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安全监督工作要点10篇

时间:2022-06-30 10:07:37

卫生安全监督工作要点10篇

第一篇

2014年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贯彻落实全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会议及全市卫生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对照“十二五”规划目标,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强化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积极防治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控与免疫规划管理,建立慢性病综合防控机制和长效管理模式,健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不断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服务能力和水平。

一、进一步提高预防接种服务水平

1、认真执行预防接种服务规范。要切实执行省卫生厅即将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提高预防接种服务水平的意见》及相关规定,加大预防接种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力度,着力解决无执业资质人员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问题。进一步完善预防接种单位设置,增加预防接种服务频次,大力推进预防接种数字化门诊建设,面上力争达到50%。加强预防接种安全管理,科学规范地提供预约告知服务。大力开展预防接种宣传教育,积极推进开设预防接种“家长课堂”,进行面对面宣传,增强宣传活动亲和力,提高儿童家长对国家免疫规划政策和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率,提升儿童家长参与预防接种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实现“作风进一步转变、服务进一步规范、质量进一步提高”的目标。

2、保持高水平接种率。为全市6岁以下适龄儿童免费提供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适龄儿童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进一步加强疫苗针对传染病防控,强化疫情监测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规范开展查漏补种和补充免疫,巩固无脊灰成果,持续推进消除麻疹工作。

3、规范第二类疫苗的接种。根据省卫生厅制定《第二类疫苗使用指导意见》,规范和改进第二类疫苗的接种服务,重点解决在告知、预约、收费、服务态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接种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

二、全面抓好传染病地方病防控工作

4、艾滋病防治。落实“五扩大、六加强”措施,进一步扩大艾滋病检测网络,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检测点建设,2014年底前全面落实一级医疗机构的艾滋病检测。要大力加强医疗卫生机构PITC工作,进一步提高病例发现,降低晚发现的比例,2014年全人群检测覆盖率超过10%。创新高危人群宣教与干预工作方式,提高干预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努力破解经性传播的防控难题。进一步加强定点医院建设与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为艾滋病病人和病毒感染者免费提供抗病毒治疗,提高药物维持治疗和抗病毒治疗工作质量,维护艾滋病患者的就医权益。探索对感染者实行早期抗病毒治疗,并强化治疗前咨询和随访干预,促进感染者“早发现、早治疗”。进一步完善医保政策,提高艾滋病感染者的关怀救助水平。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艾滋病防治,提升防治工作效果。

5、结核病防治。进一步完善新型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发挥疾控机构的牵头作用,强化与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协调配合,规范肺结核病人督导治疗管理工作,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加强对涂阳患者密切接触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等高危人群的筛查,促进患者早期发现。加强结核病患者发现和治疗工作,完成活动性肺结核病人(含胸膜炎)2160例。积极使用耐多药肺结核快速诊断技术,进一步扩展耐多药肺结核规范化诊治覆盖面,配合新农合和医保管理部门完善肺结核患者医疗费用报销流程,规范耐多药肺结核患者诊治和管理,减轻贫困患者看病就医负担。

6、重点传染病防控。坚持科学有度、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组织开展住院肺炎病例监测,及时汇总分析各类监测数据,逐步掌握呼吸道疾病传播、流行的规律。认真开展传染病监测预警,推进疫情监测与预测预警平台建设,调整完善传染病综合监测点布局,提高各种急性传染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有效处置能力,及时发现疫情苗头,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蔓延。高度重视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妥善处置学校传染病突发疫情。落实各项综合防治措施,严防霍乱等肠道传染病和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暴发。

7、麻风病防治。进一步健全麻风病监测系统,落实定点诊疗机构职责,加大麻风病例早期发现力度,对新发现的麻风病患者免费提供规范化的药物化疗以及畸残预防,降低畸残率,提高患者的规范化治疗与管理率,落实对麻风病畸残者的关怀救助。

三、扎实推进慢性病和精神疾病防治工作

8、慢性病防控。要更新观念,调整思路,将慢性病防控融入“大卫生”范畴,统筹现有资源,形成防控合力。加强肿瘤登记报告工作,实现以县(市、区)为单位实现全覆盖。加强全人群死因监测提高慢性病监测与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监测数据和信息的分析利用。认真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推广适宜技术,提高群众慢性病防治意识,提升居民健康素养,促进防控关口前移。继续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邗江区要积极推进国家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的创建工作,高邮、、广陵要创造条件开展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仪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乡(镇)覆盖率要力争达到80%。要积极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规范管理和健康服务,规范管理率达到80%以上。

9、口腔疾病防治。结合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治,完善口腔卫生保健服务网络,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宣传,推广儿童窝沟封闭等行之有效的口腔卫生保健适宜技术,抓好儿童口腔疾病干预(窝沟封闭)项目,加强项目督查,提高工作质量,开展儿童口腔疾病检查,确保完成省卫生厅下达的窝沟封闭任务,逐步扩大项目覆盖面。

10、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加强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的内涵建设,强化人员培训,进一步提高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检出率和管理率,在册患者的管理率要在2013年基础上有所提高。组织对失访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调查研究,努力减少对社会公共安全的危害。要强化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责,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指导,探索建立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疾控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方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落实对精神疾病患者住院治疗、居家管理、社区康复的有效衔接。加强《精神卫生法》学习培训,贯彻落实《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管理办法》,建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发病和出院信息网络直报制度,做好患者的登记、网络报告和救治管理,逐步提高治疗率和规范管理率。

四、努力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11、合理配置疾控机构人员编制。贯彻落实中央编办、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印发的《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的指导意见》,研究制定贯彻实施意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科学合理设置机构和配置人员编制,确保疾控中心基本功能的发挥,促进疾控事业的发展。

12、加快疾控中心达标建设。对照“十二五”卫生发展规划,加快疾控机构达标建设进程。2014年,市、县两级疾控中心建设达标率达到70%以上。县、高邮市要加快推进疾控机构建设达标工作,年内要建设达标。

