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信息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1:45:35

语文信息论文

语文信息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阅读、改革、研究性阅读教学法、信息

什么是阅读?阅读就是通过视觉系统接受书面语言传递的信息,理解书面语言的意义、内容、思想感情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它是与听、说、写并立的。阅读能力指的是阅读者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完成语文阅读的本领。它包含“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内化能力”、“运用能力”、“评价能力”、“创造能力”等等。语文是承载和传播人类文明的工具,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教会学生以语言为工具,自由地、广泛地吸取思想,扩充知识,接受人类的认识成果。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要接受和处理的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是应付不了的。所以,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长年以来,对于阅读教学我们还是停留在静态的阅读客体(文章)的分析层面上,单纯着眼于文本的内容分析、关系分析、结构分析、写作特点分析以及段落大意、内容要点、中心思想和作者观点的归纳等等,具体包括“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的结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六项。即使是所谓的“阅读鉴赏”,也无非局限于“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表现的内容”,“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等等。诚然,这种形式的阅读教学方法,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对于以打基础为主的初中生来说,它注重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巩固。学生能通过每一次的阅读训练,来夯实自己的基础。但对于知识难度加大加深的高中生来说,零碎的基础知识对于他们的语文能力的提高没有多大的作用,更无法应付越来越难的高考阅读试题,因此,这种阅读教学法,学生除了能一个一个的解决阅读材料中的各项问题,却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内容,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见这种阅读教学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于是,上课文阅读课时,活生生的艺术形象不见了,丰富真切的个人感受消失了,剩下的多是支离破碎的“尸体解剖”。

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师的思想在解放,教学模式在改变,语文教改是卓有成效的。尤其是语文新教材的使用,使阅读教学有了大大的改观。比如,初中语文教材中加入了许多意蕴优美的课文,来训练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美感,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总的来说,这些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摒除旧的教学理念,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所进行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仍占统治地位。诸如“语文知识树”、“精讲多练”、“读写结合”等典型教法仍然十分流行。

“文章学阅读教学法”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由朱自清、叶圣陶等老一辈教育家提出并实践过的教学方法,在现代语文教学的早创时期,无疑起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变化,这种教学方法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的教育发展方向了。其主要问题是:一是从文章结构入手解析“范文”;从积累语文知识入手整理范文所提供的内容要点和零碎的语文知识点。多年来一直沿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教学参考书》是典型的例证。其“参考”内容有: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结构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修辞手法、练习答案等等。这种用“生理解剖学”方法和以获得“生理解剖”结果为认知目的的中学阅读教学,违背了阅读的根本目的和阅读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不过是通过各种问题千方百计的将学生的思维点引导到标准答案上来,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发展。二是从“读写结合”入手,把对范文的解析同时扩展为模仿范文的写法来进行作文教学,而真正的专业性的作文训练指导几乎没有了。二十多年来,中学语文课本以文章体裁为依据编组课文单元,用“单元知识”归纳、阐述本单元课文的文体知识,学什么文体范文就设计什么文体的作文。这种课本编辑方式,实际上是把阅读与写作这两种不同的思维过程和心理活动混为一谈。课本成了阅读和写作的共同关照物,因而出现了用文章结构分析来置换、代替阅读信息处理的现象。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写作,为了写好作文,应付考试。从写作的角度解读文章,是现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症结所在。

世上的文章,从其承载的不同信息来看,可分为二类:一类是表达理论、知识的理性文章;另一类是抒发情感,描写形象的感性文章。从创作目的来讲,则是让读者通过阅读来准确、具体地把握作者传递的信息。而文章学阅读教学法是很难培养学生这种阅读能力的。这就象解剖了金鱼,并不等于就鉴赏了它的美丽;测量了长城,却无助于领悟它的雄伟一样。阅读,不能只是去专业性地分析文章结构,以及分析其中包含着哪些语文知识点,而是要根据阅读目的有效地清理作者表达在文章中的内容。

另一方面,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很注重识记与积累课文中出现的文史知识与语文知识。必要的语文知识积累当然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语文知识的积累当作阅读教学的终极目的。事实上,世上的文章不计其数,课文只不过是一个例子。如果仅以课文中出现的知识点为积累目标的话,那实际是挂一漏万;再说,如果学生不能自主的阅读课文、筛选处理信息,识记课文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以及重点语段语意的标准理解,则意义不大。阅读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标准答案并识记它,而恰恰是为了培养学生探求正确结论,准确获取文章信息的能力。

阅读是以准确、具体获取文章有用信息为目的的思想活动。但有用信息不是所有信息,判断是否有用的标准是读者的阅读目的。要教会学生如何确定阅读目的——提出问题,并据此准确筛选文章的相关信息——有用信息。以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杂文为例,按照文章学阅读教学法,本文的阅读教学流程应该是这样:介绍写作背景——解题——分析各个部分(包括重点语句、语段)——归纳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但是,当我们把这篇文章的阅读目的假定为如下几点时,情况就迥乎不同了:一撰写《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五位青年作家烈士》专题报告,则要从本文收集五人的生平事迹、性格特点等材料;二准备做《鲁迅与青年作家》讲演,则要从本文收集有关五位作家与鲁迅交往的材料;三写作论文《试论国民党反动派对左翼文化的围剿》,则要从本文收集五位作家受迫害的材料。

同一篇课文,阅读目的不同,筛选认知的信息也就不同。这是文章学阅读教学法无法解决的。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界普遍呼吁考试应该照顾到学生“学什么考什么”的教学实际,作为妥协,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就规定必教课文的“基本篇目”(暗示考试涉及课本内容的出题范围),这都是文章学阅读教学法理念大有市场的反映。而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方针的实施,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考试中不仅考课内的文段,也考课外的文段,学生往往课内的能按教师新授时的传授要点做好题,而课外的却答不到点子,把握不住内容。这些表明,中学语文传统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已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学生的要求需要了,这种教学方法必须改革了。

综上所述,我提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在现有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基础上,大力倡导开创思维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法”。

因为,在一个资讯高度发达的社会,人们传递信息的手段,表达感情的方式,审美价值的取向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而对人才也有新的要求:不但要知识丰富,更要具备定向检索、分析、综合、利用知识(信息)的能力。中学阅读教学必须要适用这种社会要求。

“研究性阅读教学法”的基本内容是:以目的性为阅读前提,以信息论为阅读理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的准确、快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学生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这里,阅读是被当作一种终身受用的技能看待的。这一点,十分符合当前教育以学生为本、以发展学生为最终目的的教育理念。在一生的学习与工作中,阅读是人们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之一,因而对个人的成长、成才、成就影响都非常之大。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无疑是必须而紧迫的。

就中学现阶段而言,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这个工具性就体现在:看学生习得的阅读能力能不能直接为数学、物理、化学、历史、政治、地理等学科的自学提供最直接的帮助,帮助的程度有多大?我们平时总是说某某学生理科成绩好,但语文不好,这实际上说的是他的语文专业知识不足,并不能说明他的阅读能力差。因为,很难想象一个阅读能力差的学生是如何理解题意、缜密思维的。一个理解力较好的学生可能写作欠佳,但定向筛选信息、研究问题的阅读能力可能很强,也就是说,一个阅读能力差的学生一定学不好理科。这样讲,不是淡化、抹杀语文的学科特征,恰恰是更准确地表述它的作用与工具性。

研究性阅读教学法,是以信息论为理论指导,阅读介质除了传统的书籍报刊外,还应包括视听信息、网络资讯、多媒体等等,它是把阅读材料看成一个系统的信息集,通过识码、解码、编码达到对它的有效理解与把握。过虑次要信息,压缩有用信息,使无序信息条理化,使隐性信息显性化,把信息原码重新组合加工,衍生出新的信息。在这里,阅读已不是语文范畴内的作业,而是读者获取信息的一种手段。因此,读者不能单纯将观察重点放在文章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什么写法等纯语文学科范围内的事情上,而更要关注语言表达了什么信息,什么是重点信息,如何阐述扩充关键信息的等等。也就是说,阅读过程是认知信息的过程,而不仅是识别语文知识的过程。这就是研究性阅读法与文章学阅读法的本质区别。就中学阅读教学的本质与根本目的的而言,要教给学生的就是这种筛选信息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如何通过阅读教学来加强语文修养。不明了这一点,就永远也走不出文章学阅读法的圈子。

我们知道,阅读是人生基本能力之一,主要通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来加以训练。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把它的主观认定为语文学科的专利,更不能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来阉割它的技能性。其实,我们这里强调阅读教学的技能性,并不轻视和妨害语文学科的人文熏陶与专业修养。我们只是呼吁: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从传统的文章学阅读教学中的细微而零碎的语文知识训练中摆脱出来,从语文学科的片面中摆脱出来,培养一种应用于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阅读能力。

有了这种阅读观念上的更新,再审视现在中学的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就明朗了。不妨举一个典型例子比较两种阅读教学法的长短。

例一:

从来的文章家都提倡简练,而列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这诚然是不错的,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状,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这可称为以繁胜简,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中学语文课本《繁笔与简笔》)

文章学阅读教学法阅读设计:

1给下列生字注音:冗沓赅汩。

2首句是多重复句,第一层在哪里?

3文中用了第三次冒号,其作用是什么?

4本段论述的大意是什么?

5写出三个“一字传神”的古代名句。

6与本段观点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删繁就简三秋树,立异标新二月花。

B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C意则期多,字则唯少。

D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研究性阅读教学法阅读设计:

1文中要阐明的观点是什么?

2文段从几个方面论述了这个观点?

3请从作者的基本观点出发,引申出一些新的观点。

4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结合你的写作实践谈谈体会。

很显然,研究性阅读教学法着眼文章信息的处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筛选重点,注重创新。而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则着眼于繁琐零碎的语文专业知识的认识和识记,轻视思维。

研究性阅读教学法并不排斥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但它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语文知识,因此,它从不重复学生已经能够自己做好的事情,它从不要求学生识记可以通过工具书解决的一般性语文知识,它拒绝把语文知识性学习作为阅读教学的能力训练内容。学语文当然要注意字词的读音、字形、词形、意义、修辞、句式、文章写作知识等,但它们不属于阅读教学的范围,更不是阅读能力本身,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却把它们作为阅读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

研究性阅读教学法可以利用一切可供阅读的材料进行,而不仅仅是所谓的名著名篇。因为,对名文的学习是为了满足一种人文熏陶、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的需要,属于象牙塔式的品味阅读,除此,还必须进行大量非名篇的一般信息材料(尤其是科技性、理论性、资料性的)的阅读训练。公务员之家

研究性阅读教学法的课堂组织形式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其基本流程是:一、问题中心,确立阅读目标。以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问题定向;二、自主探索,筛选目标信息。由学生自主独立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三、切磋问题,提高阅读效能。分组讨论、争辩、启发;四、交流评价,反馈阅读质量。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评价。这种教学模式,在真正意义上将教与学完整的结合,实现了教学相长。

研究性阅读教学法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一、主动积极,乐于探索;二、潜心研究,独立思考;三、知疑问难,互动合作;四、善于发现,注重总结。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向教师提问特别多,师生问答不能是简单的对错判定,而应该是平等协商的讨论,所以,学生正确的提问方式应该是:先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再询问老师的看法并与之讨论,如不同意教师的意见,要进一步质疑。

