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安全教育创新措施

时间:2022-09-26 16:58:39

大学生安全教育创新措施

摘要: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文章首先阐述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意义,然后分析了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及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创新措施。

关键词:安全教育;大学生;“三全育人”

近年来频发的大学生安全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今大学生安全意识不足、自我防范和辨别能力较弱、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的问题[1]。因此,高校应当通过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措施,将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做深做实,这对于高校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意义

(一)国家层面

大学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国家、民族的希望,大学生安全教育与国家的稳定安全发展密不可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普及有利于在保护大学生安全不受伤害的同时,引导其深入认识当前国家安全形势,树立忧患意识,增强对国家的责任感、认同感,使其自发维护国家安全与利益,进而可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健全的人才,助力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如期实现。

(二)社会层面

创建平安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安全稳定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影响。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生群体不断壮大,他们的行为举止、思维观念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旦发生涉及大学生安全的事件,势必会牵动社会、家庭、媒体和学生群体的神经,进而对高校乃至全社会的稳定产生巨大影响[2]。因此,应将思想、安全教育贯穿当代大学生教育全程,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防患于未然,这对于维护高校、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三)学校层面

高校所有工作都是围绕学生进行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也是如此。近年来,高校安全事件频发,这不仅对学生及其家庭造成严重伤害,也对高校的正常工作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在全校范围内引导师生自觉遵守安全管理制度规定,培育安全价值观,有助于避免各种安全问题,保护学生利益不受伤害,同时可提升在校大学生安全素质,营造良好、稳定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使高校稳定发展,进而更好地推进办学治校与“平安校园”建设。

(四)个人层面

大学生处在成长的“拔节孕穗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打底塑形,社会经验不足,缺乏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和安全知识,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不够重视、警惕,容易发生安全事故[3]。因此,高校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安全防范意识,增进人文关怀,使其养成优良的道德风尚,不仅有利于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使其能在大学学习期间正常生活,顺利完成学业,还能增强他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对促进他们正确观念的形成、成长成才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

(一)安全教育地位不突显

一直以来,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具有“重管理、轻教育”的特征,大学生安全教育未被整合到大学教育的常态化内容之中,且安全教育的职责和职能划分不一致,通常由学生工作处或保卫处统筹学校安全工作,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也有专门的综治工作人员,但却缺乏健全完备的组织和专业的人员负责指导和开展本级安全教育的相关工作。此外,安全教育制度保障尚不健全,如安全隐患排查制度、活动审批制度等缺乏监管,存在环节审批漏洞,由此导致安全教育地位不够突显。

(二)安全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

部分高校已开设了军事理论课、思想道德与法治等课程,虽然部分内容涉及学生安全教育,但体系仍不够健全,理论知识架构有所偏重。部分高校仅在新生入学教育中穿插部分安全教育内容,且教育手段滞后,授课时更多的是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警示教育片观看,缺乏针对安全技能的训练,且引入的典型安全事故案例涉及的范围有限,不能起到良好的全面教育效果。高校兼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应将创新摆在新发展理念重中之重的地位,而大学生实践活动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抓手,也是高等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相关安全教育课程的缺位易导致大学生实践活动中的安全问题频发。

(三)安全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部分高校安全教育课程的教师主要由保卫处工作人员、学生工作处教师、辅导员等担任,他们大多不具有专业背景,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且都较为年轻,在授课时以自身经验的讲授为主,更多的是对安全教育理论知识字面上的解读,并不具备突发事件急救等专业救援知识。加之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不容忽视,运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手段做好安全教育工作作为一项新的挑战,更需要专业化师资队伍的参与。

(四)安全教育内容片面

首先,国家安全教育开展不足。当前,国家安全涉及的领域日益增多,国家安全面临的现实和潜在威胁与挑战日益复杂,故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时代要求和必然选择。但仍有部分大学生对国家安全形势辨认不清晰,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缺乏维护国家安全的强烈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其次,社会安全教育开展不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关乎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高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当代大学生更是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故社会安全教育缺位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要求。最后,集体安全教育开展不足[4]。当前,部分大学生个性突出,融入集体生活适应性差,缺乏集体安全意识。

