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调查报告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6 10:44:0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心理调查报告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心理调查报告

心理调查报告范文篇1

调查表明,当前干部思想状况活跃而复杂,总体良好但仍有个别情绪浮躁,主流积极但也存在一些消极心态。从座谈走访和问卷调查情况看,绝大多数干部对这次换届有正确认识和思想准备,占59.7%的调查对象对这次换届保持一种“顺其自然”的平和心,90.9%认为即将到来的换届对现在的工作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并能安安心心做好本职工作,做到“届期目标打圈圈,年内目标打基础”。但有一些干部对换届不能保持正确的心态,存在“等”——等着组织安排、“拖”——工作得过且过、“说”——整天猜测议论、“跑”——到处勾兑关系、“怕”——担心职位不保等不正常现象,有9.1%的对象认为换届对当前工作带来了较大影响。而在这个总的心理状况下,各级干部对换届的心理预期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

改革预期:期待与担忧并存

此次换届将落实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改革地方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系列重大部署,也是这次换届最牵动人心、最吸引眼球的地方。从调查情况看,绝大多数干部对此高度关注并认识端正。一是对改革的主动性持肯定态度,普遍认为这次换届改革是促进发展、适应发展的主动跟进。二是对改革的重要性有充分认识,纷纷认为改革具有积极的、实际的意义,有利于减少和避免党政分工重叠、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执政水平。三是对改革的实效性寄深切关心,希望改革是破旧与立新的双赢,而不是口号与形式的作秀。在问卷项目中,有55.7%的对象对改革的顺利推行持乐观态度,52.6%的对象表示愿意接受此次改革。当问及如果改革涉及个人利益的问题时,64.4%的对象表示积极服从。

调查也反映出一些干部对此次换届改革的思想认识不够和思想准备不足,暴露出在改革面前的盲从心态和担忧情绪。对这次换届改革的态度,持“消极心态”的占19.5%,“担心改革对自己不利”的占13.3%;面对改革涉及到对个人利益的调整损害时,有14.3%的对象表示“不能接受”,21.4%认为“损伤积极性”。绝大多数干部普遍存在拥护改革与担心被改革的矛盾心理。如在问及“你对这次换届改革最拥护的是什么”时,46.2%的对象选择了“减少领导职数”,远远高于其他选项;而在座谈走访过程中,不少干部担心减少领导职数会“减”到自己头上,对个人的何去何从感到迷茫。这一方面印证了“人是经济人”的命题,表明干部同样具有对利益的积极趋向和对不利的本能规避,我们在强调干部讲服从、讲奉献的同时,同样要关注干部的合理利益诉求;另一方面也凸现出改革对旧有体制的调整和既有利益的打破的固有本质,我们在大力推进改革的同时,应当最大限度地减少改革的代价,充分考虑被改革对象的承受能力和合适出路,这也是换届对以人为本精神的彰显和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

职位预期:服从与抵触同在

与历次换届相比,此次换届也将会有人事变动和干部调整,不同的是这次干部人事调整是与换届改革的“三减”——减少党委班子职数、减少副书记职数、减少党政分工重叠同步进行的,这就进一步增加了干部上下去留的不确定性,干部对职位的期待比其他期待更加强烈也就不足为怪。从问卷调查情况看,占78.1%的干部对现在的职位满意或比较满意,虽然每个干部对升迁晋级、提拔重用、岗位调整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打算,但59.0%的干部表示服从组织安排,表现出了党员干部应有的组织观念和大局意识。同时,大多数干部对个人的进退留转能够从容对待,面对“你如何对待在换届中的落选”问题时,占57.7%的干部表示“有思想准备,平和对待”,33.1%表示“努力工作、从新开始”,体现了正确的职位取向和积极的从业心态。

调查中我们明显感到,干部对职位的预期普遍存在“攀高走向”——职位从低向高、职权由小向大,和“择优趋向”——条件由差到好、岗位由劣到优。与此对应,干部对职位调整存在“两种抵触情绪”:职位好的对调整的抵触和职位差的对不调整的抵触。据问卷调查,被调查的县级干部中46.7%愿意“平级交流到市级部门任职”,85.1%的部门干部选择在“部门之间平级交流”,78.9%的乡镇干部希望“从乡镇交流到县级部门任职”;在对待个人的进退留转时,选择“到艰苦环境中去磨炼”的不到2%。在职位的取向问题上,尤其值得关注的有“两类群体”:一类为乡镇领导干部,对干部交流问题反响强烈,普遍要求加大乡镇干部与部门干部的交流力度;一类为乡镇事业干部,对自身出路问题高度关心,纷纷希望通过考录、选举、公选等方式解决身份问题。干部之所以存在上述择业趋向,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官本位”意识在干部中还有牢固市场。“能上不能下”、“能好不能差”、“能官不能民”的心理仍普遍存在。二是“职位差”现象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行业客观存在。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部分事业单位管理权限上收后,乡镇“责任无限大、权利无限小”的矛盾更加突出,乡镇之间、乡镇与部门之间客观上的不平衡加剧了不同职位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对此,不少干部建议,一方面要加强干部思想的“引导”,教育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地位观;另一方面要实现乡镇权利的“回归”,理顺乡镇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做到权责利对等。

民主预期:渴望与焦虑共生

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公民民主意识的增强,换届工作民主愈来愈成为各级干部关注的焦点和期待的重点。问卷调查显示,占45.2%的对象对今年换届最大的期待是“选人用人公正民主”;关于对换届中扩大党内民主的认识,有49.7%的对象认为“重要”,54.4%认为“应当加强”;在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最重要的环节上,占36.1%的对象希望“扩大提名环节的民主,扩大会议推荐范围和差额提名的比例”,35.6%认为应“扩大决策环节的民主,在群众推荐的基础上,由常委会集体研究决定考察人选”,28.4%选择“扩大选举环节的民主,改进候选人介绍的内容和形式,完善选举方法”。由此可见,当前扩大党内民主最重要的体现是扩大换届工作民主,扩大换届工作民主最关键的环节是扩大选人用人民主,干部对换届的关心,实际上是对选人用人的关心,说到底是关心自己能否在一个公正民主的条件下接受组织挑选和参与职位竞争,这无疑是各级组织在换届中应当重视和切实解决的问题之一。

与对民主的积极期待相比,不少干部对换届中民主的推行和实现表露出不同程度的担忧和焦虑。关于对今年换届最担心的问题,占48.6%的对象担心“凭关系、人情用干部”,21.4%担心“缺乏应用的民主和透明”;对于影响换届工作民主的主要因素,选择“组织内定人选”的占60.2%,选择“个别人搞非组织活动拉选票”的占37.2%,选择“一些环节搞暗箱操作”的占47.2%,选择“上级领导打招呼、说人情”的占56.1%,选择“领导个人说了算”的占50.8%。由于对民主的理想期待和现实状况存在反差,干部对个人职位升迁变动的不容乐观,认为“个人职位升迁”靠“人际关系”、“领导意图”的分别占41.4%、40.9%,靠“工作实绩”、“群众公认”和“个人努力”的分别占36.7%、22.8%、20.2%。针对此种状况,不少干部从确保换届工作民主的角度出发,希望重点在“导、管、放”上做好文章。一是制度“导”,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通过换届建立公正民主的用人导向;二是监督“管”,加强对换届工作和选人用人过程的监督,重点监督“一把手”的权力运行情况,防止主要领导个人说了算;三是权利“放”,充分落实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和参与权,使群众公认原则真正落地。

年龄预期:坦然与无奈交织

对不同层级的职务设置不同的任职年龄,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干部年轻化的重要方式。在这次换届中,规范任职年龄界限被作为改革的重点之一,使本来一直被争论的任职年龄问题更加引人关注。从座谈走访和问卷调查情况看,不少干部特别一些年龄偏大的领导干部尽管对任职年龄设置颇有微词,但对因年龄“到点”而面临的职位“淘汰”都有一定的自我预见和心理准备。在问及“当你在这次换届中已没有年龄优势的选择”时,40.7%表示“服从组织安排”,43.2%的对象表示将“站好最后一班岗”,体现出对个人去留的坦然和对党的事业的负责。与此同时,占37.3%的对象把“年纪轻、精力充沛”作为自己在这次换届中具备的优势之一。这进一步说明,在我国现行干部人事制度条件下,年龄已成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是大龄干部“下”的一道“硬伤”,另一方面是年轻干部“上”的一个“资本”。

