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局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工作总结

时间:2022-06-05 08:06:00

农业局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工作总结

过去的一年,我区农业农村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贯彻“创业富民、创新强区”总战略,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了农业稳定发展、农民加快增收、农村全面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代农业建设卓有成效,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07年以来,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60.4亿元,同比增长27.5%。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凸现。全区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9.87亿元,增长4.6%,增幅居全市第二;实现总产值13.9896亿元,增长14.9%;其中农业总产值11.2亿元,增长3.8%;林业总产值2447万元,增长23%;畜牧业总产值2.07亿元,同比增长6%;渔业总产值2642万元,同比增长31.6%。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5.78万亩,亩产389公斤,总产6.14万吨,同比上年分别增长0.53万亩、30公斤、6612吨,增幅分别为2.5%、8.4%、12.4%,超额完成14.9万亩的确保指标;全区水果种植面积16万亩,总产值4.3亿元,同比增长12.9%;蔬菜种植面积14.5万亩,总产值4.58亿元,同比增长21.3%。以“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为主要形式的特色产业强区强镇强村建设初显成效,建成市级农业特色产业强村8个;院桥、新前、江口被省政府评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强镇;我区被省政府命名为水果产业强区。全区九大农业主导产品共实现产值7.24亿元,进一步形成了柑橘、杨梅、茭白、红茄、高山蔬菜、紫莳药、芋艿、笋竹两用林、高山放养鸡等特色农业产业带。农业示范区建设逐步推进,西部15万亩的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项目通过规划评审。

2、农村经济发展平台不断创新,农民增收渠道逐步拓宽。去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325元,同比增长15.9%,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8%,居全市第三。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3743元,同比增长16.1%;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637元,同比增长13.8%;二三产业人均纯收入2399元,同比增长10%;财产性人均纯收入1069元,同比增长32%;转移性人均纯收入478元,同比增长52.6%。农民增收渠道逐步拓宽,台州市西部农副产品配送中心和*区农产品配送中心去年共配送农产品1万多吨,配送额达6500多万元,为农民增收4000万元。农家乐休闲旅游产业成为农民增收新渠道,全区各种不同类型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发展到12个,经营户98户,实现经营收入1247万元。富山半山、上郑圣堂、上洋董岙、北洋长潭、澄江柑橘博览园区等休闲观光农业点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农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计划深入实施,07年,全区完成各类农村劳动力培训11264人,转移就业3039人。

3、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推进。全区共有农业龙头企业31家,实现销售收入17亿元;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91家,实现销售额6000余万元。“走出去”农业异军突起,外出农民种植西瓜总面积达17万亩,年创产值12亿元,开拓了我区农业新的增长点。农业市场化步伐加快,区政府与杭州联华集团进行了产销签约,实现区内农产品直接进超市。在浙江农博会期间举办的*西部现代农业综合开发招商暨特色农产品推介会活动成效显著,4个签约项目,3个已启动建设。

4、农业科技和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得到加强。农业科技工作继续深化,引进新品种15个,推广新品种7700亩,推广应用水稻新型栽培和稻鸭共育等高产高效新技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化肥农药减量增效、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全面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建立产地编码查询系统,认真做好绿色认证工作,通过绿色食品认证5个、有机食品认证2个、有机转换食品认证1个;获省农博会金奖农产品13个;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共26个,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0.55万亩。动植物防疫体系建设继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信息化深入推进,农民信箱在信息、产销对接和全方位服务农民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5、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全面完成。在总结近五年西部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基础上,积极筹划实施扶贫开发战略重点的转移,形成产业开发、生态保护、低收入农户扶持和村庄整合改造四位一体的扶贫开发机制,实现扶贫开发战略的新突破。大力开发西部山区的丰富资源,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清洁工业和生态休闲旅游业,使西部山区在产业升级中实现与东部地区互补联动。实施低收入农户生产生活扶持,在全区机关干部中广泛开展“一户一策一干部”活动,近6000名机关干部与帮扶村的6277名重点贫困户进行“一帮一”结对帮扶,使西部山区低收入农户都纳入帮扶的对象。

(二)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力度加大,农业发展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土地整理逐步实施,完成7个项目的土地整理,新增耕地1773亩,新建标准农田7625亩。投入6000多万元,开展了永宁江二期治理工程、水毁工程修复、小农水工程建设、水库除险加固、小流域治理等。投资2300万元,完成河道疏浚治理189公里、河道保洁423公里。投资94万元,完成19个乡镇、街道的气象预警系统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实现投资500万元,实施了1万亩的头陀西北片中低产田改造。

