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焦虑化解策略论文

时间:2022-09-17 10:18:00

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焦虑化解策略论文

[摘要]学习焦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最为普遍的消极情绪反应,对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运用心理学理论,对如何化解小学生学习焦虑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出三点建议:完善小学语文课程的评价机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焦虑语文课堂教学

学习焦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最为普遍的消极情绪反应,对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认知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小学生学习焦虑的认识和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一般认为,小学生学习焦虑是指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对学习行为的不良后果或潜在威胁的一种忧虑、烦恼、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其主要表现为惧怕家长和老师的否定评价,对考试的担心不安与恐惧,课堂上害怕提问,趋向回避、退缩,并伴随植物性神经系统唤起的症状,如失眠、作恶梦等。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运用心理学理论,对如何化解小学生学习焦虑进行了一些探讨,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完善小学语文课程的评价机制

现有的研究显示:小学生学习焦虑与学习成绩呈显著性负相关,即学习成绩越好学习焦虑的水平越低,学习成绩越差学习焦虑的水平越高。这也许是由于学习好的学生受到家长、教师和同学等的良好评价和表扬鼓励多,普遍较自信,面对考试考试较坦然,所以相对较少出现学习焦虑;成绩差的学生受到负面评价多,经常感到学习负担的沉重和前途无望,又由于既往考试失败的不良经历、学习基础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应试技巧,故容易出现学习焦虑。如此循环,形成马太效应,即强者恒强,弱者恒弱,任何个体一旦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学习的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如今,小学学习内容偏难,偏多,尤其是进入高年级学习的学生,学业负担明显加重,而家长们总是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寄于过高的期望。一旦事与愿违,往往不是分析具体原因,激励孩子进一步努力,而是只就成绩作出负向反应,造成孩子很大的心理压力。此外,教师对学生不恰当的批评和过分的激励,不恰当的课堂教学行为,如教学内容含糊不清,作业和测验考试安排太多,学生没达到要求时的严厉批评,按成绩排队,过分严厉等等,都容易使学生产生对教师和语文课学习的焦虑。

因此,要化解小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焦虑,必须完善小学语文课程的评价机制。对小学生语文课程的评价不能仅局限于考核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还应包括学生的能力和态度、情感。教师应采用多方位、多层面持续性的评价,及时地让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心态,更全面地认识自己,进行自我心理暗示和调节。这种评价机制使老师能及时发现和消除学生的部分心理疾患,帮助学生增强其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儿童的天性是贪玩好动,他们喜欢在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为满足学生的这一实际需要,笔者还把不少考查项目与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如诗歌朗诵会、编演课本剧、提一个合理化的建议、写一份调查报告、小老师体验等形式都是非常好的考查形式。

有的学校实行语文学科素质发展学分评价制度,值得我们借鉴。所谓语文学科素质发展学分评价制度,是指依据学期整体学习目标,建立语文学科素质发展学分,印发《成长足迹》手册,使每位学生人手一册。“学生的素质发展学分”分为语文学科考试分、语文学科考查分和语文学科特长分三项。变过去的一把尺子为多把尺子,一次测量为多次测量,有效地解决了传统考试评价的单一性、片面性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主要学科之一,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语文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并且语文知识体系比较连贯,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符合小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学习语文的心态比较平和,对学好语文有较大的信心。因此,相对于数学,其焦虑水平较低。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首先应在语文课堂上营造出轻松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消除过分压抑的心理,使学生逐渐达到语文学习的要求。

例如,小学生好奇心特别强,他们对色彩鲜艳的图画容易产生兴趣。在教《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笔者在黑板上张贴了数张色彩鲜艳,画面优美的桂林山水图画,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同作者去游览桂林山水。现在我们翻开课文,来领略桂林山水独特的美。”他们自觉而兴奋地在老师引导下,认真观察图画。在这种情景下,他们很容易受图画的内容所感染,把画面上的人或事物形象化、具体化,从而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和准确了。

其次,教师应加强心理沟通,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小学生天性好动,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教师要正确处理学生的不良言行,而不是一味地训斥、责骂、处罚,这样只会让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愈加排斥,不但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使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处于紧张状态。因此,面对学生的不良言行,既不能不闻不问,听之任之,也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而是要耐心细致地进行批评教育,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明白自身言行的错误,并产生改正错误的决心。

总之,教师必须把握学生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在课堂上创造出一种为学生所喜爱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主动乐意地进行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体验能力形成过程中成功的喜悦,使课堂成为师生互相交流,共同进步的摇篮。公务员之家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学习焦虑是由沉重的学习负担而造成心理压力而产生的,与学生的个人性格与心理素质有关。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压力的同时,必须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

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内容主要包括:有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等方面。

学生在学习中的刻苦精神,顽强的毅力来源于正确的学习目的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反复地阐明语文的重要性,使学生正确认识语文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今天的学习正是为了将来的应用。同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耐挫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困难,通过集体活动和其他各种途径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克服焦虑情绪,树立自信心。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日常教学中,我们应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克服焦虑情绪,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认知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