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教育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时间:2022-12-10 04:37:44

十四五教育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为加快推进我市教育现代化,持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全力助推加快建设生态绿色的山水名城和创新开放的产业新城、率先打造优质优良宜居宜业的生态高地,结合教育体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时期教育体育事业发展主要成就

“十三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科学指导下,持续加大投入,不断丰富资源供给,纵深推进教体改革,全市教育体育事业取得高质量发展。市先后荣获“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市、区)”“第五批部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全国健身球操之乡”“省创建省体育强县示范县(市)”等称号,我市教育发展连续四年在市政府对县(市)区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中位列第一。

(一)党的引领进一步加强。成立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完成乡镇学校党组织和安巢经开区中小学校党组织划转工作,全市中小学校党建工作由市教体局党委统一领导和指导;178个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完成达标验收,共发展中共党员126人。

(二)教育投入大幅增加。2016年—2020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82.08亿元,年均增长率12.56%。四中初中部、城东小学、安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相继投入使用,新增教学用房2.13万平方米、改扩建运动场地11.39万平方米,新增中小学食堂及学生宿舍6750平方米、新增农村教师周转房9450平方米,建设智慧学校56所。十三五期间,共拨付义保经费3.13亿元,惠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32.3万人;资助17126名普高和中职家庭困难学生,拨付资金3317.5万元;资助4215名家庭困难在园幼儿,拨付资金210.75万元;帮助1772名大学生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1516.3万元。

(三)教育保障更加有力。十三五期间,我市农村公办幼儿园、小学校车服务工程,农村初中寄宿制学校相继实现全覆盖,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午餐配送服务有序推进,全市近70所中小学实施午餐服务。全市校园视频监控安装率100%,公办中小学、幼儿园专职保安配备率100%,校园保安安全防范器械配备率100%。设立14个督学责任区,聘任14位专职督学、40位兼职督学,全市教育工作实现了教育行政与教育督导的双轮驱动。

(四)教师队伍更加优化。建立健全师德考核制度,并将负面清单作为重点工作常抓不懈,持续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系列活动,持续加强师德教育。十三五以来,我市共招录幼儿教师、中小学教师866名,定向培养乡村教师65名,全市小学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57%,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82.8%,高中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98.4%,教师队伍年龄、学历和学科结构不断优化。成立学科研究与指导委员会暨学科研究与指导组,带动全市教研水平不断攀升,十三五期间,我市63项教育课题通过省级、市级立项,55项顺利结题,我市教师在部级、省级及市级各类教育教学评比活动中均有优异表现。

(五)教育发展更加迅速。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十三五期间,停办幼儿看护点59个,新增公办幼儿园16所。目前,全市幼儿园105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4%,幼儿园公办率50%,普惠率84.8%,全市共有市特一类幼儿园1所、市一类幼儿园13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立14个乡镇(街道)学区管委会,先后与包河区、肥东县学校开展结对合作,与安师大教育集团合作,成立师范大学实验中学;实施以强带弱,将原市八中并入市七中,先后设立七中碧桂园分校、人民路小学湖光校区、世纪新都小学半汤校区,十三五期间,共撤并学校101所,办学效益进一步增强。高中教育多样发展。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柘皋中学停办,居巢区职教中心停止招生;十三五期间,我市高考应届各项指标大幅提升,名校突破再创辉煌:一本达线率从2016年的28.80%增至2020年的40.21%,二本达线率从2016年的48.70%增至2020年的64.64%,985院校录取率从2016年的2.11%升至2020年的4.11%,211院校录取率从2016年的8.9%升至2020年的12.84%;我市中职学校先后与30多家省内外知名企业深入合作,毕业生就业率达98%。特殊教育健康发展。投入270余万元用于特教学校多感官教室、感统教室等功能教室建设以及3所普通学校资源教室建设,满足特殊儿童康复训练需求,残疾学生补助提高至每生每年2500元,我市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5%。社区教育稳步发展。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培训,年均培训10000多人次;积极创建社区教育工作品牌,全市5个街道创成市社区教育示范街道,12个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创成市示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实现全市乡镇街道社区教育市级示范全覆盖。民办教育规范发展。以民办教育机构年检工作为抓手,促进民办教育依法依规办学和持续健康发展;推进校外培训机构常态化管理,全面消除办学安全隐患。全市现有民办学校10所,民办幼儿园71所,校外培训机构138家。

