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实信访局长典型材料

时间:2022-07-14 09:26:00

贯实信访局长典型材料

信访工作是收集民情的“集装箱”、反映民意的“晴雨表”、纾解民难的“直通道”,但信访工作又是“机关第一难、机关第一烦”的活,同志同志自到信访局工作以来,与同事们奋战在信访工作的第一线,为党为忧,为民解难,受到领导和群众们的广泛赞誉。

同志,年月出生,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月到信访局工作,先后担任局长助理,副局长,负责来访接待、投诉受理、指挥调度、突发事件处置、越级访调处、领导干部接访等工作。他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伟业,却凭一股爱岗敬业的精神和对待老百姓的真诚,赢得了同事们的尊敬和老百姓的爱戴。

一、讲政治,让信访工作与时俱进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信访工作更强调坚韧性、开创性和可操作性。在工作中,同志始终自觉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认识做好信访工作的重要性,坚持把做好信访工作与为人民谋利益联系起来,与保障和促进经济建设、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联系起来,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联系起来。他凭着强烈的责任感,本着为党和政府分忧,为人民解难的一颗心,加强协调,妥善解决各类矛盾,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在接待中,他与群众融合在一起,以心换心,以情换情,以理服人,认真做好每一件信访接待工作。

每天,同志几乎都是提前上班,早早打开信访接待室的门。“为赶早上访的群众在这里就可以施放怨气、解决问题,而不去堵政府机关的大门。”同志解释说。

同志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从事接访工作以来,他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真心实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题、坚持不懈做好事,努力化解新时期群众的信访矛盾。

二、讲学习,化解矛盾促和谐

信访工作是党与人民保持密切联系的重要纽带,也是了解民情、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渠道。重视并做好信访工作是党的一贯要求和优良传统。几年来,同志努力学习,不断实践,熟悉掌握了信访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同志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总结出不少信访工作的先进经验。

在工作中他不断创新思路,使信访局的工作作风实现了四个转变:即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变要我处理为我要处理,变向上要说法为向下要说法,变无理纠缠为引导有序上访。正是这种雷厉风行的作风,使我县呈现出了信访量下降、集体访下降、信访人数下降、信访秩序明显好转的“三降一转”的良好态势。

由于工作特殊,同志经常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一张张怒气冲冲的脸,听到一拨拨激动的骂声、哭声和埋怨声,碰到一个个扯不清理还乱的问题。

“他从来都是好脾气,耐心听、耐心解释,直到上访人息诉罢访。对待这些烦心事,他从没有向领导发过一次牢骚,向同事们推卸过一次责任。”同志的一位同事说。几年来,在信访局工作平均每2天就能遇到一次群体访,除了休假之外,他几乎每个群体访都直接或间接参与接待。凡有重大群体访他总是边汇报边第一时间到现场劝访,并用爱心和诚意化解多次重大危机。

在信访局,很多上访人一到接访室就直接找同志。只要他在接访室,那里就永远像一个“集市”,这里有农民、下岗职工等形形色色的上访户,大家几乎都愿找他反映不平事,找这位兄弟唠唠掏心窝子话。同志的真诚还体现在一点一滴的关心、关注中,他常常主动为上访户买盒饭,买生活日用品。

在接待中,同志给自己规定:凡遇群众上访的急事,自己能办的立即去办,自己办不了的,也要及时汇报给领导,尽全力协调有关部门人员来参与解决,决不只把“群众来访登记卡转来转去,让群众在期待中心里没着没落”。因为他觉得信访工作不仅是沟通党和政府与百姓的桥梁,更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减压阀。老百姓相信政府才找政府,真正的悲哀不在于老百姓有冤屈,而是有冤无处诉,有屈无处伸。为群众挑担子、分忧愁、暖心窝,这才是信访干部的本分。同志还时常把这些体验和认识传授给同事们。

有人把信访干部比作当家不作主的“丫环”,还有人把信访干部比作两头受气的“风箱老鼠”。每天从上班到下班,他们面对的多是一张张怒气冲冲的脸,听到的多是一阵阵哭声骂声埋怨声,遇到的多是烦事难事窝囊事…….往往你说得口干舌燥,精疲力尽,换来的却是一阵数落、一通怨气、一番侮辱、一顿谩骂。但同志认为,信访局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桥梁纽带,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娘家”,我们是人民的公仆,当的是人民的家,办的是利民的事,人民群众有怨气,说明党和政府的工作还有欠缺,我们即使受点委屈,即使不被理解,也不能斤斤计较。所以他们总是以大局为重,以工作为先,用春风般的笑脸迎人、夏日般的热情待人,使多少人化解了满腔的愤怨,消除了强烈的敌意;使多少悬而未决的“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一触即发的矛盾化干戈为玉帛!

