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语文能力

时间:2022-06-10 08:41:42

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两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但是一些教师过于注重阅读教学,忽视了写作能力的培养,使得核心素养发展目标难以高效落实。新时期,教师需要对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使阅读与写作教学能够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获得学科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从如下方面对读写教学的有效措施进行了探讨:(1)在阅读教学中教授写作知识;(2)结合阅读教学合理开展写作训练;(3)阅读教学中注重激活学生情感;(4)通过阅读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语文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学科,开展语文教学,不但有助于提升学生文化水平,发展学生人文素养、文学素养,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思维、道德品质等等,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以语文课程作为支撑。为此,教师应当对语文学科的教学引起高度重视,以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其中阅读、写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多数语文教学都是围绕这两项内容展开的。但是从初中语文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存在一些比较普遍的现象,即阅读与写作想脱离,相同的教学目标之下,单独教学阅读、写作不但耗费了更多教学时间,还难以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在新时期,更强调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相互独立的教学模式难以让课程教学目标得到有效落实。唯有加强读写结合教学,才能够实现课程教学“双赢”的局面,使学生的文学素养、思维水平等获得更好的发展。本文从自身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出发,对读写结合的落实策略进行分析探讨。

1通过阅读,教授写作技能

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比较丰富,收录的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实际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将关注重点集中在对课文的解析中,旨在让学生了解文章写作背景、体裁、中心思想、一些基本单位写作手法、技巧等。且解析文章的过程中,学生参与度比较低,多数依托于教师的讲解。这会让学生感到阅读教学枯燥乏味,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高。另外,虽然课文中涉及的写作知识比较多,但由于教师通常是围绕课文教学需要进行讲解,缺少向学生渗透写作思维、技巧、调动学生情感的意识,使得很多学生对课文仅限于表面上的理解,很多能够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知识、素养并未被充分挖掘出来,因此教学效果有限,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等都能得到大幅提升。新时期,语文教师应当对当前的课改政策、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深入解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对教学模式、方法进行创新,使教学工作能够与时俱进,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较好的培养。教学实践证明,读写结合模式在发展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且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将阅读、写作教学融合在一起。以阅读教学为例,解析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其中涉及的写作知识对学生开展相应的教学,引导学生重视这类知识的学习,在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教师还需要对学生主体地位有明确的认识,课堂中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参与到对文章的分析中。这样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提升,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更多写作知识,同时还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个人品质、审美能力等。例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济南的冬天》,全文使用的修辞手法数量很多,且这些修辞手法没有一点冗余的感觉,使用的都是切到好处,把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展现的淋漓尽致。课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掌握文章主旨大意、中心思想之外,更应当将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作为重点教学内容。通过分析,其中涉及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双关、对照、反问等等。例如“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这句话采用了拟人手法,一个“放”字十分生动地表现出小山对于济南城的呵护和怜爱之情。教学过程中,对于这类句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在此基础上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真实的济南城冬景图,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用字的精妙之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其中使用修辞手法的地方进行标注,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这么写作的用意,作用描绘出的意境,体现出来的情感等。如“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这句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将他看到的景色比喻为“水墨画”?这么描写是否恰当?为什么?这样便可以将分析文章的主导权交给学生。而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交流讨论,能够对这篇文章的语言文字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有更为深刻的感知。随着学习经验的不断丰富,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和语文写作能力都会获得较好的发展。

2通过阅读,强化写作训练

初中生虽然具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但写作仍然是他们比较头疼的问题。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现象,即学生作文空洞无物、缺少情感、缺乏个性,这在初中生中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呢?通过分析,笔者认为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学生缺少阅读积累,缺少有效的写作经验。很多教师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割裂开来,阅读课堂上,教师为了确保教学进度,通常不会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而在布置写作类作业时,也通常是与课文没有关联的,孤立的给学生布置一个写作范围,设置一些写作要求,让学生去写。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写作任务是一种负担,究其原因,一是缺少专门的写作训练,对学习过的很多写作知识不能灵活、精准的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二是缺少生活经验,没有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导致生活化素材积累过少。为了解决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以上问题,教师开展课文阅读教学时需要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并选择一些适宜的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仿写、续写等,通过课堂小练笔,提升学生对写作知识掌握的熟练度。这类写作任务的字数限制较少,通常控制在100字以内即可,主要是仿写句子、段落、对人事物的细节描写等。由于写作时有较好的参照,且写作任务比较轻松,没有十分生硬的、条条框框的约束,因此学生写作积极性会明显提升。而随着写作经验的不断丰富,他们的写作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较好的发展。有了这样的基础,今后语文写作中便可以摆脱无话可说、无物可写、无感可发的尴尬局面,写出更多个性鲜明、内容生动、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优秀文章。例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羚羊木雕》,通篇叙事的过程中贯穿着完整的感情线。对于初中生来说,很多都有过与文章小主人公类似的经历,即父母站在家长的位置强制要求孩子做一些不喜欢、不想做的事,忽视了孩子的情感,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虽然从家长的角度来说,事情情有可原,但是对于处于身心重要发展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看中的情感、事物的价值与家长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对家长的一些要求会感到伤自尊,不被尊重。在教学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便可以根据小主人公的这一经历,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是否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当时是怎样解决的,自己在整个事件中有哪些思想活动等。阅读完课文之后,教师便可以给学生布置课下写作任务,让学生给予自身曾经的尴尬经历,写一篇不限字数、不限体裁的作文。为了使学生写出的文章更加有血有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羚羊木雕》这篇文章的叙事手法、感情线等作为参照。另外也可以拓展一些类似的课外阅读资源,使学生的情感变得更为丰富,掌握更多好的写作手法、技巧。这样的写作训练任务,能够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从学生记事以来,已经积累了较多的生活阅历,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阅历进行回顾,在回顾中获得更为深刻、丰富的感悟。这些都是重要的写作素材,能够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通过阅读,激活学生情感