研究性阅读教学法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发展,教师由主宰课堂到主导课堂,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变革。因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做通才教师,而不是只懂语文。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自我全面发展;二、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质疑问题的随机性,使教学过程可能出现不可预知性,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智慧驾驭能力,还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机智敏捷的反应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三、教师不应是知识的仓库、权威和真理的裁判官,而应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四、要乐于吸取和研究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乐于学习和运用新的教学设备(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乐于把阅读教学与现实社会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总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环节,它对于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不断地探索更多更好的阅读教学方法,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使我们的学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

参考文献:

刘朝纲《以大学语文观组织和实施语文教学》1994年

露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

曾海芹《阅读学新论》语文出版社1999年9月

《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法》侯定元广东省珠海市第二中学2000年8月

语文信息论文范文篇2

张志公先生指出:“多年来,语文教学效率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种现象,不应当再继续下去了。”吕淑湘先生也说过:“中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很低,问题很多,可以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其间,尽管有不少人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在教改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时至今日,语文教学的少、差、费仍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原因在哪里呢?①教与学目标不明确、不具体。老师有了教学大纲,有了教学参与书,但有些老师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目标性不强,盲目性较大,教学计划性弱,随意性较大的情况。学生也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转,只知完全听从老师的教授,没有明确学习目标,没有自主意识。②教法与学法陈旧。这些年来我们中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不过,教法陈旧,不知变通,搞“满堂灌”、“题海战”的老师也大有人在,教师在教学中缺乏主导意识;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虽然刻苦认真,由于学习方法不对头,成绩也不理想,再加上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向学生授“渔”,使学生的自读能力非常差,因而学生也不知该怎样去读、去记、去背、去练等等。③教师唱独角戏,一人表演:一块黑板一只笔,一张嘴巴讲到底,即使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还是昏昏欲睡,学生学习被动,对语文学得不感兴趣。所以大力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课堂效率是我们面临一个重要任务。近几年来,彻底放弃了多年来“以老师讲析为主的教学基本模式”,把学生“自读”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轴心和立足点,初步确定了“协同教学”这种模式。

一、“协同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1、“协同教学”是以马列主义认识论为依据,以邓小平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协同理论作为一般科学方法论,吸收“信息论”、“系统论”、“导学论”的合理因素,优化课堂教学内部的结构,协同好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促进协调、同步、合作和互补,增强自我组织能力,产生协同效应,建立纵横相通的知识网络,形成组织相互渗透,能力综合发展的新教学模式。

2、“协同教学”理论依据:①“协同论”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从事激光理论研究中提出来的。他认为大自然是由许多系统组织起来的统一体,这许多系统就是子系统,统一体就是大系统。在某个系统中许多子系统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它们不断地依存和协调的状态中发展变化,以在新的条件下形成新的平衡结构。而由旧的结构转变成新的结构,则有一定的规律,研究本规律的科学就是协同论。协同论原本讲的是自然科学中的现象,但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同样可以利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原理沟通语文教学的内在联系,将教与学所包含的内容,融会贯通,互相渗透,使其发生协调、同步、互补的效率,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②《九年义务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quot;要贯彻启发式的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手、动口、动脑,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而创立的。③现代教学论的指导:(1)叶圣陶先生教导我们:“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从语文教材的工具性和语文教学的目的性出发,“协同教学”设计就是让学生学会一套阅读文章的方法,来达到学生的自能读书,不需要教的境界。(2)“协同教学”是根据钱梦龙先生的“三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设计的,“协同教学”模式中每一环节从大体上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来减少学生阅读中的盲目性、随意性。④自然科学“信息”理论的启示:信息论告诉我们,任何感知实践活动都是信息的吸收和输出,它们和信息的反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信息循环系统。在“协同教学”五环节中,第一环节“制定目标”是建立信息阶段,第二环节“学生自学”,第三环节“学生讨论”和第四环节“教师引导”是处理信息阶段,第五环节“综合练习”是反馈信息阶段。

二、“协同教学”的教学原则

1、目标认同原则:课堂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指导的活动。它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从协同学的观战来看,教学目标是教学系统自组织水平的标志,它对师生的教学活动起定向、维持、强化、激励和调控的作用。没有目标或者目标不明确、不完整,教学就会处于无序混乱状态。

2、协调同步互补原则:协调是师生依据教学目标,教育科学理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统一目标、统一认识、统一行动的过程。协调关系的过程产生同步、互补效应。同步是教学系统各要素运动变化在时序上的一致。互补是教学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

3、自主构建原则:教学过程是一个自组织过程,学生的发展也是一个自组织过程。内部动力是自组织的根本动力,但是其它组织的作用即外因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但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人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和学生素质的自组织过程都是主体自我构建过程。离开主体的自我构建,自组织是不可能实现的,自我构建的过程。也是主体与客体(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4、思维主动开放原则:教学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作为教学系统主体的教师与学生也是一个开放系统。教学系统的开放,主要是同环境进行信息交换。人是教学系统的主体。因此,开放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思维的开放。没有开放的思维,人与外界没有信息交流,心理系统的发展是不可能的。人有被迫开放、被动接受外界信息的一面,但人是有主观能力性的,主动开放是能动性的表现。思维的能动性表现为选择开放的内容,决定开放的程度。因此,思维的主动开放性决定着整个心理系统进化的水平。

三、“协同教学”模式的构成及操作要点“协同教学”是一种融教学论、教学法、教材改革为一体的教学实验课题,运用协同理论,提高教学系统的自组织能力,协调好教学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立起语文教学系统自我调控的机制,使语文教学系统形成新的有序的整体结构,发挥最佳的整体功能,从而促使人的身心协同发展,提高人的素质,这就是协同教学。其教学过程:

1、制定目标:只有明确的训练目标,才能在教学中尽量减少教与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那种心血潮即兴发挥,兴之所致离题万里语文教学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语文教学目标也有其严格的体系,从纵向看有四个层次:《大纲》意识──总目标;年级要求──阶段目标;单元要求──单元目标;课文要求──达成目标。这四层目标之间的关系是:达成目标在课堂中务必落实,紧扣单元目标,体现阶段目标,关联总目标。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必须双向往复,自上而下,全局在胸;由上而下,步步紧扣,这样就可避免教与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学生自学:包括课前预习和课上自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学习目标,按照教材的逻辑程序,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独立地分析、理解教材,并按从低到高的顺序,对学习目标层次(认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作出具体反应,是学生自觉积极地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认知过程。自学的方法是:“四遍自读法”。第一遍:初读全文,粗知大略,圈注字词;第二遍:朗读文章,理清思路,划分层次;第三遍:把握要点,推敲大意,概括中心;第四遍:分析写法,提出问题,准备研讨。其中前三遍可在课前预习时做好,后一遍在课堂上解决。

3、学生讨论:讨论是初步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便于讨论,提高讨论的效果,可以事先把学生的座位搭配好,把思维敏捷,学习成绩好的优等生分散开,就近四人编成一组。在分组讨论中,教师巡视各组并参与他们的讨论。适当启发、点拨、反问、引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对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可以再组织全班讨论。全班讨论,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明辨是非,寻找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引导:经过讨论,有的问题解决了,但仍有不少问题尚未解决,或理解不够深透。这时,学生便把希望寄托于老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重点讲解的时机成熟了。为此,考教师引导要力求生动有趣、言简意赅、掷地有声、富有启发性。教师引导重点应放在“三点”、“一线”上。所谓“三点”是指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新知识的关键点(即教材的重点、难点),理论和实际的联系点,所谓“一线”指前后各课之间、各单元之间和各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教师引导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即指由学生提出、为学生普遍关注且同教材紧密联系的问题。

5、综合练习:完成作业是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逐步达到牢固掌握,以及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都要在一定的练习之后才能达到。教师在处理作业时要做到三个字“少”、“精”、“活”:①作业要“少”,实质上是反对那种既加重学生负担,又达不到预期效果的盲目多练。也就是作业量适当。②作业要“精”,也就是说布置作业不光要注意量,更要注意质,要精心挑选,合理编排。③作业要“活”,是指练习形式要多样化,所涉及的知识每一次都在新的联系中再现,就能使学生每做一道题都有新的发展。同时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不搞“一刀切”,有必做题,选做题,有不同难度分层次的练习题,通过完成作业,使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

四、“协同教学”的基本课型

1、学习方法课:很多学生学习不得法,效率很低,这是中学生课业负担重的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设专课指导学生学会科学地学习。学习方法可以教师教一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情况总结一些。内容包括:学习常规、学习不同学科的方法,心理学的基本知识,逻辑学,哲学知识等。2、自学课:①教师向学生布置自学提纲并进行自学前指导谈话。②学生紧扣提纲进行自学,并将自学成果写在笔记本上。③做一些参考练习题以检查学生自学成果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3、启发课:①教师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地向学生讲解本册、本单元教材的知识体系或一篇课文的学习重点和难点,为学生理解难点提供必要的基础。②教师围绕重点,讲解难点,引导学生从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中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③教师讲完一个问题,要鼓励学生提问,造成学生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空气。④教师要总结一些有规律性的知识。

4、复习课:①教师布置复习提纲并进行指导谈话,复习提纲比自学提纲更简明扼要,抓住要领,突出主要问题。②学生按教师布置的复习提纲,反复思考仍未解决的问题,达到完全理解的目标。③教师请1─3个学生当着全班同学宣讲他们的复习笔记,然后进行评论,提出优缺点,以加深学生对单元教材主要问题的理解。

5、作业课:①教师布置作业和指导讲话。作业要围绕教学目标选一些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要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②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教师巡回进行指导。③教师小结在作业中发现的问题。

6、综习课(单元测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复习和练习,进行独立思考,使所掌握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概念化,所学的技能进一步综合化、熟练化,并同时提高自学能力,发展智力。

7、自改课:①教师上课前抽调一部分学生的作业(阅读练习和作文)看,从中发现一些问题;②教师根据发现的问题,写出自改课的目的,并进行指导讲话;③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自改作业;④教师请1─2位同学当着全班同学总结自己改作业中的情况。⑤师生共同评论,教师总结。

参考书目:

①查有梁的《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与教育科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4月。

②郑和钧的《协同教学原则》、《湖南教育》,1993年11月。

③钟以俊编著的《中外实用教学方法手册》,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10月。

语文信息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传播学;翻译;统计分析;综述

一、引言

任何信息的交换和传递都是一种传播行为,所以信息的沟通过程就是一个传播过程,这种利用一定的媒介和途径在两个互相独立的系统间有目的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活动就叫作传播。把一种语言信息转换成另一种相同意思表达的语言,这种转换行为就叫翻译。而在进行翻译的时候,需要充分地理解源语言所表达的信息,再运用多种方法将理解到的信息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信息,并且可以采用这种新的语言将其准确地表达出来。实际上,翻译是信息传播的一种特殊的形式,这种传播活动涉及不同的地域文化和语言系统,这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传播活动。德国的威尔斯和美国的奈达都认为翻译是信息传播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强调在翻译研究中必须充分重视其传播的性质,他们是从传播学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的代表学者。国内相关研究的先驱者是吕俊教授和廖七一教授:吕俊教授于1997年首次提出了翻译传播学的理论,廖七一教授于同年从信息论角度对翻译进行了深入研究。之后,翻译的传播学理论逐渐引起了国内学者们的关注。为了使研究者进一步了解国内传播学视域下的翻译研究发展情况,笔者对迄今为止11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上刊载的相关论文以及从超新图书和其他购书网站上搜索到的相关专著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它们进行统计分析,完成了此次文献综述。希望对今后国内传播学视域下的翻译研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文献计量法、理论分析法,以及比较研究法,选择了11种外语类核心期刊文章作为研究对象。笔者通过分别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选择以上期刊后,分别在两个数据库中选取关键词和主题词“翻译”与“传播学”对每种期刊进行一一检索,搜索出所有相关论文,将论文汇总后,采取逐一分析法,共得到相关论文10篇,形成了本文主要研究对象。同时,通过对超新数字图书馆和当当网购书网站的搜索,共检索到两部相关专著,一并作为本研究对象。笔者将这10篇论文和2部专著下载构成本研究的资料库,然后再依据文献发表(或者出版)的年份、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来进行整理统计和归纳分析。

