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地方农发行信贷结构

时间:2022-09-01 03:53:10

改良地方农发行信贷结构

优化信贷资产结构,是预防和控制风险,保证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各银行业均形成了较完整的管控体系。近期,笔者就如何优化信贷结构,深入到农发行襄阳市分行进行了实地调查,现就如何优化农发行襄阳市分行的信贷结构,促进业务经营持续有效发展谈点粗浅的看法,仅供参考。

1基本情况及特点

农发行襄阳市分行是襄阳地区惟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下辖8个分支机构,有员工207人。2005年以前专营粮棉油收购、调销、储备政策性贷款业务,贷款对象均为国有粮棉收储企业。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务院批准农发行扩大业务领域。近年来,该行认真履行政策性银行职能,在做好政策性贷款业务和注重信贷风险防范的同时,不断拓宽业务领域,丰富信贷品种,大力发展准政策性和商业性贷款业务,至2010年底准政策性及商业性贷款余额达到181123.50万元,占各项贷款总额的18%。有力支持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有一下特点:

1.1贷款投放总量大,增长速度快2008~2010年全行累放各项贷款136亿元。贷款余额由2007年底的7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00.23亿元,年均递增7.5%。

1.2农副产品收购资金供应充足,各项惠农政策得到很好的落实2008~2010年累放粮棉油收购贷款106亿元,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买粮难、结算难的问题。支持企业累计收购粮食38亿㎏、油脂2673t、棉花223万担,占同期襄阳辖区粮棉油商品量的80%以上。

1.3择优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2005年,银监会批准农发行扩大业务领域,该行在做好支持传统业务的同时,抢抓机遇,充分发挥政策和资金优势,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到2010年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总额达到3.9亿元,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2家,占该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80%以上,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81家。

1.4大力支持利民惠民工程,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近3年来,该行累计投放新农村建设贷款16.5亿元,先后支持中长期贷款项目27个,支持的范围涉及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路网建设、能源建设、信息网建设和水利改造工程、污水处理工程、农村民居工程等领域。通过扶持这些关系民生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改善了民居环境,营造了经济发展环境。

1.5客户数量稳步增长,客户结构不断优化自2005年农发行业务范围拓展以来,该行贷款客户结构由原来的单一化不断向多元化发展,贷款涉及的领域也由原来单一的粮棉油收购,拓展到粮棉油收购、调销、储备、加工以及农林牧渔,科教文卫各个行业。贷款客户由2007年初的143家增加到2010年底的238家,其中政策性贷款客户66家,准政策性贷款客户42家,商业性贷款客户130家,分别占28%,18%,54%。初步形成了贷款种类不断增多,客户结构不断优化,资产质量不断提升的良好局面。

2制约农发行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

2.1贷款结构不尽合理一是政策性贷款和政策性财务挂账贷款余额大,占比高。在2010年底襄阳农发行100.23亿元贷款总额中,政策性贷款高达82.12亿元,占全部贷款的81.9%,其中政策性财务挂账贷款30.37亿元,占政策性贷款的37%,占全部贷款的30%。由此可见,政策性贷款仍是该行的支柱业务,但受政策影响也比较大。政策性财务挂账贷款占到贷款总额的近三分之一,虽有各级财政负责支付利息,但严重影响了信贷资产的流动性。二是中长期贷款分额小。截至2010年底该行中长期贷款余额为15.69亿元,仅占全部贷款的15.7%,这与农发行着力打造现代银行的经营理念不相适应。三是大中型优质客户少。从2010年度该行信用等级评定情况反映,在支持的238家贷款客户中,被评为AAA级客户的仅有2家,AA-级以上的客户31家,上述两个等级客户之合,仅占全部贷款客户的13.9%。这说明农发行支持的都是农业项目,盈利能力低,抗风险能力弱。这些都是制约该行业务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2.2金融产品、服务手段不能满足客户需求一是在贷款品种上,目前该行除政策性贷款外,一般停留在商业流动资金贷款和固定资产贷款层面上。在抵押担保贷款方面,除房产、土地等常规抵押外,再无其他抵押方式,像专利权质押贷款、收费权(经营权)质押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科技改造贷款等贷款品种应用的都比较少。二是在贷款期限上,发放的大多是短期商业性贷款,期限一般都在1年以内,对真正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2~3年的中期贷款,5年以上的长期贷款投放较少,另外,流动资金循环贷款没有使用,对客户的资金周转需求度尚不能完全满足。

2.3内部软硬件建设限制了农发行业务发展襄阳市是一个拥有580万人口的地级市,板土面积1.97万km2,其中农村人口421万,耕地面积53.33万hm2,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而直接为其提供金融服务的襄阳农发行下设分支机构仅有8个,工作人员不足210人,很难为农村融资需求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同时,结算手段也一直落后于其他金融机构,虽然近几年逐步开办了网银及信用卡业务,但全部依赖于工行网络平台支撑,自主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业务的发展。

