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育案例范文10篇

时间:2023-10-26 17:51:14

优秀教育案例

优秀教育案例范文篇1

为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推动中央16号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交流各地各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展示近年来相关工作优秀成果,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决定组织编写《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工作案例选编》。现将我省推荐优秀工作案例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案例参考选题

1.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案例。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特别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案例。

3.大力建设校园文化,营造良好育人氛围的案例。

4.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案例。

5.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案例。

6.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

7.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特别是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和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的案例。

8.加强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建设的案例。

9.加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案例。

10.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工作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的案例。

11.在重大事件、突发事件中保护引导大学生爱国热情的案例。

12.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案例。

二、撰写要求

工作案例要具体反映中央16号文件颁布以来,各高校围绕落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为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所采取的有效措施以及取得的成绩。

工作案例的内容应该包括:工作的目标与思路、实施方法与过程、工作成效及取得的经验,并应附上相关工作部署实施的材料等。

工作案例撰写应条理清晰、简明生动,字数限3000字以内。对每个案例要有点评,字数限300字以内。案例后请注明联系人、联系电话、传真、E-mail等。

三、报送要求

优秀教育案例范文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青少年;法治教育

一、案例教学法在青少年法治教育领域的再定义

现代法治教育是一种实践性教育,实践教学是法治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式而案例教学法是实施实践教学的重要教学方法。广义上的案例教学法是指采用案例形式的教学,即选取真实情境或事件作为教学案例,由学生主动参与案例教学的课堂讨论,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能够实现法治知识、法治意识和法治信仰的同步建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和表达的能力。但在传授知识的系统性上存在先天不足,同时存在案例的复杂性与学生掌握知识的有限性的矛盾,在适用中要结合课堂讲授,案例再造等手段和方法进行完善以达到教育教学目标。故此,本文所指的案例教学法即青少年法治教育案例教学法是指根据青少年法治教育教学具体目标的需要,在整合全社会资源的基础上,由教师指导选取真实、典型或指导性的法治案例或由此改编的典型性法治模拟案例,通过文字、音视频、模拟法庭、舞台剧等形式呈现给青少年学生,在充分消化案例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开展辩论、模拟庭审、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具体形式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在此基础上,通过讲授引导学学生掌握相关法治和法治理念,并嵌入德育教育,从而引导青少年学生主动的学习法治知识和理念,形成法治思维和法治行为习惯,进而培育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教学法。

二、案例教学法在青少年法治教育中适用的优势

通过对案例教学在法学教育和其他学科教育的适用情况,以及立足青少年法治教育对案例教学的重新定义,案例教学法适用于青少年法治教育,对青少年法治教育知识课程的教学提供了科学的教学法,对青少年法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一)案例教学法顺应了青少年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心理。青少年接受知识往往是以兴趣为导向的感性过程,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向理性辨识的学习方式过渡。案例教学法一方面通过故事性很强的案例激发起其学习的兴趣,同时通过角色进入塑造特定环境,激发情感与理性的碰撞,帮助青少年学生找到矛盾点及问题,借助主动的学习初步分析、解决矛盾。再此基础上形成自我判断,并激发起求知欲,迫切需要从老师那里得到理论的剖析,让传统式的讲授教学华丽转身,成为学生求知若渴的知识。同时,借助案例教学法,实现了师生的情感交融和知识互动,为教师赢得学生更多的信任和崇拜,让学习变得更加快乐,让学习的主体和知识的传授者获得教与学的和谐环境。(二)案例教学法是实现法治教育目标的重要工具。《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规定:“法治教育要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注重以法治精神和法律规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良法善治传导正确的价值导向,把法律的约束力量、底线意识与道德教育的感化力量、提升精神紧密结合,使青少年理解法治的道德底蕴,牢固树立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契约精神,尊崇公序良俗,实现法治的育人功能。故此,法治教育重在养成,而养成重在示范和深入内心的情感共鸣和理性认同”。同时,法治知识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作为大陆法系的我国尤为如此),要把两者有效的辩证统一,必须借助案例来实现。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角色带入,彰显示范和警示作用;案例教学法能通过对案例的细致剖析,介绍具体法律知识,通过科学的设计实现知识学习的系统化,将法治理念、法治意识变抽象为具体,将道德教育化有形为无形,实现青少年学生自我教育和公民意识的自我觉醒。(三)案例教学法是对优秀文化传统传承方式的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长河,流淌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习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这一文化基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为何这一文化基因能够渗透到每一位中华儿女,特别在绝大数人是文盲的封建社会,文化传播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以儒家文化为例,其孝悌文化的核心影响深远,究其原因一方面,儒家以教化民众为己任,我们可以称之为今天的教学目标,其教学方法和形式就是以案例为主的课堂教学和以案例为主的民间传播。其典型如孔融让梨,《二十四孝》等,至今这些鲜活的案例故事为我们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其说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究其起源应该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方式。由此,我们也能辨识案例教学法具有非常强的实效性,运用得当将会为当代的青少年法治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案例教学法在青少年法治教育中适用的瓶颈分析

(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基于笔试为主的教育考评模式,导致目前青少年法治教育基本上还停留在法制教育的层面,重视法律知识的讲授上。对立足案例开展理论教授,法治理念评析,法治观念养成上存在重视度不够,仅仅通过案例来增加教学的生动性,把案例当成是传授知识过程中的一个补充说明,而不是当做培养学生法治思维,树立法治理念,培养法治意识的重要教学方法来使用。必须通过改革考核机制,建立过程考核机制,倒逼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改革,以实现教育教学的真正目标。(二)案例与理论的配套设计不足。案例特别是真实案例,并不是以理论的结构呈现的,这就需要综合理论能力和法律实务能力比较高的教师来驾驭案例,通过案例重构和理论拓展的手法,将案例教学法与理论讲授法有效结合,实现教学目标。但是,目前在青少年法治教育一线的教师,普遍缺乏上述能力。通过整合社会力量构建体系结构科学合理的案例库,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为案例教学法的适用和成效的实现打好基础。(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定位不准确。很多一线教师,把案例作为解释说明法律条文的工具,把案例教学法与举例说明法混为一谈,导致实际的授课出现了教师讲,学生听的现状,发挥不了案例教学法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上的优势,更锻炼不了学生运用法治知识、法治理念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四、案例教学法在青少年法治教育中适用的改进措施