(六)德育工作更显成效。以《市中小学生活动指南》为引领,年均开展学生活动20余项;心理健康教育全面铺开,130名教师获部级二、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校内心理咨询室“一校一室”格局基本形成,全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有序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市32所学校荣获市德育先进集体称号,39人荣获市德育先进个人称号,48人荣获市级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1151名学生荣获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及“美德少年”等称号。

(七)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连续8年成功举办环全国自行车公开赛,连续11年举办全国青少年跆拳道邀请赛,连续2年举办全国乒超联赛等大型赛事。“十三五”期间,共计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群众体育设施建设,体育设施场地总面积达173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16平方米。年均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近200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不断壮大,体育社会组织网络不断完善。目前,我市拥有市级体育运动队校办训练基地2个,市体育后备人才单项训练基地3个,体育协会33个,社会体育俱乐部11个(其中部级社会体育俱乐部2个),30人以上晨、晚练点354个。

二、“十四五”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转型时期,在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面对人民对满意教育、美好生活越来越高的需要,教育体育事业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要求我们要不断提升教育体育发展能级,城市发展定位目标要求我们要持续加快教育体育改革创新,城市化进程加快要求我们要有效优化教育体育资源配置。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教育存在的问题:科学的教育理念尚未牢固确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模式和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的协同培养机制需进一步深化;教育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城乡教育发展仍有差距,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仍有短板;教师队伍素质和结构仍需进一步提高和完善。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勇于实践、善于创新,不断实现改革新突破,促进教育体育发展迈上新台阶。

三、“十四五”基本思路及主要目标

(一)基本思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促进教育公平,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决策部署,持续提升体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主要目标。教育:学前教育更加普惠优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新课程改革以及高考综合改革有序推进、教育质量和育人水平显著提升,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进一步增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民办教育机构办学行为更加规范。体育:覆盖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进一步完善;体育健身、体育观赛、体育培训、体育旅游等消费新空间进一步拓展;优秀民间体育、民俗体育的保护、推广和创新进一步加强。

四、“十四五”时期主要任务

(一)深入学习,多举措筑牢思想根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教育体育事业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要把学习贯彻工作作为首要任务,贯穿到教育体育综合改革全过程,落实到发展各环节。

1.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牢方向。始终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和工作指引,切实把学习贯彻新思想与推进高质量发展有机融合,准确把握教育体育改革发展的新阶段和新特征。坚定不移贯彻党的教育体育方针,不断增强做好新时代教育体育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以科学可持续的理念加快推进教育体育快速发展。

2.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推动教育体育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建立和完善涵盖全员的专题性培训体系和常态化学习机制,推动全体干部职工学懂弄通学深悟透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结合主题教育和警示教育,推动党员干部对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检视思想和言行。

3.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思政。深入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运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多种途径,让中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认同,树立和增强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二)同步推进,高质量发展教育事业

聚焦各类教育发展症结,以品质提升为发展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持续提升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1.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加大资源供给。继续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科学规划幼儿园建设布局,多途径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优质发展,到2025年,新增公办幼儿园10所,公办率达60%,普惠率达85%,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8%。优化管理方式。加强规范办园行为监督和指导,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制度和年检制度,建立健全幼儿园动态管理机制,消除无证办园现象。完善学前教育资助体系,确保特殊群体享受学前教育服务。提升教育品质。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切实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科学做好幼小衔接;继续推动公办园集团化发展模式,促进“幼有所育”向“幼有优育”迈进;开展市特一类、一类幼儿园创建工作,不断提升我市学前教育品质。