与干部任职年龄联系在一起的是干部年轻化,座谈中一些干部对此提出了反向思考,认为邓小平同志当时提出干部年轻化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随着二十多年的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年轻化”问题已基本破题,现在需要关注的是“儿子辈”领导“老子辈”现象。同时,不少干部也谈到,从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党的领导后继有人的角度出发,仍然要讲干部队伍的整体年轻化,尽管设定任职年龄界限不是最合理的路径,但在没有找到一种有效、科学的方法之前,以年龄划线无疑是不合理中的合理选择、没办法下的有效办法,凸显出一种矛盾和无奈。与此对应,关于对任职年龄设置的看法,有44.7%的对象认为“不科学”,40.0%认为“有必要”,15.3%认为“应取消”。在无法回避的年龄“硬杠”面前,不少干部建议在换届中对任职年龄设置上应实行“三放”:一是年龄标准“放宽”,如今生活条件和医疗水平明显提高,确定“大龄”的标准应体现时代特点,适当调高任职年龄,让更多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大龄干部有干事立业的机会和舞台。二是年龄规定“放活”,在任职年龄上作出原则性、比例性的规定,避免搞“一刀切”。三是年龄因素“放小”,在干部选拔任用上更多地注重品德、能力与实绩,最大限度减少因年龄因素造成干部上与下的不合理。

风险预期:应对与规避两难

在这次专题调研中,我们特别设计了干部对职业风险的预期调查,其结果既在我们判断之中——各级干部风险意识的不断增强,又在我们意料之外——乡镇工作风险的普遍存在与日益加剧。对所选择和从事的职业风险评价,占23.1%的对象认为“太大”,49.0%认为“有一些”;45.7%的对象“经常感到”职业风险的存在,“有时感到”职业风险存在的占40.3%。而在对“乡镇干部”群体的专门调查中,90%以上的对象认为乡镇工作风险“太大”并“经常感到”。面对乡镇工作存在的风险,绝大多数乡镇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感到思想压力大、心理负担重,时刻担心哪一天因风险“变现”而被追究党纪政纪甚至法律责任。一名乡镇党委书记坦言“在乡镇工作是提心吊胆过日子”。为此,在今后岗位选择中,被调查的乡镇干部中66.9%希望“交流到部门工作”,33.6%希望选择“岗位稳定、风险小”的工作。

心理调查报告范文篇2

调查表明,当前干部思想状况活跃而复杂,总体良好但仍有个别情绪浮躁,主流积极但也存在一些消极心态。从座谈走访和问卷调查情况看,绝大多数干部对这次换届有正确认识和思想准备,占59.7%的调查对象对这次换届保持一种“顺其自然”的平和心,90.9%认为即将到来的换届对现在的工作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并能安安心心做好本职工作,做到“届期目标打圈圈,年内目标打基础”。但有一些干部对换届不能保持正确的心态,存在“等”——等着组织安排、“拖”——工作得过且过、“说”——整天猜测议论、“跑”——到处勾兑关系、“怕”——担心职位不保等不正常现象,有9.1%的对象认为换届对当前工作带来了较大影响。而在这个总的心理状况下,各级干部对换届的心理预期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

改革预期:期待与担忧并存

此次换届将落实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改革地方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系列重大部署,也是这次换届最牵动人心、最吸引眼球的地方。从调查情况看,绝大多数干部对此高度关注并认识端正。一是对改革的主动性持肯定态度,普遍认为这次换届改革是促进发展、适应发展的主动跟进。二是对改革的重要性有充分认识,纷纷认为改革具有积极的、实际的意义,有利于减少和避免党政分工重叠、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执政水平。三是对改革的实效性寄深切关心,希望改革是破旧与立新的双赢,而不是口号与形式的作秀。在问卷项目中,有55.7%的对象对改革的顺利推行持乐观态度,52.6%的对象表示愿意接受此次改革。当问及如果改革涉及个人利益的问题时,64.4%的对象表示积极服从。

调查也反映出一些干部对此次换届改革的思想认识不够和思想准备不足,暴露出在改革面前的盲从心态和担忧情绪。对这次换届改革的态度,持“消极心态”的占19.5%,“担心改革对自己不利”的占13.3%;面对改革涉及到对个人利益的调整损害时,有14.3%的对象表示“不能接受”,21.4%认为“损伤积极性”。绝大多数干部普遍存在拥护改革与担心被改革的矛盾心理。如在问及“你对这次换届改革最拥护的是什么”时,46.2%的对象选择了“减少领导职数”,远远高于其他选项;而在座谈走访过程中,不少干部担心减少领导职数会“减”到自己头上,对个人的何去何从感到迷茫。这一方面印证了“人是经济人”的命题,表明干部同样具有对利益的积极趋向和对不利的本能规避,我们在强调干部讲服从、讲奉献的同时,同样要关注干部的合理利益诉求;另一方面也凸现出改革对旧有体制的调整和既有利益的打破的固有本质,我们在大力推进改革的同时,应当最大限度地减少改革的代价,充分考虑被改革对象的承受能力和合适出路,这也是换届对以人为本精神的彰显和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

职位预期:服从与抵触同在

与历次换届相比,此次换届也将会有人事变动和干部调整,不同的是这次干部人事调整是与换届改革的“三减”——减少党委班子职数、减少副书记职数、减少党政分工重叠同步进行的,这就进一步增加了干部上下去留的不确定性,干部对职位的期待比其他期待更加强烈也就不足为怪。从问卷调查情况看,占78.1%的干部对现在的职位满意或比较满意,虽然每个干部对升迁晋级、提拔重用、岗位调整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打算,但59.0%的干部表示服从组织安排,表现出了党员干部应有的组织观念和大局意识。同时,大多数干部对个人的进退留转能够从容对待,面对“你如何对待在换届中的落选”问题时,占57.7%的干部表示“有思想准备,平和对待”,33.1%表示“努力工作、从新开始”,体现了正确的职位取向和积极的从业心态。

调查中我们明显感到,干部对职位的预期普遍存在“攀高走向”——职位从低向高、职权由小向大,和“择优趋向”——条件由差到好、岗位由劣到优。与此对应,干部对职位调整存在“两种抵触情绪”:职位好的对调整的抵触和职位差的对不调整的抵触。据问卷调查,被调查的县级干部中46.7%愿意“平级交流到市级部门任职”,85.1%的部门干部选择在“部门之间平级交流”,78.9%的乡镇干部希望“从乡镇交流到县级部门任职”;在对待个人的进退留转时,选择“到艰苦环境中去磨炼”的不到2%。在职位的取向问题上,尤其值得关注的有“两类群体”:一类为乡镇领导干部,对干部交流问题反响强烈,普遍要求加大乡镇干部与部门干部的交流力度;一类为乡镇事业干部,对自身出路问题高度关心,纷纷希望通过考录、选举、公选等方式解决身份问题。干部之所以存在上述择业趋向,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官本位”意识在干部中还有牢固市场。“能上不能下”、“能好不能差”、“能官不能民”的心理仍普遍存在。二是“职位差”现象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行业客观存在。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部分事业单位管理权限上收后,乡镇“责任无限大、权利无限小”的矛盾更加突出,乡镇之间、乡镇与部门之间客观上的不平衡加剧了不同职位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对此,不少干部建议,一方面要加强干部思想的“引导”,教育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地位观;另一方面要实现乡镇权利的“回归”,理顺乡镇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做到权责利对等。

心理调查报告范文篇3

一、调查的内容和所反映的情况

(一)学生对自己的认识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些孩子们了解自己吗?就此,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一是你认为自己的综合素质?其中优秀2名,占5%;良好8名,占20%;一般28名,占70%;较差2名,占5%。

二是你对自己学好课程的信心?其中有信心的4名,占10%;较有信心的8名,占20%;一般24名,占60%;没信心4名,占10%。

从上述枯燥的数字不难看出,现在我们的学生缺少的是什么——自信。我们做教师的都明白,自信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有自信心的人已成功了一半。可我们这些学生的自信心哪里去了?是谁抹杀了他们的自信?做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当老师的一味追求好成绩、好名次殷殷期望,不都在无形中起到了助推的作用吗?