根据本文对案例教学法在青少年法治教育领域的定义,青少年法治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再创新的教学法,在适用的设计上要着力突破传统案例教学法的瓶颈,使其发挥优势作用,在具体的适用中有以下几点改进措施:案例的选取和再创作需要遵循案例教学法的工具性,即为法治教育教学具体目标服务,同时按照法治知识的体系结构进行逻辑性选取和再创作,而不能就案例谈案例。案例教学法是与传统的讲授法有机融合,形成的新型案例教学法,将理论讲解融入到案例剖次当中,以案析法,将法理具体化,形象化;在情景式教学的背景下,激发青少年学生的高度认同,实现以案育人,以法育人的目的。案例教学法是青少年法制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同时是青少法治教育课外教学的重要方法,要拓展式地运用到青少年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和家庭教育中,这一点在青少年法治教育中也是尤为重要。将典型性、指导性的案例通过课堂、社会、家庭、网络等多渠道渗透到青少年成长的各个环节和具体生活学习的细节中,以案育人,以法育人,从而形成青少年学生主动的学习法治知识和理念,形成法治思维和法治行为习惯,进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Z].2016.

优秀教育案例范文篇3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索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客观必要性

(一)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青年大学生是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广阔﹑有才有为的新一代,但同时,他们的文化知识体系﹑价值观塑造﹑情感心理又存在不足,需要加以正确引导。在思想上,如果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文化上就容易出现“文化复古主义”和“”的错误倾向;同时,者在网络上传播和鼓吹各种西方文化价值观和心灵毒鸡汤,出现一些歪曲中国革命历史﹑抹黑英雄﹑否定社会主义道路的错误思想和行为,从根本上违背客观事实,严重扰乱人们对历史真相和英雄形象的认知,冲击了高校社会主义主流核心价值观育人效果。高校是人才培育的主阵地,是文化传播和创新的“孵化器”,是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前沿,其文化育人工作实效如何,直接关系到青年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成长成才;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这个时代覆灭。”[1]如果一个社会缺乏广泛认同的共同价值标准,那么社会发展就会失去根基。高校要坚守中华优秀文化立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为大学生提供精神指引,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大学生健康成长。(二)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同。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要契合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展个性化的人文价值关怀。正如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所言:“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从伦理学视域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离不开对人的需要和利益的关注,不能只注重强调政治功能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这样很难在情感上得到支持,没有情感支持的认识是不深刻的,无法实现思想上的内化和行动上的外化。因此,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青年大学生的自觉追求,必须结合青年大学生的兴趣和现实需求,单纯的道德说教和理论灌输是推动不了价值认同的,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必须引进人文价值理念与关怀,从大学生的现实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形出发,通过诸如贫困助学﹑情感关爱﹑人际纠纷化解﹑心理危机干预﹑就业咨询﹑专业学习指导﹑网络价值关怀﹑社会志愿者服务等诸方面切入人文价值理念与关怀,在实践中体验人生﹑感悟文化﹑培育人文情怀,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最终才能真正实现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三)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模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3]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辉煌灿烂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雄厚基因和底气,也构建了人类精神家园的历史文化基础。同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文化相互交流﹑交锋和交融,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唯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参照,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入教材入头脑入心灵,让青年大学生明确自己未来的人生目标和历史使命,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如何进一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并结合时代要求加以传承和创新,如何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他们在潜移默化的文化滋养过程中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要义,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这些问题始终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阐释和育人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加以探索和创新。(一)“教材﹑案例﹑原著”三位一体,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前,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使用的是教育部统编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尚未实现有效衔接,比如,在2018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教材中就增加了较为完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章节内容,但是,教材的内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性研究不足,两者内容衔接比较生硬,大学生很难从古代思想家的只言片语中感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论魅力,也难以正确把握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关系;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不能弱化或消解教材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导向作用,要阐明两者的源与流﹑主要与次要﹑传统与现代的辨证关系;要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要求,精准选取国学经典、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理论,能拓展对现实问题的解读视域,进一步提高理论对现实发展中突出问题的解释力,增强理论的感召力,从而为教学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4]在确立教材理论点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著资源,深入分析与解读经典案例,思政教师要积极研发出反映中华传统文化价值和当代中国文化价值的优秀案例和教学素材,“以研发一个案例﹑讲述一个故事﹑阐明一个道理”的叙事形式阐发中国故事,特别是把体现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鲜活案例寓于其中,教材﹑案例﹑原著三位一体的案例教学,是落实将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前提。在日常教学中,教材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积极组织思政新教材任课教师全员培训,讲好用好新教材;案例选择遵循思想性和时代性、目的性和精彩性原则,案例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选取具有教学价值的精彩故事,做到因材施教﹑因课施教﹑因人施教,润物无声;思政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注重运用生动﹑趣味和通俗化的表达方式,按照“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要求开展教学工作,探索“三讲”育人新模式即“讲政治﹑讲科学﹑讲故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科学转化,落实高校文化育人的目标。(二)夯实网络化教学与实践教学手段,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获得感”。从高校人才培养的角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式要被大学生接受,必须要从“获得感”角度出发去思考,从学生的“获得感”中增强学生对先进教学方式和理念的认同,主要是通过学生的感性认识﹑真实体验获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情感﹑理论认识和终生受益。[5]当代大学生以“00后”为主体,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也是接受网络信息速度最快﹑利用网络技术最熟练的群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更具体﹑更有趣﹑更容易理解,高校要充分依托互联网新媒体新技术,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思政金课,研发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的虚拟仿真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淘汰落伍陈旧的思政水课,推动“互联网+智慧课堂”的变革,用智慧校园和智慧课堂建设拓展课程资源和资源共享机制,为课程实施和评价提供先进和高效的技术平台;综合利用手机媒体,完善微课﹑MOC﹑云班课、学习强国等网络化立体化空间课程资源,制作能在手机上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头脑风暴﹑讨论﹑练习﹑答疑等互动环节,满足学生按需、自主、柔性学习需求。[6]弘扬中华文明,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还要不断拓展学生乐于接受﹑体验且有感触的实践教学手段,比如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博物馆﹑抗日战争纪念馆﹑文化馆﹑生活馆﹑科技馆等,引导学生读经典,品传统,写感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读书交流活动或观看央视节目《百家讲坛》《国家宝藏》《朗读者》《中国诗词大赛》《感动中国人物》等,通过现实的感官体验以获得价值观念,在感官体验中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三)优化思政政治理论教师队伍,提升“文化育人”与“文化育德”的综合素质。对全国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几点要求包括:“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体现了新时期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对思政课教师的关心。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主体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但是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不足,专业知识结构单一,学术功底相对薄弱,难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有效整合,难以将其先进的文化理论成果与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念传递给学生。因此,要加强和优化高校思政教师与科研队伍建设。首先,高校思政教师既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背景,又要扎实的传统文化理论功底,才能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会贯通,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思政教师要主动学习历史学﹑美学﹑古代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在打下扎实的文化理论功底的基础上,学校可以邀请相关学科的权威专家对思政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或讲授,增强他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两个方向的综合交叉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其次,要增加相关研究方向的科研项目和学术研讨交流机会,使其在深层次学术交流研讨中增强对两种学科知识的融合,提升教师的专业认同度。

注重培训,梯队培养,探索形成结对帮传带、新人辈出的青年骨干人才培养机制,通过组建多元化的师资团队,为课程提供师资保障;最后,思政教师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资源,用丰富的知识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源远﹑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和自觉;使思政课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亮起来”“活起来”“火起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9.