3对优化信贷投向和结构,保持业务持续有效发展的构想

3.1坚持以支持传统业务为主体,确保收购不出问题,确保农民增产增收,促进自身发展支持粮棉油收购是国家赋予农发行的基本职能,他关系到农民利益的保护和种粮积极性的提高,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同时,也是农发行在当前仍至今后相当一个时期业务发展的主体。因此,农发行应进一步强化农副产品收购资金供应管理工作,巩固农发行在粮棉油信贷市场的主导地位,提高市场份额,加大支持力度,切实保障农民利益。一是要把支持国家粮棉油储备、最低价收购和临时存储收购等,作为解决农民卖粮难的主要抓手,作为推动业务发展的“主发动机”。及时保证政策性收购资金的供应,把国家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二是支持中央储备粮企业开展粮油调销、加工等配套业务,打造“知名品牌”,提升政策性储备信贷业务新优势,增大优良信贷资产规模。据调查了解,目前,农发行主要贷款客户中储粮襄樊直属库已顺利完成了对湖北梅园米业、湖北汉江米业、襄阳万宝、襄阳志宏粮油4家大米加工企业的控股买断,组建了拥有4家核心企业、4万hm2订单基地、60万t年大米加工能力、年产值13.58亿元的湖北中储粮梅园集团。襄阳市与中储粮湖北分公司将采取股份合作、贴牌经营的方式,整合襄阳大米加工业,实现集团化、规模化发展,打造中国粮油加工第一“航母”,全面提升襄阳粮油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市场的知名度和占有率。这些都将是襄阳农发行未来信贷支持的重点和保持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的潜力。三是要积极向政府建议、并协助企业,争取各项临时储备计划,国家和地方储备化肥、烟叶等农副产品商业性储备计划,拓展政策性业务范围。四是加快政策性财务挂账贷款的消化,中央和地方财政,应按照政策性财务挂账期限,逐年消化挂账贷款,对消化挂账贷款部分专用以新农村建设,增强农发行贷款的流动性。

3.2坚持以支持棉纺企业为扩充,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延长加粗产业链条襄阳既是全国棉花主产区之一,年产商品棉70~80万担,又是湖北乃至全国的纺织工业重镇。纺织业在本地区经济发展中一直处于支柱产业位置,鼎盛时期,年产值达20多亿元,居全省第二,盈利列全省第一。目前,纺织业仍为襄阳地区仅次于汽车产业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辖内拥有棉纺企业157家,其中5万绽以上的棉纺企业37家,2009年创产值146亿元,占襄阳工业经济总量的13%左右,出口创汇占全市35%左右,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织造名城”,这些为农发行信贷支持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近几年,襄阳农发行抓住机遇,及时调整信贷投向,大力支持棉纺产业发展,至2010年底累放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156000万元,先后支持了际华3542、银河纺织、新襄棉等销售额过亿元的棉纺企业18家,促其上产品、上规模、上科技、上效益,并通过他们辐射农村,延伸产业链条,带动棉农致富。这种以支持龙头带动农村农民致富的作法得到了政府、企业、农民的支持和拥护。襄阳农发行应在今后的信贷支持方略上,认真总结以前支持棉纺产业发展好的经验及做法,巩固支持成果,并结合区域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当地资源、规模、技术优势和自身雄厚的资金实力,进一步优化信贷投量和结构,增加新的信贷品种,继续把棉纺产业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努力实现银企双赢。

3.3坚持以支持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不断拓宽支农领域根据中共中央和湖北省委《“十二五”规划建议》,笔者认为在未来的时期内,襄阳农发行的信贷业务投向可以进一步延伸至以下几个方面:

3.3.1拓宽支农范围,加大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在贷款范围上应拓展到农村三集中(集中居住、集中供水、集中灌溉);四改(改厨、改水、改厕、改圈);四化(绿化、美化、硬化、亮化)和五个一工程(一个文化科技活动室、一个村级卫生所、一个农民健身休闲场所、一个便民连锁店、一个标准化小学)等方面的资金需求。同时,建议上级行向财政部和人民银行争取加大农发行支持新农村建设信贷资金的再贷款力度,延长再贷款期限、限额,降低再贷款利率。对涉农贷款对象及项目,要根据综合收益、风险水平及贷款对象的资金状况确定合理的利率区间,完善贷款定价模式,杜绝不加区分的“一盘棋”或“一刀切”现象。

3.3.2加大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农村孩子“上学难”、农民“看病难”是当前新农村建设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农发行应该创新和拓宽资金供应渠道,根据地方政府的长远规划和合理布局,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中小学标准化和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帮助建设职业教育园区和农民工教育培训基地,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农村基础教育水平以及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

3.3.3加大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和水土保持等资金投入。这些年来,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城市工业化所产生的污染物肆意排放,污染后果逐渐影响到了农村生态的平衡健康发展。同时,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的过度施用、畜禽粪便、随意屠宰、畜牧业的废物排放、秸秆焚烧、生活污水、露天厕所、垃圾污染等,使农村的生态破坏日趋严重。改变村容村貌,加强农村污染处理设施建设,需要农发行信贷资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