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社会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时间:2022-06-25 03:33:43

两型社会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一、湖南高职教育服务“两型”社会建设取得的成就

1.为“两型”社会建设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据统计,2012年湖南省的67所高职学院,共招生12.6万人,在校生41.8万人,毕业生13.5万人,高职院校数、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均已占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服务社会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和内容就是为社会提供成千上万合格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1]。湖南省高职教育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办学宗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区域分布等方面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实际需要对接,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2007—2012年,全省高职院校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毕业生77.3万人,其中省内就业超过50%。2012年,全省高职院校的平均就业率达到94.99%,铁道、交通、工业等类型院校毕业生供不应求。这些活跃在省内外生产、服务一线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力资源保证。2.形成了与“两型”社会建设相适应的专业结构体系近年来,根据“两型”社会建设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的迫切需求,湖南对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进行了战略性调整,共新增高职专业点375个,调减403个。目前全省高职院校开设的高职专业种类包括18个专业大类、414个专业,专业布点达1754(见表1),基本覆盖了湖南优势产业、基础产业、地方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岗位与工种。与此同时,重点对接湖南机械、石化、食品、有色、轻工、冶金、建材、电子信息等八大千亿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生物、信息产业、航天航空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加强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精品专业建设,着力培育湖南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品牌,推动职业院校从“对接行业”“服务行业”向“提升行业”“引领行业”发展。3.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平台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2007年以来,湖南省立项建设42所省级示范性(骨干)高职学院、83个生产性实习实训(教师认证培训)基地。目前,全省在建示范性(骨干)高职学院9所、国家“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校57所、项目专业117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145个。依托这些基地,2007年以来,各高职院校积极开展高新技术人才培训、企业转岗人员培训、新型农民培养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职业技能培训,累计完成社会培训2314万人次,为湖南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逐步发展成为当地开展行业培训服务、社区培训服务、“三农”培训服务的重要基地。4.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智力和技术支持湖南高职院校通过主动与地方政府、企业联手,加强产学研结合,组织开展应用性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和横向课题研究,开展技术传播、技术推广、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在服务与贡献中获得自身更大的发展[2]。同时,为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推动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目前全省已成立29家省级职教集团,基本对接了湖南主要优势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这些职教集团加盟合作单位共2298家,其中有省内外规模企业1357家。2012年,全省职教集团内校企联合开展生产技术攻关项目2325项,现代物流、轻工、工艺美术等职教集团积极承建全省的行业公共信息平台,其服务产业的能力明显提升。2007年以来,全省职业院校申报专利698个,完成应用技术项目1586个,为湖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湖南高职教育服务“两型”社会建设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服务“两型”社会建设的意识不强“两型”社会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契机,但一些高职院校反应迟缓,学校规划与建设未能及时跟上形势的发展。“两型”社会建设对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与科研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高职院校还在按惯性发展,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一些高职院校认为为社会服务只是本科院校的事,缺乏人才和技术上的自信,在为“两型”社会建设服务方面存在思想消极、行动疲软的现象。有些高职院校的部分领导和教师在观念上对高职院校服务“两型”社会建设缺乏必要的认同,主动服务“两型”社会建设的意识不强[3]。这种状况导致高职教育对“两型”社会建设的贡献率不高、“两型”社会建设对高职教育的依赖度不大,使得高职院校在“两型”社会建设中面临被边缘化的境地。2.高职专业结构与“两型”社会建设的产业结构不协调《湖南省高职学院、成人高校2013年招生备案专业点名单》统计显示,按照国家统计局印发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对三次产业的划分,湖南省独立设置的67所高职院校开办的1772个专业点,按其面向三次产业的专业分布比例分别为2.60%、27.95%和69.45%。而2012年湖南省三次产业GDP分布比例是13.6%、47.4%和39%,三次产业的投资分布比例是3.2%、43.4%和53.4%,三次产业劳动力分布比例是41.5%、23.6%和34.9%。显而易见,湖南高职院校面向三次产业的专业点分布同三大产业在经济与投资增长中的地位以及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比例差异很大,说明专业布局结构不适应产业结构的需要。同时,存在着专业设置盲目、同质同构现象严重等问题。全省有50%以上的高职院校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市场营销、计算机网络技术、会计电算化、旅游管理、文秘、物流管理等专业。麦可思研究院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调查显示,就业预警的高职高专专业(黄牌专业)有5个,就业前景最不看好的高职高专专业(红牌专业)有9个,而湖南高职院校专业点数排名前10的专业中有6个名列其中(见表2)。这些专业的就业率、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说明开设的专业点及招生数量过多,没有反映湖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4]。资料来源:根据《湖南省高职学院、成人高校2013年招生备案专业点名单》和麦可思研究院编著的就业蓝皮书《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统计整理3.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难以满足“两型”社会建设的需求随着“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和湖南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加快,需要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湖南的情况来看,一方面,产业工人的整体素质不高。抽样调查显示,2012年全省就业人员大专以上学历不到10%,高中及其以下学历的比例高达90%。另一方面,技能型人才供求矛盾突出。目前湖南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忽略了与地方经济的结合,普遍追逐热门专业,导致文史和财经类专业比例偏大,而直接对口生产一线的应用性工科专业比较少。省经信委对企业用工情况的专题调研显示,企业技能型人才用工缺口大,其中焊工、起重工、钳工等人才的供需比为1∶10。湖南高职院校面向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链(集群)的专业及专业点数量尤其是重点建设专业数量较少,反映了湖南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程度不高。近几年,湖南飞速发展的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亟需大量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但由于培养成本、师资队伍等因素的制约,相关专业的培养规模和质量还难以有效地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4.高职院校服务“两型”社会建设的深度和能力不足目前,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上,为地方、行业和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文化服务、咨询服务的项目不多,缺乏长远的系统规划,仅局限于搞一两个项目或活动,没有形成长期和系统的服务。而且,即便在起着主导作用的人才服务上,湖南的高职院校也存在着服务“两型”社会建设的深度和能力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高职院校分布不均衡(见表3),湖南高职院校主要分布在长株潭地区,占湖南高职院校总数的67.2%。而包括6个市州的武陵山连片扶贫攻坚开发区高职院校仅占湖南省高职院校总数的9%。二是服务第三产业的院校和专业较多,服务第一、二产业的院校、专业明显不足,无法应对“两型”社会建设中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需求。三是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见表2),导致人才市场供需失调,学校间恶性竞争,珍贵的教育资源闲置和浪费。