[2]李宇红,范法明.财贸高职人才培养特色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09(2):39.

[3].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0.

[4]王爽.中华经典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40.

[5]万资姿.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培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4.

优秀教育案例范文篇4

关键词:工程伦理;混合式教学;过程化考核;课程思政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在工科教育领域培养一批又一批能够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且具备扎实工程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保证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持续发展的关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近年来陆续为机械工程专业的本科和专业硕士开设了工程伦理课程,并开展了课程建设工作。

1课程现状分析

国外的工程伦理教育起步较早,一些学者提出了“教会学生做出合理的决策”的教育目标[1]。Newberry将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具象化为“知、意、情”,即知识目标、理智目标、情感目标[2];Davis将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概括为四个方面:提高道德敏感性、增进对职业行为标准的了解、提升伦理判断力、增强伦理意志力[3]。在国内,2000年西南交通大学肖平教授申请了“工程伦理研究”课题,并开设了选修课,标志着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的诞生[4]。自2007年起,学界每隔两年便会召开一次工程伦理学学术会议,不断推进工程伦理教育在科学性、规范性和实践性等方面的快速发展。目前,国内学者对工程伦理学的理论创新与教育实践方面的研究渐热,相关课程逐渐从选修课程变为必修课程,基本建立了工程伦理课程交流和学术研讨的全国性平台[5]。随着全国高校工程伦理教学的大范围开展,与之相关的课程建设也逐渐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呈现以下趋势:一是课程建设中专业特色更加突出,各高校工科专业纷纷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和专业特色,开展了具有针对性的工程伦理教育[6];二是采用案例讨论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提升学生应对伦理困境的能力[7];三是在教学全过程中深度融合课程思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8];四是课程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和规范化,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评价体系,并得出了量化综合得分[9]。通过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教学理念,结合我校机械工程专业的教学要求,开展了课程建设的相关工作。

2课程建设内容

工程伦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理解相关基本理念的同时,能够在工程实践中正确分析工程伦理问题,评估相关影响,并做出合理的决策。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我校开展了课程建设工作。

2.1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工程伦理理念有机结合

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并不具备专业系统的哲学、伦理学知识体系,加之通用的工程伦理知识系统与话语体系均源于西方,难以避免地会对基本知识传授造成一定阻碍。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少先哲的思想和论述与工程伦理理念不谋而合,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工程伦理理念有机结合,学生学习起来会感觉更加亲近,更容易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在讲授本课程的过程中,尝试发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与工程伦理相通、相似的理念,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增强对工程伦理的认可度,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伦理话语体系。例如,在讲述应对职业行为中的伦理冲突时,教师可借助国学经典《庄子•山木》中“君子应处木雁之间,圣人应有龙蛇之变”的论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处理伦理冲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

2.2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

工程伦理课程在让学生理解工程领域中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同时,还应当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思辨精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题组探索出一套“慕课预习+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多角色辩论”的混合式教学方法。第一,利用雨课堂等线上平台,为学生提供课程基本概念的学习资料,并在每次上课时利用短时间的提问或测验评估学生的学习质量。第二,对于重要知识点及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内容进行课堂讲授,运用实际案例,设计发言环节,鼓励学生针对实际案例发表自己的看法。第三,针对某一热点事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并根据自己的角色阐述观点。例如在《公正原则在工程中的实现》章节中,针对南水北调问题,组织学生分别饰演不同地区的政府官员、小企业主、农民、普通市民等角色并分别阐述观点,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建立一定的同理心,认同并理解工程中的公正原则和实现方法。采用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了明显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好的调动。

2.3采用过程化考核方法并制订明确的考核标准

在课程考核中,引入过程化考核的理念,结合课堂提问、工程案例展示、海报设计、知识点小视频制作等多种方式,将课程考核融入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去,形成“课堂提问+案例展示+海报设计+视频制作”的考核方法。教师在每节课前及时公布各个考核流程中的学生分数,缩短学生认真学习与取得相应成绩间的反馈周期,鼓励学生不断提高课堂参与度。过程化的考核不只是简单地得出一个结果,更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在采用过程化考核方法的同时,也制订了较为明确的考核标准。第一,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不仅要记录回答问题学生的学号,而且要根据回答问题的质量给出相应的分数。第二,在工程案例展示环节,考核标准主要关注以下几点:一是所选择案例是否为社会热点事件;二是是否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的工程伦理理论与方法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三是是否能够从工程伦理的角度出发,提出自己对该事件的处理建议。第三,在海报设计考核中,以引起共鸣、引发思考为基本要求,详细规定了海报的尺寸;采用各小组轮流展示、相互打分的形式进行考核,评选并打印出部分优秀的学生作品,在学院内部进行展示。第四,在小视频制作考核中,严格限制视频时间,控制在3分钟以内,同时鼓励学生采用演讲式、采访式、讨论式、PPT录屏式、边说边画式等多样化的手段去展示与工程伦理相关的内容。通过过程化考核方法,有效推动了学生将课堂中的工程伦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工程实践之中。

2.4建立具有机械工程学科背景且课程思政特色鲜明的案例库

生动丰富的教学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面对工程实践中的真实伦理挑战进行思考和分析,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课程建设过程中,采用网络搜集、档案查找、当面访谈、直接观察和参与观察等多种方式,选取实际工程案例,帮助学生进行设身处地的思考并完成工程伦理问题的分析。案例选取原则如下:第一,典型性。所选案例应是反映机械工程相关行业领域代表性的事件,具有典型性和较好的普适性。第二,真实性。所选案例应符合客观实际,有关数据必须真实可信,经得起推敲与检验。第三,案例应难易适度、大小适合,契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复杂案例可选择某一方面进行讨论,重点突出工程伦理分析。第四,案例选取立足于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在工程建设领域取得的一些重大成就,在讲授工程伦理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祖国、对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3教学效果评估与反思

