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培训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9 08:26:53

心理医生培训

心理医生培训范文篇1

一、现代城市人心理问题不断加剧。心理与精神类疾病成为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

从世界范围看,经济越发达,人们的心理问题反而越多、越严重。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生活富足、衣食无忧后人们开始关注内心的需要,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超过了物质生活;二是经济发展中竞争日趋激烈,加大了人的心理压力;三是社会不平等加剧,带来相对剥夺感与心理失衡,所谓“让我感到不舒服的不是因为我没有,而是因为你比我多”;四是对金钱地位的追求并不能满足人的内心需要,心理痛苦的人中不乏百万富翁或是高官显贵。

从中国的国情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城市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人均收入增长,但同时心理健康问题也开始凸显。从中小学学生的学习与考试压力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从年轻人购房、结婚问题、人到中年的晋职升迁到退休综合症、丧偶者孤独寂寞等等,人生在每一个阶段都可能面临心理危机;加上各种生活事件的影响,如住房搬迁、亲属患病、职业变更以及意外的灾祸(如车祸等)都会给人们带来心理冲击,加剧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社会改革与制度变迁改变了人们外部的生活环境,如何适应环境变化则需要个体自我的心理调试。一项新政策对每个体产生的影响性质(积极的或是消极的)及影响大小取决于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遇到心理问题的人需要得到心理慰藉与支持,除了从家人、亲属那里获得社会性支持外,有的还需要心理咨询人员的危机干预与专业性支持。当个体应对问题的能力下降,得不到社会性支持,又不能得到有效及时的专业治疗,很可能发展成为严重性心理问题、甚至精神性疾病。

引发精神困扰与心理疾病的原因很多,既有社会因素,也有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变迁(如阶层结构、职业结构、家庭结构的变动)、政治事件、信仰危机、战争爆发、经济波动及失业率、离婚率的变化等;个人因素包括个人所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如结婚、离婚、丧偶、晋职、退休等)、各种社会角色变化(如从“为人子”到“为人父”、从下属晋升为上司)以及年龄变化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对个体原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等人格结构造成冲击,使人产生社会适应不良,如果长期无法得到调整,就会引发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与预测,大约八分之一到一半的人(12%~48%)会在其生命中的某个阶段受到某种精神疾病的侵扰,其中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得到治疗。抑郁症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精神致残的首因,有大约12亿人患有抑郁症,每年大约有100万人自杀。预计到2030年,抑郁症在中低收入国家将成为仅次于艾滋病和围产期死亡的第三大死亡原因。同时,世界上有20%的儿童和青少年遭遇精神障碍等问题。

根据中国卫生部疾控中心2009年初的统计,中国有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人口总数超过1亿。另据两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从1987年到2006年20年间,我国精神残疾人数量从194万增长到614万,增长率为216%。全国精神残疾者占残疾人总数的7.4%。在天津市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中精神残疾患病率为3.4‰,以天津市总人口计算,约有3.4万人患有精神残疾,其中重度精神残疾大约有1.6万多人。目前,在中国,神经和精神疾病已排在疾病负担的第一位,占20.8%,而全球则是14.1%。口有专家预言,精神疾病已成为21世纪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并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近30年来,中国城市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结构、职业结构都发生巨大变化,生活方式转变、生活节奏加快、社会流动加剧、社会竞争压力加大,使得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个人的心理素质却在降低,尤其是独生子女一代抗挫折能力较差,在负性生活事件面前,人们更容易体验到挫折、沮丧、逃避、焦虑等消极情绪。根据1988年和2007年天津城市居民调查数据显示,人们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许多数据指标上升。例如,对下列负面感受和情绪问题作出肯定回答的,和1998年相比,2007年调查百分比结果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胃口不好,不想吃东西”:1998年为43.1%,2007年为60.6%;(2)“我觉得做什么事都很吃力”:1998年为43.7%,2007年为46.1%;(3)“我的人生是失败的”:1998年为19.5%,2007年为24.5%;(4)“我感到害怕”:1998年为12.4%,2007年为18.2%;(5)“我感到悲伤”:1998年为14.5%,2007年为29.6%;(6)“做任何事都不起劲”:1998年为23.3%,2007年为28.2%。可见,经历20年改革发展与社会变迁,天津市民总体上对负性心理感受有所提高,心理问题与困扰增多。

二、城市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有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人群的增多,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问题。按照国家要求,目前,全国三级甲等医院均需成立心理科,各中小学学校也都要配备心理老师,心理咨询行业逐渐走向职业化。尤其是在2008年四川地震救援中,数千名心理工作者和心理咨询专家前往灾区进行心理康复援助。民众通过媒体报道,了解到心理咨询的作用与影响,提高了对心理咨询工作的了解与接纳。

自2003年起,国家劳动保障部开始对心理咨询师进行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每年进行两次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全国统一考试,并制订了国家统一的职业标准。到目前为止,全国拥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人数已接近12万,但其中,真正以心理咨询师为职业的并不多。按照我国人口总量,至少要有一支70万人的心理咨询师队伍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心理咨询行业仍需大力发展。

下面以天津心理咨询业发展状况为例,对心理咨询机构的现状与问题进行简略分析,以了解在中国现代城市中,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前景。

1.心理咨询职业化进程刚刚起步,尚缺乏严格的行业规范

天津的心理咨询行业和全国一样,是在20世纪末才逐步走向职业化的。以往从事心理治疗的大多集中在医学领域,如医院精神科、心理科大夫,这些医生以医疗模式为主,拥有处方权,以药物治疗精神疾病。但目前心理咨询更多是以社会模式,即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以个体咨询方式帮助来访者解决其心理问题。在行业发展之初,存在着心理咨询行业的宣传、提高民众接受力、规范咨询行业基本要求(如收费标准、咨询时间等)、从业人员资质鉴定、从业人员业务培训与素质提高、咨询机构业务监管等方面的问题。目前虽然成立了“天津市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隶属天津市心理卫生协会,聚集了卫生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教育学方面的专业人员以及部队、司法、企、事业单位从事心理咨询及相关工作者,但尚不能起到切实、核心的作用,其活动范围还非常有限,不能起到专业指导、业务交流、规范监管、宣传推进等作用。今后,专业委员会在促进天津市心理咨询行业发展方面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

2.心理咨询机构数量较多,但机构正规化不强

目前天津市比较正规、规模较大的心理咨询机构大约有十来家。这些机构大多经历了艰难起步、勉强维持到活跃发展的不同阶段。目前,天津市咨询管理机构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专门从事心理咨询师资格考前培训的机构,如天津精诚心理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二是面向企业服务性质的心理咨询机构,如天道涵和(天津)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三是主营个体心理咨询的机构,如良友、康桥、心航路、格莱德、惠慈、馨颖等心理咨询公司。当然,随着业务的扩展,不同机构的咨询种类也相互交叉,如面向企业的公司也兼作个体咨询,以个体咨询见长的机构也开始涉足团体服务等。

除了这些稍具规模的咨询机构外,还存在着大量个人注册的“心理工作室”。由于国家为了支持心理咨询行业发展制定了较为宽松的政策,在工商机关注册一个心理咨询工作室,手续比较简便。近年来天津注册登记的心理工作室、心理咨询机构数量较大,但能够顺利渡过初创期、开展咨询业务、获得良好咨询效果并得以长期发展的机构并不多。心理咨询机构基本处于自发状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咨询师管理不善,许多咨询师属于兼职性质,有的还在不同机构兼职;(2)收费标准混乱,除各大学为学生做免费心理咨询外,其他机构的咨询费用以市场为导向,一般在200元至1000元一小时;(3)不能保证咨询效果,由于许多咨询师缺乏足够的专业训练与咨询经验,因此在咨询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伤害了来访者,使来访者不仅不能得到很好的情感宣泄、共情理解、认知矫正与深层自我探索,反而受到心理二度伤害。当然,这样的咨询机构与咨询师将会被市场所淘汰。

3.许多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咨询师缺乏咨询经验与专业培训

之所有存在以上提到的咨询师伤害来访者的问题,是由于当前咨询师队伍建设还远远未达到行业发展的要求。这主要由于两个原因:一是进入咨询师行业的门槛较低。在西方发达国家,心理医生是成熟的职业,要想做心理医生是很难的。但在我国,职业成熟度不够,要从事心理咨询职业比在美国、日本、加拿大容易得多。虽然国家对申请资格者有规定,如要求有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背景,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并且有职称要求,但由于一些培训机构为赚取考生考试与培训费用,对此并无严格审查。只要是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人,考取资格证书就可以做了,甚至还不如培养一个理发师的要求严格。二是咨询师培训不足。“大陆心理咨询师行业专业化不足是导致众多有着迫切心理咨询需求,却不愿、不敢寻求此种帮助的根本原因”。在国外,培养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至少需要10多年时间,要经过专门严格的训练与各类测试,但我们这里通常是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到医院实习也不过是走走过场,没有真正的培训。这样的结果肯定是在实际咨询中“拿来访者做练习”。

4.学校系统内心理咨询工作与心理健康服务常常有名无实

在中国,孩子是家庭的重心,也是家庭的希望;由于被寄托了太多的期望,孩子从小就承受着巨大的学业压力,最关心的就是考试与升学,这使得孩子在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自我认同、独立感与成就动机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能及时发现与处理,长期积压会使孩子进入社会后不能适应,在就业、婚姻等方面出现心理问题。目前,在大学新生中有30%的人存在适应不良、失眠、焦虑等问题。在国家教委要求下,各大中小学学校都配备了咨询室与心理老师,但学校咨询室长年“只挂牌没有人”的现象非常普遍;在中小学,一些老师用德育工作的思路来从事心理咨询活动。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成是思想品德问题,并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来对待处理,其结果往往是来访者不仅没有解决原有的心理问题,反而又增加了新的心理问题。学校对心理咨询工作无人重视,心理老师多为兼职、无法得到正规培训,在职称评定、晋升等方面也存在困难,在大学心理咨询费很低,这些都大大挫伤了心理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心理健康服务在学校经常处于有名无实的状态。一些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孩子只好去咨询机构寻求解决。

5.普通民众开始逐步接受心理咨询,但仍存在认识误区

心理咨询行业在发达国家是非常成熟的行业,人们心理有问题主动去找心理医生求得帮助,企业也聘请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全程参与员工的心理辅导和评估。在美国,看心理医生非常方便,平均500个美国人就有一名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存在于各大医疗机构、家庭诊所和社区诊所中。当人们觉得有必要看心理医生时,只要打个电话预约,然后按时赴约就是了。而在国内,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不愿承认自己心理问题,很少有人主动去看心理医生。虽然许多人存在心理困扰,却不懂得及时求助,导致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最终导致精神残疾。中国精神疾病致残率偏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求助不及时、病情延误所致。

许多普通民众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还存在着误区。如认为心理有问题就是精神病,看心理医生是一件很丢人的事,一些人在咨询室不愿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与身份;还有一些人认为心理咨询师具有透视人心的本事,就像算命先生;不少人认为去心理咨询,应该看一次就有效,要立竿见影;有的人则把心理咨询当作是思想教育工作,如许多家长在带孩子来咨询时常对咨询师说:“您给好好教育教育”;还有不少人认为,心理治疗师是替人解决问题的人,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关系是主动和被动的关系等。这些错误认识常常导致来访者对咨询师抱有过度期待或要求,从而导致咨询效果不佳,往往使来访者对咨询师及咨询行业产生失望。

