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电子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7:54:27

应用电子技术

应用电子技术范文篇1

关键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探索

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发展,高等教育的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就目前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发展情况来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特别是中职院校职业技术性人才的培养方面存在问题,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不断的提高,在此背景下,中职院校专业教学应建设科学合理的时间教学体系,依据市场需求确定教学目标,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以培养专业化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的发展目标,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有效的开展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中职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

1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堂教学改革

为有效推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实践,学校建立完善的专业教学实践体系,注重电子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电子技术开展课堂实践活动,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具体而言,首先,教师应做好相应的课前准备设计工作,中职院校学生在初步的学习过程中具备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开展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课前设计、资料收集等方式做好相关内容学习的准备工作,为保证课程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师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理论知识,这样学生便可充分的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学习,为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奠定基础。其次,教师应要求学生熟练的掌握电子技术理论相关知识,应用型电子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其专业理论知识是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基础,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全面的掌握电子技术及原理,保证每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学会独立的看电子原理图,为学生以后参与社会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应充分利用学校的电子实验室巩固理论基础知识,电子技术实验室实践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运用理论课堂学到的基础知识,在电子技术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电子元器件及其他装备的配置、调试及维修技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室逐渐的被引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及方法,培养学会说呢过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实验室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通过电子实验室完善的设备及实训基地帮助学生科学的运用电子技术相关知识。

2建设科学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中职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逐步的提高,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教学目标设计上,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因此,中职院校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具体如下:首先,要加强专业基本技能的培训,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读、写、调、测、制、焊、选、装、修等几个方面,为此,教师应重视专业技能教学,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实验室为学生认识基本电器件提供了条件,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操作仪器,通过电工接线等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导线连接的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焊接工具,在制图及识图等方面加以联系,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其次,应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应用能电子技术专业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中职院校应社会实际需求出发,在培学学生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水平,电子专业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教学实践活动会涉及到设计及制作等方面的课程,学校教学应设计电子线路设计相关课程,提高学生电子产品设基本技能,在教学环节,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设计流程、明确设计思路。最后,为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中职院校应改变人才培养的模式,充分利用实习机会,让学生参与企业实际生产活动,提高对未来从事行业及岗位的认识,在学校的专业定岗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电子产品规划及实施技能,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及综合素质。

3总结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职院校应用电子专业逐渐将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技术人才作为教学发展的主要目标,学校在完善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始重视加强实践教学活动,在不断的改革过程中,中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以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出发,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以为社会发展提供专业化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及效果。

参考文献:

[1]罗烈铖.浅谈中职学校电子技术专业课程的改革[J].现代职业教育,2017(24):132.

[2]刘秋玲.浅谈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改革[J].科技风,2014(04):178.

[3]王真富,黄云龙.中高职一体化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3(07):15-16.

应用电子技术范文篇2

设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应当坚持一定的设计思路,根据设计思路展开设计,保持教学方案的科学性,使之不至于偏离教育目标和重心,始终将人才培养维持在一个可靠的范围内。1.面向人才需求设立目标。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高职院校应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了解用人单位的选择和用人需求,根据职业和专业的培训目标为指导,使高职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的专业方向和地位。还需要考虑在确定职业培训目标岗位和适应性时,既确定直接的就业目标、发展目标、就业能力,又要考虑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着手于能力体系。在明确岗位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岗位分析,通过对岗位工作的具体范围、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总结了典型的工作任务,明确了职业能力素质要求,准确定位,形成专业能力的内容,具体可操作的制度。3.围绕多目标课程体系进行课程配置。能力系统在分解的基础上,明确需要完成知识、能力和专业素质的任务,以开发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以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作为出发点,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和课程配置。

二、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建立了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应用,培养了一批具有一定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着广泛的理论教育教学过程,缺乏一线实践经验,虽然有些高校为学生刻意安排了一些实践课程,但由于缺乏市场导向,实践内容滞后于当前技术发展,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究其原因,是受到了学校资源条件、学生就业期望、受教学计划设计等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基础课程设置以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三阶段教学模式为主,一般在第一学期的专业培训过程中开展技能教授,而后进行实践教育,这样的教学顺序是不合理的,究其原因是主体设置不科学,电子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缺乏对市场的了解,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不能适应当前市场导致了教学内容、方式和市场需求的脱轨。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策略

在下文中,笔者将重点从目标设计、能力分解和实践教育设计三个方面对应用电子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方案设计进行分析。1.目标设计。学校要通过确定人才的市场需求进行目标设计,这就需要学校以多种方式来开展关于市场人才需求的调查活动,例如问卷调查、网络调查等,针对当前市场人才需求、就业取向、企业工作资格等展开细致的调查,以建立应用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培养体系性质来保证研究的准确性,研究方法尽量多样化,除了深入企业调查外,还可以在人力资源部门获取相应的资料。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在电子产品制造企业中的应用可以进行电子产品装配、测试和调试,也可以从事辅助设计的生产工作。具体工作可以是质检员、电子产品、PCB辅助设计人员等。总之,要深入的了解市场的人才需求,才能保障学校人才培养的准确性。2.分解所需能力,融入课程体系。电子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在岗位上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分工水平。笔者认为,电子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应用一般是一线经营者的第一线,从事电子信息技术开发和产品设计工作。电子专业定位的应用应是一线运营商,从事生产、质量管理等。其次,是在中小型企业做一些简单的电子产品研发工作。我们应该基于电子专业工作能力从层次到分解的内容,以确定知识、能力、人才培养目标。在理清上述信息后,以培养学生的系统能力为目标,在专业课程和专业素质的基础上,注重提高学生的核心能力,实现科学课程体系的基本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电子技术在人才培养初期的应用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应加强电工技能培训,实施切实可行的电子电路设计、电子产品设计实践和电子产品维修培训。后期则需要重视学生对理论的应用,通过将学生输送到实际的工作岗位上,以真正的电子技术应用过程,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完成电子产品的组装、设计和维护过程。3.合理实践教育课程设计。虽然学校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都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很多学校已经实施了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但是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参与到各种能力的工作中,通过企业实地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尽可能吸收人才,加强双方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和企业的优势互补,良性循环。结合“工程实施”教学模式,引入有效的评价方法,例如“工学结合评价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应用电子技术范文篇3