2、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全区共完成造林更新任务1792亩,封山育林1.72万亩,义务植树15多万株,创建市级绿化示范村4个,创建省级绿化示范村1个。全区生态公益林建设面积达46.5万亩,我区获全省首批生态公益林建设示范区称号。建成生物防火林带工程71.2公里、面积2136亩。山林延包工作全面完成,我区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省山林延包工作先进集体。

3、防台防火工作卓有成效。全面开展汛前安全大检查,进一步完善防汛预案,落实抢险队伍和物资。抗台期间,水利、气象、防汛部门密切关注台风动向,加强监测预报,认真分析会商,科学有序调度,成功防御了0713号“韦帕”和0716“罗莎”等强台风对我区的严重影响,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森林消防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切实加强了森林火灾的防范工作,森林火灾得到有效遏制。

(三)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努力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人居环境、教育医疗、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1、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深入实施“十百工程”,村庄整治由单个村庄向整片整镇集中整治转变。开展“新农村村庄建设试点村”工程,进一步夯实村庄整治基础,增强发展后劲。去年全区建成省级示范村5个,市级示范村9个,区级整治村58个。五年累计建成省级示范村11个、市级20个、区级整治村180个,超额完成第一轮村庄整治五年阶段性目标。全面推进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整体推进畜禽粪便污染整治、生活污水污染整治、垃圾固废污染整治、化肥农药污染整治、河沟池塘污染整治,提高村庄农村绿化工程),加大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力度。全区有17个乡镇建有垃圾中转站,480个村实行了垃圾统一处理。长潭水库沿岸25个村开展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按计划对34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进行整治。青山白化治理工作成绩斐然,治理率达95%,生态墓地覆盖率达96%。

2、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改善。乡村康庄工程、农民饮用水、连锁超市放心店等工程稳步实施。完成通乡通村公路路基路面9.3公里,等级公路通村率提高到98.5%;新增农村供水规模0.79万吨/日,受益行政村22个,受益人口2万多人。19个乡镇均开设了连锁超市,乡镇连锁超市覆盖率达到100%。

3、农村公共服务和民生问题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教育“四项工程”深入实施,15年基础教育普及率创新高。农民健康工程继续推进,全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到40.8万人,参保率达87.76%;设立农民健康体检站15个,至今共有29.7万名参保农民进行了体检,体检率达73.8%。“文化三下乡”活动卓有成效,组织了2700场次电影、37次演出、700册图书到农村(社区)。农村低保标准从每人每月14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60元,5111户6705名农民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2006年的直补资金及*年上半年直补资金共3454万元已平稳发放到全区移民户手中。

4、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建设,农村党组织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积极推广村民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村级民主恳谈会等有效的民主形式,深入推行村务公开内容、形式和程序“三到位”。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减轻农民负担管理走向规范化。积极探索发展集体经济新路子,全面落实经济薄弱村组织运转和村干部报酬专项补助制度。充分发挥了第四批农村工作指导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5、全社会共建新农村氛围日趋浓厚。工商企业、各类学校、文明单位等结对建设新农村活动的机制不断完善,全区工商企业及社会各界资助新农村建设资金超过1084万元,结对村160多个,结对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不断拓展。同时,各级、各部门进一步转变作风,创新服务“三农”的方法和途径,促进部门服务向农村延伸,全社会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氛围进一步浓厚。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过坎阶段,“三农”工作还面临着不少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一是发展现代农业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土地难流转,经营规模难扩大。下山脱贫、农产品加工项目和休闲观光农业用地紧缺。农民贷款难以满足生产发展需要,新农村建设资金十分短缺。农业面临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生物风险加大,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是农民稳定转移就业和持续增收难度加大。一方面,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不能适应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要求,加上外来农民工的有力竞争,使农民转移就业难度加大。另一方面,受农产品和农村劳动力双过剩的影响,农产品和劳动力价格提升困难,给农民持续增收带来一定难度。

三是农村社会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尽管全面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但城乡教育资源质量差距较大。尽管建立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但筹资水平相对较低、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尽管实施了最低生活保障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但覆盖面不广。

四是乡村管理服务有待改进和加强。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村社会管理和公益事业建设难落实,一些村民主管理、村务公开不到位,村级集体经济仍比较薄弱,农村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有待妥善解决。

当前“三农”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在深入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的过程中,创新工作思路,完善政策举措,健全工作机制,加大工作力度,逐步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