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与道德教育结合发展

时间:2022-04-21 10:51:00

物理教学与道德教育结合发展

摘要:本文强调要按“若干意见”把道德教育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强调道德教育是课堂教学中革命性的力量;强调每位物理教师都应寓德于教,促进物理教学与道德教育的交融发展。

关键词:道德教育五个文本板块教案生命体验交融发展

“学习成绩好又有什么用!秦桧是状元。秦桧这样的状元,我们需要吗!这样的状元成为千古罪人,放在岳王庙里被世人唾骂、诅咒!(注1)”——这是省委书记最近接受“学习时报”记者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对话中的一段陈述。这段陈述犹如“若干意见”一样,是对思想道德教育发出的一个红色警报。每个物理教师对道德危机的后果,应有恰似行星直奔地球撞来一样的清醒认识。

一、问题的提出

(一)携带10只五芳斋粽子

笔者是35年前千里迢迢去黑龙江插队的“知青”,和北大荒的乡亲自然有一段不了情。前2年,正好一位亲戚的孙子来嘉兴后坐飞机回黑龙江,托他带10只五芳斋粽子给他爹爹奶奶吃。没想到上飞机前就甩掉了,因为一个字“重”。他是一位成绩好得很的优等生,然而他就不知道情意的价值!

(二)马加爵病毒

下面是云南大学生命科学院惊世血案的马加爵2004.6.15日死刑前对话

记者:这次为什么选择用杀人(四个同学)的方式发世?

马:(没有回答)

记者:你是用沉默来回避吗?

马:(长长吸了口气)当时我真的迷失方向了,觉得不知道该怎么生活下去了

记者:事情的发生,改变了你的这些想法?

马:(立刻有些消沉)肯定改变了,是失败了。我觉得没有理想是最大的失败。这几年没什么追求,就是很失败,小时侯想过当科学家,长大后就没什么理想了。

记者:为什么上了大学,有了知识、能力来实现理想时,理想却没了?

马:(晃腿,镣铐声响)不知道。理想这个词,可能在初中就消失了。理想很重要,后来不知道为什么,我成为没有理想的人了。

二、教育的目的是道德教育

无论小到携带的10只五芳斋粽子被甩掉的优等生,还是制造出惊世血案的马加爵,这一“小”一“大”的行为确实振憾人心。现今进行深刻的道德审视已是十分必要、非常及时的了。毌庸置疑,在他们的成长链中道德教育的“缺陷”或“缝隙”是十分突显的。“真的迷失方向了”;“成为没有理想的人”——学生在道德滑坡!但绝不可再在我们的学生中肆虐和漫延。“若干意见”指出: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任务艰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注2)”。大教育家、大哲学家杜威把学校比作一座桥,一座让儿童成为社会化的合格公民路上一座必经的桥。因此杜威大声疾呼:“无论哪一国讲教育的人,都公认教育底最高的、最后的目的,是道德教育(注3)”。

中学生头脑中智慧和情感是两辆并架齐驱的马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教育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课堂上随着智育教学的深入发展,不断受到认知冲突的同时,每个学生的心理情感,也正在不断受到道德冲突,头脑中除旧布新,道德境界不断升华。因此,我们可以说:要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主要是教师的德性促成的而不仅仅是知识占有量促成的。道德教育的引领对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取着强有力的推进作用。学科知识发展与道德情感的发展是互不分离、交融促进。为此,一个站在课堂里的教师本身就既应是学生的学科知识的宝库,更应是学生的一本好的道德教科书。我们一直强调教师的专业引领,恐怕主要是指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方面的专业引领,而常常把道德专业引领搁之一边,上面发生的一“小”一“大”的行为,就是一个佐证。

各位物理教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在亚里士多德的“美德袋”中装有的真直、责任、奉献、诚信、超越自我……,种种的美德我们教育给学生到底有多少,关键是我们的教师自己要有多少!方能在培养学生健康思想品德过程中游刃有余。

嘉兴地区中的许多物理教师恰如牛顿、伽利略、爱因斯坦一样,更多地把道德智慧理解为勤奋地、辛勤地、不浪费一分一秒地献身工作,不断地进行科学探究。他们深深地懂得:道德教育只靠灌输是无效的,靠真诚和生命体验才是有效的。例如:茅盾中学赵惠松老师为了给文科班上好“电容器电容”一课,到处去买有双金属片的日光灯上的启动器——“跳泡”。跑遍了桐乡市、嘉兴市,最后又到了杭州才凑够了数量,以便使每个学生去拆卸体验,有真情实感……。这不仅仅是一个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而因是赵老师深深地懂得教育的目的是道德教育。

三、道德教育是课堂教学中革命性的力量

嘉兴市“学习者提出问题的教学”课题组经过近三年的践行,把课堂教学提炼出“四个文本”后,为了落实道德教育继而又发展到“五个文本”和“板块教案”。现一一叙述如下:

