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局下派书记先进事迹材料

时间:2022-03-04 05:12:00

人事局下派书记先进事迹材料

为解决村民观念落后、发展不快等问题,结合20*年“学习谋划新农村、构建和谐新家园”、20*“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美丽新大圻”农村“小学教”活动,组织村党员群众认真学习党的政策;先后带领党员群众到溧阳天目湖农业生态园、凌笪乡钱桥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参观,学习先进的种养殖技术。

为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吴强通过村党员大会成立了党员议事会。议事会成员由本村7名党员组成,成员都是由政治素质好,热心公益事业、熟悉党务工作,身体状况好,在党员群众中有一定威望的老党员担任。职责是村中重大事项在村党支部领导下,对会同议事会成员进行商议决定。他还认真落实上级组织要求,积极培养村后备干部,壮大党员队伍。20*年,培养村后备干部5名,发展党员1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名。

20*年初,吴强向上级组织部门,申报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他想方设法筹资17万多元,按照规范化要求进行建设,并完善了场所的服务功能,发挥活动场所“五个中心”作用。

经济:战场

做好富民强村服务工作,增强农民经济收入,这是农村主要工作之一。吴强经过多方努力,利用发展村集体经济专项资金4万元对原村小学校舍进行整修,筑巢引凤,经过多方努力,成功招商引资引进了郎溪县百合制衣厂来村投资。百合制衣厂总投资100多万元,首批招工就解决本村100多人就业。

工作中,吴强主动与上级相关单位加强联系,争取方方面面支持。针对村地理位置较僻,网络通讯较差等问题,多次与县电信部门协商,20*年县电信局决定在村内投资100多万元架设基站,用以解决村内程控电话和电脑宽带上网问题;县移动公司也来村内选址架塔,用以解决移动电话通讯问题。争取县扶贫办对大圻村农田水利改造基础设施进行投入,目前6万元项目通过施工验收,完成了1000多米抗旱渠道修建,从而解决村内十几个自然村的农田抗旱问题。与县供电部门联系,争取了满张自然村内15万元的电气化线路改造项目,以及村内18盏路灯架设工程。争取县农委在村设立沼气技术服务站,对沼气进行综合利用,满张自然村、大圻自然村已成为全县名符其实的沼气村。

为发展一村一品,吴强针对本村蜂农销售难问题,积极与县科协联系,并经县科协批准,在村设立了县蜂业协会,统一对外销售。

为抓好村新农村建设,20*年,他积极开展“三清四改一推”,完成了全村41户自来水使用、改厕29户、建立沼气27户等工作,完成了村内三纵三横的村内水泥路面和村容貌治理工作。完成了满张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点675米主干道和3000多米到户路的硬化、300多米水沟渠道修建、90%农户改厕和改水、80%农户沼气池新建、村内主要路障的清理等工作。20*年,他又到县新农办申报了百夫塘、上岗两个新农村建设自然村。

维稳:和谐

大圻村地理位置较偏,交通比较闭塞,群众文化娱乐活动较少,村内部分年龄较大的村民私自积资违规建庙。针对这一情况,吴强主动上门了解情况,并对村民进行宣传教育,把他们从封建迷信活动引导到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中来。把筹建的寺庙改为村民娱乐活动中心。

大圻村地处荡南湖边界,多年来,圈圩事件时有发生。而本村良田主要灌溉也是依靠湖水,临湖边界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村民引水抗旱。20*年9月,沿湖部分村民擅自调用挖土机,要将水面圈起来进行发包。吴强得知这一情况后,一方面积极向镇领导进行汇报,另一方面带领村两委干部赶到现场进行制止,对肇事者进行说教,分析其中利弊,最后在镇领导和全村党员、队长支持下,他制止了这起破坏村集体利益的恶性事件。

民意:砝码

吴强作为一名选派干部,始终把调查研究、走访村民贯穿于日常工作的始终。他主动参与农村各项具体工作,时刻关心解决村民农业生产、生活困难等难题。个人多次带头捐款捐物。在得知村内二名儿童因家庭困难面临失学时,他让爱人上门分别资助500元解决上学难问题;针对农民购买农资难和盲目用药情况,吴强协助村民在本村设立了农药化肥代办点,方便当地农民购买化肥和农药,邀请县农委农技专家讲授水稻、小麦等农村作物种植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并已在华表山村民组实现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收割的推广,为在全村实现五统一打下基础,20*年将试点种植水稻新品种“新良优6号”,用以下一步优良品种的推广。

在吴强的一篇周记里是这样写的:“这个星期紧张而忙碌,但非常充实,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星期一处理解决了村村通公路占用新发镇东堰头村的土地赔偿的事宜;星期二参与农村合作医疗的具体包组工作;星期三上午完成村内一级二级抗旱站检查与维修工作;下午落实与庄沿村、养殖厂合伙鱼塘的承包工作;星期四完成了村级互助资金组织申报工作;星期五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带头捐款1000元、发动群众为镇东幸大桥带头捐款500元;星期六将村里在今年雪灾中受灾的孤寡老人和困难户从危房转移到镇敬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