2.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严格学校建设标准。按照优质均衡标准,全面落实全市义务教育设施(设备)标准化建设、教师队伍标准化建设、班级标准化建设、课程标准化建设,切实缩小学校之间、城乡之间教育水平差异;合理扩大城镇学校学位供给,逐步消除大班额问题。丰富优质资源供给。进一步合理调整学校布局,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义务教育需求;继续做好市“新优质学校”创建,持续扩大义务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打造更多“百姓身边好学校”;深化城乡教育结对,围绕三级一体化开展城乡义务教育集团结对工作,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争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积极争创全国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县(市、区),并不断巩固、提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3.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深化发展。继续实施普通高中布局调整,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扩充优质普通高中资源。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深化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管理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育人方式改革;加强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与指导,平稳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积极谋划,统筹做好应对高考综合改革工作,确保稳妥有序推进;加快推进普通高中优质化、多元化、特色化发展,提升普通高中办学内涵和品质,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和育人水平。落实职普比大体相当要求,统筹做好高中阶段招生工作。

4.推进特殊教育提升发展。全面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提高残疾青少年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优先让残疾儿童少年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全面实施中重度残疾学生就读特教学校和送教上门。促进医教结合,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探索建立适合残疾幼儿康复和身心发展的学前教育模式。到2025年,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8%以上。

5.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全民终身学习机制。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发展;进一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围绕我市及长三角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及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等,开展各种面向社会的职业培训;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建设,丰富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开放共享、便民惠民的社区教育体系;推动政府、社会、市场、企业等多方协同,形成以需求为导向、共建共享的终身教育供给机制。

6.推进民办教育规范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民办中小学党的领导和党建工作,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行为,控制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在校生规模;认真贯彻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坚持校外培训机构公益属性,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有序推进民办学校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类改革,加强民办学校举办者的资格和资金审查,完善民办学校年度报告和年度检查制度,健全联合执法机制,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争创强县,全方位发展体育事业

1.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抓好全民健身“六个身边”工程建设,有序促进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实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平方米的目标;发挥体育社会组织示范作用,完善覆盖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2.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依托山水人文、旅游休闲等地域资源,继续打造好体育品牌赛事。大力发展健身跑、健步走、球类、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扶持推广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等传统运动项目,分层分类引导运动项目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实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0%以上的目标。

3.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按照配置均衡、规模适当、方便实用、安全合理的原则,科学规划和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进一步完善市、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

4.持续推进体育产业加快发展。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节假日体育赛事供给,增强体育消费粘性,激发大众体育消费需求;促进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产业发展,拓展体育健身、体育观赛、体育培训、体育旅游等消费新空间。完善体育市场监管体制,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促进体育市场主体自我约束、诚信经营。

5.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体育精神,将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精心培育和发展体育公益和志愿服务文化。鼓励单项体育协会建立褒奖运动精神的各类荣誉奖励。加强优秀民间体育、民俗体育的保护、推广和创新,推进传统体育项目文化的挖掘和整理。

五、“十四五”时期重点工程

(一)教育布局调整工程

依据《市教育网点布局规划(2014-2030年)》,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重点,坚持“统筹兼顾、合理布局、规模发展、适度超前”的原则,对全市教育资源布局进行统一规划,进一步提升我市学校整体办学效益,促进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

1.优化高中教育资源。做优做强市一中、二中、四中,打造普通高中教育品牌;整合市六中和槐林中学,保留槐林中学省示范高中称号,建设为新六中;保留烔炀中学,办成一所特色高中。

2.优化义务教育资源。以集团化办学为抓手,重点建设市三中、市七中、市二中初中部、市四中初中部;按照集团化办学模式,由4所初中带动、服务城区东、南、西、北四个区域初中教育;市二中高中部搬迁后,高中部校址作为中心城区初中办学使用;办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办好世纪新都小学旗山校区。

3.推进新建学校项目。加快建设半汤区域初中;新建柴油机厂区域小学,作为人民路小学分校办学;迁址新建黄麓初中、黄麓中心小学;推进居巢区职业教育中心新建工程、市第四中学新校区建设工程以及市工程技术学校扩建工程。

