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成教育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7:39

职成教育论文

职成教育论文范文篇1

(一)第一学年:规则教育和意识养成阶段

作为新生,学生有诸多的不适应。各院校应以入学教育和适应教育为中心。在这一阶段,军训是一个很特殊的阶段,及早引进养成教育理念,与军训活动相结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中华女子学院在此阶段将学生手册的学习贯彻到军训过程中,突出规则意识的培养。在低年级通过开展专业教师“专业知识讲座”、高年级“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规划和指导大学学习生活。这一阶段,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制定和宣传教育,引导学生认同学校的规则,逐渐适应大学阶段的生活。

(二)第二学年:能力提升和养成教育强化阶段

经过第一学年知识、经验的积累,学生群体有了不同层次的需求,为此,要结合学生的差异性需求,开展不同的活动,推动学生能力的提升,强化养成教育。针对不同的群体需求,开展学业辅导,党课,先锋骨干培训班,心理辅导等活动,吸引大家参加,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思想、心理、行为等多方面熏陶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中华女子学院高职学院从2013年开始成立了积极分子读书会,要求大家每两周开展一次活动,既有政治学习,又有专业学习;既有理论学习,又有社会实践,促进学生实现政治与学业两种进步,深受学生欢迎。此阶段要突出榜样的力量,强化制度的刚性,奖罚分明,树立典型,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管理者要以身示范,严格遵守和贯彻此前制定的规章制度。

(三)第三学年:实习就业与养成教育深化阶段

要结合学生实习与就业的需求,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求职择业心理,指导学生如何制作简历、教给学生求职面试的技能技巧,督促学生有针对性地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开展模拟招聘,为同学就业作充足的准备;安排实习带队老师,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和合作,尽量消除同学们因找工作压力过大所带来的心理问题;做好学生毕业离校教育等。此阶段要突出学生实习就业的需求,通过宣传教育,把学生的品质、能力、习惯与就业可能性挂钩,引导学生加深对养成教育的认识,深化养成教育成果。

二、注重设计养成教育的载体及处理好学生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一)以引导为主强制为辅重视养成教育载体设计

精心设计学生习惯养成的载体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养成教育涉及“知、情、意、行”四个方面,这是一个人成长的所有方面。在认知方面,要以课堂为载体,全体教师参与,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科学方法的灌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升对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在情感方面,要以心理辅导、讲座宣传、社会交往等为契机,充分发挥班主任、辅导员的作用,使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习惯、情感取向;在意志培养方面,以党课、团课为主要平台,充分发挥信仰教育对意志养成的先导作用,培养学生敢于担当、任劳任怨、勤奋努力的意志品质;行为方面,制定行为规范,树立典型,奖罚分明,并强化自主行为。

(二)兼顾学生共性和个性推动学生健康发展

养成教育重在规则意识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强化,因此对共性的要求多一些。但是,现在也是个性化的时代。因此,要处理好共性培养和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既要有组织纪律性,维护和谐稳定,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开展生动活泼、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充分释放自我,展示个性。不仅达到学生守序的效果,而且又不要泯灭他们的天性,确保学生健康发展。

三、推动全员育人并构建养成教育的检查、监督、考核、激励机制

(一)以教育工作管理者为主推动全员育人

养成教育涉及学生发展的全部,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来说,要求个人、家庭、社会、学校紧密配合,专业教师、家长、教育工作管理者以及学生本人全面携手,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学生的环境适应、专业学习、政治进步、人际交往、恋爱求职和人格发展等多方面的困惑,需要各方面力量的配合,引导学生者、监督者,规则教育的好坏,熏陶教育的效果,纠偏教育的强化,都离不开他们。所以,对于辅导员、班主任等教育工作管理者,要强化她们的责任意识,规范管理手段,加强技能培训,确保养成教育的执行效果。但是同时,也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实行全员育人,专业教师、家长等也要参与其中。

(二)构建养成教育的配套机制

一个人的成长更需要一套系统严格的检查、监督、考核、激励机制。制定评价制度对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起着重要的导向和监督作用。中华女子学院高职学院在对学生进行了养成教育宣传之后,对学生实行量化管理,学生日常的行为表现与对学生的评价、班级小组、班集体评价挂钩,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养成教育中,注意发挥榜样的作用,学院每学期都有榜样明星评选(“学习之星”、“体育之星”、“健康之星”等)。通过奖励优秀个人、集体,激励后进,使每个学生在各方面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以规则教育为主结合熏陶教育与纠偏教育来搭建养成教育自我成长平台

(一)突出规则教育实现三种教育完美结合

要从立规矩开始,从实处、细处抓行为习惯的养成,通过反复的外部刺激、自身实践和严厉的督查使守规矩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立规矩要从入学抓起,新生报到时即可将汇集各种制度、纪律、规定的《养成教育手册》发给学生,让其了解大学生活,明确学校的规章制度。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营造氛围的重要性,使学生时刻受到“好制度”的熏陶,受到“好模范”的感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高职学生存在的特殊性及不良行为主要是与其生活行为方式和不合理的思想意识有关,因此,纠偏教育,作为养成教育工作的保障性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出现的不良行为要及时批评警示,甚至是处分,提醒学生们自由散漫、随心所欲的行为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二)推动学生自我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因此推动学生自我管理是主线。在养成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不断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要不断强化,学生自我发展的平台要不断挖掘。鼓励学生以宿舍、班级、年级、专业等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组织为平台,积极搭建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展示、分享、交流、提升的平台,形成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良好氛围,在思想和行动上提升自我。

职成教育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高职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养成教育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主要表现在人的生活与生产活动方面。生活的社会性要求个体必须遵循道德、法律、相关规范及规则。“自诞生开始,我们的耳边就萦绕着他人的言语,回响着表达赞成或发对的道德评价和情绪化声调。”[1]社会性贯穿生命始终,并在个体日常生活中展开。青年时期是学生社会性自我形成的重要时期,社会性自我的形成深受他人评价影响。高职学生的成熟主要指社会化成熟,形成健康的社会性自我。社会性自我是自我的核心,对个体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是集体生活,高度体现了生活的社会性,他们既要承担学生的责任,又要把社会规则、学校规范与要求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扮演好自身角色并履行相应义务。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为抓手,不断发展健康社会性自我,形成自律精神,使个体顺利、高质量度过大学生活,因此,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对学生“成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与养成教育