三、推进城市心理咨询行业健康发展,通过营造心理和谐构建社会和谐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并提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可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在通过各项社会政策调整社会关系的同时,也注意到社会心态与健康心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以下提出若干建议,以促进城市心理咨询业的健康发展。

1.加强行业建设,提高心理咨询管理水平

在中国当前仍以行政管理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内,没有上级主管机关的行业往往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目前心理咨询业既不属于卫生系统,也不属于教育系统,这使得无论是医院精神科以心理治疗为发展方向的心理医生,还是学校里的心理老师,在职称评定、职业晋升等方面都存在无归属状态,大大挫伤了其积极性;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对各地心理咨询机构只有业务指导上的权威性,并无直接隶属关系;各地方心理咨询机构也没有任何评定指标与行业监管,这些都大大阻碍了心理咨询业的发展。明确规定心理咨询行业的管理归属,对推动该行业发展十分必要。

另外,一个行业要发展,单靠一些人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完全依靠政府、上级机关也不行。行业自身的建设十分重要。行业内部的规范管理,行业内人员的团结与沟通,适度提高行业门槛、严格把关行规要求、积极维护行业声誉,从根本上杜绝不法、不良行为与事件等是心理咨询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当前,心理咨询行业发展时间还比较短,许多规章制度尚未建立,应鼓励成立非官方、民间行业协会,同时给予资金或政策扶持,使其能够积极开展活动,以促进心理咨询行业的健康发展,

2.大力宣传心理卫生知识,提高民众对心理咨询的认知度

心理治疗的疗效已经得到了越来越有力的证据。一方面是心理治疗的随即对照试验,即将接受过心理治疗与未接受治疗的精神病患者进行比照,发现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另一方面是心理治疗的疗效通过脑影像学扫描已得到确认,面对心理治疗后大脑发生改变的证据,人们已不能否认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效果。目前,国际上许多心理疾患实证治疗手册中,心理治疗已经是优先于药物的治疗方法。如四川地震后的应激反应,心理治疗就是首选的方法。

关于此类知识,应利用广播、电视、电台、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向更多民众进行广泛传播。事实上,各地电台的心理热线,以及央视心理访谈节目都大大促进了人们对心理咨询行业的认知,但是由于栏目主持人的水平限制以及节目时间的限制,也造成了人们的误解,比如认为“不管多严重的心理问题都可以在30分钟内解决”,“所谓心理咨询就是给出建议”等。目前前来咨询的人群主要具有以下特征:年龄在25-45岁之间,有较高收入,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性格内向且敏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对自身的情况和治疗方法已做过相当的了解等。通过加大宣传让更多市民关注心理卫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及时化解心理冲突是保证广大群众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3.提高心理咨询师的人格素质与业务素质

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问题是咨询行业发展最重要的问题。据国外心理治疗学家的观察,在心理治疗中,大约有42%的患者出现移情。而反移情,在心理医生中也达16%左右。这说明,心理医生不是圣人、神仙,心理医生也不都是十全十美、人格完整和心理健康的人。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其要求是非常高的,要同时具备完整健康的人格、丰富的人生阅历、综合性的社会人文知识、坚实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以及对各项咨询技巧的娴熟运用。因此咨询师是个人品质、学术知识和助人技巧的结合体。而提高咨询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一个漫长过程。从业后的业务培训、个人体验与成长、案例督导等都是提高咨询师素质非常重要的途径,也是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的必要保证和条件。因此,应当在行业内制定相关制度与规范,严格规定咨询师培训时间、严格个人督导制、严格资格审查等,保证和促进咨询师人格完善与业务素质的提高。

心理医生培训范文篇2

关键词:城市人;心理问题;心理咨询业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所承受的精神压力也不断增加。由于社会竞争加剧、收入差距拉大以及突发事件等,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不同的社会问题反映在个体身上,呈现出来的就是人们的生活幸福感普遍降低:更经常地体验到焦虑情绪,身心疾病发病率提高、社会适应性差、工作效率下降、婚姻家庭关系与人际关系矛盾增加等等。要提高城市人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一是通过制定与调整宏观社会经济政策,使政策更具公平性与合理性;二是在微观层面调节人的心态。前者,即社会经济政策的完善无疑可以惠及多数人群,但其缺点是出台速度较慢,且政策有硬性标准,难以契合不同个体的具体需要;后者,即通过心理健康服务,改善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针对个体的,对那些难以适应社会变迁的个体进行直接指导与帮助,化解其内心焦虑与矛盾,改变对事物的看法,进而产生积极有效的行动。因此,心理咨询是通过在微观层面上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发展健康人格,通过构建个体心理和谐以达到维护群体的社会和谐。

一、现代城市人心理问题不断加剧。心理与精神类疾病成为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

从世界范围看,经济越发达,人们的心理问题反而越多、越严重。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生活富足、衣食无忧后人们开始关注内心的需要,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超过了物质生活;二是经济发展中竞争日趋激烈,加大了人的心理压力;三是社会不平等加剧,带来相对剥夺感与心理失衡,所谓“让我感到不舒服的不是因为我没有,而是因为你比我多”;四是对金钱地位的追求并不能满足人的内心需要,心理痛苦的人中不乏百万富翁或是高官显贵。

从中国的国情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城市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人均收入增长,但同时心理健康问题也开始凸显。从中小学学生的学习与考试压力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从年轻人购房、结婚问题、人到中年的晋职升迁到退休综合症、丧偶者孤独寂寞等等,人生在每一个阶段都可能面临心理危机;加上各种生活事件的影响,如住房搬迁、亲属患病、职业变更以及意外的灾祸(如车祸等)都会给人们带来心理冲击,加剧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社会改革与制度变迁改变了人们外部的生活环境,如何适应环境变化则需要个体自我的心理调试。一项新政策对每个体产生的影响性质(积极的或是消极的)及影响大小取决于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遇到心理问题的人需要得到心理慰藉与支持,除了从家人、亲属那里获得社会性支持外,有的还需要心理咨询人员的危机干预与专业性支持。当个体应对问题的能力下降,得不到社会性支持,又不能得到有效及时的专业治疗,很可能发展成为严重性心理问题、甚至精神性疾病。

引发精神困扰与心理疾病的原因很多,既有社会因素,也有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变迁(如阶层结构、职业结构、家庭结构的变动)、政治事件、信仰危机、战争爆发、经济波动及失业率、离婚率的变化等;个人因素包括个人所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如结婚、离婚、丧偶、晋职、退休等)、各种社会角色变化(如从“为人子”到“为人父”、从下属晋升为上司)以及年龄变化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对个体原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等人格结构造成冲击,使人产生社会适应不良,如果长期无法得到调整,就会引发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与预测,大约八分之一到一半的人(12%~48%)会在其生命中的某个阶段受到某种精神疾病的侵扰,其中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得到治疗。抑郁症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精神致残的首因,有大约12亿人患有抑郁症,每年大约有100万人自杀。预计到2030年,抑郁症在中低收入国家将成为仅次于艾滋病和围产期死亡的第三大死亡原因。同时,世界上有20%的儿童和青少年遭遇精神障碍等问题。

根据中国卫生部疾控中心2009年初的统计,中国有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人口总数超过1亿。另据两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从1987年到2006年20年间,我国精神残疾人数量从194万增长到614万,增长率为216%。全国精神残疾者占残疾人总数的7.4%。在天津市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中精神残疾患病率为3.4‰,以天津市总人口计算,约有3.4万人患有精神残疾,其中重度精神残疾大约有1.6万多人。目前,在中国,神经和精神疾病已排在疾病负担的第一位,占20.8%,而全球则是14.1%。口有专家预言,精神疾病已成为21世纪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并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近30年来,中国城市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结构、职业结构都发生巨大变化,生活方式转变、生活节奏加快、社会流动加剧、社会竞争压力加大,使得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个人的心理素质却在降低,尤其是独生子女一代抗挫折能力较差,在负性生活事件面前,人们更容易体验到挫折、沮丧、逃避、焦虑等消极情绪。根据1988年和2007年天津城市居民调查数据显示,人们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许多数据指标上升。例如,对下列负面感受和情绪问题作出肯定回答的,和1998年相比,2007年调查百分比结果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胃口不好,不想吃东西”:1998年为43.1%,2007年为60.6%;(2)“我觉得做什么事都很吃力”:1998年为43.7%,2007年为46.1%;(3)“我的人生是失败的”:1998年为19.5%,2007年为24.5%;(4)“我感到害怕”:1998年为12.4%,2007年为18.2%;(5)“我感到悲伤”:1998年为14.5%,2007年为29.6%;(6)“做任何事都不起劲”:1998年为23.3%,2007年为28.2%。可见,经历20年改革发展与社会变迁,天津市民总体上对负性心理感受有所提高,心理问题与困扰增多。

二、城市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有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人群的增多,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问题。按照国家要求,目前,全国三级甲等医院均需成立心理科,各中小学学校也都要配备心理老师,心理咨询行业逐渐走向职业化。尤其是在2008年四川地震救援中,数千名心理工作者和心理咨询专家前往灾区进行心理康复援助。民众通过媒体报道,了解到心理咨询的作用与影响,提高了对心理咨询工作的了解与接纳。

自2003年起,国家劳动保障部开始对心理咨询师进行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每年进行两次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全国统一考试,并制订了国家统一的职业标准。到目前为止,全国拥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人数已接近12万,但其中,真正以心理咨询师为职业的并不多。按照我国人口总量,至少要有一支70万人的心理咨询师队伍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心理咨询行业仍需大力发展。

下面以天津心理咨询业发展状况为例,对心理咨询机构的现状与问题进行简略分析,以了解在中国现代城市中,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前景。

1.心理咨询职业化进程刚刚起步,尚缺乏严格的行业规范

天津的心理咨询行业和全国一样,是在20世纪末才逐步走向职业化的。以往从事心理治疗的大多集中在医学领域,如医院精神科、心理科大夫,这些医生以医疗模式为主,拥有处方权,以药物治疗精神疾病。但目前心理咨询更多是以社会模式,即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以个体咨询方式帮助来访者解决其心理问题。在行业发展之初,存在着心理咨询行业的宣传、提高民众接受力、规范咨询行业基本要求(如收费标准、咨询时间等)、从业人员资质鉴定、从业人员业务培训与素质提高、咨询机构业务监管等方面的问题。目前虽然成立了“天津市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隶属天津市心理卫生协会,聚集了卫生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教育学方面的专业人员以及部队、司法、企、事业单位从事心理咨询及相关工作者,但尚不能起到切实、核心的作用,其活动范围还非常有限,不能起到专业指导、业务交流、规范监管、宣传推进等作用。今后,专业委员会在促进天津市心理咨询行业发展方面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