(二)教师队伍提升工程

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力争用五年时间,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制度基本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基本健全、职业发展通道比较畅通、事权人权财权相统一的教师管理体制普遍建立、教师待遇提升保障机制更加完善、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的良好局面。

1.深化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师德监督、考核机制,始终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第一标准,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用、收入分配、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发掘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加强引领和感召,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坚持不懈抓好中小学在职教师有偿补课专项治理工作,依法依规严肃查处有偿补课行为,严肃处理各类严重侵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

2.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抓好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岗位培训、骨干教师研修培训、管理队伍能力培训、法治教育培训等,持续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继续开展市金牌教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评选工作,形成以金牌教师为核心的高层次教育团队和专家型的教研群体,引领我市教师队伍高素质发展。

3.推进人事制度改革。采用公开选调方式,引进籍或配偶在工作的优秀教育体育人才。构建园长、校长队伍建设长效机制,探索幼儿园园长、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推进园长、校长职业化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作,实行教师聘期制、校长任期制管理;深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根据生源变化情况,建立学校教职工编制学年度动态调整机制,采取分流、轮岗等形式,整合超编学校教师,均衡全市师资配置;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补充公办幼儿园专任教师。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

(三)全面育人工程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大力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坚持德育为先育人理念。以德育课堂为主阵地,广泛开展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感恩励志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中小学校德育实施策略研究,推进德育课程、健康与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家校共育创新实验校建设,探索德育创新工作有效途径。统筹推进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合理设计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突出纵向跨学段衔接、横向跨学科融合,构建立体化育人体系。完善德育工作管理评价机制,将学校德育工作情况纳入对学校督导内容,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搭建家庭、学校、社会合力育人平台,推动立德树人机制的建立和落实。

2.提升学生体育素养。深入推进学校体育工作改革,构建和完善符合各学段特点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提升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质量;促进校园足球、校园篮球发展,鼓励特色化体育项目进校园。建立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

3.提升学生艺术素养。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传承,积极构建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发展机制。深化学校艺术课程改革,构建以基础型课程、特色校本课程为主体的多元艺术课程体系。

4.提升学生劳动素养。构建目标明确、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的劳动教育体系。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等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鼓励学校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强化学生劳动观念、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的培养。完善学科教育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家庭与社会相衔接的综合劳动和实践育人机制。

5.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构建和完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制。发挥心理辅导室咨询、服务和干预作用,加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团队建设,提高全体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育信息化提升工程

以建设为基础、应用为支柱,以促进教育改革和质量提高为核心,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全面提升全市教育现代化水平。

1.推进智慧学校建设。围绕智慧学校建设相关标准及要求,完善中小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校园智能化水平。按照适度领先的目标,提前对新建中小学进行智慧校园建设整体规划,到2022年,全市城乡普通中小学全部达到智慧学校建设基本要求。建立健全学校信息化应用和运维长效机制,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常态化应用,促进教育教学深刻变革。

2.普及智慧教学应用。以省市平台为依托,引导教师充分利用已建的备课系统、教研系统、智慧课堂系统、学业评价系统,建立资源共享、数据互通、系统互联、应用协同,与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开展基于大数据支撑的针对性教和个性化学,实现多元化交流互动、即时化评价反馈,着力打造智能、高效的课堂,促进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结合新课改新高考要求,应用省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各普通高中研究制定本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和评价标准。

3.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实施“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和乡村教师信息素养专项提升计划,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2.0,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大练兵等活动,实现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的总体发展目标。开展科技创新、信息学、电脑机器人、电脑制作等活动,提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充分利用省、市平台建设的德育、艺术、体育、劳动教育类等课程资源,开展网上阅读及专题教育活动等,为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提供支持。

4.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建立健全智慧学校网络和信息安全领导体系,制定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响应制度。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制定网络安全技术防护方案,按需配置网络安全防护设备和软件,建立多层次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防护,对关键领域做到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网络安全态势,提高风险隐患的监测预警和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实现安全管理科学化、智能化。进一步提升教育系统人员的网络安全意识,建立网上行为自律机制,提高从业人员职业素养、规范师生上网行为,构建安全网络、绿色网络、诚信网络。