13、推进疾控信息化建设。按照全省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整体部署,明确市、县各级疾控信息平台的功能定位和业务需求,推动实现疾控信息与区域人口信息、电子病历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互联互通。

第二篇

2014年市卫生行政办事服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体要求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六中全会以及市委有关会议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推进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文件精神,围绕市卫生局、市行政办事服务中心全年重点工作,立足长远、真抓实干,力争卫生行政办事服务工作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积极投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进窗口服务品质的新提升

当前,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各地广泛开展,要认真组织学习,严格按照中央、省和市委关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部署要求,开展“四查四治”;切实贯彻落实2.26谢正义书记视察市行政办事服务中心时的讲话精神,通过加强服务窗口建设,全面落实首问负责、信息公开、一次告知、服务承诺、限时办结、办事回执、否定报备、办事预约和责任追究等工作制度,规范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等,努力把行政办事服务窗口打造成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首要阵地、沟通联系服务人民群众的首要平台。

二、扎实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新进程

要认真贯彻执行省政府《关于推进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意见》文件精神,及时做好省权、市权下放的承接工作。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开展“三减一提”(减章、减时、减负、提效)效能提升行动,进一步清理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认真进行疏理,根据工作实际进行环节精简和流程再造,进一步推动“三直接”行政审批流程环节操作规范刚性运行、效果延伸,同时也为群众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

三、积极开展“群众满意的窗口服务单位”和“群众满意的示范岗位”争创活动

要把群众满意度评价作为衡量窗口服务的唯一标准,从建立和完善对外服务承诺、建立和完善窗口服务人员素质教育计划、建立和完善窗口服务考评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窗口服务创新机制、建立和完善监督管理窗口服务机制等五个方面入手,对照“群众满意的窗口服务单位”百分制考核细则,强化落实。并与星级窗口创建、巾帼示范岗创建等工作一同部署、一同推进。通过开展各类创先争优活动,推动窗口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效能、树立先进形象,把创先争优活动与群众满意工程紧密挂钩。

四、全面开展部级行政服务标准化试点各项工作

是认真学习全市部级行政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推进会上丁市长的讲话精神,按照市行政办事服务中心的统一部署,在窗口人员中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是加强服务标准化知识的学习,积极参加中心组织的专题学习、集中授课等多形式的业务知识培训,增强对服务标准化的理解,牢固树立标准化服务理念;是把制定标准体系、规范标准要求和不断改进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边制定标准、边改进行为,通过试点工作的开展,使窗口服务更标准、窗口运行更规范。

五、继续推行卫生行政审批服务全市重大项目建设8大举措

去年,我局制定下发了《卫生行政审批服务全市重大项目建设工作方案》,提出了“开辟绿色通道、主动对接服务、建立联动机制、全程服务指导、试行缺项办理、实施告知承诺、开展并联审批、推行先证后测”等8大创新举措,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今年,要在去年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加大对这项工作的推进力度,并积极思考改进与创新工作方法,因地制宜,灵活变通,努力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卫生行政审批服务。各地各单位该项工作的进展情况,每季度向市卫生局行政办事服务处报送一次。

六、廉洁自律工作警钟常鸣、常抓不懈

行政办事服务窗口不光是机关各部门面向群众办事服务的平台,更是党委和政府的“第一窗口”“第一形象”,是党委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直接通道。要充分认识窗口的重要地位和窗口工作的重要性,切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抓好廉洁自律。一要经常开展廉政教育,增强防范意识,牢固树立“风险无处不在、防范人人有责”的意识;二要查找廉政风险、强化自身监督,对各个审批事项严格把关,做到公开透明,规范有序。三要强化监督管理,规范权力运行,确保各审批环节廉洁高效。要做到“风险到岗、制度到位、责任到人”,提高窗口工作人员廉政风险防控能力,打造文明廉洁的服务窗口。

第三篇

2014年我市将继续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工作要求,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基础,以完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为关键,以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档升级为抓手,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为重点,统筹抓好基层卫生工作。社区预防保健服务人次比例稳定在70%以上,居民在社区门急诊比例稳定在45%以上,门急诊均次费用比三级医院低50%以上,乡镇卫生院住院人次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积极开展各项创建活动,推动全市基层卫生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1、规范基层医疗服务工作。一是继续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档升级建设步伐。力争新建或改扩建基层医疗机构达10家以上,重点抓好全科诊室和健康自助管理中心标准化建设,符合省定建设标准的中心和站的比例分别达到100%和75%以上。二是明确和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范围和科室设置,适度扩大规模较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范围,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供给能力,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核心制度,规范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行为,保证服务质量和服务安全。三是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指导做好基层医疗机构合理规划布局。支持上级医疗卫生机构对基层医疗机构业务科室“抱团”帮扶,继续推进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一体化管理工作。2014年乡镇卫生院领办村卫生室比例力争达65%。

2、加强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工作。一是2014年我局将委托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我市村卫生机构定向培养农村医学人才,希望各地按照统一部署积极做好生源招录工作。二是举办社区卫生人员口腔、康复专业培训班,提前完成省卫生厅下达的七大类社区卫生人员培训任务。同时强化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和专项能力培训工作。三是争取省卫生厅支持,开展基层医疗机构适宜诊疗(特色科室)项目的培训、引进和推广,促进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提升。四是积极推动乡村医生向乡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鼓励各地设立全科医生特岗。继续推进乡镇卫生院技术骨干参加“务实进修”和乡村卫技人员适宜技术及适用技能培训,乡村医生每年免费培训不少于2周。根据省卫生厅部署做好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有效期满再注册工作。五是以县(市、区)为单位推行乡村医生医疗责任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工作。