(二)学生对同学的认识

第一个问题是:你认为其他同学的综合素质怎样?认为优秀的4人,占10%;良好的14人,占35%;一般的22人,占55%;较差的为0.

第二个问题是:你认为其他同学对你学习和进步的影响。其中认为帮助大的12名同学,占30%;认为帮助较大的16名同学,占40%;认为没有帮助的10名同学,占25%;认为有不良作用的仅两名同学,为总人数的5%。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本人对别人的认识明显要高过自己,同学们之间相互交流、互动互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学生成绩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

(三)学生对老师的认识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能否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我们教育成败的关键。在学生的心目中我们的地位如何?学生们对他们的老师又有什么要求呢?下面的三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第一,你最希望老师对你——A.“关注”的22名同学,占55%;B.“较关注”15名,约占38%C.“一般”的仅3名同学,约为总人数的8%D.“不关注”的为0.

第二个问题:你希望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其答案与第一个问题基本一致,其中严格、较严格、一般、宽松所占比率分别为55%、35%、5%、5%。

第三个问题是开放型的,你最想对老师说的话是——。其答案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感谢,“老师,您辛苦了,谢谢您!”约占50%;二是要求得到关注,“老师,我也想学好,课堂上你能多关注我一下吗?”约占35%;三是寻求理解,“老师,我不是坏学生,请您理解我,请您尊重我。”约占15%。

一个个冷酷的数字,彰显了我们教师的冷酷。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文规定: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歧视学生。仔细想想,真正做到这一点又何其的不易。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想得到老师公平的待遇,又是何等的困难。

(四)学生对家长的认识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在生活中与学生接触最亲密,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他们是如何看待父母对他们的教育呢?为此,笔者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1、你认为父母对你?A.很关心,10人,占25%;B.较关心,18人,占45%;C.一般,8人,占20%;D.不关心,4人,占10%。

2、你认为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A.优秀,2人,占5%;B.良好,15人,占37.5%C.一般,21人,占52.5%D.较差,2人,占5%。

3、你最想对父母说的话是——,该题为开放型问题,其答案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感谢,“爸爸妈妈,你们把我养育这么大,你们辛苦了,女儿(儿子)谢谢您们!”;二是保证,“爸爸妈妈,请你们放心,女儿(儿子)在学校里一定好好学习。”三是希望理解,渴望自由,“爸爸妈妈,孩子也想学好,也想让你们高兴,可我已经努力了,希望你们别再给我太大的压力了!”,“爸爸妈妈,我已长大了,请松开你的手,给我一些自由好吗?”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大多父母关爱有加,方式不妥。要求严格,期望过高。致使许多学生心理压力太大,与父母关系紧张。

(五)学生对学习的认识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兴趣,直接影响他们学习的成效。现代的中学生是如何来看待学习的呢?我们从四个方面进行了了解。

1.我学习的目的是?A.好大学,6人,占15%;B.好成绩6人,占15%;C.好工作,17人,占42.5%;D.父母高兴,8人,占20%;E.建设国家,1人,占2.5%F.自我兴趣,2人,占5%。

2.你愿意为学习投入的精力?A.85%以上4人,占10%;B.75%以上5人,占12.5%;C.60%以上14人,占35%;D.30%以上17人,占42.5%。

3.影响你学习的最大因素是:A.朋友,4人,占10;B、家长,4人,占10%;C.老师,2人,占5%;D.学校,0人;E.网吧,8人,占20%;F.基础,12人,占30%;G.习惯,8人,占20%;H.其他,2人,占5%。

4、你最喜欢的科目是:其中喜欢语文的最多,22人,占总人数的55%;其次是音、体、美,信息技术,共有10人,占总人数的25%;最少的是英语、数学,各3人,占总人数的15%;其他仅占5%。

从上面了解的情况我们应该能看出,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不高。或者换句话说,我们并没有激发和培养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他们并没有从学习中获得乐趣,相当一部分同学仅仅是迫于压力或者责任,在为父母学习,在为老师学习。

二、对所反映的情况的分析和反思

由于条件所限,本人所调查的学生不多(仅限于农村中学的一个初三班级),所调查的问题也不尽全面,还不能充分的反映现阶段初中生的心理、生理状态。但是,调查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也有一定的代表性,不能不引起我们这些做老师或者做家长的深思。

(一)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在我们的眼中,尤其是在一些父母的眼中,学生好像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遇事不敢放手,唯恐他们学不好、做不好,甚至时时担心他们学坏。于是包办、代做,事事提醒、处处指导。孩子稍有不足,轻者指责埋怨,重者训斥谩骂。孩子们在我们过度的呵护下,原有的天性泯灭,自信心逐渐消失,遇事畏首畏尾,自身的潜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我们应该明白,学生首先是一个人,有他自己的人格尊严,他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有些老师和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不懂得尊重,试问我们尊重他了吗?我们的表率是怎么做的?

(二)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俗话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学生都有其不同的特点,我们应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当代课堂管理的核心理念和根本尺度。在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的发展和需要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体验,切实做到理解人、尊重人、关爱人、激励人。不以分数的高低评价学生,不以成绩的好坏对待学生,切实把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落到实处。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部分同学之所以厌学、弃学,主要原因是他们从学习中感受不到快乐,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是枯燥无味的,有时候是受罪。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就要以学生原有兴趣为起点,把学生已获得的兴趣作为建立新兴趣的基础,找出这些知识和学生有兴趣的知识领域之间的联系,是成功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

有些老师、有些科目之所以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是他们过多的关注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目中无人”是许多老师课堂教学效果较差的主要原因。

(四)切实做好学生的良师益友。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不能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们接触到的媒体、网络等对他们的影响已不可小视,他们成熟早了,个性强了,更需要尊重了。如果我们再按老思想、老办法做事,反而会适得其反,“离家出走、轻生自杀”的消息已不再是新闻。

心理调查报告范文篇4

近年来,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困扰青少年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由于公众对心理问题的了解和认识的滞后,许多隐患不能及早发现、治疗,心理问题不能得到正确对待和解决,导致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以至悲剧的发生。基于这个现状,姜堰二中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摆到一定位置,与学校的其它工作同思考、同部署、同安排本公务员之家支持原创作品,并于2002年创办心理咨询室。经过三年的探索和实践,心理咨询室已成为同学们心灵沟通的桥梁,心语倾诉的“知心室”,使同学们在关爱中健康成长。

创办之初衷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在学习、就业和工作等各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高中生这一群体,面临着高考这一决定着前途命运的关卡,家长关注、教师关注、社会关注、全民关注,教师、家长对他们的投入最多,期望也最大。然而,长期以来,不少人却忽略了与他们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从学校近三年对学生设计的心理调查问卷可以看出,高中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挫折承受力差。在高手如林的高中,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试,既是对学习知识的检验,也是一次心理考验,不少学生考试紧张,担心考不好,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焦虑。这种现象在高三尤为突出,约占50%左右。

二是人际关系不协调。重点高中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初中阶段的佼佼者,由于初中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赞扬,加之独生子女在家多受“宠爱”,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关系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使得人际关系不协调。这部分同学约占20%左右。

三是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表现在对学生以考试成绩论优劣,考差了就觉得智力不行,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考大学、特别是能否考上好大学“前途未卜”,自信心不足。这部分学生占10%左右。

四是男女交往的困扰。高中生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表现为“总想看到他(她)”,“总想和他(她)在一起”,“我和他(她)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甚至于“我爱上了×××”,等等,由此感到烦躁不安,甚至成绩下降。由于陷于男女交往的困扰,产生种种心理反映。这部分学生约占20%左右。