2.心理咨询机构数量较多,但机构正规化不强

目前天津市比较正规、规模较大的心理咨询机构大约有十来家。这些机构大多经历了艰难起步、勉强维持到活跃发展的不同阶段。目前,天津市咨询管理机构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专门从事心理咨询师资格考前培训的机构,如天津精诚心理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二是面向企业服务性质的心理咨询机构,如天道涵和(天津)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三是主营个体心理咨询的机构,如良友、康桥、心航路、格莱德、惠慈、馨颖等心理咨询公司。当然,随着业务的扩展,不同机构的咨询种类也相互交叉,如面向企业的公司也兼作个体咨询,以个体咨询见长的机构也开始涉足团体服务等。

除了这些稍具规模的咨询机构外,还存在着大量个人注册的“心理工作室”。由于国家为了支持心理咨询行业发展制定了较为宽松的政策,在工商机关注册一个心理咨询工作室,手续比较简便。近年来天津注册登记的心理工作室、心理咨询机构数量较大,但能够顺利渡过初创期、开展咨询业务、获得良好咨询效果并得以长期发展的机构并不多。心理咨询机构基本处于自发状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咨询师管理不善,许多咨询师属于兼职性质,有的还在不同机构兼职;(2)收费标准混乱,除各大学为学生做免费心理咨询外,其他机构的咨询费用以市场为导向,一般在200元至1000元一小时;(3)不能保证咨询效果,由于许多咨询师缺乏足够的专业训练与咨询经验,因此在咨询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伤害了来访者,使来访者不仅不能得到很好的情感宣泄、共情理解、认知矫正与深层自我探索,反而受到心理二度伤害。当然,这样的咨询机构与咨询师将会被市场所淘汰。

3.许多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咨询师缺乏咨询经验与专业培训

之所有存在以上提到的咨询师伤害来访者的问题,是由于当前咨询师队伍建设还远远未达到行业发展的要求。这主要由于两个原因:一是进入咨询师行业的门槛较低。在西方发达国家,心理医生是成熟的职业,要想做心理医生是很难的。但在我国,职业成熟度不够,要从事心理咨询职业比在美国、日本、加拿大容易得多。虽然国家对申请资格者有规定,如要求有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背景,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并且有职称要求,但由于一些培训机构为赚取考生考试与培训费用,对此并无严格审查。只要是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人,考取资格证书就可以做了,甚至还不如培养一个理发师的要求严格。二是咨询师培训不足。“大陆心理咨询师行业专业化不足是导致众多有着迫切心理咨询需求,却不愿、不敢寻求此种帮助的根本原因”。在国外,培养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至少需要10多年时间,要经过专门严格的训练与各类测试,但我们这里通常是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到医院实习也不过是走走过场,没有真正的培训。这样的结果肯定是在实际咨询中“拿来访者做练习”。

4.学校系统内心理咨询工作与心理健康服务常常有名无实

在中国,孩子是家庭的重心,也是家庭的希望;由于被寄托了太多的期望,孩子从小就承受着巨大的学业压力,最关心的就是考试与升学,这使得孩子在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自我认同、独立感与成就动机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能及时发现与处理,长期积压会使孩子进入社会后不能适应,在就业、婚姻等方面出现心理问题。目前,在大学新生中有30%的人存在适应不良、失眠、焦虑等问题。在国家教委要求下,各大中小学学校都配备了咨询室与心理老师,但学校咨询室长年“只挂牌没有人”的现象非常普遍;在中小学,一些老师用德育工作的思路来从事心理咨询活动。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成是思想品德问题,并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来对待处理,其结果往往是来访者不仅没有解决原有的心理问题,反而又增加了新的心理问题。学校对心理咨询工作无人重视,心理老师多为兼职、无法得到正规培训,在职称评定、晋升等方面也存在困难,在大学心理咨询费很低,这些都大大挫伤了心理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心理健康服务在学校经常处于有名无实的状态。一些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孩子只好去咨询机构寻求解决。

5.普通民众开始逐步接受心理咨询,但仍存在认识误区

心理咨询行业在发达国家是非常成熟的行业,人们心理有问题主动去找心理医生求得帮助,企业也聘请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全程参与员工的心理辅导和评估。在美国,看心理医生非常方便,平均500个美国人就有一名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存在于各大医疗机构、家庭诊所和社区诊所中。当人们觉得有必要看心理医生时,只要打个电话预约,然后按时赴约就是了。而在国内,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不愿承认自己心理问题,很少有人主动去看心理医生。虽然许多人存在心理困扰,却不懂得及时求助,导致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最终导致精神残疾。中国精神疾病致残率偏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求助不及时、病情延误所致。

许多普通民众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还存在着误区。如认为心理有问题就是精神病,看心理医生是一件很丢人的事,一些人在咨询室不愿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与身份;还有一些人认为心理咨询师具有透视人心的本事,就像算命先生;不少人认为去心理咨询,应该看一次就有效,要立竿见影;有的人则把心理咨询当作是思想教育工作,如许多家长在带孩子来咨询时常对咨询师说:“您给好好教育教育”;还有不少人认为,心理治疗师是替人解决问题的人,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关系是主动和被动的关系等。这些错误认识常常导致来访者对咨询师抱有过度期待或要求,从而导致咨询效果不佳,往往使来访者对咨询师及咨询行业产生失望。

三、推进城市心理咨询行业健康发展,通过营造心理和谐构建社会和谐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并提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可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在通过各项社会政策调整社会关系的同时,也注意到社会心态与健康心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以下提出若干建议,以促进城市心理咨询业的健康发展。

1.加强行业建设,提高心理咨询管理水平

在中国当前仍以行政管理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内,没有上级主管机关的行业往往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目前心理咨询业既不属于卫生系统,也不属于教育系统,这使得无论是医院精神科以心理治疗为发展方向的心理医生,还是学校里的心理老师,在职称评定、职业晋升等方面都存在无归属状态,大大挫伤了其积极性;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对各地心理咨询机构只有业务指导上的权威性,并无直接隶属关系;各地方心理咨询机构也没有任何评定指标与行业监管,这些都大大阻碍了心理咨询业的发展。明确规定心理咨询行业的管理归属,对推动该行业发展十分必要。

另外,一个行业要发展,单靠一些人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完全依靠政府、上级机关也不行。行业自身的建设十分重要。行业内部的规范管理,行业内人员的团结与沟通,适度提高行业门槛、严格把关行规要求、积极维护行业声誉,从根本上杜绝不法、不良行为与事件等是心理咨询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当前,心理咨询行业发展时间还比较短,许多规章制度尚未建立,应鼓励成立非官方、民间行业协会,同时给予资金或政策扶持,使其能够积极开展活动,以促进心理咨询行业的健康发展,

2.大力宣传心理卫生知识,提高民众对心理咨询的认知度

心理治疗的疗效已经得到了越来越有力的证据。一方面是心理治疗的随即对照试验,即将接受过心理治疗与未接受治疗的精神病患者进行比照,发现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另一方面是心理治疗的疗效通过脑影像学扫描已得到确认,面对心理治疗后大脑发生改变的证据,人们已不能否认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效果。目前,国际上许多心理疾患实证治疗手册中,心理治疗已经是优先于药物的治疗方法。如四川地震后的应激反应,心理治疗就是首选的方法。HTtP//:

关于此类知识,应利用广播、电视、电台、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向更多民众进行广泛传播。事实上,各地电台的心理热线,以及央视心理访谈节目都大大促进了人们对心理咨询行业的认知,但是由于栏目主持人的水平限制以及节目时间的限制,也造成了人们的误解,比如认为“不管多严重的心理问题都可以在30分钟内解决”,“所谓心理咨询就是给出建议”等。目前前来咨询的人群主要具有以下特征:年龄在25-45岁之间,有较高收入,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性格内向且敏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对自身的情况和治疗方法已做过相当的了解等。通过加大宣传让更多市民关注心理卫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及时化解心理冲突是保证广大群众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3.提高心理咨询师的人格素质与业务素质

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问题是咨询行业发展最重要的问题。据国外心理治疗学家的观察,在心理治疗中,大约有42%的患者出现移情。而反移情,在心理医生中也达16%左右。这说明,心理医生不是圣人、神仙,心理医生也不都是十全十美、人格完整和心理健康的人。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其要求是非常高的,要同时具备完整健康的人格、丰富的人生阅历、综合性的社会人文知识、坚实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以及对各项咨询技巧的娴熟运用。因此咨询师是个人品质、学术知识和助人技巧的结合体。而提高咨询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一个漫长过程。从业后的业务培训、个人体验与成长、案例督导等都是提高咨询师素质非常重要的途径,也是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的必要保证和条件。因此,应当在行业内制定相关制度与规范,严格规定咨询师培训时间、严格个人督导制、严格资格审查等,保证和促进咨询师人格完善与业务素质的提高。

心理医生培训范文篇3

大学生朋辈心理咨询员作为教师(或学生)的普遍一员,其自身也有着“七情六欲”,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是与求询者一样的问题。如果朋辈心理咨询员自身心理素质、专业素质不过硬,那么他们将很容易被求询者所“感染”,甚至于同病相怜,这不但会耽误对求询者的辅导与治疗,而且会害了朋辈心理咨询员自己。因此,朋辈心理咨询员上岗前必须经过一定程度的系统培训,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掌握必要的咨询方法和技巧,以确保在各种类型的心理患者面前能做到“不误导且能自保”。

二、朋辈心理咨询员要能始终把握住“心理健康的标准”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要求咨询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着清晰的认识,并能做到始终用这一标准来对求询者进行辅导。本人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特点:(1)快乐。虽然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快乐的时候,但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情绪是积极而愉悦的,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豁达的,他在不快乐的时候善于宣泄、并能较快地从不快乐的状态中恢复过来。(2)行为有效。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的行为是有意识的,并且有一定的目标性;他能较妥善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心理、情绪以更好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3)与人善处。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做到跟多数人相处融洽,善于尊重他人,容纳他人,与人易达成共识。(4)耐挫能力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正视失败,在失败面前不会一撅不振;还能正确面对成功,在成功面前不会得意忘形、停步不前。(5)自信心较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其为人处事不卑不亢,对自己的行动充满自信,同时不自以为是,为人谦虚、处事谨慎而不独断专行。

三、朋辈心理咨询员要正确认识求询者的“本土化”特点

有这么两组漫画:第一组描绘的是美国的一对青年大学生。女生对男生说:“你看起来心理有点问题”。男生听完后说:“是吗,那我得回去看看家庭心理医生。”。女生羡慕地惊叹:“你竟然有家庭心理医生!”。第二组描绘的是中国大陆的一对青年大学生。当女生对男生说“你看起来心理有点问题!”时,男生听完后显得很沮丧,低着头自言自语:“是吗?……”然后,黯然走开了。同样的情景,同样一句话,为何不同国家的青年大学生的反映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青年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有着一种“本土化”的反映。

