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小学安全管理工作

时间:2022-04-29 14:52:56

如何开展小学安全管理工作

社会文明发展程度提高,对公共治理水平的要求也会随之提升,加强社会公共治理关系着社会稳定持续发展和公众福利,属于和谐法治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学校安全是公共安全治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学校安全之所以重要,一方面是由于学校安全管理所保护的对象具有特殊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然而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脆弱,因此他们的成长需要得到社会的特殊保护,学生安全问题是社会安全领域最为重视也最为敏感的问题之一;另一方面是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关系着师生背后千万个家庭的幸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学校安全是社会安全的基石之一,一旦学校安全出现严重问题,则意味着无数个家庭陷入痛苦与不安,会给社会带来无法预测的安全隐患。为了给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成长环境,也为了学校自身的稳定发展,基于公共治理思维加强学校安全管理是一种积极的尝试,有利于将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从社会整体层面更好地融入安全治理工作体系中,从而实现协同治理,达到更好的学校安全管理效果。《中国学校安全管理研究》一书共9章,从不同角度探索了社会公共治理思维与手段在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问题。该书认为社会安全治理思维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拓展了新视野,强调社会安全是学校安全管理的基本前提,学校安全则是社会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该书作者推崇协同治理模式,认为学校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问题,必须协同调配社会公共治理资源,做好社会公共安全治理工作,就可以为学校安全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达到更好的治理效果。为了论证这一观点,作者对美日法等国家的案例进行了针对性分析,并对其中一些有益的理念、经验与举措进行了借鉴。在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中,需要从多维度出发,基于法制与秩序两个层面来具体推进,基于法律构建秩序,利用秩序来贯彻法律精神。在具体治理工作中,既要注意法律赋予的权利,更要运用好法律赋予的权力。在现实中,权利与权力很容易混淆,前者是享有的一种权利,后者则带有强制行为特征。不同的主体分别享受不同的权利,权力则主要来自管理机构与组织。不同安全治理主体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需要承担不同的责任,学校、家长、社会机构组织等都有不同的安全治理职责。如社会卫生管理部门需要对学校公共卫生问题进行监督治理,虽然日常治理工作由学校卫生部门负责,但监督管理职责由社会公共卫生机构承担。考虑到当代法治社会建设背景,校园安全治理工作的具体开展也必须遵守法律规范,必须按照法治精神与要求来推进校园安全治理工作,不能出现权力影响甚至破坏法治的现象。基于公共治理思维,还需要加强安全教育与应急演练。

安全教育是为了有效消除安全隐患,从预防控制角度来减少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应急演练则是为了在校园安全事故发生之后,师生能运用合理的应急手段来保护自己。运用社会公共治理手段来进行校园安全治理,还有必要引进社会化救济模式,当学校遭遇安全治理问题时,社会责任保险、社会公共服务等社会化救济手段能够提高学校应对安全事故的能力,促进问题的合理解决。该书作者提到,引发校园安全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因此有必要对校园安全治理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安全事故及背后原因进行整理分析,做好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如此可以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保护好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即便有一些意外安全事故发生,采取针对性的应对之策也可以有效减少安全事故带来的损失与伤害。引发校园安全事故的原因可以分为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针对两者应采用不同的安全治理应对措施。自然灾害会引发不同的校园安全事故,因此学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提前进行应急演练,在自然灾害来临之际合理应对,尽量为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安全保障。在我国部分地区,地震灾害会偶尔发生,地震灾害发生的概率低,但安全威胁特别大,应对不当与应对得当的后果差异很大。学校若平时能够组织学生进行地震灾害应急演练,在地震灾害发生后,学生就能够在教师的组织下迅速采取合理应对措施,从而更好地保护生命安全。地震之后的一段时间还会伴随烈度不等的余震,因此地震初次发生之后的几十秒或几分钟内,教师需要迅速组织学生转移到安全地带,避免余震给学生带来安全威胁与伤害。不同学校处于不同的自然环境,面临的自然灾害不同。沿海地区的学校需要针对洪涝灾害、台风灾害进行应急演练;山区学校则需要防范泥石流或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除了自然灾害导致的校园安全治理问题外,人为问题引发的校园安全风险也不小。以小学校园周边环境安全为例,小学校园周边经常会有一些小商贩贩卖各种玩具,其中部分玩具有质量安全隐患,或含有某些影响小学生身体健康的元素,如铅等有毒元素;或某些玩具本身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某些带有尖锐特征的玩具等。因此,学校不仅要教育学生不要随意购买这些小商贩的商品,还要联合片区民警对校园周边的各种安全隐患进行专门清理,努力打造一个相对干净安全的校园外部环境。笔者认为,在学校安全管理问题上,应基于系统安全观念采用协同治理策略,即将整个学校的安全治理视为社会公共治理工作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将学校、家庭、社会与市场等多个责任主体整体协调起来,共同推动校园安全治理工作开展,每一个责任体都需要承担对应的责任。