一、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原因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两个极端化。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定位现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培养目标和本科院校雷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宽泛,在实施中受制于培养时间,培养的人才只是本科学生的“缩略版”。另一种是培养目标与培训机构的短训班类似。为了满足企业的需求,出现嵌入式操作系统开发、Linux应用驱动、android方向等多种偏向软件方面的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向频繁变动,所培养的人才像是“培训班学员”。在实施中出现盲目引进企业技术与意见、对产业发展与转型不了解、着重于眼前利益的现象,使得人才培养缺乏科学分析,难以获得可持续性发展。(二)专业设置陈旧,人才培养手段落后。当前,以智能产品、物联网、嵌入式、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引起了IT产业的新变革,然而经过调研发现,许多院校的应用电子技术类专业方向与多年前相比没有根本的变化与差异,专业方向的设置依然是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基础硬件的维修维护能力上,未体现出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掌握。这使得高职院校培养的应用电子技术类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后还需要再培训后才能够上岗。在人才就业市场上,硬件基础技术人才供大于求,而软硬件结合开发的新技术人才供不应求,这正好说明了现有的侧重硬件的人才培养远未能够真正满足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求。(三)专业课程体系混乱,课程开设缺乏科学性。现有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只是简单地照搬本科院校,甚至课程的深度、学时与本科院校一样。课程体系长期无变化,依旧按照电子技术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公共课程安排教学。部分院校为了追求校企合作,片面地听从企业人员建议,未经过科学论证就少开、增开、乱开课程,对课程名称、学时、课程标准随意变更,使得课程体系混乱。同时为了片面地强调工学结合,未经过系统化设计便匆匆实施,使得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未能取得预期效果。事实上,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低,以及只有短短两年半的学习时间都要求我们需要去建立一个符合自身特点的高职类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四)就业质量差,学生缺乏竞争力。在同质化教育下,高职院校培养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毕业后无法胜任电子技术的工作岗位,只能从事非对口专业的工作。而在电子信息类岗位就业的毕业生在大型制造型企业的生产线上员工居多,担任岗位较低的工作。制造生产加班严重,缺乏技术含量,工资低,使得学生就业易于变动。当前,高职电子信息专业招生和就业难,很多人将其原因归为在大环境下愿意学习电子技术的学生减少,电子技术难学,学了电子技术不知道在哪里就业等。但事实上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现有的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未能够适应社会的新发展。在上述同质化的电子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下,已经引起了严重的后果。一方面,简单的电子产品生产、电器维修已经被中职和职高的毕业生占据大部分岗位,由于薪资低劳动强度大,高职毕业生又不太愿意从事这些岗位。另一方面,硬件应用开发、电子线路板设计、嵌入式底层开发等社会大量需求的新技术岗位,毕业生又因为知识欠缺,无法胜任。

二、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对掌握新技术、新产品的人才需求有所增加,这就要求高校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合适的人才。高职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是电子信息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专业之一,为信息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能支持。以新技术、新产品为导向的职业岗位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岗位的发展需求。(一)高等职业教育要求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变化发展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都明确了高职院校必须坚持的办学方针和培养目标,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高职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紧密适用社会需求岗位,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要和各用人单位岗位“无缝对接”。(二)“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任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将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及时引入课堂,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鲜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今后一个较长期的时间里,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根据企业的工作内容和岗位需求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要实现这个目标,只有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让企业参与进来,由专家教授、工程师、管理人员共同开发人才培养计划,使人才培养体系更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为今后能更好地胜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技能竞赛是职业教育深化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检验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以技能竞赛为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深化教学改革,有效形成“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良好局面。在竞赛过程中,以实际的项目为载体,形成“做中教、做中学、学中做,融教学做于一体”的共识。技能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项目设计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电子设计竞赛、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创青春、“互联网+”等各赛项为高职学院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培养平台。