3、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一是贯彻落实省、市五部门《关于进一步提高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的意见》。以特色科室建设为切入点,扩大乡镇卫生院服务供给能力,积极开展乡镇卫生院特色科室创建工作,力争全市20%以上的政府办乡镇卫生院建有特色科室或启动特色科室建设,力争创成15个乡镇卫生院省级特色科室。二是提高家庭医生制度和健康管理团队服务的内涵和质量。完善家庭医生制度和健康管理团队人员配备,实行辖区分片包干,定期到责任辖区开展巡回医疗,对重点人群实施全程健康管理,重点人群家庭签约率稳定在70%以上,开展健康管理团队星级评比工作,健康管理团队星级覆盖率达30%以上。三是开展乡村医生签约式服务试点工作。以健康管理、综合服务为导向,以提高乡村医生服务能力和工作积极性为重点,有效发挥医保支付制度的激励导向作用,在农村地区推动建立村级首诊、分级诊疗服务模式。

4、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一是深化基层医疗机构内部分配制度改革,使收入分配向工作一线和关键岗位倾斜。推动电子药房和远程会诊中心建设,开展网上预约转诊。二是研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核心指标体系,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加大绩效考核力度。完善村卫生室一般诊疗费政策。鼓励各地核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择优选聘乡村医生进编管理。三是扩大功能社区健康管理覆盖面,选择1—2个区开展试点。协调人社部门完善社区就诊优惠政策,促进上下联动、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建立。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启动社区医疗与居家养老一体化试点工作。

5、积极开展各项创建活动。一是继续开展省示范创建活动。2014年力争创成6家省示范乡镇卫生院。二是加强乡村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强化医疗服务质量管理,2014力争创成20个省示范村卫生室。

6、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完善各类业务信息系统,以县(市、区)为单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业务信息系统基本达标。全市村卫生机构电脑配备率将达100%,充分发挥电子健康档案的功能,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使用、更新率稳定在85%以上。

第四篇

2014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重点是强化培训促规范,提升内涵谋发展,严格考核重实效。强化绩效考核的结果反馈,将资金拨付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规范实施11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年度使用、更新率达85%以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规范管理率达70%以上,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率达70%以上。

1、建立项目实施的组织保障机制。一是继续推进11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规范实施,项目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实行“当年全额预拨,次年考核结算”的办法,确保项目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并及时考核下拨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014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不低于35元。二是提高项目组织化程度。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完善协调工作机制。加强市、县、乡三级项目办公室建设,做到有场所、有经费、有人员,切实承担项目日常管理工作。

2、做细做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一是各地要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和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要求的11类43项服务,统一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和工作流程,要按照“合法、合理、能落地”的原则,合理确定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在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责任,保证项目任务落到实处,同时加强督查指导和培训工作,促进项目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二是完善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工作。以重点人群健康体检为抓手,完善和丰富居民健康档案内容;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抓手,推动我市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服务信息化管理工作。2014年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稳定在85%以上,三是认真落实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工作。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体检任务进行分解落实,积极做好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工作,针对市社保中心开展退休职工免费健康体检的现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主动与相关部门对接,建立体检信息的互通,做好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信息的登记管理工作,根据体检结果规范慢性病管理工作。四是规范慢性病管理工作。通过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和开展健康管理团队服务,促进慢性病管理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加大督查力度,重点对慢性病随访的方式、随访频次及随访质量进行督查,提高规范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各地要及时总结和宣传项目工作情况,扩大社会影响,居民对项目工作的知晓率和满意度均达到90%以上。

3、健全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依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明确绩效考核目标任务,优化考核办法,简化考核流程,标化考核结果,重点在于强化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和运用,推进项目绩效考核工作的制度化建设,促进各项工作任务的规范落实。

4、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各地要在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同时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做好相关人员培训。通过信息平台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数据的统计、分析、考核功能,同时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确保服务质量和进度。鼓励各地探索采用便携式数据采集设备,与互联网融合,实现信息采集和录入自动化、智能化,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第五篇

2014年妇幼卫生工作坚持政府主导,预防为主,以保健为中心,统筹兼顾保健和临床,统筹兼顾群体保健与个体保健,统筹兼顾长远与当前,统筹兼顾妇幼保健机构的主体作用与其他医疗机构的补充作用,努力开创体系完整、功能完善、服务优良的妇幼卫生工作新局面。力争2014年,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5/10万和4‰以下。

1、加强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各县(市、区)政府要办好一所妇幼保健机构,有条件的向妇幼保健院发展。独立建制的妇幼保健机构健全率达到100%。2014年妇幼保健院要通过省级二甲妇幼保健院复评;仪征市妇幼保健所加快推进向妇幼保健院转型。县、高邮市、仪征市和邗江区要积极开展“妇幼健康优质服务年”创建活动。广陵区要建成独立建制和法人的妇幼保健所,并能承担相应妇幼卫生管理和监督工作。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妇儿保门诊覆盖率达98%以上。

2、加强妇幼卫生工作重点指标的控制。针对“单独两孩”政策的启动实施,做好全市产科资源的调查评估,加强县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产儿科规划建设,强化住院分娩管理,提高住院分娩服务质量,确保母婴安全。加强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死因监测,落实死因逐级评审制度,完善综合干预措施,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以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5/10万和4‰以及6‰以下。建立健全出生缺陷三级防治网络,继续推行婚检“一站式”服务模式,婚检率达到90%以上,产前筛查率达85%以上,出生缺陷率控制在5‰以下,有效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

3、继续做好重大妇幼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工作。一要认真贯彻省卫生厅工作要求,精心组织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农村妇女补服叶酸、农村妇女“两癌”检查及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4个重大妇幼卫生服务项目及单病种的限价工作。二要了解各地重大卫生服务项目的运行情况,分析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关于做好2014年市重大妇幼卫生项目工作的指导意见》,同时针对工作中不足,进一步明确工作要求,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扎实推进下一步工作。三要做好项目考核等工作,确保各项目完成率要达到100%。四要推行基层医疗机构《市妇幼保健服务项目手册》的使用,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妇女和儿童免费服务项目。

