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课程教学设计探讨

时间:2022-03-30 10:28:20

儿科学课程教学设计探讨

儿童是人类的未来和希望,我国是一个拥有着14亿之多人口的大国,儿童数量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3,其身心健康直接关系着国家兴亡。儿童的体格和智能处于不断生长发育中,具有动态变化特点,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成人。因此,不断探索儿科医学理论,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强儿童体质、提高儿童保健和疾病防治水平至关重要。《儿科学》就是这样一门研究小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卫生保健和疾病防治的综合性医学科学,范围涉及发育儿科学、临床儿科学和预防儿科学。内容包括儿科基础、儿童保健、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各系统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及儿科常见急症等,从小儿的体格、智能、神经心理行为和社会各个方面来研究和保护儿童,内容丰富,发展迅速,已成为与成人医学相并列的独立的学科体系。

一课程性质及定位

《儿科学》归属于临床医学中的二级学科,随着医学研究的进展,还将不断向更深入的三级学科细化发展,同时不断派生出新的专业。与其他学科相比,儿科学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因为儿科学的研究和服务对象是儿童,年龄分布跨度大,从出生到青春期结束,期间要经历身体及生理上的巨大变化。医学将这个过程划分为七个阶段,且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包括儿童的解剖、生理病理、免疫和心理行为等基础医学方面以及疾病种类、临床表现、诊疗等临床医学方面,有别于成人,情况复杂、病情多样,个体差异、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都是评估儿童健康状况和疾病诊疗标准的需要衡量的因素。儿科学所涉及的内容不仅有医学,还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范围较广。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选择上,要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对医学生未来将要从事的临床工作岗位中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基于学生生源特点,并考虑到高职大专临床学生未来就业方向普遍为农村、社区或基层,为培养出适应未来医学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求的高技能儿科医学人才,需要合理筛选和优化教学内容。在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要求的基础上,选取儿科临床工作中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为必讲内容,如小儿肺炎、佝偻病、缺铁性贫血、先天性心脏病、腹泻病等,这些内容应做精讲;部分少见病、罕见病如锌缺乏症、硬肿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则可安排学生自学;对于一些重点、难点内容如腹泻病里涉及到的小儿液体疗法、人工喂养里的奶粉配比等问题除了课堂传统教学以外,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作课堂病例讨论,并监督课后复习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还有一些疾病如胃溃疡、急性中毒、寄生虫病等在其他科目中均有讲授,为了避免学科间不必要的重复,节省教学时数,优化教学大纲时便可将此内容定为自学,通过精简课程,调整教学内容,减少重复,进一步拓宽了医学生的专业培养口径[1]。

三教学资源

《儿科学》教学资源丰富,随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本课程除了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郑惠主编第七版《儿科学》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专用教材外,多媒体课件、教案、教学大纲、课后习题集、案例、实训项目等已全部整理完成,相关资料齐全,满足儿科学教学需要,整个课程不断得到充实,具有更强的辐射作用。在老一辈教师们的带领下,儿科学教研室的教学水平、科研工作不断得到提高,新一代儿科学教师在教学理念、方法、手段、模式上对课程进行改革和优化设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儿科学医学人才的培养。网络交互平台的建设也在计划中,以后将会把儿科学的所有教学资源上传网络,学生可通过网站进行自助学习,网络答疑、专题讨论、意见反馈、教学效果调查等,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多方位互动交流,让学生将课堂学习和线上学习相结合。

四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完全适用于所有教学内容,教师应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教学内容出发,结合实际,去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提高教学质量。[2]儿科学是临床学科中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科学,不同于一般的医学基础学科,不应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授课方法。传统模式的教学中,教师为教学的主导,学生则以被动记忆及知识灌输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作为临床医生所应具备的临床思维,没有较好的发挥学生的独立自主和积极创造性。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前人的经验,将已有并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的一些方法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中,如以下:(一)直观教学法。是指运用实物、图像、模型、版画等引导医学生从文字描述到立体形态重建的桥梁作用,从而服务于教学[3],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帮助理解和记忆琐碎、抽象的儿科学知识;(二)学导式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法的一种,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包括自学、解疑、精讲、演练和总结几个环节。首先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堂上自学、自练,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掌握重点、发现难点并提出问题,在练习与相互讨论中得出结论,之后再由教师对重点、难点部分进行精讲、示范或辅导答疑,做出课堂总结与评价。学导式教学法把教学重点由“教”转移到“学”,即将讲堂变为学堂,充分调动学生自主能动性和思维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尝试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此法同时较好的解决了教学内容膨胀与教学时间不足的矛盾[4];(三)病案教学法,是案例教学在临床儿科学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即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尝试。具体操作上,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选择儿童常见的典型病例,在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围绕病例展开讨论,然后提出诊疗意见,教师点评。这种模式要求所选病例须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通过对病例解析,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启发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培养临床思维[5]。因此在儿科学的教学中完全有必要实施病案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考核

医学是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的实践性学科,临床综合能力的判断是临床医学人才专业素质的核心内容。随着社会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制度的改革,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在医学教育中越来越被重视,并已成为衡量和评价医学教育质量和人才质量的重要指标[9]。综上所述,真正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体现教与学的相互作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信息资源运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其临床逻辑思维、科研创新等综合素质,为培养医学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淑艳,孙海英,宋辰斐,薛征.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医儿科学教学设计与实施[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7):98-99.

[2]付玉娟,何俊仕,张旭东,张静.现代教学方式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2(11):230.

[3]肖湘,贺加,赵先英,李明春.几种常见的医学教学方法[J].西北医学教育,2007,(04):612-614.

[4]李燕燕.学导式教学法应用观察[J].医学信息,2009,22(04):502-503.

[5]沈小春.运用实例讲解提高儿科课堂教学效果[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1):74-75.

[6]佟淑平,杜闻博,吕福云,耿婉如,田小东.临床医学生本科阶段呼吸内科实习教学方法探索[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30):153-154.

[7]杨莲芳,朱璐卡,王井和.CBL与PBL教学法在儿科学临床

作者:杨腾娟 单位:德宏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