三、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途径

(一)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多元化的电子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电子技术涉及硬件设计以及软件编程,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而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较差,自主学习能力差,学制时间短,这两者本身就是一个矛盾,这一障碍造成高职院校在实际的电子技术人才培养中效果不理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以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基础,充分利用学院和行业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全面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通过学院与行业企业的多方联动和长期合作,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一般情况下,较多刚入校的高职学生职业规划较为模糊,很多学生不知道要学什么、该学什么。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大一学完一些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后,在大二第一学期安排学生去电子类相关的企业锻炼2个月。学生在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经过在企业2个月的实习轮岗,对今后工作的一些基本情况有所了解,确定好今后要努力的专业方向。比如,企业在研发智能家居的时候,实习的学生会对电路板制作、C程序设计、电路设计、单片机技术、嵌入式技术等核心技能有所了解,学生能明白今后这些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会学有所用。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可以使学生在参加工作实践中学到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并在工作实践中接受职业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获得工作经验,为就业做好准备。许多高职学院都认识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性,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种办学模式,以培养适应行业企业发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二)建立适应新技术发展的电子技术专业技能型课程体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根据培养目标的定位,高职院校应根据当前新技术发展情况、学生生源质量、就业环境和当地经济建设情况来构建基础知识模块、通用技能模块和专业方向模块三位一体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基础知识模块主要涵盖电子元器件、仪器仪表、电路分析、数据手册阅读等基本知识,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开设这方面的课程有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装配调试、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学生通过学习完基础知识后,初步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通用技能模块主要突出专业技能通用性、实用性,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开设这方面的课程有C程序设计、单片机应用开发、智能电子制作、电子产品检测与维修技术等课程,学生在大二的第一学期就修完这些通用技能课程,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后续的专业方向。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电子技术和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等高新技术高度融合为一体。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方向主要有电子产品及电气设备维修、智能产品开发这两个大方向。专业方向模块是学生通过学习前期专业基础模块和通用技能模块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进行学习。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产品及电气设备维修方向的专业方向模块主要开设的课程有SMT设备维护、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芯片级维修与数据恢复、机电维修、安防设备装调等课程;智能产品开发方向的专业方向模块课程有操作系统应用开发、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嵌入式系统综合项目实训等课程。在通用技能模块和专业方向模块的教学过程中,理论和项目实训课时比例为1∶1,做到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用理论知识指导项目的开展,在项目化实训过程中深入掌握理论知识。另外,为体现专业的前沿性、先进性,不定时邀请企业的技术工程师、行业专家来校讲座,介绍本专业新的工艺技术、新的发展方向,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三)建立以专业技能竞赛促进专业建设的长效机制。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和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既提供了一个展示专业办学水平的平台,也为本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技能展示的平台。通过技能竞赛这个平台,学校可以拓展视野,及时了解和跟进行业的发展动态,引领专业教师新技能的发展方向,促进专业的发展。另外,学生通过这个平台,能找到自己今后专业技能努力的方向。坚持以技能竞赛指导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1.以赛促改。技能竞赛主要以当前主流的技术岗位能力为要求进行命题,主要考查学生在专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对参赛选手的要求是真正的高技能、高素质。以技能大赛为契机,推动教学改革,在重视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同时,形成以新信息技术下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岗位职业要求为行动导向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竞赛的内容和方向,逐步开设新的专业课程,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近年来已开设芯片级维修与数据恢复、嵌入式系统、FPGA应用等新兴的技术课程。改进单一的考试方式,学生可以通过竞赛获取学分,逐步扩大技能竞赛在学生中的影响力。2.以赛促学。通过技能竞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技能的激情,建立以创新工作室为载体的学习环境,选拔优秀的学生进入工作室学习和研究,通过历年赛题实训、项目孵化,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逐步建立和完善技能竞赛的奖励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促进技能大赛在专业教学中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建立有效的学习梯队,通过老带新的方式,将已有的项目进行逐级分解布置。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电子研创工作室,大一学生以电路调试制作和C语言练习为主,大二开始进行单片机和智能电子的一些制作,大三开始做嵌入式开发相关的项目。3.以赛促教。教师在指导技能大赛的同时,有利于教师把握本专业教学的重点和发展方向。深入技能竞赛项目,可以细化和规范教学环节,学习到很多实践教学的方法,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逐步加强技能竞赛指导在教师评优评先以及职称晋升方面的优越性,提高教师深耕技能的积极性。职业教育是深入校企合作的,通过聘请企业、行业的工程师来校指导学生各类竞赛,更加有利于建立一个服务于专业教学的“双师型”团队。

作者:张叶茂 莫淑贤 陈小长 凌永航 唐敢 单位:1.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2.广西工商职技术学院 3.广西电子高级技工学校 4.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 5.都安瑶族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朱强,姚屏,姚树申,等.移动互联时代下的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开发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11)

应用电子技术范文篇4

高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探析胡茗南昌工学院江西南昌330108由行业专家组织的“大学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使命“,头脑风暴”的工作,项目,任务和职业能力是卓有成效的。通过“任务型会议的分析,建立了“装配“,组装”到“,“检测”,“调试”“,检查”五,类型,明确的元件形成,查排名,15个任务,并列举了具体的职业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核心课程的教学项目的开发,是一家专业的培训是重要保障“适销对路”,以满足工业的重要专业绩效与企业需求。专业结构和电子技术越来越复杂,制造,电子产品,电子产品,专业的应用,修复和电子等行业的销售,尤其是专业能力是一个复杂的。专业的发展,我们必须确定核心技能,是基本的核心专业技能的延伸,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普遍发展或盲目自由发展。因此,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的核心是非常迫切的。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在电子技术应用的核心技术是:检测技术组成,电路图的阅读技巧,电子产品的调试技术,仪器技术。专业核心技能,专业发展应用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必须把握电子制造业及相关行业,不仅提高专业建设水平,调整专业设置,专业和步骤的优化,布局和结构,拓展专业方向

二、参与核心课程体系的建构和课程标准的编写

1.依据核心技能,确定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不同专业的职业能力,在一般课程的专业方向(或核心技能)为设计基础。虽然核心能力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理论,但真正形成一个核心课程,理解和爱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的教师是一个挑战。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在这里和你讨论。

(1):理论与实践脱节。专业理论课,和专业的培训课程,纯粹实践问题。解决方案:围绕核心能力,优化设计。在传统的教学中“,电子技术”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学生最感兴趣。一些学校已经开始尝试项目教学,教学计划,教学的发展任务,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正是这些珍贵的先行者,集团决定“电子产品装配和调试的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实践能力,简化了传统教学的范畴,改变职业教育课程为中心的传统方法,基于学科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

