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研究论文

时间:2022-12-03 09:54:00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研究论文

随着新课标下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创新人才成为每一个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而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扩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思考问题,以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形式。思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学生的学习是在鼓励自由探索,标新立异,发明创造的民主气氛中进行的,那么,他们的创造力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反之,若是处在家长制的教学环境中,他们的创造力就会受到限制,甚至遭到扼杀。

那么怎样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呢?我认为在态度上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也不迷信老师;二是要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欢迎质疑;三是要谅解学生的幼稚和无知,即允许说错做错,允许改变观点,允许保留意见。教师只要坚持做到以上三点,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就不难激发出来。美国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求异思维具有多端性、变通性、独特性三大特性。下面我就这三方面说说我是怎样具体训练学生求异思维的。

1.多端性

求异思维的多端性就是指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的思考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可以假设有多种正确方法,有多种答案。根据求异思维的这一特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训练。

1.1布置多解作业。教师挖掘出教材中具有发散性的问题作为作业,要求学生各自发挥创造性,使用最佳方法,正确而迅速而地完成。此种训练,由于不求统一,学生的积极性会相对地高涨,思维也相对地活跃。待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各自陈述自己的解题方法。这样,全班同学就可以同时了解一个问题的多种解法了。

1.2巧设多角度疑问。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设疑,创设思维的发散点,让学生面对一个问题,多角度的思考,得出多个答案。如《口技》一文的写作手法妙在哪方面?学生通过发散思维,就会回答:“妙在首尾照应!”“妙在场次分明。”“妙在‘善’穿全文。”“妙在侧面烘托。”“妙在摹声传神”……,一题多解,尽合情理,多种答案,殊途同归。此种训练既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2.变通性

求异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思维随机应变,不受局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具体地说就是思维不受传统知识的束缚,不受现代知识的局限去找现成的答案,而是面对眼前的问题,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2.1变换思维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许多问题都可从逆向去剖析、求证、推理、概括、加深,以此来巩固和扩展对正面知识领域的认识与把握。如曹操“割发代首”历来被认定为“奸诈面目的大暴露”,但若从正面的视角看此事,“割发代首”不正体现出曹操严于律己,执法如山的鲜明态度吗?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学习内容的反向角度去思考问题,既培养了逆向思维能力,又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为学生创新性分析阅读和写出标新立异的创造性文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诸如学生作文中出现“要敢于班门弄斧”,“近墨者未必黒”,“我为潘金莲喊冤”等新题目就是最好的例子。

2.2转换思维角度。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研究,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认识,可能发现他人尚未发现的新性质、新特征、新功能等。这就是训练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意义所在。例如,在指导学习《孔乙己》这篇课文时,如果我们总是站在一般人所持有的“嘲笑”这个角度去探究其主题思想,对作品的理解就会受到束缚。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我大胆地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指导学生以新的角度去探究。让学生写一篇《议“偷”》的读后感,通过探讨“偷”与酒的关系,分析孔乙己好吃懒做的性格;通过探讨“偷”与笑的关系,分析社会环境的冷漠;通过探讨“偷”与打的关系,分析等级制度的罪恶;通过探讨“偷”与情的关系,分析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感情。这对作品的理解更为深刻,也更有新意。

3.独特性

求异思维的独特性,是指用前所未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超越常规限度提出不同凡俗的独特见解。

3.1审视性学习。审视性学习,为培养学生科学的否定能力奠定基础。例如,学生视性阅读《荔枝蜜》一文中,就敢于提出“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这句话中,第二句分句的主语“蜜蜂”是多余的,应去掉的见解。其理由是:后一句的主语可以承前省略,使句子更为简洁;这段话是在强调蜜蜂的品质,而不是要强调蜜蜂这个小生灵,因而不是有意的重复。可见,审视性阅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独特见解和创造欲。

3.2比较性阅读。比较性阅读是将两种或多种语言材料对照阅读,分辩其异同的阅读方式。学生通过比较阅读,能全面深刻地理解读物,启发思辨的新路,获得较为独特的知识。如学习《师说》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马说》、《捕蛇者说》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出“说”这种文体的共性,“说”是古代的一种以议论为主的文体,具有现代杂文,杂感一类的特点。此种训练,有“投石见波”的效应,学生的思维会迅速扩散,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始终处于积极探索、创造的状态中。

3.3创造性想象。人的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就得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常见的训练方式有三种:(1)扩写:让学生在原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创造出既合理又生动的故事情节来;(2)改写:将原体裁改写成其他文体。如将诗改写成故事、散文等。要求学生在改写时增加必要的细节描写,对人物,环境作具体的刻画,使文章的内容丰富起来;(3)续写:引导学生放开手脚,大胆地进行前所未有的想象,创造出新颖的独特的续文来。

另外,我们也要善于在现实生活中抓住契机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如:一次,我们班的一个同学病了,我领他到药店买药。我们把车子锁好放在路边,刚走进药店,就听见车子啪的一声倒了,他扭头就准备去扶车子,我一把就拉住他:“车子已经倒了,扶起来可能还会倒,索性不扶它!”他一听,笑了,我怎么没有想到呢?又如:老师评价一位同学,某某同学字写得不工整,大家说说老师的意图是什么呢?这时大多数都说老师是在批评这位同学,后来也有人说老师是在表扬这位同学。意思是说他只是字写得不好,言外之意其他方面都好。这正如做饭时妈妈让你拣大米,你一定拣的是脏东西,而不是大米。因为脏东西少呀!大家都被他这段富有哲理的见解所折服,常此以往,学生的求异思维就在不自不觉中得到训练。

综上所述,要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取决于教师平时的精心培养。裴斯泰洛齐说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作为21世纪的语文老师,应深刻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重要性,要把教学生会思考作为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努力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自己的学生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成为创造性思维的“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