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研究

时间:2022-05-16 09:38:48

应用型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结合目前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型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模式,以重应用、创特色、厚基础、精技能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农业科技专业课程体系,结合校企合作模式采取阶段式农业科技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多元化教学评价来调整教学方式,以此提高应用型农业科技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应用型人才;农业科技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化农业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人才,科技人才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都需要应用型农业科技人才。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农业科技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但是目前存在着严重的农业科技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现象,以及农业科技劳动力综合素质结构性下降等问题,无法满足农业科技发展需求[1]。为了促进农业科技发展,大部分高等院校开设了农业科技专业,加大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以应用型人才作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方向,目前高等院校应用型农业科技教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际的应用型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中存在培养效果较差的问题,人才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较差,没有达到预期的应用型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目标,高等院校在应用型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此,笔者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校企合作模式下应用型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研究。

1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现状

1.1缺乏实习实践

农业科技是一项实践性和实习性较强的专业,目前大部分农业科技人才毕业后在实践实习中均存在种种困难和问题,对于所学的理论知识无法实践,在专业岗位上遇到的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学生的实践实习能力较差。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高等院校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过程中忽视了实践教学和实习教学,高等院校虽然已经建设了与该专业相对应的实践实习基地,但是由于学校对于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投入资金有限,导致基地内设备与基础设施不齐全,农业科技专业教学过程中实践实习基地的使用次数比较少,农业科技专业实践实习基地仅仅是个摆设,没有发挥出其真正的价值[2]。农业科技专业相关理论知识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仅依靠课堂理论教学,不采取实践实习教学,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目前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缺乏实习实践的问题比较严重,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应用型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共性问题。

1.2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农业科技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对农业科技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较低。由于农业科技专业是一门冷门专业,该科目下的大部分学生都是从其他专业调剂的,导致其对于农业科技方面的学习产生严重的厌烦心理。表1为历年来农业科技专业生源情况。第三,应用型农业科技人才职业定位模糊,许多学生没有明确该专业的就业方向,导致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时间在混日子。综合上述三个方面的表现可以看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存在学生动力不足的问题。

2应用型农业科技人才培养路径

以校企合作模式为依托,针对上述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现状,提出了校企合作模式下应用型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实现过程如图1所示。如图1所示,校企合作模式下应用型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课程体系、培养计划以及评价体系三个要素。首先,结合应用型农业科技人才培养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建立农业科技专业课程体系;其次,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目标,采取阶段式农业科技人才培养计划,进行针对性教学;最后,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不断调整和优化应用型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方式。以下将从上述三个方面对校企合作模式下应用型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详细描述。

2.1以就业为导向,建立农业科技课程体系

结合目前农业科技专业人才市场需求,以重应用、创特色、厚基础、精技能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校企合作模式理论,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农业科技专业课程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岗位培训以及理论教学四部分,具体如图2所示。理论知识是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基础,同时也是农业科技专业技能应用与实践的依据,学生需要充分掌握农业科技理论知识,因此以农业科技理论课程为基础,包括生态农业基本原理、生态农业生产与发展、生态农业技术理论、精确农业技术理论、精确农业概念与特征、生态农业概念与特征、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理论、高产优质栽培概念与特征等[4]。实验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农业科技实验和实践技能,通过实验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将抽象的理论概念和原理进行证实、解释和应用[5]。岗位培训课程是以提高人才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到企业实际岗位上进行就业体验,以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2.2采取阶段式人才培养计划

结合建立的农业科技课程体系实践需求,制订阶段式农业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将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分成四个阶段,具体如表2所示。如表2所示,第一阶段以校内人才培养为主,对应的培养对象为大一新生,培养时间范围是从第一个学年到第二个学年。第一学年学生刚进入大学,刚刚接触农业科技专业课程,因此第一阶段对应的课程为农业科技基础理论课程,以农业科技基础理论知识作为教学内容,达到夯实理论基础的教学目标[6]。第二阶段的教学主体为学校,教学课程对应的是课程体系中的实验教学课程,教学时间为第二学年下学期。经过了第一阶段教学,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农业科技理论基础,因此在该阶段对学生进行实验教学,在校内以实验的形式对农业科技理论知识进行验证[7]。第三阶段的教学主体是企业和学校,教学课程对应的是课程体系中的实践教学课程,教学时间为第三学年下学期。在该阶段学生一方面要完成校内的实践课程任务,另一方面还要完成在企业工作岗位上的实践实习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第四阶段的教学主体为企业,教学课程对应的是课程体系中的岗位培训课程,教学时间为第四学年下学期。第四学年下学期是学生农业科技专业学习的最后阶段,经过前三个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能力,在该阶段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到企业中自由选择岗位和职业,完成岗位培训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8]。

2.3开展多元化教学评价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定期测评与考核,检验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效果和教学质量。根据校企合作模式应用实践需求,对农业科技专业学生开展多元化教学评价,其中包括专业理论知识考核与实验实践能力考核两个方面[9]。第一,以闭卷笔试的方式在每个学期末对学生的农业科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试卷评分采取百分制。第二,从第二阶段开始,每阶段结束后对学生的农业科技实践能力进行考核,考核方式包括农业科技设计、农业科技技能现场操作两种,教师随机选择一种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测评。第三,根据学生最终的考核结果,对下学期和下阶段农业科技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优化和调整,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以此提高应用型农业科技人才培养质量[10]。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实施,全面培养应用型农业科技人才,全力打造应用型高级农业科技人才,以此完成校企合作模式下应用型农业科技人才培养。

3结束语

在分析应用型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笔者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从课程体系、培养计划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创新和优化应用型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模式,为提高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效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尹海勇,刘展辰.经济带动建设背景下农业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策略:评《卓越农业人才培养机制创新》[J].灌溉排水学报,2020,39(9):154.

[2]马坤,吴蕊,蒋浩艺.新时期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评《青年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优化研究》[J].中国农业气象,2021,42(1):83.

[3]朗宏芳.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工业机器人现代学徒制培养新机制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3):232-233+235.

[4]章鏴,程子洋,吴永祥,等.校企合作模式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农林专业“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16):265-267.

[5]曾海容,韩春磊.基于OBE教育理念的“校园赛事”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以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教育观察,2020,9(45):86-88.

[6]盛婷婷,佟安娜.“全方位—深层次、多元化—立体型”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与改革研究:以与万豪集团合作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8):27-28+34.

[7]蔡文芬,郭翔,程苗.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7):158-160.

[8]龚云飞,任丽娥,庞琨.校企合作模式下特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文教资料,2013(14):115-117.

[9]祝媛媛,詹婧娴,吴绍艳,等.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77):39-41.

[10]吕博.校企合作模式下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9,34(1):85-87+116.

作者:吕倩男 单位:山西应用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