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和课业分析对课程建设效果进行了评估。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100%的学生认可该课程对于提升工程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具有重要意义;85.4%的学生表示能够通过课堂听讲理解相关内容;97.9%的学生认可教学案例的选取与讲解,并表示这些案例有助于对工程伦理知识的理解;95.8%的学生认可“慕课预习+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多角色辩论”的教学方法;81.2%的学生明确表示愿意采用课堂上所学的相关知识去处理遇到的伦理困境。在课业分析方面,教师通过对学生上交的案例分析、海报设计及工程伦理小视频进行仔细批改,可以明显看到学生基本能够运用正确的工程伦理理念去看待、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工程事件,能够对相关事件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反思,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改进意见。我校通过教学效果评估,不仅进一步坚定了课程建设的信心,而且为下一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第一,工程伦理课程的本土化仍需继续。虽然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引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于解释课程所涉及的部分理念与方法,但仍有大量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第二,工程伦理课程的大班教学模式仍需探讨。“慕课预习+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多角色辩论”的教学方法适合小班教学,对于50人以上的大班教学,教师难以为每个学生都提供课堂表现的机会,仍需进一步引进多样化的课堂互动手段。第三,考核方式对学生个体的督促作用仍需加强。目前,课程考核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如何更好地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仍需进一步探索。第四,案例库建设始终不能松懈。学生思维活跃,在互联网的加持下每天都能接收大量社会资讯,只有不断将相关的社会热点事件引入课程,才能够真正吸引学生的兴趣,并帮助其应对工程实践中的真实伦理挑战。

4结语

优秀教育案例范文篇5

曾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党的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21世纪,“中国奇迹”引发的管理问题和矛盾必然会引发更多的学者和实践者挖掘整理先进的管理理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东方管理本科专业作为“985”重点高校东方管理硕博士人才培养模式的补充,经过九年的发展,致力于建构特色鲜明的东方管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平台,培养适应多元文化背景的管理人才。东方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华商管理学”,以东方管理理论为基础,秉承“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的理念,重点研究海内外华商企业,使学生深刻了解华商管理的产生和发展,明确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与西方管理方法融合以及华商管理的区域特征和基本原理。“华商管理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华商这一特殊群体有深刻的认识,分析并学习优秀的海内外华商管理经营的经验,体会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融合之下的华商群体的经营管理理念与精神。深入挖掘“华商管理学”的理论基础,让学生在海内外优秀华商的身上找到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通过海内外华商的案例教学更好地理解中国本土管理实践,有效提炼中国管理理论,是本门课程的宗旨。

2“华商管理学”的理论基础———东方管理理论

从1976年开始,中国管理学界的专家学者就针对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东方管理理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研究。以苏东水、胡祖光、陈春花等为代表的专家学者,深入挖掘东方管理智慧,开创东方管理理论。东方管理学将西方管理理念与中国管理实践相结合,同时深入挖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一种集大成的现代管理理论。20世纪中期,由复旦大学首席教授苏东水先生创立的东方管理理论,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性吸收和创造性阐释,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管理思想运用于实践并形成完整的学科。苏东水教授认为,东方管理学从实践和理论的角度探索并形成了一整套融合“古今中外”的管理思想精华,对中国当代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东方管理理论进一步深化发展,将逐渐成为更具有全球视野的一门现代管理新科学。

3“华商管理学”在专业中的课程定位

东方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主要注重五个方面:(1)强化对中外经典管理和经济典籍的学习;(2)注重案例研究及开发;(3)注重开放式教学,将东西方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进行比较;(4)注重实践教学,建立实践教学基地;(5)让专业学生参与实践和创新活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东方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创造性地运用了“开放式教学”模式,并积极探索社会、企业、教师、学生“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专业开办九年以来,在专业设置、人才定位、学科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实践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华商管理学”作为东方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专业课程中定位明确,在系统学习“管理学”及“东方管理概论”的基础上,“华商管理学”的学习是融合东西方管理理论的最佳范例。

4基于东方管理理论的“华商管理学”授课方法改革

管理实践研究是东西方管理研究的重点。海内外优秀的华商具有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华商管理学”这门课程,不光对西方管理学和东方管理学的理论进行传授和辨析,同时对结合了东西方管理实践经验的华商管理实践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因此,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对华商管理实践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华商管理学”本科课程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东方管理专业的特色课程,目前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本门课程的授课方式进行创新,具体为如下几种模式:4.1翻转课堂的设计与使用。在当今教学实践中,种种功能强大的教学软件和网络教学平台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撑。“华商管理学”课程让学生在课堂、课外及课上、课下都可以利用网络学习知识,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互联网和电脑资讯可以提供答案,自动生成学习成绩。海外华商分布在世界各国,学生可以通过翻转课堂,在课下寻找自己选择的海外华商的最新信息,也可以利用谷歌和百度等工具在网上搜索,了解海内外华商的经营模式。在“华商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新角色,强调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频繁、积极、活跃的互动中营造平等、民主、自由、开放、亲密的新型师生关系。英特尔公司全球教育总监BrainGonzalez曾说:“颠倒的教室,是指教育者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让大家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4.2案例教学的设计与使用。“华商管理学”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学生通过对海内外优秀华商案例的学习,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东西方文化在华商身上的融合,并且更加深入地了解东西方文化碰撞下的独特的企业经营模式和海内外华商具备的强大领导能力。这对于“华商管理学”授课教师的能力要求很高。首先,案例的选择要符合本科生的认知能力,必要时需要授课教师自己编写华商案例。案例的编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其次,在“华商管理学”的案例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案例选择、案例运用、案例效果进行综合评估,以便提升学生对华商案例的运用能力。第三,提升学生对华商热点案例的追踪能力。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华商案例,比如知名华商最近发生了哪些值得学生思考的事件,这样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第四,鼓励对华商案例进行开发,组建华商案例库。建议课题组和学院支持教师参与华商案例的开发培训,并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呼吁感兴趣的师生参与华商案例库的开发,对入库案例给予奖金鼓励。

参考文献

[1]苏东水.论东方管理文化复兴的现代意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

[2]刘立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华商管理的现代化改造[J].中外企业家,2005(6).