(一)四个文本

设置问题教学情景→→师生合作提出问题

(第一文本)(第二文本)

→→小组之间交流学习→→师生合作研究问题

(第三文本)(第四文本)

那么“四个文本”的含义允笔者作一个简要的说明

1.文本

每一节课从开始、展开到结束的教学“对话”的全过程所包含的一切我们称为一个文本。这是属于师生搭挡、共同创造的产物。这个文本的形式和内涵是多样化的、可再生的、不断创造创新的。

这里的文本不只是有形的书面材料,可容有无形的问题;师生活动;生生活动;评价反思等等的教学文本。课堂教学就是对文本不断地建构和解构、反复地建构和解构、交互地建构和解构的研究过程。

2.四个文本(基本文本)

一节课是一个文本,而这个文本(母文本)又可分割成很多的子文本。例如;师生设置情景的文本,提供教学材料和问题即认知信息的文本我们称为第一文本;师生交流对话、合作学习的文本称为第二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或小组之内的合作研究称为第三文本;师生挡搭评价反思或各自或互相检查自己的文本我们称为第四文本。这四个文本统称为基本文本。其它的派生的文本称辅助文本。例如:第二文本与第三文本同时交叉合一的互动文本等。

什么模式只要一统化,我们都不认为是好模式!本课题组由于信奉“教无定法”和服务于学生学习的需要,让教师可按章节实际专门创设衍生链接的文本结构。例如下述链接中,明显可见基本文本交叉出现,板块不断整合、不断链接、非线性地衍生出去。

例如:

带着问题(包)进入课堂→→小组之间交流互动

(第一文本)(第三文本)

→→师生合作研究问题(包)→→设置提出问题的情景→→带着新问题离开课堂

(第四文本)(第一文本)(第二文本)

这里一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文本从何而来?即问题(包)从何而来?这是上一节课下课前10分钟左右,教师根据下一节课的课本及学生实际的要求创设了一个提出问题的情景,每一个问题小组内合作研究,提出问题,再由问题站交给老师编辑,教师可以集中心理能量去编辑问题包,把陈述性的知识经过编辑成为程序性的知识,更有针对性地备课,写出板块教案。按知识点或规律或性质排列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系列放在一起,形成一个“问题包”与其说我们在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方面取得了操作上的成功,还不如说我们对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了变革,两者相比后者更秀。

(二)第五文本

“若干意见”要求我们:“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根据各自担负的职责和任务,采取有效措施,狠抓贯彻落实,勇于开拓创新,注重工作实效,切实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为此,一个物理教研员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不让新理念成为新的实践的精神枷锁,并使新理念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提升。我们组织广大物理教师进行大学习、大讨论、大开课、大讲座、大建议的行动研究,敢于提出“第五文本”这个新口号。凡是道德环境、道德问题、道德冲突、道德认知、道德读本、高尚美德、德性成长等等均装入道德文本——第五文本。“第五文本”的内容都可以在原有的“四个文本”的每一个文本中自如地融入。例如在“第二文本”中当教师在收集问题打包时,对学生来说正好是一个空档,这时让学生看情意方面的阅读材料—道德读本。我们的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寻找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史,以阅读材料形式发给同学,并让他们谈体会,目的全在提升同学们的道德境界。例如当我们讲述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k=hυ-W的知识教学时;当我们讲述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2的知识教学时,当我们讲述爱因斯坦狭义、广义相对论的知识教学时,我们可翻印有关爱因斯坦(1879-1955)简介资料。一方面让同学们了解爱因斯坦的研究成果的来之不易和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同时让同学们了解爱因斯坦的崇高道德境界。例如当我们讲述天然放射现象、衰变、铀核的裂变等的知识教学时,我们可翻印有关玛丽•居里(1867—1934)简介资料。同样是一方面让同学们对玛丽•居里了解的研究成果的来之不易和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同时让同学们了解玛丽•居里的崇高道德境界。桐乡一中物理教师施学斌、赵惠松、沈越敏及张继平四位干脆编写出版了一本“中学课本物理学家传略”供大家参考使用(注5)。

我们是一个物理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怎样在认知的同时又能落实“若干意见”提出的“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呢?我们知道:课堂教学中,每一个新概念的形成就是一个认知冲突的过程。总是按皮亚杰的从同化开始到顺应、到建构;再从同化开始到顺应、到建构……。从低级向高级挺进,逐步内化、迁移生成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而灌输是无效的。

现今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之间的种种互动,为教师学科知识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的交融打造出了一口烧煮着的大锅(注4)。经过这口大锅的烧煮,课堂教学不仅仅只是为我们的学生调拨、生产知识,以及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认知的发展,同时在开放的活动教学中寓德于教,道德情感油然而升――促进道德的发展。两者交融,两者相得益彰。