三、国内传播学视域下的翻译研究论文和著作介绍

笔者通过上述检索方法,共发现相关论文10篇和专著2部,下面按照发表和出版的时间顺序,将这些论文和专著的内容简介如下。吕俊在《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上发表了论文“翻译学———传播学的一个特殊领域”,并从中外学者围绕翻译性质的普遍争论为出发点,认为翻译是传播学的重要分支,其本质就是传播,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信息交换和交流活动。接着作者从两个方面分析了为什么要把翻译学纳入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并从传播学的角度指出翻译具有实用性、开放性、动态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等五个特点。廖七一在《外国语文》1997年第3期上发表了论文“翻译与信息理论”,并以信息论理论为出发点,认为翻译过程实际是信息交流过程的简略形式,翻译的传输形式划分为两级:第一级为理解过程,第二级为生成目的语并且传达给广大读者。而且,在编码的过程中,译者必须要考虑到信息容道、噪音和冗余以及传输负载等因素。吕俊和侯向群在1998年《外国语》第5期上发表了题为“元翻译学的思考与翻译的多元性研究”的文章。该论文从翻译学学科意识的觉醒和学科建立中的困惑出发,对元翻译学进行思考,指出翻译的本质就是传播或交际,翻译学的研究必须是多元性而不是一元性的。同时,在研究过程中不仅要使动态机体结构与静态分类结构研究保持统一性,也要使翻译保持其独立学科的地位。唐卫华在《外语研究》2004年第2期上发表了论文“论翻译过程的传播本质”,并以传播学为出发点,认为翻译的本质即是传播,翻译过程本质就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进而作者提出翻译过程是以某特定目的为指导,在克服噪音干扰的前提下,尽量不失真地利用反馈作用来传播信息,进而实现了翻译的目的。孙建成和李昕亚在2009年《中国科技翻译》第3期上发表了题为“传播学视角下的网页汉英翻译———兼评故宫博物院英语网页”的文章。该文章首先从大众传播理论出发分析了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关系以及译者和读者的关系,认为英语译者身兼受传者和传播者双重身份,应以英语读者为中心,积极发挥“过滤者”的身份。接着,文章结合网页汉英翻译的特点,对故宫博物院英语网页的翻译进行了评析。段红萍在《外国语文》2011年第1期上发表了论文“社会传播学视角下的武术翻译”,并以武术翻译具有的重要地位为出发点,认可了武术翻译也是社会信息的传递过程,也具有传播学的基本性质,并且指出译者需要着重考虑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语言特点、社会运作、策略运作,以及标准运作。麻争旗的学术专著《译学与跨文化传播对翻译的根本反思》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于2011年9月进行了出版,主要是以跨文化传播的角度通过语言学、传播学和文化学等学科研究方法与基本理论的相互结合来阐述了理论并分析了案例。比如说,关于译制的三章案例分析与“译事”“译传”和“译品”这三章理论阐释是相互对应的,补充和验证了对理论的认识。最后,作者提出了“媒介翻译学”的全新概念。”刘安洪与谢柯的学术专著《传播学视域下的旅游翻译研究》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2014年7月进行了出版,主要运用了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对旅游翻译的本质、过程、噪音、主体、内容、媒介、受众、效果,以及旅游翻译的策略和方法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同时,著者认为传播学视域下的旅游翻译不仅有利于旅游品牌的塑造和推广,还有利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塑造,且能助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汪庆华在《外语教学》2015年第3期上发表了论文“传播学视域下中国文化走出去与翻译策略选择———以《红楼梦》英译为例”,以传播学为出发点来分析了中国文化走出去与翻译策略的关系,并以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个不同的在西方传播的《红楼梦》译本为例,认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既要满足专业读者的需求,更要满足普通读者大众的需要,那么国内译者选择的翻译策略就要偏向异化,而国外汉学家选择的翻译策略则要偏向归化。谢柯与廖雪汝在《上海翻译》2016年第1期发表了论文“翻译传播学的名与实”,从合理性、有效性和科学性来论证了“翻译传播学”之名,接着又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来论证了“翻译传播学”之实,最后该文章认为“翻译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胡庆洪与文军在《上海翻译》2016年第2期发表了论文“从传播学视角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以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为例”,认为传播学视域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基本原则是效果为先原则和目标受众中心原则,接着文章分析了目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存在的目标受众感兴趣和需求的核心信息不突显和文化专有项英译不当这两个主要问题,并结合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例子,该文章提出了对应的改正方法。周楠和谢柯在2018年《外语研究》第6期上发表了题为“从传播学视角看《天演论》的译介及其对文化传播的启示”的文章。该文章主要是站在传播学的角度来考察了《天演论》的译介,严复成功翻译本文的原因主要是在于他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了传播规律,运用了传播学的思想。该文章从充分发挥了翻译传播主体的主体性、“自己人”效应、契合“两级传播”理论以及特殊受众的积极反馈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文章指出中国文化外译的译者应该既要重视翻译过程又不可忽视传播过程,从传播学理论中吸取合理的思想,提高传播效果。

四、传播学视域下的翻译研究统计分析

(一)历年刊文和专著总体分析

作者对历年来国内传播学视域下的翻译研究论文和专著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统计,论文数量:1997年2篇,1998年1篇,1999-2010年2篇,2011年1篇,2015年1篇,2016年2篇,2018年1篇;专著数量:2011年1部,2014年1部。可以看出,国内从传播学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数量较少,且呈曲折发展的态势。自1997年至2018年,22年间总共只有10篇论文见刊,平均每年0.46篇,专著也只有2部。1997有2篇论文出现,1998年又有1篇。但是1999-2010年10年间国内相关研究几乎停滞,只有2篇文章见刊。2011年学者们又开始重视从传播学角度进行翻译研究,这一年有1篇,还有1部专著出版。2012-2014年没有论文见刊,但是2014年有1部专著问世。2015-2016年有3篇文章见刊,2017年没有相关论文或专著,然后到2018年又有1篇文章出现。从这些数字中可以看出,21年来,虽然传播学视域下的翻译研究的历程颇为曲折,但是也在逐渐吸引着诸多学者的关注。

(二)传播学视域下的翻译研究方法

廖传风认为应用研究可以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类。所谓宏观研究指的是在某个实践领域中应用某种理论具有其必要性;而所谓微观研究是指在某个实践领域中应用某种理论的实际操作方法。笔者对历年传播学视域下的翻译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宏观研究的论文:1997年2篇,1998年1篇,1999-2010年1篇,2011年1篇,2014年1篇,2016年1篇;微观研究的论文:1999-2010年1篇,2011年1篇,2015年1篇,2016年1篇,2018年1篇。由于2部专著一部是从传播学角度对翻译进行根本性的反思,一部是从传播学角度对旅游翻译的可行性研究分析,因此笔者把这2部专著都归为宏观研究大类。可以看出,历年来的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论文各5篇,各占论文数的50%。但是有2部专著从宏观角度对传播学视域下的翻译进行了宏观研究,总体而言,宏观研究多于微观研究。

(三)传播学视域下的翻译研究内容

通过对历年刊文和专著的统计分析,1997年至2018年间,国内传播学视域下的翻译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翻译性质(1997年2篇论文,1998年1篇论文,1999-2010年1篇论文,2011年1部专著,2016年1篇论文)、文化传播(2016年1篇论文,2018年1篇论文)、旅游翻译(2014年1部专著)、武术翻译(2011年1篇论文)、网页翻译(1999-2010年1篇论文)和翻译策略(2015年1篇论文)等方面。可以看出,从传播学角度研究翻译性质的论文共5篇,居第一位,占论文总数的50%,同时2011年还有一部专著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表明了国内从传播学角度对翻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翻译性质的重新理解和界定。文化传播方面的论文有2篇,排在第二位,并且占论文总数的20%;同时从传播学角度对旅游翻译的研究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旅游翻译的学术专著在2014年也出版了一部。而武术翻译、网页翻译和翻译策略方面的论文分别都是1篇,各占论文总数的10%。

五、结语

语文信息论文范文篇4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课件下载┆教学论文┆实用文档┆个人简历┆论文中心┆演讲稿┆考试相关┆党团社会┆职场技巧┆作文园地┆法律文书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文书论文网->语文论文->教学内容退出登录用户管理

赞助商

栏目导航

·语文论文·数学论文

·英语论文·政治论文

·物理论文·化学论文

·历史论文·地理论文

·生物论文·音乐论文

·美术论文·体育论文

·信息论文·德育论文

·教育法规·课程改革

·家长频道·教育管理

·教程指导·班主任论文

·教育综合

最新推荐

·用反证法解遗传题的几点

·愉快教学法初探_生物论文

·注重初中生物教学,提高

·转基因动物制造的药品被

·转基因羊的诞生_生物论文

·关于新世纪中学生物课程

·关于新编高中生物必修教

·转基因动物食品安全吗?

·转基因动物_生物论文

·课件制作技巧略谈_生物论

·CAI课件的编制原则_生物

·“根的形态”一节中多媒

热门文章

·大气温室效应和全球

·保护生物多样性_生物

·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

·浅谈纳米技术_物理论

·转基因动物_生物论文

·动植物基因工程介绍

·数学家名中英文对照

·转基因动物食品安全

·[图文]小学音乐课改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

相关文章

·强化学生美育教育发

·强化学生美育教育,

·中小学创新教育及其

·发挥地理优势渗透美

·通过中学化学教学渗

·[图文]中学物理教育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美

·中学外语课堂教学中

·数学新教材中美育因

·把握数学美的特征发

美育的意义及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_语文论文

作者:佚名来源:不详时间:2006-12-1222:46:28人:yujklj68kfg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

[作者]李丽

[内容]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培养审美意识的教育。

中学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内容,其中美育是这个整体的重要组成部份。然而,普遍的情形却是许多学校及教育工作者轻视甚至排斥美育,其所以如此,原因主要有二:或认为无须美育而人自能审美,或认为审美无关宏旨,因而美育无甚意义。这种看法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因此,有必要对美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加以讨论。

无论是自然的、社会的、还是艺术的客观事物,只要具有美的属性,都可以作为人们的审美对象;但是,人们并非天然地就能进行审美,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1)]客观存在的美,先天健全的器官,只是审美的客观条件和素质基础,主体不具备审美意识,审美仍无法进行。审美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人在生理心理素质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审美教育并在审美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审美教育和审美实践的产物。由审美教育和审美实践培育形成“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2)]客观美才能成为审美反映的对象,主客体之间才能构成审美关系。概而言之:人们要进行审美活动,必须具备审美意识,要具备审美意识,美育是必不可少的。

更深入地看,美育的必要性、重要性仍在于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人认识与改造世界、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审美意识是审美掌握世界的方式的心理根源。客观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其属性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人类要掌握客观世界(即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须相应地拥有多方面多层次的方式。审美方式就正是人类掌握客观世界的诸种方式之一。它能使人“按照美的规律”[(3)]去认识、改造世界,而只有充分拥有和运用包括审美方式在内的多种方式,才能使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亦即恩格斯所说的“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4)]总之,无论是从掌握世界的角度还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而言,审美掌握方式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既然如此,作为形成人的审美意识的必要条件的美育,当然就绝不应轻忽而应予以高度重视。