4、依法强化妇幼保健行业监管。一要认真执行《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依法严格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机构、人员和项目的准入管理,确保专项技术服务的机构和人员100%依法执业。二要建立由行政管理、业务技术与卫生监督人员共同组成的妇幼卫生执法队伍,健全综合执法机制,强化执法效果,确保服务安全。三要加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工作,将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列入妇幼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园长、保健老师培训制度化,保证合格园质量。

5、进一步落实产科安全管理工作。推进落实医疗机构《产科安全管理十项规定》,加大医疗机构产科质量、爱婴医院检查和评估的力度,加大检查的频次,对检查不合格者依法予以取缔摘牌。进一步规范妇幼保健工作,不断提高妇幼保健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保障母婴健康安全,2014年将举办全市产科医护人员的“三基”竞赛活动以及新生儿窒息、复苏的实践操作轮训。制定下发《关于建立健全产科安全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和相关技术操作规程的通知》,建立健全市孕产妇、新生儿的急救绿色通道。

6、继续做好重点学科和重点人才的培养。继续高度重视妇幼保健重点学科建设,将妇幼保健重点学科建设和重点人才培养继续纳入市卫生事业发展规划,进行科学规划,精心实施,集中财力和物力,扶持和培育妇幼重点学科,推进妇幼保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技术进步。同时积极向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妇幼保健适宜技术。

7、加快推进妇幼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各地要加快推进妇幼保健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妇幼保健管理信息系统要在本地区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全面推开。从婚检、孕产期保健到儿童保健实行信息化管理,以各县(市、区)为单位的妇幼保健管理信息系统覆盖率要达到100%。

8、加强新版《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和使用。制定印发《市新版<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办法》,完成管理和签发机构相关人员的培训,加强新版《出生医学证明》管理使用。各签发机构要健全医学证明使用管理制度,严格按规定程序为本医院分娩的婴儿签发《出生医学证明》。

第六篇

2014年全市药政工作要紧紧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部署,按照全省药政工作和全市卫生工作会议的要求,进一步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加强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医保、医疗、医药改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用药权益。

1、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提高制度覆盖合理性。各地要研究解决通过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比例和奖励优秀骨干人员的手段,坚决遏制因推诿病人导致病人不合理流动的现象,确保基本药物制度有效实施。围绕最大限度方便群众的目标,进一步完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医疗机构合理设置,县、区、广陵区、开发区、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要重点研究解决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和站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合理设置。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生态科技新城区要做好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政策衔接工作,确保基本药物制度不脱节。广陵区、开发区完成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

2、规范基本药物集中采购,保障基本药物有效供应。认真落实基本药物集中采购政策规定,坚持省级平台网上集中采购,科学合理制定2014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计划,统一建立基本药物货款周转金制度,严格执行付款周期政策。开发区尽快完善方便基本药物集中支付管理的平台和帐户。积极配合全省开展2012版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相关工作。

3、加强基本药物采购监管,严格考核评价公示制度。继续完善按季度分析基本药物销售前10位药品的报告备案制度,强化追踪调查,纠正医药购销环节的不正之风。认真落实针对基本药物的省集中采购考评办法、供货企业积分考核办法和诚信记录公示制度,加强生产、配送企业的监督管理,全年组织2次以上现场检查活动,加强对基本药物采购的监督管理,严格市场清退制度,规范企业行为。

4、加强基本药物配备使用管理,规范使用药物。强化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优先配备使用基本药物(通用名品种覆盖率:二级综合医院不少于80%,三级综合医院不少于70%,中医类同比下降10个百分点;销售额比重:价格改革的二级综合医院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要求,未实施价格改革的二级以上医院比2013年上升5个百分点)。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要继续将基本药物使用比例作为处方点评内容,点评结果要和医生绩效考核挂钩,加大考核奖惩的力度。各单位要建立月、季或半年等定期分析通报制度并将通报内容报市卫生局药政处备案,备案内容作为年终考核依据。

5、完善药学部门处方点评,促进合理用药。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完善药学部门处方点评工作,按照原卫生部《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组织和建立一个高素质的药师队伍和工作机制,推进指导临床规范合理使用药物。2014年底前所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报备组织构建和工作办法,药政处在适当的时候组织抽查考核。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建立药学部门处方点评工作机制,2014年各地不少于一个试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6、强化基层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合理用药水平。继续深入开展2012年版《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以及《省基本药物增补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培训工作,分层分级举办培训班,确保医、护、药学人员培训覆盖率和合格率均达100%。按照《全省农村乡镇卫生院药学人员千人培训计划(2012-2014年)》安排,2014年全市共有51名(3名、仪征1名、高邮5名、广陵区11名、邗江区13名、区16名、开发区2名)基层药学人员参加培训,各地要加强组织管理,合理安排,切实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学人员的业务能力。

7、重视基本药物制度监测评价,不断完善政策措施。高邮马棚卫生院、广陵区东关中心为省级监测点,坚持落实监测数据月报制度,每月10日前各监测评价点要将上月工作信息和监测数据上报,做到及时、准确。同时,2014年各地要围绕收入分配、医保支持、学习培训、规范管理等促进基本药物制度规范运行等方面,完成一篇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监测报告或调研报告,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政策措施提供理论基础。

8、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证短缺药品供应。贯彻落实省七部门联合下发的《省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方案》,完善全市建立的5个调剂中心工作机制,保障短缺药品供应有效运行。各地要充分发挥省储备中心和市调剂中心的二级调剂缓冲能力,加强辖区内短缺药品分类管理、动态监测,汇总分析和综合研判,保证短缺药品供应,满足临床用药需求。

9、加强药品集中采购监管,保证质量可靠价格合理。认真执行《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规范》和《药品集中采购监督管理办法》,扎实做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2014年网采率要稳定在95%以上,强化网上采购药品监管。同时积极配合全省2012版基本药物和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药品的新一轮集中采购工作。2014年进一步强化销售前十位产品和备案产品跟踪通报制度,公开相关信息,构建群防群治的监督模式,规范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购销行为。