(一)养成与日常行为规范的规定性定义。“养成”的本意是通过培养,使之形成或成长,实质指向教育并有教育之意。养成一般指养成习惯,也特指一个人的素质体现。王安石在《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中提出君子是通过学校的养成之法培养而成。无论是行为习惯的养成,还是个体素质的体现,均需要长时间坚持与磨砺,因此成人与成才是一个养成的过程。行为规范是个人在某种活动中应遵守的规则、准则的总称,包括行为规则、道德规范、法律规定及相应章程等。行为规范的核心是对某种价值观的认可与接受,作为新时代青年,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范言行。从根本上讲,行为规范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遵循,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与延伸。日常行为规范是个体作为社会人在日常生活中应遵守的规则、准则的总称。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指学校以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学生日常生活及社会生活的需要为依据,对学生在读期间提出的一系列准则、规范的总称。文化哲学、现代哲学、批判哲学对日常生活作出不同解释,批判哲学研究者衣俊卿把日常生活划分为三个层次,生命存在、延续的生活资料获取和消费活动、以语言为中介的日常交往活动、以重复性和非创造性为本质的日常观念活动。学生作为常人或一般个体时,其日常生活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一致,但作为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中的一员,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普通人的生活存在差别:场所相对固定、时间集中、集体性突出、可塑性强、自在性相对较弱、自为性、他律性更加明显,学习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因此,对学生日常生活必须予以规范和引导教育。(二)养成教育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规定性定义。养成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行为习惯教育、道德教育等,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健康心理、高尚道德品质、正确思想素质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模式。养成教育包含道德理性启蒙和道德习惯培养,道德理性教育是精神基础,道德习惯教育是前者的生活外化。养成教育的核心是形成道德,侧重于道德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教师以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社会生活的需要为依据,对学生进行一系列准则和规范的教育,主要包括在读期间为人处事、学习态度、言行举止、礼貌待人等,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校规校纪,成为自律性的新时代人才。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必须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以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培育时代新人。”[2]是否遵守日常行为。规范是个体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因此,要培养时代新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加强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三)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养成教育的首要内容,更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要求学生日常生活世界是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生存寓所,在这个寓所中的认同感、安全感、熟悉感,保证了学习生活的顺利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要求学生培养日常观念、发展日常思维、形成日常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生活观念、学习思维和行为。同时,由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要求以善和美为标准,高度自律并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是学生日常生活世界顺利展开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儒学经典对“蒙养”“蒙正”非常重视,强调人的成长必须靠后天养成。养成教育的特点在于日常性、长期性和反复性,目的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形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的高尚品质。养成教育具有层次性,以培养行为习惯为基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强调行为习惯养成基础上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养成教育的首要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养成教育的最基础层次。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以行为习惯的养成为主题,其显性目的在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使学生表现出自动化、合乎规范的行为,直接指向养成教育行为习惯的最初层次。二是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日常性是对养成教育的经典诠释。养成教育中的养成,体现了日常性、长期性,重复性,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过程性教育,具有非常明显的日常性,更需要长时间坚持。三是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潜在目的是养成教育的显性目的,即培养实现中国梦的新时代青年。因此,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养成教育的子系统,也是养成教育的首要内容。

二、高职院校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必要性

(一)国家高度重视学生日常行为修养。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指出,“职业教育是广大青年成人成才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在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职业教育关系青年成长与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是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高度重视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并对高职招生进行了系列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指出,“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统一高考和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4]学生言行举止、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关乎高职教育内涵建设。(二)高职学生入学层次存在较大差距。高职分类招生考试改革后,学生入学层次呈现多样性。高职分类招生对象按照学生学历层次分为:参加当年全省高考报名的考生,一是应、往届中职毕业生,二是应、往届高中毕业生,三是通过高考录取的学生,四是中职推优学生,五是3+2学生,2019年新增了退役军人和农民工。不同层次和类型学生在生活习惯、道德素养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中职学生生活习惯较差、遇事容易冲动、过于自我、组织纪律性差、意气用事、打架斗殴时有发生,是高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对象。未参加高考的高中毕业生大多由于高中时期对自己要求不严,缺乏良好生活习惯,纪律性较差,生活习惯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非常需要及时引导与教育。通过高考进校的学生,大学生活较之高中生活时间更充裕,懒散的毛病就慢慢显现出来,再加上其他类型学生的影响,需要好好引导保持其良好行为习惯与自律,在学生中发挥带头作用。因此,从高职院校学生的多层次性、多样性看,开展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对提升高职学生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三)高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问题突出。通过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且精准扶贫教育对象比例较高,贫困面较大,按理应更加懂事,但现实是学生打架斗殴、违纪违规经常发生,对待家长及尊师重教方面不尽如意,缺乏良好的文明习惯,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不遵守作息制度要求,午休和就寝时间喧闹无比(打电话、半夜歌唱、打游戏到凌晨或通宵),影响他人正常休息,导致寝室关系恶化,矛盾激增;迟到、不认真听课现象普遍存在。二是喝酒闹事、打架事件时有发生。三是学生举止不文雅,不爱卫生、奇装异服现象较为明显。四是诚信缺失、不文明上网、网络贷款和高利贷已成为严峻问题。大学生活是集体生活,具有明显的社会性,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相应规章制度才能舒心度过大学生活。因此,对高职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不容忽视的任务。

三、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对高职学生“成人”的意义

(一)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学生生活的需要,体现了养成教育的生活性。养成教育的过程和结果在生活中展开并得以检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高职学生要在复杂的实际生活及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游刃有余,就必须遵守相应规则以规范自身行为。老子提出“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告诉我们万物的存在都是有规律的,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就是遵守道、遵守规律。孟子云:“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5]作为学生,必须尊重并遵守学校的规矩要求。日常行为规范既是对学生的约束,更是对学生成人成才的保障,无论是为学还是做人,按规矩办事才能做大做强自身,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常人。大学是学生社会性自我形成的重要时期,如何引导和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性自我,与学生日常生活直接相关。过什么生活,就获得什么“养料”,这个“养料”是有益的、无益的抑或是有害的,取决于个体选取的内容进而表现的相应行为。大学生具有一定可塑性,面对现实生活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纷繁复杂性,必须靠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汲取精华助推自身成长。孔子曰:知及知,仁能守知,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6]要做到见善如不及,见到不善如探汤,以善良的行为规范激励自身不断自律。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既是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也是更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在于促使个体社会化,使人成为遵守社会规范的个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之后在《学会反思》中提出学会反思。笔者认为,做人是基础,必须先学会做人,只有学会做人,才能更好地做事,这是日常行为规范的要义,也是教育的要义。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个体社会化教育,使人能够在社会中正常生活,做“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守纪的常人。陶行知先生高度重视日常生活对个人成长成才的教育意义与作用,提出“生活教育”的基本理论。他指出,一个人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人与人之间取得成就的大小有别,关键在于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人做事。然而很多高职学生的实际生活让人担忧,他们紧跟网络游戏潮流、虚度光阴,典型应了韩愈说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贪图享乐和安逸,荒废和颓败,毫无所成。日常生活既指向当下生活,又包含未来生活,二者就是学生生活的全部,具有连续性,因此,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生活的需要,也是不断养成的过程。(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修身养性的教育,体现了养成教育的过程性。人的经验具有持续性,良好的行为必须靠不断坚持才能成为自动化的行为,这就是养成的过程。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修身养性的教育,这是内涵角度的本意,目的在于遵守行为规范,按照礼仪行事,通过潜心凝志的学习达到自律,成为一个合格时代新人。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涉及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修身养性的过程性,如荀子说“事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7]修身养性包含人言行举止的方方面面,并按一定顺序展开,这是过程性的具体体现。人成长的过程是“修身养性”的过程,从个体层面看,只有个体经验的过程向上、有意义、有价值,才更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欲望,不断丰富自身经验。因此,只有通过学习不断改变自己的经验才能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过程性是其常态化的特征。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过程教育,强调良好行为习惯对个体成长的价值,重在通过在校学习使学生具有正向积极的行为。三年就是过程,是时间的延续与积淀。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有效性需要长时间坚持才能达到,这是一个长期且需要持之以恒的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8]所以要‘慎终如始’并勤而行之。过程性的成长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是时间角度的修身养性本意,也是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之日常二字的本意,体现了养成教育之“养”的过程性本意。(三)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潜在目的是立德树人,体现了养成教育的目的性。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显性目的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潜在目的是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与情操。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贯穿教育全过程。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成为讲文明、有道德的人,让自己的行为、名声,为人为学都能表现出高度自律,合乎仁德,以德为伴,做宽而不僈、惟德之基之人。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潜在目的是强调学生做到真诚不欺,守住仁德,真正落实全方位、全过程立德树人,让学生最终能成为好法而行之士或笃志而体的君子,这也是养成教育的最终目的。(四)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关键在践行,体现了养成教育的实践性。养成教育的养成性需要时间的坚持,更需要通过长时间不断践行使之成为一种常态,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否有效必须靠长时间践行。只有通过践行,学生才能养成良好习惯、达到养成之“成”。是否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受多种因素影响,但根本原因是个体有无“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的心态、是否存敬畏之心。曾国藩曾说,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所谓常,即指一个人经常表现出的良好道德素养和行为。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这个常是指学生承担的责任和履行的义务,主要是对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遵守和践行。人要成人成才必须践行自已的义务与责任、发挥制度规范和约束作用,在自觉践行的基础上不断形成学生自动化的优良行为。老子提出无为,就是指不妄为,不随意而为。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中的不妄为,不随意而为,就是严格要求自己,尊重规范,敬畏规矩,高度要求自身表现出不妄为和不随意而为的行为,不断践行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助推自身成长。但当下的情况是很多高职学生无所患,对自己何以安身立命的问题没有意识,以至昼寝、刷视频、点抖音、打游戏成为学习生活的主题,如何践行决定了学生生活的质量。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必须靠主动践行才能达成目标,以践行的态度与行为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来规范、约束自己,真正把外在规范与要求内化于心并成为自动化行为。