目前嘉兴市《学习者提出问题的教学》课题不再是起初的对纯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的研究,即已由“四个文本”的研究转入“五个文本”的研究,向着人生境界的道德高度挺进,每一个物理教师都是自觉自律地按“若干意见”的要求而行动着,去落到课堂。《学习者提出问题的教学》课题组求真务实地革新了教案,创建的板块教案从形式上保障了教师让物理教学与道德教育交融发展。祥见附件。

例如为了10月初的浙江省高中物理优质课评选,嘉兴市让教师毛遂自荐出来了37位。在经过的讲课、说课中无一例外,人人既是物理知识的研究者也都是道德教育的实施者!海宁高级中学钱张林老师对教第一册第二章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一节在“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这样写的:

1.通过对刘翔雅典夺冠的分析评价,激发学生为国拼搏争光的爱国主义情感。2.分析刘翔夺冠过程,体会探究的乐趣。3.提升同学、同学之间、学习小组之间的学习责任和道德责任。

为此钱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是:播放刘翔参加雅典奥运会110m栏决赛录像:让学生回忆雅典奥运会激动人心的情境,让学习小组在组内及组与组之间互动交流,发表感想和评论,……。在全课教学中,时时处处创设了一个蓬勃向上的道德环境.并引导同学们在课外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继续对刘翔夺冠过程进行研究,并为刘翔设计一个训练计划,……。不愿相信的人,看了学生在下一节课前交来的一叠又一叠的设计计划的字里行间,也不得不为学生的让“追风少年”刘翔飞起来、为祖国振兴而学的热情所激励。

经过课题工作的开拓创新,一段时间下来,同学们追求理想、追求价值、追求科学的道德风气蔚然一新,老师们纷纷赞誉:道德教育是课堂教学中革命性的力量!

道德教育的不同方法和形式都可以被称作“道德教育的新苏格拉底法”。这种的要旨是对苏格拉底教学法的精神实质——诱发认知冲突和积极思维——的吸取和发挥:引导学生通过与其道德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从事积极的道德思维,从而使学生不断发展或建构他们的道德世界观,同时促进道德行为的发展(注6)。

四、体验性的道德教育才是有效的

由于道德教育的价值不在于任何外在的结果,而只在于个人心灵的自我的正向塑造。故以体验的方式作为道德教育的起点。继而又以体验的方式作为新一轮道德教育的起点,不断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世界——真实、真诚与坦率的环境中反复体验,就能唤起学生对学习、生活和社会火一般的热情。对于其品行成长、心理发育、健康人格形成至关重要。同样,经过互动体验,老师也容易洞察到学生的内心世界,真实地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有利于引导和教育他们。道德提升必须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通过生命体验才会感悟道德的真谛。

创设一个真实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体验道德。让体验者和体验者、引导者和体验者之间共同地、相互地、不断地生成新的道德境界的体验性的道德教育,而不再是单向传授一个完善的道德规范知识体系的过程,也不应再是离开心灵的纯知识层面的“纸笔测验”。

为此嘉兴市对所属的中学在进行期末检测中,每一次都“出了不应再是离开心灵的纯知识层面的”纸笔测验题。例如高一卷中就出了这样一题:“神舟5号”载英雄杨利伟成功发射,使国人对宇宙空间,产生浓厚的兴趣,2005年“神舟6号”将要发射。假设你有幸成为登上月球的宇航员。请你以《假如我们生活在月球上》为题展开丰富的想像,描述月球上可能发生的各种奇妙的现象,可以是物理实验、体育比赛、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用你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这些现象的同时谈一下你的感想.

此问题显然要谈学到过的物理知识的应用,也要谈心理情感活动,由此显露每位同学的道德观。问题一出来,同学们对身边刚发生和将要发生的神舟号宇宙飞船的事,认知热情和道德热情一片高涨。

一位同学说:假如我们生活在月球上,有一个小物体从高为30m的高处掉下来,则它将以月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作自由落体运动。用时比地球上长得多,它用时t′==s=6s

而在地球上则需用t==s=s=2.44s

这是因为它们受到的重力大小不同,产生的加速度也不同。许多体育项目的世界纪录将被打破。比如跳高、举重等。能否我们左手拿一小球,右手拿一羽毛,然后同时松手,结果是他们同时落地,这便证实了伽利略的猜想,可惜他不能亲眼看到。是否可以建一座大型天文台,分辨率比“哈勃”更强呢?这就需要我们一起努力了。

