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探讨

时间:2022-09-26 11:26:40

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探讨

摘要: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的见证与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民族优秀文化创新创造的重点所在。近年来,高校逐步引入了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育项目,既突显了办学特色,也进一步驱动了传统文化传播推广,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教育领域的有效融合。为此,文章从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的重要性分析入手,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路径,旨在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民族传统审美的弘扬,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设计出更多富有民族特色的设计产品。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现代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在所有文化遗产类型当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形态有所不同,须同经济文化发展变化同步调整,属于活态传承形式。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主阵地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当今优秀青年学生的汇集地,这些学生是传承与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力军。因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也需要进行课程改革创新,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吸收,促进艺术设计专业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渗入与融合,进而实现文化遗产承继与创新的目标。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的重要性

(一)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觉,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高校大学生对本国文化的了解程度、是否认同本国文化,能否理性吸纳与批判外来文化,是否具备文化创新能力,是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多元文化思潮融入我国,致使一些大学生陷入了文化选择困境,导致其自身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未能有效建立。目前,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给予了大力支持。目前,已有几十所高校加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人才培育的队伍,激起了整个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其技术的重视。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融合与探索,有助于教师及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并可向专业领域渗透工匠精神,进而可实现文化自觉建立、文化自信提升的教育目标[1]。

(二)打造传统文化语境,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经上下五千年发展的中华民族,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而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扬,是当代大学生这一文化创造主力军必须担负的责任。学生应深入研讨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设计文化,吸取其中的精华,展开创新性学习,并自主创新创造传统文化内容,进而在我国民族特有审美特征融合的基础上,设计出民族特征鲜明、具有独特气质与韵味的优秀设计作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在多个掌握传承技艺的工匠及设计师支持下,打造丰富的民族文化语境,实现社会精神财富的充分积累非常重要。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学习,利于学生审美素养提升,可使之逐步发展成为新时代文化语境营造与创新的设计者,进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继承与发扬。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路径

(一)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传统设计文化,传承传统文化艺术精髓

1.把握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将之融入艺术设计课堂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需要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的把握,将传统文化艺术精华内容融合于现代设计之中。应深入分析本校所在地的民族文化优势,展开全面的调查分析,加强对本区域地方民族文化的了解深度,进而将民族特色文化融合于课堂教学,通过具备民族文化特色的设计作品展示与讲解,引导学生深入掌握民族文化融合的具体思路及方法。例如,可在课堂教学中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两个吉祥物的设计进行解析,冰墩墩是通过我国国宝大熊猫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冰糖葫芦创意的冰糖壳融合所塑造的形象,而雪容融则采用的代表中国新年喜庆气氛的灯笼造型与雪的融合。这两个吉祥物均融合了民族地方特色文化,通过与冰雪融合,共同映射冬奥会这一主题,设计出了形象特色鲜明、可爱的吉祥物形象[2]。2.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加快教学课程改革现代艺术设计应以传统文化为基础,通过设计彰显民族文化特色。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现代艺术设计教学,应注重于传统艺术学习,引导学生探索文化本源,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深度。高校可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引导学生了解、接纳、喜爱非遗文化,并主动参与非遗文化继承。同时还要推动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改革,打造内容丰富、涵盖民族文化特色教学内容的课程体系,进而实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融合。如,应用型本科院校可通过地域性传统图案学习内容的增加,丰富装饰与图案课程,或是将汉绣等图案设计内容融合于课堂教学实践之中。也可在美术基础课教学中将老河口木版年画制作等民间技艺引入,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遵古艺术设计专业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的课程资源基础。3.组织多元化民族文化融合设计活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加强实地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地方文化实践活动参与,进一步了解地方文化,感受民族文化之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如,可组织多元化的文化特色作品设计竞赛,可以地方文化特色作为设计主题,由学生通过自主思想与设计,结合地方文化特色设计出独特的艺术作品,通过设计思考过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地方民族文化,进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与创新。还可以家乡非遗为主题展开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传承乡土文化,进而实现独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充分继承。

(二)引导传承人走入艺术设计课堂,帮助学生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

传承人是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主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这些传承人的了解更为深刻,艺术创作实践经验更为丰富。目前,国家多个部门联合推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旨在通过传承人文化素养及工艺水平提升,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为践行这一培训计划,我国多个应用型本科院校纷纷成立了专门的培训班。如,武汉纺织大学开设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刺绣培训班与汉绣研修班,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课堂,促进非遗文化继承与发扬提供了路径。通过传承人走进课堂,进一步提升了艺术设计专业技术、工艺以及文化内涵的专业性,可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氛围的打造,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之所在,进而激发大学生主动了解、学习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与意愿。应用型本科院校可结合学科优势,根据专业特色选取适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之引入校园,通过公选课设置,聘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客座教授,丰富艺术设计课程,将之塑造为品牌课程,既利于学生艺术设计技术、理念的创新优化,也利于提升高校品牌形象[3]。