四、结语

职成教育论文范文篇3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和孟子都曾经谈及如何做人,如何培养个人的良好修养。孔子要求学生做一个讲求仁义道德的“君子”,“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的成功的标准。孟子认为对学生除了要传授文化知识外,还要养成良好的个人修养,即所谓的“养”人。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圣先贤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养成教育,对个人品格的养成尤其重视,也从不同层面涉及养成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即全面培养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素质。近现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理论,精髓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认为青少年需要从小就从生活与社会中学习如何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养成良好习惯”也尤为重视,他在自己的实践中,非常注重创造环境对学生进行养成训练。当代我国也有不少学者对养成教育进行了研究。邢国忠对养成教育的定义进行了探讨,强调高校的主体性,因为学生的养成教育主要是在高校完成的。但是他同时也强调家庭与社会的配合,认为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承担主要责任,但不是唯一的责任主体。他把大学生养成教育分成了三个方面:规范教育、纠偏教育和陶冶教育,认为通过研究和遵循大学生养成教育的规律,综合运用各种专业手法,对整体学生的言行进行规范,对偏差学生的言行进行纠正,并注重氛围的营造,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才能达到养成教育的目的。柳国强等认为,养成教育要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属于养成教育的内容,应该侧重于行为习惯的养成,在“知、情、意、行”等方面通过严格管理、规范行为等使其得到提高,最终形成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他的研究重视手段的多样化,重视学生自主养成的重要性,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知识的运用,为养成教育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乔多在大学生养成教育方面的认识与柳国强等的认识有相同之处,强调严格管理、行为训练、规范反馈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强调日常生活中的氛围创造和长期坚持,立足于大学生“知、情、意、行”等全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同时强调大学生养成教育应注重做好五个结合,使理论与实践、思想教育与制度约束、外部教育与自我教育等全方位结合起来,强调家庭、学校及社会作用的分工与统一。王兰兰等认为,养成教育应从学生的行为训练入手,通过多种教育方法的综合使用,使学生“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行为习惯的训练与培养应该得到重视和加强。孙圣勇等认为,行为习惯养成的理论基础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人类的学习是在不同的情景中发生的,人们的认知能力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表现。江浩认为,养成教育的理论基础包括哲学基础、教育学习论、学习环境场理论。石晓娟对于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途径进行了探讨,认为制度建设、教育契机、教育基地、榜样示范、强化训练等都不可少,同时也要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提高大学生自我养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童政权认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优良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优良学风的养成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健康心理的养成教育。钟品妍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养成教育进行了探讨,认为高职院校的养成教育应立足于培养目标,突出养成教育的目的性,有计划地进行。重点是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最终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养成。养成教育的内容主要应该包括:思想品德、生活习惯、学习品质、心理品格、创新思维等多方面。杨滨认为,高职学生养成教育的实施途径是多元的,需要从建立科学的学生辅导系统、以教育促养成、完善制度促养成、以管理督促养成、创新认识促养成等六个方面进行。王剑认为,高职实施养成教育的途径包括:建立规则,设计活动,强化培养职业道德素质,加强“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等四个方面。国内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主要从养成教育的内涵、主要内容、基础理论、实施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国外关于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

国外相关的研究内容比较多,从古至今,有影响的理论层出不穷。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最为朴素的养成教育理论,即德行出于习惯,认为要加强习惯培养。17世纪英国思想家洛克的“白板论”也是养成教育的重要论述之一,他认为通过优良的教育、理性的启蒙、内省及反复的练习可以使人形成习惯,培养出良好的德行。19世纪英国教育家纽曼认为,大学应提供博雅教育,大学的职能就是提供智能、理性的思考行为。20世纪美国教育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论,非常客观地指出了道德教育的阶段性和长期性,指出了养成教育长期渐进的必要性。20世纪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了“生活教育”的概念,强调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直接参加社会生活,在生活中接受应有的道德训练。杜威的这个观念对养成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英国大学德育教育目标的内容除了注重宗教知识和传统的教育外,也强调了个人品行和公民意识的养成教育。美国高校没有明确采用“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却有明显的道德培养倾向。在美国,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好公民”是高校德育的灵魂。日本则非常注重大学生教学课程和养成教育的结合,强调理论知识学习和习惯养成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国外养成教育普遍注重道德价值观的养成,重视对受教育者进行良好的价值观引导。强调养成教育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将外在的信息内化为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对国内外养成教育的归纳与评价

国内外众多学者在理论和实践中,对养成教育做了较多研究,尽管表达不同,具有共识。养成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下列要点:高校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体,家庭与社会是辅助系统,养成教育要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形成和发展规律,教育手段要多样化,注重实践,强调学生自主性的激发,立足大学生“知、情、意、行”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为最终目的。养成教育的实施途径和办法,主要包括几个方面:注重“三养成”即,加强规章制度建设,规范养成;树立榜样,示范养成;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养成。注重“三教育”,即规范教育、纠偏教育、陶冶教育。注重“三结合”,即理论教育与实践训练相结合,思想教育与制度约束相结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通过对文献的梳理,结合实际,可以归纳出以下结论,高职大学生的养成教育要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目的、有系统地实施,运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等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成长。养成教育主要分成四个方面内容:认知养成、情感养成、意志养成、行为养成。此外,养成教育虽已形成许多值得借鉴的理论成果,但从已有文献资料来看,仍需进一步研究。

(一)研究内容及对象

目前国内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多集中在内涵、重要性和实施方法等的探索上,其中,针对高职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不多,针对高职女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更近乎空白。