正确认识大学生的“本土化”特点,是朋辈心理咨询员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我们的学生往往会逃避心理问题,认为身体有问题的人能得到关爱、照顾,而心理有问题者却会被人歧视、甚至打击。他们普遍有三个特点:首先,他们是晚来的求询者(已造成了心理疾患)。在刚产生心理问题时,他们虽然也感到自己存在着异样的心态或行为,但总担心被别人知道,害怕去找心理老师和心理医生,只有当造成了心理疾患时才会以此为由去寻求治疗。其次,在求询过程中,往往将情感问题躯体化,只报告身体症状,而隐瞒心理症状。当你问到关于心理上的敏感问题时,许多来询者会隐晦其词或故意避开。再者,他们对所陈述的内容能否保密极为关注,非常担心自己的“私隐”被周围的人知道。

四、朋辈心理咨询员要有“本土化”的工作理念和方法

面对有着“本土化”特点的大学生群体,朋辈心理咨询员的工作理念和方法必须“本土化”。首先,对心理问题的关注要“本土化”。西方人认为是心理问题的,我们不一定觉得是问题,例如,西方性解放、性混乱了几十年,他们对性方面的问题特别关注,在这方面的理论、治疗方法特别丰富,而在我国对这些问题就未必如此关注。

其次,对心理咨询工作的理念和方法的运用要“本土化”。心理咨询的许多理念、治疗方法都是从西方引进来的,在西方适用的理念,在中国就未必适用,必须结合国情、地方特点加以改造创新,才能使之在我们的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再者,研究问题的方法、方式要“本土化”,要不断创新。譬如,就问卷调查而言,由于西方人个性化较突出,参与意识较强,往往调查结果能反映调查对象的真实想法或情况。而我们的学生在填写问卷时可能会表现出“应卷反映”(如揣摩学校、老师希望自己填写哪项),社会“暂需反映”(被社会舆论左右)、“中庸反映”(趋向于选择不好不坏、不偏不倚的选项,避免极端化)。我们必须对调查结果在何种程度上能反映出事实的真相进行认真的分析。可见,在西方行之有效的咨询方法,在中国不一定有效,我们必须针对求询者的特点采取相应有效的咨询方法。

最后,表达沟通用语要“本土化”。由于心理咨询的许多理念、治疗方法都是从西方引进来的,这就需要我们科学地进行理解、翻译、消化、改进和利用,其中包括正确地表达(书面和口头上),即心理咨询方面的有关用语要使用国语,要符合国语的标准并利于求询者理解和接受。

参考文献:

[1]陈国梁.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邱鸿钟.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进展.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3]肖沛雄.大学生心理与训练.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8.

心理医生培训范文篇4

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来参加今天在*医院举行的双心门诊揭牌仪式。希望可以借此机会就双心医疗模式这一话题和大家进行交流。

40年前,当我刚刚走进*医学院(现*大学医学部)的校门,成为一名医学生时,我以为将来作外科医生就是学习开刀,作内科医生就要学会用药。到了上一世纪80年代,我从美国学到一些介入技术回国后,觉得这些技术很神奇,比如经导管射频消融,不需要开胸手术,就可以根治心律失常,告别药物。

随着作医生的时间推移,在大量的医疗实践中,我逐渐接触到过去不曾意识的问题:来心血管内科就医的大量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问题-焦虑、惊恐、抑郁。事实上,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疾病伴发的问题(我们称之为“共病”)在国际上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课题,各国专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在一些流行病学调查和发病机制的探讨上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生命科学在进步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化,并为新兴的社会-心理-生物综合医学模式所取代。健康的定义也不再仅仅是不生病,而是人类个体在躯体、精神和社会功能三个层面上均维持良好的状态。生存质量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我经常遇到平时无症状,无先兆突发心肌梗死的患者,虽然得到了及时抢救,成功接受了介入或手术治疗,效果很好,但术后症状并不减轻。甚至有患者生动的讲,术前有痛苦,术后却痛不欲生。医生又让造影,还是正常。医生关注的是躯体的疾病,忽略了这种突发重症对患者造成的巨大精神心理创伤。

来心脏内科就医的患者存在的精神心理问题,其常见原因如下:

1.患者对自身病情不了解,所以担惊受怕。

2.患者关注自身所患疾病和相关疾病,并读了大量相关书报,但又不能完全理解医学专业知识,反而受到误导,从而过度紧张。

3.由于疾病(如长期患病,或反复手术)给患者心理造成的伤害。

4.由于心理打击引发的心血管疾病。许老就曾经遇到过一个病例,她是一位著名的歌唱演员,丈夫突然去世,精神上承受的突然打击使这位女演员患上了严重的高血压。

5.患者确实合并有精神心理症状,甚至疾病。

6.患者把单纯的精神心理疾病的症状误认为心血管病而来心内科就诊,例如惊恐发作。

7.家属对患者产生的影响,也会给患者造成精神心理压力。譬如患有良性早搏的青少年,孩子本身多无症状,在常规体检中发现,家长一旦得知,往往会惊惶失措。我的门诊中就有这样的一对母女,母亲比女儿的心理压力更大,孩子也在母亲的恐慌中受到了惊吓。

更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患者的精神心理压力正是我们医疗工作者造成的。在给各位的背景资料里就有这样一个病例:2000年我到*同仁医院工作,在门诊遇到一位由丈夫推轮椅,自感痛不欲生的中年女患者,诉说她12年前因体检发现心电图上有st段下移和t波低平,被医生诊为心肌缺血,“隐性冠心病”。长期休假治疗,直到2年后坐上轮椅,实现了“赵本山效应”,患上重度抑郁。经治疗,这位女患者3个月后下地行走,半年后登上八达岭长城,安全恢复了正常人生。

另外,不要忘记那些还躺在病床上的患者。由于身体状况的恶化和周围环境的突然改变,所产生的不适感是很难克服的。即使是出院以后,当重新面临生活的时候,他们也往往会需要鼓励和帮助。

由此可见,心脏内科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是复杂和多种多样的,所以在日常医疗实践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没有一成不变的治疗方案。但一成不变的是我们作为医疗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感和对患者的关心和耐心。有这样一位患者,在当地医院明确诊断为冠心病,医生告诉他要做冠脉搭桥手术。他不清楚手术的具体操作方式,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能够耐受手术,又怕不做手术病情会继续加重,因此心情异常低落。后来经过向他详细的解释手术方式和可能的风险,很快就打消了他的顾虑。医生的耐心解释和与患者沟通有时比先进的诊疗技术更重要。

当然,不容忽视的是*各大医院心血管内科每天超大的门诊量,导致了医生分摊在每个患者身上的时间就会非常有限。所以,我们开设“双心门诊”,目的是对日常的心脏内科门诊量进行分流,为伴有精神心理疾患的患者提供解决问题的充裕时间。

“双心门诊”是由不同的专业知识层次共同构成的。我们现在采取的方式还比较保守,主要是以对患者负责的原则作为出发点,既关心患者的精神心理健康,又不能随便给他们戴上莫须有的疾病帽子。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到我们这里就医的患者都是怀疑自己有心脏病才来的。我们必须在诊治患者的器质性病变(即患者是否患有心血管疾病,患有何种心血管疾病,和应该采取的合理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关注他们的精神心理健康。因此,目前我们的“双心门诊”中会有一位比较资深的心血管病医生,凭借他们丰富的行医经验,在诊治病患心血管病的同时,判断他们是否存在着伴有精神心理疾患的可能。

接下来的工作会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可能是:像许老和王老一样的老专家,他们出的是特需门诊,本身就有充裕的时间面对患者,再加上丰富的行医经验和人生阅历,一个人就完成了“双心门诊”的前两个步骤。而第二种可能,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可能:同样是由于门诊量过大的原因,主诊医生将患者转给受过相应培训并具备相关知识的辅诊医生,由他们对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进行初步处理,如果当场来不及解决,那么会约患者再次回来,专门就患者上次就诊的遗留问题进行处理。

如果面对的问题棘手,超出了心血管病医生的应对范畴,就应该把这些棘手的病例作适当集中,比如每次集中3-4个病例,请来精神心理专科医生会诊。经诊断需要转诊的,我们应该尊重精神科医生的意见,配合他们劝说患者进行必要的治疗。

但其中还是有个例存在的。我知道上届长城会双心专场开专家碰头会时,就涉及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因冠心病住院的患者同时又伴有精神分裂症,那么应该如何处理?我个人非常同意陈彦方教授的意见:应该以患者的器质性病变为主,救命是第一位的,同时心血管病科和精神科要相互联合,共同参与为患者制定最合理的治疗方案。这又牵涉到“双心医疗模式”的探索,我一会儿会加以说明。

有人会说,现在有精神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也有专门的心理门诊。我也曾想把在心内科就医的有精神心理问题的患者转给这些机构,也就解决了。但事实上并不如此。

1.一些本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如无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中年女性,发现有心电图st-t波改变,和(或)发生胸痛、胸闷症状,她们首先顾虑的是心脏问题,而来心内科就诊,很少可能去心理门诊或精神心理专科医院就医。即使被转到专科门诊或医院,专科的精神心理医生也难以对心电图改变或室性早搏给患者一个满意的解释和结论。一些有明确,甚至严重心脏病患者(如心肌梗死后)伴有精神心理问题,他们大多数不愿在心内与精神心理两科看病。

2.来心内科就医的患者的精神心理疾患大多为轻中度,患者数量大,现在的精神心理专业队伍的规模难以应对这种需求。

3.心内科的医护人员习惯于传统的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对来就医的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一是不关注,二是缺乏识别这些精神心理问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有人形象的形容心血管病人的心理、情绪问题成为了“被现代医学遗忘的角落”。一位著名报告文学作者在国内一家著名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住院诊治多日,诊断不明,直至跳楼自杀。事后才恍然大悟,患者死于重症抑郁。没有初步的识别,更提不上进一步治疗了。人们曾感叹,认为医学院校在医学生教育中应加强精神心理方面的内容。这固然不错,但无论在医学院的课程如何增加精神心理课程,如果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在日常的医疗实践中都是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大学期间学习的精神心理知识无用武之地,很快就会遗忘干净。我们开设“双心门诊”正是为了帮助我们的医疗工作者们树立关注患者精神心理健康的意识,从而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无疑,“双心门诊”的开设引发出了人才培训的问题,也就是说,心脏内科医生究竟应该对精神科的专业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目前,这种培训正在进行中,心血管网上登出了我倡议的医生课堂,其中对精神科专业的基础知识做了比较系统的讲解。而参加这次授课活动的精神科专家们,大多数都到了现场。我对他们和同样来参加今天“双心门诊”揭牌仪式的其他精神科专家们表示感谢。我们同精神科已经有了两年的合作,我希望这种合作不但会继续下去,而且会深入下去,共同来探索和最终建立“双心的医疗服务模式”,毕竟这不是一个科室可以独立完成的。

提到“双心的医疗服务模式”,我必须强调三点:

