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研计划5则

时间:2022-10-25 09:04:00

小学教育教研计划5则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教研组工作计划(1)

一、教研组工作原则:

1.“三个符合”:工作要符合学校“二次创业”精神;研究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做事要符合真诚、尊重原则。

2.“三个有利于”:做有利于教师长远发展的工作;做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工作;做有利于集体团结协作的工作。

二、学年工作目标:

1.围绕学校达标工作,以我校学期工作计划与小学工作计划为指导,坚持为课程改革服务,使组内教研工作科学化、制度化、效率化。

2.积极配合教导处做好各项教学指导与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日常教学秩序,提高教师的语文教学水平。

3.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加强备课组建设,科学化管理,人性化服务。

4.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为青年教师的个人发展创造机会。

三、学期工作目标:

1.围绕学校迎接达标工作这一核心任务,以我校学期工作计划与教务处工作计划为指导,进一步促进组内教研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效率化。

2.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加强备课组建设,进一步落实集体备课工作,重视备课组内的单元备课与反馈交流,促进日常教学水平的切实提高。

3.按照教务处安排,开展“同课异构”教学交流活动,通过听评课深入研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积极准备区级课题的阶段小结工作,扎实开展教科研活动。

5.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为青年教师的个人发展创造机会。

四、具体工作描述:

(一)集体备课

1.开学初备课组集体教研,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和集体备课计划。

2.每周四教研时间开展集体备课工作,进行单元备课、反馈交流或教学研讨,立足教学需要,深入扎实地研究教法、学法。

(二)大组教研

1.隔周周二教研时间开展大组教研活动,内容:(1)教研组教学研讨会;(2)区级课题组阶段成果交流会。

2.第十一周周四,召开期中语文教学阶段总结会,总结前半学期教学工作,推动下半学期教学工作的发展。

3.第二十周,召开期末语文教学阶段总结会,总结本学期教学工作,安排假期教研工作。

(三)听课评课

1.开展“同课异构”教学交流活动。各个备课组确定授课内容、授课时间,教研组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听评课活动。

2.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教学师傅深入年轻教师的日常课堂,及时指导,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其更快更好发展。

(四)资料共享

1.各个备课组分别完成本学期各年级语文知识汇总,初步形成小语知识资料库。

2.按照常规要求,各备课组建立阶段检测题库。

3.由青年教师组成博客维护小组,利用我校小语教研组网上博客x,实现信息交流和资料共享。

(五)检查汇总

1.按照教务处安排,组织学生作业与教师教案的检查。

2.按照教务处安排,做好期中、期末各项资料的检查、汇总。

(六)学生竞赛

期末阶段组织第十届“文心杯”小学语文(作文)竞赛活动。

五、重点提示:

1.集体备课时间必须专时专用,选取独立教研场所,保质保量完成教研工作。该项工作负责人为备课组长,教研组长将不定期参与各组教研。

2.“同课异构”教学交流活动以各个备课组确定的时间为准,同备课组教师必须参与听评课,欢迎其他教师主动参与。

3.教研组将加强35岁以下青年教师日常课的听评课工作,与教师共同研讨日常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不断改进教学。听课前一天通知授课教师。

4.常用邮箱:

小学教务处邮箱:目标明晰,科学务本,积极向上,和谐共进,小语组将是国际学校值得自豪的团队!

小学上学期教导处工作计划(2)

一、指导思想:

围绕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办学实力”这一总体发展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教导处的工作轴心,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扎扎实实地落实好教学的各项工作。深化管理,规范学校教育行为;强化师资,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优化质量,促进学生学业提高和全面发展,坚持抓核心、求突破;抓薄弱、求协调的策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教学工作目标:

1、加强理论学习,组织教师继续学习新课程理念,经常温习《新课程标准》,将新课程理念渗透到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积极开展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教科研能力为重点的校本培训。