(二)研究深度

目前的研究过于注重从一般性和整体性上研究,而没有更为细致深入的研究,对不同群体养成教育的特殊性研究不够,亟待做进一步深入系统的考察。

四、高职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实施设想———以中华女子学院高职学院为例

在社会快速转型的现实情况下,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型走向大众化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已经成为思想价值取向多元、素质层次交错的复杂社会群体。总体上来说,高职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敢于表现自我等特点。同时,也存在文明修养程度偏低;纪律性不强,自由散漫,缺乏自律意识;文化基础偏低,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信心不强;人生目标模糊等问题。由于中华女子学院的特殊性,女生在学生群体中所占比例较大,而高职女生既具有一般高职学生的特点,同时也具有性别的特殊性。她们自我意识强烈,自控能力差;独立意识强,抗压能力差;普遍存在焦虑等现象。根据高职女大学生的上述特点,可以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全面开展养成教育。

(一)认知养成

认知是学生对事物的是非、真伪、善恶、美丑等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它在养成过程中起着指导作用。在认知养成的过程中,要注重德育教育和规范教育。根据高职学生思想水平参差不齐、纪律性不强等特点,将思想道德教育与规章制度约束相结合,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进而规范行为,内化品质。

(二)情感养成

情感是一种心理表现,它伴随着认识而产生和发展,对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在情感养成的过程中,注重心理教育和赏识教育。根据高职女生心思细腻敏感,抗压能力差,个性较强,又易产生自卑等生理、心理特点,帮助用适当的途径缓解心理压力、管理情绪,同时增强她们的自信心、自尊心,调动她们的积极性,让她们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更加自觉地顺应学校规则的约束,形成积极的世界观。

(三)意志养成

意志是学生在实践某种理想时战胜困难的毅力,体现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与持久动力。在意志养成的过程中,要注重信仰教育、示范教育和熏陶教育。根据高职学生个人主义思想强烈,意志力薄弱等问题,通过信仰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实现信仰对意志养成的引导作用。树立正面典范,激发个体的荣誉感、责任感,培养团队意识,以坚定意志和信念。

(四)行为养成

职成教育论文范文篇4

(一)高职医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高职医学生是职业教育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存在一般高职生身上普遍存在的不足,如自律能力差、自我管理能力低等问题,具体表现在日常的管理中,常出现学生习惯踩点上课、成为低头族、乱扔乱丢垃圾、人际交往中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想法大于行动等不良现象,这些不良习惯严重影响了高职医学生在文明素养、生活健康等方面的发展,有些学生出现知行不统一的情况,即明知道自己的习惯不好,但缺乏改善的勇气,只能随之任由发展。要提升高职医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大国工匠,就必须强化养成教育。(二)高职医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高职医学生顺应职业发展的时代要求,一方面,医学生与普通的高职生不同,他们的服务对象是人,是未来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与普通行业相比,医疗行业更加注重专业性和精密性,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有更高的要求,即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要求高。广大高职医学生要想在行业内获得发展,就必须以行业规范为标准,养成符合职业发展要求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在当前医患关系较为紧张、人民对医疗服务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的形势下,增强医学生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强化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三)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需要。《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文件中强调:“要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引导企业、相关从业人员增强诚信意识,自觉开展诚信服务,加强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加快建设诚信服务制度。”给未来医疗从业人员在诚信上提出具体要求,然而当前医疗卫生领域依旧存在部分医务人员收红包等现象,给医疗卫生行业蒙上了一层阴影。因此,在医学生进入社会之前强化学生的从业道德是做好医学生预备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医学院校整体课业较重、实习周期长的情况下,学校专业教育以外的养成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职医学院校开展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提高对养成教育的重视程度。长期以来,养成教育也是高职院校德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养成教育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出现一抓就紧、一放就松、容易反复的局面,并没有让学生切实养成良好的习惯。究其原因:(1)受医学生课程压力的影响,难以在较为集中的时间开展养成教育;(2)学生主观上的不重视,养成教育并没有给自己带来现实中的实惠,也没有与学生利益紧密相关的奖励政策,使得部分学生内心并不重视;(3)学校没有形成较为严密的养成教育体系,依旧局限在确定一个主题、办几个活动、举办几场讲座等层面上,这些活动之间缺少系统性和联系性。因此,要统筹协商确立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养成教育方案,以科学性和可行性为前提,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养成教育方案。(二)营造浓郁的养成教育文化氛围。学校活动离不开党团学组织等学生组织的影响与渗透,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集思广益,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开展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养成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笑中感悟到养成教育对自身综合素养的重要性。要营造浓郁的养成教育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养成教育的成效终归落到自己的头上,转变过去应付、敷衍的态度,以主人翁的姿态自觉、自发地接受养成教育。(三)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也是一个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过程。教师特别是高校两课教师、辅导员是养成教育的主导力量。在长期的接触与交流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于学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常常会被品德高尚的教师所吸引,不自觉地尊重、爱戴德才兼备的教师,这种尊重与爱戴就会慢慢影响学生的心灵,对文明素养的践行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者尤其应该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以自身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作者:胡柏 单位: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

参考文献:

职成教育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高职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三段式研究

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其专业技术水平只是评价人才的一个方面,道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显得更加重要。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一个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也是其能够适应竞争如此激烈社会的一个必要素质。对高职生来说,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知识储备等可能不具备优势,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只能从道德方面提升。因此,对于任何人,都应该重视自身道德素养的培养,从而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通过课堂教学培养高职生的职业道德

道德,是法律之外的另外一种约束力。对高职生这类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来说,他们更加应该具备过硬的道德素养,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高要求。然而,对职业道德方面,更多的是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自律能力。高职院校要想通过教学来提高其学生的职业道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是很一个不错的选择,第一,高职院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职业道德行为相关的课程或者将其融入到大学《思想道德修养》这门学科中,旨在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其形式并不重要;第二,为高职生开设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学校也应该明确其教学的目的,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作为其必修的一门课程,由于学校的重视,自然会引起学生的重视。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要让学生他们了解自己专业或者今后从事行业的一些特有的道德标准,比如会计专业,他们对财务的管理需要极强的道德素养来完成;第三,通过实习教学来让学生自己体验其工作应有的职业道德,这种培养的效果极好,它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该行业的道德标准,与教师的讲解相比,这种方法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促进职业道德规范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根据我们对道德的认识,一个人的职业道德好坏不仅与其自身的修养有关,与外界的环境也有一定的联系。如果能够将一个人的职业道德转化为其个人道德品德,能够达到固化其道德认知。对高职院校来说,在培养其学生职业道德时,一定要坚持促进学生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结合道德教育的特点,教学工作者应该明确,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不只是教育的目的,而真正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构建道德体系。他们自己对道德的认知可以帮助其自主地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从而实现自律的效果。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学生的道德行为一般表现为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两个方面。外显行为是可以明确观察到的,学生平时的行为表现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其道德素养,这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和观察,进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方式。然而,内隐行为就是无法观察到的,至少是很难被别人发现的一种心理,这种行为的存在给道德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他们无法及时了解到学生的道德水平,其教育工作也很难进行。其次,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对于高职生来说,他们并没有接触到社会,因而他们对社会的认知程度也非常有限,其未来可能受到的社会诱惑也不明确。因此,只有学校提前帮助他们认知社会,明确培养其职业道德的目标,才能保证培养的人才不与社会脱节。与此同死,良好的环境也有助于学生自我身心的培养,这就说明学校良好的范围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具有很好的导向和熏陶作用。

三、促进学生自由自觉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根据有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好的习惯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养成的,要想培养高职生的职业道德,自然要求教育工作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心思,通过了解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特点,才能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第一,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平时的一些小事看似不重要,但是很大程度上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行为,这就要求学生应该从小事做起,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一个当代大学生的要求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这也是高校进行道德教育比较薄弱的环节,即很多高校并没有重视这方面的工作,或者没有开展过,导致其道德教育工作始终没有成效。第二,加强学生的信念教育。职业道德的养成应该是建立在学生自由自觉的基础上的,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具有足够强的信念,让学生自己自觉地坚持其规范的行为,是将职业道德作为一种自然行为来认知,而不是将其作为自我约束力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高职生这类人才来说,他们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是社会对他们的职业道德行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义不容辞地应该帮助其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当然,通过以上所述,通过三段式的教育工作,即使我们知道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比较困难,但是至少为学校提供了可行的参考。

作者:郭学霖 单位: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袁家才.高职大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研究[J].基础理论研讨,2015(31):478~479.

