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发展现状和建议思考

时间:2022-07-11 17:12:23

畜牧业发展现状和建议思考

摘要:通渭县是全国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畜牧养殖在农业产业发展中占较大比重,已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产业。本文在阐述通渭县畜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通渭县养殖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提升通渭县畜牧业发展成效。

关键词:通渭县;畜牧业;发展;现状;问题;建议

1通渭县畜牧业发展现状

通渭县隶属于甘肃省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渭河支流——牛谷河中上游,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县域东西长约78km,南北宽约64km,总面积2908.5km2。海拔1410~2521m,属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1]。全县现有天然草场面积6.37万hm2,人工牧草留床面积5.33万hm2(其中紫花苜蓿3.6万hm2、红豆草1.73万hm2),年产青干草40万t,年产农作物秸秆饲草240万t。2021年通渭县被确定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基于通渭县域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特征,畜牧相关产业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要课题。此外,通渭县养殖户较多且具有良好的养殖基础,畜牧养殖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经济来源方式。

1.1畜禽饲养数量逐年递增

畜牧业是通渭县的传统优势产业,2020年全县畜草产值达到25亿元,畜草产业增加值达到5亿元。肉、蛋、奶总产量达到2.6万t,特色畜种养殖量达116万头(只)。由表1可知,2015—2017年,牛、羊、猪、鸡的存栏量和出栏量处于基本稳定状态,2018年牛、羊的存栏量有了明显增加。2018年牛存栏7.24万头、羊存栏10.49万只,较上年度均增长。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2018年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引进牛、羊实施产业到户,有条件养殖牛、羊的贫困户每户由政府投放1头牛或8只羊;另一方面,通渭县范围内实施“粮改饲”相关政策,“粮改饲”试点开始于2017年,累计专项资金1514万元,对大型加工企业、规模化养殖场进行收贮补助,“粮改饲”试点开创了草畜发展新局面,到2019年开始实行普惠制,凡是10头牛或50只羊以上的家庭养殖场都可以得到饲草收贮加工补助。另外,全县多年生牧草种植面积累计达到5.33万hm2,一年生牧草0.93万hm2,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饲草料保障。

1.2规模化养殖逐步形成,品种逐年优化

当前,养殖大户、家庭养殖场和规模养殖场发展势头强劲,规模养殖比重逐年提高,已建成规模养殖场15个,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大户800户,规模养殖比重达到45%,初步形成了生产相对集中、产业特色明显的养殖格局。引进良种发展本地畜牧业已经成为一种有效手段,依托已建成的规模养殖场,通过冻配良种肉牛繁育、先进养殖技术配套等手段,良种化程度大幅提高。目前,已建成千头肉牛良种繁育场1个,先后引进优良基础母牛1.5万头,建成畜禽改良点34个,建成牛冻配改良点10个,引进西门塔尔、秦川、夏洛莱等优良肉牛冻精,年冻配改良肉牛1万头。2020年冻配改良肉牛2.8万头、改良肉羊3.8万只、杂交授配母猪1万头、良种鸡推广15万只。全县贫困户通过财政扶贫项目引进基础母牛1670头、基础母羊2016只。暖棚牛羊养殖资金3637.62万元,新改建暖棚7.68万m2,青贮氨化池达到2.52万座126.2万m3,完成饲料青贮微贮35万t。

1.3生产方式大幅转变

首先,以前的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牲畜养殖以役畜为主,牛、马养殖主要用于耕地,经济动物养殖占比较低。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大量农用机械投入生产,畜牧养殖的功能性发生转变,现在畜牧养殖已经成为通渭地区经济增收的主要方式。其次,养殖方式已由原来的散户养殖转变为集约化养殖,养殖数量逐年递增。目前已初步形成分户繁育、集中育肥的养殖模式。繁育周期长,水、电、饲草等成本较高,分户繁育,管理强度小,能够降低养殖成本。育肥周期短,技术要求高,集中育肥能够节约成本,缩短饲养周期,见效快。这种“小群体、大规模”的养殖模式逐渐成为养殖的主要模式。再次,“能人”带动形成专业合作社的养殖模式已经形成,部分“能人”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比如饲料配比、良种繁育等,能够带动养殖户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充分发挥养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通渭县大力推广“政府+农发公司+企业+合作社+脱贫户”“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带动全县养殖业扩群发展,累计发展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268个、养殖专业村133个。建成标准化示范养殖场5家,培育规模养殖户2.1万户,带动全县3.8万户农户发展养殖业。

1.4疫病防控成效显著

“预防为主、养防结合、防重于治”是动物疫病预防的原则。通渭县坚持强制免疫、自主净化、外防内堵相结合。督促村级产业指导员、社会化防疫服务队伍全面落实春秋季强制免疫服务和补免措施,加大免疫密度和抗体合格率抽检,确保强制免疫措施落在实处。同时加大自主检测净化力度,与养殖专业村同步创建“无规定疫病村”。严格产地检疫、落地监管、贩运管控等措施,做到“进必检”,坚决切断外疫传播途径。强化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推行动物及动物产品全程可追溯管理。对重大疫情,实行全覆盖免疫,针对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等风险的主要来源,制定重大疾病预警机制,加强监管与实时监测。规范落实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通过采用“集中免疫和季防月补”的方式,严格落实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措施。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达到100%,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70%以上。全县粪污无害化处理率达82%,减少了疫病的传播。