学校是校园安全治理的核心主体,也是具体方法的执行者,学校的校园治理工作水平直接影响校园安全治理质量;家庭主要起辅助作用,要配合学校做好相关工作,如做好家校互动的安全教育,平时对孩子进行针对性引导管理等;社会层面主要是为学校安全管理提供公共支撑,如清理校园周边环境,同时调动社会公共法治力量维持校园秩序,协助学校处理突发事件等;市场则是提供专业的安全治理服务,如安装摄像头、为学校提供专业安保服务等,虽然是市场化行为,但根本目的还是服务学校安全管理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企业及专业机构为学校提供产品与服务,针对性加强安全治理监管工作也是必要的。以学校食品安全治理工作为例,不少小学采用社会化配送营养餐方式,然而食品安全问题事故时有发生。在2022年3月初,天津某小学的营养餐配送公司被正式举报,其提供的食品在卫生安全方面严重不达标,引发社会舆论广泛关注,相关部门迅速采取了治理措施。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学育人,学校采用社会配送营养餐的方式为学生提供餐饮服务本身无可厚非,但食品安全无小事,学生营养餐的基本卫生安全与营养状况必须得到保障。该事件的举报工作主要是家长完成,工商部门与公共卫生部门等机构负责调查与惩处,学校负责具体整改方案的调整与落实,相关涉事企业则需要承担对应的法律责任。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多个主体协同治理,不同主体负责不同的职责,才能达到较好的安全治理效果。笔者强调,以公共安全治理思维来推进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最核心的精神应该是法治,以法律为基础来构建安全治理秩序框架,用法治思维来约束行为主体,基于法治思维来解决学校安全管理问题,维持整个学校的安全稳定,为师生提供一个和谐平安的校园环境。现代公共安全治理的基石是法治,法治是底线,在法治的基础上推崇道德约束,才能够达到较好的安全治理效果,学校安全管理也应如此。小学生有必要了解法治内容,养成良好的法治观念与意识。如小学生在个人正当权益遭受侵害时,能够主动尝试通过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权益,这就是法治精神的体现。有了法治精神的约束与引导,小学生在校园中的行为就会趋于正确,不会轻易去触碰法律红线,这一习惯对其以后的整个人生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如小学校园中霸凌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就是小学生缺乏法律意识,霸凌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一旦出现伤害他人的安全事故,就需要承担对应法律责任;被霸凌者也因为恐惧,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甚至采用错误的反抗方式,最终也会造成伤害。通过加强法治教育的方式引导法治精神渗透到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中,不仅契合法治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公共安全治理要求与精神,也有利于师生形成法治约束行为的观念,从而使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在法治精神的引导下变得更加规范和有效。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是社会安全治理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将社会治理的某些理念与方法应用于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中,能促进学校安全管理与社会安全治理的协同发展,从整体上改善社会安全治理水平,促进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效率与效果的提升。

作者:冯华 单位:郑州市二七区汝河路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