职成教育论文范文篇6

一.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学校的首要工作是教育教学,要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就必须有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素质强的教师队伍,今年工会配合,学校行政开展了一系列的学习教育活动,切实提高了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指导下,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部署下,今年,我校开展了机关效能年活动、创新发展年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及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的活动等。在一系列的活动中,首先,我们加强了政治理论的学习,让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我们工会积极配合,党支部坚持组织教工学习党的基础知识、邓小平理论、文选,学习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将党的政策、路线教育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在提高教师政治觉悟的基础上,开展行之有效的师德教育。

其次,加强了法制学习。在师德教育中,我们坚持以法治教,以法治校。工会组织教职工学习《教师法》《教育法》《工会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并参加普法考试。用科学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用法律的知识维护自己的权利。在学法的基础上,工会协助学校相关部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对师德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成为教师约束自己行为,提高师德水平的保障。

同时,工会将“四个一”活动(即围绕中心建功立业、深化师德师风教育、强化学校民主管理办好维权好事实事、切实维护师生合法权益)结合起来开展,继续深化年度“四个一”活动,巩固活动成果,不断完善校本教研,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我校的上饶市级的课题组活动中,唐庭茂、邵宗欣老师的教育论文获得省级一等奖。严俊英老师的论文、汪兰芬老师指导的学生习作等都获得了部级奖项不等。党员教师、骨干教师优质示范课,青年教师争先课精彩纷呈。

二.坚持校务公开,加强行风建设,发挥工会的监督功能。

教职工是学校的主人,是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和建设者。学校工会长期以来,一直关心职工生活,坚持教代会制度,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增强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1.实施民主管理。

今天我们召开的三届三次教职工代表大会,会前广泛听取了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并形成提案,今天的代表会各位代表将积极讨论,学校领导并给予答复和办理。让全体教职工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学校全方位的民主管理。

2.坚持校务公开。

学校工会全面贯彻、执行上级工会关于“校务公开”的意见精神,积极组织实施学校校务公开。今年,我们对教职工关心的问题如评职、评先、两免一补、学校行政帐目等进行了监督并进行了公示,进一步接受和听取全校师生及人们群众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校务公开使教职工对学校发展前途、改革的目标、管理的方法、工作的程序进行了全面的、深入的了解,全面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广大教职工参与管理学校的意识,加强了学校的民主建设和廉政建设。

三.急教工所急,想教工所想,把工会建成温暖的职工之家。

首先,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年轻教师活动能力强,知识结构先进,为学校增添了新的活力。但是由于年纪轻,思想、情绪会不稳定。为了帮助新教师的成长,做到认真了解新教师的思想状况和生活困难,给他们以温暖的关怀。关心他们的每一步成长,使他们尽快成长为合格的教师。

其次,关心教职工的实际困难。学校工会深入实际,准确了解每一位困难教职工的情况;,并做好登记上报工作和贫困救济帮扶。

学校教职工遇有婚丧产假,学校工会都组织人员前去慰问,把学校的关心送到每个教职工的心坎上。真挚的关怀为广大教职工解除了后顾之忧,使他们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把学校事当作自己事,为学校发展作贡献。

一如既往地做好对退休老教师的关怀和慰问工作。

四.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丰富教职工的业余生活,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职成教育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乡村教师;职称评定;问题分析;解决措施

我国乡村中小学教师在相对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仍坚守在基础教育的第一线上,理应得到社会尊重和公平待遇,尤其在职称评定方面更应得到与城镇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一样公平公正的评审标准。为弄清农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产生原因,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笔者深入到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某乡村中学和小学进行了细致调查研究。

1我国乡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概述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制度是通过对教师思想道德素养、教学工作能力等的一系列综合评价来确定教师职称等级的一种制度。教师的职称不仅关系到教师工资的高低,更是职业价值的标尺,对相对落后的乡村地区更是如此,既有精神层面的慰藉,也是物质生活的依托。我国于2009年启动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2011年起试点范围扩大。为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职业地位、鼓励高学历高素质人才进入中小学教育领域,2013年,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表示,计划在2014年全面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正式施行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等级设置上,中小学教师在职称等级上将分为正高级、高级、一级、二级、三级五个等级,与职称的正高、副高、中级、助理、员级相对应,此外还辅以相对应的评价标准和方法。”[1]

2乡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乡村中小学教师自我发展意识与能力的欠佳,所在学校的相关管理不尽科学,地区经济落后等都使乡村教师发展得不到社会的有力支持和公平对待,教师的职称评定工作也就伴随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职称评定工作中指标不均衡、标准难度大以及评定方式不完善。

2.1职称指标分配不均衡

乡村教师晋升机会少是其普遍反映的问题之一,像学校这种事业单位,尤其是乡村学校中高级职称指标普遍偏紧。在调查问卷中显示,该小学的初、中、高级教师职称的比例为7:2.5:0.5,中学为6.5:3:0.5,两所学校的中高级职称教师都很少,因为指标分配是根据该校现有职工总人数和相应级别职称人数确定,也就是各级别的职称数是有固定数量限制的,如果已经达到或超过这个标准,上级也就不再分配给学校名额。然而这些乡村中小学本身教师数量就少,所以具备中高级职称评定资格的教师迟迟得不到分配指标(见图表1)。同时依照惯例,指标是人事部门按照省市县乡逐级下放,往往是城镇学校多于农村学校,重点多于普通,这种方式容易产生对职称指标的截留与挪用。水平资质相当的教师能否更快的评上高一级职称,就要看自己处于什么水平的学校了,这种情况会使越来越多的现农村教师想办法转入条件和机会优于乡村的城镇学校,同时应届大学毕业生也都更青睐于工资高、发展机会多的城镇学校,从而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的年轻师资供应不稳,教学质量下降,加剧城乡间师资力量的不平衡。