一篇优秀作文,必然是富含情感的,只有作者将语言文字赋予情感,才能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另外,抓准文章的情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若学生能够较好的体会文章中蕴含的各类情感,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的思想品质、人文素养等得到较好的培养。当学生通过语文阅读使自己的情感时间变得更为丰富多彩,在阅读他人的文章时能够产生更强烈的共情心理之后,他们也会自然而然地将丰富的情感融入到自己的作文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白,情感是作文的灵活,没有情感的文章,即便辞藻再华丽,也是虚有其表,难以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而一篇融入了真情实感的作文,即便语言平淡无奇,也能让读者从中发现新大陆。为此,教师要将培养学生情感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挖掘课文中蕴含的各类情感元素,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思考,营造直观情境等多种方式,将学生的情感激活。在学生深入感悟课文蕴含的情感之后,不但能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发展学生多方面素质,使学生在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下,成长为更好的自己。例如教学八年级语文《背影》。这是现代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现代散文,以父亲送他去车站时为他买橘子时的背影作为情感主线。其中父亲奔丧回家这一事件的相关情节是描写父亲“背影”的重要铺垫,能够更好的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父亲为作者送行的情景,则将父亲“背影”的描写作为了中心点,突出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情感。文章中“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等处的描写,能够有效调动读者的情感,将读者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之中,引发读者的共情心理。教师应及时抓住这样的细节描写,让学生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回忆自己与父母的点滴小事,更好地去体会、感受亲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播放应景的影视、动画片段、图片等,进行浓浓的教学情境的营造,使学生的情感被充分激活。久而久之,学生在语文阅读中会获得更丰富的情感积累和体验。这也是语文写作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写作积累。教师则需要加强对学生写作的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在写作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不断丰富自己的作文内涵,提升作文质量。

4通过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过少,即便掌握了较多的写作方法、技巧,也难以写出一篇优秀的文章。为此,教师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以课文阅读教学为例,对于文章中出现的一些好的词句,让学生养成摘抄习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用语的精妙之处,加深记忆,在正式开展一篇文章的教学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些留白填空题。从课文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将其中用语精妙的地方突出,让学生想一想这些地方应当如何去写。在阅读教学中,读到相应的语句,教师引导学生将作者的文字与自己填写的内容进行比较,说一说哪种写法更好,为什么?能否将作者的用语换为其他内容?在这样的引导之下,可以让学生被作者的文学造诣所折服,同时也可以吸收更多写作经验,从仿写开始,逐渐达到灵活应用的程度,使吸收的各类写作知识、掌握的各种优美词句等能够真正成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在写作中可以做到信手拈来。另外,当前的语文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开展课外阅读则是发展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比较提倡让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初中主要以名著阅读为主。教师要对学生的名著阅读做好组织、引导,使学生能够从名著中得到更多的收获。例如阅读《朝花夕拾》,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写一写自己的读书心得。对于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做好标注,在笔记中写下自己存在的问题,在班级读书交流会中向老师、同学请教,共同就某些问题展开分析探讨。这样能够使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更为深入,同时也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加有益积累。教学八年级语文《苏州园林》的时候,课程伊始,教师先给学生出填空题,如“没有修剪得像______那样的松柏,没有_______似的道旁树”。让学生通过思考,填写下自己的答案。在阅读到这部分内容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帮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描写画面的生动性,用语的精妙性。随着这样的学习经验不断增多,既让学生积累更多词汇、语句,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写作时用语的“推敲”意识和能力。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对于阅读、写作这两部分教学内容的关系应当有正确的认识,即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写结合教学,使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目标获得更好的落实,让学生的核心素养获得有效发展。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打牢语文基础和素质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乔立宏 单位:镇原县武沟九年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