(三)构建项目制教学体系,基于理论与实践教学融合促进非遗文化传承

作为艺术设计人才培育主体的高校,需要通过与企业联合的方式,打造项目开发平台,充分展现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造思维,高校可在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将民族传统艺术融合其中,对现有艺术文化特色展开探索与分析,开展课外实践课程,基于项目平台构建,将课堂理论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融合于课外实践活动之中,进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与非遗文化产业相关企业达到战略合作,共同完成非遗项目传承教学及产品研发,并在非遗创意设计方面加深合作层次,通过合作开发与设计,促进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强化其具有非遗文化特色艺术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也可通过高校师生的灵感注入,增强非遗文化产品的多样性,并为企业培养与输送契合岗位要求的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从而实现校企双方合作共赢。

(四)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兼具传统技艺与现代化设计理念的学习环境

从教育学角度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高校的教育职责之一。因而,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构建教学模式,在考核招生的基础上筛选具有深厚文化素养的学生,而后通过多元教学方式的整合应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及技术工艺传递给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基于教学模式的科学构建为学生创造高效性的学习锻炼环境。应用型本科院校还需要引入信息化教学设备,提供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打造一个兼具传统技艺学习、现代设计理念的良性教学环境。再者,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时,还要注重于教学模式功能的充分彰显。通过条件优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化创新,注重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意设计能力的提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髓保留的基础上,展开全新的研发探索。如此,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既能继承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可通过现代化理念的学习,充分把控市场需求,基于实践锻炼强化其专业技术水平,并可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五)创建研讨式学习模式,基于教学创新提升教学效果

以往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案例教学法或任务教学法,通过学习任务布置,引导学生在任务自主完成的过程中逐步深化对知识的了解深度。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教学中,可通过研讨式学习模式应用,打造一个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或非遗项目专业艺术工作者共同学习探讨的学习环境,从而激起学生对非遗项目了解与学习的兴趣。与此同时,研讨型学习模式的构建,还可转变师生关系,双方可平等对话与顺畅沟通,学生可通过自主提问获得教师答疑解惑,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4]。

(六)通过观摩式教学了解非遗文化美学工艺,基于互动体验实现教学目标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亲自观摩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工匠的操作过程,进而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从中获得设计灵感,进而通过模仿与再创造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设计中的有效融入。观摩式教学形式的应用,既能对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进行弥补,也可通过体验式教学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效果,在观摩体验的过程中,可通过良好的教学示范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并可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亲身体验更好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与技艺的传承。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观摩体验磁州窑黑彩制作工艺,通过与黑彩工艺大师展开沟通交流,由工艺大师向学生展示黑彩作品,阐述黑彩概念,讲解黑彩用途及特点。学生还可对工艺大师的现场制作黑彩过程进行观摩,结合工艺大师的制作要点讲解,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了解制作技术,明确黑彩的上色方式及刻画技法,进而掌握作品制作时应注意的问题。而后学生还可亲自实践,自行拉坯、修型与刻画,通过模仿完成黑彩制作过程,并对制作要领进行感悟,通过制作体验掌握黑彩的工艺特点,把握民族图案内涵,并将之融合于学生的作品设计过程,进而实现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5]。

三、结语

艺术设计教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渗透是当代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出路。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于利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与了解,提升大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通过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充分融合,驱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实现教学中地方民族文化合理融入、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课堂、构建项目制教学体系、基于非遗文化视角优化教学模式、创建研讨式学习模式、基于观摩式教学了解非遗文化美学工艺,进而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深化,引导高校师生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研发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设计作品,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步伐,进而促进现代艺术设计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首含.论非遗保护视角下的高校艺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3):2.

[2]肖慧芬.非遗视角下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北方文学:(中),2018(9):2.

[3]陈宇铮.谈非遗文化视域下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策略[J].流行色,2022(3):3.

[4]吴敬忠.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艺术设计教学浅析[J].美术文献,2017(3):47-48.

[5]林海燕.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艺术设计教学[J].教育现代化,2016(5):219-220.

作者:翟颉 乔芳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哈尔滨剑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