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视觉形象与思想政治工作转向

时间:2022-03-15 10:26:33

大学生视觉形象与思想政治工作转向

[摘要]社会参与意识的崛起、政治话语与娱乐话语的分化、经济利润的价值取向所导致的综合力量,邀约当代大学生进行视觉形象重构。视觉形象重构透射出环境的深刻变化与社会形态转换对当代大学生所产生的重要影响。面对当代大学生的种种诉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生着深刻的转向,其工作理念、工作方法、教育内容都必然产生与新的时代要求相一致的转变。

[关键词]视觉重构;时尚行为;受教育主体

在视觉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大学生主动地将自己重构的视觉形象作为视觉符号供人解读,以视觉文本的形态邀约着社会关注。这个过程始自大学生对社会生活参与、摒弃政治话语的渴望和商业利润的背后操纵。视觉形象重构的动因,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与以往不同的内在认同和外在表达的强烈欲求,从而迫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出与时俱进的调整和变化。

一、当代大学生视觉形象重构及其动因

当代大学生的身份认同是在多维身份转变中建构的:从生产者变为消费者、从社会精英变为普通人、从主人翁变为服务者。如果将当代大学生题材影视作品中的意识形态视作某种“规训”,那么这种“规训”的实质是借助某些视觉话语形成的各种关系:与商品的关系、与社会整体生活的联系、对社会权力的归属等。同时,大学生并非是愚昧、消极的“规训”对象,而是以日常细节叙事为对象、以自媒介为工具、以城市空间为承载,使用图像符号解构消费者、普通人、服务者的现实形象,进而重构出超现实、去政治化、娱乐化的理想形象或者反理想的形象。动漫角色扮演、摇滚、涂鸦、音视频恶搞、快闪、军训服改造、另类毕业照等现象为当代大学生视觉形象重构提供了平台。同时,在自媒体技术优势和当下“微”结构以及想象力的作用下,政治话语与娱乐话语的分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趋势与经济利润的悄然控制,邀约当代大学生重构其视觉形象。他们主动建构的视觉文本引发父辈、社会、学校和媒体的高度关注,对他们进行社会文化、社会规范、伦理道德、群体心理的解读和判断,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为编码权的倒置。正是在这种置换中,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把握了对自身形象、身份认同、社会地位、群体归属的主体性,对时尚现象及其视觉文本的编码权也随之提升。因此,当代大学生对时尚的追逐,与其说是视觉形象重构,毋宁说是对自我形象的定制。与芝加哥学派的“问题解决”观、“贴标签”论和伯明翰学派的“仪式抵抗”观不同,后亚文化观点对以流行为表征的时尚行为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后亚文化表述中,产生了亚文化资本、场景、新族群、生活方式等新范畴,以时尚为表征的亚文化成为某一群人消费的对象和表演的内容。在后亚文化里,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年轻群体与消费品和大众传媒合作,“相互剥削”,各种图像符号成为一种资源,并为他们提供娱乐、消费和表演的实在意义,与政治似乎无关。在这种语境中,时尚表现转变为自恋式表演的符号的消费意义生产场,与商品和媒介共同建构着整体的生活方式,当代大学生视觉形象重构也因此蕴涵着深刻的动因。

(一)对参与社会生活的渴望

当代大学生对时尚的追逐不是简单的逆反活动或单纯的抵制行为,而是用时尚符号生产着把握外在世界的内在主体性。在现实生活中,当代大学生被各种社会力量“规训”为弱势群体或边缘人群,这使他们对社会关系的认知产生偏差,时尚行为不过是他们利用视觉符号参与生活、把握外在世界的呐喊。“在社会上处于边缘的,通常在符号上是处于中心的”[1]的论断对符号中心性/地位边缘化的二元对立结构做出深刻的概括。对社会地位边缘化的现状,“年轻人创造性地把互联网作为文化参与的一种手段,可以产生各种带有自我建构和自反性色彩的‘亚文化’身份认同形式。”[2]就在这种呐喊里,各种时尚行为、时尚符号、时尚圈子成为他们主动建构与父辈文化、与社会权力、与商品的民主关系的手段和载体。