10、开展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工作,规范采购行为。根据《2014年省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实施方案》规定的省市联动要求,完成“组织价格谈判、审核结果、组织合同签订、采购监管”等工作任务。同时,完成全市新一轮低值耗材的集中采购工作。进一步规范低值耗材集中采购和备案管理工作。各单位低值耗材网采率(备案采购)要稳定在90%以上。进一步完善季度备案、销售前十位产品、备案产品跟踪管理和定向通报等制度,加强信息交流,规范和完善耗材集中采购工作。

11、建立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不良记录制度。按照国家卫计委的部署,药政司负责,建立逐级报送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不良记录制度。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要求,向所在辖区卫生行政部门报送因向本单位工作人员实施商业贿赂而被依法追究刑事、行政责任的,或本单位工作人员被追究党纪政纪案件中涉及到的医药生产企业及其人名单。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在查处或掌握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有规定报送情形的企业名单后,要将相关材料逐级报送省卫生厅,省卫生厅核实情况后将在网站公布。

12、加强药政管理队伍建设。抓住新一轮机构改革的有利时机,各地要在有机构办事,有经费做事,有人管事的基础上,落实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明确工作职责,理顺工作关系,科学合理的构架组织保障体系。加强药政管理队伍建设,强化人员培训,建设一支熟悉药物政策和基本药物制度,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执行力强的专业队伍。加强作风建设,健全规章制度,严格队伍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大工作督查力度,强化责任落实,切实承担起本地区和本部门贯彻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监管责任。加强工作协调,密切部门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第七篇

2014年,新农合工作重点是巩固和完善新农合制度,提高筹资和保障水平,确保以县为单位参合率稳定在99%以上;最低筹资标准不低于人均400元,其中各级政府财政补助标准不低于320元;乡村卫生机构门诊报销比例力争提高到50%,县乡两级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稳定在75%以上;最高支付限额达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倍以上,且不低于15万元。

1、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以县为单位,人口参合率稳定在99%以上。按照不低于当地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的3%且高于国家最低筹资设定筹资标准,全市最低筹资提高到人均400元,其中各级财政补助标准不低于320元,个人缴费水平相应提高。

2、优化新农合补偿方案。按照省卫生厅工作要求和《关于规范和完善全市新农合补偿的指导意见》,对2014年补偿方案进行调整完善,做到统筹区外就诊补偿方案的四个统一,即:统一诊疗项目、统一药品目录、统一报销起付线和统一补偿比例。完善门诊特殊病种和慢性疾病门诊补偿办法。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稳定在75%以上,村级卫生机构门诊报销比例提高到50%。

3、继续推进大病保险工作。全面建立大病保险制度,按照省卫生厅要求做到以市为单位统一政策、统一组织实施。仪征市、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要按照市统一部署和要求组织实施农村居民大病保险工作。适时调整重大疾病病种收付费标准,做好大病保险与基本医保补偿、重大疾病保障的衔接。

4、继续开展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在二级医疗机构全面实行按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和总额控制等相结合的混合支付方式改革,在统筹区内做到机构,病种全覆盖。提高一般诊疗费标准,在乡村卫生机构全面开展门诊总额预付制改革。

5、强化新农合转诊和异地结报工作。各县(市、区)合管办要建立简便、规范的转诊制度,加强转外就医审核管理,做好异地居住备案登记,做好药品库、诊疗项目库实时维护,在县域内探索建立双向转诊服务机制,将新农合基金支出重心放在基层,推动基层首诊制,开展日间手术,推进远程会诊系统建设。保持住院率合理增长,提升乡村卫生机构服务利用率,乡镇卫生院住院人次提高2个百分点。以市为单位,县外住院人次占比控制在15%以内。加强异地就医联网运行动态管理,推行转外就医预约服务,全面推行参合人员省市定点医疗机构联网即时结报,转外预约就医率和出院即时结报率达90%以上。各地还要加快新农合基本信息数据标准化建设,实现县级平台与省、市平台的互联互通。

6、大力推进农民健康卡(新农合一卡通)工程。农民健康卡是把新农合筹资、报销补偿、就诊和健康档案有机的结合载体,是方便农民看病就诊和结报的保障卡,也是大病保险工作开展的基础。各地要加大农民健康卡的推行力度,尽量实行一人一卡,方便参合农民看病就医。

7、强化新农合精细化管理。认真贯彻《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条例》,完善新农合监管体系,推行县级合管办向乡镇派驻经办审核人员的做法,加强基层监管力量配备。在全市试点商业保险机构参与新农合经办服务工作,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严格控制次均住院费用增幅在5%以内,严格控制目录外药品、检查、耗材费用。积极推进定点医疗机构信用等级管理,建立定点医疗机构医药费用监测和信息制度。对各级定点医疗机构的新农合目录范围内药品使用率、诊疗项目符合率、次均住院费用控制率、诊疗费用补偿率(报销率)等控制医药费用指标每季度监测和信息公示,敦促医疗机构自觉控制医药费用增长幅度。

8、进一步加强新农合基金管理。加强对基金运行情况的分析和监控,保障基金安全运行。基金的使用和费用的补偿,坚持县、乡、村三级定期公示制度,完善群众举报、投诉、咨询等农民参与监督管理的有效形式,畅通信访受理渠道,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

第八篇

2014年全市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紧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全市卫生中心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省卫生厅有关会议和全市卫生工作会议精神,以依法行政为前提,以服务经济发展和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专项卫生监督检查为重点,不断提升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努力开创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工作新局面。