2.2职称评定标准难度大

在职称评定中,城乡中小学教师有着同样的评定标准,但由于地区经济和其他方面发展的落后,恰恰是这种“平等”带来了评比中的不平等。我们在调查咨询中发现,评定中高级教师职称标准的难度大使得这里的乡村教师面临着与其他地区乡村教师同样头疼的难题。第一,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难度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近年国家对教师的计算机能力掌握水平要求也提高,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证对于教师的应聘及职称评定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想要晋升中高级职称,计算机等级证书是晋升之路上的一道坎。而对于部分地区的乡村教师来讲,有的甚至连电脑都没摸过,别提参加更深难度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了。第二,难度大。论文是我国教师职称评定标准的重要一环,它反映教师在所处学科领域的科研水平及见解,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教师对本学科的理解掌握程度。在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标准中,对于参评中高级职称的教师都要求在教育教学类CN期刊上独立发表本学科教研论文,或正式出版教育教学著作,或参编经省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地方课程等。近几年的新闻报道中反映很多大学教师涉嫌学术论文抄袭,那么本身水平就不高的乡村教师来说,要写一份如此高难度的论文很是为难。问卷显示,此中学的中学教师在职期间发表文章著作三篇以上的占9%,一篇到两篇的占15%,剩下的近70%没有文章发表经历。笔者在调研中还看到,乡村学校很少有一定规模的阅览室,更不必提图书馆了,很多教师都是资料无处查,图书无处找,写一篇具有学术性质的论文真是难上加难。而且写论文需要有大量时间。在农村,通常中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往往“身兼数职”,在一些小学,一个老师往往要承担一整个年级甚至多年级的教学,除了超额完成教学工作外,部分本地教师还得在农事繁忙期间兼顾农活。

2.3职称评定方式不完善

现在的教师职称评定一般以专家评审为主,评审组由本市重点中学优秀教师和教研室的教研员组成,评审现场会有多位评委打分,打分前各评委会互相交流。调查中有一多半的教师认为其评审方式不完善,由于职称评定是教师间激烈的竞争,它不光是教师社会地位的体现,更与利益相挂钩,所以经常会出现部分教师弄虚作假的现象,部分参评教师会在提前通过非正常手段达到为自己加分的目的,而评审组很难在短时间内对教师的各项资料进行严谨的分析,自然会对找过“关系”的教师有较深的印象。同时,评定方式的不完善还体现在缺少必要的监督机制,在评定的过程中采用的是无记名投票方式,难以对评审团队进行监督。

3解决乡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问题的主要措施

3.1均衡分配职称评定指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乡村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2]职称数量和等级应向农村地区的中小学一线教师队伍倾斜,落实《教师法》中关于教师职称“定期晋升”的规定。第一,提高乡村教师队伍中高级职称教师数量,对符合评比职称的乡村教师予以政策上倾斜,让符合一定标准的教师都能够在职称上有所收获,改善论资排辈、年轻教师评不上职称的现状。第二,对负责下发职称指标的各级部门进行严格规范和监督,对擅自截留职称指标的更要严肃处理,不能让那些符合标准的乡村教师无职称可评,要让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

3.2合理制定职称评定标准

国家对教师职称制度的改革近年来从未停歇。新华社北京2015年9月2日电,经国务院同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完善评价标准,形成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职称制度,具体评价标准条件要对农村教师适当倾斜。[3]笔者认为,对乡村教师评价标准的倾斜应体现以下三方面:第一,乡村教师的职称评定标准与城镇教师的标准分离。乡村教师职称评定标准应符合实际情况,降低论文、计算机、英语等证书级别要求,尤其在偏远地区应取消对一定等级刊物发表数量上的要求。人事部职称处郑富仕说,1986年中央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转发的原国家教委中小学教师职务实行条例中提出,论文并不是必要条件,现在这种“轻教学,重论文”的做法,是简单操作、照搬高校的做法,根本没有考虑到中小学的职业特点。[4]第二,取消“工龄论”“奖状论”。一些并不擅长科研的一线乡村教师,往往他们的教学方法更受学生欢迎,却在评定过程因为工龄或证书没能得到肯定,所以乡村教师的评定标准应淡化工龄以及所谓的“带头人”“优秀公开课”等奖项,而是根据工作态度以及取得的教学成绩综合评定。第三,“软硬”结合考察。学校教育工作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还有精神知识的传播,担负着育人的任务。农村学生相比于城市学生更需要教师在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引导,所以对参评教师的考察要软硬兼备,注重个人能力的同时,应将个人素质的考核放在更突出的位置。

3.3规范职称评定方式及过程

2011年7月16日,教育部举行新闻会表示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将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5]对于乡村教师的职称评定工作,这样的改革不仅需要落到实处,还需要根据乡村教师评定工作中暴露的问题和实际情况来不断完善内容形式:第一,要规范专家评审制度。最大限度减少评审中的外部利益及人情因素的干扰,可以跨地区选聘专家及优秀教师入选评定队伍,不断更新队伍成员,对评审人员的身份进行保密。第二,完善评审监督机制。引入社会监督,向公众公开评审的程序,全面推行评审结果公示制度,有序操作,规范执行。第三,创新评价方法。在新的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创新评价机制,改革和创新评价办法,采取说课讲课、面试答辩、专家评议等多种方式[6],所以在乡村教师的职称评定中我们不仅可以组织参评教师进行现场授课、答辩等,还应大胆创新,多听听学生的评价,将学生作为一个主体引入教师职称评定制度中。总之,乡村教师的权益如果得不到保障,他们的努力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就会使城乡教育资源分配越来越不均衡。所以教育主管部门要保证评定中的公平性,做到客观实际透明。妥善解决乡村教师的职称评定问题是促进教育资源城乡均衡的重要步骤。为了我国乡村基础教育更好的发展,我们需要给那些默默坚守在乡村讲台第一线上的教师们以相关政策,去重视并支持他们。

作者:丁山 杜桂娥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思琴.教育叙事研究:农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问题再审视[J].教师教育论坛,2014,(12):50.

[2]刘奕湛.我国将改善农村基层边远地区工作教育的待遇[J].农村实用技术,2010,(26):28.

[3]新华每日电讯.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全面推开[N].中国新闻,2015-09-03(8).

[4]叶万军.中小学教师评职称论文并非必要条件[J].教师博览,2000,(4):30.

职成教育论文范文篇8

[1]调查问卷:你所在的教研组的教研计划周期一般是()A1个学期B1个季度C1个月D1年以上第二,学科教研组成员在教研上注重个人奋斗,成员间缺乏密切合作。经对我市70余名名高中历史教师的调查发现,有高达81.82%的被调查者选A,只有不到19%的被调查者选B、C或D。撰写论文或完成教科研成果是教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科研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信息化社会,单靠个人单打独斗、闭门造车,由于个人能力和经验的限制,是无力圆满完成一些重要的教科研课题的,需要课题组团队各成员之间的密切协作和教研室及基层教研组的指导帮助。调查问卷:您的论文或教科研成果的著作人人数是()A本人独撰B2人合著C3人合著D4人以上第三,学科教研组负责人职责不明确,影响其"教研力"和“领导力”的发挥。一般而言,学科教研组长兼任课题组主要负责人。课题组主要负责人的"教研力"和“领导力”影响到整个团队的战斗力,但是负责人究竟承担什么样的职责,怎样切实发挥其"教研力"和“领导力”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2]调查发现,有84.42%的被调查者选B,有67.53%的被调查者选A,另有63.64%的被调查者选C,另有58.44%被调查者选D,除了B项选的比较集中外,其他选项选的很分散。可见,课题组成员对主要负责人所担负的职责的认识是不清楚的,这可能与大家只注意自己的课题分工,不关心课题组负责人的职责有关,也可能与基层课题组负责人职责细则不完善有关。课题组负责人当然不能事无巨细,躬身力行,做好课题组的掌舵人和组织者是其本职工作,但他又是课题组的骨干,应当实际参与课题的论证、申报、撰写和审核工作,并在整个课题开展过程中起模范带头作用。以上是理想状态下对课题组负责人的职责定位。但是,实际上,课题组主要负责人往往是学校的业务领头人,身兼年级副主任、教研组长、课题组负责人、班主任、任课教师数职,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管理任务,哪有时间和精力来专心从事教科研工作?所以,建立专家型教师队伍机制势在必行。可喜的是,部分学校已经设立了“名师工作室”,深入开展教科研工作。如德州一中开始尝试开展专家型教师队伍建设,拨付专项资金,支持业务优秀、科研能力强的优秀骨干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调查问卷:您认为主要负责人在课题工作开展中所担负的职责是()(多选)A贯彻精神B组织分工C督促进展D审核课题第四,学科教研组听评课等教研活动缺乏明确的研究目标,流于形式,缺乏实际效用。调查发现,在问及“每次校教研活动有没有主题”时,有68.83%的被调查者选A,有23.38%的被调查者选B,有6.49%的被调查者选C。可见,少数教研活动没有主题。经深入访谈可知,一些教研组在听课时只是泛泛而听,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导向,没有明确的听课标准,在评课时,只是根据听课记录进行评价,以至于评课支离破碎、不全面、不系统。调查问卷:每次校教研活动有没有主题()[单选题]A都有B大多有C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D没有根据深入访谈可知,在听评课中存在着“老好人”现象,赞扬多批评少、设计多反思少,以至于不能深入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更有效地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