首先,“双心门诊”不是全部,而是“双心医疗模式”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接触患者最多的最前沿。“双心门诊”的开设只是意味着万里长征刚刚走完第一步。在日常的医疗实践中,要实实在在的改变传统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把身心健康服务融合在一起,首先在心内科的同一诊室,同一次查房或会诊,由心内科医生和精神心理医生一起面对患者,一起解决患者同时存在的躯体痛苦和精神心理创伤。同时,对心脏专科医生进行培训,对广大医护人员进行普及教育,使他们了解和掌握识别处理常见的轻中度精神心理疾病,构建重视身心全面健康的氛围,和身心全面服务的人性化、理性化医疗模式。在心内科的日常医疗实践中解决患者的精神心理创伤,这就是我倡导的。我坚持在做“双心门诊”、“双心查房”和“双心会诊”。在这种全新医疗服务模式实施和推广过程中,我们明显看到患者对医生和医院的服务满意度提高,明显减少了不必要的检查与治疗,节约了医疗卫生资源,医患关系更为和谐,很多参与“双心”服务的研究生和年轻医生感到一种心灵的震撼,感觉到或找到了选择医生职业的神圣。一旦有了这种氛围和模式,来院实习和学习的医学生、进修医生们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了对医学的理念,树立了大健康的概念。

其次,注意专业队伍的培养,使年轻医师具备相关常识,增强他们的识别能力,帮助他们在日常的医疗实践中转变固有的服务理念。“双心门诊”的真正成功在于形成一种日常操作模式,而非挂上一个牌子说这个时间段或这个诊室才是“双心门诊”。如果每个医生在日常出诊时都从患者的身心健康出发,如有需要安排患者的回访和必要时通过医院申请联合会诊,那么每个医生出的都是“双心门诊”。我希望的“双心门诊”就像当年我积极推广的介入技术一样,不是某家或某几家医院的特色,而是医院运营的必须。所以,今天的揭牌仪式没有安排实际的“揭牌”,意义就在于此。

第三,心理疾患归根到底还是一种来自于个人认识和与周围环境的交流障碍。因此,重要的还是家人和社会的关爱与理解支持,药物治疗是辅助和次要的。曾经有位患者因为早搏问题非常苦恼,甚至想到自杀来解脱,但他的家人没有放弃,通过与医生的不断的交流,让患者意识到家人始终站在他身边,疾病并没有什么可怕,从而成功的纠正了老人的心理疾病。关键的问题是寻找心病背后的故事。

我正在干一件事,写一个首都心血管防治的总体规划的建议。我呼吁构筑心血管疾病的全面防线,组建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广泛联盟。“双心的医疗服务模式”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所谓“联盟”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就是集合各界的力量使“心脏大健康”的概念深入人心。今天来参加揭牌仪式的有心血管科和精神科老中青三代的医生,你们是学科可以发展的坚实基石。到场的朝阳区卫生局负责医政的领导、两家医院的院领导和各位负责医务工作的干部,感谢你们对这一医疗领域改进的探索给予的理解与支持。在座的各位媒体的朋友们,希望借助你们手中的笔,将“双心的医疗服务模式”传播给大众,进一步帮助人们了解全面身心健康、维护全面身心健康。

十年开放技术,已经使电生理、支架、搭桥等治疗技术得以普及,并家喻户晓。在现代医疗技术足以将人们从生死一线之间挽回的今天,我呼吁“关爱生命,以人为本”,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行医观念,将患者的机体看作是一个整体,人们的一生视作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认清我们医疗工作者为大众提供的是“一生所需、连续不断、全面综合的医疗服务”。

谢谢大家。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来参加今天在*医院举行的双心门诊揭牌仪式。希望可以借此机会就双心医疗模式这一话题和大家进行交流。

40年前,当我刚刚走进*医学院(现*大学医学部)的校门,成为一名医学生时,我以为将来作外科医生就是学习开刀,作内科医生就要学会用药。到了上一世纪80年代,我从美国学到一些介入技术回国后,觉得这些技术很神奇,比如经导管射频消融,不需要开胸手术,就可以根治心律失常,告别药物。

随着作医生的时间推移,在大量的医疗实践中,我逐渐接触到过去不曾意识的问题:来心血管内科就医的大量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问题-焦虑、惊恐、抑郁。事实上,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疾病伴发的问题(我们称之为“共病”)在国际上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课题,各国专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在一些流行病学调查和发病机制的探讨上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生命科学在进步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化,并为新兴的社会-心理-生物综合医学模式所取代。健康的定义也不再仅仅是不生病,而是人类个体在躯体、精神和社会功能三个层面上均维持良好的状态。生存质量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我经常遇到平时无症状,无先兆突发心肌梗死的患者,虽然得到了及时抢救,成功接受了介入或手术治疗,效果很好,但术后症状并不减轻。甚至有患者生动的讲,术前有痛苦,术后却痛不欲生。医生又让造影,还是正常。医生关注的是躯体的疾病,忽略了这种突发重症对患者造成的巨大精神心理创伤。

来心脏内科就医的患者存在的精神心理问题,其常见原因如下:

1.患者对自身病情不了解,所以担惊受怕。

2.患者关注自身所患疾病和相关疾病,并读了大量相关书报,但又不能完全理解医学专业知识,反而受到误导,从而过度紧张。

3.由于疾病(如长期患病,或反复手术)给患者心理造成的伤害。

4.由于心理打击引发的心血管疾病。许老就曾经遇到过一个病例,她是一位著名的歌唱演员,丈夫突然去世,精神上承受的突然打击使这位女演员患上了严重的高血压。

5.患者确实合并有精神心理症状,甚至疾病。

6.患者把单纯的精神心理疾病的症状误认为心血管病而来心内科就诊,例如惊恐发作。

7.家属对患者产生的影响,也会给患者造成精神心理压力。譬如患有良性早搏的青少年,孩子本身多无症状,在常规体检中发现,家长一旦得知,往往会惊惶失措。我的门诊中就有这样的一对母女,母亲比女儿的心理压力更大,孩子也在母亲的恐慌中受到了惊吓。

更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患者的精神心理压力正是我们医疗工作者造成的。在给各位的背景资料里就有这样一个病例:2000年我到*同仁医院工作,在门诊遇到一位由丈夫推轮椅,自感痛不欲生的中年女患者,诉说她12年前因体检发现心电图上有st段下移和t波低平,被医生诊为心肌缺血,“隐性冠心病”。长期休假治疗,直到2年后坐上轮椅,实现了“赵本山效应”,患上重度抑郁。经治疗,这位女患者3个月后下地行走,半年后登上八达岭长城,安全恢复了正常人生。

另外,不要忘记那些还躺在病床上的患者。由于身体状况的恶化和周围环境的突然改变,所产生的不适感是很难克服的。即使是出院以后,当重新面临生活的时候,他们也往往会需要鼓励和帮助。

由此可见,心脏内科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是复杂和多种多样的,所以在日常医疗实践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没有一成不变的治疗方案。但一成不变的是我们作为医疗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感和对患者的关心和耐心。有这样一位患者,在当地医院明确诊断为冠心病,医生告诉他要做冠脉搭桥手术。他不清楚手术的具体操作方式,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能够耐受手术,又怕不做手术病情会继续加重,因此心情异常低落。后来经过向他详细的解释手术方式和可能的风险,很快就打消了他的顾虑。医生的耐心解释和与患者沟通有时比先进的诊疗技术更重要。

当然,不容忽视的是*各大医院心血管内科每天超大的门诊量,导致了医生分摊在每个患者身上的时间就会非常有限。所以,我们开设“双心门诊”,目的是对日常的心脏内科门诊量进行分流,为伴有精神心理疾患的患者提供解决问题的充裕时间。

“双心门诊”是由不同的专业知识层次共同构成的。我们现在采取的方式还比较保守,主要是以对患者负责的原则作为出发点,既关心患者的精神心理健康,又不能随便给他们戴上莫须有的疾病帽子。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到我们这里就医的患者都是怀疑自己有心脏病才来的。我们必须在诊治患者的器质性病变(即患者是否患有心血管疾病,患有何种心血管疾病,和应该采取的合理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关注他们的精神心理健康。因此,目前我们的“双心门诊”中会有一位比较资深的心血管病医生,凭借他们丰富的行医经验,在诊治病患心血管病的同时,判断他们是否存在着伴有精神心理疾患的可能。

接下来的工作会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可能是:像许老和王老一样的老专家,他们出的是特需门诊,本身就有充裕的时间面对患者,再加上丰富的行医经验和人生阅历,一个人就完成了“双心门诊”的前两个步骤。而第二种可能,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可能:同样是由于门诊量过大的原因,主诊医生将患者转给受过相应培训并具备相关知识的辅诊医生,由他们对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进行初步处理,如果当场来不及解决,那么会约患者再次回来,专门就患者上次就诊的遗留问题进行处理。

如果面对的问题棘手,超出了心血管病医生的应对范畴,就应该把这些棘手的病例作适当集中,比如每次集中3-4个病例,请来精神心理专科医生会诊。经诊断需要转诊的,我们应该尊重精神科医生的意见,配合他们劝说患者进行必要的治疗。

但其中还是有个例存在的。我知道上届长城会双心专场开专家碰头会时,就涉及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因冠心病住院的患者同时又伴有精神分裂症,那么应该如何处理?我个人非常同意陈彦方教授的意见:应该以患者的器质性病变为主,救命是第一位的,同时心血管病科和精神科要相互联合,共同参与为患者制定最合理的治疗方案。这又牵涉到“双心医疗模式”的探索,我一会儿会加以说明。

有人会说,现在有精神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也有专门的心理门诊。我也曾想把在心内科就医的有精神心理问题的患者转给这些机构,也就解决了。但事实上并不如此。

1.一些本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如无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中年女性,发现有心电图st-t波改变,和(或)发生胸痛、胸闷症状,她们首先顾虑的是心脏问题,而来心内科就诊,很少可能去心理门诊或精神心理专科医院就医。即使被转到专科门诊或医院,专科的精神心理医生也难以对心电图改变或室性早搏给患者一个满意的解释和结论。一些有明确,甚至严重心脏病患者(如心肌梗死后)伴有精神心理问题,他们大多数不愿在心内与精神心理两科看病。

2.来心内科就医的患者的精神心理疾患大多为轻中度,患者数量大,现在的精神心理专业队伍的规模难以应对这种需求。

3.心内科的医护人员习惯于传统的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对来就医的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一是不关注,二是缺乏识别这些精神心理问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有人形象的形容心血管病人的心理、情绪问题成为了“被现代医学遗忘的角落”。一位著名报告文学作者在国内一家著名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住院诊治多日,诊断不明,直至跳楼自杀。事后才恍然大悟,患者死于重症抑郁。没有初步的识别,更提不上进一步治疗了。人们曾感叹,认为医学院校在医学生教育中应加强精神心理方面的内容。这固然不错,但无论在医学院的课程如何增加精神心理课程,如果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在日常的医疗实践中都是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大学期间学习的精神心理知识无用武之地,很快就会遗忘干净。我们开设“双心门诊”正是为了帮助我们的医疗工作者们树立关注患者精神心理健康的意识,从而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无疑,“双心门诊”的开设引发出了人才培训的问题,也就是说,心脏内科医生究竟应该对精神科的专业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目前,这种培训正在进行中,心血管网上登出了我倡议的医生课堂,其中对精神科专业的基础知识做了比较系统的讲解。而参加这次授课活动的精神科专家们,大多数都到了现场。我对他们和同样来参加今天“双心门诊”揭牌仪式的其他精神科专家们表示感谢。我们同精神科已经有了两年的合作,我希望这种合作不但会继续下去,而且会深入下去,共同来探索和最终建立“双心的医疗服务模式”,毕竟这不是一个科室可以独立完成的。