[3]崔树银.参与式案例教学在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2010(4):167-169.

优秀教育案例范文篇6

关键词:人文社会;茶德;传统文化;教育

1茶文化人文社会

1.1茶道人本主义

茶道的人本主义是促进人文社会发展的潜在驱动力。在茶道“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下,无论是宏观下的社会和谐发展,还是微观角度的人际交往,人本主义都是促进整体社会运作的桥梁。在茶道人本主义下,我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被经济和资本世界影响,坚持自身的人文主义社会理念和社会主义社会道路。在高校学生的教育中,也时刻以人(学生)为主,促进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一方面,高校注重教学设备、基础硬件等设施的普及,旨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高校在教师培养上也以师德为先,旨在培养关心学生全面发展的优秀教师,而非以成绩衡量学生的教师。在茶道人本主义的影响下,我国教育事业不断走向良性循环的道路,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后,也积极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促进了整体人文社会的发展。

1.2茶德仁爱理论

茶文化经历了道家、儒家、佛学等多种文化的影响,在千百年的文化兼容下,吸取了各家精华。以儒家“仁爱”理论为主的茶德文化,是茶文化的精髓,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准则。人文社会下,强调“以仁待人”和“仁爱思想”。高校学生教育也秉承茶德的仁义理念,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高校对学生的五品培养中,“德”在第一位,并且在“智”的前面。然而在我国应试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国情基础上,大多高校仍然以“智”为先,忽略了茶德的教育。十八大后,根据对我国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传统文化的重视,高校开始对以茶文化为基点,重点发展传统文化的教育。在人文社会对学生道德水平的高标准要求下,高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对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尤为重视。

1.3人文社会与时政教育

人文社会下的传统文化对当今时事政治的教育有强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以茶文化为主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数千年历史演变过程中出现并传承的文化。其文化本身就包含了对当时历史朝代的反映,因此对如今的时政教育有一定的学习借鉴作用。另一方面,优秀的传统文化虽然内容与时代不对应,但其思想内核永远不会脱离时代。古代儒家文化下的茶德,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友善、文明、诚信”等关乎道德方面的要求不谋而合。人文社会下的传统文化,促进了当今时政教育的开展;而时政教育也反之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实践形式。

2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分析

2.1教育体系与形式

基于人文社会下我国领导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高校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开始进行课程渗透。首先,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式以大课为主,主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宏观性的内容介绍。在教学体系上,传统文化教育还没有特定的参考教材和专业教师,教学体系尚未完善。其次,除了课堂教学外,教师还会不定期组织学生去博物馆参观、外出采风等社会实践活动,扩展课外的内容知识,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但课外活动仅仅以参观为主,形式太过单一。学生无法在亲身实践中升华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心。最后,传统文化的教案教学模式太过呆板,灌输式的内容陈述无法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现如今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尝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相结合,进行融合性讲解,旨在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文化辨别力。

2.2教育案例与实践

前文提到,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大多是介绍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宏观理论。一方面,以传统茶文化教育为例,在渗透茶德思想时,高校课堂仅仅将“茶德”是什么以及茶德的社会价值进行分析讲解,这种理论性的陈述太过宏观。在进行教学案例分析时,介绍的案例也千篇一律,不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仅仅理论化的内容讲解,无法让学生深入体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学生在实践生活中,也没有将“茶德”融入行为的习惯。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教学案例不具有时代性。教师在介绍案例时,也只是将古代“传统时期”的案例进行陈述,而没有去结合理论,寻找符合现代社会的案例。综上,缺少了案例支撑,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不具有深刻性和说服性,也很难激起学生知行合一的实践行动力。

2.3传统文化教育考核标准

最初,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科目以选修为主,学生可以自行选择科目,最终的科目考核也仅仅是根据学生对自己所选传统文化的理解,在课下进行小论文作业。这种开放性的考核课题,无法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掌握的真实程度。在传统文化教育越发重要后,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从选修课转为必修课,学生必须通过笔试进行测验。笔试测验中,客观题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掌握度,而主观题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力。主观题经过教师改良,增加了观点评析等需要学生自主思考的题目。由此可见,传统文化教育的笔试体系已经十分完善。理论考核的完善基础下,必须注重实践德行的考核。然而道德作为一种思维性术语,其考核的标准制定不好分化。目前为止,对学生德育的考核方式还正在研究当中。

3茶德思维下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策略

3.1采茶戏丰富教学形式

茶德不仅指人文社会下的道德,还包括“和、清、寂”等思维扩展理论。在茶德的扩展性思维下,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进行全面革新。为进一步让学生提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力,甚至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提高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必须丰富教学形式,让学生成为实践主体。高校可借鉴传统京剧进课堂的创新教学形式,将采茶戏融入传统文化教学中。采茶戏不仅是传统茶文化的优秀艺术,还是我国千百年来基层社会的缩影,包含了除茶文化之外的其他传统文化,例如戏曲文化、道家文化、司法文化等。学生通过对采茶戏的学习和演绎,对采茶戏中人物的理解更为通透,对茶德的认知也更为深刻。采茶戏中的茶德思维体现在不同的人物的方方面面,以采茶戏融入教学,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还能够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以及茶德的渗透。

3.2茶故事扩展教学案例

饮茶不仅作为达官贵人、风雅学士的社会活动,也是基层平民、茶农的生产活动和饮食习惯。由此可见,茶文化渗透了中国数千年社会的各个文化阶级,对所有传统文化具有普适性的特点。为避免传统文化教育时案例的重复性和表面性,高校教研组必须对茶故事进行分类,在不同传统文化的教育下进行不同类型的茶故事渗透。除此之外,课堂还需要对教学案例的讲解形式进行扩展。除教师进行案例介绍外,各个学生还应当结合课堂内容,将自己家乡的茶故事进行调查讲解。经过田野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各类查找方法,学生能够对茶故事有更深的记忆和理解。教师也能够通过学生的案例分析,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格局。

3.3德育考核与柔性标准

为落实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内核,在茶德思维下,高校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德育考核。一方面,鉴于德育考核的标准不好定性,因此考核标准由普通考试的刚性标准转为柔性标准。在客观的硬性条件下,教师更多的以具体情况自我分析,在柔性思维下进行情感性、道德性与客观性的融合打分。另一方面,德育考核的内容也在柔性标准之下。德育考核不采取笔试,而采取自我宣讲、模拟实习演练等具有趣味性的临场发挥。旨在考验学生在特殊情况下的第一思维,从而透析学生的道德感和对传统文化的践行。在模拟实习演练的考核中,为增加真实性,学校会在校外开设实习基地,学生脱离课堂,在社会环境下体现真实的自我。

4结论

在茶德思维的融入下,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是理论性的空壳,而是学生的实践应用成果。通过一系列的德育手段,高校对现阶段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内容和考核标准的革新,促进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发展和“有效教育”,更对学生的三观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茶德思维在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和层次,还为我国人文社会的和谐德行打下了坚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蓝蓝.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黄河之声,2018(8):104

[2]徐孝刚.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大学生学风建设路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8):71-73

[3]王小丁,张宗明.正气养德———传统文化融合下的高校廉正教育[J].社科纵横,2013(3):149-151.