美育之重要,还在于它对其它各种教育活动(尤其是德育、智育)有着促进作用。在这里,只侧重谈谈它对德育、智育的促进。

美育的内容是培养审美意识(美的观念),德育的内容是培养道德意识(善的观念),智育的内容是培育科学意识(真的观念),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科学意识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美育能够对德育、智育产生促进作用。

审美意识中渗透着科学意识。科学意识是求真:以概括、理知的形式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审美意识是求美:以感性直观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美的属性。二者是相互区别、相对独立的;但是二者又是密切联系着的,求美的审美意识必然是以对真的认识和把握为基础的。从最一般的如形色声动静等观念到人事景物情等理解,都是人们对事物的概括和理知的认识、把握,离开这种认识、把握,客观事物对于主体根本无美可言。我们对高山、大海的审美反映,就绝不只是单纯的感官愉悦,而是渗透着一定的理性因素、具有对“真”的认识的性质的。特别是对社会美、艺术美的审美反映,更有着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的重要因素,如对,对《红楼梦》的审美反映,其中必包含有对特定社会历史本质规律的认识、了解,如果对此无科学的认识、把握,断不能对它们的重大审美意义产生敏锐的审美感知和深刻的审美理解。

审美意识中积淀着道德意识。当人在实践中掌握了客观世界规律(真),并运用于实践中时,便产生了道德意识(它是人对客观现实、实践活动是否合乎主观目的、需要的反映、认识,是一种社会功利观念),其后,才从中孕育出审美意识。因而,审美意识在产生之初是等同于道德意识的,客观事物的目的性就是善,也就是美。但是,审美意识一旦产生,就开始逐渐从道德意识中分化出来,相对独立地发展,以自己独特的似乎无功利的形式反作用于客观实践,可以“不顾任何实用的考虑而喜爱美的东西”。[(5)]然而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最终都是为了实现和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和利益,与之根本无关甚或相反的东西,不可能被感受为美;所以,分化独立出来以后的审美意识的具体表现形式尽管可以不与个人当前的实用功利发生直接的联系,在根底里却仍然包含着社会功的利性质,潜隐着比个人直接功利目的远为深广的社会功利目的、需要。总之,相对独立的审美意识虽不等于道德意识,却必然包含着道德意识,只不过它有道德意识的内容和效能,是体现、实现于比较曲折间接的形式里而已。

审美意识中含有科学认识因素和伦理功能性质,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的同时,当然就能间接地使人也得到一定的科学意识、道德意识的培养。

综上所述,可见美育确实是不可缺少不容轻视的一种教育。

美育之必要、重要已毋庸置疑,问题的讨论便推进到:中学教育中如何实现美育?总的说来,美育应该且可以广泛地渗透到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乃至行政管理工作中,从而得到某种程度某些方面的体现。

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美育,是语文教学应有之义,现行的《全日制中学语文大纲》就明确规定了语文教学目的应包括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但认识仅止于此,无以理解它为何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要对此有透彻的理解、认识,必须对美育与语文教学的内在联系,对语文教学实施、贯穿、强化美育的必然性、必要性、可行性,予以探讨。

1.语文教学内容所具有的审美属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必然的联系,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语文教学的过程必须贯穿美育,美育通过语文教学得以实现。

意识是存在的产物。没有审美对象的存在,绝无审美意识的产生。马克思说:“只有音乐才唤醒人的音乐感觉”,[(6)]“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7)]培养审美意识的美育之实施、实现必须以审美对象为先决条件。而正是在这里,语文教学显示了实施美育的优越条件,为美育提供着坚实的基础。这主要表现在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文学性。文学性既是语文教育的特征之一,又是语文教育的巨大优势。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80%的课文是中外文学名作佳作。文学是艺术美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是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的集中反映和形象表现。因此,文学正是绝佳的审美对象。其它非文学的议论文、说明文等,也都有一定的典范性,在思想内容、结构、手法、语言上有着美的品质,不失为审美的对象。由此可见,语文教材本身就是美的结晶,为美育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同时,既然语文教材以美为其本质属性之一,因而语文教学就必须贯穿着美育。必须从审美入手,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形式作出审美感知,进而作出审美的判断和评析,否则,学生一开始就会被阻隔于艺术形象之外,进入不了作品创造的艺术境界,当然也就不能体察作品意蕴和艺术特点,即使是进行主题分析归纳也很难,因为作品的主题是潜藏于艺术形象和艺术形式之中的。不作审美启发引导,只作理论性分析,只能是对完整的语文教学的粗暴阉割,至多只能完成一些知识性教学任务,其主题归纳、形象分析、特色指点等都必是隔靴搔痒、抽象空洞、硬性外加的东西,无以实现语文教学的文学感染、思想熏陶的功能。

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质的统一性,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乃是势之必然。

2.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育的优选途径。美育具有多端性,可以选择多种入手处进行美育。引导学生接触多彩多姿的大自然,使学生从大自然中获得美的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接触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使学生从社会美中去辨别善恶美丑,塑造美的心灵,都是美育的途径。但是,艺术美可以使学生集中地感知美、理解美、体验美,受到美的教育。在谈到社会生活美和文学艺术美时曾指出:“因为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有普遍性。”[(8)]正因为如此,从艺术美入手去进行美育就能实施更高层次的美育,更有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在中学美育中,艺术美则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艺术学科的教学则是实施美育的便捷的途径。其中,语文教学以其课时多、内容广博的特点,自然地应成为实施美育的最佳手段和途径。

3.中学美育的实际情况,决定了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能的重要渠道。中学教学的特殊性,中学生年龄、阅历、知识、心理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决定了中学不宜开设专门的美学理论课(即使是大学,也都是在较高年级才开设美学课程),中学美育的主要任务便只能交给艺术类学科去完成。音乐与美术当然是美育的基础课,且相当专业化,但是,这两门课程的学时实在太少(大多数高中取消了这两门课程),实难起到完成中学美育任务的主要作用。而语文是学生的主课,是学生接触量最多的学科(其学时占中学全部学科总数的30%),且其内容又集中了深广的美。语文教学应当发挥自己的优势,切实而又有效地实施美育。

凡此种种,已足以证明: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本质的必然联系,语文教学是中学美育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学中的美是丰富的,进行审美教育的方式也是多样的。根据语文科的特殊性和语文美育的实践经验,可侧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去进行美育。

语文信息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师网络环境任务策略

(一)

2000年10月26日,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提出要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课程的整合。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和研究,业已拉开帷幕。网络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动力推动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因素进行革命。随着网络技术在学校教学中的广泛运用,网络环境中的教学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和高效性,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显示出独特的内在魅力。

语文,是人们从事学习、工作,赖以思维并进行交际的基本工具。当信息化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信息高速公路上的WWW(全球信息网)、E-mail(电子邮件)、Archie(信息查询)、Netnews(网络新闻)等多种服务正在明显地改变着人类交往、学习乃至工作、生活方式的时候,传统的语文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网络环境下阅读和写作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在阅读方式上,将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并在同电子资料库对话中进行高效率的检索式阅读;在写作方式上,将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和语音输入,从传统纯文本写作到超文本结构的谋划与写作,并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走向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以及在远程交流中阅读与写作的协同化和群体化(如上传、下载、聊天等)。网络环境下阅读和写作方式的这些变革,是不以传统的经典的语文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

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还不强,掌握网络技术和学习新的阅读及写作方式都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语文教育者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整合的争论多于行动,因此,我们必须正视现实,转变观念,认识网络,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环境的新型的语文教学模式,大力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二)

所谓网络环境,是指构成国际互联网(Internet)以及与国际互联网相连的局域网络物理空间的各种硬件设备,以及形成网络正常运行空间的各类软件。网络信息,是指网络上储藏着的各种形式的信息的集合,包括信息内容本身、记录信息的载体、信息的表达形式、信息组织的结构和信息传播的手段等要素。网络教育信息资源是指经过人们选取、组织、序化后的有用信息的集合。网络信息资源的内容特点,在数量上具有海量性,在种类上呈现多类型、多媒体、跨地域、跨语种的特点;在分布上是分散、开放但具有独特的超文本链接和模糊检索关联的统一体;其形式特点则凸显出交互性,基于电子平台、数字编码基础上的多媒体超越了传统的信息组织方式,集中了语言、非语言两类符号,能从一种媒介流动到另一媒介,能以不同的方式述说同一事件,能触动人类的不同感官经验,在本质上成为人机互动的共享媒体;在效用方面,具有共享性、时效性、强转移性、强选择性和高增值性等特点。网络信息资源的上述特点,决定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这就恰恰应合了人本主义和素质教育倡导的主旨。当不少语文教师正在对传统的CAI课件欲做不能、欲罢不舍的尴尬局面中,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教学,已经展现出更广阔的天空。一位具有时代感和责任感的语文教师,不能不对此予以强烈的关注和积极的投入。

语文教育信息资源是网络信息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它在网络计算机上的存储位置,可分为泛在资源、导航资源和本地资源。泛在资源即未做过信息的学习网站,包括大型网站的搜索引擎以及其它广泛存在的网络信息资源。导航资源一般作为学习的辅助材料,它通过目录的形式已完成了非本地资源的信息工作。P2P导航资源,是页面到页面的组织方式。它主要以标题的形式组织信息资源,点击标题即可到达文章的真实IP地址;S2S导航资源,则是站点到站点的组织方式,如网站首页的友情链接等。本地资源是指存在本地服务器或计算机上的信息资源,内容经过深度加工,结构良好,如CSC电子备课系统、K12教学资源等也属于此类资源。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结合学校的网络硬件环境实际,选择利用不同的教育信息资源。

近两年来,中文网络教育资源与日俱增,以语文教学为主题的教育网站也有了一定的数量。过去语文教师中只有极少部分的先行者费时费力封闭式地制作课件辅助教学的状况,将由于网络环境中教学资源的日益丰富和开放而得到根本的改变。如下列的教学网站(页)就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

作文快车(/~zuowenpal)

作文教学网()网上免费作文集,每周作文教学,语文教参,作文论坛,学生bbs。

作文岛(/~zowendao)

中学语文网(/helixing)有不少用PowerPoint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中小学flash课件下载,超大规模教学论文库,教案库、教师交友,php维护,强劲数据库支持。

中小学生作文网

中山语文()

中基网语文教育

正宗语文网(/~zowendao)

语文之友

语文在线课堂()

语文网园语文教学与多媒体网络"相结合,有各类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

语文网络教育频道()

语文大观园(/~wcunzhi)大语文网站,有逻辑、修辞、诗词、对联、开心果园等版块。

语文E网()

一苇渡航()

新华拼音输入法()新华拼音输入法,汉语拼音文字,中文速记,汉字编码,中国语文现代化,中国语言文字,汉语普通话。

网上语文课堂华南师大中文系网上教学课题组主办。

网上语文课堂()提供语文教学辅导及高考信息。

天方网()初中语文学习辅导与练习,并提供解答。

人教社中学语文

全语文五程式学习钥匙方略()课题组的一些资料和活动的最新信息,语文学习的讨论和研究,文学社、课件、教案等。

黄金书屋-成语故事(/book/41/104005.html)

汉拼文与文字码(/%7Ehpwen)

高中语文辅导站()

高考语文复习教与学()