(2):忽视专业发展问题。本课程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发展滞后,如何更好的?解决方案:关注的发展趋势,综合课程开发。在这一领域的新知识,突出的新技术,新技术和新方法,以满足电子技术专业的工作要求的应用现状,促进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对核心技能训练和学生群体的认知特点设计,应用“适用于课堂教学”和ProtelPCB生产,“电子技术”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两个,两个软件和硬件,尤其在电子技术生产的“合成中的应用”的核心技能,是一个管道的综合反映,的学生更多的发展潜力。在行业,企业,大学教师和课程专家,许多头脑风暴和可行性研究,达成共识,在电子专业核心课程的应用:元件和电路,组装和调试电路,电子产品装配和调试,Protel应用和PCB板的制作,电子技术及应用。如果核心课程是必要的,那么,专业课是可选的。根据市场的需求,学校和专业,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在各个地区,特殊的课程,反映了当地经济的特点。

2.团队分工协作,编写课程标准。

(1)经验,写作思路清晰。目的建立核心技能训练课程,开发和建设的核心课程,对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主要思想。根据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电子技术专业人员的应用特点,课程改革的经验,与写作课程标准。

(2)资源的整合,团队合作。建议的核心技术,行业专家,目前的教学,基于尊重认知规律,根据行业专家,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作任务分析表,构建新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的确定,课程标准。经过反复研究,学校队五分,选择专业的特点,在各个学校的骨干教师,制定完备的课程标准。虽然我们有自己的任务,过程和方向,但思想内容,完整的格式,每个都有自己的风格。当然,有一些分歧和争论,最后作出调整。

3.专家指导,完善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方案。

应用电子技术范文篇5

一个专业如果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方向不准确,将无法科学地制定本专业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也无法高效地进行专业课程改革和教学管理。确定专业培养目标首先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确定本专业的就业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苏州市电子信息行业协会的指导下,通过走访企业、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等形式,对苏州市电子类人才的需求进行调研,确定了本专业的主要工作任务是电子产品组装调试维修、PCB板的焊接与维修、电子产品辅助设计、电子产品品质保证和电子产品销售采购技术支持,职业核心能力是电子产品组装调试维修能力、PCB板的焊接与维修能力、电子产品辅助设计能力、电子产品品质保证能力和电子产品营销技术支持能力。通过岗位任务的分析,制订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掌握电子产品检测技术、电子电路设计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具有电子产品生产过程管理、电子产品销售与采购及设备维护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其可胜任电子生产企业中电子产品设计、生产、维修、管理、销售、采购、技术服务等岗位要求。形成“行会协同指导,校企共同育人”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1]

二、实施教师“三化”工程,打造高素质“双师”教学团队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教师队伍建设。要以师德建设为引领,将提升教师素质、优化双师结构、聘任企业专家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在不断提高专任教师教学能力的同时,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拓展国际化视野,让骨干教师参加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培训,参与专业建设,承担课程改革建设,指导毕业设计、学生竞赛、技术培训,主持教科研课题。要定期安排骨干教师出国培训。“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必须是活水,流动的水,是知识不断更新的水。本专业通过提升教师学历,教师到企业做访问工程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进行产品开发和科技攻关,共同申报科研课题,为企业开发产品、解决技术难题等,使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有了一个质的变化。

三、搞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通过市场调研和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分析,确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和次岗及迁移岗位。[2]按照项目化课程教学理念,以学生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目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相对接,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编写具有职业特色的项目化教材。多课程重新整合,实施课证融合。将考证内容穿插在实践教学中,实施理实一体化,既节约了考证时间,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进一步完善了“能力核心、项目构架”的课程体系。如将“模拟电路技术”、“数字电路技术”与“电子元器件检验”相结合;“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与“音视频设备检验员”、“无线电调试中级工”相结合。为了全面评价学生,摒弃一卷制的考核方法,构建多元评价机制,采取项目实施过程考核和课程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制定评价标准,使课程尤其是基本技能训练类课程考核内容与职业岗位的要求相吻合。

四、以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为目的,建设实践教学环境

以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为目的,结合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重新设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实现学生校内学习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流程的一致性。[3]实验、实训室建设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模块化的技能培训,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增强其就业竞争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求知、求技、求职的需要,满足社会对高职教育多样化的需求。与此同时,与行业、企业合作,建校外实训基地,形成多形式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切实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充分利用企业先进设备、技术专家和企业文化等资源,在生产现场进行“电子元器件的焊接工艺”、“电子产品品质管理”等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校企数字传输课堂,将企业生产过程实时传送到课堂,通过企业工程师直接开展专业教学,真正实现校企联合教学。全过程注重学生“5S”规范、认真负责、效率观念、静电防护等职业素养的培养。

五、将综合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全过程

应用电子技术范文篇6

模拟、数字电子技术实训是一门独立设置的专业技术基础课。为了强化实践动手环节、培养独立创新能力、提高实验课效果,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开展多方位的教学环节,主要有注重工具和仪器仪表的使用,进行启发式教学,开放教学,工厂实践教学,电化教学,最后通过面试来考查每个学生理论和动手的实际水平。