优秀教育案例范文篇7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交通工程课程;教学实践;应用

随着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新时代得以到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交通事业得以快速发展。这使我国社会对优秀技术人才所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交通工程课程属于社会发展过程当中的重要学科,此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特征非常明显。针对这样的现象,需要构建完善且健全的综合型优秀人才培养机制与体系,保证教育教学内容的创新与合理变革,运用新型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拓宽学生的眼界,培养他们的实践水平与创新能力。然而,在当前实际教育教学的时候,教师经常使用传统教育教学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提高学生运用水平与实践能力。要想有效转变这种情况,教师需将案例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在交通工程课程中,提升学生参与到实际学习活动中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提升他们的实践水平。

一、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教学方法属于新型教育教学手段,其可以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有效整合起来,营造一个互动且开放的课堂环境与氛围,其主要是构建在学生掌握有关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教师要依照实际教育教学目标,根据教育教学内容的实际需求,使用具备代表性的案例,指引学生参与到探讨活动当中,积极主动的指引学生参与到特定案例情景当中,进而提出科学合理的处理思路与解决手段,这样能够让学生发现、分析以及探究问题,提升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与水平。经过案例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将相应的工程案例直接贯穿在交通工程课程教育教学活动当中,经过工程案例相关情景进行描述,不断指引学生根据交通工程具体情况参与到思考活动当中,提升他们的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运用案例教学手段,需要学生不断参与到交通工程课程案例教育教学探讨活动当中,在多个方面不断进行探究与分析。比如,在技术、经济以及环境等多个方面展开相应的评价探究与分析,使用差异性的教育教学措施,一方面可以突破学生思维方面存有的定式,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所以在当前的交通工程课程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广泛运用案例教学方法具备现实意义。

二、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特点分析

1.真实性。在当前的我国交通工程课程实际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将案例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其中,其主要将交通工程项目当做是重要的教育教学素材内容,在实际教育教学的时候要根据具体案例展开。这样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认知与观看交通情况,使用交通工程有关的理论知识发现、探究、分析及处理相关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的认知课程知识内容,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有效整合起来,保证交通工程课程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展开,有效提升实际教育教学质量与成效。2.主体性。在交通工程课程实际教育教学的时候,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手段能够有效转变过去教育教学活动当中的教师与学生角色。在案例教育教学过程当中,要将学生当做是主体,而教师要扮演好自身的引导者角色,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之下不断参与到交通工程课程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当中,经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加强研究与分析。让学生全面且深入的学习交通工程课程案例,并且根据相关问题表明自身的看法,这样可以提升学生实际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他们表达自身以及独立思考的水平与能力。3.开放性。在现阶段的交通工程课程实际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教会在对交通工程案例进行探究与剖析的时候,会提出相应的解决与处理方案,但是这样的方案并不是唯一的。学生能够依照自身对案例的实际认识情况,提出相应的见解以及差异性观念。学生在上课之前应该独立进行思考,在交通工程课堂实际学习的时候,学生应该全身心的参与到探讨活动当中,让他们的思维在这样的探讨活动当中不断进行碰撞。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参与到交通工程课程学习活动当中,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认知与意识,培养他们的深入探究与思考能力。由于交通工程课程教育教学活动具备开放性以及自由性等特征,不只是与教育教学目标相满足,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合作认知。4.综合性。交通系统属于一个大型系统,此系统具备开放特征,存有多个方面的问题,比如,环境以及安全等。针对这样的情况,要采取多样性的方法进行处理与解决。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交通工程课程的时候,需要使用综合性比较强烈的工程案例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这样能够让学生转变过去知识分散的情况,将课程知识之间有效整合起来,让学生把自身学习与掌握的交通工程课程知识内容充分应用在交通系统设计规划工作当中,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整体设计水平与能力,这对促进我国交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案例教学法在交通工程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分析

1.案例编写。在现阶段的我国交通工程课程实际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将案例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其中,需要重视案例编写,其属于首要环节。在此课程具体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在编写案例的时候会关联教育教学目标与优秀人才培育要求,关联了学生应用课程知识内容的可靠性与针对性。所以在交通工程课程案例实际编写的时候,教师一方面应该明确交通工程课程教育教学内容与目标,设置出和教育目标紧密关联的代表性案例。另一方面案例教育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更加深入且全面的了解与掌握课程知识内容,有效提升学生对交通工程课程知识内容的实际应用水平与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在实际编写案例的时候,要全面探究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使用具备代表性的案例,在经过加工整理以后,可以保证案例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与高效性,明确学生的实际学习目标,将基础资料当做是观念,为之后交通工程课程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展开奠定良好基础条件。2.案例分析与讨论。在当前的交通工程课程具体教育教学活动当中,教师需要将案例教育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其中。对案例情况进行分析与探讨属于中心环节,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将学生的主观性全面调动出来,激发出他们探讨案例的主动性以及自觉性。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不断引导学生探寻案例情况,将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性位置充分展现出来,将学生当做是中心,运用小组合作教育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此环节当中制定完善且健全的计划,运用小组分工合作的手段,进而探讨实际案例当中的具体问题等。教师应该扮演好引导者角色,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讨活动中,不断进行思考,展开结论性判断,进而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到交通工程课程学习活动当中。3.案例总结与评价。在案例总结和评价的时候,教师要依照学生完成任务活动的实际情况,做好相应的评价和总结,这样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当中,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以及成就感,让学生逐步健全以及完善自身,这样学生可以更加深入的理解以及记忆交通工程案例相关知识。此环节主要将教师当做是主导者,使用成果汇报的相关手段,在各个小组当中选出代表,将各个小组成果展示出来。教师要对学生的相应处理方法与研究思路等展开客观且合理评价,这样可让学生在案例教学当中提升他们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随着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交通事业得以快速发展。在现阶段的我国交通工程课程实际教育教学过程当中,需要将案例教学手段与方法充分运用其中,这样可以让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到交通工程课程学习活动当中,进而学习与掌握更多的交通工程课程知识内容,并且将这样的知识落实在实处。因此,在当前的交通工程课程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当中,教师需要将案例教学方法和手段广泛应用其中,让学生根据这样的案例深入学习,这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整体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杜志刚,朱顺应.交通工程案例教学法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8,(26):184-185.