高考网址(/gaokao/url.htm)会集全国各地高考网址,其中有大量的语文教学资源。

成语查询系统(/file/utility/otheru/2000083104.shtml)

K12-语文教学天地(/teacher/sub_edu/chinese)

4U电脑书库()中华文化通志,汉语大词典,中华古汉语字典的Internet版。

(三)

近年来,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向基础教育教学领域的迅速扩展,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及其培养在各国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美国对中小学信息素养的要求,简而言之有以下八条:1、具有信息修养的学生能有效和高效地获取信息。2、能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3、能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4、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5、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6、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7、能认识信息对民主社会的重要性。8、能实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根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训练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以信息论看理解能力,它应当包括高效获取信息,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有效地吸收、存储并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而表达能力,则应当包括运用文本和超文本表达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并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基于上述的理解,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

在语文的理解和表达体系中,阅读与写作是最重要的板块。如前所述,在信息社会的网络环境下,阅读和写作方式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因此,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力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指导学生学会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和写作。

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大致有五种类型:一是为大体了解读物内容的浏览性阅读,二是为透彻理解读物内容的理解性阅读,三是为获得审美愉悦的鉴赏性阅读,四是为提高写作能力而进行的借鉴性阅读,五是为研讨特定问题的探究性阅读。从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看,浏览性阅读(博览)和探究性阅读(精读)未能受到重视。因此,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应以博览精读为目标,使学习者以现代化的开放性的阅读心态,适应网络信息全方位、高密度的资源特征和呈现方式,适应信息社会对新一代公民文本表达并兼具超文本表达能力的要求。

浏览性阅读要求是经常浏览书报杂志和网络信息,能快速提取主要信息,准确筛选所需信息。探究性阅读则要求围绕专题搜集、整理相关材料,并能针对专题提出自己的某种见解。阅读过程中的浏览与探究,整体教学过程中的阅读与写作,都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在方法上,可以指导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的有关文本,并进而开展探究性的系列活动。在教学过程上,湖北省李克刚老师设计过如下的学习流程:1、明确方向,提出建议。如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时,组织学生在Internet环境下,以"传记文学"为方向进行阅读,进而要求学生在网络上把该文改写成《刘和珍君传》。2、主题搜索,制作卡片。在明确方向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搜集某一主题的相关资料,制作电子读书卡片,初步筛选、收集信息。如在开展《祝福》阅读教学时,有的学生就通过搜索引擎在网上寻找相关信息,把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集中在一起进行分析。3、归纳整理,分析理解。即引导学生对各种资料进行归类,发展学生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4、展示观点,深入认识。在占有大量信息并进行初步归类加工后,引导学生继续完善、加深对阅读主题的认识,对重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从不同角度去认识、理解事物事理。在网络环境下可以组织学生在聊天室里写作,发表看法,交流意见,衍生创造出新的信息。

网络环境下以博览精读为目标的阅读,是以信息论为理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教学模式。学生的阅读对象除了传统的书籍报刊外,还有更为丰富的即时的网络资讯、多媒体信息。通过博览精读,学生将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为联系生活提供更多的条件,从而扩大学习时空,激发写作兴趣,有效地强化作文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时下的网络空间已经为学生发表作品提供了极为自由和广阔的阵地,学校、学科、班级、个人主页正层出不穷,E-mail(电子邮件)、ICQ+Netmeeting(网络寻呼+聊天室)、BBS(电子公告栏)等也都可以成为学生发表作品交流信息的良好载体。学生对作品发表欲的满足,将直接激发创作欲,形成良性循环,促进语文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同步提高。

我国教育技术专家桑新民博士指出:"中国网络教育模式必须完成教师灌输为主向学生自主与协作学习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教师有各自不同的专业,但各专业教师共同的使命则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网络技术当然不是包治教育百病的灵丹妙药,但毫无疑问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包括语文科在内的各专业教师首先必须自己先学会高效地学习。这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

2、桑新民:《基础教育如何迎接数字化生存的挑战》,《人民教育》2001年(8);《从印刷时代走向信息时代》,《福建教育》2001年(3)

3、李克刚:《网络环境中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探讨》,

4、俞高敏:《信息技术与语文创新教育研究课题报告》,

语文信息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师网络环境任务策略

(一)

2000年10月26日,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并提出要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课程的整合。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和,业已拉开帷幕。网络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动力推动着教学内容、教学、教学技术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因素进行革命。随着网络技术在学校教学中的广泛运用,网络环境中的教学以其特有的性和高效性,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显示出独特的内在魅力。

语文,是人们从事学习、工作,赖以思维并进行交际的基本工具。当信息化成为当今人类的重要特征,信息高速公路上的WWW(全球信息网)、E-mail(邮件)、Archie(信息查询)、Netnews(网络新闻)等多种服务正在明显地改变着人类交往、学习乃至工作、生活方式的时候,传统的语文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网络环境下阅读和写作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在阅读方式上,将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并在同电子资料库对话中进行高效率的检索式阅读;在写作方式上,将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和语音输入,从传统纯文本写作到超文本结构的谋划与写作,并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走向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以及在远程交流中阅读与写作的协同化和群体化(如上传、下载、聊天等)。网络环境下阅读和写作方式的这些变革,是不以传统的经典的语文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

,我国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机能力还不强,掌握网络技术和学习新的阅读及写作方式都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语文教育者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整合的争论多于行动,因此,我们必须正视现实,转变观念,认识网络,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环境的新型的语文教学模式,大力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二)

所谓网络环境,是指构成国际互联网(Internet)以及与国际互联网相连的局域网络物理空间的各种硬件设备,以及形成网络正常运行空间的各类软件。网络信息,是指网络上储藏着的各种形式的信息的集合,包括信息内容本身、记录信息的载体、信息的表达形式、信息组织的结构和信息传播的手段等要素。网络教育信息资源是指经过人们选取、组织、序化后的有用信息的集合。网络信息资源的内容特点,在数量上具有海量性,在种类上呈现多类型、多媒体、跨地域、跨语种的特点;在分布上是分散、开放但具有独特的超文本链接和模糊检索关联的统一体;其形式特点则凸显出交互性,基于电子平台、数字编码基础上的多媒体超越了传统的信息组织方式,集中了语言、非语言两类符号,能从一种媒介流动到另一媒介,能以不同的方式述说同一事件,能触动人类的不同感官经验,在本质上成为人机互动的共享媒体;在效用方面,具有共享性、时效性、强转移性、强选择性和高增值性等特点。网络信息资源的上述特点,决定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这就恰恰应合了人本主义和素质教育倡导的主旨。当不少语文教师正在对传统的CAI课件欲做不能、欲罢不舍的尴尬局面中,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教学,已经展现出更广阔的天空。一位具有感和责任感的语文教师,不能不对此予以强烈的关注和积极的投入。

语文教育信息资源是网络信息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它在网络计算机上的存储位置,可分为泛在资源、导航资源和本地资源。泛在资源即未做过信息的学习网站,包括大型网站的搜索引擎以及其它广泛存在的网络信息资源。导航资源一般作为学习的辅助材料,它通过目录的形式已完成了非本地资源的信息工作。P2P导航资源,是页面到页面的组织方式。它主要以标题的形式组织信息资源,点击标题即可到达文章的真实IP地址;S2S导航资源,则是站点到站点的组织方式,如网站首页的友情链接等。本地资源是指存在本地服务器或计算机上的信息资源,内容经过深度加工,结构良好,如CSC电子备课系统、K12教学资源等也属于此类资源。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结合学校的网络硬件环境实际,选择利用不同的教育信息资源。

近两年来,中文网络教育资源与日俱增,以语文教学为主题的教育网站也有了一定的数量。过去语文教师中只有极少部分的先行者费时费力封闭式地制作课件辅助教学的状况,将由于网络环境中教学资源的日益丰富和开放而得到根本的改变。如下列的教学网站(页)就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

作文快车(/~zuowenpal)

作文教学网()网上免费作文集,每周作文教学,语文教参,作文论坛,学生bbs。

作文岛(/~zowendao)

中学语文网(/helixing)有不少用PowerPoint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中小学flash课件下载,超大规模教学论文库,教案库、教师交友,php维护,强劲数据库支持。

中小学生作文网(/index.htm)

中山语文()

中基网语文教育(/xueke/yuwen/index.htm)

正宗语文网(/~zowendao)

语文之友(/~lzyjm)

语文在线课堂()

语文网园()"语文教学与多媒体网络"相结合,有各类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

语文网络教育频道()

语文大观园(/~wcunzhi)大语文网站,有逻辑、修辞、诗词、对联、开心果园等版块。

语文E网()

一苇渡航()

新华拼音输入法()新华拼音输入法,汉语拼音文字,中文速记,汉字编码,语文现代化,中国语言文字,汉语普通话。

网上语文课堂(/index.htm)华南师大中文系网上教学课题组主办。

网上语文课堂()提供语文教学辅导及高考信息。

天方网()初中语文学习辅导与练习,并提供解答。

人教社中学语文(/zhongyu/index.htm)

全语文五程式学习钥匙方略()课题组的一些资料和活动的最新信息,语文学习的讨论和研究,文学社、课件、教案等。

黄金书屋-成语故事(/book/41/104005.html)

汉拼文与文字码(/%7Ehpwen)

高中语文辅导站()

高考语文复习教与学()

高考网址(/gaokao/url.htm)会集全国各地高考网址,其中有大量的语文教学资源。

成语查询系统(/file/utility/otheru/2000083104.shtml)

K12-语文教学天地(/teacher/sub_edu/chinese)

4U电脑书库()中华文化通志,汉语大词典,中华古汉语字典的Internet版。

(三)

近年来,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向基础教学领域的迅速扩展,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及其培养在各国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美国对中小学信息素养的要求,简而言之有以下八条:1、具有信息修养的学生能有效和高效地获取信息。2、能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3、能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4、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5、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6、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7、能认识信息对民主的重要性。8、能实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根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训练者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以信息论看理解能力,它应当包括高效获取信息,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有效地吸收、存储并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而表达能力,则应当包括运用文本和超文本表达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并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基于上述的理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

在语文的理解和表达体系中,阅读与写作是最重要的板块。如前所述,在信息社会的环境下,阅读和写作方式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因此,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力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指导学生学会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和写作。

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大致有五种类型:一是为大体了解读物内容的浏览性阅读,二是为透彻理解读物内容的理解性阅读,三是为获得审美愉悦的鉴赏性阅读,四是为提高写作能力而进行的借鉴性阅读,五是为研讨特定的探究性阅读。从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看,浏览性阅读(博览)和探究性阅读(精读)未能受到重视。因此,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应以博览精读为目标,使学习者以现代化的开放性的阅读心态,适应网络信息全方位、高密度的资源特征和呈现方式,适应信息社会对新一代公民文本表达并兼具超文本表达能力的要求。

浏览性阅读要求是经常浏览书报杂志和网络信息,能快速提取主要信息,准确筛选所需信息。探究性阅读则要求围绕专题搜集、整理相关材料,并能针对专题提出自己的某种见解。阅读过程中的浏览与探究,整体教学过程中的阅读与写作,都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在上,可以指导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的有关文本,并进而开展探究性的系列活动。在教学过程上,湖北省李克刚老师设计过如下的学习流程:1、明确方向,提出建议。如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时,组织学生在Internet环境下,以"传记文学"为方向进行阅读,进而要求学生在网络上把该文改写成《刘和珍君传》。2、主题搜索,制作卡片。在明确方向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搜集某一主题的相关资料,制作读书卡片,初步筛选、收集信息。如在开展《祝福》阅读教学时,有的学生就通过搜索引擎在网上寻找相关信息,把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集中在一起进行。3、归纳整理,分析理解。即引导学生对各种资料进行归类,学生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4、展示观点,深入认识。在占有大量信息并进行初步归类加工后,引导学生继续完善、加深对阅读主题的认识,对重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从不同角度去认识、理解事物事理。在网络环境下可以组织学生在聊天室里写作,发表看法,交流意见,衍生创造出新的信息。