以上情况使学校领导、老师深切地认识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于是,校党支部和校委会研究,一方面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一方面创办心理咨询室。经过市关工委的沟通和市教育局支持,2002年,学校聘请了有着多年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实践经验的老教育工作者担任学校心理教育辅导员,并从紧张的教学用房中腾出一间办公室,配备了桌椅、专用电话。房子虽然不大,但温馨、亲切,靠近学生,便利学生。

做法和效果公务员之家支持原创作品

一是以咨询室为平台,送上心理关爱。心理咨询室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学生,面向家长,敞开心扉,倾听诉说,解疑释难,温馨你我”的原则,每天开放,开放时间安排在课间操、活动课和晚饭前后的时段,便于学生走近它,亲近它,有话好好说。学生小C,因学习压力大,多次来咨询室求询。辅导老师李万华给他以父辈般的关爱,帮助他分析学习方法,为他减压,使他放松心情,轻装上阵,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学校。学生小W(女),追求所谓有“时尚”,欲寻找心目中的“他”,寻找“学习动力”,陷入空虚和痛苦之中,成绩急剧下滑。在接待小W的过程中,指导老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友谊、友情的角度帮她正确认识异性之间的关系,没有将男女问题贴上“恋爱”的标签,使该女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情感的转移和升华,成绩很快又上升到班上前20名之内。学生小L,是个离异家庭的孩子,缺少家庭的关爱,自暴自弃,常常光顾电脑房,成绩每况愈下,老师和家长都感到心疼。接待这个同学时,指导老师先从情感上给予他温暖和理解,再以负责任的语言指出他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与老师、班主任沟通,给以宽容的等待,终于使这个孩子有了进步,考上了大学,并与心理指导老师结成了“忘年交”朋友。

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心理咨询室已接待在校学生1300人次,非本校学生350多人次,家长300多人次;电话咨询100多人次;上门服务的100多人次;回信解答的200多人次。连扬州、盐城等地的一些学生家长也带着孩子前来咨询,在校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是开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调动学校各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辅佐心理咨询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学校先后在学生中举办了“消除顾虑,勇敢地走进咨询室”、“压力与交往”、“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昂首挺胸面对挫折”、“面对新的征程,我们应有哪些心理准备”、“如何正确对待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同学们,你的心理健康吗”、“卸掉包袱,轻装上阵”、“与高中生谈人际交往”等讲座,使18000多名学生受到了较为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一新生进校,就讲“面对新征程,应有哪些心理准备”;对高三学生考前辅导,就讲“卸掉包袱,轻装上阵”。较为系统的心理教育,收到了“两高一低”的效果,即提高了同学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了升学录取率,降低了犯罪率。近几年,学校的本科达线率逐年上升:2002年280人,2003年340人,2004年450人,今年,超过500人;而学生犯罪率创全市最低,没有一个在校生犯罪的。

三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家长学校。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家庭教育的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他们把心理教育延伸到家长学校,先后在学生家长中开设了“关注孩子心理发展、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从具体事例看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健康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的高考”、“孩子为什么会上网成瘾”等讲座,家长听众达12000人次以上。

四是在老师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先后开设了“关注师生心理健康,做好青少年转化工作”、“对年轻教师和班主任工作的几点建议”等讲座,从心理层面上谈班主任工作及其角色的定位。建议年轻教师和班主任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和学习情况,以尊重、平等的教育理念善待学生,理解和宽容学生,实施无过错原则,慎用“恋爱”两字界定男女生交往,不把心理问题贴上品德问题的标签,使学生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成长。心理老师逐渐成为年轻教师,特别是年轻班主任的好朋友,当他(她)们遇到较为棘手的问题或自身情绪上出现低谷状态时,也总能在与心理老师交流后得到一些启发,工作效果更好。公务员之家支持原创作品

几年来,姜堰二中以心理咨询室为平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他们主要体会是:

一是心理情绪的释放站。当代学生,独生子女多,心理脆弱,耐挫能力差。不少学生到心理咨询室将心理压力和矛盾向辅导老师倾诉,辅导老师不仅耐心倾听他们的宣泄,还与他们谈人生,谈价值观,交流探讨学习方法,用积极暗示的方法对他们进行疏导和教育。小小的心理咨询室成为学生们心理情绪的释放站,心灵沟通的温馨小屋。

二是学习中的加油站。家长望子成龙,学生渴望高分。但由于学习方法、家庭背景等多种因素,不少学生成绩不理想。他们怀着求知的强烈欲望,走进心理咨询室,渴求得到帮助。如学生于某,高考前心理不太稳定,模拟考试有时好,有时差,考前十分紧张。经过两次辅导,该生考出了高出重点本科线40分的好成绩,被江苏大学录取,家长、学生都很满意。

三是人生道路的指导站。一次,心理咨询室接到了一封署名为“迷茫的女孩”的信,信中讲她拿了奶奶的280元钱,心理矛盾极了,每天都陷在无名的恐惧之中……。接到这封来信,心理辅导员李万华及时给“迷茫的女孩”回了信,并留心找到了这女孩,把她请到了心理咨询室,与其商量了解决办法,探讨了从这件事情中应该吸取的教训公务员之家支持原创作品。目前,这个女孩成了班上的生活委员。

四是相关矛盾的协调站。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难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心理咨询室无形中成了一些矛盾的协调站。学生李某与任课老师发生了误会,老师一气之下,令其家长连夜从乡下赶来学校,把学生带回。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咨询老师从中斡旋,双方达成谅解,缓和了师生关系。

启示与建议

培养健康健全人格是一切教育的核心。姜堰二中创办心理咨询室,为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模式,值得借鉴和推广。

1、中学都应设立心理咨询室

中学生处在心理发育期、情感波动期,他们的心理情绪起伏大、变化大,需要倾诉和沟通。心理咨询无疑是他们倾诉的好场所。建议全市的每一所中学都要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心理辅导老师,为学生送上心理关爱,并以心理咨询室为平台,延伸其工作范围,积极开展心得健康活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定期举办培训班和讲座,对学生、家长、老师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辅导。

2、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

一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专门渠道就是以心理咨询室为主渠道,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等;非专门性,就是在学校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要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如创设三段式教学结构,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相应发展。第一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第二段,利用创设的气氛,提出问题,在学生的好奇和思索中,完成教学任务;第三段,巩固扩展第二阶段的学习内容,强化心理品德训练。

三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者、管理者、教育者。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现有情况看,不少班主任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咨询技巧。因此,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这项工作,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四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家庭教育之中,构建家长与学校联系的绿色通道。学校要经常与家长联系,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辅导,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构建家长与学校联系沟通的绿色通道。公务员之家支持原创作品

心理调查报告范文篇5

现在大多数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群体中焦虑症、忧郁症、易怒易激动、自卑等人数占很大比例,这些症状对身心造成危害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其工作效率和日常生活质量,阻碍了潜能的发挥,不良的情绪对健康的关注程度也受到空前重视。

一、其主要表现状态

1.精神抑郁

抑郁症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神经性障碍。是因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处于该状态中的人,看到的一切仿佛都是灰暗的,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同时自我评价偏低,对生活缺乏信心,体验不到生活的快乐,并伴有食欲减退、失眠等。

2.情绪焦虑

焦虑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它是一种紧张、害怕、担忧、焦急混合交织的情绪体验,当面临威胁或预料到某种不良后果时,就会产生这种体验。被焦虑所困扰的人内心感到紧张、惶恐害怕、心烦意乱,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钝,记忆力减弱,常伴有头痛、心律不齐、失眠、食欲不振及胃肠不适等身体反应。如当前许多地税干部倍受失眠的困扰主要就是焦虑情绪引起的。

3.激动发怒

情绪情感难以控制导致发怒是地税干部常见的又一种消极激情。有些人常因一句不中听的话或一件不顺心的事,就会激动得暴跳如雷,有时甚至会出口伤人,或拔拳相向。发泄之后,又往往会追悔莫及。发怒对人的身心健康有明显的不良影响,通常当人发怒时,会导致心率失常、心悸、失眠、高血压、胃溃疡等疾病,严重时可导致心脏停博甚至猝死。