2、狠抓教育教学研究,以研促教争做教育科研的策划者、引领者和实施者。教研组活动要做到有主题、有计划、有主讲人,使教研活动有针对性,保质保量的完成每一次的教研活动,建立、健全教研活动机制,做到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全面提升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3、抓好新课程改革,强化课堂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努力抓好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几个教学基本环节(教学计划、备课、上课、听课、批改作业、检查考核等)。

4、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以管理促质量。加强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教师的网络建设。

三、主要工作:

(一)围绕一个中心,即以教学质量为中心。树立“全面、科学、均衡、协调”发展的质量观,实行教学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抓薄弱”“求协调”即抓学校发展的薄弱环节,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步协调发展,一抓各学科教学的同步发展,二抓学生知识掌握和培养能力提升学力的同步发展,三抓优等生和学困生的整体均衡发展,四抓年级之间与班级之间的均衡发展。

面对严峻的“抓质量,求发展”的教育形势,我们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要攻坚克难,力争完成各种目标任务。

1、要树立全面科学的质量观。对全体学生负责,对学生的全面负责,不放过每一个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要重视每一位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特别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要坚持课堂教学是主渠道的思想。全体教师要充分认识贯彻执行教学常规的重要性,要认真执行好《教学常规要求》,要强化课前准备,过好备课关,努力提高每堂课的质量和效益,要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要关注各层次学生。强化课后反思,反思每个环节的得失,反思每一节课的实际效益和质量,要思考调整改善的策略。强化训练与辅导,精心编制或筛选好每一次的学生习题,认真对待每一次的测试和考试,精心评判好每一份试卷,耐心做好每一次质量分析与研究,及时为学生查缺补漏、亡羊补牢,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及时梳理教学思路。教学管理部门要加大对教学常规执行情况的督查与考核,坚决杜绝无教案进课堂、私自调课换课、不按要求布置批改作业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二)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为核心,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水平。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抓核心”即抓教师群体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不断增强学校持续发展的内力,参与竞争的实力和不断攀升学校发展的潜力。“求突破”即队伍凝聚力的进一步提升,合作氛围的进一步浓厚,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以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质的提高。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学校的专业氛围,更离不开教师自身的钻研,离不开自主研究,因此,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通过自主研究和同伴互助来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中积累提高,在研究问题中产生智慧。本学期要开展好教师教案设计比赛活动。

1、要坚持“守球门”的理念。各年级、各班要严格把好质量关,在抓好学生常规管理的同时,要下大力抓好本年级、本班教学质量的提升,既要抓好整体质量的提高,又要抓好学困生的提高,尽自己的努力让学困生的数量降到最少,学困的程度降到最低。

2、以校本培训为载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讲座、专题讨论、案例研究、课题研究等把培训与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师研究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开展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按照教师专业基本功的要求,开展教学实践和技能培训,通过传帮带,师徒挂钩结对计划,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加强课题的选择、设计和研究,举办骨干教师示范课、课题研究教改课等,相互听课,共同探讨,提高教学能力。

(1)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制定本校的校本培训计划,通过校本培训增强教师课程改革的能力。

(2)全体教师要强化自主培训意识,要确定自主培训目标,制定自主培训计划。

(3)广大教师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校本培训计划,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4)重视校本培训档案装档,促进自我反思,不断提高。

(5)加强理论学习,重点要学习课改的理念和教育专家的专著,每人都要读一本书,并要写读书笔记。

3、通过考核激励,加强教研组建设,

重点研究“轻负担,高质量”的科学规律,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坚持做好每两周一次的教研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教师在集体备课和独立备课的基础上,把提高常态课的质量作为减负增效的主要抓手。积极开展说课比赛和公开课展示活动,结合教研组考核方案,开展创建先进教研组室活动,推进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4、实抓教学常规,提高教学质量