(五)平安校园创建工程

落实《关于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积极构建安保组织体系更加严密、校园周边治安环境更加优化、内部安全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安防系统建设更加完善、风险预警机制更加高效、应急处置机制更加健全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为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有力保障。

1.强化责任落实。进一步完善校园安全工作领导机制,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校园安全综合治理机制,运用法律、行政、社会服务、市场机制等各种方式,综合施策、形成合力。建立健全校园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全力消除校园安全隐患。优化校园安全工作队伍,十四五期间,公民办中小学、幼儿园专职保安达标率达100%。

2.细化安全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防控,牢固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进一步完善校车、食堂、危化品等安全管理,全力保障广大师生生命和学校财产安全。积极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力争“平安校园”100%。

3.深化安全教育。坚持教育为先、预防为主,深入推进安全教育进学校进课堂。丰富安全教育形式,积极开展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组织开展各类应急演练,不断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进一步完善校园安全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工作体系,推动学校、家庭、社会日常安全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六)深入开展教学研究

以《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为引领,以推进课程改革、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服务教育决策为责任,不断发挥教研工作在保障基础教育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1.加强教研队伍建设。严格按照专业标准和准入条件遴选配备教研员,按照国家课程方案配齐所有学科专兼职教研员,健全专兼职结合的教研队伍。建立专职教研员定期到中小学任教制度,加强培训,促进教研员专业发展,不断提高教研能力和教学指导水平。

2.提升教学研究水平。继续发挥学科指导组及名师工作室引领作用,全面提高我市教师的教研能力。聚焦教学中的问题,加强课程、课题及课堂研究,做好新课程、新课标、新高考背景下教学、辅导和复习的研究与指导;通过课堂评比、教学竞赛活动,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3.强化教育教学过程管理。实行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加强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教师课堂教学、学生学业成绩等方面的有效监管。

(七)做好语言文字工作

进一步优化语委统筹的工作机制,加大对各行业系统间语言文字工作的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力度,提升语言文字事业服务社会需求的能力;加快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步伐,优化育人环境,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提高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能力;提高信息化服务语言文字事业的能力,构筑语言文字公共服务体系,树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认同感,提升文化自信,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大语言资源科学保护力度,推进市语言文字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重点围绕“义务教育有保障”,建立健全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继续执行困难家庭学生资助政策,加快提升资助信息化水平。持续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开展结对帮扶送教上门,确保学生不因贫辍学、家庭不因学致贫。

六、保障措施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持续深入学习、加强和完善党对教育体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教体系统党建工作质量。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加强党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的领导,及时妥善处置各种突发事件。持续推进党支部建设提升行动,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不断提高教体系统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紧盯重要节点和关键环节,进一步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严肃查处群众身边的“微腐败”。

(二)完善教育投入机制。完善市级统筹机制,以规划为引领统筹安排全市教育投入、高效配置教育资源;持续增加教育投入,落实财政性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优化教育经费投入结构,持续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强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健全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机制。

(三)深入开展教育督导。依托督学责任区专兼职督学,对各级各类教育开展综合督导、专项督导、重点督导,规范办学行为。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建立健全“全面覆盖、运转高效、结果权威、问责有力”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开展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加强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强化监测结果运用。强化教育督导功能,完善监督检查机制,细化学校过程管理,以教育督导的大力实施,强力推进“十四五”期间全市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加快法治建设步伐。健全教育体育行政决策机制,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的程序要求,全面、严格落实到重大教育体育行政决策的全过程。指导学校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用法治化推动学校治理现代化。深入开展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学习,全面提升广大教育工作者依法治校、依法执教的意识和能力。全面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将法治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和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引导青少年从小养成尊法守法习惯;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推广法治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提高青少年法治教育质量和实效。充分发挥法治课教师、法治副校长、法律顾问的作用,推动形成政府依法行政、学校依法办学、教师依法执教、社会支持与监督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