。“*”末,全市力争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10—15个。四是加快农产品优质专用生产加工基地建设。要围绕甲家面粉、健丰饼业、豫鑫木糖醇、星河油厂等粮、棉、油加工型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实现企业和基地的链条式、互利型发展。到2010年,建成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300万亩。

(五)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是狠抓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择业竞争力。要继续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主导、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以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能力为中心,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目的,大力推广校企联办、校校联办的培训模式和经验,重点培育建设一批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培训基地,严格制度,规范管理。要加快建立健全市、县两级阳光工程服务大厅网络,为农民和企业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要发挥我市优势,重点打造林州市、安阳县的“建筑工”,汤阴县的“纺织工”、滑县、内黄县的“电子工”、龙安区的“花卉工”以及我市食品工、植棉工和加工业服务业等一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品牌。二是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要以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为重点,以培养专业户、打造专业村为目标,结合农时季节,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按照“一事一训”、“一技一训”的方式,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发放技术手册或明白纸等方式,对农民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三是加快农业“走出去”实施步伐,提升农业发展的外向能力。“*”期间,要进一步拓宽农业“走出去”渠道,在经营领域上,由传统的种植业向高效农业拓展,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提高产出效益;在经营区域上,由内陆欠发达地区大力向沿海发达地区、国际市场拓展;在经营方式上,由承包租赁向股份合作、产销协作等多种形式拓展;在经营结构上,由劳务输出向资本输出拓展,切实提高农业走出去综合实力;在经营对象上,由农民向农业企业拓展。鼓励农业企业积极从事域外农业,着力解决农产品企业原材料供需矛盾,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要认真搞好培训、信息、维权、信贷、物资、土地流转等各项服务,切实营造农业“走出去”的宽松环境。“*”末,全市外出农户达到1万户,承包经营面积100万亩,实现经济总收入3亿元,其中走出去农业企业10家左右,承包经营农产品基地面积5—10万亩。

(六)加快沼气发展步伐,建设生态秀美农村。一是要按照行政推动、项目带动、部门联动、效益驱动的发展思路,狠抓“春建、夏用、秋管、冬训”四个关键环节,以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为核心,积极推广“一池三改”、“二池三改”等生态家园富民沼气工程模式,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生态良性循环。要积极推进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以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和农副产品加工废水处理为重点,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要以“畜—沼—菜(果、鱼)”、“沼气池—太阳能—猪舍—厕所—蔬菜或果树”生态良性循环模式为重点,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试点建设。要以加强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沼气服务组织。要大力培育沼气生产经营龙头企业,积极探索专业化施工、市场化运作、物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新机制。二是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全面实施“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工程。整合现有资源,制定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积极推广典型模式,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10个,省级生态文明村100个,市级生态文明村1000个,积极推广秸秆快速腐熟制取无公害有机肥技术。“*”末,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七)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全面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一是进一步加大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的实施力度。种子工程要加强优质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使用,抓好全市农作物重大病虫草鼠害的监测预报防治与植物检疫的监理监管,规范完善土壤土力监测网建设,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进一步提高肥料利用率。二是以科技示范户能力建设为重点,以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为主要措施,以资源整合和体系创新为突破口,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机制。三是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组织做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实施工作,采取举办各类培训班,聘请农业专家、技术人员、现场讲座、现场示范等多种方式培养农村乡土人才、土专家、土秀才,并通过他们的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民掌握致富技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训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四是搞好科技联姻工作。要继续高起点地走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之路,深入开展与部级科研院(所)及知名专家、科技人员的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实施科技项目,加快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新成果、新技术的应用,提高我市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八)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农产品行动,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一是加强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要严格农业投入品的市场准入管理,依法对农业投入品进行质量安全检查。要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和质量安全例行监测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我市的例行监测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能力建设。二是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监管工作。要加快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以及绿色食品认证步伐。同时,要鼓励通过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产品实行挂牌销售。三是强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要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知识培训;要结合园区建设,建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采取市建示范区、县(市、区)建示范园、乡建示范田、村组培育示范户的办法,形成健全的示范网络。

(九)健全体系,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一是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继续加强对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教育,鼓励各级农技人员创办、领办科技示范点、示范场,进行典型引路,辐射引导,搞活机制,做好服务。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原则,逐步建立起承担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二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依托我市农产品生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化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产地批发市场。促进农民经纪人队伍和各种形式的民间流通组织的发育。积极探索开展市级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定点工作,加强农产品市场管理,进一步提升市场档次。“*”期间,新(扩)建1个年交易额超5亿元和7个年交易额1亿元元以上的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三是农业信息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安阳市农业信息网和市级信息中心建设,创新机制抓延伸,推进农业信息的“落地入户”,实现农业信息服务的良性持续发展。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制度,切实为农民搞好信息服务。四是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和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的要求,继续完善县(市)、乡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二级三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力度,加强对生产、流通及初加工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综合示范区的建设,积极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到2010年,全市分别建立100个以速测和自检为主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检测点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检测点,形成由市、县(市)监督检查和基地、批发市场自我检测组成的“二级三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实现对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全程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五是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按照“五统一”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健全制度,整合执法力量,加大执法力度,整治规范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秩序。

(十)落实政策,深化改革,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一是认真贯彻惠农政策。落实好农业税的免征工作,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和检查力度。积极开展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执法检查,不定期进行农民负担暗访,对增加农民负担的要及时制止,确保中央和省、市减轻农民负担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实。要搞好涉农收费专项治理工作,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二是规范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公开制度。在坚持集中办公、财务公开制度的基础上,规范公开程序和公开方式,增强可操作性。强化财务公开制度,促进农村民主管理进程。三是认真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搞好执法检查,切实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四是积极参与深化农村改革工作。确保在改革中农民利益得到有效保护,确保改革给农民带来更多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