坚持教学为中心,质量为生命,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导处的中心工作。提倡电子备课,鼓励多写教后感想,加强教学反思。鼓励优秀教案、课件上网,加强共享资源建设。实行校领导和教导处推门听课,有效促进教师重视平时的日常教学。强调有效训练,课堂练习和学生作业要精选精练,倡导分层作业、特色作业,注意学科间的合作与平衡。加强毕业班教学工作管理,精讲精练,重视分层次教学。力求教学成绩的新突破。

5、优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服务教学与教师。

教导处全体人员强化责任、质量等意识,完善和健全各项考试、命题、阅卷、登分、质量分析、反馈等规章制度,使考务工作更科学,更完善,更合理,更严密,真正起到考试推动教学的作用。

6、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实现教育现代化。

继续开展网络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师计算机培训工作,不断提高行政人员的办公自动化水平,提高教师的网络管理能力和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

(三)加强教研组建设

1、加强对教研组工作的管理,各教研组要认真制定教研活动计划,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多组织开展专题教研活动,使每次活动都有计划,有针对性,每个教研组成员应积极主动参与教研活动,并积极承担组内分配的教研任务。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发挥教师群体智慧,不断提升教研活动的质量。教研组(备课组)要及时总结上学期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找准突破口,在“研”字上下苦功夫,下狠功夫。

2、加强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做到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测评,大力提倡组内的随堂听课活动。

3、以课堂为阵地,以教研组为组织形式,深入开展备课、上课、说课、评课活动。每个教师要多在“说”上下功夫,教研活动多在“评”上下功夫,以“研”促“教”提升本组教师业务水平,提高全校优质课的数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各教研组成员本学期必须完成每人至少一节组内公开课的任务,各教研组要发挥好组内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作用,以人定教,以点带面开展教研活动。

4、本学期学校继续组织教学展示活动,搭建教师交流和提高专业素养的舞台,并认真进行总结评比。

5、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活动,提升我校的知名度。

6、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教研组要努力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机会,培养本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加强交流使他们尽快成为教学骨干。

7、作业布置与批改:

(1)、布置作业目的明确,侧重于学生的知识巩固个各种能力的养成。

(2)、作业设计要难易适度,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分别布置作业,以达到都有发展的目的。

(3)、作业量要适当。

(4)、教师对学生作业要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5)、作业批改及时认真,要给予评价,做好批改记录。

教研室小学部工作计划(3)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的“三个面向”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精神,根据县教研室小学部2011年工作计划要点,结合我镇的工作计划,根据教导处工作安排,深入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加强教研、教改力度,不断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努力营造开放的、适合主体发展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每一位学生和谐、有个性地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工作目标

1、继续以镇教研室教研要求来规范教学行为,加强常规管理。

2、认真落实教学管理制度,推进教学行为的规范。规范备课的书写,规范作业的批改等相并定期进行检查,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和反馈。

3、教研组对于镇里组织的教研要积极参与,并做好记录。

三、主要任务

1、、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素养。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必须从单一的学科教学能力向多元知识储备、多种教育手段运用能力方向发展,成为“复合型”教师,教师应具备以下知识储备:一是较丰富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二是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素养;三是广博的知识视野。教师只有只有不断博览群书,修身养性,才能成为新世纪合格的教师。

2、提高教学技能抓好常规教学工作,促进全体语文教师的和谐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每一位教师都要立足课堂,深入研究,主动构建具有自我特色的个性化教学模式,重视以下环节,实现自我专业提升。精心备课,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倡导相互交流,重点突破,备出精品,积极鼓励教师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备课,实现智慧共享。

3、各年级要扎扎实实抓好写字工作,严格抓好学生的写字质量,提高作业质量。作业的批改应及时、细致,批语具有激励性。注重反思,及时捕捉教学中的得与失,逐步提高反思能力。

4、加强研讨,提升教学能力。学校教研主任鼓励教师们上展示课,为刚毕业的新教师做好榜样。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青年教师要在主动探究的基础上,向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请教。上课时教师尽量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四、工作安排

九月份:

1、开学常规管理,正常教学秩序。

2、各年级完成语文科教学计划。

3、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工作要点。

4、认真检查备课(鼓励自查)。

5、随机听课,重点是进行新调入教师的听课。

6、组织好评课活动。

7、做好本月的蓓蕾读书活动。

十月份:

1、备课与作业的常规检查。

2、开展教师集体备课活动。

3、随机进行听课,组织好评课。

4、做好蓓蕾读书活动。

5、教学质量期中抽测。

十一月份:

1、备课与作业的常规检查。

2、做好本月的蓓蕾读书活动。

十二月份:

1、备课与作业的常规检查。

2、做好本月的蓓蕾读书活动。

3、期末复习工作、安排期末考试

4、教师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5、教研组工作总结。

市中学学会教研课题研究和教研机制创新工作计划(4)

迎来2011年,学会工作将继续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坚持服务基层、服务教学、服务教师的宗旨,继续落实“进一步推动我市群众性教育科研活动、进一步拓展学会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强学会系统自身建设”的工作目标,根据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和新时期教育改革要求,结合本届年会“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教研组建设及教学常规机制创新”这一主题开展工作,从而更好地实现“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服务、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服务”的总体目标。根据上述思路,新的一年里,学会将以新课程背景下教研文化创建为抓手、突出教研课题研究和教研机制创新两个工作重点、进一步推进“名师培养”、“引领帮扶”、“资源建设”三项工程,努力提升会员的教学与教研水平,推进中学化学教学、科研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一、加强学科组建设,提高教研组工作效能

学科教研组是基层的教研组织,学科教研组工作效能如何直接决定着学科教学、科研的质量与水平。因此,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创新教研机制、创建符合课程改革需要的教研文化,将成为学校教研工作管理的一项中心工作。但从基础调研情况来看,教研组工作存在工作效能不高、管理机制落后、教研水平较低等现状。为此,新一年学会工作将以教研组建设为抓手、以教研机制创新为手段、以创建新型教研文化为目的,切实提高教研组工作效能。

1.认真开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认真领会精神,明确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并以此为行动指南,做好教研组工作长计划、短安排,同时对教研组存在的问题开展相关的整改活动。

2.加强教研组长业务研修培训工作。学会将根据有关相关行政、教研部门的安排,组织教研组长开展相关的研修培训活动,切实提高教研组长的教学、教研与业务管理水平,从而为教研机制创新提供基础性的保障。

3.引领教研组长开展教研机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新的一年里,将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求,组织教研组长对学校课堂教学、教育科研、教学评价等相关教学常规制度进行反思与研讨,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教研管理机制,并在探索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炼与推广。

二、突出两项重点工作,积极探索实践

根据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的工作要求,本年度将“深入课题研究”、“创新教研机制”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深入学习、积极研究、先行先试,确保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深入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因其具有规划性、系统性、长期性等特点,对推动业务学习、提升研究水平、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且课题研究将为中学化学教学带来长期的教学、教研效益。为此,学会本学年度将深入课题研究作为工作重点之一来抓。

1.进一步开展市级重点课题“普通高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学科子课题“高中化学学习策略的指导与训练之研究”。该课题从属于课堂教学常规机制创新研究的一项内容,课题研究的目的旨在引导老师建立起基于学习取向的课程教学。本年度将在上学年制定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组织会员深入学习课题实施方案,领悟课题实施目标及意义。同时,引导我会会员基于高中化学学科特点,积极开展实践中如何开展学习策略的指导与训练的探索。本着边学习、边实践、边提升的课题实施原则,引领参与课题实验的会员在学习中实践、实践中提升,深化对学习策略的认识、把握学习策略指导训练方法,最终实现专业素养提升、教学质量提升的双赢目标。

