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探究活动探讨论文

时间:2022-05-25 10:48:00

自学探究活动探讨论文

“看书自学”是我国传统的重要的自学方法,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盛行“自学辅导”的教学法,就是以学生看书自学为主,辅以教师的启发引导。这对于“反对注入式”起过很好的作用,但也有它的局限性。《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依赖单纯的模仿与记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构建起具有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自主学习方式。自2001年4月以来,我们遵循新课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了题为“开放式自学探究”学习活动的改革实践,就新课程理念下怎样合理地处理好“自学”与“探究”的关系,引导学生由原来单纯接受书本知识的模仿学习转变为对所学内容的主动探究积极实践的开放性学习,并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逐步构建起自己的数学知识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践。

一、沟通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经验的联系,让自学探究活动的内容鲜活起来

教育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是有兴趣的;当学习材料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因此我们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体会到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开展自学探究活动同样应该这样。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计算”,自学前教师注意创设了一定的情境,新年快要到了,美术小组的小朋友们准备举行“迎新年画展”,课件展示学生的美丽图画,同时提出:怎样为这些美丽的作品配上相应的木制画框?从中可以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一下子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了起来,使学生对长方形周长的学习产生“现实的意义”。

书本知识因编写者主观的局限,或多或少的缺乏生活气息。因此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后,还要引导学生及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以拓宽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视野。如一位教师教学“轴对称图形”时,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美”这一特点,综合建筑美、生活美和数学美多方面内容,设计了富有浓浓的人文气息和生活情趣的教学片段:

1、同学们去过故宫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故宫!老师带你们去看一下,请发表一下你们的感慨!(动画出示故宫的前景)

提问:有没有哪位同学看出故宫在建筑上有什么特点?(讲究对称)

2、看完故宫,再带大家去苏州园林看看,出示园林画面,师旁白:“苏州园林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园林的设计者们是如何理解对称的呢?

3、出示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中的一段:“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师相机出示原文“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4、教师小结:对称是美的,但我们也不能把对称绝对化。对称和对称缺损,构成了自然界的另一种对称。在对称中求不对称,使对称和不对称保持必要的张力,这是对称思想的更深层的智慧。当你在认识自然的时候,留神一下,它是不是充满着对称;当你在探索自然的时候,请不要忘记用对称思想揭示它的奥秘。

这里巧妙地引导学生在欣赏庄严的故宫建筑群和小巧玲珑的苏州园林中并感悟叶圣陶先生深邃的审美哲理,既促进对称美在学生幼小心灵中的升华。

二、整合看书自学与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多种探究性学习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自学探究中飞起来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教学改革也日新月异。学生除了在课堂和书本中获取知识之外,还有实验、观察、反思、数学化、建立模型、数学交流等等。同时,从开拓学生数学思维的角度来想,如果只有“自学书本知识”,在实际教学中也很难使学生具有探究的热情和创新意识,不容易突破机械模仿的学习框框,实现学生具有创造力的反思性学习品质的质变。我们认为,不管是自学还是探究,都必须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从模糊到清晰,从形象到抽象。因此在开展自学探究活动中,必须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的自学探究活动,或让学生先自学、再质疑讨论、解疑存疑;或先尝试、提出讨论问题、再自学教材、小组交流、解决问题;或让学生课前预习教材、课中七嘴八舌谈见解、再辅以教师适当评点等等。凡是学生想动的时候,就让学生充分的做起来;凡是学生想说的时候,就让学生热烈的说起来辩起来;凡是学生想想的时候,就让学生大胆的猜想起来勇敢的发现起来。这样把多种学习方法都有机的穿插在自学探究活动之中,充分的调动多种学习器官,使学生尽情地体验于丰富的探究活动中。

