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T型盖梁的工艺设计与实践

时间:2022-07-16 10:22:57

倒T型盖梁的工艺设计与实践

随着城市高架桥的大量修建,“⊥形盖梁”作为高架桥的一种新型结构形式被广泛选用,一些技术问题也随之显现,需要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研究解决。

1选择倒T型梁的原因

高架桥选择“⊥形盖梁”是由高架桥的设计原则决定的。在满足桥上车辆行驶和桥下车辆或行人通行空间的前提下,尽量减小高架桥建筑高度,以减少设计、施工技术难度与投资,是高架桥的首要设计原则之一。试想,若将盖梁断面设计成“T”形,如若保持桥下通行空间不变,只有增加高架桥建筑高度;如若保持高架桥建筑高度不变,只有压缩桥下通行空间。鉴于这种情况,令盖梁部分断面分享箱梁所占据的空间,相对缩短其箱梁总体建筑长度规模,不失为一条佳径,于是就形成了“⊥形盖梁”,俗称“倒T形盖梁”(见图1)。然而,“倒T形盖梁”与“T形盖梁”相比,不仅仅是形状的变化,其施工难度明显增加,其工艺技术应作精心的设计,方可实现设计意图,确保结构技术性能。

2倒T型梁施工易出现的问题

倒T型钢筋混凝土盖梁,采用现场浇筑工艺施工,倘若按以往正T型钢筋混凝土盖梁工艺—“整模浇筑一期混凝土”,由于模板限制,振捣棒无法垂直插入,混凝土振捣密实难以实现,即使采用斜插振捣棒的方法,也依然会出现三角形振捣盲区(见图2),这是因为盖梁属于配筋率很高的构件,密密麻麻的钢筋会阻碍振捣棒的斜插效果,为此,混凝土的漏振就成了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3倒T型梁施工工艺设计

就模板而言,倒T型盖梁与正T型盖梁相比,因承重、外形没有本质性变化,其模板设计、加工制作、支撑固定并不复杂,难度较小;可混凝土浇筑工艺则不同,如果对其混凝土振捣盲区认知不足,预防不利,则会直接影响其结构混凝土质量。因此,工艺论证的重点是混凝土浇筑工艺方案的优化。

3.1模板设计思路

因为盖梁体积庞大,浇筑过程中混凝土压力大,需要模板强度高、刚度大,选用钢模板是比较稳妥的,可以设计成图3所示的组合式,使用时按设计拼装成一体。一般由承重底模、“1字形侧模”和“L形侧模”组成。其余设计方法及支撑方案与正T型盖梁没有本质性区别,可借鉴参考。

3.2混凝土浇筑工艺设计方案

3.2.1方案一论证

推荐方案一:模板一期整体支立,混凝土浇筑一期完成。避免混凝土振捣盲区出现空洞、气泡、水流子等病害的技术措施是配制自流平、自密实、免振捣高性能混凝土,并配合附着式振捣器。自流平、自密实、免振捣高性能混凝土,多用于钢管混凝土,效果确实不错,但其前提是:在泵送压力下混凝土自下而上缓缓充满钢管(模板),将气流、游离水、浮浆顶推至出气孔、排浆孔,排除钢管(模板)体外。而倒T型盖梁混凝土入模,则是自上而下,其混凝土混合料在靠自重坍落的过程中,极易于混凝土振捣盲区窝存气体、游离水、浮浆,并很难将其彻底排出模外,致使混凝土构件形成空洞、水流子或气泡,影响混凝土质量。此方案仍存质疑,故不可取。

