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社会化金融服务完善路径

时间:2022-06-01 09:05:06

农业社会化金融服务完善路径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应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而农业产业化必须依靠完善的农业社会化金融服务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当前我国农业金融在支持力度、信贷产品结构和农业保险推广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为此,只有在充分调动商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积极性的基础上,发挥好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宏观调控作用,创新融资方式、完善结构,农业金融才能在促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社会化金融;路径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最终要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发展目标,必须要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社会化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持,借鉴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并结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我国农业社会化金融服务在产品结构设计、农业保险推广等方面仍有待完善和加强。

一、农业社会化金融服务发展现状

农业社会化金融服务发展过程中主要面临商业金融机构和政策银行支持不足、涉农信贷地区差异明显、农业保险机制不完善等现实问题。

(一)商业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银行对农业发展支持力度不足

第一,国有股份制银行和各类村镇银行涉农贷款投放额度不足,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当前多数地区农业生产仍以分散的小农生产为主,即使部分地区存在规模化经营,农业生产规模化的程度也比较低。受农业生产规模限制,大部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贷款规模较小,导致金融机构贷款管理成本偏高,盈利空间有限。在当前金融机构以盈利为主要考核指标的情况下,导致其对于开展涉农信贷业务积极性不高。其次,土地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经营者并不拥有其承包经营土地的所有权,无法通过土地经营权抵押进行融资。农业生产经营者手中缺乏能够进行融资抵押的资产,农业生产融资难问题仍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第二,政策性银行未能充分发挥其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首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农业领域规模最大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其县域网点覆盖率仅占70%,部分经济落后急需金融服务的地区,无法及时享受到政策性银行便利的融资服务。其次,政策性银行涉农信贷总量不足,占金融机构农业贷款总额的比例不足20%,与发达国家50%以上的占比仍有较大差距。再次,政策性银行的涉农产品信贷定位与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界限模糊、存在交叉,未能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弥补商业银行产品覆盖率不足的缺陷,使农业金融真正惠及广大农户的作用。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农业生产资料贷款,贷款对象为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从事农业生产资料生产销售的企事业法人和其他机构,并未将普通农户纳入融资对象范围。

(二)涉农信贷地区差异大,金融产品与实际脱节

第一,涉农贷款规模和金融机构业务创新能力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首先,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农业生产者抗风险能力偏弱。李媛和李依姗等人的研究表明,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与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程度呈正相关(农业贷款/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1]。农业生产越是落后的地区,能得到的信贷支持力度越弱,经济发展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其次,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地区金融机构融资业务创新能力不足,专业的涉农信贷担保机构缺乏。同时由于中西部地区大型农机具主要以贸易公司形式进行销售,销售方本身资金实力不足,而大型农业设备的生产商对中西部地区融资租赁市场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部分经济落后地区大型农机具的融资租赁业务仍处于开发阶段。第二,商业银行金融产品与农业生产需求实际脱节,金融产品期限短、利息高、结构单一,导致金融服务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足。农业生产具有投资金额大、投资回收期长、收益不稳定等特点。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受绩效考核压力影响,信贷产品结构设计往往难以契合上述农业生产发展特点,以邮政储蓄银行涉农信贷产品为例,其产品期限一般在3年以下,综合年利率接近8%,且多数产品要求提供足额担保。同时由于各类银行涉农金融产品同质化严重,未形成结构化、分层次的信贷产品体系,导致农业生产者差异化的融资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