如一位教师执教商中间有0除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大胆采用“尝试练习──提出议论焦点──自学课本──动手操作──质疑解疑”思路(跳过例8、例9)进行教学。学生在尝试练习时,计算出现分歧,有的商是25,有的是205。到底谁对谁错呢?教师没有立即组织讨论,而是让学生先自学例8、例9和例10,你从书本上发现什么?有学生自学后提出疑问:1435÷7商的十位上为什么要商0呢?什么叫“不够商1就商0”?这个问题非常关键。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借助电脑进行小棒操作,学生们经过观察思考后,有的说,3捆小棒平均分成7份,每份不够分1捆,要拆成30根和5根合起来,每份是5根,每份里就没有整捆的,所以用0表示。有的想法很奇特,说:“25这样写不好看!”。还有的高兴地说:老师,如果商是25,乘七只有一百多,就不对了。学生们一下子恍然大悟。这节课中学生有疑惑、有动手、有想象、有争辩、有笑声……而所有这些都有机穿插在自学探究活动之中。也正是因为有了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学生才在本节课中学得生动、活泼、主动,有声有色。

三、充分挖掘自学中的探究因素,让自学探究活动的内涵丰富起来

自学探究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认为目的有其二:第一是培养学生自学的的习惯和能力;第二是培养探究真理、发展创新的意识和品质。这里要正确自学与探究的关系。我们认为,自学与探究是一对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自学绝不是对书本知识的机械模仿,而应该是对书本知识的再认识,再探究,探求知识的来源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探求知识形成的途径知其一又能举一反三;探究方法的优劣知其中而又能优越于其外。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探究因素,实现了学生对数学书本学习认识的升华和自主学习方式的转变,自学探究活动才是成功的学习过程。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对三角形的种类的判断,学生们的认识绝不是通过简单的自学就一步到位。一位教师在学生自学后,先让学生说说你们是怎么知道一个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有学生说:我先看它们的角是不是直角或钝角,如果有直角,就是直角三角形,如果有钝角,就是钝角三角形,如果既没有直角也没有钝角,那它就是锐角三角形。有学生说:我是看它们的角是不是都是锐角,如果三个角都是锐角,就是锐角三角形。教师及时反问:如果有一个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锐角,你们能肯定它就是锐角三角形吗?为什么?马上有学生说:不能,因为不管是什么三角形,都有一个锐角。还有人补充说:不对,我发现不管是什么三角形,都有两个或三个锐角。这些想法可谓多彩多姿,说得多好啊!为深化对各种三角形的认识,教师又组织学生进行猜想:下面被遮盖起来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并要求学生画出只露出一个锐角所可能出现的三角形,有效的弥补了单纯自学模仿的不足。

再如教学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水果店运来650千克苹果,运来的梨比苹果少200千克。运来的苹果和梨一共有多少千克?”课本只提供了一种算式650+(650-200)。对此学生们颇有异议,一位教师成功地引导学生展开探究: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学,已经弄清楚了为什么列综合算式650+(650-200)要加小括号的道理。大家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

生1:老师,我认为这道题不加小括号也能解答。

师:哦?!大家认为呢?

生2:我同意:只要把650-200的差做第一个加数,650做第二个加数就可以直接列成650-200+650了。

生1(急切地):我的方法跟他不同,就是列成650+650-200。

师:这样列式到底行不行呢?请大家讨论讨论!

这时学生们都很兴奋,有的托腮冥想,有的在纸上写写画画,也有的表示反对……数分钟后,不少学生欢呼起来:“这样列式行的通!”一个学生抢到老师面前说:“先把苹果和梨的总重量看作有两个苹果的重量,因为梨比苹果少200千克,只要在总重量里减去200千克就行了。这道算式还可以列成650×2-200。”

说得多好啊!这真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越走越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本也越来越多地朝着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探究空间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在开展自学探究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获得,敢于向课本挑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并不同的见解,运用自己的智慧填写课本的空白点,以达到对课本知识深层次的自学。

不可置疑,在现行教材中确实存在有些内容并不适合学生开展自学活动,但我们教师可以重新整合教材,变“教材”为“学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师具有自己的教材意识,只要我们自觉主动的卷入其中,我们的教学改革定会焕发出春天的绚丽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