此外,进一深入访谈发现,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基层教研组只是学校教研室和上级教育部门的下级单位,是上级教育部门各项精神和任务的传达者和执行者,缺乏教研的主体性责任感。因而,在一般情况下,教研活动往往是为了贯彻上级教育部门的指导精神和意见而开展,带有很大的被动性,出现“重自上而下的执行、轻自下而上的创造”的现象,实现服务型教研的目标仍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省教科院许爱红主任认为中小学教师从事教研的发展阶段大致上分为三个阶段:个人参与阶段;有教研团队参与的以课题为依托的阶段;有教研团队参与的综合学习型“三位一体”模式.

职成教育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

教师的职业绩效考核是检验教师工作质量和能力的重要标准。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特点:专业性、实用性强,与时代紧密相关,并结合这三个特点,阐述了几点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的应用方式:明确考核目标;确定考核标准;设计和完成考核指标。

一、职业教育及其特点

(一)专业性强。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为了培养某一专门领域的专业职业人才。不管什么职业教育院校,学校的教学目标都是培养有实际实践能力的技术、管理和操作人员,都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实际操作能力。(二)实用性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实用性,指的是院校在办学时,要注重职业的实用性教育,也就是办学所教学生所学能够在一线职业中得到实际应用。这一教学特点就要求院校要加强教学中的实际训练,建设相关专业的实训基地,增多实训课程等等。例如德国的职业教育就采用了“双元制”的职业教学体系,也就是理论教育课程与实训课程同时开展,理论与实训的课程比例要均衡,甚至有的院校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的比例达到1∶1.5,可以说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相当重视实训课程的。(三)与时代密切相关。最后,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是与时代密切相关的。这一点,是由职业教育的专业性和实用性所决定的:职业教育要想培养符合实际生产工作的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就必须按照时代的专业需求来设置相关对口专业和课程。只有与时代紧密关联,才能及时更新专业技术和实训的内容,才能有符合时代的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来进行教学。

二、基于职业教育特点的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及其考核原则

高职院校的教师考核,与院校的职业教育特点有紧密关联。高职院校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主要是对职业教师各方面的教学能力、工作情况等进行评估,从而了解教师的工作表现、个人特点和潜能,提供相关职工信息,为职工评价和改善自己提供依据,也为院校的人力决策提供依据。教师的绩效考核可以为高职院校教师和学校提供各种工作依据,其制定时必须参照以下原则:(1)公平原则,对教师的绩效考核时应该注重客观和公正,评价过程和结果不能受各种主观原因影响而有所偏颇;(2)制度性原则,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的教师绩效考核,应该有一套完整的可实行的制度参考,主要内容为:什么时候进行绩效考核,以怎样的标准进行考核等;(3)“责”“权”并重原则,院校的绩效考核要对教师的职业责任进行评估和要求,但同时也要与教师的权利相挂钩,也就是说绩效考核要评价教师并对其实际工作做出指示,同时也要规范好教师的奖惩权利和晋升权利等等。

三、基于职业教育特点的高职院校教师考核体系的应用

高校的绩效考核就是为了利用和管理绩效考核信息,来帮助教师继续提高绩效,来帮助学校更好地进行绩效管理。本文参照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目标来阐述了以下几个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应用步骤:(一)明确绩效考核目标。应用教师绩效考核体系之前,首先要确定绩效考核体系的考核目标。也就是说这个教师绩效考核体系,要客观地对教师的职业素质、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进行系统全面的了解和考核。一方面,要通过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让教师能完成职业教育要求的教学数量和质量,并且敦促和激励教师完成更高标准、质量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客观分析和利用绩效考核的内容,发现办学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为学校人事管理、教师再学习再培训政策提供客观依据。(二)确定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绩效考核标准。教师绩效考核的标准是用来分析考核内容的重要依据。根据考核标准,对教师的绩效进行分析、评价和指示。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的标准是以专业教育的职业素养为要求,对教师的理论实践课程的数量质量进行考核,并且定量记录。除外,教师绩效考核标准,还要有明确的标准导向界定。一方面,考核标准要定位准确,什么样的考核内容能被定位为合格、定位为不合格、定位为优秀,这一定位导向要明确,不能有偏差或者模糊标准的存在,也不能因人而异,人为操作和影响教师绩效考核。另一方面,要参照学校教学客观要求的专业性、实用性和时代性原则确立考核标准,使其能适用于学校大多数教师,不能确立为只有少数教师能合格,或者教师懈怠工作都能合格的考核标准。例如参照职业教育的特点,高职院校的教师绩效考核标准就可以确定为:考核教师的理论和实用课程的完成数量和质量;考核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内容是否有创新有进步;考核教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可发展的潜力等等。(三)设计和完成教师绩效考核指标。绩效考核指标就是具体的如何实施教师绩效考核的方法。本文结合高校职业教育特点,总结出了一下几点教师绩效考核指标:1、教学工作指标。教师的教学工作内容和效果是绩效考核的重点。结合职业教育特征,教学工作考核指标包括:(1)教学工作内容。包括考核教师任教的理论课程数量、实践课程数量,考核两者的课时数,以及考核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各项竞赛活动,指导学生论文等工作量,最后是考核教师这些工作覆盖的学生层面和数量等,并且对这些能量化的内容确定一个公平客观的标准量。(2)教学工作质量。这方面可以考核教师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教材教案的准备质量,可以考核教师课程作业设计、考试的试卷内容和实训内容设计的质量,可以考核教师对学生的课程过程、课后辅导、学生成绩分析总结的内容质量,考核这些方面教师完成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也考核教师能否按时保质完成这些工作。2、教学成果指标。教学成果指标不同于教学工作指标,教学成果指标偏向于对教师参与和贡献相关专业课程,完成工作指标、科研指标等等的考核。基础指标方面,主要考核教师对其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课程实践方面的参与和贡献,主要考核教师是否参与到学校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革,这些设计是否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要求,还考核教师设计教学课件、参与编写教材等方面的工作和成果,最终总结考核教师在这些方面的参与度和质量度,并且指定为确定的指标。进阶指标方面,考核教师出色完成教学工作之后,获得的各方面的教学获奖,可以包括各种课程设计获奖,教材编写获奖等等,这可以根据实际学校的情况来确定考核的指标。最后,还要确定考核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的指标。包括考核教师专业学术论文、期刊论文、国内国际会议发表的文章等的发表篇数和质量,考核这这些文章被各种数据库收录情况,这些文章的实际社会贡献,对学校教学课程改革的贡献等等,最后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考核教师的科研成果获奖情况。3、教学服务指标。这方面,教师的绩效考核主要指的是教师参与学校教学服务的各项指标。首先,可以以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社团、兴趣小组的工作为考核指标,还可以以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相关专业竞赛比赛,参加各种活动的工作为考核指标。其次,还可以以教师参与培养具有行业前沿技术人才的情况为考核指标,还可以以教师指导和带领学生进行相关实习的情况为考核指标。4、职业道德考核指标。最后,还要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操守。师德是一个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的各项道德指标虽然不多,但是教师的师德考核却是教师绩效考核的重点内容。职业道德考核方面,一是要考核教师的工作态度,考核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负责态度、积极态度和创新态度等;二是要考核教师在学教师队伍中的工作情况,主要是考核教师在队伍中是否有积极的互助、团结、协作精神,而不是搞小团体和孤立等的负面活动;三是对教师工作中的各种出勤情况作出考核,考核教师在日常工作教学中是否有上课迟到、早退、旷工等现象。

