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教育管理滞后对农村基层

时间:2022-02-26 03:37:00

导语:农民教育管理滞后对农村基层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民教育管理滞后对农村基层

近几年来,对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通过“四个观念教育”、“三个代表”教育和保持农村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得到了加强,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农民教育管理却显得相对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

一、农村群众思想日趋活跃复杂,增强了农村党组织工作的难度。

一段时期以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对农民的教育管理相对滞后。一方面忽视了对农民的教育管理,对农民教育在认识上缺乏紧迫感,在内容上缺乏针对性,在方法上缺乏灵活度,导致对农民的教育管理出现松懈,甚至出现空档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基层党组织对群众客观上存在着索取多于给予,导致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缺乏好感;再一方面由于部分基层干部工作方法过于简单,在一定程度上寒了群众的心,这都对群众的思想心态产生了极大影响。又加上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来自各方面的种种影响也都对农民群众的思想造成了冲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信仰滑坡。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农村广大群众旧的价值观念已经或即将被打破,新的价值观念尚未确定,群众的价值观念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各种不良倾向趁虚而入,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蔓延,各种封建迷信活动、宗族活动(如修宗庙、续族谱、树碑坊、做道场等)沉渣泛起,还有一些过去只有在城里才有的丑恶现象(如黄色书刊、淫秽录像、等)也在农村若隐若现。二是自主意识增强。现在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和参政意识都明显增强,民主法制水平、参政议政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涉负方面的法律条文、政策精神不少群众通过电视、报章等多种渠道了解,能够倒背如流,如桃花源等一些地方有些群众就把上级减负的有关条文印成小册子在市集上兜售。三是不满情绪变浓。对于广大农村群众来说确实存在着收入分配、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距,有城乡之间的差距,有地区区域之间的差距,也有人与人之间差距,农村人办事比城里人难,城市里裁员首先裁减的是外地民工,在城里最脏最苦的活都是农村人干,还时常遭人白眼,受人嫌弃,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群众内心的不平衡,有少数群众也因此对政府和干部没有好感,对政府号召要做的事持怀疑心态,对社会公益事业没有热情,有的甚至有很浓的对立对抗情绪。正是因为广大群众的思想心态存在着这种复杂性,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于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包括引导其信仰,把握其心态,理顺其情绪和宣传各种政策精神等都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二、农民结构功能发生变化,影响了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伴随着农村多种所有制经济的产生,在农村出现了个体经营、家庭经营、雇工经营、合伙经营、参股经营、集体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与此相适应,导致了农民从业方式出现多元化。以本县漳江镇红岩村某一个组为例,全组有人口96人,其中一部分人在外务工,共有8人,有的人已经多年没回本地,村里有的只是户口和数千元积欠的上交任务;一部分在家以养殖为主,户均养猪8-12头的有6户19人;一部分人则象候鸟一样随时迁徙,农忙时在家,农闲时到县城,有的在常德,或拉板车、或修单车、或做其它的小生意,这部分有33人;其余的人则固守家园,从事传统的种养加。近年来,随着“打工潮”的出现,一大批年龄较轻、文化素质较高、敢闯敢试、勇于开拓的青年农民纷纷到沿海去创业。据有关部门统计,仅桃源县外出务工农民就在20万人以上,十之八九是青年“知识”农民。从业的多样性,不仅使得农民群众对本地基层党组织和政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小,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农村新科技的推广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无传人的问题令人堪忧,并且直接导致农村发展新党员和挑选村干部对象严重不足。

三、农村经济发展与政府职能转换迟缓,减弱了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信心。

当前,由于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不高,基层政府职能转变迟缓,与农村发展很不相适应。一是基层干部技能偏低,无法领导发展。调查中发现,目前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相对来说显得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技能偏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如何引导农民调优调强农业产业结构、做大做强农业产业等方面不少人感到束手无策。如本县青林乡某村原是集体经济比较雄厚的村,近年来采取集体与个人集资入股的方式盲目上马兴办综合养殖场,由于市场预测不准,经营管理不善,亏损40多万元,留下了难解的经济“麻纱”。二是少数人迷恋过去的权力,无法适应发展。在农村改革推行过程中,特别是实行村民自治后,农村各种矛盾越来越集中,工作难度越来越大,上级组织工作要求越来越高,赋予的权力却越来越小,部分村干部迷恋计划经济时代那种唯我独尊、说一不二、一呼百应的威风,不能与时俱进,在工作中,迷惘悲观,坐等观望,搞短期行为“守摊子”,甚至一走了之。三是部门服务功能弱化,无法参与发展。乡镇一些站所办,如农科站、林业站、畜牧站、水电站、企管站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谁受益,谁出钱”的服务方式开展工作,导致乡镇涉农部门服务功能不断弱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小。大部分单位为保工资东奔西走,甚至改行从事其他行业,无力开展服务,致使整个农村发展速度不快,农民很少得到实惠,从而减弱了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信心。

针对以上情况,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强对农村群众的教育和管理。

第一,要义利并举,把群众教育管理与发展农村经济结合起来。新旧体制转换,农村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急骤变化,使农村群众思想意识发生变化,看重金钱利益这是正常的,随着改革的深入,对农村群众的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要做深做细,要善于用党的政策引导群众,用改革的思想教育群众,用法律的武器约束群众,用深厚的感情打动群众,真正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管人,同时,乡村基层组织要把发展农村经济、调优产业结构、壮大村级集体的实力、带领群众致富和通过发展减轻农民负担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要让老百性真正得到利益和实惠。

第二,要尊重民意,把群众教育管理与发扬民主结合起来。基层组织的各项政务、村务活动,应充分尊重群众的民主权利,维护群众的合法利益,一些与群众密切相关的重大村务活动诸如村级发展规划、集体财产处理、重大财务开支、摊派提留和公益事业等要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审议,要让群众在一些问题上与乡村组织形成共识,让群众口服心服。同时要逐渐完善基层政务、财务管理和村规民约等自治制度,发挥群众自我管理的潜能。

第三,要灵活方法,把群众教育管理寓于群众易于接受的形式之中。在桃源县观音寺乡有一个农民党员燕为栋,他靠三棒鼓、渔鼓、快板等形式,走街串户宣传党的政策、法律,他带的宣传队跑遍了全县及附近县市上千个村村组组,演出上万场次,观众达100余万人次,提到他,群众都赞不绝口,他的实践也实际上告诉我们教育群众,既要避免形式主义,更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

第四,要教育干部,把群众教育管理与改进干部作风结合起来。群众许多不满情绪都源于干部,或由于干部素质不高,或由于干部方法不当,或由于干部作风不实,或由于干部形象不佳,因此,一要加强教育,提高基层干部依法行政的水平;二要倡办实事,促进干部深入农村群众,为民排忧解难,用行动感动群众,凝聚民心;三要严惩腐败,塑造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2000年以来,桃源县实行“干部责任管理”,依法依规处理了80多名乡村干部,在群众中反响极为强烈,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许。

第五,要弘扬正气,把群众教育管理与打击黑恶势力结合起来。群众最不满的事就是政府对群众硬,对恶霸势力软,每个地方都有极少数恶势力,他们能在小范围内左右当地的形势,有的还把持村务,煽动群众,桃源县前些年发生的“11.7”暴力抗税事件的根源就在于此。一方面政府对这些极少数别有用心恶势力不能心慈手软,要严惩,除恶务尽,为基层干部开展工作撑腰壮胆,为群众扫除心中的阴影;另一方面要让群众擦亮眼睛,免受那些极少数分子的蛊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