首先了解仪器工作原理,其次掌握测量方法。例如示波器在电子实践中是常规的测试仪器,作为电子专业的学生,可以将示波器的原理和使用专门列为两个独立的实践课题,而且特别规定示波器的使用是“动手题”重点之一,要求学生在实验中进行多次重复的操作,最终达到像使用万用表一样的熟练程度。要求学生不但会“定性”观察波形,而且能“定量”测量信号的幅度、频率、周期等。在单管放大实践中,当输入为正弦波时,利用示波器不但可以看到放大后波形以及和输入信号进行相位比较,而且还可以通过对输入信号的增大或减小,对负反馈的增加或减少,对上偏置电位器调整等多种内容来实现晶体管三种状态的相互转换来观察波形的变化情况,这样学生不仅看到放大后的正弦波形,也观察到饱和失真、截止失真及双向失真的形波。从而更深刻理解在模拟电路中,条件的变化决定着晶体管状态的变化,这样全方位的训练,不但能把理论课中难以理解的复杂思维变得生动有趣、明白易学,也通过学生对示波器的反复操作加强了应用动手的训练,对于稳压电源、信号发生器、频率计、交流毫伏表等仪器,也在各个实践教学中熟练掌握及合理应用。

2.掌握电子元器件的基础知识

电子元件知识是电子产品应用的基础,以前有的学生就业时甚至还不能识别有关元件,不会进行基本的检测。因此首先必须加强大学生电子元件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了解电子元件的封装形式、种类、材料、标称值,尤其是使学生掌握电子元件测量方法及其使用注意事项,如何进行选择。

过去学生对各种电路的分析研究大多只注重理论上的设计和分析,与实际严重脱节。学生拿了设计图稿,进行实物安装调试时,由于没有元器件特性参数的概念,无法做到根据实际要求对元器件进行对比和选择,调试成功率往往较低,甚至做不出来,在产品设计调试过程中,无法辨别是设计问题还是元器件质量问题,使问题复杂化。甚至将本来是由于元器件的质量引起的问题,却往往错误地认为是设计问题,因此而把产品设计引入误区。在实际组装生产时,尤其要注意各种电子元器件的质量问题,因为它将会引起整机质量严重下降。

目前有些大学的专业测试实验课开得较少,导致学生对元器件参数的技术指标、测试条件、特性好坏、灵活运用等知之甚少,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元器件测试实验的教学。只有我们在实践教学中都重视了基础元器件的练习,才能使学生不再只停留在对电子元器件的外观识别上,而是能熟练地用仪器设备对其进行各种性能的检测,深刻掌握元器件的综合知识。

3.加强电子技能训练

在训练中熟悉各种元器件,掌握插装、焊接、导线加工、元器件引脚成型等各项基本技能,看懂各类电子产品电路原理图和印刷电路图,掌握各类电路不同的调试方法。在对各个电路的安装、调试过程中,不光要锻炼电子技能工艺水平,而且应注意对电路进行深入地分析,理解各类典型产品电路的工作原理,了解各元器件参数变化或线路局部改变等诸多方面因素对电路工作状态造成的影响等,并且利用技能训练中焊接、调试的机会,反复思索、检测、调试,让学生将专业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及时消化吸收成为能够灵活运用的实践知识,并初步具备设计简单电路的能力。电路技能训练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直观检测与排除故障的能力,这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许多电子产品的故障都是由于各种因素引起元器件损坏而造成的,可以凭借经验直观判断出故障元器件,从而分析出故障原因,省去许多繁琐的检测调试过程。因为许多常用元器件,由于电路的原因,损坏时都伴随有颜色、声音或者气味上的异常情况,而这些实际经验对在校学生而言尤为缺乏。电子技能训练可以较好地加强学生对这方面内容的学习。在插装、焊接和调试某个电路时,在实验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对电路的运行做人为的“破坏”,使电路出现故障而造成元器件损坏,通过观察各种元器件的损坏现象,积累实际经验,并从本质上了解到造成各元器件损坏的原因。电子技能训练一方面能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工艺水平,另一方面有助于实际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是实践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

4.逐渐加大综合性实验、研究性实验的比例,提高创新能力

一个产品的最终完成,光靠理论上的分析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熟练地掌握和使用各种相关的仪器,对元器件进行全面的测试,掌握各种元器件的技术参数,计算出各种元器件在电路应用上的数值,最终才能完成自己设计的电路图稿。通过认真地设计、制作、安装、调试,不但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整个课程设计的全过程及产品制作过程的具体环节,真正使学生从原有的感性认识逐步过渡到理性认识,再融合到实践操作中去,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从而达到质的飞跃;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位学生的聪明才智,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考核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安排上,可以这样做:

(1)在基础课程实习中加强综合性训练,综合性实践锻炼主要目标是深化所学知识,拓宽知识面,承前启后。例如我们自己设计制作的《模拟电路实验箱》就能实现一些综合性实践。如果只让学生遵循常规实验方法,他们则只是按照实验教材或教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所要求的内容,对于观察到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一般不能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或多问几个为什么。而综合性实践过程中常有故障出现,为了排除,他们就会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索和研究问题,并逐步掌握了一些排除故障的实用技术,不断提高实验技能。

(2)在专业课程实习中可以加强研究性实践、设计性实践。教师只提供若干有明确技术要求的实验题目,不把实验电路方案明朗化,让学生通过收集所需资料、优化拟定方案、组织实施、处理数据、对结果分析讨论、写出设计报告(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选择不同的实施层次)。尽管开始的效果肯定不理想,但是我们训练的目的是“过程”指导。使学生在逐步掌握了实践技巧,开阔了知识面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会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将已有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锻炼他们的探索热情和创新精神。

总之,只有通过不断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让学生既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又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他们将来才可能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李明生.电子测量与仪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熊幸明等.电子电工实训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手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应用电子技术范文篇7