三、促进湖南高职教育服务“两型”社会建设的对策

1.以完善统筹发展机制为核心,优化高等职业教育格局一是统筹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将高职教育发展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强省建设总体规划,坚持以发展高职教育为主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引导地方政府将高职教育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特点和人口分布,制定并实施高职教育发展规划和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二是统筹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大力推进中高职衔接,鼓励支持部分办学条件好、专业建设水平高的高职院校向上延伸,开展四年制高职本科试点;鼓励支持地方高职院校向下延伸,开展五年制高职试点,允许高职院校面向中职和在职职工实行自主招生;探索在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试办本科专业,按照职业教育规律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三是统筹高职院校设置和专业布点。从空间布局来看,湖南67.2%的高职院校集中于长株潭地区。这种空间分布的不平衡,不利于湖南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尽管学校空间布局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时间才能逐步改善,但更需要政府决策的指引和适时的引导。从专业布点来看,湖南省高职院校存在着专业设置盲目、同质同构现象严重的问题。政府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须发挥好专业设置的指导职能,建立全省人才需求预测和就业信息平台,引导高职院校科学设置和调整专业。2.以对接区域产业需求为主导,构建湖南职教特色专业体系根据湖南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需求,结合湖南经济结构、产业特点和人力资源需求状况,紧紧围绕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武陵山连片扶贫攻坚开发区等四个国家层面的区域规划,重点对接湖南“八大千亿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当地优势产业或特色产业。按照“校企合作紧密、培养模式先进、办学条件优良、就业优势明显”的思路,全省每所高职院校重点建设1~2个专业大类,重点建设好3~5个特色专业,以此构建特色或优势专业和专业群,培育一批省内领先、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品牌专业,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带动全省高职院校专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和专业建设水平的全面提升,更加有效地服务湖南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3.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推动高职教育优质发展一是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以集团化办学为抓手深入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推行企业与学校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共同配置教学资源、共同实施教学过程,真正实现专业教学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二是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进一步深化模块式教学改革,体现“教、学、做合一”的原则,积极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积极探索中高职专业课程的延续与衔接。三是完善质量评价监控体系。完善高职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制度,建立健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水平分级评价制度,逐步建立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制度。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引领湖南高职教育的改革和专业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湖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提供充足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支撑。4.以强化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提升高职院校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一是建立健全高职教育与产业协作的长效机制。切实落实省里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的若干意见》,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对高职教育的业务指导作用,明确企业支持校企合作的社会责任,建立高职院校与行业对话制度,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供求信息机制,定期人才需求预测情况和就业状况。二是建立健全高职教育与产业体系建设同步规划机制。在产业升级改造、战略型新兴产业培育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把高职教育放在重要战略位置,将高职教育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产业园区建设规划,并作为新设立的城市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规划审批的重要标准。三是建立健全产业链与人才培养链融合发展机制。在产业优化升级进程中,建立与之配套的人才培养系统,逐步形成产业规模扩张和企业发展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同步的产业发展机制。强化企业参与制度,落实企业接收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责任,推进高职院校教师顶岗实践基地建设。完善校企共同规划、共同治理、共同培养、共同教学的机制,使人才培养深度进入企业生产服务流程和价值创造过程,进一步推进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共同发展。

本文作者:雷久相工作单位: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