[2]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1),1-9.

[3]陈慧,陈敏.关于综合性大学培养新工科人才的思考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2),19-23+47.

[4]李龙海,周晓影,冷静.新工科概念下高校人才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10):135-137+146.

优秀教育案例范文篇8

关键词:课程思政;数据新闻;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强化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三位一体’新闻传播育人体系”①是2.0版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计划的要求。打造新闻传播人才德育新模式,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还要注重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以课程思政作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有力抓手,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合于专业课程教学中,以全新的德育模式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数据新闻与数据分析”课程是新闻传播学专业中实践性较强的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这门课程在培养学生掌握从数据到发现新闻、基于数据讲好新闻故事技能的同时,也要通过实施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引导能力,使其未来能以过硬的专业技能、坚定的立场和满腔的热情从事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工作。

一、在教学目标中融入课程思政“数据新闻与数据分析”

课程是学科专业选修课,为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开设。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介绍数据新闻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工具。为了胜任数据新闻领域的工作,学生需要知晓数据新闻的历史、经典案例或范例。“数据新闻与数据分析”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素养、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理解具体的数据分析,了解数据可视化相关软件,基本掌握统计学概念、原理、方法及SPSS统计软件的应用,能正确运用数据结果发现值得讲述的故事(发现问题),运用数据讲故事(分析解决问题),并最终创作完整的数据新闻作品。“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做人的工作。”②在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除了强调传授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外,还应重视提升大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对“数据新闻与数据分析”课程而言,“才”指学生对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各种技能的掌握,“德”则指在数据新闻作品创制过程中诚实耐劳等道德品质的养成,以及对数据伦理与新闻传播伦理规范的遵守。因此,对“数据新闻与数据分析”课程的思政教育而言,应把立德树人的内容融入课程的教学目标中。通过对数据新闻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工具的系统讲授,使学生遵守新闻伦理与数据使用规范,熟悉数据新闻制作流程,运用数据结果发现故事、讲述故事,最终创作完整的数据新闻稿,并在此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家国情怀,为成为有知识、有温度、有情怀的新闻传播人才打牢思想基础。

二、在教学内容中挖掘思政元素

“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先决条件。”③开展“数据新闻与数据分析”课程思政教育,首先需要对专业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进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数据新闻与数据分析”课程内容涵盖数据记者的职业素养、数据新闻策划和选题、数据伦理原则等相关知识。教师要善于将每个章节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内化到教学内容中,在向学生传授数据新闻制作技能的同时,穿插数据伦理、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等价值理念,以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令学生切身感受到媒体行业与传媒人的责任与担当。

(一)在分析数据新闻优秀案例中体现思政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需要以正确认识国情、世情和党情为根基。应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将蕴含丰富课程思政内容的优秀数据新闻作品收集起来,并创建经典案例教学资源库。那些处处体现着优秀媒体人业务水平的优秀数据新闻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内容资源。在“数据新闻与数据分析”的教学中,教师应着重把讲解理论和技术与分析优秀案例相结合,把创制新闻内容与解读社会热点相结合,通过带领学生赏析数据新闻的精品力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力争做到能力与品德双提升。例如,教师将《改革开放40年数据报表出炉,20张图令国人动容!》《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数据“数说”脱贫攻坚重大成就》和《中国共产党画像》等致敬建党、建国以及体现改革开放成就的相关优秀案例引入课堂,在培养学生面对重大选题时的信息整合能力的同时,增强其国家认同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立足中国实践确定数据新闻作品选题,并以正确的新闻传播观制作正能量、高品质的数据新闻内容。通过优秀案例的熏陶,学生陆续创作出体现中国交通建设成就的《中国地铁50年》、体现建党百年成就和袁隆平科学精神的《粮食大国之路》、面向疫情影响的《疫情带来了哪些风口行业》等有情怀、有思想的数据新闻作品,体现出基于国情、民情和服务国家需求的新闻意识和价值判断。

(二)引介优秀数据新闻创作团队以体现思政

数据新闻作品的产制需要团队合力完成,精品的诞生更是团队协作的结果。团队成员一般由新闻传播专业人才、数据分析人才和可视化设计人才等三部分人员构成。在分享数据新闻优秀案例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对优秀数据新闻创作团队的介绍,弘扬数据新闻创作团队心怀家国、细致耐心等优秀品质,引导学生养成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为了创作精品而反复打磨的匠心精神。从2014年起,中国每年都会举办数据新闻大赛和高校数据新闻大赛等赛事,包括高校在内的学生创作团队成为参赛主力。在教学中,我们着重对创作获奖作品的学生团队的创作过程进行介绍,有意识地以同龄人的榜样事迹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例如,第三届数据新闻比赛一等奖作品《雾霾十三年:还远不是停下的时候》是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14级本科生陈庭玉等同学创作的。在讲授此案例的教学中,教师除了给学生分析该作品的选题思路、数据来源、故事架构及其可视化设计等内容外,还把主创者在这个作品诞生过程中经历的酸甜苦辣以及收获的心得体会等讲述给学生。例如,“最大的感受之一就是团队力量的强大及团队带来的无限可能性。”“在数据搜集整理分析阶段遇到的任何一个困难,都可能使我们终止这个选题。”“敢于想象、勇于尝试、坚持不懈,才能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④优秀同龄人的创作感受令学生体会到在数据新闻创制过程的分工协作及不畏艰辛的精神,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自信心。