4.自卑心理

自卑是自我情绪体验的一种形式,是个体由于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他原因所产生的对自我认识的态度体验,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如目前日本公务员自杀的现象异常严重,其主要原因就是自卑心理造成的。

二、地税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对于地税队伍来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一是地税领导层的压力:压力来源主要来自于工作和事业。在工作压力中,工作责任排在第一位,其次是工作数量、质量,各种关系的协调;排在第三位的是个人特性和上级领导;第四职业生涯、角色冲突和社会环境、工作对家庭的影响,接下来是组织制度、人际关系和家庭对工作的影响;地税部门有别与其他公务员队伍,它虽是以条管为主,但还要接受地方政府以及各部门监督管理,需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税收任务年年超,工作要求、人员素质越来越高,对突发事件的提防和忧患,使得心里压力巨大;再者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领导层不得不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工作和应酬上,特别是异地交流干部,无暇顾及家庭成员的感情,比如缺乏夫妻交流、忽视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导致家庭产生不和谐、甚至出现危机,从而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年终考核上级要你的政绩;迎来送往要你的财力;队伍维稳要你的魄力;年年创新要你的智力;亲朋办事要你能力;同僚竞争考验你的活力……不同级别的领导干部心理压力值也存在差异。

在浮躁追名逐利的当今,税务干部很难独善其身。一般的干部由于长期在工作一个部门,工作单调、乏味,个人发展的空间相对狭窄,很容易产生厌倦心态,再加上没有建立丰富个人精神世界,在工作压力、家庭压力、社会压力等多种因素之下会产生的一种消极逃避心理。总觉得生活毫无希望,人活着没有意思等,但又无法改变现状,所以就精神郁闷,难以排遣。就总体情况分析,主要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对心理健康认识不够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绝大多数人过分强调克制、忍耐,回避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感,认为心理问题完全是性格上的软弱、能力上的欠缺造成的,同时对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心理健康的知识知之甚少,对谈论心理问题往往是羞于启齿,有时甚至会故意掩饰自己的心理压力。同时,由于心理疾病又比较隐蔽,不如身体疾病那样易察觉,因此很容易被忽视。

2.社会压力不断增大

当前,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工作任务的增加,工作难度的加大,工作标准的提高,工作程序长期单一,社会生存压力不断加大,如:家属下岗、孩子读书、就业等,工作没有激情,疲于应付。经常会感觉到一种“无助感”、“厌烦感”,认为对自己命运的掌握失去了主宰能力,同时又不能从别人那里获得援助,当感到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时,就会产生焦虑;而遇到事业上的挫折、家庭中的不幸,尤其是自尊心受到打击时就更容易产生抑郁。

3.履职难度不断增强

事业的快速发展对地税干部的需求量不断加大,特别是近几年来,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信息数据的高度集中,办税办公全部网上进行,而四十岁以后的人员接受新生事物缓慢,在加上行风整顿、行业考评、行风评议对地税干部的业务熟练程度、服务态度、操作水平等要求更高,普遍感觉到履职难度增大,如果同事和家人的不理解、不关心,甚至于打击挖苦,很容易造成心理障碍;新招进的干部对工作不熟悉,还处在学习、摸索、适应的阶段,而新的历史时期,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对其工作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客观上增强了履职的难度,如果缺乏心理调适能力,也容易产生抑郁。

4.管理方式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人事制度改革在扩大民主、完善监督、推进能上能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尚未形成以职责管理为中心的完善管理方式,地税人事管理上受条管制约,个人发展平台较窄,很多有能力之人意志、干劲逐渐消磨;工作任务难以明确,个人业绩难以考核,其他和专业无关工作较多,使得有些干部往往疲于应付,经常感到力不从心,无形之中其心理负担增加了。这种不完善的管理方式和工作方式,也使一些心理脆弱的干部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心理问题。

5.自我调适手段欠缺

虽然有些干部已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是没有相关知识,自我调适能力不强,不善于自我调节、自我减压。往往是有了压力以后,在上级领导面前不敢说,同事面前不能说,面对亲人朋友又不愿说,更严重的是自我调适手段缺乏,致使心理压力不能得到及时的释放,日积月累,导致心理严重失调或身体健康出现问题。

6.自身工作能力不强

有些干部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一些常用的调适方法也是了解的,但是面对工作中岗位的变化,角色的转换,以及复杂问题和突发性问题,自身缺乏有效的应对思路,有时工作推不开,创新性、灵活性缺乏,所以在简单的心理调适不能解决问题时,依然感到较大的压力。这主要是因为自身工作能力的欠缺,胜任岗位难度较大。这种情况在年轻领导层、新任职领导中表现更为突出。

三、心理问题产生的后果浅析

去年三月的《2009中国人幸福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职业与行业”的分类幸福感调查中,公务员的幸福感排名第一。不过,这个最幸福的人群中却流行起抑郁症。

“我得抑郁症数月,实在不堪忍受,难受至极,失去信心,特别是不能工作了……”2010年9月21日,留下遗书后,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童兆洪在其卫生间自缢身亡,成为去年第9起官员非正常死亡事件。此前的8月27日,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纪委执法监察室副坠楼身亡。两个自杀的原因都被归结为“抑郁症”。更令人震惊的是去年6月,民航中南地区管理局局长刘亚军撞火车身亡……公务员出身的徐培基,是中国公务员心理健康网的创办者。他2008年主导完成《公务员心理健康现状研究》的报告指出:34.66%的干部不同程度地存在抑郁倾向.其中重度占3.46%,中度占9.9%,轻度占21.3%。

专家指出:个人财富的多寡和心理的健康不成正比,至目前为止,短短几年,有九位亿万富豪相继自杀。健康尤其是心理的健康,是幸福人生的底线。不健康心理,对社会、对单位、对家庭及本人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身心的扭曲,心境的幻觉,影响是可怕的;轻者影响到家庭和单位,家庭不负责、不和谐,单位上不正常履行职责,滥于职守,工作效率低下,消极怠工;重者对社会无辜报复,制造的血腥案件,对社会影响极坏,破坏力极强,甚至于一时想不通,很容易走向极端;如果人们只沉浸于名利的追求,而忽视了快乐的心境和心理的呵护,付出了健康仍至生命的代价,那就太不值得了。

四、心理健康的修炼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才能使自己在人生道路的各个阶段正确处理各种矛盾,战胜各种困难,创造美好的人生。

1.树立正确的理想观、职业观

作为国家干部,要有自己的道德准则,价值观,爱岗敬业,对从事的职业有一种自豪感、神圣感和强烈的使命感,全心全意投身工作,无私奉献。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清代著名政治家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有读书可变化气质。”俄国著名学者赫尔岑说过:“书是和人类一起成长起来的,一切震撼智慧的学说,一切打动心灵的热情都在书里结晶形成。”吸取其中精华,我们才能迅速成长,在伟大的历史面前,才能感觉到自我的渺小和幸福,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自然就会体会到人生的快乐。才能尽心工作,自己活得也充实,那些工作中的压力和烦恼也自然会烟消云散。

2.具有正确的金钱观。金钱具有两面性,生活中不能缺少钱,但如果把钱看得过重,就会为金钱所累,成为拜金主义的俘虏。要学会采取一种淡泊的态度,在生活上低要求,不贪不恋,如:曾国藩的八本“读书以训詁为本,当官以不要钱为本,”我们也自然会消除那些心中的不平和无端的烦恼。

3.具有正确的名利观。作为国家干部,要正确对待个人的升迁去留和名誉待遇,“怀豁达光明之识,品恬淡冲融之趣”学会辨证地看待个人得失,始终保持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样就会卸下思想包袱,身心清爽,心理调适力自然就会增强。