3.2.2方案二论证

推荐方案二:模板一期整体支立,混凝土浇筑一期完成。避免混凝土振捣盲区出现空洞、气泡、水流子等病害的技术措施是在其“L形侧模”水平放置的部分,适当打一些“排气孔”,以预防其气流、游离水、浮浆窝存形成病害。此方案,确实可以起到避免混凝土振捣盲区出现空洞、气泡、水流子等病害的效果,但是,容易形成两点负面影响。一个是盖梁混凝土外观不良,会因为“排气孔”的存在,而导致其外观明显的不平整;另一个是会因为“排气孔”的存在,而导致其混凝土浆紧紧握裹其钢模板,或造成拆模困难,或毁坏盖梁混凝土表面。并且,仍然没有彻底解决“混凝土浇筑盲区”振捣棒垂直插入振捣密实的问题,此方案亦存质疑,故不可取。

3.2.3方案三论证

推荐方案三之核心技术是:混凝土分两期紧凑浇筑施工工艺。根据倒T型盖梁的构造特征、混凝土浇筑性能和模板结构特点,倒T型盖梁混凝土的浇筑采用两期浇筑工艺(见图4)。其步骤与技术要点如下:图2倒T型盖梁混凝土振捣盲区混凝土振捣盲区倒T型盖梁图3倒T型盖梁模板构造示意图¬!"#$%&’()*+,-./01234555567558$%&’9:;<=6555@ABCDEF!5>5!GH5!K9LM¬N/@ABL形侧模1字形侧模承重底模图4倒T型盖梁混凝土(1)准备。查验墩柱质量,审核验收资料;查验分项工程开工报告批示意见;验收模板、支承构件及预压情况、地基强度与稳固情况。(2)按工艺设计要求,架设模板支撑体系。(3)支立承重底模,检测底模标高与中线偏位情况并按设计文件调整至合格。(4)支立“1字形侧模”,浇筑一期混凝土,振捣棒可垂直插入各个部位,分层振捣至密实。(5)对“L形侧模”水平放置部分(即混凝土一期浇筑,振捣盲区部位),用木抹子找平、压浆,清除多余水分及浮浆;铁抹子压光,检测一期混凝土顶面标高(见图4)。(6)支立“L形侧模”,并用其模板支承体系负担其模板重量,避免其一期混凝土因强度不足而变形。(7)浇筑二期混凝土前,将其一期混凝土与二期混凝土的结合面翻松(见图4),以利于两期混凝土融为一个结构整体。(8)确保在一期混凝土初凝前,支立“L形侧模”,浇筑二期混凝土;振捣密实;木抹子找平、压浆,铁抹子压光,检测二期混凝土顶面标高与中线偏位情况。(9)整理施工原始记录。照此方案施工,不仅从根本上彻底消除了“混凝土浇筑盲区”问题,确保了混凝土的振捣质量;而且,不会产生大的负面影响。但是需要特别强调:两期混凝土“间隔时间”参数,要以材料试验为基础,经过反复实践测试来确定,应用时严格按“水泥初凝时间=两期混凝土间隔时间+30分钟”控制,并采取其它有效保障措施,确保其二期混凝土浇筑时,一期混凝土仍未初凝,经振捣棒插入一期混凝土振捣后,两期混凝土不分层,能形成一个结构整体。这就要求施工组织严密、准备充分,“L形侧模”支立及时,各相关工序衔接紧凑。

3.2.4方案比较汇总

对上述三种方案进行分析比较,汇总于表1。由表1可知,推荐方案三,核心技术可操作性强,技术适应性缺陷容易克服,潜藏的负面效应小且容易预防,工艺繁琐程度低,故确定为最优方案,建议采用。

4应用案例

沧州市黄河路高架桥,ZXK9+522.78~ZXK11+354.52,全长1831.74m;上部结构分别为连续箱梁、钢混叠合梁和小箱梁结构;桩基采用钻孔灌注桩,桥墩采用接柱架设倒T型钢筋混凝土预应力盖梁。全桥共有倒T型盖梁73个,均采用“混凝土分两期紧凑浇筑施工工艺”,取得了混凝土内在质量优良、外在质量美观的好效果。

作者:李友林 单位:沧州市交通运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