提到“双心的医疗服务模式”,我必须强调三点:

首先,“双心门诊”不是全部,而是“双心医疗模式”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接触患者最多的最前沿。“双心门诊”的开设只是意味着万里长征刚刚走完第一步。在日常的医疗实践中,要实实在在的改变传统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把身心健康服务融合在一起,首先在心内科的同一诊室,同一次查房或会诊,由心内科医生和精神心理医生一起面对患者,一起解决患者同时存在的躯体痛苦和精神心理创伤。同时,对心脏专科医生进行培训,对广大医护人员进行普及教育,使他们了解和掌握识别处理常见的轻中度精神心理疾病,构建重视身心全面健康的氛围,和身心全面服务的人性化、理性化医疗模式。在心内科的日常医疗实践中解决患者的精神心理创伤,这就是我倡导的。我坚持在做“双心门诊”、“双心查房”和“双心会诊”。在这种全新医疗服务模式实施和推广过程中,我们明显看到患者对医生和医院的服务满意度提高,明显减少了不必要的检查与治疗,节约了医疗卫生资源,医患关系更为和谐,很多参与“双心”服务的研究生和年轻医生感到一种心灵的震撼,感觉到或找到了选择医生职业的神圣。一旦有了这种氛围和模式,来院实习和学习的医学生、进修医生们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了对医学的理念,树立了大健康的概念。

其次,注意专业队伍的培养,使年轻医师具备相关常识,增强他们的识别能力,帮助他们在日常的医疗实践中转变固有的服务理念。“双心门诊”的真正成功在于形成一种日常操作模式,而非挂上一个牌子说这个时间段或这个诊室才是“双心门诊”。如果每个医生在日常出诊时都从患者的身心健康出发,如有需要安排患者的回访和必要时通过医院申请联合会诊,那么每个医生出的都是“双心门诊”。我希望的“双心门诊”就像当年我积极推广的介入技术一样,不是某家或某几家医院的特色,而是医院运营的必须。所以,今天的揭牌仪式没有安排实际的“揭牌”,意义就在于此。

第三,心理疾患归根到底还是一种来自于个人认识和与周围环境的交流障碍。因此,重要的还是家人和社会的关爱与理解支持,药物治疗是辅助和次要的。曾经有位患者因为早搏问题非常苦恼,甚至想到自杀来解脱,但他的家人没有放弃,通过与医生的不断的交流,让患者意识到家人始终站在他身边,疾病并没有什么可怕,从而成功的纠正了老人的心理疾病。关键的问题是寻找心病背后的故事。

我正在干一件事,写一个首都心血管防治的总体规划的建议。我呼吁构筑心血管疾病的全面防线,组建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广泛联盟。“双心的医疗服务模式”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所谓“联盟”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就是集合各界的力量使“心脏大健康”的概念深入人心。今天来参加揭牌仪式的有心血管科和精神科老中青三代的医生,你们是学科可以发展的坚实基石。到场的朝阳区卫生局负责医政的领导、两家医院的院领导和各位负责医务工作的干部,感谢你们对这一医疗领域改进的探索给予的理解与支持。在座的各位媒体的朋友们,希望借助你们手中的笔,将“双心的医疗服务模式”传播给大众,进一步帮助人们了解全面身心健康、维护全面身心健康。

心理医生培训范文篇5

关键词:地区官兵心理健康教育

一、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只有充分认清心理健康教育在边远地区官兵各项教育中的现实意义,才能有效预防官兵心理问题的发生。一是成立团以上单位的心理教育领导小组,负责边远地区官兵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预防策略制定,并负责对新兵入伍后进行二次体检时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二是在营以上单位建立心理健康辅导站(室),指定1名分管医疗的领导负责,并配备1~2名兼职心理医生,开通心理咨询热线,有条件的单位可以通过军网进行网络心理咨询,并定期组织对边远地区部队官兵进行经常性巡诊,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及时了解官兵心理期望,评估官兵心理健康状况,对有心理问题苗头的个人进行专业心理疏导,预防严重心理疾病的发生;三是建立健全心理干预机制,依托军地有利资源,对官兵因重大生活逆遇、人生重大危机、面临重大抉择的矛盾和创伤后应激障碍进行有效干预,防止因心理问题引发重大伤亡事故和刑事案件。

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

思想政治教育在部队教育中的中心位置不可动摇,是部队建设发展的第一生命线;心理健康教育在促进官兵个人发展上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部队建设发展的原动力。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才能从根本上发现和解决官兵心理冲突和思想问题。一是逐步纠正心理问题就是思想问题的认识误区,在与官兵交心谈心活动中注意关注官兵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联系官兵所思所想,分清究竟官兵中的“个别人”是因思想问题还是心理问题而产生;二是不能片面地将官兵抑郁、焦虑、恐惧等情绪定位为单纯的思想问题,而是应该进一步思考在边远地区恶劣环境中导致官兵这些情绪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加强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另一方面加深对官兵的理解、宽容和认同,找准问题的根源;三是在官兵面临考学、复转、晋升等关系个人利益问题上,正确引导和鼓励官兵确立适合自己的目标,做出正确的抉择,特别是对于义务兵阶段的战士,更要帮助他们努力获得自我同一性,即确定自己在部队中的位置,以及在战士群体中的地位,以便尽早尽快适应在艰苦的边远地区工作。

三、加强人才培养,弥补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单一的不足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心理卫生人员的专业性、权威性和可靠性是决定心理健康教育顺利有效开展的前提。当前,边远地区团以上单位编制有兼职心理医生,但有的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致使一些部队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得到正常开展。因此,加强心理卫生人员培养,使心理卫生人员发挥好其教育指导的作用,促进部队官兵的心理健康。一是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一方面邀请军内外心理教育专家授课培训,另一方面选送人员到内地进修、学习,旨在大力提升医务人员的心理诊断和治疗技能水平;二是培养政工干部的心理咨询技能,做到会做思想工作、会做心理咨询的“两会”,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结合来开展工作,弥补专(兼)职心理卫生人员数量的不足;三是在有条件的团以上单位成立心理测量小组,培养1~2名专门从事心理测量的医务人员,以SCL-90、16FP等量表为基础,对边远地区官兵的心理状况进行测量、评估、分析,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作为掌握其心理健康状况的依据。

心理医生培训范文篇6

我们此行的主要任务是考察意大利、瑞士两个国家的监狱制度和监狱管理模式。考察过程中,我们与意大利司法部监狱管理部门进行了交流,参观了罗马的莱比比埃o诺沃监狱,考察了瑞士的桑德龙监狱和沃州监狱,所到之处,受到了外国同行的热情接待。两国的监狱管理体制、良好的硬件设施、国家对监狱财政的绝对保障、监狱管理人员严谨、高效的工作作风、监狱对罪犯权利的严格保护、监狱对社会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等等,都给我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印象之一循规蹈矩的意大利诺沃监狱

意大利,这个坐落在欧洲南部的半岛之国,是我们的首访国家。虽然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随处可见,但意大利在欧洲却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尽管处处都能看出这个古老帝国没落的影子,但是我们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监狱管理工作者,能到意大利的监狱进行参观访问,心中仍然荡漾着喜悦和兴奋之情。

司法部乔瓦尼坦布利诺司长等官员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向我们介绍了监狱管理方面的详细情况。考察团团长于爱荣对意方的周到安排表示感谢,他说,意大利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贵国的监狱管理模式,特别是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以及对罪犯的矫治方式,都是我们想要了解的内容?

监狱管理局狱政管理部门负责人保罗先生以及其他官员介绍了意大利司法部的组织机构:

"我国司法部监狱管理局共有六个部门,第一是人事管理部门,第二是监狱工作人员培训部门,第三是监察部门,第四是狱政管理部门,第五是社会服务管理部门,第六是国际交流部门,在全国还有16个司法部下属的大区监狱局。"

各国监狱的组织机构设置和职能划分基本上大同小异,但是,意大利监狱的分类和它承担的职能却有着自身的特点。

"意大利的看守所归监狱局管理,属于监狱的一个组成部分。监狱分工很细,类别众多。除按受刑人年龄分为成年犯监狱和未成年犯监狱外。还按关押对象法律地位的不同和处遇个别化的要求,将成年犯监狱分为预防性看守所、刑罚执行所、保安处分执行所、观察站。刑罚执行所分为执行拘役刑的拘役所和执行有期徒刑的徒刑执行所。监禁性保安处分执行所分为农场、劳动场、医疗看守所、司法精神病院。观察站,既可以是独立的监狱,也可是监狱内的独立监区。好象病残人监狱一样,它既可以是特别监狱,也可以是监狱内的特别监区。

不仅如此,意大利在对罪犯的分类管理方面,也有着自身的独到之处:

"在罪犯分类管理问题上,我们除采用世界通用规则,按男犯与女犯、成年犯与未成年犯等规则分类外,在同类的在押犯中,主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危险程度来分类。类别主要有:一般、危险、最危险。一般类别的罪犯可以拥有较为宽松的活动范围,危险的次之,最危险的活动范围最小。同类别的罪犯可以相互接触,不同类别的则绝对不可以。在意大利,最危险的罪犯当然是有组织的黑手党党徒,对他们,我们总是按照最危险的标准实施关押和管理,这些人即使是出监放风,也都处在铁丝网的笼罩之下。”

如果说以上这些情况,还在我们的意料之中的话,那么,意大利监狱的警力配备比例之高,则大大的出乎了我们的想象:

"意大利共有监狱200所,押犯54000名,监狱工作人员50000多名,和罪犯的比列接近1:1;其中,荷枪实弹、专门负责监狱警卫和押解任务的狱警43000名,管理罪犯的工作人员大约7000名。除此以外,全国还有40000名社会志愿者,他们是不在编的监狱工作人员,主要从事对罪犯的文化、技术等方面的再教育,帮助监狱实施对罪犯的矫正工作。"意大利监狱也强调对罪犯的改造,而且写进了国家最高法律--《宪法》,所不同是他们把改造称作为"再教育":

"我国宪法规定,从罪犯被送进监狱的那天起,监狱就有责任对他们进行再教育,以期改变他们的思想行为,提高他们受教育程度,培养他们的职业技能,使他改恶从善,重做新人,能够重新融入社会"。

"监狱通过组织义务教育课程和职业教育课程并借助适当方式,开展文化和职业培训活动,根据监狱教育制度规定的进程,可以在监内开设高中课程,由国家公共教育部根据监狱当局的要求,以在一些监狱设置高中水平的分校的形式进行;他们特别重视年龄在25岁以下的年轻罪犯参加文化和职业培训;鼓励罪犯接受函授、广电大学的课程教育。"

意大利监狱重视罪犯劳动权的实现,并把劳动作为再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写进法律,强制罪犯执行。这与我国的行刑制度,倒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但由于劳动项目的限制,押犯中只有五分之一的罪犯能参加劳动。同时,这项法律条款在执行过程中,情况却不容乐观:

"为实现对罪犯的再教育的目标,法律规定,监狱必须组织罪犯劳动。但在执行中,我们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主要原因在于:产品质量差。罪犯大多是游手好闲的,根本没有劳动技能;没有企业订单;、环境和条件限制太大,监狱没有厂房,因建厂成本太高,劳动成本又高于社会,私人企业也不愿意到监狱建厂,产品没有竞争力,生存空间太小。不过,国家刚刚通过一项法律,给监狱产品免去全部税收,同时不上缴社会福利基金。"

我们还有许多问题要询问,然而预约参观监狱的时间到了,我们只好起身告辞。

离开了司法部,我们由司法部国际关系处处长露伊莎·甘迪女士陪同,前往莱比比埃o诺沃监狱参观。

行进途中,露伊莎女士进一步向我们介绍了意大利监狱管理方面的具体情况和诺沃监狱的基本概况。

"与中国基本相同,意大利的监狱管理系统隶属于国家的司法部,警察局则隶属于内政部。不同的是,监狱管理部门和警察局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但又基本平行的执法机构。在这两个不同的部门中,同级别部门的官员待遇完全相同,不存在任何的部门之间的差别。"

"诺沃监狱属于预防性看守所,1972年投入使用,关押能力在1600人左右。诺沃监狱非常有名,刺伤教皇保罗二世的土耳其凶手阿格卡一直在这里服刑,黑手党许多头目也关押于此。1986年该监还曾发生过直升飞机将2名罪犯劫走的事件。建立这座监狱的初衷是为了关押未决犯,但由于治安形势的变化,特别是移民犯罪的增加和犯罪的猖獗,现在这里不仅关押未决犯,还关押已决犯,另外还有一个戒毒所,这种混合关押的情况与意大利的法律是相违背的,但迫于现实压力又不得不如此,这在意大利是一个绝无仅有的特例。"

到达诺沃监狱,赫然印入眼帘的是意味着囚禁的手铐雕像,耐人寻味的是,象征手铐的双环都有一个缺口,寓意着罪犯在希望中改造。

接待我们的是监狱长助理维拉诺·安娜小姐及其同事,接过于爱荣团长赠送的礼品,一幅装帧精美的"大展宏图"金箔画,兴高采烈的和我们一起合影留念。

在监狱长办公室,安娜小姐和监狱警卫队波普拉·保罗队长介绍了监狱的基本情况。

"诺沃监狱有一名监狱长。六名监狱长助理都是年轻漂亮的女士,她们主要协助监狱长处理指挥、接待、协调等相关事宜,有的主管某一监区的管理工作。"

意大利的监狱没有武装部队驻守,警戒完全由监狱警察担任。陪同我们的保罗队长和他领导的由180名工作人员组成的警卫队也不直接从事罪犯教育工作,他们主要负责监狱所有大门的看守,监狱围墙哨位的值勤,围墙顶部巡逻道和围墙内侧巡逻道的巡查,以及罪犯开庭、转监的押解任务,并承担着预防劫狱、暴狱等重大狱内案件发生的重要职责。

"意大利监狱法规定,罪犯和被收容人投送监狱时,首先接受心理医生对其进行的人格观察和鉴定,以便监狱及早发现其生理和心理缺陷。这项工作贯穿于刑罚执行的整个过程。我们诺沃监狱配有15名心理医生,从受刑人和被收容人入监的第一天起,心理医生就和他接触,随后进行不间断的谈话和交流,三个月内制定出个别化待遇方案,以便监狱将他投送相应的监区。

诺沃监狱的大门是船闸式的设计,方便对来往人员的登记和检查,任何人员进入监区不得携带手机、寻呼机,在大门内设有专门橱柜,用于存放不允许带进监区的物品,我们在参观过程中也未见监狱工作人员使用手机。

诺沃监狱的围墙很宽也很高,围墙上并没有电网,主要靠电视监控、红外线报警和人的看守。围墙顶部设有巡逻通道,24小时有警察巡逻,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岗亭,围墙内侧有非常开阔的巡逻道,每隔5分钟,警察开着警车巡视一周。监舍主楼成十字型,把所有的监舍连成一体。狱警值班室均设在十字型或丁字型通道的交点上,所有通道大门均装有开关门的电动装置,由警察在值班室内控制,这样,就避免了因值班人员与罪犯的直接接触而可能产生的危险。监舍内楼道十分开阔,一般均在4米以上,最宽的通道有10米多宽,通道上铺有黑色的吸音材料,无论多少人在上面行走都不会发出嘈杂的脚步声。通道及监舍的窗户都是一次成型的金属铸件,呈方格网状,每一方格只有10x15平方厘米,罪犯想通过破坏窗户脱逃是比较困难的。

监舍分为单人间和多人间,单人间只有服刑一定时间后的罪犯才能享受。单人间的面积虽然不大,但水池、抽水马桶、写字台、储物柜、电视机、燃烧炉等一应俱全,物品摆放比较零乱,看不出有什么规矩。据了解,上述物品是由犯人家中送来的。

诺沃监狱按照犯罪类别和危险程度,将罪犯分别关押在相对独立的不同监区。我们路过性错乱罪犯监区(不是由于性罪错而被判刑,而是犯普通罪行),但安娜小姐没有安排我们参观。黑手党则关押在主楼西南面绿树环绕的一栋小楼之中,要想进入小楼参观是不可能的。

诺沃监狱和意大利的其它监狱一样,十分注重罪犯个性的培养和发挥,有艺术技艺的罪犯可以不参加劳动。监内有专门的乐器演奏间,装有隔音设施。为表示对我们的欢迎,特地安排罪犯演奏了的意大利乐曲,驻足其间,也是一种享受。监狱还专门为有陶瓷制作手艺的三名罪犯建造了作坊,监狱无偿提供原料、设备,供罪犯习艺,对加工好的产品,在不增加监狱支出的情况下,罪犯拥有销售决定权。

诺沃监狱的监舍区和生产区是分开的,进出的大门,没有值勤岗楼,也没有警车巡视,可见,只有监狱认为没有危险的罪犯才有可能参加劳动。劳动作为权利在这里体现得十分明显。

监狱有一个木器加工厂,设备比较齐全,但只能生产工艺比较简单的拼装家具。这些家具不直接进入市场,正在这里工作的师傅告诉我们,质地一般的家具是供应犯人的,质地较好的家具是给监狱工作人员办公用的。

心理医生培训范文篇7

勤奋学习有本事

就是要具备胜任做好本职工作的的能力。纪检工作有很强的政策性和原则性,也需要运用很多策略和技巧。一名纪检干部不会因为到了这个岗位或者这个岗位的重要和神圣,能力和威信就自然高了。而是需要下大力气刻苦学习,一是通过参加培训系统学习。二是要在实践中学习提高,按照上级的要求,结合具体情况开展工作。纪检部门的监督作用,只有同过参与、卡控,发现问题、整改问题,才能体现出效果和办案的能力。只有经过“办”的过程,才能提高处理违法违纪案件的水平,培养出自己观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以及调研和组织协调的能力;三是从借鉴中学习。通过网络、报刊,到兄弟单位取经等多种途径,学思路、学方法、学经验,达到提高。四是认真思考,不断总结。通过“想”,在权衡和比较中成熟工作方案,通过“讲”,提高说的能力,用清晰的工作思路、完善的工作计划、有力的工作措施、强力的敬业精神,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搞好。

努力工作用心思

用心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好,作为纪委书记,要能够把心放在工作上,把工作放在心上,做到“三个主动”。

一是主动宣传,营造氛围。纪委是反腐败的部门,是查处党员干部违法违纪的部门。但是,纪委的教育职能是什么?监察监督职能有那些?平时要做好哪些工作?让职工群众如何参与?教育如何搞?一些党员干部不一定全清楚,而且有些工作也不一定理解。为此,我们做到了逢会学习,进行宣传。利用每月的全段工作例会、党总支书记会议、每周一的机关政治学习等机会,传达、宣讲纪委的阶段工作要点、上级纪委的要求、通报,有关领导的讲话和相关案件的查处情况;借助培训,进行宣传。利用举办党员培训班、工班长培训班、退伍军人培训班、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等机会,以讲党课的形式宣传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近两年来,我们先后办了14期党员培训班,对全段796名在职党员全部培训了一次。举办了4期工班长培训班、2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每期培训班,我们都安排有关于党风廉政建设教育方面的党课内容,通过在党员干部和职工中广泛宣传,使干部职工加深了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搭建平台,进行宣传。抓经常教育,认真落实党委、车间两级班子党风廉政学习内容,对一些案例通报、上级的要求、领导讲话等,及时传达、及时学习,抓警示教育。组织全段中层干部和“六管”人员接受了警示教育,到廉政教育基地接受红色教育,请局纪委、检察院的领导和专家作党风廉政的专题报告。

二是主动沟通,形成共识。主动向党政沟通汇报,求得共识,主动和中层沟通,求得支持,主动和管理干部沟通,求得配合。

三是主动融入,体现作为。具体讲要做到“四个抓好”。即:通过抓党员教育,贯穿融入。把纪委的工作同全段的整体工作联系起来、统一起来,使纪委在中心工作发挥好保驾护航的作用;通过抓职工队伍,体现融入。平时段纪委积极宣传上级和段的方针政策,对于职工的一些疑虑、困惑,及时向党委、行政及有关人员反应,积极协调,帮助解决。去年,我们结合实际,在全段召开了段务公开推进会,纠正了4项不规范行为;通过抓执法监察,重点融入。执法监察是纪委工作履行日常监督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体现纪检工作作为的有效形式。去年以来,我们围绕段内的“零小工程建设”、“自购料归口管理”、“平改立工程”开展了三次执法监察活动。今年,我们又针对“事务公开”、“三重一大”问题制度落实情况开展了执法监察;通过抓安全生产,不忘融入,督察安全管理和干部作风,在中心工作中体现作为,效果都比较好。

敢于碰硬不怕事

纪检干部要有敢于碰硬的精神。发现问题敢于纠正,有了线索敢于排查,不正之风敢于顶住,这是纪检工作特性的一个基本要求。部纪委安书记在最近讲话中指出的存在问题:只搞搞教育、抓抓检查,热衷于形式上的监督,只做好干的、不做难干的,只做不得罪人的、不做得罪人的,这些实际上也是怕事,不敢碰硬的表现。我认为,纪委干部要敢于碰硬不怕事,就要能够秉公执法、刚正不阿,心不贪、脸不红、心不软、手不伸,树立良好的形象。