(二)对政治话语的漠视

有关“是谁,是什么决定着大众文化”[3]的论争,其核心是政治意识形态与娱乐属性之间的张力:大众文化来自于大众自身还是经济利益考虑?文化商品是商业利润优先,还是民众真正需要的商品?作为大众文化的分支,青年亚文化也面临这样的争论。如果认为充满意识形态的传统建构过程追求政治与娱乐两种话语的统一,当代大学生视觉形象重构则趋向两种话语的分离,呈现出一种紧张关系。“一方面,娱乐化的诉求把政治挤压到了很小的空间里,造成了娱乐话语和政治话语的分离运作。另一方面,少谈政治的倾向又日益淡化了受众通过大众文化来参与社会公共政治的意愿和冲动。”[4]当代大学生视觉形象建构的正式控制体制和娱乐价值取向的二元对立结构,导致某种内在的张力。在其作用下,去政治化的现实诉求成为大学生把握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与此伴生的是后现代主义思潮所极力鼓吹的快乐原则。因此,正式控制体制利用娱乐话语,政治性地建构当代大学生视觉形象的格局被打破,转而呈现出大学生重构自身视觉形象的有趣场景。

(三)经济利润的幕后操纵

在当代大学生视觉形象重构过程的背后隐藏着商品逻辑,是商品资本引发的、以反主流面目存在的文化消费现象,仍旧遵从商品消费的利益规律。消费品被视作“他物”来建构主体性的体制隐含被操纵的隐忧。作为商业资本强加给消费者的身份附属物,消费品在充斥经济意识形态的文化幻象中实际上充当着身份建构者的角色。从这个方面说,消费者身份实质上来自于商品交易及其资本利益。将视角投向消费社会,消费成为实现身份认同的基本规律,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资本拥有者实则是真正的身份建构者。这些现象在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等法兰克福学派学者那里,正是文化工业的本质功能在当代的生动体现。因此,身份建构在所谓的“消费社会”充其量就是资本拥有者追求利益最大化而玩弄的象征游戏,身份认同沦丧为消费品营销中的游说创意与劝诱辞令。“消费偶像”取代“生产偶像”这一现象,充分地说明消费品及消费行为对于身份的建构功能。从消费立场分析,身份危机现象或许无法根本解决,更可能以某种循环过程逐渐地得到缓解。在此,视觉形象重构成为身份危机问题的某种缓解方案。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的转变

从当代大学生视觉形象重构的现象及其透射出的社会发展规律分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正面临着当前新环境、新形势的挑战。在这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有着光荣传统。自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依靠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无比辉煌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在这些经验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依据所处环境的转变来丰富、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由于党所处的环境,即党所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还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内容。”[5]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其在高校战线的现实化与具体化,因此,党的这一条重要经验仍然需要继承和发扬。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现实环境已经发生重大的转变,这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受到社会环境快速变化的挑战。总体来看,中国是处在改革发展的深水阶段,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明显,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和开放,社会成员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趋向多元化。在这种背景中,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其个体特征和和维权意识不断提升;同时,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入大众教育阶段,学分制改革深入实施,后勤社会化步伐不断加快,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从具体社会形态分析,当代大学生所处的具体环境正经受着国外思潮的猛烈冲击。第一,从文化转向分析,大学生们面对的社会文化已从语言中心建构转向视觉中心建构路径,视觉文化成为当下社会文化的强势形态。在视觉文化的发展趋势中,视觉性成为主因、图像压倒文字、对外观的极度关注、视觉技术的迅猛发展等特征成为当代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把握物质世界和意识认同的文化主因。第二,从社会关系角度考量,人们正经历着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变。与传统社会不同,消费社会是围绕着商品和消费行为来组织的。“人役物”向“物役人”的转变,消费主义价值观对生产价值观的取代成为消费社会的基本逻辑。当代大学生受其影响,思想和行为中的消费主义倾向和拜金主义取向日益明显。第三,从社会的表征来看,实体社会转变为景观社会。景观社会由法国思想家德波提出,其基本特征是商品成为形象,形象成为人们的社会关系的新中介[6]。在这种新社会形态中,人们的主动创造性活动转变为被动的消费行为,视觉产生优先性和至上性,客观社会因此被把握为奇观化的视觉图像。景观社会的论断深刻地指出,时尚及其视觉呈现之于当代大学生社会关系建构的本质,即时尚行为和时尚消费成为他们建立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中介机制。第四,从社会分化的角度分析,固化社会向“流动的现代性”社会转化。固定的、惯例的和封闭的传统社会生活让位于快速的人口流动和陌生的社会环境构成的现代生活方式。英国学者齐格蒙特•鲍曼就将后者所代表的社会称为“液化”社会,并用“流动的现代性”一词来表征当代社会的基本特性。当代社会的“流动性”关涉一系列的社会分化,其中一种分化就是家庭与工作场域的分化。这种分化导致人们将自我和认同的建构从家庭移向陌生的公共场所,被剥夺了的社会位置感在消费社会中由商品来填补。商品成为“液化社会”里不可或缺的充满价值、意义和等级区隔的标示物,也成为当代大学生在陌生的学习、工作场域中获取自我认同、社会身份的实现途径。视觉时代、“液化”社会、景观社会的新型社会形态是宏观社会环境在现实语境中的体现,也标志着传统社会环境向后传统社会的转向。这个转向统一、显性地呈现在新媒体社会形态中。无论是视觉主因,还是流动的现代性与社会分化,抑或是社会生活奇观化、景观化的形成呈现,都在新媒体社会形态中得以整合化、一致化的呈现。新媒体作为深刻地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新型媒介,使前述新型社会形态的核心特征整合表现在新媒介的“界面”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对现实环境的急速转变,惟有与时俱进、主动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才能解决“理论灌输与现实把握脱节,思想认识与教育观念偏颇,工作模式落后,教育渠道封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地位不对称、话语权不平等,对被教育者的问题往往偏重宏观的政治层面的评判,而忽视心灵的抚慰与实际问题的解决”[7]等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视觉形象重构引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转向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念的转向