[关键词]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以就业为指导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而学生学习的目的则在于通过中职教育能够选择相应的工作岗位。在现阶段的中职学校,大多数是想培养出一批密集型劳动人才,但是从教学背景和教学目的方面来看中职学校并不适合采用培养密集型劳动人才的教育模式。教师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方面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制定适应当代中职学生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方面做到专业性、实际性和应用型,让学生能在中职学校接受到高质量、高品质的教学,能够得到相应量的锻炼,提高自己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是中职教育的一大特点,在针对应用型电子专业技术的教育中,以考虑学生走出校门后的就业情况为基础制定合适的教育方式是现阶段本专业所需的。所以,首先学生要考虑到现代社会的持续发展,通过不断的改革来培养适合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的人才。要考虑学校不同学生人群不同的学习态度,以学生的实际能力为基础,制定面向生产和服务的培养方式。除此之外,教师不仅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让学生明白在专业岗位上一个良好、高素质的专业素养的重要性。在相应教材的设计方面也要结合全校师生的意见和建议,编制应用型的高质量教材。

二、打造优秀教师团队

很多人认为中职学校的教师不同于普通型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也可以适当的放低。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在面对一群偏向于职业型的学生和以就业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模式,作为一名中职教师更应该对自身有较高的要求,才能提高学生的职业水平。对于学校方面,要积极以各种优势吸引更多的人才,特别是在企业有创造力的前线技术人员,扩大实践课教学队伍。另一方面,定期对学校的授课老师进行培训,提高专业老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同时通过研修的方式提高老师的学历层次,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队伍。

三、创造新式课堂

考虑到大部分中职院校的学生对纯理论的课堂教学不感兴趣,教师可以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因多媒体教学具有多姿多彩、直观性强、信息量大、容易被学生接受等特点。在现阶段的中职教育中,很多学校已经善于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且,在引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需要老师提前将做好的课件插入其中,使课堂生动丰富,促进学生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学习专业课知识。另外,老师可以将多媒体与网络连接使用,将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应用到教学中。因此,老师要注重网络平台的建立,主动开办网络教学课,设立虚拟课堂。在设立新式教学方式的同时,老师可以将自己的联系方式公布给学生,也可以申请一个公用的邮箱,将平时需要用到的课件放在邮箱中,学生可以课下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下载课件自行学习。同时,在学生有疑难问题的时候还能通过邮箱向老师请教。开通网络平台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与各企业间合作,改善实验教学条件

中职学校是以就业为主要目的的学校,因此可以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与各个优良企业进行深入合作。通过跟企业合作,既为企业培养和提供相关专业人才,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本校学生的就业率,利用企业提供的良好条件建立校外毕业生实习基地。在这种基础下,更主动地与大型企业推行互助合作,由企业提供设备,学校提供师资和实习生资源。当双方实现了确定的工作环境并能够顺利地实现工作后,再与公司签订相关文件,实现长期合作。五、整合教学内容,改善课堂构造电子技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因为电子技术的学习理论性较强,知识点抽象不易懂并且含有大量的专业术语。除此之外,电子技术的学习涉及的课程学习面较大,对于新入学的学生来说是不易接受的。所以要根据大部分理解能力较低的学生设置相应水平的教学内容和使用大多数学生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的实际定位和教学目的出现了问题,严重影响了中职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实现以及中职学生的就业率。因此,中职院校必须提高警惕,看清目前的形势,制定合适的培训路线,采用得力的措施,打好基础扎实地进行教学。在未来的发展中,中职学校既要坚持教学的严肃性,又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作者:吴邦伦 单位:贵阳市第三十一中学

参考文献:

[1]詹祥飞.信息技术在中职机械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2):230.

应用电子技术范文篇8

【关键词】智能终端设计;电子技术;发展前景

互联网及相关技术的发展,使得大众生活智能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智能终端设备的出现与使用,更是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智能终端设备主要指的就是小型、具有计算机功能的设备,可以借助多种储存器、控制技术,实现为人类提供进行资讯查询、娱乐休闲等多方面的服务。将电子技术应用到智能终端设计中,可以进一步实现智能化,因此本文对智能终端设计中应用电子技术发展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一、电子技术在智能终端设计中的应用

1.1数字电路技术。数字电路技术在智能终端设计中的应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智能终端的设计需要依靠多种类型的部件,比如输入接口、输出接口、CPU等,而这些部件正是建立在数字电路技术基础上实现的。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现代数字电路技术正在逐渐完善,充分运用数字集成电路,能够促使总线路通信的高质量传输,更好的实现智能终端控制器命令信号高效传递[1]。1.2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技术在智能终端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数据转发、数据采集、数据传输等方面。在网络传输感知信息的作用下,传感器会充分运用自身具备的感知信息优势,整合信息采集与机器运行情况,而后将这些信息发送到聚集节点中。此过程主要依靠的是传感器中的网络,通过聚集节点将信息高质量的传输到服务器中,进而实现对数据的完整保存,非常有利于后期数据的运用。数据传输终端、数据采集终端是传感器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其中数据采集、传输过程主要是通过数据传输终端完成,其可以确保电子技术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而数据采集终端突显出来的功能为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在数据传输终端、数据采集终端2部分的相互配合下,确保智能终端可以发挥使用效果。1.3微控制器技术。在大众的不断需求下,智能终端设备正在改变以往体积大、重量重的特点,开始致力于发展小体积的终端使用设备。而将微控制器技术利用到终端设备中,可以达到设备生产要求,更好的满足大众的使用需求。从功能角度看,微型控制器,主要指的就是具有输出、输入多项指令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可以被应用到较广的范围中。现阶段,我国在微控制器的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其种类上呈现出多样性特点,非常有利于智能终端设备的进一步发展[2]。