(五)学生安全意识淡薄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工作的侧重点在于应试教育,对安全教育关注较少。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对安全教育不重视,对安全知识的掌握较为片面,缺乏学习自主的意识,且辨别是非能力比较薄弱,对个人安全重视不够,对安全事故及其危害结果的发生存有侥幸心理,最终形成了安全隐患。作为安全教育的主要对象,学生普遍参与感不强,同时安全教育课程多为公共课,以大班教学为主,学生主动参与较少,且教师授课形式多为知识“灌输”。概括来说,上课形式创新性不够,内容新颖性不强,学生兴趣度不够高。另外,还有部分高校着重于专业知识教育和科技竞赛人才的培养,逐步将安全教育边缘化,无法使安全的重要性在广大学生群体中入脑入心。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高校安全教育管理机制不完善

首先,高校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高校安全教育形式化现象明显,师资力量单薄且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没有科学的评价标准,很难严格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将安全教育逐一落实到各方面,更多的只是象征性地开展系列活动,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其次,校园内欠缺必要的安全教育教学用具和基础设施,且场所有限,学生现场安全演练机会较少,致使现场教学互动中,学生体验感较差,安全意识弱化。再次,安全教育课程未能与时俱进,教学模式缺乏新颖性。虽然部分高校已经结合当前时事热点和学生特点编纂了大量面向广大学生的安全风险提示手册,并初步汇编了大学生安全教育读本,但涵盖的范围和内容有限,发挥的作用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最后,高校的安全管理制度存在漏洞。高校负责安全稳定工作的职能部门有学生工作处、保卫处、心理咨询中心等,但各部门之间协同作用的发挥不够充分,部分人员认为学生的安全教育是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故在学生安全教育管理方面存在懈怠心理,疏忽监管。而各个职能部门之间未能形成合力,相互之间信息共享不及时,协调沟通不畅,往往导致重复性工作,且在关键环节缺乏聚焦,解决问题效率低下,欠缺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

(二)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

首先,部分大学生对国家的奋斗发展史、建设历程体会不深,对国际社会形势变化了解浅显,缺乏整体国家安全观。其次,国家的综合国力保障了经济社会的有序运行,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向好,社会环境总体安全平稳,使得全民尤其是大学生放松了警惕,对社会不安全因素疏忽大意,对社会安全教育重视不足。最后,长期以来,各级组织部门、学校、家庭都着重强调特殊群体的安全问题,如未成年人等,往往忽视安全教育是全员教育,应当涵盖所有群体,导致大学生对安全教育的学习不够积极。

(三)社会环境日益复杂

一方面,信息化社会,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载体,但网络信息纷繁复杂,而大学生过于理想化,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抵抗诱惑的意志不坚定,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难免受到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萌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因此在网络虚拟空间里,大学生极易受到错误信息的干扰和误导,被一些不法分子引诱而上当受骗,甚至参与违法犯罪[5]。另一方面,社会治安管理存在不到位现象。由于社会治安的内容日益复杂,对象范围日益扩大,而网络隐蔽性也在增强,故相关安全部门可能无法全面鉴别监管网络有害文化,同时由于不够重视安全文化宣传和安全教育,加之现有的法律法规具有滞后性,往往导致安全形势无法被及时预判。