一、食品安全工作

1、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认真实施2014年全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施方案,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点数量占县(市、区)总数的80%以上,覆盖人口数占总人口数比例达到90%以上。继续扩大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覆盖面,保证每个县(市)有1所监测哨点医院。各地要进一步细化监测实施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加强监测工作的质量控制。强化食品安全监测风险监测数据的汇总利用,做好食源性疾病致病因素的溯源分析工作,推动相关基础数据库的建立,进一步健全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通报、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发现、消除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积极争取设立“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市级)中心”和区域实验室,逐步提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检验机构能力。

2、食品安全标准管理。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开展食品安全标准跟踪评价,做好食品安全标准的宣传贯彻、舆情应对等工作。结合实际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发现的食品安全隐患,收集地方标准立案信息,同时配合省厅有针对性地制(修)订2014年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积极争取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试点市,服务经济发展。

3、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围绕监管重点和社会关注热点问题,扎实开展过渡期内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有效开展餐饮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严格依法开展餐饮服务许可新办、延续、变更工作。推行餐饮安全量化分级管理和等级公示制度。规范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员的管理。深化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工程创建活动,对已获示范单位开展复查复评工作。根据上级统一安排和本地实际,加强与疾控机构协调配合,制定本地抽检计划,认真完成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计划。根据检察机关要求,认真做好食品安全领域立案监督专项行动有关工作。

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

1、卫生监督体系评估。继续深入开展卫生监督体系标准化建设和“回头看”,着力完善卫生监督机构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着重巩固卫生监督体系评估工作成果。高邮市、广陵区要按照省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标准的要求,倒排工作计划,加快建设步伐,确保分别于2014年、2015年通过评估。

2、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在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县级卫生监督派出机构和协管队伍的内涵建设。进一步规范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内容、操作程序、考核制度等,加大对基层卫生监督协管的业务培训、指导和考核力度,积极推动卫生监督工作重心下沉,提升基层卫生监督的服务能力与水平。

3、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整合卫生监督信息化资源,积极推进与本地权力内控系统的对接,进一步完善提升卫生监督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推广深度应用及互联互通,确保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等各项基本功能的全面应用和全员化使用。加快推广使用手持执法终端设备,实现现场监督执法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有效实施国家卫生监督信息报告制度,规范使用卫生行政许可、日常监督监测、行政处罚、投诉举报等功能模块,其中日常监督数据量应达到或超过本底档案的100%,许可、处罚、投诉数据与实际业务100%一致,各类工作数据录入及时、完整、有效。完善管理相对人信用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进一步提升全市卫生监督水平和公众服务水平。

4、卫生监督队伍建设和管理。全面实施新修订的《卫生行政执法文书规范》。进一步强化卫生监督执法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完善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主动适应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和职能调整,深入推进绩效考核、项目管理等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实施卫生监督人才培养工程,做好市级卫生监督专家库的管理培训、市级首席监督员的聘任、推进县(市、区)级首席监督员的相关工作。切实加强卫生监督执法队伍知识更新和执法能力培训,积极组织参加全国卫生监督员网络培训平台学习,加快推进卫生监督紧缺人才和基层卫生监督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加大内部稽查、专项稽查及层级稽查频度与力度,强化对卫生许可、日常监督、举报投诉和行政处罚等情况的稽查和考核,促进卫生监督执法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卫生行政审批

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服务企业发展的意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在法定的权限范围内规范开展卫生行政许可工作,实行一次性告知制度、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服务,不断提高卫生许可质量、服务水平和工作效能。按照行政权力网上公开运行和省卫生监督信息管理系统的要求,规范执行资料审核、受理、现场审查、综合审核、审批、发证等环节规定的时限、职能和权限,确保全程网上运行、全程网上监察、全程网上公开。规范卫生许可审查标准,现场卫生审查率100%,卫生许可(复核)合格率100%,资料完整,文书规范,许可建档率、按时办结率100%。协助做好省发证的涉水产品、消毒产品生产企业的行政服务工作,资料审核和现场初审符合规范要求。

四、卫生监督专项整治和重点检查内容

全市重点开展涉水产品、消毒产品、集中式供水、非法行医、非法医疗美容、消毒隔离等卫生监督集中专项整治行动。制定、实施全市卫生监督重点检查计划:

1、医疗服务监管和打击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进一步提高责任意识,切实履行医疗服务监管职责,医疗机构监督覆盖率100%。继续开展医疗广告专项监督检查,加强对医疗广告的监测,每月依法公示违法违规的医疗广告。对医疗机构实行不良记录记分制,每季度末公布不良行为记分结果。优化卫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两法”衔接机制,完善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联席会议制度,全年召开会议2次以上,实现信息共享、重大违法案件联合查办,加强协调配合,形成监管合力,对涉嫌违反《刑法》的各类违法行为,坚决移交公安机关。

2、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认真贯彻传染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对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的医疗废物处置、传染病疫情报告和疫情控制、消毒隔离、污水处理、菌(毒)种管理等情况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医疗卫生机构严格落实传染病防治相关制度。加强消毒产品生产企业日常监管,加大样品抽检,对不合格产品依法查处并予以公布。进一步加大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监督管理和抽检力度,依法查处违法行为,每季度公示不合格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完善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管理档案,落实长效管理机制,鼓励、支持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做大做强,淘汰一批不合格单位。

3、放射卫生监督。认真贯彻落实《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以《放射诊疗许可证》和《放射工作人员证》持有情况、放射诊疗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情况、设备状态检测情况、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及职业健康监护情况等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放射诊疗许可及卫生防护情况的监管,监督检查覆盖率达100%。按属地管理原则,检查辖区内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开展工作情况,重点检查技术服务机构是否按照资质范围开展工作,出具的报告是否符合相关规范和要求,人员、仪器、设备是否满足工作要求等,依法严肃查处违法行为。