一位同学说:嫦娥奔月是我国古代一个美丽的传说。神秘的月球早在千年之前就牵动了人们的心。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终于奔向了月球。自从人类登上月球后,就发现月球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美好。没有嫦娥、没有玉免,也没有勤劳的吴刚在砍桂花树,甚至连空气也没有。月球表面是坑坑洼洼的环形山,可难看了。为什么会有环形山?因为月球没有大气层,少了这个保护层,月球就被行星、陨石撞击得“体无完肤”。地球就因为有大气层,大气层与行星可以产生摩擦,发出大量热,这样行星、陨石还未到地面时就几乎燃晓完了。如果我们要生活在月球,最先要做的,就应该让它“穿件外衣”,免受行星的撞击。如果我们人类某一天能在月球上定居,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物理知识,到那时用我设计图纸为全人类制造出最先进的工具,克服月球自然环境的恶劣。不知该有多好!为这件外衣,我愿一辈子钻研,为人类的未来做一件有益的外衣也不枉此身!我也许成为第二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

一位同学说:必须先在月球上制造大气层并把地球上的植物移栽,这样就会有氧气。我们在月球上建造大型太阳能发电站并以微波的形式传输到地球,给地球提供大量电力。我们可以应用爱因斯坦——罗森桥的原理,在月球上制造虫洞并在地球、木星、土星等也设置虫洞便可以在瞬间到达目的地,为太空旅行提供了便利。

一位同学说:地球是我们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如今环境问题已严重。我觉得假如我们生活在月球上,那么可以把一些污染比较重的工业生产移到月球上,把月球当作地球的工业基地。这样,地球上的环境问题就基本可以解决。我们就会重新拥有一美丽清洁的地球。当然月球的环境也要保护,可以利用一些物理现象如失重,和空气等来帮助月球自净。到时侯我们就可以有两个美好的家园

从上面几位同学的回答我们看到知识的应用:自由落体运动;爱因斯坦——罗森桥的传输原理;伽利略的猜想(落体实验);摩擦发热;高分辨率的“哈勃”望远镜;失重;环境自净与污染;太阳能发电站;微波等等

他们敢于成为问题的研究者,应用所学的知识欲为人类做出贡献

从上面几位同学的回答,我们足已看到教师施加一个正向的道德推力有多大的作用:我成为第二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创立两个美好的家园;我愿一辈子钻研,为人类的未来做一件有益的外衣也不枉此身!

上述《假如我们生活在月球上》问题的创设就是一种认知环境与道德环境的建立。笔者认为道德的发展、成熟的过程,可以因环境条件而得到促进。我们教师可以创设提供一种环境来促进认知的发展,同样也可提供一种环境来促进道德的发展,使得道德教育与物理学科的知识教学交融成一体,在更高的思维水平、心理层面上得以成熟。

在道德教育中,目的并不是得到具体问题的正确答案,而是发展出一种更好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只考虑“什么是教师所希望的”任何讨论,都会助长对学生自己的思维起阻碍作用的因素,并导致道德教育偏离它的真正目的。(注7)

我想起一个被称作“第59天的危机”的著名的“荷叶故事”:有一天,在一片湖水中长出一支荷花,路人纷纷赞美。过几天荷叶多了,荷花也多了,湖水的水面恰少了。到第59天,荷叶已覆盖了湖面,只剩下一小片湖水,人们看到的仍是繁茂的荷叶、美丽的荷花,鱼儿在荷叶下游来游去。到第60天的清晨,荷叶盖满了整个湖面,氧气无法进入湖中,当太阳升起,荷叶、荷花全枯萎了,鱼儿也晾起肚皮漂在湖面上,整个湖就在几小时后突然死亡。

“第59天的危机”的著名的“荷叶故事”描述的是生态环境破坏到极限带来的突发性恶果。当路人纷纷赞美:繁茂的荷叶、美丽的荷花——功利的表象。同时潜伏的缺氧、缺阳光的危机已加剧暴发——荷池涨滿,“氧气无法进入湖中……整个湖就在几小时后突然死亡”。这是生态环境的不平衡而自食其果。其实道德问题也是这样从渐变到突变、从量变到质变,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呈非线性的几何级数急速演变,似乎它会在头一天没有任何问题而在第二天爆发乃至猝死。可说明:处理得当便相辅相成,处理不当便相克相反。教师有责任给每位同学施加一个正向的道德推力,让每位同学无论在知识还是道德都得到优质教育。

广大的物理教师们,一起行动起来“从习惯的后院进入理性的殿堂(注8)”,让物理教学与道德教育交融发展。

注1要从战略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学习时报04.6.21

注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注3面对道德冲突陈晓平中央编译出版社

注4《以问题为本的学习在领导发展中的运用》美EdwinM.Bridges及PhilipHallinger上海教育出版社

注5中学课本物理学家传略施学斌浙江大学出版社

注6道德教育的哲学美柯尔伯格p398浙江教育出版社

注7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美霍尔戴维斯p163浙江教育出版社

注8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英彼得斯P229浙江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