四、“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创新措施

(一)全员育人

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探索社会、学校、家庭各自的优势,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首先,促使全校师生共同监督、参与安全管理。安全事故应及早预防,具体可在各班级、各宿舍设置信息员,完善信息逐级上报制度,多层级及时反馈,做到有效预防;要聚焦学生的反馈与教育效果,深化安全教育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将安全教育纳入考评指标,形成重视安全问题的良好导向;要强化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选拔和培训一批具有专业安全知识的骨干教师组建团队,进行安全知识宣讲,提升其校园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其次,推动社会资源支持和参与安全教育[6]。构建安全教育新格局离不开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尤其是社会和家庭的积极参与,有利于多主体联动培育机制的形成。公安、消防、医疗等部门应加强联动,走入校园定期开展专题安全教育活动,如发放安全知识图册等宣传资料,并结合远程网课、公众号、社交平台等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共享权威性的数据、案例,同时多部门应通过协作开展安全演练活动、模拟再现不安全事件等方式将安全知识传授给高校大学生并提供专业化的指导。最后,家庭方面,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大学生校外安全教育,增强自身的安全理论与技能学习,与学生保持良性及时的沟通,密切关注学生的言行举止,从家人角度对其“灌输”安全健康的观念并与之共同践行,遇到难以独立解决的问题时,要及时向学校反馈。概言之,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同发力、密切配合,搭建育人平台,共同承担学生成长成才的责任。

(二)全程育人

大学生安全教育要因材施教、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突出针对性。即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及需求,要采取与其相适应的教育方式方法,突出教育重点,在大学不同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不同类别的安全教育。在大一年级,应充分依托学生会及社团组织,组织形式丰富的活动,将安全教育融入其中并加大支持力度,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引导新生树立安全意识,积极践行安全行为规范,同时注重学生的安全常识普及与技能培养等适应性教育,使其兼顾人身、财产安全。在大二、大三年级,由于学生已经逐渐适应学习生活节奏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对事物的认知,处于摸索定位阶段,因此大学生需在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制定学科成长计划。对此,学校要关注他们对事物理性深层次的认知,主抓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可开设专业的安全教育实操及思政课程,以引导学生建立正向的思想行为准则。在大四年级,学业、就业压力接踵而来,高校要通过辅导员、心理咨询室等方式给予此阶段大学生以帮扶和指导,同时可邀请优秀毕业生返校分享交流经验,而对于求职、社交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法律风险及人身、财产安全问题,学校可请专业人士传授给学生相关应对方法,并及时疏导毕业生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完成从校园到社会的稳步过渡。另外,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要和学生生活、需求相贴近,教师可通过学期开始、末尾的班会提醒,节假日离校期间的电访、家访,课余开展宿舍寝室长、公寓舍管沟通交流会等关注大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状态并做好相应记录,从而将安全教育落在平时、落在实处,更为细致精准地将安全意识深深植入学生脑海。

(三)全方位育人

首先,将安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安全责任意识。学校可将安全教育课程设为必修课程,并重点培养价值取向、师德作风优良的专职辅导员及教师团队,通过教师的专业技能及正向价值观影响学生。教师要注重收集学生意见、更新教学案例,并通过开展跨专业、院系、跨课程联合授大课等方式,开展精品安全教育课程的评比、教研教改活动,同时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活动中蕴含的思政资源及安全理论,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如趣味知识问答、视频资料教学等融汇安全教育理论,并合理嵌入育人要素,以进行主流价值引领,从而使其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有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锻炼、积累经验,增强甄别能力[7]。其次,将法律法规教育融入安全教育。学校可邀请专业人士入驻校园功能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法律课堂,讲解法条、分享经典案例,并与社会事件动态相结合,以法释理,从而促进大学生文明意识和习惯的养成,使其成为知法懂法守法的倡导者、践行者。最后,将公共道德纳入安全教育,培育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心。高校应积极与社会公益组织合作开展公益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在实践中形成浓厚的安全教育氛围,练就大学生健康的品格。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课堂、宣传栏、校园网站等形式广泛传播正确价值导向及良好的校园风气[8-10]。高校各职能部门在学生的日常管理、行为规范养成中要以安全管理为核心,强化大学生的文明道德教育,使其将个人追求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统一,追求高尚道德情操,从而提升大学生公共道德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总之,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提升大学生安全素质,使其勇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周晓晶 林远洲 陈爽 单位: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