2.继续开展“九年级化学单元整体教学”之课题研究。“单元整体教学”从属于教学常规中的教学设计(备课)研究和课堂教学研究两个范畴,试图解决如何开展教学设计、如何从整体性的角度开展课堂教学。该课题是基于目前九年级“低效耗时、效率不高”的教学现状提出的,本课题研究旨在研究、揭示教材单元整体性关系,从而为一线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提供支撑。该课题拟用一半左右的时间来完成。为使本课题研究得到较好的落实,本学年将结合相关工作的开展,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的认识”、“单元整体教学的初步实践”、“单元整体教学阶段总结”三次专题研究会议,分别进行理论研讨、实践尝试、阶段小结等相关工作。

各县(市、区)教研室、学校、会员,也应根据各自的计划,结合“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教研组建设及教学常规机制创新”这一主题,深入开展课题研究相关工作,从而为创建符合课程改革需求、符合教育改革方向的教研常规与教研机制。

(二)创新教研机制

教研机制的创新是提高教研效果、促进教学质量发展的又一重要措施。然而,从目前学校教研来看,存在“手段落后、模式守旧、效益不高”等特点,甚至有些学校的化学教研工作几乎流于形式。究其根源在于缺乏理论指导、活动效益很低。基于此,学会也将创新教研机制作为本学年的另一项工作重点页页。

1.积极探索构建“说课——听课——评课”三位一体的教研新机制。对于三位一体教研机制创建的实践探索,将以“课堂教学中师生行为”为研究对象、以“课堂观察”为手段、以发挥“讲学评价的传导作用”为着力点,努力提高学校本教研的效果。由于此项工作处于探索阶段,本年度将主要开展如下三项基础性工作:(1)课堂观察的理论学习与培训;

(2)基于“说课——听课——评课”三位一体教研机制的初步探讨;(3)基于上述教研活动机制的活动实践。本年度拟开展四次的教研活动,探索活动机制、收集活动案例,并在此基础上提升。

2.基于网络的教学研究。网络教研的最大优势在于克服时空限制、人人平等参与的优点。本年度拟继续通过“龙岩中学化学”网络平台,继续开展基于课堂教学调研、教学技能比赛等方面情况的网络教研活动,探讨如何有效开展教学、如何提高教学技能等方面内容;另一方面,将利用“龙岩中学化学群”、“初中化学名师教研群”等qq群,拟将开展6-8此的专题网络教研活动。由于网络教研活动在我市还处于起始阶段,许多方面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这将要求会员积极参与、献计献策,确实发挥网络教研的贡献,发挥其在推进区域教研中的应用作用。

对于网络教研工作,各县(市、区)教研室、学校、会员,也应根据各自的情况,积极创造条件(如创建专题网站、创建专题博客、创建专题qq群等),从而做到有序组织、人人参与、确保实效等。

三.继续推进“三项工程”,创建优质教育品牌

建设三个工程是学会在上一届年会工作计划中提出来的。根据新一届学会理事会工作思路,配合国家、省、市工作规划,将用五年的时间,积极探索三个工程的实施策略,并努力使三个工程的建设取得初步呈现。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会在三个工程建设中开展了实践和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新的一年里,学会的工作安排有如下几个方面。1.对于“名师培养”工程,我会一方面将继续结合市教育局“红土书香”品牌,倡导名师进一步开展“读教育名著、学教学理论”系列活动,积极撰写心得体会和教研论文;另一方面,结合教育主管部门工作计划,为名师争取更多的外出学习、学术交流等机会,进一步拓宽名师的视野;再一方面,积极推荐我市优秀会员参在各级各部门组的专题会议上开展学术专题讲座。

2.对于“引领帮扶”工程,学会将结合市教育局、普教室等部门的工作安排,通过名师专业引领、专题讲座、教学观摩、课题研究等系列帮扶活动,促进年轻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和我市高中、初中化学名师工作室合作,通过名师工作室会议,为工作室中的青年老师提供更多的展示、交流的机会;此外,通过组织年轻教师参与更多的教学比赛活动,通过参与过程的指导、培训和辅导,给予专业上的帮扶。