四、总结

总的来说,高职院校的教师绩效考核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高校人事管理手段。它能帮助教师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情况和不足,也能帮助学校客观地对教师能力水平进行评价。有利于发展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能力,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队伍水平,也有利于提高学校的人事管理水平,进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崔发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特征辨析[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7(5)

[2]周瑜.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特点及启示[J].现代职业教育,2017(06)

[3]段勋兴,林丽,段勋兰.基于高职学生特点的职业教育方法探析[J].价值工程,2017(21)

职成教育论文范文篇10

六年来我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关心爱护学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严谨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教育水平,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另外,我还坚持教学科研工作,每年至少撰写一篇教学教育论文,从未间断。其中《自批是作文教学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荣获南海市2000年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研究性学习在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中的应用刍议》获得南海市2002年教育教学论文一等奖、全国中语会中南研究中心2002年论文评比二等奖。在任现职的六年年度考核中四年被评为优秀。以下我就任现职6年来的工作做一个总结。

回顾过去的11年,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倾心教育,为人师表

身为教师,为人师表,我深深认识到“教书育人”、“文以载道”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多年来,始终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崇高的品德修养,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教书育人的思想,积极实践“三个代表”。在工作中,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思想素养,热爱、关心全体学生,对学生的教育能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每天坚持早到晚归,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做好各项工作,甚至还放弃节假日的休息,回校做好有关工作;甘于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绝对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学生和教师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较好的教师形象。2000年,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9年,顺德各校设立政教处,我担任本校政教处副主任并负责学校的德育工作。三年间,建立了比较严格、全面的教师和学生德育管理制度、考核评比制度和德育工作的具体方案。由于各项计划、制度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可行性、激励性,全校师生能以主人翁的姿态,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发挥了较好的德育效能。积极创新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认真总结德育工作经验,积极撰写德育论文,提高理论素养。2000年,《校外德育工作的研究与探索》一文获顺德市教师德育论文评比二等奖。我校还积极参与全省的德育科研工作,争取科研课题的立顶,其中,《村镇学校德育适应城市化发展需要的研究》是广东省“十五”德育科研重点课题,本人一直是这个课题主要的主持者、参与者。富有成效的德育科研,有力地促进了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

二、精心施教,形成特色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任务,学校以教学为主,这是办好学校最基本的规律。在教学方面,能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把各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力求教学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本人十分注重提高教学技巧,讲究教学艺术,教学语言生动,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得自然。首先,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以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切实抓好教学工作中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备、辅、考三个环节,花了不少功夫,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备——备教材、备学生、备重点、备难点、备课堂教学中的各种突发因素;辅——辅优生、辅差生、重点辅“边缘”学生;考——不超纲、不离本、考题灵活、开发思维、迅速反馈、及时补漏。教学过程中,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状态,改进教学方法,自始至终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宗旨,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特长顺利发展,知识水平明显得到提高。所任班级学生的中考或镇统考成绩(及格率、优秀率和平均分)名列镇或区同类学校的前茅。其次,在切实抓好教学管理和教学调控工作的同时,坚持深入教学一线,与教师共同制订并实施各种教学计划,共同探讨各种教学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广泛联系教师,了解实际情况,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听课、评课,以事实为依据,以客观的态度,从教学理论、教学创新和教学效果的角度进行评价,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近几年来,我校教学成绩名列全镇或区前茅,受到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本学年始,顺德属于新课程改革实验区,作为教导主任,我始终走在课程改革的最前列,组织全校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说明与开发进行了专题讲解,加速了我校校本课程的建立与使用。第三,教研与教学互相促进。从1997年至今,我一直担任镇物理中心教研组组长一职,每学年的工作计划、措施、组织、效能等方面,均得到全镇各校老师和领导的高度评价,以及镇教育办和市教研室的赞扬。在2001年市中考阅卷工作中,我担任物理组组长,工作出色,评卷结束后,由我独立完成了《2001年顺德市物理中考情况分析》,向市教研室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三、潜心钻研,完善自我

从教22年,在较好地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我还善于进行教学研究,积累教学经验,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基本功。1、“青优课”评比。1993年参加佛山市“青优课”比赛,荣获三等奖;1994年参加顺德市“青优课”评比,荣获二等奖。2、撰写教学论文。1990年,论文《是圆周运动还是平抛运动》被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物理学会评为一等奖;1995年,论文《初中物理姐妹型选择题的复习》在“全国第一届理科考试与命题改革研讨会”上被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1996年,论文《不容忽视滑动变阻器的“最大电流”》在“全国第七届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研讨会”上被评为优秀论文二等奖;1997年7月,论文《巧设比喻,化难为易》在《中学物理》杂志发表;2002学年,顺德区进行“新课标”实验研究,本人撰写的论文《重视物理“过程”教学》荣获顺德区优秀论文三等奖。3、教学基本功比赛。1998年,我参加顺德全市的教师教学基本功“六个一”(上一节好课、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好字、写一篇好文章、编一份好题、答一份好题)比赛,成绩突出,被评为顺德市首批“教学能手”光荣称号。4、继续教育。几年来,积极参加各类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培训,参加每学年的教材教法培训学习;参加电脑初级、中级培训并考试合格;参加普通话培训,测试水平达二级乙等(80分);参加某师范大学举办的主任高级研修班培训,创新了理念,提高了水平。参加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管理本科自学考试,学习刻苦,成绩优良,取得毕业。四、精心哺育,培养新人××**在教师帮带和学生辅导方面,我特别注重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精心组织、辅导学生参加全国初中物理竞赛,成绩突出,1998年,辅导梁福林获省级二等奖、徐锦添获省级三等奖;2000年,辅导曾云获市级二等奖,等等。另一方面,在青年教师帮带活动中,我校采取“一帮一”结对子帮带措施,我负责帮带的青年教师雷艳娥,成熟较快,2002年参加顺德市青年教师教学大赛,荣获市一等奖。自1992年任现职以来,多次受市(区)、镇奖励,近七年年度考核中有四次被评定为优秀,2002年被评为顺德市教书育人优秀教师。成绩属于过去,何况教育教学这门艺术永无止境,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虚心学习,勇于创新,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