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科学研究

时间:2022-08-27 09:10:53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

一、内涵释义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分支,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采用科学的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前阶段的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中的事实,进行了解、收集、整理和分析,从而发现和认识教育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伦理这个词源于希腊文ξ’θοδ(ethos),它最初表示一群人所居住的地方,后来指某种现象的实质或稳定的性质,最后用来表示人所有的性格、品质、德性。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伦理就是在人身上具备的与品质相关一系列素质及如何达到这些素质的正确行为,如果引申一点来讲,伦理就是完善人的内在品质和外在的做法。”可见,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就是以完善幼儿的性格、品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为目的的科学研究。但幼儿有其自身特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如身体正在迅速发育生长、心智尚未成熟、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差、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情绪冲动性大等。这些特点意味着幼儿更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和伤害,也意味着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更具特殊性,更应关注研究的伦理性,避免对幼儿身心造成不良影响和伤害。

二、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一)关于“知情同意”

“知情同意”是科学研究的首要伦理原则。许多国际科学研究组织的伦理规范和伦理原则中都表示:“当以人作为研究对象时,其自愿同意参与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这意味着所涉及的人应有表示同意的法律行为能力;还应该是自己作出的自由选择,不能受任何压迫、欺骗、强迫、欺诈等其他隐性强制因素干扰;还应对所设计的研究有充分的了解,从而保证其作出基于理解的和正确的决定。”在教育研究中,“知情同意”一般是指在开展研究之前,研究人员必须向研究对象说明研究的目的、研究的过程、对研究对象可能产生的风险和益处以及受到损伤时的补偿方法等。也就是说,在研究对象对研究有了一种清楚的认识之后,自愿作出决定是否参与这项研究。并且“知情同意”在研究中“需要多层次的贯彻与执行,而不是仅仅出现在研究之前”。研究对象愿意参与到研究之中,并不意味其必须完成整个研究,研究对象有权利随时退出研究。但是,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特殊性在于幼儿的身心发展不够健全、没有足够的判断和辨别能力,这时就应该向其家长征得同意并签订书面的同意书,并且在研究过程中要有家长的监督和尊重家长要求幼儿随时退出的权利。当前,面向家长发放的问卷或将幼儿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研究项目,大部分都没有向家长和幼儿告知研究的目的、意义、预期的风险和研究数据最后如何处理等信息。很多研究也没有征求家长和幼儿的同意,而是直接通过幼儿保教机构发放问卷或直接进行研究。有个别的研究即使在征求同意后,也没有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且在大多数的研究过程中也都没有幼儿的家长在场监督。甚至有些研究还具有一定的“软性”的强制性,让幼儿不得不参加、不得不坚持完成整个研究,或者用一些小礼品作为奖励,诱导幼儿参与和完成研究。在研究进行过程中,幼儿情绪产生波动或者研究内容给幼儿身心带来不适,也不能随意退出。个别研究甚至以隐瞒研究人员的真实身份或者研究的内容、目的等“欺骗”手段,来获得所谓的真实数据。这些行为不仅违背了科学研究的伦理原则,也严重地侵犯了家长和幼儿的知情权、自主权。“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研究人员与幼儿之间地位不平等所造成的,幼儿没有得到研究人员绝对的尊重。我们应该尊重幼儿,把幼儿看作和我们自己一样自由、独立、完整,并有其独特天性、人格和尊严的人。”

(二)关于“无害性”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完善幼儿的性格、品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一切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损害幼儿性格、品质的研究都是有悖伦理的,都是应该被禁止的。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无害性主要体现在对幼儿的身体、心理、情感几个方面:

1.身体方面

幼儿的身体发育尚不完全,但在个别研究活动中,研究人员在设计研究时不顾幼儿的身体发育情况和个体差异,企图让低龄幼儿承担较重的身体负荷,或者对幼儿的运动量制定统一的标准。更有一些研究人员,为了获得研究的数据,试图测试幼儿达到其身体或某器官的最大负荷量和超出负荷量后幼儿的反应,这都会给幼儿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这些问题在关于幼儿身体健康评价、体能测试等方面的研究中时有发生,个别研究甚至造成了幼儿的体力透支、韧带拉伤、器官功能损伤、大小便失禁等伤害。