4、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进一步规范供水单位卫生许可管理,加大饮用水和二次供水卫生监管力度,对集中式供水(市政供水、自建供水)、农村供水(学校自建设施供水、集中式供水、分散式供水)、二次供水每季度监督检查1次以上,检测1次以上。对涉水产品生产企业每年开展2次以上监督检查。组织实施2014年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网络工作,加强卫生监督机构现场快检能力建设,按照要求规范填报国家卫生监督信息报告工作数据。积极探索对集中式供水单位实施电子监控远程在线监督监测,对出厂水水质余氯、浑浊度等指标数据进行实时调取监督,动态监督监测末梢水余氯等指标。

5、公共场所卫生监督。认真贯彻《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加大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工作力度,规范公共场所卫生行政许可工作,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率达100%,依法查处公共场所卫生违法行为。组织开展重点行业包括游泳场所、住宿场所、商场(含超市)、沐(足)浴场所、美容美发场所、舞厅、练歌房等卫生监督检查和抽检工作。严格执行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开展专项监督检查,提高监督覆盖率。

6、学校卫生监督。认真贯彻《学校卫生监督工作规范》,与教育行政部门密切配合,以传染病防控及健康教育、生活饮用水卫生、教学环境生活设施、医务室(保健室)等为重点,加强学校卫生综合监管,督促学校落实传染病防治、教学环境、饮用水卫生等各项卫生管理职责,规范学校卫生日常管理行为,及时消除卫生安全隐患,切实保障广大师生身体健康。

7、职业卫生监督。认真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及其法规规章,履行好职责范围内的职业卫生监管职责,规范相关机构技术服务行为。全年对辖区内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职业病诊断机构监督覆盖率100%,通过国家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规范填报工作数据。与疾控机构协调配合,做好职业病防治情况统计和调查分析、重点职业病监测和专项调查报告上报工作。

五、卫生监督应急处置工作

建立健全卫生监督应急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完善并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监督应急处理预案,增强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按要求启动预案,开展调查处置,做到快速反应、有效处置,并严格按规定上报,保证信息畅通,不迟报或瞒报。依法查处瞒报、谎报、缓报、控制不力以及其他违法行为。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好应急物资储备,组织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监督应急处置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全力做好青奥会等重大赛事、重要活动、重要节日期间的卫生监督保障工作。

六、服务经济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着力提升服务水平净化企业发展环境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强化卫生行政指导,优化项目审批服务,提高办事效率,继续坚持首问负责制和服务承诺制等各项优质服务举措,大力推行企业“首违不罚”和“容期整改”制,完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保障企业“安静生产”,做到管理与服务相结合、执法与指导相结合,不断规范和完善卫生监督行为,着力提升服务水平,净化企业发展环境,增强生产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自觉性,助推企业发展。

七、卫生监督科教宣传

针对卫生监督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大卫生监督内涵建设,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积极开展卫生监督科研活动,提升卫生监督的科学管理能力和水平。围绕卫生监督执法工作重点,整合宣传资源,构建形式多样的宣传平台,大力推进新闻宣传内容和方式方法创新,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宣传品牌,树立典型人物,全面提升卫生执法形象,为我市卫生监督事业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第九篇

2014年市直卫生系统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市委六届六次全会精神为引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全市安全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深化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强化内部安全管理,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卫生事业科学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1、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建设。坚持实行“一把手”负责、“一岗双责”、“一票否决”等制度,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工作季度例会制度、主要负责人履职情况年度报告制度、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督查制度、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履职保证金制度,形成层次分明、覆盖广泛的安全生产工作制度,切实解决安全生产重点难点问题。

2、细化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市卫生局与市直各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日常检查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突出对工作过程和工作实效的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年终绩效考核依据之一。各单位也要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层层分解落实到各科室(病区),明确责任。

3、强化安全生产队伍建设。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实行群防群治,切实把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安全保卫人员、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100%。为安全保卫人员配备专用器械,增加工作的技术含量,定期组织安全保卫人员专题培训、教育,提升安全保卫队伍素质。进一步健全“保消合一”的消防队,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补充人员,不断完善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确保准备得当,应对有序。

二、明确工作重点,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1、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根据上级部署要求,结合季节性特点和本单位实际,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制定工作方案,成立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带队检查,及时报送信息数据和工作总结。在元旦、春节、4.18、“两会”、“运博会”、中秋国庆等重要时期,超前开展检查活动,为重要节日、重要活动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局机关各处室积极履行挂钩联系职责,并根据局统一部署,参加相关检查活动。

2、坚持安全生产隐患“月排查”制度。市直各单位要建立健全并有效落实覆盖各科室(病区)的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责任制和管理制度,单位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每月要具体组织开展以火灾隐患排查和巡查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工作。对排查出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实行逐一登记、动态跟踪、实时监督和及时反馈的“闭环式”管理,并按时上报有关报表,确保不发生安全生产死亡事故,不发生有较大影响的安全生产事故。全年开展排查活动12次以上。

三、注重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内部安全管理水平

1、加强“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各单位要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年”活动,积极开展“青年安全示范岗”建设。健全消防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制度,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市卫生局将组织2次全系统消防安全宣教讲座,各单位至少组织一次应急演练,确保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职工能按照职责分工及时到位、在灭火的黄金时间内有效处置火情。各单位还要根据自身特点,定期组织职工开展疏散逃生技能培训,明确各科室(病区)消防责任人和疏散引导人员,在建筑明显位置和每个病房内均要设置或张贴疏散路线图。使每个职工都能掌握火场逃生自救技能,熟悉逃生路线和疏散程序,确保一旦发生火灾,能够及时组织患者疏散和自救。年内,将重点培育2个消防安全“四个能力”示范单位。

2、严格落实财务管理制度。严禁大额现金在单位内过夜,特别要加强现金归集、运送、交存银行途中的安全保卫工作,要根据实际情况,规定行进路线,选择合适交接地点和交接方式,使用结实、耐用的现金存放箱包,要有2名以上保卫人员同行,携带保卫器械,并采取防卫姿态。