(二)培养良好的性格品质

健康良好的性格品质的培养,要服从人格健康发展的需要。

1.从方法上优化性格品质。品质的培养是为了实现性格品质优化,达到人格健全。要学会择优汰劣。择优即选择那些良好的性格品质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如:自信、开朗、勇敢、热情、勤奋、坚毅、诚恳、善良、正直等;汰劣即对自己性格品质上的缺点、弱点予以纠正,如:自卑、胆怯、冷漠、懒散、任性、急躁等。

2.从基础上优化性格品质。人的知识越广博,人的本身也越完善。学习知识,增长智慧的过程也是性格品质优化的过程。实际上,现实中不少人有性格缺陷就是源于知识贫乏。丰富的知识使人更加容易自信、坚强、理智、热情、谦恭。知识的积累与性格品质的完善是同步的。

3.从细节上优化性格品质。“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性格的优化就是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关注细节开始。一个人的言行往往是其性格品质的外化,反过来一个人日常言行的积淀成为习惯就是性格品质。许多人所具有的坚强、细致等优良的品质都是长期注重细节修炼的结果,是一点一滴形成的。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是每一个人努力的起点。

(三)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人的自我认识和评价水平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他的人格走向,及未来事业的前景。

1.确立健康的自我观。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地位、身份,以及社会、群体对自己的期望和要求,才能科学地对待自己的过去,恰当地确立自我发展的方向,实实在在地把握现在,在社会情境中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从而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和谐相处,被社会所接纳。可以通过经常性地评价自我,提高对自己以及自己周围的人或物的关系的认识;另外

听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也是一很好的办法,如找亲近的朋友直言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获得更为全面的认知。

2.肯定自我。如同世界上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要珍视自己,爱自己才能爱别人,要自尊、自信才能被别人尊重。肯定自我就是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持悦纳、积极的态度。对于自己的优缺点,要认识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同时善于吸收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缺点,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3.有效地控制自我。有效地控制自我是健全自我认识与评价的根本途径。作为国家干部,要学会控制自我,要培养意志力。在努力实现自己远大理想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自制能力和意志,经受住挫折和打击,具备恒心和自制力,自觉主动地认清目标,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排除干扰、克服困难,确立合适的理想自我。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量身制作自己合乎实际的发展目标,不苛求自己,明确自己的期望。

(四)加强心理调适的训练

加强心理调适方面的训练能不断提高你的心理调适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修炼:

1.坚持学习,打牢基础。如学习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

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学习心理保健常识,以及简单的心理调适方法。学习人在认识、情感、意志、需要、兴趣等个性心理品质及其特征方面的知识。学习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知识等。

2.加强训练,培养能力。积极参加心理训练,提高各项心理素质。这种训练既可以借助外界,也可通过调适,自己训练。比如:进行模拟训练危险情境,设置各种可能遇到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形成对危险情境的预期心理准备状态,就能够有效地战胜紧张和不安等不良情绪,提高心理适应和平衡性,增强信心和勇气,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3、及时发现,高度重视。心理问题应引起各部门和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应密切关注干部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多开展谈心谈话方式的心理咨询活动。注重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把干部心理健康培训制度化、常态化,摆脱单纯的说教形式。

心理调查报告范文篇6

一项对41名打工子弟学生和23名本地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显示,打工子弟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的问题检出率为58%,而同期调查的相对应的本地学生的检出率为26%。调查还表明,打工子弟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症状,情绪不稳定,适应不良与人际关系紧张和敏感等方面,而且在高年级阶段表现更为突出。连云港的情况也是这样。令人深思的是,原创:有一半以上的流动儿童不喜欢甚至讨厌城市的孩子,一个需人们警惕的现象是,流动儿童已感觉到了城市孩子与自己的差别。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将加深他们的被歧视感和对立感。这是一个让人触目惊心的问题,这些流动儿童从小就深刻地感受到社会的排斥以及“二等公民”的不公待遇。

其实儿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中,自我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而且他们的自我评价往往受周围老师、同伴、父母等的影响,所以,周围的人对他们的身份认同起到了关键作用,我们认为他们行,他们会很棒,如果我们认为他们不行,他们就会感到不行。对于打工子弟来说,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相对较低,因此,他们会经常得到负面的消极评价,这样导致他们在心理上会产生更大压力,由此产生较重的上述症状。促进外来人口特别是儿童与本地居民的和谐相处,最好的方法是教育,最好的地方是学校。一起学习,一起生活,成为朋友是保证安定、团结的根本渠道。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状况

2005年3月,连云港市新浦区延东社区妇联对10户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就儿童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查。

1、被调查家庭中父母年龄在30?40岁之间的有6人,占60%,40-50岁的有2人,占20%,20多岁的2人,占20%。从事的职业中:个体户有8人,占80%;做临时工的有2人,占20%;家长的文化程度:小学、初中文化的9人,占40%;无文化的1人,占10%。

2、经济收入方面,父亲的月平均收入是600元,母亲的月平均收入是400元。家庭的住房条件:40平米以下的8户,占80%;40-50平米的2户,占20%;生育子女情况:生育1孩的有3户,占30%;生育2孩的有6户,占60%;生育3孩的1户,占10%;家庭里的卫生习惯:非常注重的占30%;比较注重的占50%;不很注重的占20%。

3、孩子在新浦读书情况:有1个孩子在新浦读书的有3户,2个以上的有2户,这表明,凡是只生育1个孩子的家庭,均把孩子带在身边,而生育2个孩子的家庭中有一部分将另一个孩子放在了家乡。对孩子的读书情况:有20%的家长表示非常了解,30%的家长表示有点了解,50%的家长表示不了解。

4、对孩子的辅导:10%的家长经常辅导,20%的家长有时辅导,70%的家长表示不辅导。孩子做作业时:10%的家长会在一旁陪伴,20%的家长自己做家务,30%的家长看书、看电视,在外工作的有40%。孩子做作业的时间:在1小时以内的占30%,2小时以内的占40%,3小时以内的30%。

5、家庭里订阅报刊:1份都没有的占90%;有1份报刊的占10%。家里的课外书籍:90%的家庭里课外书籍在10本以下;10%的家庭里有20本;家长对新知识:非常感兴趣,常看书的占10%;有时看书的占10%;不看书学习的占80%。

6、家长与孩子交流情况:每天交流的占10%;经常交流的占10%;不常交流的占80%。孩子和家长说心里话:10%孩子主动说;40%是家长问了才说;另有50%的家长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对孩子的无理要求:20%的家长表示有时会满足;80%的家长表示从不满足。家长向孩子的许诺:10%的家长表示一定兑现;90%的家长表示在特殊情况下无法兑现时向孩子作认真的解释。教育孩子最管用的方法:给孩子讲道理的占20%;打骂孩子的占80%。

从以上一系列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较为具体的情况。

第一、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条件相对拥挤,能够为孩子提供的生活、学习环境比较狭小。多数家长把孩子带在身边,表明对孩子的成长更为重视。现在外出务工重点是孩子,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家长对孩子读书情况的关注程度有提高,他们希望孩子成长进步。家长中多数对自己的孩子的学习情况不了解。

第二、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不好。每天交流和经常交流的很少,能够主动与家长说心里话和家长在询问后说心里话的孩子占50%;由于家长忙于工作和家务,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又缺少书籍、报刊杂志,使得孩子在家里获取知识的渠道狭窄。这也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在知识面、见识上与城市孩子形成差距的重要原因。

第三、家长没有家教理念,对孩子的无理要求总是满足的不多。家长对家庭教育本身的理解有偏差。不少家长在反映家庭教育方面存在问题时,往往回答:因为自己文化程度低,孩子做的题目自己看不懂,没有能力教孩子,表现出对家庭教育的束手无策。不少家长希望学校多教育孩子。事实上,他们多数把家庭教育和现在的家教混淆起来了。家庭教育属于素质教育,而现在的家教是文化知识的教育。说明在这方面外来务工人员需要得到切实有效的指导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方法。

二、流动儿童与社会关系

1、同学关系。学生来自各地,但是学生在学校时,并没有因为地域的关系而影响与其它同学的交往。学生们认识了来自各地的小朋友,并让他们彼此结下了良好的友谊。在这样的学校里没有歧视、充满了温暖。