(三)在批评不良数据应用中体现思政

随着互联网海量数据时代的到来,新闻报道中越来越广泛地应用数据。然而,当前不少新闻报道对数据应用的科学性却有待提高,“数据说谎面面观”的教学讲授显得尤为重要。以往,我们会在讲授数据作假的认定标准及批判要求等内容的基础上,列举相关案例,说明数据新闻的创制要求数据材料诚信、客观和真实,同时强调数据作假的后果,这样的教学往往局限于数据伦理原则的运用。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后,教师深入挖掘数据收集及运用中所涉及的伦理道德内涵,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认识到,坚持数据的真实可靠、全面权威是创制新闻作品必须遵守的规范,从中折射出的诚实守信的品质亦是为人处世应有的道德素养。与此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紧密结合当前存在的数据失信现象进行深层次的讨论与思考。例如,教师通过介绍某些国家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对疫情数据的不重视,结合我国对疫情数据准确全面及时地公布等情况,使学生认识到数据对公众知情、民心稳定及疫情防控的积极作用。通过对披上统计外衣的商业营销中包装数据结果的行为及其后果进行解读,剖析保持统计机构独立性的重要性,向学生强调寻找与利用数据时,要重视采用权威独立的统计机构数据。教师系统有效地挖掘这些案例中富含的思政元素,使学生在掌握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可视化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从更高的层面理解恪守数据伦理的重要意义,认识到新闻数据作假不仅涉及数据伦理原则,还涉及新闻传播职业道德,失实与误用数据还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字人文精神,使学生做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性的内容传播。

三、在教学方法中体现课程思政

优秀教育案例范文篇9

一、活动目的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创建现代化示范性中专学校,打造精品职教名校为目标,通过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使全体教职工增强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推进我校教育创新和教学改革的发展。

二、活动主题

开展以“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为核心的职业道德和师德师风教育,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

三、活动组织领导

1.成立师德教育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2、宣传动员

师德教育活动的通知及宣传提纲,利用板报、网络开展职业道德建设专题宣传教育活动,在学校网站开设师德建设专栏,及时公布相关信息,推荐师德建设学习材料。

四、活动内容和要求

(一)活动内容

1.安排职业道德专题讲座,观看录像《教师礼仪》。

2.请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作师德教育专题报告。

3.采集本校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事迹资料;以学校主要领导、教师为主要采访对象,谈学校在师德建设方面的要求,对教师的希望以及教师本人最崇尚的师德名言或如何做好教师的想法。

4.开展专题讨论。以科室及教研组为单位,以“素质教育与师德建设”、“终身学习与师魂铸造”及“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管理工作水平”为题,组织开展座谈、讨论,使每个教师都能明确完善自我的目标,制定履行职责的措施,站在学校教育改革的前沿,努力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肩负起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艰巨任务。管理人员也要结合各自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讨论活动。

5.征集师德教育优秀案例、论文。活动开展期间,向教职工征集优秀案例和师德建设论文,编辑湛江财贸学校师德建设优秀论文(案例)集。将优秀论文推荐上报。

6.制定师德先进评选条件,进行师德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

(二)活动要求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教育发展,师德为先。全面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是我校事业发展的需要,是进一步贯彻实施学校党委提出的“创建现代化示范性中专学校,打造精品职教名校”目标的重大举措。通过此项活动,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凝聚全体教师的力量,增强整体合力,进一步推动教育创新。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级领导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进行部署,各教研组要积极配合,在教育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优秀教育案例范文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1提高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方法

1.1采用案例教学,真实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现实案例是非常常见的,并且这些案例都是非常有冲击力,也有信服力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这些案例都能产生非常直接的心理感受。而在高校对教师进行培训时,也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来完成心理健康教育。不过在此过程中,应该更加侧重优秀教师的事例,因为这样的事例更具代表性,也更能激发其他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其他教师也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学习其精神。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心理状态,也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对学生心理状态的把握,因此通过一些优秀教师的案例就能够帮助其他教师增强心理健康,并且增强教学质量,达到培训目的。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推举身边的优秀教师为榜样,分析其教师的优秀之处,而在思想品德相关培训上,教师也可以自行选择自己的榜样,向其学习。1.2采用情境教学,生动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程在学生眼中是比较枯燥和无趣的,即使是对于思想政治教师而言,其中很多知识也过于抽象,不利于学生理解。而心理健康教育如果只是纯粹的理论教育,那么根本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因此,在对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培训时,可以使用情景教学的方式,让教师能够学会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理解能力自然就能够更上一层楼。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问题,而教师在教学前就应该对学生会提出的问题进行预想,并思考好答案,当学生不理解时,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重复讲解。为了培养教师的耐心,就可以利用情景,让教师模拟课堂教学情况,同时,教师也应该养成写日记或是写总结的习惯,通过写日记和总结,能够让教师对自己进行及时的反思,看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解决的对策,同时,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没有那么枯燥,也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得到提升。

2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2.1采用讨论的方式,灵活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一定有自己的经验和长处,而不同的教师对于同一件事物的看法也会存在差异。但是我们要做到的就是求同存异,因为差异是无论如何都存在的,而组织教师进行培训,主要就是给予教师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出现差异,那就包容这种差异,吸取其他人的经验。每一次培训都能够带给教师很大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能够在培训中得到提升。而在对教师展开的培训中,可以不必推举某个教师进行讲课,而是可以根据某个案例或是某个观点,让教师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将教师分成若干个小组,而小组教师所教授的科目可以是不同的科目,因为这样就能够从多方面对案例或是观点进行分析。同时,在不同的思想汇聚之后,也许就能够迸发出新的火花。对教师展开的培训中也可以根据某件事物发散思维,让小组之间先进行讨论,讨论完毕之后,推举其中一个教师进行总结,最后再结合不同小组的看法,作出点评。并可以将其延伸到教学中,比如教师如果在教学中遇到这样的问题会如何解决,而学生又会如何反应。2.2采用实践教学,巩固心理健康教育成果。高校在组织教师进行思想政治知识培训时,应该采用实践教学的方式,通过实践检验教师的心理健康,并且通过实践也可以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品质,实践可以帮助教师找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的不足之处,也可以便于教师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时,教师在实践中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思想政治知识。不过高校很少组织教师开展思想政治相关培训,虽然思想政治相关培训对教师能够起到很大的影响。高校应该多组织教师参与培训,或是参与心理品德演讲活动,让教师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或是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演讲,而演讲的听众可以是本校师生,也可以是校外人士。学校也应该鼓励教师加强对心理健康方面的学习和对思想政治方面的学习,当教师学习到了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思想政治知识,就可以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也受到良好的影响。

3结语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只是一门教育课,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的未来生活和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影响,而对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就要以实践为主。教师也应该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认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同时,高校还应该组织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培训,增强教师对思想政治知识的了解,也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品质,为学生作一个好榜样,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陶鸿.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探析[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2):99-101.

[2]王庆军.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品德课堂建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5):40-41.

[3]戴慧,唐凤林.论思想品德学科的核心素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