2.心理方面

美国心理学家艾吉兰教授指出:“在心理上受过伤害的儿童,在其成长中所遭受的思想和心理阻滞,甚至比在肉体上受过伤害的儿童更大。”这也说明了保护幼儿心理的重要性。然而,在许多研究开始前和研究进行过程中,研究人员很多时候会无意识地对幼儿的心理造成伤害,或者所研究的内容即是对幼儿的伤害。比如在对幼儿进行分组研究时,研究人员对幼儿说:“能力强的幼儿坐到左边这一组,能力差的幼儿坐到右边这一组。”或者研究的内容是反映幼儿情绪情感变化和外部因素对幼儿心理、行为影响的一些研究,在研究中会加入一些来自外界的刺激因素,这其中就可能包含一些不当语言和行为或是对幼儿的讽刺、挖苦、嘲笑、责骂、威胁、恐吓等,这些都很容易伤害到幼儿脆弱的心灵,这样的言语无形之中也会让幼儿产生自卑、恐惧的心理,甚至影响幼儿终身。

3.情感方面

“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主观体验,它对智慧的发展、德性之养成以及整个人的成长来说,像阳光、如雨露,没有健康的情感,便没有完美的身心。”由此可见,幼儿的情感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以往以幼儿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中,即使有的研究人员做了详尽的伦理分析,其中多数也都是关于防护研究对象的身心伤害,而情感方面的伤害往往被忽略。在许多研究中,研究数据的获得是基于研究人员和研究对象的密切关系,“这一关系包含着大量伦理含义,譬如开放的观察场所、彼此的信任、承诺和保密等。”研究人员在进行观察研究、行动研究或质的研究等过程中,以研究人员本人作为研究工具与幼儿进行接触,研究人员和研究对象亲密关系的进展情况同研究结果和数据交织在一起。有的研究人员在与幼儿的接触过程中为了获得幼儿的信任就夸大某些事实或者作出一些美好的许诺,但是在获得了研究数据或研究结束后就断绝了一切的往来,把亲密的伙伴关系和作出的承诺一概抛之于脑后。幼儿的世界是简单的,情感是单纯的,幼儿也是极容易相信人的,这些不负责任的行为都有可能会对幼儿的情感产生伤害,造成幼儿对社会的信任缺失。

(三)关于“保密性”

“隐私权作为一种基本的人格权利,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在科学研究中,保密性原则的目标和内容大致为:“保护研究对象的生理和心理状况、个人处境、行为习惯、怪癖和社会关系等个人隐私数据不受非授权散播。”作为自然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幼儿理所当然应该享有隐私权。幼儿的隐私应该包括幼儿身体上不愿意暴露的部位,幼儿的医疗信息、健康信息以及幼儿不愿意公开的其他信息等。当前的许多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中对幼儿隐私权的保护相当薄弱,幼儿和家长的相关信息被泄露给其他研究人员或商家,给幼儿和家长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此外,在观察研究和访谈研究结束后,幼儿的图像资料、视频资料、访谈报告等信息的处理没有受到重视,也缺乏专门的监督机制,这就导致这些信息在研究结束后被随意地处置或丢弃。虽然研究人员无心散播这些信息,但是这些信息最终也可能被其他人了解,这不但违反了科学研究的保密性原则,情况严重者可能会触犯法律,这需要研究人员高度重视。

三、对策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三条指出:“关于儿童的一切行为,均应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首要考虑。”因此,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前提是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中实现科学研究和伦理的平衡,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完善的约束和监督机制

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监督机制是达到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伦理目标的基本保证。“通过国家、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颁行各种法律和具有法律效力的条款,使得研究过程尽最大可能地尊重被研究者(被试)的权利,使研究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对被试的身心伤害降低到最低。”我国目前没有专门的教育科学研究伦理方面的法律,有学者多年前即撰文呼吁立法以保障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但是并没有提及应在法理上明确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伦理问题。在立法过程中,应根据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研究对象低龄、弱小等特点建立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应单独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考虑幼儿的特点和权益,以保障幼儿在研究中免受侵害。