当代大学生视觉形象重构的动因,揭橥出他们要求平等的参与意识和拒绝说教的娱乐式诉求。必须强调的是,商品利益的操纵在大学生形象重构中发挥着消极的作用。与此同时,社会环境的快速转变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的更高要求。1.对“事”的注重转向对“人”的关怀。在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以任务为本”的重事理念属于典型的任务导向,缺乏对人本身的关怀和关爱。更重要的是,任务导向使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始终滞留于变动不居的事物发展状态中,往往因为不了解新出现的事物或观念而无法做出有效、及时的应对和处理。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应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对于高校来说,“以人为本”主要体现为“以生为本”,其工作理念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从对繁冗的事物的注重转向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关爱学生。从表象分析,大学生的时尚追逐看似拜金主义、叛逆自为,因而对此贸然采取“规训”式的教化甚至训斥做法,必然加剧他们的对抗情绪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陷入停滞。而从“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出发,深入洞悉大学生视觉重构的动因,获知其参与社会生活、避免边缘化的自我主体性建构渴望,从而在具体工作中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表达契机。同时,参与意指平等、民主,简单粗暴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不合时宜,选择大学生乐于接受、勇于直面、喜于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才是“以生为本”理念的体现。2.“领导”向“服务”原则的转向。同志在讲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时用辩证统一的观点进行了表述:“思想和政治工作……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思想和政治又是统帅,是灵魂……”[8]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功能在同志的论述中得到对立统一,但往往在具体执行中会出现偏差,即领导功能被过度发挥,而服务功能却被弱化或忽视。改革开放以后,领导功能得到了应有的肯定和重申,但同时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服务功能的重要性。领导功能向服务原则的转变,并非是对前者的否定和排斥,相反,服务原则的强调是领导功能的强化和保证,这是思想政治工作观点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理性升华和灵活运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地位在新的社会形态中面对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和政治价值的变化,也应通过服务原则的强调来加以实现。大学生视觉形象重构蕴涵着娱乐话语的追求和去政治化的诉求,这既是过度娱乐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准则造成的消极影响,也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转向的深刻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原则,具体要求工作主体、目标、方式、内容、媒介从单一、静止、滞后的管理思维向多元、动态、前瞻的服务思维转向;从上下的权威式领导风格向平等民主的服务原则转向;从单纯的管理职能向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服务功能的转向;从单向度的服务于党的领导向既服务于党的领导又服务于大学生成长的转向。3.泛化向综合的转向。思想政治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思想教育为主的政治宣传工作,以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为基本内容是应有之义。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政治工作取代了全方位、跨领域、综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内容和强大功能被狭隘地理解为单纯的政治化,只见政治“规训”不见思想教育与人文熏陶。这种局面导致政治工作无处不在,但却缺乏深层次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以致效果不佳。在意识观念、价值观念、审美趣味多元化的当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丰富内容与道德伦理、心理辅导、艺术审美、运动竞技、休闲娱乐等领域都能够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形成综合性的思想教育体系,从而发挥思想教育工作的精神力量。“要把政治内容和其他内容结合起来,展现出丰富的内容和视野。”[9]泛化向综合理念的转向,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由“蜻蜓点水”转变为“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表面看来没有直接联系的社会实践中实现政治信仰强化和思想意识渗透。把视觉形象重构及其动机纳入综合工作理念来设计,就能发现时尚行为和时尚符号等仍然属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畴。只要有效地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时尚风格,做到“扬弃”,就能将时尚元素充分地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综合体系中发挥其服务功能。综合工作理念的深入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形式得以深刻理解和深入实施,其外延和内涵也得到极大的扩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转向