(三)农业保险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一,保险公司和政府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对农业保险政策宣传力度不足,基层群众对农业保险政策了解不够。购买农业保险的主体仍以大型农场、农业合作社等机构为主,农民个人购买农业保险的比例偏低。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政府相关部门对于农业保险宣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足。二是保险公司对于开展农业保险存在畏难情绪,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为农业生产者服务的意识不足。如因业务办理审批程序烦琐,信用证保证保险在我国长期处于试点阶段,并未在全国得到推广。办理信用证保证保险,农业生产者需要先向政府职能部门提出申请,初步审核通过后统一提交到银行和保险公司,通过资质审核评估后由政府、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审批后才可办理。保险公司在业务办理过程中过分强调风险控制,大大降低了农业保险的办理效率。第二,农业保险作为增强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的重要举措,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推动实现保险全覆盖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我国小麦、大米、棉花、大豆等主要农产品种植面积的参保率已达70%左右。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农业保险推广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农业生产者对于农业保险的认可度不高,农业保险参保资金来源仍主要以政府财政补贴为主,农业保险市场化程度较低。其次,我国农业巨灾保险和再保险制度仍处于起步阶段,农业保险整体保障力度和抗风险能力依然较弱。再次,部分农业保险产品审批门槛较高,审核较为严格,农户个人的申请很难得到批准。如部分信用证保证保险试点地区只受理规模较大的农业生产机构提出的保险申请,保险申请主体并不包括农户个人。

二、国外农业社会化金融服务发展经验借鉴

由于我国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晚,农业社会化金融服务在我国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业社会化金融服务发展的成功经验,并与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实际相结合,对于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完善我国农业社会化金融服务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外农业社会化金融服务发展的主要模式

第一,作为当前全球最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较早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农业社会化金融服务体系。具体来说,美国的农业金融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三类[2],一是以商品信贷公司、农村电气化管理局等机构为代表的非营利性农业金融体系。这部分信贷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是向商业银行不愿发放贷款的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信贷支持。二是以联邦土地银行和联邦信贷银行等机构为主的合作性农业金融体系,这部分机构大多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资成立。三是以商业银行和私人保险公司等机构为代表的商业性农业金融体系。整体来看,农业金融服务主要还是以商业性农业金融机构为主,非营利性农业金融体系和合作性农业金融体系处于辅助地位,仅仅是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一个有益的补充。美国农业金融服务体系的特点是体系完整、分工明确、法律完善、金融产品各有侧重,如合作社银行推出的农业设备贷款,推动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第二,日本的农业社会化金融服务模式,主要以农协银行和政策公库为代表[3],其金融产品支持额度占日本农业融资总规模的80%以上。首先,日本的农协银行是由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建立的农业金融服务机构,其主要金融产品为“农业近代化资金”等各类农业信贷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农业生产欲望强烈或农业生产能力较强的生产者改善经营状况,其产品具有融资期限长、贷款利率低、手续简便等特点。如“农业近代化资金”融资期限一般为7年以上,融资利率一般为年利率0.2%;若能得到农协银行的特别认可,融资期限最高可延长至17年,利率可降低至0.16%。同时农协银行可以提供不低于融资期限三分之一的免息期,最大限度减轻农业生产者的利息负担,使其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生产经营。其次,当农协银行贷款不能满足农业生产融资需求时,农业生产者也可以向政策公库申请政府的政策性贷款。日本的政策公库属于政府的宏观调控部门,其金融产品主要包括用于支持长期农业基础开发的“农业经营基础强化资金”,以及以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的“农业改良资金”两种。同时,在农业巨灾发生时,日本政府还会与政策公库及时开发针对性较强的金融产品,用于支持农业生产者尽快恢复经营,如为应对2019年日本山形县地震,针对农业生产机构和个人分别推出了额度为2亿日元和1800万日元,年利率0.08%的巨灾贷款。

(二)国外农业社会化金融服务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社会化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的孕育期。这一阶段我国农业生产基本以分散的小农生产为主,农业合作社等机构数量少、融资需求小,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发展不健全。二是20世纪90年代末至2010年以前的发展期。该阶段农业合作社等专业的农业生产机构开始出现,为满足农业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需求,各类金融机构的网点和业务开始向农村地区延伸,农业社会化金融服务体系开始逐步建立。三是2010年至今的高速发展期,伴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以及党的十八大召开,乡村振兴被确定为促进国家发展的根本战略。截至2019年末,我国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机构数量超过200万户,参加农户超过一亿户,农业融资需求快速增长。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业社会化金融服务的发展,应在发挥商业金融机构涉农信贷支持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好政策性银行的宏观调控作用,同时努力提高农业保险的保障力度和市场化水平。