(二)设立专门的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伦理委员会

“国际社会除了通过专业学会和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颁行研究原则、守则、标准等措施来规范研究行为外,一些国家政府机构、学校部门、科研单位还根据需要成立专门的审查部门对研究项目计划书进行审查,确保研究活动不会危及研究对象的身心健康。”我们可以在学前教育及相关领域内整合人力资源,组织医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区域性的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伦理委员会,对区域内拟开展的学前教育科学研究进行伦理审查,并且在研究过程中进行随访和监督。如果发现在研究过程中未对研究对象做到最大保护,伦理委员会应及时提出警告和意见,对于不接受警告和改正的,伦理委员会应及时予以中止,以确保研究人员从伦理上真正关心和保护幼儿的权益。

(三)提高研究人员的科研伦理素养

“研究伦理学(ResearchEthics)试图对科学研究的伦理原则、规范与问题给予说明和探讨,是近20年来在西方兴起的应用伦理学的新分支。”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的学前教育专业和与幼儿相关的其他专业中,开设研究伦理学课程对提高研究人员的伦理意识和处理伦理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国内的诸多高校和学者都认识到开设研究伦理课程是培养和提升研究人员科研素养的有效途径,但这一意识还未真正落实到课程建设中。”因此,我们应该尽快开展研究伦理学课程建设工作,兼顾科学研究和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和学前教育研究的特殊性,为学前教育专业和与幼儿相关的其他专业开设研究伦理学课程,以提高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人员的科学研究伦理素养,尤其是提高科学研究伦理意识和对科学研究伦理问题的应对和解决能力,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伦理观。

(四)保证在研究实施前进行伦理评估

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学会、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等机构在对以幼儿为研究对象的教育科学研究中都规定,研究者在计划研究时必须对伦理的可行性进行认真评估,经过课题小组成员或者自发地针对这项研究临时成立的伦理问题讨论小组进行讨论,并且在项目或论文中要单独设立伦理风险报告。以当前在我国学前教育科学研究领域应用较为广泛的观察研究为例,某研究人员设计实施了“不同噪声强度对幼儿行为影响的研究”,由于研究的需要,研究人员会在幼儿正常游戏的环境中增加噪声,这些噪声可能会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研究人员在设计研究提纲的同时,应对此次研究的目的及提纲中涉及的观察方法、观察内容、采集到的观察资料等方面进行伦理评价并形成伦理风险报告。其中应该明确:研究中会应用哪些强度的噪音;分别使用各种强度的噪音多长时间;这些噪音可能会对幼儿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本次研究预期会得到哪些益处;研究人员在观察中会与幼儿有哪些接触;拟观察的内容中是否会有涉及隐私的内容;研究过程中是否设置监督人员;如何处置研究中突发的幼儿不适;观察报告中如何对研究对象进行隐私保护;研究结束后如何处理观察记录等涉及伦理的内容。然后将研究提纲和伦理风险报告提交给课题小组或临时的伦理问题讨论小组,对此次研究进行初步的伦理评估和改进。如果通过初评,接下来再将通过初评的研究提纲和伦理评估结果提交给相关单位进行审核,并将研究内容、方法、风险等讲解给幼儿及其家长,征求他们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开始前的这一系列的伦理评估,将大大减少研究对幼儿造成伤害的可能性。

(五)幼儿保教机构和家长应该明确相关的权利和义务

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中,幼儿保教机构是研究进行的主要场所。幼儿保教机构应该依照《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积极提高保教人员、科研人员的伦理素养,在做到自律的同时也依法保护幼儿的基本权利不受侵害。幼儿保教机构也有权利和义务对将要面向本单位幼儿进行的科研课题进行伦理审查和监督,也可通过多种形式同社会和与家长进行互动,向社会和家长介绍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常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请多方一起参与对研究的监督。家长作为幼儿的法定监护人,有保护幼儿不受侵害的权利和义务,对研究有知情和拒绝的权利,并且可以要求在研究过程中在场监督,在研究过程中有权利随时让幼儿退出研究。只有幼儿保教机构和家长明确了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坚持“以幼儿为本”的基本原则,更好地实施和监督研究,才能使相关研究真正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

作者:李冬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