3、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要进一步完善单位内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范交通标志,加强对外来机动车辆的管理。要加强自有车辆和驾驶员安全教育,严禁违章驾车,禁止车辆带“病”上路。

4、加大技术防范投入。各单位要进一步完善电视监控、红外报警、无线通信、强光照明、消防设施,形成完备有效的技术防范体系、快速处置工作体系。要着力加强放射源、生物安全、医疗废物暂存,以及毒、麻、精、放药品等重点部位、重点科室的监控防范,定期开展专项检查,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消除隐患。

第十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法治建设工作,根据全市卫生工作会议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全市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大局,不断加快全市卫生行业法治化建设进程,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世界名城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工作措施

(一)围绕法治政府建设目标,不断深化法治行业建设

1、坚持依法科学决策。全市各级卫生行政机关要健全决策风险评估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五个环节”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各县(市、区)卫生局要选择医疗机构设置规划、项目建设、设备采购、应急预案等涉及群众和行政相对人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开展决策风险评估、听证和决策后评价工作不少于1次。着力提高规范性文件的制定质量,各级卫生行政机关法制机构要加大审核力度,及时进行公示,并报送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2、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各地各单位要根据不同对象,着力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和互动性。针对局机关工作人员和行政执法人员,重点提高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全体医务人员要确立依法执业、合法经营的理念和意识;面向社会的法制宣传教育,要重点加强综合治理、平安建设、安全生产和信访工作宣传,进一步完善医患矛盾人民调解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诉求,维护权益,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市卫生局将联合省内知名高校开展1期卫生行政执法专题研讨班,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全市卫生行业开展第三届“法治卫生”征文活动。

3、开展“依法治理示范单位”建设工作。通过“依法治理示范单位”建设工作,选树先进典型,以点带面,全面促进卫生行业法治化建设。市直医疗卫生机构要强化民主管理,加强院(所、中心、站)务公开,扎实推进依法治理,积极参与“依法治理示范单位”建设工作。年内,市直单位“依法治理示范单位”建成率达30%以上。

(二)围绕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断深化行政管理机制改革

4、推进权力优化工作。根据市统一部署,按照应减必减、该放就放的原则,对行政审批项目进行梳理调整,巩固广陵区卫生行政权力下放工作成效,统筹推进区、邗江区卫生行政权力清理审核工作。

5、提升审批工作群众满意度。按照便民利民、提高效率的原则,加强市行政办事服务中心卫生窗口建设,增加行政服务事项,提高窗口人员服务水平,群众测评满意率达95%以上。

6、完善新闻机制。各县(市、区)卫生局与开发区管委会城乡管理局,以及市直各医疗卫生单位要确定单位新闻发言人,建立并完善新闻会制度,每年组织2次以上的新闻活动。不断加强政务信息公开,进一步规范依申请公开受理、审查、处理、答复程序,做好政务信息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工作。

(三)围绕执法规范化建设,不断创新法制监督形式

7、加大卫生行政执法力度。进一步提高量化分级管理水平,无证经营查处率、日常性卫生监督覆盖率达100%。实施健康厨房工程150家。围绕社会关注的食品安全重点部位、重点领域,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保障餐饮环节食品安全。突出加强餐饮安全、公共场所卫生和医疗机构依法执业的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召开全市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工作联席会议2次以上,实现全市上下联动联动,形成打非工作强大态势,严厉打击非法经营和非法行医。

8、加强重点法制审查工作。全市各级卫生行政机关法制机构和监督所稽查部门要对重大卫生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不予行政许可案件进行法制审查,进一步规范卫生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行使。

9、大力推进行政指导工作。全面采用说理式执法文书,实现全程说理,说理式行政执法模式实施率达100%。行政许可和适用简易程序的行政处罚案件以口头说理为主,行政许可申请不予受理、不予行政许可和一般程序处罚案件要全程说理。在活动中,不断加强行政指导工作,行政指导开展率达100%,实现行政执法由刚性监管向刚柔相济转变。

10、开展执法案卷突击评查。加强法制监督和层级稽查工作,组织开展全市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案卷评查活动2次以上。总结前三年全市卫生行政执法案件评查工作经验,采用突击检查、分散检查和集中审阅相结合的方式,依据统一标准开展全市卫生行政执法督查案卷评查工作,及时通报评查结果。开展现场法制监督工作试点,对群众反映强烈、问题突出的卫生违法行为和单位,市卫生局将开展不少于3次的现场法制监督活动,市卫生监督所与区卫生局、监督机构要根据要求迅速指派卫生监督执法人员赴现场进行处理。

11、完善卫生行政救济渠道。根据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和市法制办要求,以医患矛盾为重点,不断加大行政调解力度。将听证审理作为行政复议案件审理主要方式,案件听证率、各县(市、区)卫生局行政首长出席率达100%,行政复议案件卷宗合格率达100%。

12、规范行政权力网上运行。强化对行政权力库的动态管理维护及运行监控工作,补充完善行政权力库基本信息,加强全程监察和法制监督,提高行政效能,行政权力网上运行率达100%,杜绝“网外运行”。

三、保障措施

13、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单位要把“法治卫生”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与单位年度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实施法制监督项目管理,提高执法水平。按照年度述法工作要求,实行集中述法工作。市卫生局党委会(办公会)每半年听取一次依法行政工作汇报,党委中心组集中学法每年不少于2次。

14、加强能力作风建设。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和市卫生监督所要根据《市卫生行政执法人员规范化管理意见》和《市卫生行政执法人员2011年—2013年法律知识三年培训实施方案》,制定并实施《2013年度培训计划》。开展全市“法治卫生”建设先进个人评选活动,促进卫生行政执法人员提高法律素质和执法能力,提高卫生行政执法水平。

15、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明确专门科室负责法制和法制宣教工作。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监督机构要加强法制科室建设,明确专人负责卫生法制、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要把政治思想好、业务能力强、法律素质高的人员充实到卫生法制机构,保证法制业务工作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