1.从硬性指令转向平等协商。大学生将时尚风格作为亚文化资本来实现“为了权力而寻求意义”[10],其真实目的在于建构自身主体性,获得社会、父辈、舆论的认同和平等对待。究其本质,这种现象是大学生对自身地位和作用被人为边缘化和弱势化的不满和抗争。面对这种诉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调整工作方式,从权威式强硬指令转向平等协商。在以往的做法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或多或少地持有以上对下的等级观念,权威命令式的教育方法导致大学生的内心抵触和行为偏离。大学生在视觉形象重构中体现出来的参与和平等意识,更强调平等协商工作方式,是“以生为本”理念的本质显现。平等协商方式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放弃主客体二分结构,采用“主体间性”观点,即用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平等关系实现平等对话的机制。平等协商方法的实施,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首先从重说理向情理交融转变。理性主义的偏执理解导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曾一度遭遇学生的抵制,揭示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学生当做平等主体以实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教育目的。情感教育,意味着把学生当做有思想、有情感的沟通主体,通过充满人本气息的思想教育触及大学生的内心深处。同时,平等协商的工作方法要求信息交流从单向灌输转变为互动沟通。作为特殊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单向度的思想宣传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在主体性要求日益凸显的今天,灌输式信息传递已使大学生产生厌倦,而体现主体性地位的双向沟通则使他们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之一,工作效果无疑会得到极大的保证。2.从单一问题解决转向综合问题解决。在传统的做法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着重于针对单纯的思想问题和政治信念问题,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枯燥、形式单一。这个问题的症结在于单一问题解决方案忽略了生活领域的影响因素,而诸多思想问题都是由于现实生活问题所引发的。在当代语境中,在“以人为本”工作理念、服务原则的指引下,单一问题解决方法必须转向以实际生活问题为基础的综合问题解决方案。当代大学生在视觉形象重构现象中所揭示的政治话语与娱乐话语间的张力问题,既有宏观层面过度娱乐化的影响,又有微观层面大学生对政治教化的疏远和躲避。微观层面的原因反映出思想政治工作中单一问题解决方法的不足。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将工作方法转向综合问题解决方案,既重视大学生思想意识领域的困惑,更主张从这些困惑的日常生活细节着手加以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生视觉重构中的主体性问题、平等参与意识和受商品利益的操纵等方面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着重解决的目标,必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造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此,综合问题解决方案涉及两方面的路径:其一,从只强调任务转为任务与生活的融合。过去的工作至上观念将生活置于次要地位,忽略了生活与工作的必然联系而导致效率低下、以偏概全。随着社会环境和心理需求的发展,大学生已形成与“70后”“80”后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综合问题解决方案就要求对大学生的生活诉求进行观照,并从现实生活领域出发寻找思想问题的根源从而根本上加以解决。其二,从运动式工作向日常性工作转变。不可否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集中式、运动式的工作特点,缺乏长效的运作机制,工作效果难以保证。综合问题解决方案的实施,则要求这项工作进入日常生活,渗透至现实生活,以日常式工作方法为主来构建长效常规工作机制。3.从传统的信息传播渠道向以新媒体为主的媒介转变。作为“第二媒介”的介质形式,自媒介通过其技术优势为当代大学生创设了规避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规范的技术空间。在超链接和共享主义中,以互联网络为表征的新媒介去除了传统影视形式所固有的焦点和框架,由使用者自行搜集素材、剪辑加工、点击分享,既是对传统影视霸权的抵抗,也是以去政治化和反商业化的娱乐悸动实现对政治话语和主流文化的反抗。新媒介为当代大学生建构主体性、规避政治话语提供了无以伦比的话语空间和技术载体,传统媒体尽管仍然在思想政治宣传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当代大学生的媒体接触习惯已与新媒体产生极其紧密的联系。不仅如此,“在政治议程和议题通常只出现在那些面孔严肃的话语空间的同时,娱乐导向的视觉性内容在持续不断地扩张。”[11]政治议题及其空间的紧缩与娱乐话语及其内容的扩张之间呈现出紧张关系,表明前者亟需借用娱乐话语的形式以及部分内容为思想政治工作服务。微信、微博、SNS、论坛、贴吧、QQ群、网页等强调互动性和娱乐性的新兴媒介都能作为高校服务群体与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交流的有效介质。在此,利用娱乐话语与新媒体的结合来“政治”地设置思想教育议题、坚定政治信仰、强化核心价值观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转向的重要方面之一。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转向