1.5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采取院校合作的方式,持续加强良种繁育、快速育肥、秸秆青贮氨化、人工种草、舍饲养殖、疫病防治等关键技术的研发、试验和培训,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支持。建成县牲畜交易市场,积极对接市场、打开销路,加快推进品种改良步伐,草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强化养殖保险兜底,全县承保肉牛2.6万头、肉羊2万只,切实保障了养殖户利益。此外,壮大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完善村级防疫员补助政策,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动物疫病防疫体系,有效保障了全县草畜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2存在问题

2.1自然资源利用率较低

通渭县以紫花苜蓿为主的多年生牧草,以燕麦、甜高粱等为主的一年生牧草等,年产各类鲜草达240万t以上,每年有13万t蚕豆、谷糜、中药材和洋芋等农作物秸秆及下脚料。虽然通过青贮氨化等技术加工后,提升了饲料利用率,但还存在浪费现象。错过饲草营养最好的保质状态,造成营养价值的流失,如紫花苜蓿在盛花期营养价值最好[2],全株玉米在蜡熟期青贮营养价值最高[3]。

2.2饲养人员文化程度较低调

研发现,通渭县养殖人员普遍年龄偏大,其学历主要集中在小学、初中水平,几乎不存在高学历人才,养殖队伍缺乏高学历的专业人才。文化程度低导致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相对较低,部分养殖人员思想固化,坚持自己的养殖方式,对转变养殖方式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不善于学习先进的科学养殖知识,往往造成养殖收益较低;部分养殖人员即使能够接受新的观点和方法,也只是掌握零星的知识,不能系统应用,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

2.3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指导

2019年兽医体制改革完成后,开始推行第三方社会化服务机制,取消畜牧部门的收费许可,不允许县、乡兽医部门经营兽药门店,造成养殖技术服务专业人员的断层,形成了“能看病、不能治疗、不能收费”的现象。从业人员是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操作者,现阶段肉牛育肥养殖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储备。首先,在肉牛育肥过程中,大部分养殖人员不能按照科学的饲料配比进行饲喂,饲料转化率低。其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低,不能及时观察发现病牛并进行治疗,造成严重的损失。再次,没有建立生态饲养小区和标准化畜禽养殖场,动物防疫体系不健全,防控压力大。

2.4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宣传主要以宣传单为主,形式单一,宣传内容较学术化,对养殖人员的吸引力较低。畜牧相关培训存在走流程的现象,缺乏针对性、典型性问题的培训,很难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同时,全县草牧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明显滞后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弱。监管力度不严,当地没有形成健全的监管体系,监管系统不完善,饲料添加剂、兽药的使用没有实现全程可追溯,增加了疫病防控风险。

2.5畜产品加工和市场建设滞后

通渭县肉牛产品加工企业能力弱以及市场建设滞后,产业链条短,产业化经营水平低。畜牧产品后期销售主要以鲜活产品销售为主,缺乏品牌,在后期销售中缺乏技术改造、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品牌打造和人才培养等,致使养殖收益较低。

3发展建议

3.1加强宣传与科技支撑

通过制作青贮、免疫、饲料配比等视频或海报的方式进行宣传,后期及时考察掌握养殖户的了解情况,巡查时查漏补缺。参观养殖效益较好的养殖户,通过分享他人的成功经验,了解自身养殖差异,并结合专家指导,改正自身不足。大力推行标准化养殖建设、程序化免疫、良种化繁育、资源化培训模式。此外,加强畜牧与农业科研机构、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吸引科研人员,建设工作站或实验基地,壮大科研群体。引进畜牧专业人才,壮大人才队伍。建设现代化繁育中心,推广畜牧养殖新模式,利用先进设施、生物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等,研究适合通渭县发展的畜种并进行推广。培育一批秉承生态农业理念、善用互联网思维和手段、发展畜产品直供直销、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畜产品的新养殖户,充分利用当下发达的信息网络,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打开销路。

3.2壮大经营主体,延伸产业链条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在基地建设技术改造、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品牌打造、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着力培育引进一批大型农业企业集团。鼓励龙头企业下联合作社带农户建标准化规模化种养基地,上联市场开发生产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产品,推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形成规模,加快在农产品精深加工上实现突破。

3.3完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推进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实行养殖场全过程质量监管,规范饲料添加剂、兽药使用,实现全程可追溯。狠抓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等重点环节监管,实现机械化加工、冷藏储存、冷链运输。建立检测实验室,完善检测体系,提高检测水平,增加抽检频率,扩大抽检覆盖面。加快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实现全县上下信息畅通,促进畜牧业产品质量提升。

3.4加大资金及政策扶持

资金是畜牧业发展的保障,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层次投资融资机制,做好资金投入。鼓励经营主体加大投资力度,探索采用信贷担保、贴息、补助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本支持畜牧业发展。拓展融资渠道,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要增加对畜牧业的信贷支持。另外,加大省级专项资金扶持。

3.5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园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是未来畜牧业的发展趋势,可形成以千家万户养殖为基础、设施规模养殖为重点、种养加一体化的草畜循环发展格局。现阶段肉牛现代产业园已经进入建设阶段,应构建产业集群,健全良种繁育体系,构建完善畜牧全产业链,打造区域品牌建设,加大疫病防控,争创“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令续鹏.通渭县志[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6.

[2]于凯.紫花苜蓿的营养价值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J].饲料研究,2015(9):14-18.

[3]陈立权.不同收获期对全株玉米青贮发酵品质和瘤胃降解特性的影响[J].饲料研究,2020,43(7):99-103.

作者:马小强 陈月丽 单位:甘肃省通渭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