3.在“资源建设”工程方面,一方面我会将根据相关部门的教研活动(如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征集、教学论文与课堂教学评比活动等),鼓励广大会员积极参与,共同搞好课程资源的开展与建设;另一方面,鼓励会员在各教育网站上开设教育博客,刊载教育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第三,进一步办好普教室化学组《龙岩中学化学》网络平台,及时刊发调研心得、教研文章、教学素材等。

学校2011年小班化工作计划(5)

一、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庆教研[2009]71号《关于在我县推进农村学校小班化教学的指导意见(试行)》的精神,顺应当前我县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促进我校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经学校班子研究决定:学校从2009学年开始实行“小班化教育”试点。为了把教师的思想统一到“小班化教育”上来,学校召开了专题会议,分析了学校生源、师资及资源状况,讲述了学校实行“小班化教育”的意义。为了扎实有效地开展“小班化教育”,学校制定了“小班化”教育实施方案,并在低、中年级各选定了一个“小班化”教学实验班(分别是二(1)班、四(1)班)。为了更好地实施“小班化教育”,我们对“小班化教育”的优势和策略进行了初步探索。

二、机制保证

1、学校高度重视小班化教学并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及教导处工作计划,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大力推进,并在资金投入、硬件设备配置上加大投入力度。学校成立“小班化教学”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这一工作,由学校校长任组长,教导主任任副组长,成员由各班子成员、教研组长组成。

2、对进行小班化教学并取得成绩的教师,学校在评聘、表彰、奖励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三、实验年级

目前,我校初定在低、中年级各选定了一个“小班化教学”实验班(分别是二(1)班、四(1)班),根据实验情况,争取在下一学年在各年级各学科同时尝试推广小班化教学。

四、试点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2009年11月):学校成立“小班化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订我校“小班化教育”实施方案,组织教师“小班化教育”理论学习。

第二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1月):实验班级教师根据学校的要求制订本班“小班化教育”的计划等及实施办法等,同时做好学生层面的动员工作,明确实施小班化教学的目的、要求。

第三阶段(2010年3月----2010年6月):实验班级正式启动小班化教学。

第四阶段(2010年7月----2010年8月):召开实验班级教师会议,进行阶段总结,修正实施方案。

第五阶段(2010年9月----2011年8月):争取有更多的班级参与“小班化教育”在我校进一步实验,逐步推广探索,进一步总结、积累经验阶段。

第六阶段(2011年9月----2012年7月):“小班化教育”在我校正式实施阶段。

五、实施“小班化教育”的管理策略

在我镇逐步实施“小班化教育”,有助于深化我镇义务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符合我们农村小学当前义务教育的实际。“小班化教育”能有效增加师生间、生生间的交往频度和密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健康情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培养。

1、“小班化教育”应坚持客观、相异、科学性原则。

与传统学校管理相比,“小班化教育”的日常教育教学管理,除了要坚持方向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民主性原则、规范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外,根据“小班化教育”的特点,还要坚持客观性、相异性、科学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就是在研究过程中从学校实际、班级实际、教师实际、学生实际出发,学校管理的措施要切实可行,落实到位。

相异性原则,是体现小班管理与大班管理的最大区别。学校对小班的管理要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和计划;将整体目标细化,做到参与研究的人各有责,事有人管,相互衔接,协调配合。科学性原则,是实现“小班化教育”管理规范化的重要保证。学校要建立适合“小班化教育”管理的科学的规章制度和科学评价方法。

2、“小班化教育”的师资管理策略

“小班化教育”的管理过程涉及到学校各个方面、各个层面,必须调动全体参与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小班化教育”工作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加强“小班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形成良好的群体结构,是小班人事管理的出发点,也是整个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1)“小班化教育”的教师素质要求

一般标准--热爱教育事业,乐于从事“小班化教育”,具有一定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水平,在教育中既面向全体,又注重因材施教,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个性标准--小班教师应注重“三力”的培养。“学力”方面:除了要达到大专学历外,还应注重学识水平的提高,不断充实自己,更新知识,了解新的信息技术;“能力”方面: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掌握教育教学的艺术,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努力”:是对小班教师工作态度的要求,只有“努力”,才能体现“学力”、发挥“能力”。