网络环境下以博览精读为目标的阅读,是以信息论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教学模式。学生的阅读对象除了传统的书籍报刊外,还有更为丰富的即时的网络资讯、多媒体信息。通过博览精读,学生将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为联系生活提供更多的条件,从而扩大学习时空,激发写作兴趣,有效地强化作文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时下的网络空间已经为学生发表作品提供了极为自由和广阔的阵地,学校、学科、班级、个人主页正层出不穷,E-mail(电子邮件)、ICQ+Netmeeting(网络寻呼+聊天室)、BBS(电子公告栏)等也都可以成为学生发表作品交流信息的良好载体。学生对作品发表欲的满足,将直接激发创作欲,形成良性循环,促进语文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同步提高。

我国教育技术专家桑新民博士指出:"网络教育模式必须完成教师灌输为主向学生自主与协作学习为主的性转变"。教师有各自不同的专业,但各专业教师共同的使命则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网络技术当然不是包治教育百病的灵丹妙药,但毫无疑问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包括语文科在内的各专业教师首先必须自己先学会高效地学习。这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

[]

1、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

2、桑新民:《基础教育如何迎接数字化生存的挑战》,《人民教育》2001年(8);《从印刷走向信息时代》,《福建教育》2001年(3)

3、李克刚:《网络环境中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探讨》,

4、俞高敏:《信息技术与语文创新教育课题报告》,/teacher

语文信息论文范文篇7

***

作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首先要求写作者具备一定的思想水平,同时要求写作者必须掌握并会灵活运用具体的知识、词语、章法、写作技巧等等。当今社会的日益信息化、效率化,对作文教学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当前作文教学状况却不尽如人意。因此,《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特作如下强调:“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衡量学生语言水平的重要尺度,应当十分重视。”作文教学虽然改革不已,然而往往是重局部而轻整体,重环节而轻过程,不成系统。笔者从教30余年,作了系统的探索,作了全程的尝试,收到一定效果。本文拟就改革作文教学的理论依据、具体方法以及好处谈谈个人的浅见。

没有正确的理论,便没有正确的行动。作文教学改革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离不开吸收新的科研成果,诸如认知理论、“三论”理论、优化理论等等。

认知理论是以研究和模拟人的智能为目标的认知心理理论,在我国称为思维科学。它把人的认知过程分两步,第一步是信息传入编码,第二步是内部信息加工。简言之,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知识和能力。作文教学,说到底不外乎两点:向学生传授写作知识,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我以为,传授知识多在学生动笔之前,培养能力多在学生运笔之中。因此,就作文训练全过程而言,应当强化信息输入,突出信息加工。具体讲,作文指导应侧重介绍相关写作知识,尤其是文体知识,至于怎么写好,应放在修改过程中去比较,去品味,去把握。只有如此,学生作文时才能走出朦胧,走向明白。

“三论”对作文教学亦有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如作文训练计划的制订,就离不开“结构合理的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的相加”原则。只有遵循整体原则,才能既注意全程,又不忽略细节。再如传统作文批改是一次性信息输出与输入,如果根据信息论处理作文批改,它就变成了“教师输出→学生输入→学生输出→教师输入”式的良性循环系统。在这样的系统中进行作文训练,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空前高涨。

优化理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来的。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环节都很重要。传统作文教学之所以效果甚微,恐怕与尚未优化不无关系。只有根据优化理论优化作文教学的全程(包括每个环节),才能彻底医治传统作文教学一味灌输、被动训练的顽症,才能松绑教师,松绑学生,才能让学生成为写作的真正主人。

根据上述,窃以为作文教学改革可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第一,作文指导——变封闭型为开放型

半个多世纪来的作文指导,都是一读范文,二命题,或给材料,三讲解,从审题立意到选材安排,四提要求,注意事项。封闭型,四步曲,唱腻了,师生双方都没有兴趣。无数反馈信息表明,如此指导,学生写出的作文从立意到构思,甚至遣词造句,都大同小异,千篇一律。如果改为开放型,情况大不一样。所谓开放型,我的理解和做法是教师少指导,让学生先直接进行写作。具体说,就是将作文指导分两次进行。作前,结合阅读教学,精要简明地介绍一点写作基础理论知识,侧重文体知识;作中,再根据学生写作情况具体提出修改加工意见。或许有人摇头,说如此无异于纸上谈兵。然而,我以为作文确如古人所说:“定体则无,大体则有。”各类文体的文章,还是有其“规”可循,有其“方”可行的。所以,作文指导就要简要地讲讲有关“规”和“方”的知识,这是必要的,可行的。比如,写议论文,就简要地说说议论文的思路,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用范文澜先生的话说:“根本宗旨在于讲明作文的法则。”至于应当提出什么论点,应当选择哪些论据,应当从哪些方面论证等等,大可不必统一“指导”。

实际上,开放型指导比封闭型指导花的时间要多些,可是,这样训练,既符合信息论,又优化了作文指导,使信息输入与信息加工交错进行,相辅相成,感悟效果明显。学生写作实践表明:不仅有针对性,有效果,而且很有个性,如同他们的脸,各不一样。

第二,作文批改——变一支笔为几十支笔

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师的一大沉重负担,白天改不完晚上改,在校改不完带回家改。教师花的精力和时间很多,学生所得却很少。原因很简单,批改陷入传统的学生作文,教师批改,互不联系的落后状态中。批改批改,批批改改。教学论告诉我们,作文批改应当是师生共同的思维活动,应当是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传统批改的明显弊端在于局限于教师一方。

如果变一支笔为几十支笔,立即会出现崭新局面,立即会产生教学“共振”的最佳效果。所以,《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明确指出:“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可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或组织他们互相批改。”变一支笔为几十支笔的具体做法是:一指导学生自改,二组织学生互改,三组织学生集体改,四教师批改。同一篇作文,一般须用几种批改方法。因为同一方法用长了,难免模式化、程式化,乃至僵化。

实践表明,变一支笔为几十支笔,完全符合认知规律,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在作文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和认真推敲的积极性,而且参与批改的过程就是再学习和再提高的过程,它促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结合上产生新的飞跃,写作水平在实践中获得提高。

第三,作文评讲——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传统的作文评讲是“一言堂”,教师一个人唱独脚戏,朗读优秀作文、剖析典型病例、指导修改等。学生长期处于接受者或被审批者的地位,这实际上是“满堂灌”、“填鸭式”在作文教学中的反映。结果,自然滋生厌恶情绪。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无论是优秀习作,无论是典型病例,都可以变教师一个人评说为师生共同议论,各抒己见。这时,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其中一员。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都十分明显。师生相互切磋,各显其能,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实践表明,如此信息传递,师生才能高度协调,也才能产生同步共振的高效果。自然,有时会出现分歧,但是真理越辩越明,经过讨论,评价会逐步趋于一致,达到预期目标便可结束。

“群言堂”评讲是学生露一手的好机会,也是品评和接受品评的好方法。人人动脑筋,个人显其能,大家有长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普遍获得提高。

第四,作文训练——变单一式为复作循环式

大凡作文,都是一次指导、一次写作、一次批改、一次评讲、一次发还。这个训练程式实在是得其表而失其里,是少慢差费的初级训练。

根据“三论”理论,我的作文训练采用小重复大循环的模式。小重复即复作,指一篇作文一次写不好再写第二次,第二次还不满意再写第三次,直到规范化为止。复作的过程是再认知再掌握的过程,即从不甚懂到理解,从不甚会到把握的过程,即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过程。比如训练议论文写作,学生对“三大块”——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正论)、解决问题(结论)把握不住,我一不替学生,二不只写几句批语就了事,而是教学生差什么补写什么。如此边实践边认知,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议论文的大体思路。与其让学生糊里糊涂写十篇,不如教学生写好一篇。

大循环是指文体、题材类别和命题类型而言的。中学生一般要求能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一定阶段集中写一种文体的文章几篇,然后换一种文体再写几篇,这是一种循环。第二种,进行题材类别的循环训练,如理想方面写两篇,一篇记叙,一篇议论;爱祖国方面写三篇,一篇记叙,一篇说明,一篇议论。第三种,不同命题类型循环训练,比如全命题、半命题、给文字材料单作、给文字材料多作、看图作文、选题作文等等。这样多途径进行循环训练,不仅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明显地有利于“以不变应万变”能力的培养。

第五,作文活动——变室内为社会

长期以来,学生写作属于闭门造车,更缺少竞争。因此,写来写去不见成效。改变这种局面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鼓励学生“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二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作文大赛。只有“声声入耳”“事事关心”,才能把学生的视线引向大社会,写作题材才能丰富;只有经常参与竞争,才能为满足中学生的表现欲提供一定的机会,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智能。组织参赛,学生写作积极性空前高涨,写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第六,作文发还——变揣进抽屉为相互传阅观摩

作文发还算是作文教学的最后一道工序。一般做法,或让科代表在评进前发下,或教师评讲时在课上发。学生一般又只是看下分数和评语,便迫不及待地揣到抽屉里,效果甚微,亟待优化。我不发给学生本人,改为分组交叉发放。发到学生手之后,要求他们边看同学同题作文,边做笔记,记下意见、感受。然后,同桌交换、前后桌交换、邻桌交换。这样,每位同学起码可以看八位同学的同题作文,且都作了笔记。最后,物归原主。各人再看自己的作文,进行比较思考,再改一次自己的作文,还把笔记整理出来,写成短文。如斯,就把作文发还变成可控制的信息传递过程,变成一次优化了的作文训练。这个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我比照的过程。这种作文比照过程,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和有效的借鉴性。这不但让每个学生享有了赞扬和批评的权利,而且有利于学生自我提高写作水平。

实践表明,吸收相关最新理论进行的这些改革,都是扎扎实实“教学生学”(陶行知语)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训练一段时间,学生既获得了写作知识,又提高了写作能力,也培养了写作习惯,产生了多元效应。其具体好处可归纳为如下四点:

第一,可操作性强

根据认知理论、“三论”理论、优化理论提出的作文教学改革办法,从头到尾,步步分清,步步落实。在实施过程中,哪里出了偏差,就在哪里纠正,不至于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混乱局面。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师生心里都有底。因此,克服了传统作文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和简单化,形成了一个较好的可控制的系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第二,信息传递加强

教学中,师生传递信息的方式一般有四种:①师→生单向式;②师←→生双向式;③师←→生、生←→生双向式;④师生、生生多向式。传统作文教学采用①式较普遍。实施上述改革,充分运用了②、③、④式,有效地加强信息传递,优化了信息传递,在保证信息畅通无阻的同时,融洽了师生感情,师生朝着一个目标共同努力。

第三,减少许多无效劳动

从时效上讲,这些作文教学改革,便于集中优势兵力,对存在问题打歼灭战,因此,大大减少了许多重复无效的劳动。指导不再是泛泛而谈、千篇一律;批改不再是教师单一劳动;发放作文本子不再是揣进书包了事。