2、与社区的关系。这次调查的流动儿童少年中有10%的孩子认为自己是本地人,尽管他们没有本地户口,然而新浦是他们生长的地方,哪怕是在城市边缘简易的窝棚,都是他们童年度过的场所。他们在城市的环境中长大,不仅接受了城市的生活方式,也接受了城市人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调查中67%的孩子都喜欢这里的生活,理由不外是进步、现代化。他们羡慕也都希望毕业后继续在本地上学(38%),留在这儿工作(49%)。

三、流动儿童教育:既是教育问题,又是社会问题

目前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难的问题,主要原因还在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即基础教育由县、乡财政管理的教育体制。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负担,流动儿童少年因为没有流入地的户口,所以无法享受由流入地政府财政负担的教育经费。

孩子上一年级,每学期的借读费190元,2003年,连云港市就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行了外来务工人员、经商人员、引进的技术科技人员等流动人口子女九年义务教育与市民子女享有同等待遇,政府办学不予任何歧视。规定要求,流动人口必须符合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到公安机关办理了暂住户口、能够出示有效的务工证明或工商营业执照,并且到县区教育部门进行了登记,那么就由其流入地的县区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其暂住户口所在地,遵循就近入学的原则,统一安排到公办的学校入学,学校免收借读费、择校费。事实上很少有人能享受。

四、解决方法

1、社会给予尊重。从社会层面来看,关键是克服社会对流动人口的偏见,“社区、学校等社会各阶层应给他们以应有的尊重,给他们的子女以平等的成长机遇和没有偏见的人际交往。对于学校而言,要积极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有利环境,想方设法改善学生学习条件。对于教师而言,除了完成日常教学任务以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问题,针对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可能的出现的诸如强迫症状、情绪不稳定、适应不良与人际关系紧张和敏感等问题和在其它的环境、时间下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测查、辅导、咨询和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发展训练。南师大教育科学专家的专题研究表明:“流动花朵”的心理与城市孩子没啥不同。人们认为民工孩子内向、不爱说话等等,这些问题在城里孩子身上也有,教师却只看到民工子弟的缺点,有色眼镜自然得出不正确的观点。

2、发挥家庭教育的独特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品质影响着孩子的一生。一个家庭,无论富裕还是贫穷,只要父母善良、正直、勤俭、乐观,这个家庭就会是孩子心灵的圣殿与快乐的源泉。如今的中国,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的教育是举家大事。对于许多家长来说,做普通家长容易,做优秀家长则异乎其难。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黄晴宜表示,在全国发起“争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的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就是要进一步引导家长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教子方法,营造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首先应注重对家长的要求,无论处境多么艰难,家长的责任心不能丢。流动儿童的家长一定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学习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社会和学校都应为流动儿童的家长创造切实可行的学习机会,使流动儿童的家庭也能给孩子创造专心学习的良好氛围。

3、家长营造安全。从家庭层面来看,原创:家长在解决都市流动人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的作用特别重要,因为对于流动的家庭而言,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孩子对家长的依恋比正常情况更显突出,孩子对家长的行为更为敏感,在不稳定、不安全的心理状态下,家庭中任何一个不利的因素都会使孩子感到紧张。所以,营造一个温暖、有安全感的亲子氛围对这群特殊学生的心理成长尤为重要。在这方面,首先,家长要克服“希望嫁接”心理,不要强迫孩子按自己主观意愿的方向发展,其次,家长要克服成长的“短平快”心理,要使孩子的心理发展按自然的规律进行。再次,家长要给孩子更多时间的关注,挤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交流,与孩子分享成败得失,用自己的经验激励孩子成长。应该认识到,仅仅给孩子以物质上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家长应该认识到,既然把孩子带出来了,那么也意味着把自己的希望带出来了,如果不能给孩子更多的关注,尤其是心理的关注,那就意味着只带出一个希望的空壳。缺少关爱的种子,长不成参天的大树。

心理调查报告范文篇7

一、审计人员心理压力的类型

审计人员的心理压力源是多方面的,有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共性压力,也有因审计职业的特性而程度有所不同的带有职业特点的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工作的高要求带来的心理压力。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审计工作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审计人员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使审计人员产生能力的恐慌。审计机关成立二十多年来,从简单的查错纠弊到绩效审计,到查找体质机制的问题、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作用、服务于国家治理的目标,审计工作从目标、对象和方法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再是懂财务、懂法规就可以干审计工作的年代了,还需要审计人员精通各行各业的专业知识,了解宏观政策和作用机制。审计人员每到一个新的行业开展审计工作,实际上是行外人员在对行内人员进行监督,这样的高标准与审计人员的现实能力的反差使审计人员产生焦虑情绪。

(二)审计职业的特殊性带来的心理压力。审计工作是监督性的工作,具有强制性,职业要求审计人员维护法律法规和国家利益,而被审计单位必然站在被监督者的立场维护自己的利益,这样的工作性质使审计人员长期处于与被审计单位博弈的状态,而国家利益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必须在这种博弈中成为赢家。部分审计人员职业上的不适应也会形成心理压力。

(三)审计出差的高频率带来的心理压力。特派办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一线审计人员的工作、生活无规律,长年在外奔波,与家人聚少离多,难以照顾家中老幼。由于出差多,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教育管理,子女学习成绩和性格养成受到影响,由此带来升学、就业的困难,给审计人员的精神、心理带来压力和负担,审计人员容易产生负疚和焦虑感,也不同程度地造成了部分家属子女对审计工作缺乏理解和支持,产生家庭矛盾。

(四)社会竞争的高强度带来的心理压力。作为公务员,审计人员常常将职务视为衡量自身成就的主要标准,审计职业对专业技能要求高,但是职称与收入不挂钩,也难以给审计人员带来成就感,使专业人员也去争取行政职位,而有限的职数使部分审计人员的职位难以达到理想状态,部分审计人员因为行政职位不理想产生事业挫败感。

(六)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带来的心理压力。审计人员的人际关系对象主要有与被审计单位和人员的关系、机关内部关系和亲友关系等层次,对象上的复杂性带来心理上的复杂性。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对审计人员进行心理测试的结果表明,参加测试的审计人员的低分出现在人际交往分量表上,显示此方面是审计人员的弱点所在。表明审计人员在人际交往方面遇到的困难比其它方面更多,人际交往上的弱点可能阻碍在家庭、工作及其它方面的适应。

二、审计人员心理压力的后果分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心理压力能使人反映速度加快,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增强,从而使智力活动效率提高。同时,适度的心理压力还有助于排除心中的空虚和郁闷,令人振奋,给人向上的力量。但是,过大的心理压力会引起有机体过度的情绪紧张,使正常的思维活动受到干扰和限制,降低工作效率。如果长期感受到过重的压力,则会引起引发一系列的身心疾病,需要引起重视和关注。过大的心理压力会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反应和后果:

(一)危害心理健康。每个人都有承受外在压力的基本能力,但当所承受的压力太大或本身的承受力太弱时,便可能形成心理疾病,轻者表现为神经症,重者成为精神病。2011年10月24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精神卫生法草案说明时表示,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居首位,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约1600万人。除了严重精神障碍外,神经症是较为常见的心理疾病病,WHO根据各国和调查资料推算,全世界人口中的5-8%是神经症,是重性精神病的5倍。神经症通常表现为持续的神经衰弱、焦虑、强迫、疑病、抑郁等。

(二)危害生理健康。长期的心理不适能引起躯体不适和躯体疾病,被称为身心疾病。如皮肤会出现痤疮、头皮屑、黑眼圈、皱纹等。如头发会出现灰发、掉头发等。如消化系统会胃部不适、腹泻、便秘、摄食障碍等。如各种神经性头痛、睡眠障碍、内分泌失调、植物神经紊乱、糖尿病、胃溃疡、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

