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路径和对策

时间:2022-09-27 10:51:49

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路径和对策

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2013年在中央党校80年校庆时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1]中国五千年历史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优秀的教育资源,优化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中国社会文化的进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一、优化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党中央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民族复兴的文化支撑,更是中国梦的文化源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反映了中华文明永恒价值,与民族共同体的利益相契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思想资源。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传统文化还包含了许多人类文明的生存智慧。明确提出:“在确立人类社会普遍的道德规范方面,中华文化有其优长之处。”中华文化中包含了人类共同遵循的一些普遍性价值,一些生存的智慧,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这些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提出了博大精深的见解,为我们留下了特别宝贵的财富,智慧的光芒穿透了历史。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提供了明确要求。(二)是落实五位一体布局的内在要求。文化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文化建设,党中央发出了要建设文化强国的号召。指出:“建设文化强国,必须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汲取营养,获取力量,赋予时代精神。”建设文化强国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历史使命。作为我国文化的体现者、承担者、宣传者、创造者,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掌握水平及其内化程度,都决定了中国文化发展和创新的优劣。所以落实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内在要求。(三)是大学教育的内在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2]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加强中国文化建设和创新,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让大学生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强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奉献精神;强调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自强精神;强调“不为五斗米折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克己精神等。“用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来教育国家栋梁的大学生,对于现今市场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有一定的消解作用。”[3]作为我国未来历史的继承者、承担者、开创者,大学生肩负着传承文化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化的重要使命。“文化的功能,在于构设令人向往的理想世界,使人们充满希望和激情,在获取人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性的同时,实现自我的超越和升华。”[4]文化可以用相同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生活习惯等产生巨大的凝聚力。

二、对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的反思

(一)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发展波折。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的精华,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积淀了深沉的文明传统,但是也承继了封建时代的一些糟粕。从中国成为一个统一的世界性的先进国家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数千年来,中国一直是东亚国家经济、文化的中心。直至西方国家用鸦片和大炮轰开了闭封已久的国门,西方先进科技和文化开始冲击我国传统文化。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民众以及学术界对大部分的传统文化持否定批判的态度,把中国挨打落后归咎于落后的文化体系,过分强调了其封建糟粕的一面,忽视了传统文化中积极科学的一面。从“辛亥革命”到“”人们发出用“新文化”取代“旧文化”的号召。到了“”时期,全盘否定了我国传统文化。这些对传统的批判加剧了传统的断裂。改革开放以后,国家虽然及时抑制了这种负面影响的传播,但是由于继承的断层,以及西方文化带来的冲击,社会中对于传统文化依然重视不足。在这种大环境下,大学生在社会中受到传统文化教育极其有限。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一直试图在文化领域找到发展的新道路,恢复文化自信,寻找新的文化立足点,高举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旗帜。(二)社会认知的偏差。在当今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外来文化的输入和渗透,使得我国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产生了懈怠。而外来文化包裹着“糖衣炮弹”无可避免地让年轻人们趋之若鹜,青睐有加,对于这些“糖衣炮弹”防御不足。中共中央十六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3]当前我国大学生大多对传统观念接触不多,意识也较为浅薄,这与当今社会文化多元化的情况有很大的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初期,文化产业发展较为落后,不能以更加新颖,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吸引年轻人的关注。80后、90后的学生们大都成长在西方文化产业的熏陶下,可以说,更多的是受到他国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再加上我国在对传统文化的宣传上方式较为老旧,青少年接受就更异常困难,甚至放弃体统文化的影响。(三)学校教育的缺位。自高考恢复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一直以高考为导向,再加上文理分科制的影响,素质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并未真正走入课堂。2016年10月9日,教育部考试中心下发的《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将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这个信号,代表了国家对于传统文化回归基础教育的重视。根据《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状况调查研究》显示,有高达66.34%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家族没有“家训或类似家训的格言警句”;还有15.74%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清楚有没有家训。由此表明,传统优秀文化中家训的传承面临着严峻挑战。其次,在对传统节日相关文化传承现状调查显示,有近50%的被调查者认为传统节日传承中存在问题。在对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情况的调查中显示,有86.47%的被调查者表示学校有相关活动,但其中65.91%的被调查者表示“有,但是比较少”;此外,有13.53%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没有或不清楚是否开展过此类教育相关活动。[4]

三、高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策

(一)提升教师传统文化修养。教师是学生学校生活的直接关系者,影响着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方面。现代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要做到“育好人”,做到知行合一,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所以,学校要把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就需要有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素养的优秀教师队伍。教师在自身学习传统文化时,应正确认识,科学判断,真学习,真相信,真传播,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传统文化情怀。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们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团队的言行一致不仅能让学生对教师的学术水平更加信服,而且对于教师们的人生态度、生活方式、价值观等各方面都会更加认同,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吸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是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优质载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诉求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的有相当大的重合。大学时期的传统文化教育目标是:“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5]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是塑造大学生健康的价值观,其基本诉求具有相通之处。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体系的教育,浓厚传统文化教育学习的氛围。在教学方法上,应创新方式教授传统文化,要充分利用学生们关注的焦点和社会热点,寻找用优秀传统文化解决社会事件的突破口,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三)把传统文化相关科目作为选修课的重点课程。高校应建立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还应更多地开设传统文化相关的选修课和讲座。当今时代的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从进入大学校园开始,就停止了人文课程的学习,不仅传统文化的底蕴不足,人文素养也亟待提高。所以,高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合理开设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人文社会科学系统课程,通过系列讲座、研讨会、校园活动等组织形式,营造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素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团体学习热情。同时制定长期教学规划,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做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承继人和传播人。(四)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高校应积极创造有传统文化意蕴的校园文化,来感染、启迪、熏陶和影响学生。高校在创造校园文化环境时,应将传统文化和当前热点结合起来,以多种途径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加深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例如,2016年9月份兴起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流行语的网络热潮。学校应敏锐接受网络热点,抓住学生的兴趣,就此网络流行语进行传统文化宣传教育。这样不仅能加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更能拉近学校教育与学生的距离,改变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不利的局面。

作者:余 行 刘 聪 单位:安徽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午庆祝人会暨2013午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3-4.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008/t20100802_93704.html

[3]于伟峰,商植桐,于雪梅,齐景爱.对加强和深化当代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1-5+23.

[4]魏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2):67-70.

[5]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