三、讲正气,心怀宽广化怨气

信访工作被称为“机关第一难”,许多矛盾在此交汇,许多纠纷在此累积。“人不伤心不落泪,人无难处不上访”。每天,同志面对的是一封封求助的信件,一张张困惑的面庞,一双双期盼的眼睛,一道道未解的难题。而他要做的只能是用一颗热心,一颗爱心,一颗公仆心,去化解坚冰,温暖人心,拆除横亘在人们心灵中的阻碍,架起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

“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老百姓过得最不容易,没有难事不会求你,我们要把他们的事当作天大的事”。这是全国模范代表潘作良一句铿锵有力的话语,同样也成为同志的座右铭。身为农民的儿子,同志拥有一颗爱民心,他理解为百姓帮忙是信访干部的责任,在不理解自己的群众面前,他奉行的永远是默默承受。

信访工作是牺牲,是奉献。没有气度就无法面对这些矛盾,无法化解这些委屈。为了能帮上访户解决问题,同志着实伤了脑筋。年龄大了,心想的也细,没有充足的睡眠,经常夜深了还想着信访人的事情,为此他患上了失眠症,但他从来都不抱怨一声。

四、真诚化解积怨,撑起希望的灯盏

基于这种宽广的胸怀,同志在平凡的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因为真诚,许许多多原本素昧平生的人,把这位信访局接访干部当作自己的亲人、恩人。即便是上访者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他们多数也理解,不经意间,真诚在大家与上访群众平等交流的心灵里悄悄蔓延。于是,细心的人们会发现,过去县委、县政府门口吵吵嚷嚷的现象不复存在,是心贴心的情感化解了上访者内心深处的积怨,让他们看到希望的灯盏。为此,县委主要领导说:“信访局有同志这样的接访干部,我们的工作就永远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

三年的光阴不算长,三年的经历不算短,同志可谓说下了千言万语,走遍了千家万户,历尽了千辛万苦,理清了千头万绪。对于信访工作,他体会深深,感慨多多!

“我们每为群众解决一个困难,就是送去党和政府的一份关怀;我们每化解一个矛盾,就是为党分担了一份责任;我们每调解一个纠纷,就是为社会稳定提供了一份保障”。这是和同事们的一致信念。

在同志的时间概念中,更是没有节日假日,没有白天黑夜,中午打个盹成了奢侈的享受,晚上睡个早觉实属难得。春节不能与家人团聚,病中也要替人操心。下村进厂成了家常便饭,忍饥挨饿也在所不惜。他谆谆告诫同事们,“群众上访无小事”,一定要让他们“上访有路、告状有门、有事能诉、有冤能伸”。他时刻提醒同事们,一定要“今日事今日毕”,做到有访必接,接必及时,群众不走,接访不撤,决不能因为我们的拖拉和懈怠,使“小事拖大,大事拖难,难事拖乱”。

搞好信访工作要耐得清贫。有人说信访干部既无钱又无权,只有“嘴巴子甜”。而同志认为:我们是代表党和政府行使职责,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行政办事,目的是为党分忧、为民解困,位置特殊,作用重要,我们没有理由索取名利,没有理由心态失衡。平时,他时刻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大家,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同事。三年来,他东奔西走,协调有关部门,为上访群众解决拆迁安置、征地补偿、追讨工薪、福利保险、供电供水等急事、难事、麻烦事,经他调解处理的实际问题达300多件,却从来没吃过当事人一餐饭,收过当事人一次礼,受过当事人一份情。他常说,“要拒绝社会上的各种诱惑,不能因为自己的一已私利和一丝贪念,玷污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败坏了信访干部的名声,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

三年来,经过多少艰辛,有过多少苦累,忍受多少屈辱,失去多少名利。但同志认为:风雨过后可见彩虹,苦涩之中也有快乐。尽管他在信访岗位上“为伊消得人憔悴”,累出了一身疾病,但当看到弱势群体讨得了说法、维护了权益,他就无比欣慰!当看到一些人的沉冤得以昭雪,正义得以申张,他就无比高兴!当信访人激动地感谢信访干部“让我见到了想见到的人,说出了想说出的话,办成了该办的事”时,他就无比踏实!特别是看到全县政治稳定、社会安宁,极少集体上访和赴省进京上访时,他就感到无比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