三、农业社会化金融服务发展路径选择

农业社会化金融服务体系主体主要包括商业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两类[4]。因此,各类金融机构应不断调整金融产品结构,加快农业保险体系建设,最终助力于推动实现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目标。

(一)调动商业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银行涉农贷款积极性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开展涉农贷款不仅是经济行为,更是一项政治任务。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领导层应切实转变涉农贷款的纯业务观念,切实将农业金融服务开展作为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同时商业银行总行及银保监会等内、外部监督管理机构,应进一步完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体系,将涉农信贷业务贷款余额纳入银行主要负责人考核范畴。调整银行抵押融资业务流程,允许持有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的农业生产经营者以土地预期未来收益为抵押,从银行获得信贷融资,解决农业生产者缺乏合格融资抵押品的难题。此外,应积极发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在促进农业社会化金融服务发展体系建设中的宏观调控作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主要职能是向商业金融机构不愿发放贷款的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信贷支持。因此,农业发展银行应努力提高基层网点覆盖率,尤其要重点完善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营网点布局,通过总行进一步加大涉农信贷支持力度,根据农业生产发展规律调整涉农信贷产品结构,使农业金融真正回归服务农业实体经济发展的基本职能。

(二)强化中西部地区涉农信贷支持,调整涉农信贷产品结构

一方面,经济欠发达地区因贫困导致融资难问题,若处理不当极易导致经济发展恶性循环。因此,一方面,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切实发挥自身宏观调控作用,持续增加对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信贷支持力度。同时,政府各级财政预算应通过牵头成立农业发展基金或担保公司等方式,为农业生产经营发展提供直接资金支持或融资担保。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金融办或融资平台,应通过政策引导和业务指导,促进本行政区域在大型农业生产机械设备销售领域的金融创新。积极采用融资租赁、以租代购等灵活多样的销售手段,破解农业生产融资难问题。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具有其客观的发展规律,如用于农地、机具设施和农业运营的资金,由于投资回收期长,很难通过农业生产快速取得收益来偿还融资。部分用于农地开发改良的资金,使用主体虽然是各类农业生产经营者,但履行的职能却具有国土开发的性质,国家应通过提供政策性金融产品或对商业信贷提供贴息等方式予以扶持。因此,我们应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通过政府贴息等方式,要求金融机构设计更多融资时间长且无息或低息的金融产品,努力减轻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融资负担。

(三)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建设

一方面,政府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强化对农业保险重要性的宣传,使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个人能对农业保险的必要性产生直观认识。保险公司应通过提高保险保障力度和赔付速度等方式,提升自身服务质量,提高农业保险对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吸引力。同时,保险公司在农业生产者能够对相关风险提供合理保证的前提下,应尽量简化保险评估、审核等业务办理流程,将农户个人纳入信用证保证保险范围,通过建设市场化运行机制,提高农业生产者个人投保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和保险公司应提高自身的应急反应能力,特别是对于个别地区出现的严重农业自然灾害,应及时制定出台有针对性的金融帮扶措施,并推出相应的金融产品,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同时,在农户个人可以为农业保险合同风险提供合理保证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应尽量降低保险业务准入门槛,使农业保险真正惠及亿万普通农户。

四、结语

当前我国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在金融机构支持力度、金融产品结构设计和农业保险推广等方面仍存在诸多弱点和缺陷。因此,我们应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推动商业性金融机构与政策性银行在涉农信贷领域发挥合力,努力提升农业保险的覆盖率和保障水平。唯其如此,才能不断推动和完善农业社会化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参考文献

[1]王营,梁海涛,连宁.乡村振兴背景下完善农业社会化金融服务的创新实践与思考[J].金融发展研究,2020(05):92-94.

[2]尹燕飞,吴比.数字金融在农业供应链领域的应用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20(04):18-23.

[3]董翀,冯兴元,孙同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金融支农保障机制:变化,问题与对策[J].农村金融研究,2020(08):5-10.

[4]杜涛,孟瑶,滕永忠,等.乡村振兴战略下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偏好,意愿及诉求[J].农业经济,2020(3):45-47.

作者:徐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