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之德应常修

时间:2022-07-11 09:39:00

党的十六大以来,同志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鲜明地提出常修为政之德的问题,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也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需要。什么是领导干部的为政之德?为政之德应当如何修?这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所谓“德”,就是思想品德。为政之德,就是从政为官者应有的职业道德、思想品格和精神风范。为政须讲政德、修政德,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孟子说:“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从政为官者只有先“修身、齐家”,尔后才能“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基本的道理。当然,剥削阶级官吏不可能真正做到“为政以德”。

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当也必须讲政德、修政德。我们党选任干部,历来强调德才兼备、任人唯贤。无德少才者,不能成为领导干部;有德无才者,无法胜任领导工作;有才无德者,同样难以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一个领导干部的政德,反映其素质修养和精神状态,决定其如何发挥才能和行使权力,影响其能否创造符合党和人民要求的政绩。

领导干部的为政之德,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内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干部讲政德,关键是要做到:在政治上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遵守党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在工作中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坚持不懈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在作风上严格要求自己,弘扬正气,抵制歪风,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不断提高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的能力。

道德分善恶,政德有高下。从政为官者只有讲政德、修政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孔繁森、任长霞、牛玉儒等时代先锋,无论处在什么岗位,都能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恪尽职守、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展现出共产党人的高尚品德和良好形象,在人民群众心中矗立起一座座不朽的丰碑。相反,现实生活中也有那么一些人不讲廉耻、不修政德,不是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而是把手中的权力当作捞取私利、聚敛钱财的手段,徇私舞弊,贪赃枉法,作威作福,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也许有的人会说,时代不同了,环境变化了,现在对领导干部应当多讲政绩、少讲政德;也许有的领导干部会认为,既然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那么,只有抓发展才是硬任务、创政绩才是硬指标,而政德则是空的、虚的。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殊不知,工作中的虚和实、领导干部的德和才从来都是一种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就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把创政绩与修政德有机地统一起来。否则,如果没有良好的政德作保障,就不可能创造出真正符合党和人民利益的政绩。

为政之德贵在修,贵在常修。修,就是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自觉地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常修,就是把修德当作一辈子的事,不懈追求,永不自满,经常打扫思想上的灰尘,勇于纠正实践中的错误,认真接受来自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努力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