(2)小班教师的配备

按照扬长避短、择优选择的原则,根据教师的师德、能力和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小班教师的组合。我校正探索学校班子成员根据教师的任职条件和工作能力,协商任课教师;听取教师本人意见和相关教师意见;校长室根据教师的意见综合平衡,优化组合小班教师。

(3)小班教师的工作量

从“小班化教育”的目标、教学流程和全面提高教师、学生素质出发,小班教师的工作量包括:

备课--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体现分层要求。

上课--提高40分钟课堂效益,体现面向全体、小组合作和个别化教育。

作业--布置弹性作业,要求尽可能当堂面批。

辅导--对学生进行课内、课外多种内容、多种形式的辅导。

科研--每学年根据教师自身实际、班级学生实际,确立个人的“小班化教育”研究课题。

学习--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技术手段和科研动态,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

展示--通过公开课、说课、讲座等多种形式,每学期进行公开展示。

(4)小班教师的培训

只有提高师资水平,才能让“小班化教育”取得成绩。对小班教师的培训必须在普通培训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要求、新的内容:

教育科研能力的培训--农村教师对“小班化教育”的方式方法缺乏研究,“小班化教育”对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除了常用科研方法的培训,还将请来专家,专门就小班科研的方向进行专题辅导。

教育信息科技手段的培训--知识的不断更新,需要教师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除了掌握基本的网络手段,对于目前在我们这样的农村小学普遍使用远程教育培训,小班教师不仅要会用、而且还要对所下载的资源进行整合,以更好地体现小班化的教育思想。学校应尽可能提供适合制作小班课件的平台,进行媒体制作的培训,让教师尽快掌握制作方法。

其它方面的培训--除了上述校本培训,还应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省、市、县举办的各类教育教学培训,并自觉地参与社会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3、“小班化教育”的德育工作策略

培养“自理、自治、自学”的小班学生,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到首位,做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重视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校内校外协调一致的德育工作网络。(1)开展小班德育工作的途径

品德与社会(或品德与生活课)课--是对小班学生进行系统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按照教学要求,对小班学生的品德课可以课内外结合进行:根据教学内容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预先搜集相关主题的各项媒体资料等。

学科教学--除了思品课的其它学科,特别是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都应渗透德育,体现每一个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

班队活动--以小队、中队、大队为活动单位,发扬少先队员的自我教育精神,开展实践性的主题活动、系列活动、公益活动、阵地活动、传统活动……让学生在班队活动过程中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

社会实践--是对小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环节和手段。为小班学生提供较多的机会,参与社会实践,通过接触社会,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小班班主任工作的管理

班主任按照《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通过集体宣传、个别谈话等多种形式,运用行为儿歌、具体训练、检查反馈、及时表扬等方式,进行文明礼貌常规教育。

班主任根据教育要求,针对小班实际,适时地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榜样,组织活动,开展讨论,引导行动,培养小班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观念。

班主任应对自己的中队辅导员角色有清醒的认识,熟悉少先队的工作内容和方法,在与小班学生的相处过程中,自觉转变角色,既是教师又是朋友,既当良师又当益友,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班主任协调科任教师、家长和社会有关人士的关系,听取意见,参加班队活动,担任辅导员,依靠多方面力量共同做好小班的班级工作。

学校要加强小班班主任的队伍建设,安排合适的教师担任班主任,重视情感交流,经常召开班主任工作交流会,帮助他们及时总结工作经验,使业务水平整体得到提升。

4、“小班化教育”的课堂教学管理策略

“小班化教育”要注重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充分的、平等的教育,因此对小班的课堂教学管理应注重过程的管理、注重平时的管理,发挥好组织作用、协调作用和激励作用,使运行环节有机衔接,提高小班教学工作的效率、效益。