二、应用电子技术在智能终端设计中的发展

2.1人性智能化技术发展。在当今科技水平不断发展下,有关领域技术的发展可以不断优化电子技术,促使其逐步向智能化方向发展。通过一些辅助程序的作用,将电子技术充分利用起来,可以实现目标的自动识别和判断,形成拟人化工作状态,会促使技术无论是在设计上还是在应用上,都突显出人性化发展,从而为大众的各项需求提供服务。对于电子产品的设计,相关技术人员除了要做好产品自身设计之外,还需要根据用户实际使用需求,综合设计。比如智能家居、智能机器人,这些产品的设计方向,足以说明电子技术在智能终端设计中会被更好的应用。2.2集成化技术发展。在电子系统中,电力应用系统、电力电子系统这两部分构成了集成系统。其中电力电子系统是以模块、芯片标准化为主要构成要求。设计智能终端,需要建立在以往智能终端应用基础上,采用开发相应系统的方法,形成电子集成化。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不断完善、优化产品构造,还可以进一步强化产品性能,在成本上进行有效控制,有效提升了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促使企业自身实力不断增强[3]。2.3网络化技术发展。信息化社会发展,在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以及生产方式。基于网络化背景下,电子技术也会逐步向网络化趋势发展,比如监控技术、远程监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监控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下,会进一步促使电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推动智能终端技术的逐步发展,在智能终端的合理运用下,可以真正实现远程监控技术网络化。

三、结语

总之,在智能终端设计中应用电子技术,可以进一步推动智能化时展。相关部门需要在现代网络化、信息化发展背景下,提高对电子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力度,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不断优化技术、并创新工作,从而确保不同的电子技术可以在智能终端设计中体现出巨大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侯飞.智能终端设计中电子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9,34(12):136-137.

[2]王娟颖.智能终端设计中应用电子技术发展探讨[J].科技资讯,2019,17(16):120+123.

应用电子技术范文篇9

一、电子技术专业各阶段创新的应用

1.基础操作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以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在基础操作阶段主要是带引学生入门,认识和掌握专业常用的仪表、仪器的使用以及一些基本实验手段。相关的实验环境包括安排学生自主设计电路,计算机实验操作以及实习。从上课伊始,就不断地要求学生掌握与专业有关的常用软件,像基本的office软件,keill软件以及PROTEL、VB等等。通过实践性的环节,让学生初步掌握好本专业相关仪器的常用方法,例如万用表、示波器以及各种电源电表等等。需要说明的是,实验课并不是理论课的一个附加,而是与理论课平起平坐的课程,它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功不可没,不可缺少。对学习能力强,悟性高的同学鼓励他们更上一层楼,考取有关电子的证书,以为将来的就业铺金。

2.专业课实践阶段

专业课实践阶段主要结合本专业教学而进行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实习或偶的那个。这个阶段的目标是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之后能够进行系统训练。这个阶段主要的课程有模电路、数、电力拖动、单片机以及电子设计等等。这些课程以设计和实习为主,结合课程教学活动,学习的内容可以综合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实用性与趣味性技巧,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设计出具有独创性的实习计划和设计图。实习的产品,是学生自身知识能力程度的体现,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劳动成果保存起来,作为下一次设计成果的借鉴。经过此阶段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态度将会有大的改变,他们自觉得由要我学过渡到我要学,同时此阶段也是学生运用自己的目前知识处理面临困难的能力,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3.毕业设计阶段

在毕业设计阶段,学生的创新能力仍然不可或缺。因为在此阶段,学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他们需要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所有知识技能来寻找课题,来选择指导老师,来自主选择合作者,并制定大方案,方案设计业务交流、采购选择设备以及协作。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提高了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的思考与操作能否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当前电子科技产业的要求,在毕业答辩中能够得到验证。毕业答辩小组也可以一改以教师为主的风格,可以选择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师与技术人员参与评价。在切实的交流中,学生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有一个良好的呈现与系统的认识。

二、结语

应用电子技术范文篇10

关键词:应用;电子技术;电气控制;应用

现今,应用电子技术广泛普及,为电气工程技术发展创造新的时代机遇。其中应用电子技术在电气运行与控制中应用,提高电气设备运行管理自动化、数字化及信息化水平,有效解决当前阶段电气工程技术发展存在部分技术问题,弥补电气工程技术在设备设计中不足,促使电气工程技术发展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1应用电子技术发展历史背景

十八世纪末期,电学理论研究为电子技术发展夯实基础。随着电学理论研究逐步深入,电动机、变压器及三相输电线等设备运用,进一步扩宽电学理论研究发展领域,电气工程发展水平得到充分提高。直至十九世纪末期,经过不断技术探索及技术积累,电子技术学科发展初见规模,针对电子技术研究也逐步向电子管及微电子线路等方向进行延伸。十九世纪中叶是电子技术发展高峰阶段,这一阶段诞生世界首个集成电子电路,电子计算机、微处理器及电子储存技术,也在电子技术发展推动下进入时代新纪元。早期阶段电子技术发展研究由于存在一定技术垄断,加之电子技术体系尚不完善,电子技术更多运用于电子设备开发及电气设备自动控制等相关领域。互联网普及加速电子技术发展,使电子技术得以在更多领域得以运用,充分构建以电子技术应用发展为中心技术应用新体系。