严于律己慎行事

要有个平常心态。纪检监察部门是一个比较清贫的部门,得罪人的工作,我们只有保持平常心态,才能在权势面前不坍架子、在金钱面前不倒架子、在美色面前不散架子,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要有个良好的状态。要有不甘落后的上进心、敢于吃苦的责任心、勤奋学习的进取心,工作中起到善于疏导,启示人,保护干部,鼓励人,惩处干部,教育人,监察监督,提醒人的效果。要扮演好“医生”的角色。一是给干部、党员当好“心理医生”,调整一些同志的心理状态。个别同志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侥幸心理、吃亏心理等心病,我们就要通过教育、疏导和调节,让他们知道哪些心理状况是不健康的,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那些事情是要产生严重后果的,使他们保持心理上的健康,把握好自己的行为。二是当好“保健医生”,增强同志们的免疫力,实现“强身健体”的效果。眼下时髦实行保健,健康也要有得有失,既想大鱼大肉一饱口福,又想血压不高血脂不稠,不可能。不按规定办事,不按规律办事,难免要血压升高,血管堵住。要教育大家讲究营养,学会养生,保健等预防。要搞清哪些东西好吃不好消化,哪些东西吃了有负作用。三是当好“内科医生”,开好药方。当一些同志出现感冒、发烧、头晕等内虚体弱的现象时,要早发现,早警告,对症下药,即早开具药方,必要时要跟踪观察治疗,避免小病引发大病。四是当好“外科医生”,进行手术治疗。有些人就是不听劝告,我行我素,你给他心理治疗,他视为哄人,你给他提供保健品,他说是骗人,你让他吃些中药,他说吭人,结果不吃药、不打针、导致得了大病、长了瘤子、得了癌症,不是开刀,就得截肢。只有动刀子,开口子,割瘤子了,最后留下个疤痕。这虽然痛苦一些,但印象深,还能教育、警示别人。

心理医生培训范文篇8

一、厘清现实存在的问题,助力有的放矢改进

目前,桐乡市共有中小学60所(含职高),于2017年开始建设心理辅导室标准化学校和示范学校。截至2019年12月,全市心理辅导室、心理教师的学校覆盖率均达到100%,标准化学校50所。从数量上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软硬件设施都很好,实则存在“兼职为主,专职编制难以解决;保障体系弱,咨询工作难以完成;学段差异大,城乡发展不够均衡;认识有误区,三方配合度低”等问题。(一)兼职为主,专职编制难以解决。根据省、市级要求,每所学校必须配备至少一名专、兼职心理教师,目前桐乡市60所中小学共有专、兼职心理教师60人,做到学校全覆盖。但其中专职教师占16.7%,兼职教师占83.3%(见表1)。目前,兼职心理教师还承担其他教学和管理工作,无法全身心投入,从专业角度看,兼职心理教师只能开展一些较为简单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或者非常专业的问题需要转介。根据上级部门要求,学校需配备专职心理教师,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无法给予独立的编制。专职心理教师进编只能占用学科教师的名额,如果不单独列编,在目前学校学科教师编制普遍紧缺的背景下,专职心理教师的配备很难实现。(二)保障体系弱,咨询任务难以完成。根据上级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持证上岗,每年开展教师持证培训。目前,桐乡市共有在编中小学教师6012人,其中持A、B、C三证心理教师共4963人,占比82.6%。虽然全市中小学教师持证率较高,但从表2可以发现,A、B两证的持证率相对较低,仅占2.94%。虽然C证心理教师的持证率达到了持证教师的97.06%,但多数是为了完成上级持证率考核任务,其专业性不足,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完成咨询任务。由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比较孤立,专业组织机构的指导、协调、活动比较匮乏,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也比较少,所以多数学校的心理辅导室沦为少数心理障碍或者心理困扰学生的处理机构,咨询覆盖率低。学校即使发现了一些心理确实有问题或者有倾向的学生,也担心进行心理辅导后,一旦发生意外,有可能承担法律风险,所以心理咨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此外,学校还没有形成规范的转介流程,只能建议家长到专业机构做进一步的治疗,大部分的家长对此都比较敏感,排斥情况明显。(三)学段差异大,城乡发展不够均衡。据统计,全市心理辅导室、心理教师的学校覆盖率均达到100%,标准化学校50所,但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一是学段发展不均衡。如表3所示,全市心理辅导站达到省级示范校共10所(含省一级2所,均为高中段学校),而小学仅1所,小学段覆盖率为3.57%;初中3所,覆盖率12.5%;高中段6所学校,省示范学校覆盖率达75%。从表1、表2也可以发现,8所高中段学校共有专职心理教师8人,且都获得了A证,覆盖率为100%,但28所小学和24所初中的专职教师均为1人,虽然他们也取得了A证,但学段覆盖率仅为3.58%和4.17%。二是农村、城镇发展不均衡。如表4所示,学校心理辅导站达到省示范标准的农村学校有4所,占比11.42%,城镇学校有6所,占比24%;农村学校有专职心理教师2人,占比5.71%,城镇有8人,占比32%;农村学校持有A证、B证的心理教师合计35人,占比1.49%,城镇111人,占比4.24%。城镇学校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农村学校。(四)认识有误区,三方配合度低社会各界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比较片面,常常把咨询心理医生或心理教师的学生误认为是心理有病甚至精神有病。部分家长担心学校和教师知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以致对孩子产生不良看法,所以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往往刻意隐瞒情况,不愿意主动配合学校和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学校也存在“关起门来搞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以为上几节团体心理辅导课或者举办几次专题讲座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忽视了与家庭、社会的配合。事实证明,脱离家庭、社会的支持与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显然是低效的。只有学校、家庭、社会走出认识误区,达成共识,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实现真正的高效。

二、完善网格管理体制,确保各项措施落地

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是各自为政,比较封闭和孤立,学校和教师常常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以致校际、区片、学段之间差异较大,发展不均衡。因此,急需从区域层面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网格化体制。(一)成立指导中心,形成网格机制。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趋紧迫和重要,学校单兵作战的方式难以适应社会需求。有关部门应该及时成立市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给予独立的编制和经费,承担起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业务指导、师资培训、人员转介等工作。同时,可以将全市中小学校按区域进行划分,成立由专职心理教师牵头,各校兼职心理教师参与的区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在市指导中心的统一指导和管理下,统筹开展区域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样的网格化运行机制,既能缓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人员不足、专业性不强的问题,又能统筹各学校资源,达到资源互补,促使校际之间、学段之间、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二)完善评估制度,畅通反馈渠道。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只针对少数已经反映出问题的学生,而要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定期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检测评估。心理健康教育检测评估应该和学生体检一样,每年至少一次,有条件的可以每学期一次,对于毕业班、青春期等特殊时期的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检测评估次数。常态化的评估制度,不仅能有效降低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率,还能即时反馈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如环境适应、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对学生进行心理评估检测需要量表的支持,市指导中心要为学校提供针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的评估量表,学校也可以根据实际,制订阶段性的校本评估量表。学校要将健康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区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由指导中心给出反馈意见,再根据评估结果和反馈意见与家长进行必要的沟通交流,以期形成教育合力。对于区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确定的需要心理疏导或者转介的学生,心理教师要根据流程,在征得监护人的同意后实施疏导或者转介。在整个反馈过程中,学校要做好书面记录或录音记录,以便有据可查。(三)建立数据中心,实现有效干预。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有关部门应着手建立心理健康数据中心,为每一个学生、每一所学校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库,将每一次评估检测的数据、分析报告、反馈意见、干预措施都纳入其中。数据中心能利用大数据,方便、快捷地整理出完整的心理健康档案,为指导中心、专家医生、心理教师的客观分析、有效干预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依据。对于学生而言,数据中心能呈现其某个时段的变化,也能呈现心理干预后达到的效果,使干预更有针对性;对于学校而言,借助数据中心能全面掌握现阶段学生的整体表现,方便做出实时调整,进行有效干预。对于指导中心而言,通过数据中心,不仅能有效掌握全市或区域内不同学段、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变化情况,还能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督导机制,督导学校规范开展工作,向省示范学校看齐。

三、加强社会舆论引导,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增效

心理医生培训范文篇9

1、首先,这打电话可以锻炼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只要你能认真对待每次通话,没准儿能练出一个“三寸不烂舌,骂死老贼臣”的诸葛孔明来,孔明做不成,做一个律师总可以吧。

2、其次,可以培养我们的礼貌习惯,“您”“您好”“谢谢”“祝您……”使我们变得很绅士,面对老婆大人的暴怒,也完全可以给她化解。

3、再次,打电话可以锻炼我们的两腮肌肉,看上去我们的脸部特有形,对,我们的目标就是照施瓦辛格那样练,酷吧。

4、打电话可以培养我们丰富的想像能力,你可以根据对方的声音赋予她漂亮外表,根据电话内容,配上美丽的背景,那才真是我想谁就是谁。

5、在你构想对方的同时,还可以极力地发挥自己的表演才能,可以让我们的表情和谈话内容相符,也可以完全相反嘛,可以做丰富的面部表情。没准儿哪天你就可以代替憨豆先生了。

6、打电话还有助于我们学习外语,锻炼我们的听力,因为电话经常会在占线、无人接听或空号的时候用英语提醒你。为我们迎接奥运学外语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且不收任何费用,比报培训班强多了,听时间长了还能培养出一个同传呢。

7、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你不妨打电话,找那个有彩铃的,尽情地听吧,直到心情愉快。

8、打电话最最重要的是,我们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最好多打长途,打得越多,做的贡献越大,没准儿哪年还能获个诺贝尔奖呢?

9、打电话可以锻炼我们的耐心,如果接你电话的动作缓慢呢,你要等上几十秒那巨长的时间,如果遇上别人接听,要等你找的人呢,那你就要等上好几分钟的漫长时间,如果遇上对方没人或者没接电话呢,你就是等到心灰意冷还是找不到人。

心理医生培训范文篇10

一、依法执教。通过这次学习,我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一定要依法执教,过去那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我们一定要纠正,我们一定要相信孩子,孩子有孩子的学习方法,他们各自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有所区别,我们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帮助孩子来学习,我们也不能因为自身的着急对孩子动粗,那样是不对的,今后我将继续依法执教,对孩子对一点宽容,多一点理解,我相信对于孩子的成长还是十分有利的。

二、教书育人。虽然表面上只有4个字,但却含有丰富的内涵。以前总认为,我按照大纲要求,将学习知识传授给学生,教一些做人的道理,我的任务就完成了。但现在我重新认识到其实作为一名教师,更要把教书育人当作一种责任,当作一种义务,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合理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教育,同时最后的评价也要改进,不能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要充分运用综合的评价的手段,将过程作为评价的主要指标。

三、为人师表。作为一名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榜样,那就要处处提高自身的修养,才能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深处扎根发芽。学生在学校的与老师交往的时间甚至比跟父母交流的时间都多,所以我们要充分运用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品德、做人的各种道理的教育,只要这样才能不枉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我们应该自身做一个道德行为的楷模。

四、终身学习。以前总是强调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实际上现在已经不够了,随着知识的多元化,综合性的加强,现在的教师要具备更多的知识,现在要做自来水,甚至都不够,必须要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只有这样,才不会被社会淘汰。今后我将利用课余时间不断充电,不断学习,将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

五、关爱学生。作为教师,要像关心自己的孩子那样。关爱孩子不只是在孩子生病时送他去医院,在他家里出事时关心他们,而应该在平时就要更多的从生活、学习、身体等等各个方面来关心他们,在孩子生理、心理等各方面遇到困难、困惑时,我们都要做有心人,主动去关心他们,主动去疏导学生心理方面遇到的困惑,在这个意义上,教师也要再次认真学习心理学,做一个称职的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