备课--教师在备课中除按照常规教学要求备课外,特别要考虑“小班化教育”的特点,认真分析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提问、练习,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写出适合“小班化”教学的好教案。

上课--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在小班的教学活动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行分层教学,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难易不同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将思想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营造“小班化”教学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鼓励提问,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安排时间开展自主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位学生,在教法上可运用分组合作法、个别指导法、游戏活动法、角色转换法等。

作业--作业设计精炼实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量不能过大,避免过量的机械重复。设计弹性作业,允许小班学生根据自身的基础、水平和能力,选择不同要求的作业。小班作业尽量做到面批,通过面批让学生及时发现作业中的问题,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学生作业要做到:封面整洁、字迹端正。

辅导--小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重视个别辅导,为学有余力和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帮助,不忽视成绩一般的学生的辅导,让所有的小班学生在各自基础上有所提高。小班教师要组建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的社团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科社团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的辅导要做到有计划、有内容、有目标、有效果、有记载。考核--小班教学中,教师应采取笔试、口试等多种考核形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根据学情调整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

5、“小班化教育”的校本教研策略

校本教研是创新“小班化”教学手段,提高“小班化”质量的根本保证。学校要扎实开展“小班化教育”校本教研活动,通过校本教研解决在“小班化”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教学问题,通过校本教研大胆探索“小班化”教学的科学方法和有效途径。学校要将“小班化”校本教研制度化,加强校本教研制度的管理,做到有计划、有时间、有内容、有督查、有效果。学校每学期召开一次“小班化”教学研讨会(或经验交流会),对教师开展“小班化教育”研究的成果进行评比,将优秀成果汇成文集。通过对小班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研讨,为全面培养学生积累有益的经验,探索有效的途径,发挥最佳的效益。

6、“小班化教育”的档案管理策略

一是建立“小班化教育”的学校管理档案。包括“小班化教育”的实施方案、管理制度、师资培训、教学研究、考核评价、奖惩办法等。

二是建立“小班化教育”的学生档案。学校将探讨建立学生个人档案,档案的内容初步定为:学生个人情况、家庭情况、学习情况等,档案内容可由学生个人记录,学或班干部记录、教师记录。

教师要定期和不定期查看学生档案,通过档案信息,调整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小班化教育”的评价探索

(一)小班化教育评价方法的特点

1.主体性特点。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主体。

2.多元性特点。既有对学生知识学习的评价,也有对学习过程中各种非智力因素(态度、兴趣、习惯、方法和意义等)的评价,还有学生创造性思维、动脑动手能力等的评价。

3.激励性特点。激励评价有三层含义:激发学生合作精神;以每一个学生的原有基础为基础,以学生个体纵向发展和提高的程度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培养竞争意识。

4.形象性特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改变以往以分数等级作为评价的形式的做法。设计让学生看得见,能接受,因校制宜、因班制宜、因人制宜的形象性评价标志。

5.形成性特点。教学过程的评价。在每堂课中,每一项活动中进行即时评价。

6.个性化特点。个案化、个性化的评价。

(二)小班化教学常用的评价方法

1.小组评价法。以小组为主体的评价。

2.活动评价法。通过组织活动来评价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能力、习惯等方面的情况。

3.鼓励评价法。从评价形式上分:口头与书面;从评价媒体上分:语言与体态;从评价指向分: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学生对老师、自己对自己;从评价时效分:即时与长效。

4.形象评价法。运用一些标志、图标甚至手印等,调动学生情绪。

5.模糊评价法。在一定的时间阶段后,教师用语言描述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

6.参与评价法。把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以及家长评价纳入评价主体的范畴。

7.无级评价法。取消分数等第评价学生的做法,以己之长补己之短,提供多次评价机会。

8.反馈评价法。学生在课堂中有机会反馈自己的学习情况。(展出学生的作业、作品)。吸纳家长的反馈(比如: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数量与质量、对教师的评价、批改正误率、建议部分)。社会的反馈。

9.个案评价法。建立个案记录,对记录做详尽分析,进而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