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在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

时间:2022-05-10 09:11:10

 PBL在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

摘要:文章首先概述了PBL和学科融合,然后说明了学科融合视域下PBL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意义,接着阐述了学科融合视域下PBL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实例,最后对学科融合视域下PBL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PBL;学科融合

一、PBL概述

PBL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丹麦的工程教育领域。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项目规划和项目实施,在解决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完成知识建构,提高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PBL源于项目主题的选定,强调贴近学生生活,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课标要求提出项目核心问题,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和知识建构,生成相应的项目作品,且在小组间进行作品展示和成果交流。吴晓燕[2]指出,PBL基本教学流程为选定项目、制订计划、活动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活动评价。

二、学科融合概述

简单来说,学科融合就是多种学科的融会贯通。学科融合教学强调在打破学科界线的基础上,以一门学科为核心,融合相应的其他学科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核心学科的内容及知识的综合性和整体性,构建高层次综合课程知识体系。以地理学科为例,地理学科作为处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本身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3],故地理问题的解决往往也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而学科融合教学可以使教师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问题本身,在学生认知事物时为其提供综合视角,并对学生综合思维的养成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学科融合视域下PBL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从学科融合的角度出发,将PBL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学生综合思维的养成。高中地理学科中的问题是复杂多变的,解释和处理问题需要多学科素养,而学科融合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分析、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4]。其次,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PBL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从选择主题、制订计划、实践探究到成果展示交流,都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能够改变以往“师传生受”的高中地理教学现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后,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PBL的应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学科融合的体现更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因此学科融合视域下PBL的应用对高中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这也是一条快速提升高中地理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途径。

四、学科融合视域下PBL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实例

笔者现以“校园内的植物与土壤”项目为实例,对学科融合视域下PBL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加以阐述。即选用学生熟悉的校园作为学习场地,通过探究校园内的植物与土壤,融合语文、生物、化学学科,明确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校园绿化献言献策,从而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一)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5]。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两条内容都突出了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要求,因此选用PBL进行教学是符合要求的。同时,考虑到野外观察的难度和安全性等要求,本文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校园环境作为研究地点,能确保学生的安全。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将项目内容确定为:通过课外观察,了解当地植被的类型、群落构成、季相变化等;了解当地土壤类型和土层结构特点等;通过进一步搜集和查阅资料,说出植被与土壤的相互关系。

(二)项目主题

校园作为学生最熟悉的环境,具有多样的学习资源。校园植物是校园文化和校园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哺育植物生长的土壤又是自然界最常见的地理要素之一,二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与自然环境有着神秘的联系[6]。另外,通过分析教学内容可以发现,植被与土壤不仅是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还蕴含着语文、生物、化学学科内容,具有较高的探究价值,因此笔者提出本次项目式学习的主题为“校园植物与土壤的奥秘”。

(三)项目目标

第一,通过整理归纳高中所学的古诗词中出现的植物及每种植物背后蕴含的感情色彩,并结合植物的生长环境和自身特征,思考植物意象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第二,通过校园调查和搜集资料,整理归纳校园内各类植物的名称、特点、生长习性及所属种类,从而对植物的分类有大致了解。第三,通过实验,探究校园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包括土壤酸碱度、土壤质地、土壤疏松程度等,并结合植物生长习性,提出校园植物优化方案。第四,通过生物实验,探究校园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从而为校园绿化提供建议[7]。第五,小组合作整理项目研究的相关材料,以总结植被与土壤的关系。

(四)项目活动设计

按照PBL的教学流程,从选定项目、制订计划、活动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活动评价六个方面对“校园植物与土壤的奥秘”项目进行活动设计,如表1所示。

五、学科融合视域下PBL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总结与反思

(一)总结

1.促进课程整合。随着PBL的开展,高中地理教学初步改善了传统分学科教学的现状。同时,以项目主题为桥梁,能够融合多学科知识进行教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的要求,对于培养综合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校园植被与土壤”项目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化学、语文、生物学科的知识深入理解植被与土壤,增强对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式进行知识建构的能力,最终促进课程整合。2.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教学中,PBL突出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辅助和引导的地位,这就从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随着项目主题的深入探究,学生需要将项目任务分解成多个子任务,再调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通过查阅整理资料、户外调查、实地观察、动手实验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最终解决项目问题,形成项目产品[8]。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意志品质,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与人合作共赢的学习品质。3.改变传统评价方式。PBL突出学习过程,因此学习评价要贯穿高中地理项目式学习的始终。而改变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方式,采取更为公平合理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突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评价内容的全面化,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反思

1.适当开展多学科融合教学。高中地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开展项目式学习和学科融合教学,如对于学科性很强的知识点,教师应该避免使用以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即教师应该在充分分析《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选取适合开展项目式学习和学科融合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可顺利开展的项目主题,从而保证项目式学习的有效性和可行性[9]。2.着力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虽然高中地理教学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方式,但是这也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且学科融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除了要对本学科知识有充分的理解,还应该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并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在项目式学习方面,教师应该选择有效的项目主题,并督促学生制订合理的项目计划,从而保障项目式学习的顺利高效开展;在学科融合方面,教师要合理把握学科融合的程度,选取与主题相关的融合知识,避免因为罗列知识而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10]。3.合理安排项目式学习时间。考虑到高中学生学业压力大、学习任务重、时间紧的特点,地理教师要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将大任务分解为小任务,并利用周末或假期的时间开展大型的调查和考察活动,寓学于乐,从而让学生体验到项目式学习的乐趣。综上所述,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应运而生,且传统的分科教学也将趋于融合发展。这就对高中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论是学科融合教学还是项目式学习,教师都要精心设计和指导。换言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浪潮,高中地理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勇于挑战、勇于突破,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作者:田梦园 单位:太原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