第四,写作水平提高快

语文信息论文范文篇8

***

作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首先要求写作者具备一定的思想水平,同时要求写作者必须掌握并会灵活运用具体的知识、词语、章法、写作技巧等等。当今社会的日益信息化、效率化,对作文教学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当前作文教学状况却不尽如人意。因此,《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特作如下强调:“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衡量学生语言水平的重要尺度,应当十分重视。”作文教学虽然改革不已,然而往往是重局部而轻整体,重环节而轻过程,不成系统。笔者从教30余年,作了系统的探索,作了全程的尝试,收到一定效果。本文拟就改革作文教学的理论依据、具体方法以及好处谈谈个人的浅见。

没有正确的理论,便没有正确的行动。作文教学改革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离不开吸收新的科研成果,诸如认知理论、“三论”理论、优化理论等等。

认知理论是以研究和模拟人的智能为目标的认知心理理论,在我国称为思维科学。它把人的认知过程分两步,第一步是信息传入编码,第二步是内部信息加工。简言之,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知识和能力。作文教学,说到底不外乎两点:向学生传授写作知识,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我以为,传授知识多在学生动笔之前,培养能力多在学生运笔之中。因此,就作文训练全过程而言,应当强化信息输入,突出信息加工。具体讲,作文指导应侧重介绍相关写作知识,尤其是文体知识,至于怎么写好,应放在修改过程中去比较,去品味,去把握。只有如此,学生作文时才能走出朦胧,走向明白。

“三论”对作文教学亦有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如作文训练计划的制订,就离不开“结构合理的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的相加”原则。只有遵循整体原则,才能既注意全程,又不忽略细节。再如传统作文批改是一次性信息输出与输入,如果根据信息论处理作文批改,它就变成了“教师输出→学生输入→学生输出→教师输入”式的良性循环系统。在这样的系统中进行作文训练,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空前高涨。

优化理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来的。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环节都很重要。传统作文教学之所以效果甚微,恐怕与尚未优化不无关系。只有根据优化理论优化作文教学的全程(包括每个环节),才能彻底医治传统作文教学一味灌输、被动训练的顽症,才能松绑教师,松绑学生,才能让学生成为写作的真正主人。

根据上述,窃以为作文教学改革可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第一,作文指导——变封闭型为开放型

半个多世纪来的作文指导,都是一读范文,二命题,或给材料,三讲解,从审题立意到选材安排,四提要求,注意事项。封闭型,四步曲,唱腻了,师生双方都没有兴趣。无数反馈信息表明,如此指导,学生写出的作文从立意到构思,甚至遣词造句,都大同小异,千篇一律。如果改为开放型,情况大不一样。所谓开放型,我的理解和做法是教师少指导,让学生先直接进行写作。具体说,就是将作文指导分两次进行。作前,结合阅读教学,精要简明地介绍一点写作基础理论知识,侧重文体知识;作中,再根据学生写作情况具体提出修改加工意见。或许有人摇头,说如此无异于纸上谈兵。然而,我以为作文确如古人所说:“定体则无,大体则有。”各类文体的文章,还是有其“规”可循,有其“方”可行的。所以,作文指导就要简要地讲讲有关“规”和“方”的知识,这是必要的,可行的。比如,写议论文,就简要地说说议论文的思路,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用范文澜先生的话说:“根本宗旨在于讲明作文的法则。”至于应当提出什么论点,应当选择哪些论据,应当从哪些方面论证等等,大可不必统一“指导”。

实际上,开放型指导比封闭型指导花的时间要多些,可是,这样训练,既符合信息论,又优化了作文指导,使信息输入与信息加工交错进行,相辅相成,感悟效果明显。学生写作实践表明:不仅有针对性,有效果,而且很有个性,如同他们的脸,各不一样。

第二,作文批改——变一支笔为几十支笔

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师的一大沉重负担,白天改不完晚上改,在校改不完带回家改。教师花的精力和时间很多,学生所得却很少。原因很简单,批改陷入传统的学生作文,教师批改,互不联系的落后状态中。批改批改,批批改改。教学论告诉我们,作文批改应当是师生共同的思维活动,应当是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传统批改的明显弊端在于局限于教师一方。

如果变一支笔为几十支笔,立即会出现崭新局面,立即会产生教学“共振”的最佳效果。所以,《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明确指出:“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可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或组织他们互相批改。”变一支笔为几十支笔的具体做法是:一指导学生自改,二组织学生互改,三组织学生集体改,四教师批改。同一篇作文,一般须用几种批改方法。因为同一方法用长了,难免模式化、程式化,乃至僵化。

实践表明,变一支笔为几十支笔,完全符合认知规律,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在作文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和认真推敲的积极性,而且参与批改的过程就是再学习和再提高的过程,它促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结合上产生新的飞跃,写作水平在实践中获得提高。

第三,作文评讲——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传统的作文评讲是“一言堂”,教师一个人唱独脚戏,朗读优秀作文、剖析典型病例、指导修改等。学生长期处于接受者或被审批者的地位,这实际上是“满堂灌”、“填鸭式”在作文教学中的反映。结果,自然滋生厌恶情绪。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无论是优秀习作,无论是典型病例,都可以变教师一个人评说为师生共同议论,各抒己见。这时,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其中一员。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都十分明显。师生相互切磋,各显其能,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实践表明,如此信息传递,师生才能高度协调,也才能产生同步共振的高效果。自然,有时会出现分歧,但是真理越辩越明,经过讨论,评价会逐步趋于一致,达到预期目标便可结束。

“群言堂”评讲是学生露一手的好机会,也是品评和接受品评的好方法。人人动脑筋,个人显其能,大家有长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普遍获得提高。

第四,作文训练——变单一式为复作循环式

大凡作文,都是一次指导、一次写作、一次批改、一次评讲、一次发还。这个训练程式实在是得其表而失其里,是少慢差费的初级训练。

根据“三论”理论,我的作文训练采用小重复大循环的模式。小重复即复作,指一篇作文一次写不好再写第二次,第二次还不满意再写第三次,直到规范化为止。复作的过程是再认知再掌握的过程,即从不甚懂到理解,从不甚会到把握的过程,即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过程。比如训练议论文写作,学生对“三大块”——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正论)、解决问题(结论)把握不住,我一不替学生,二不只写几句批语就了事,而是教学生差什么补写什么。如此边实践边认知,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议论文的大体思路。与其让学生糊里糊涂写十篇,不如教学生写好一篇。

大循环是指文体、题材类别和命题类型而言的。中学生一般要求能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一定阶段集中写一种文体的文章几篇,然后换一种文体再写几篇,这是一种循环。第二种,进行题材类别的循环训练,如理想方面写两篇,一篇记叙,一篇议论;爱祖国方面写三篇,一篇记叙,一篇说明,一篇议论。第三种,不同命题类型循环训练,比如全命题、半命题、给文字材料单作、给文字材料多作、看图作文、选题作文等等。这样多途径进行循环训练,不仅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明显地有利于“以不变应万变”能力的培养。

第五,作文活动——变室内为社会

长期以来,学生写作属于闭门造车,更缺少竞争。因此,写来写去不见成效。改变这种局面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鼓励学生“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二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作文大赛。只有“声声入耳”“事事关心”,才能把学生的视线引向大社会,写作题材才能丰富;只有经常参与竞争,才能为满足中学生的表现欲提供一定的机会,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智能。组织参赛,学生写作积极性空前高涨,写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第六,作文发还——变揣进抽屉为相互传阅观摩

作文发还算是作文教学的最后一道工序。一般做法,或让科代表在评进前发下,或教师评讲时在课上发。学生一般又只是看下分数和评语,便迫不及待地揣到抽屉里,效果甚微,亟待优化。我不发给学生本人,改为分组交叉发放。发到学生手之后,要求他们边看同学同题作文,边做笔记,记下意见、感受。然后,同桌交换、前后桌交换、邻桌交换。这样,每位同学起码可以看八位同学的同题作文,且都作了笔记。最后,物归原主。各人再看自己的作文,进行比较思考,再改一次自己的作文,还把笔记整理出来,写成短文。如斯,就把作文发还变成可控制的信息传递过程,变成一次优化了的作文训练。这个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我比照的过程。这种作文比照过程,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和有效的借鉴性。这不但让每个学生享有了赞扬和批评的权利,而且有利于学生自我提高写作水平。

实践表明,吸收相关最新理论进行的这些改革,都是扎扎实实“教学生学”(陶行知语)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训练一段时间,学生既获得了写作知识,又提高了写作能力,也培养了写作习惯,产生了多元效应。其具体好处可归纳为如下四点:

第一,可操作性强

根据认知理论、“三论”理论、优化理论提出的作文教学改革办法,从头到尾,步步分清,步步落实。在实施过程中,哪里出了偏差,就在哪里纠正,不至于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混乱局面。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师生心里都有底。因此,克服了传统作文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和简单化,形成了一个较好的可控制的系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第二,信息传递加强

教学中,师生传递信息的方式一般有四种:①师→生单向式;②师←→生双向式;③师←→生、生←→生双向式;④师生、生生多向式。传统作文教学采用①式较普遍。实施上述改革,充分运用了②、③、④式,有效地加强信息传递,优化了信息传递,在保证信息畅通无阻的同时,融洽了师生感情,师生朝着一个目标共同努力。

第三,减少许多无效劳动

从时效上讲,这些作文教学改革,便于集中优势兵力,对存在问题打歼灭战,因此,大大减少了许多重复无效的劳动。指导不再是泛泛而谈、千篇一律;批改不再是教师单一劳动;发放作文本子不再是揣进书包了事。

第四,写作水平提高快

语文信息论文范文篇9

[内容摘要]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正视网络环境下阅读和写作方式的变革,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环境的新型教学模式,大力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应当尽快认识网络,熟悉网络环境,充分调动网络教学资源为我所用;应当以同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信息素养为己任,以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和写作指导为突破口,身体力行,教会学生高效学习。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师网络环境任务策略

(一)

2000年10月26日,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提出要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课程的整合。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和研究,业已拉开帷幕。网络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动力推动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因素进行革命。随着网络技术在学校教学中的广泛运用,网络环境中的教学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和高效性,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显示出独特的内在魅力。

语文,是人们从事学习、工作,赖以思维并进行交际的基本工具。当信息化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信息高速公路上的WWW(全球信息网)、E-mail(电子邮件)、Archie(信息查询)、Netnews(网络新闻)等多种服务正在明显地改变着人类交往、学习乃至工作、生活方式的时候,传统的语文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网络环境下阅读和写作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在阅读方式上,将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并在同电子资料库对话中进行高效率的检索式阅读;在写作方式上,将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和语音输入,从传统纯文本写作到超文本结构的谋划与写作,并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走向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以及在远程交流中阅读与写作的协同化和群体化(如上传、下载、聊天等)。网络环境下阅读和写作方式的这些变革,是不以传统的经典的语文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

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还不强,掌握网络技术和学习新的阅读及写作方式都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语文教育者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整合的争论多于行动,因此,我们必须正视现实,转变观念,认识网络,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环境的新型的语文教学模式,大力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二)