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当代大学生的地位诉求和平等意识的崛起,迫切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发生转向,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必然随之转向。1.从讲单一道理向引领多元思想的转变。思想政治工作侧重理性说服,在封闭的、信息不对称的社会发展阶段里某种单一的主流意识形态会成为说服的核心内容。随着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更迭,多种新思想、新价值观、新观念纷纷涌入,当代大学生深受其影响。曾经单一的主流思想在外来思潮的冲击下已显势单力薄。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实内容、丰富思想、开放观念,允许各种不同的正确的观念、价值观、思想意识并存。在视觉重构中,当代大学生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想、视觉文化、消费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其思想和行为发生深刻的多元化转变。仅从单一的主流意识形态视角分析,势必陷入对/错二元对立结构的认识误区中。适当调整视角,从多元思想并存的开放视域观视,则可以发现对/错之外还存在着中立形态的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以时尚风格为表征的视觉形象重构即在此列,因为视觉形象重构现象中同时潜隐着商业资本利益的操纵欲望和大学生利用商品、媒介这类符号资源的快感追求。从单一的支配性意识形态思想转向到多种意识、价值观并存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需要主流意识形态去包容、接纳、引导与其存在差异的多元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主流意识形态对时尚风格这类中立形态社会现象的引导或“收编”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性发展。因此,面对纷繁复杂的多元化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是简单、一味地排斥或道德审判。转换思路以去伪存真的态度吸纳其中的合理成分,必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改革提供极其有益的参考。2.从纯粹道理向雅俗道理结合转变。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给人留下距离较远的直观印象,从教育内容分析是其主体部分多属宏观层面的大道理,如社会与社会组织的至高利益。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分析,可以概括为纯粹道理,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的现实生活、个人利益或情感追求差异显著。对于正处青春期、对时尚敏感、自我表现欲望强烈、追求个人表达的当代大学生来说,纯粹道理所体现出来的高雅特性与大学生所追求的“俗”文化人为地对立,甚至在个别场景里出现以“俗”为荣、“雅”为耻的逆淘汰现象。究其实质,根本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纯粹道理与当代大学生现实需求之间的差异,解决之道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纯粹的道理转向“高雅”内容与“通俗”内容的结合,即“思想政治工作要全面正确地把握大道理与小道理的关系”[12]。雅与俗、大与小的关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调整上,就要求着眼于大学生所关注的新鲜事物、所追求的时尚观念、所奉行的价值信念、所践行的行为准则,将其与高校利益、社会利益等集体主义利益结合,并让后者在结合的过程中发挥甄别、引导、抵制的核心功能。大学生视觉形象重构现象中悄然隐匿着资本利益的身影,其真实目的在于创造“虚幻的欲求”,从而生产消费者,其中闪烁着的是资本无尽的逐利欲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转变就必须抓住时尚现象中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的细节,鼓励、支持他们利用时尚行为去表达内心的真善美,但同时必须深刻地指出其中资本利益的消费者欲求的生产本质,用充满理解、平等相待、亲和贴心的教育内容去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3.从超现实教育向物质追求与精神满足结合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取向是刻意拔高非物质利益的追求,对受教育主体的物质利益的追求往往置于次要位置,由此极其容易造成任务至上等价值导向,而与现实环境中的个人追求产生较大的反差。尤其是在消费社会、景观社会、“液化”社会等新社会形态中,利益观念、价值观念、集体观念出现消费主义倾向,大学生在这种社会氛围中已难于实现纯粹的精神追求。顺应时代趋势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对教育内容做出深刻的调整,将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受教育主体在实现精神追求的同时兼顾其物质利益的合理诉求。值得强调的是,物质追求与精神满足之间的关系不可偏废,既不能过于注重物质利益,也不能只强调精神追求,而“要引导人们摆正物质利益和非物质利益的关系,摆正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关系,着眼于让人们通过利益追求而得到幸福感”[13]。

作者:严亚 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美]B•巴布科克.可颠倒的世界:艺术与社会职能的符号性倒置[M].[美]纽约:康奈尔大学出版社,1978:23.

[2][英]安迪•班尼特,[英]基思•哈恩-哈里斯.亚文化之后:对于当代青年文化的批判研究[M].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文化译介小组,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16.

[3]陆扬,.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17.

[4][11]周宪.当代视觉文化与公民的视觉建构[J].文艺研究,2012(10):30、30.

[5]霍毅斌.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思想政治工作基本经验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92.

[6][英]GuyDebord.TheSocietyoftheSpectacle[M].London:BlackandRed,1977:132.

[7][12][13]李红革.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2、19、16.

[8]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1.

[9]刘建军.论思想政治工作的十八个转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4):14.

[10][美]萨拉•桑顿.亚文化资本的社会逻辑[M]//陶东风,胡疆锋.亚文化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