2应用电子技术在电气运行与控制中运用优势

2.1提高电气运行与控制管理安全性

早期阶段,电气运行及控制管理大部分依赖人工操作,技术人员技术水平直接与管理安全性及核心生产力挂钩,极大增加电气设备管理、维护及使用操作人力资源成本。电子技术在电子运行及控制中广泛普及,充分打破技术局限性,使电气设备使用、操作,可以一定程度降低人为因素影响,在降低人力资源成本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电气设备运行、控制安全性。电子技术之所以能实现对电气设备运行及控制安全管理,主要得益于设备远程操作及电气设备一体化设计两个方面支持。远程控制使电气设备运行管理无需控制人工接触,即可实现对电气设备运行状态控制,避免人工干预所产生安全风险。而电气设备一体化设计,则是将电气工程技术及电子技术进行充分结合,使电气设备在电子传感器、电子信号接收器等电子技术支持下,更好实现对管理功能有效集成,降低人工操作产生安全问题可能性,为电气设备安全使用夯实基础。

2.2强化电气运行及控制管理作业时效性

电气设备结构复杂,为满足不同环境下电气设备使用需求,电气设备运行及管理操作,需要一套繁琐管理流程,在设备运行前及运行过程中,需要时刻做好对电气设备不同构建运行状态监控,保证电气设备使用、操作及运行能按照规范流程科学开展。该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保障设备运行、使用安全性、稳定性,但却增加时间成本、人力资源成本投入,降低电气设备运行、使用效率。将电子技术应用于电气运行与控制,则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集成电子技术可以运用加装红外监控、温度控制设备方式,通过接入计算机设备实现对电气设备运行、控制实时监控,并能利用数字化自检程序,提高电气设备安全检查效率,简化不必要电气设备使用、管理操作流程,提高电气设备运行效率,使电气设备运行、操作及使用能更好统一控制,极大提高电气设备运行与控制管理时效性。

2.3降低电气运行与控制管理故障率

长期以来,设备故障始终是影响电气设备稳定运行主要因素。导致电气设备产生故障因素较为复杂,包括环境湿度、设备磨损及操作不当等多个方面。设备故障排查、维修过程中所产生成本,对于企业生产管理、经济效益将产生不利影响。而电子技术在电气运行、控制中应用,则能有效避免这一问题,提高电气设备运行稳定性。电气设备运行及控制对于电子技术运用,可以采取接入计算机设备进行数字信号管理方式加以开展。计算机设备软件程序,能根据对电气设备数据信息汇总,结合电气设备能效比、功耗指数、运行时间等数据信息,进行大数据采集与分析,通过数据分析了解电气设备潜在故障隐患,并提前进行安全管理预警,使操作人应用电子技术在电气运行与控制中的应用林丽(沈阳广播电视大学,辽宁沈阳,110003)员能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可能产生故障问题,并为后续阶段电气设备维修提供一定数据参考。以此,保证电气设备稳定运行。

2.4推动电气设备设计及设备应用模块化发展

初期阶段,电气设备设计需要结合行业需求及电气工程技术做好合理布局,确保电气设备设计使用,能符合企业生产等工作的基本需求。除此之外,根据企业电气设备使用需求进行个性化电气设备定制,也使电气设备设计主要方向,这其中所产生技术、生产成本相对较高,难以实现电气设备多领域应用。将应用电子技术运用于电气运行及控制,则为电气设备设计模块化发展指明方向。电气设备模块化设计,是最近几年所兴趣的新概念,其意义在于技术设备规格、设备模块参数统一,实现设备构件同步应用,使企业能根据自身生产需求自行购买、组织相关设备模组,进一步提高电气设备使用、管理及维修便捷性,同时降低技术应用成本,使电气设备设计应用,能以应用电子技术发展为载体,更好实现满足电气设备运行、控制及使用多元化需求。

3现代应用电子技术在电气运行与控制中应用

3.1自动控制

3.1.1信号回路、自动回路系统信号回路系统在电气设备中较为常见,主要针对电气设备控制自动化实现信号自主控制。早期阶段,电气设备信号回路系统设计,大部分采取信号器外置方案,方便操作人员根据数据信号变化控制设备。随着电子技术在电气设备运行、控制中应用,现阶段电气设备信号回路设计采取一个系统两个模块的设计方案,外置信号器及内置传感器同时进行设备监控,操作人员即可进行外部手动控制干预,同时,也可基于传感器控制实现对电气设备控制信息化操作,提高操作效率及安全性。手动回路系统与自动回路系统,均是现代电气设备控制主要模组,手动回路系统大部分用于设备条件,自动回路系统则更多接入电子信息设备使用对紧急事故处理管控,提升对安全风险控制能力。3.1.2制动停车回路系统紧急制动在电气设备使用中较为常见,电子技术在电气设备制动停车回路系统中应用,主要降低制动延迟,并提高在制动过程中对电气元器件保护能力。传统的电气设备制动停车,大部分采用机械制动、电气制动方法,机械制动虽然一定程度避免电气元器件受损问题,但却无法保证制动安全性,容易产生一定制动延迟,从而,造成更为严重后果。由电气系统控制制动,则可解决制动停车延迟高基本问题,但却存在容易对电气元器件造成损害的问题。利用电子技术实现对电气设备高效制动,则能在解决以上两项问题的同时,使其在不同条件下均可采取制动操作。3.1.3自锁、闭锁回路系统在多台设备同时运行情况下,需要采取交叉电启动模式开展作业,两台设备之间必须有一台采用非电启动方式保障安全性,通过串联的方式实现设备闭锁,但由于电气设备使用环境存在差异,运用接触器动合触点串联方式接入电路设备,形成电气设备自锁回路,亦可更好满足多元化电气设备使用需求。因此,电子技术在电气设备运行与控制中应用,不仅可以针对单一设备提高使用安全性、稳定性,同时亦可针对多设备串联提升设备使用效率,为电气设备在安全环境下稳定运行提供技术保障。

3.2安全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