所谓网络环境,是指构成国际互联网(Internet)以及与国际互联网相连的局域网络物理空间的各种硬件设备,以及形成网络正常运行空间的各类软件。网络信息,是指网络上储藏着的各种形式的信息的集合,包括信息内容本身、记录信息的载体、信息的表达形式、信息组织的结构和信息传播的手段等要素。网络教育信息资源是指经过人们选取、组织、序化后的有用信息的集合。网络信息资源的内容特点,在数量上具有海量性,在种类上呈现多类型、多媒体、跨地域、跨语种的特点;在分布上是分散、开放但具有独特的超文本链接和模糊检索关联的统一体;其形式特点则凸显出交互性,基于电子平台、数字编码基础上的多媒体超越了传统的信息组织方式,集中了语言、非语言两类符号,能从一种媒介流动到另一媒介,能以不同的方式述说同一事件,能触动人类的不同感官经验,在本质上成为人机互动的共享媒体;在效用方面,具有共享性、时效性、强转移性、强选择性和高增值性等特点。网络信息资源的上述特点,决定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这就恰恰应合了人本主义和素质教育倡导的主旨。当不少语文教师正在对传统的CAI课件欲做不能、欲罢不舍的尴尬局面中,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教学,已经展现出更广阔的天空。一位具有时代感和责任感的语文教师,不能不对此予以强烈的关注和积极的投入。

语文教育信息资源是网络信息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它在网络计算机上的存储位置,可分为泛在资源、导航资源和本地资源。泛在资源即未做过信息的学习网站,包括大型网站的搜索引擎以及其它广泛存在的网络信息资源。导航资源一般作为学习的辅助材料,它通过目录的形式已完成了非本地资源的信息工作。P2P导航资源,是页面到页面的组织方式。它主要以标题的形式组织信息资源,点击标题即可到达文章的真实IP地址;S2S导航资源,则是站点到站点的组织方式,如网站首页的友情链接等。本地资源是指存在本地服务器或计算机上的信息资源,内容经过深度加工,结构良好,如CSC电子备课系统、K12教学资源等也属于此类资源。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结合学校的网络硬件环境实际,选择利用不同的教育信息资源。

近两年来,中文网络教育资源与日俱增,以语文教学为主题的教育网站也有了一定的数量。过去语文教师中只有极少部分的先行者费时费力封闭式地制作课件辅助教学的状况,将由于网络环境中教学资源的日益丰富和开放而得到根本的改变。如下列的教学网站(页)就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

作文快车(/~zuowenpal)

作文教学网()网上免费作文集,每周作文教学,语文教参,作文论坛,学生bbs。

作文岛(/~zowendao)

中学语文网(/helixing)有不少用PowerPoint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中小学flash课件下载,超大规模教学论文库,教案库、教师交友,php维护,强劲数据库支持。

中小学生作文网(/index.htm)

中山语文()

中基网语文教育(/xueke/yuwen/index.htm)

正宗语文网(/~zowendao)

语文之友(/~lzyjm)

语文在线课堂()

语文网园()"语文教学与多媒体网络"相结合,有各类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

语文网络教育频道()

语文大观园(/~wcunzhi)大语文网站,有逻辑、修辞、诗词、对联、开心果园等版块。

语文E网()

一苇渡航()

新华拼音输入法()新华拼音输入法,汉语拼音文字,中文速记,汉字编码,中国语文现代化,中国语言文字,汉语普通话。

网上语文课堂(/index.htm)华南师大中文系网上教学课题组主办。

网上语文课堂()提供语文教学辅导及高考信息。

天方网()初中语文学习辅导与练习,并提供解答。

人教社中学语文(/zhongyu/index.htm)

全语文五程式学习钥匙方略()课题组的一些资料和活动的最新信息,语文学习的讨论和研究,文学社、课件、教案等。

黄金书屋-成语故事(/book/41/104005.html)

汉拼文与文字码(/%7Ehpwen)

高中语文辅导站()

高考语文复习教与学()

高考网址(/gaokao/url.htm)会集全国各地高考网址,其中有大量的语文教学资源。

成语查询系统(/file/utility/otheru/2000083104.shtml)

K12-语文教学天地(/teacher/sub_edu/chinese)

4U电脑书库()中华文化通志,汉语大词典,中华古汉语字典的Internet版。

(三)

近年来,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向基础教育教学领域的迅速扩展,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及其培养在各国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美国对中小学信息素养的要求,简而言之有以下八条:1、具有信息修养的学生能有效和高效地获取信息。2、能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3、能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4、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5、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6、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7、能认识信息对民主社会的重要性。8、能实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根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训练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以信息论看理解能力,它应当包括高效获取信息,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有效地吸收、存储并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而表达能力,则应当包括运用文本和超文本表达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并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基于上述的理解,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

在语文的理解和表达体系中,阅读与写作是最重要的板块。如前所述,在信息社会的网络环境下,阅读和写作方式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因此,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力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指导学生学会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和写作。

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大致有五种类型:一是为大体了解读物内容的浏览性阅读,二是为透彻理解读物内容的理解性阅读,三是为获得审美愉悦的鉴赏性阅读,四是为提高写作能力而进行的借鉴性阅读,五是为研讨特定问题的探究性阅读。从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看,浏览性阅读(博览)和探究性阅读(精读)未能受到重视。因此,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应以博览精读为目标,使学习者以现代化的开放性的阅读心态,适应网络信息全方位、高密度的资源特征和呈现方式,适应信息社会对新一代公民文本表达并兼具超文本表达能力的要求。

浏览性阅读要求是经常浏览书报杂志和网络信息,能快速提取主要信息,准确筛选所需信息。探究性阅读则要求围绕专题搜集、整理相关材料,并能针对专题提出自己的某种见解。阅读过程中的浏览与探究,整体教学过程中的阅读与写作,都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在方法上,可以指导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的有关文本,并进而开展探究性的系列活动。在教学过程上,湖北省李克刚老师设计过如下的学习流程:1、明确方向,提出建议。如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时,组织学生在Internet环境下,以"传记文学"为方向进行阅读,进而要求学生在网络上把该文改写成《刘和珍君传》。2、主题搜索,制作卡片。在明确方向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搜集某一主题的相关资料,制作电子读书卡片,初步筛选、收集信息。如在开展《祝福》阅读教学时,有的学生就通过搜索引擎在网上寻找相关信息,把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集中在一起进行分析。3、归纳整理,分析理解。即引导学生对各种资料进行归类,发展学生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4、展示观点,深入认识。在占有大量信息并进行初步归类加工后,引导学生继续完善、加深对阅读主题的认识,对重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从不同角度去认识、理解事物事理。在网络环境下可以组织学生在聊天室里写作,发表看法,交流意见,衍生创造出新的信息。

网络环境下以博览精读为目标的阅读,是以信息论为理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教学模式。学生的阅读对象除了传统的书籍报刊外,还有更为丰富的即时的网络资讯、多媒体信息。通过博览精读,学生将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为联系生活提供更多的条件,从而扩大学习时空,激发写作兴趣,有效地强化作文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时下的网络空间已经为学生发表作品提供了极为自由和广阔的阵地,学校、学科、班级、个人主页正层出不穷,E-mail(电子邮件)、ICQ+Netmeeting(网络寻呼+聊天室)、BBS(电子公告栏)等也都可以成为学生发表作品交流信息的良好载体。学生对作品发表欲的满足,将直接激发创作欲,形成良性循环,促进语文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同步提高。

我国教育技术专家桑新民博士指出:"中国网络教育模式必须完成教师灌输为主向学生自主与协作学习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教师有各自不同的专业,但各专业教师共同的使命则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网络技术当然不是包治教育百病的灵丹妙药,但毫无疑问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包括语文科在内的各专业教师首先必须自己先学会高效地学习。这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1、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

2、桑新民:《基础教育如何迎接数字化生存的挑战》,《人民教育》2001年(8);《从印刷时代走向信息时代》,《福建教育》2001年(3)

3、李克刚:《网络环境中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探讨》,

4、俞高敏:《信息技术与语文创新教育研究课题报告》,/teacher

语文信息论文范文篇10

从近几年的语文高考试卷看,现代文阅读能力测试都占有20%左右。但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的平均得分率却很低,如何才能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呢?我们认为,关键是必须认识到,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具有一定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过程。具体而言,这一过程有四个阶段构成。

第一是基本知识的积累阶段。现代文阅读教学须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阅读能力的培养又要以具备准确、敏捷的思维为关键。我们知道,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知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狠抓基本知识的积累做起。这里的“基本知识”不仅指语文知识、文化常识、历史常识、哲学常识、生活体验以及音乐、雕塑、美术、建筑等艺术常识,而且还包括人文科学(如文化学、历史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领域和自然科学与科技应用(如心理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现代通讯技术研究等)领域较新的研究概况,还包括边缘学科和科学学的研究概况。在当今的中学语文界,能全面反映这些既有时代性又有深度和广度知识内容的教材还很少。在这方面当首推由谷公胜编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于1995年联合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本《现代文阅读》。近几年语文高考试卷所选的现代文均具有丰富的“内蕴”,涉及的知识既广又深:有的涉及艺术常识和艺术鉴赏知识,如1996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贝多芬之谜》;有的涉及文艺美学,如1991年“三南”卷“四/32~40”题;有的涉及思维科学和教育心理学,如1993年全国卷“四/22~28”题;有的涉及对语文教学的理性思考,如1995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吕叔湘著);有的涉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如1992年全国卷“四/26~30”题;有的涉及科技领域的研究新成果,如近几年高考中连续出现的科技文章。然而,相当一部分教师一味注重应试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忽视学生“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相当一部分学生急功近利,为了应付高考,一心只读教科书,很少过问课外书,对以上“基本知识”他们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没有“厚积”,哪来“薄发”?基本知识积累不够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的狭窄,阻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因此,近几年语文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得分较低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一教训提醒人们:要真正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非狠抓不可。

第二是基本理论的掌握阶段。现代文阅读的有关基本理论是对现代文阅读能力形成过程中一系列规律的概括,是确立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必须狠抓基本理论的掌握。这里讲的“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一是指现代文阅读,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二是指篇有中心段,段有中心句,句有关键性词语。文体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具体要求也不同。记叙文的内容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发情感,或揭示哲理);议论文的内容指论点和论据;说明文的内容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形式方面,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说明文主要是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关键词语的确立都有规律可循,还有概括反映这些规律的有关理论。篇有中心段,记叙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议论性语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几个片断之间的过渡性语段;议论文的中心段一般为文章的引论或结论,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说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段有中心句,中心句的确立可通过分析段落的构成情况来进行:若段落由一个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句群中心——通过分析句与句的关系所得的中心句;若段落由几个并列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几个句群中心句之和;若段落由几个主从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为主句群的中心句。句有关键词语,关键词语的确立理论,可参阅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定的1990年版的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一、二册中的有关单元知识。这是对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的一般理论指导,即对学生授之以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的阶段,这是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第二阶段。

第三是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阶段。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对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程度。学生积累了一定程度的“基本知识”,掌握了上文论及的“基本理论”,我们便可引导学生确立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根据上述第一个基本理论,我们便可确立以下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文章阅读,首先要确定文体,接着须根据文体特点理解内容。以记叙文的内容理解为例,须以记叙部分的内容理解为基础,以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理解为根本。记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理解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过程等记叙的要素。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根据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理解感受理或情,议论性语句揭示生活哲理,抒情性语句抒发作者情感。其他文体的内容理解,也要根据文体特点进行。譬如小说,其内容不外乎小说的三要素和主题。第三步,研究形式特点并理解其作用。这方面的操作,可根据形式方面的基本理论进行。形式特点的作用,主要是研究形式特点是如何有利于内容表达的。根据第二个基本理论,我们便可指导学生从另一角度,即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层次来理解文章内容。以议论文的内容理解为例,篇有中心段,找到了中心段,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内容。段有中心句,这个中心句可通过分析段内层次或句群关系找到。找到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段落的内容。学生如能熟练而又灵活地运用以上这些基本方法,现代文阅读就不会无从下手或抓不住重点。倘若能这样,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