(三)形成异常性格。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但是有些人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明显偏离正常的性格特征,这些异常人格主要与成长环境有密切关系,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例如感到压力超过自己的承受能力时,会加剧其症状。有的易怒,烦恼不堪、牢骚满腹;有的麻木,感觉一切都令人生厌,对他人的喜怒哀乐无动于衷,失去广泛的兴趣,严重时还会有绝望之感;有的多疑,有的偏执,有的自卑,有的自负……,这些人格障碍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和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在给身边的人带来烦恼的同时,自身也会因不适应环境感到痛苦。

(四)工作热情下降。当审计人员感到承受的压力超过其心理承受能力时,其不良情绪会直接挫伤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甚至销蚀其意志与事业心,形成职业倦怠。审计人员的职业倦怠会使审计人员缺乏责任心和耐心,工作投入和参与少,审计工作准备不充分,创造性低,导致审计工作质量低劣。

三、缓解审计人员心理压力的对策和建议

心理压力的大小是相对于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而言的,同样的压力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心理压力与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关系就像洪水与大坝,决堤的原因也许并不是洪水太大,很可能是大坝不够坚固。因此,当我们觉得压力过大时,解决方法主要是两个渠道:一是泄洪,消除压力源;二是筑坝,增强心理的抵御能力。审计人员自身的努力和心理调试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因,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适应工作需要,从根本上减轻工作压力。同时,审计机关作为审计人员所依靠的组织,在这两个方面都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了解审计人员的压力源,有针对性地做好减压工作。减轻压力的最直接方法是在源头就把紧张性刺激消除掉,因此,审计机关要针对不同的压力源采取不同的减压措施。

1.通过帮助审计人员提高能力解决因能力恐慌造成的压力。审计人员普遍感到的工作压力审计上是感觉自己的能力不能适应工作需要,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教育培训使审计人员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提高对对困难的解决能力,使困难的工作变得轻松。

2.通过适当工作调整和协调解决因出差无法照顾家庭的压力。针对审计人员因出差无法照顾家庭带来的心理压力,组织上应该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帮助解决审计人员的家庭困难。例如,当安排审计人员较长时间交流时,可以与审计人员家属所在单位主动沟通,请求给予适当的关照和方便;当审计人员家属被安排较长时间交流时,可以采取短期换岗的方式,将审计人员向少出差或不出差的岗位进行调整。要尽可能解决审计人员和家属同时出差无法照顾家庭的困难,对于夫妻双方同时出差的,在对方外出期间,尽可能安排审计人员就地审计,或与对方单位协调解决。加强机关的后勤服务与保障,对于审计人员子女入学入托就业等问题,组织要给予关心,在政策范围内协助解决审计人员的后顾之忧。对在工作中身心有不良症状的,要视情况进行调整,为其松绑减压。

3.通过加强和谐机关建设解决因人际关系造成的压力。因为人际关系造成的心理压力成为职场压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是团队成员互相之间缺乏信任和交流,使原本小小的误会不仅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反而积累成为大的矛盾,不少职场中人因此而苦恼。因此,审计机关要大力加强和谐机关建设,尽可能帮助审计人员适应环境,沟通情感,相互理解,减少孤独,促进审计人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加深审计人员的了解和交流,使大家不仅是工作上的同事,更是生活上的朋友,优化机关人际关系,从而提升生活质量和幸福度,对提高审计人员的身心健康将起到重要作用。

(二)加强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帮助审计人员提高抵御心理问题的能力。

1.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审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三观”。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的改革进入到攻坚阶段,一些社会问题突显,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够在复杂的形势面前正确地认识问题,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只有树立正确的“三观”,才能认清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自觉地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结合起来,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注意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在创作经济效益的同时注意回报社会与人们,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反之,一个总是关注自身得失、关注社会阴暗面的人,不可能是一个幸福和快乐的人。

心理调查报告范文篇8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渔峡口镇第一、第二初级中学进行,共发问卷1021份,回收有效问卷1004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2.座谈会及个案调查

整个调查共召开了两次教师座谈会,四次学生座谈会。这些座谈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二、调查结果分析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多次教师、学生座谈结果显示,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初中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中专和大学,16%的初中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农村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农村青年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高中中专毕业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小学毕业生挣钱多,只有2%的学生认为文盲能获得较高收入。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中专或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劳技学习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57%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许多教育工作者甚至把“特长”看做是“素质教育”的代名词对于这一认识的争议性,不属本文讨论的范畴。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在劳技课、活动课上学到较多的、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在对调查结果的整理中,我们得到了一组令教师们震惊的数据,52%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48%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力有限,希望得到名师指点”。对于这一结果,也许我们对信息的有效度产生怀疑,或者强调它的地域性特点,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行为滞后”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的认同,并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初中毕业后的打算,55%的学生选择读高中或中专,18%的学生选择就业,27%的学生还没有考虑。有读大学愿望的占37%。

初中学生对于“务农”的态度是我们调查的重要目标之一。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生大部分不愿意务农,其比例随年级变化,且该心态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波动,其波动特点为:初一为69%,初二为58%,初三为72%。

(二)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农村的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自己跳出“农门”,走向城市。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大学教育。

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初中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初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中专生和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中专或大学失去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初中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更为严重的是,我们在教师座谈和学生家长访谈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对学生前途的失望,部分家长和教师也失去了对教育的信心,厌学情绪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身上同时滋生并蔓延,我们称这一现象为农村教育的世纪迷茫现象。不可否认,这一现象所反映的是一种消极的教育价值观。

2.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初中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初中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准备考中专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水平。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要求宽泛。他们既要求学好学术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还要求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

3.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73%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进入城市就业或在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的艰难性,但有67%的学生却表示不准备在农村务农。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40%的学生希望自己以后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但他们中48%的学生没准备接受高等教育,甚至不准备读高中中专,从而忽视了科学文化知识对于事业的

发展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调查结果表明,33%的学生将准备在农村务农,但这部分学生在上劳动技术课时并不认真,平时也很少接触农业科技方面的资料。同时,37%准备考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一)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成因分析

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不容忽视。

1.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宏观角度看,农村初中生深深地感触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快步伐,欣喜于辉煌的经济成就。调查结果显示,98%的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其中有82%的学生对“竞争”这一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了解较深。从微观角度看,市场经济在农村的逐步深入,使农业的生产结构、生产方式不断变化,而轰轰烈烈的农民打工队伍更使农村人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农村初中生对于这些变化极为兴奋,因为他们享受到了蕴藏其中的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使他们不愿生活在农村,且幼稚地想及早结束学业而外出打工。

2.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上大学的机会,以至于部分学生对考大学信心十足。但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调查结果表明,26%的学生认为家庭难以负担未来读大学的高额费用而放弃考大学的愿望;52%的学生认为大学不包分配而感到前途渺茫,从而在学习上漫无目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影响,使部分德、才兼备的学生感到迷茫和失望,并逐渐淡化了对学习的兴趣,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

3.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其对于学生的积极作用,是使他们认识到了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从而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其对于学生的消极作用,是使部分学生过多地追求学习的功利性,而忽视了学术性较强的文化课程的基础性意义。

4.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前,农村初中生中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处于一种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备受家人的宠爱,他们一般表现为意志不坚强,缺乏进取精神,耽于生活享受。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接触众多的学生家长后,发现很多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较低,且大多数侧重于纪律方面,而对学生提出考高中、特别是考大学要求的家长越来越少,从而在学习上对学生形成了一种内家庭松外学校紧的矛盾局面。

5.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农村初中越来越重视特长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可是,由于资金和人才的制约,对于学生学习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无法满足,从而导致学生需求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冲突。

6.教师的影响

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我们认为,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当前的问题是,由于教师行为滞后,所以使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制约和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二)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对策

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非常复杂,因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任务十分艰巨。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应积极地帮助农村初中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1.增加投入,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当前,农村学生已经感受到了社会进步的快节奏,初步了解了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高科技。但在日常的学习中,他们接触的却是落后的仪器设备、简陋的实验场所、过时的科技知识,这种强烈的反差必然使他们感到厌倦并产生抵触。因此,只有增加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使仪器设备、实验场所、科技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才能对学生产生求知的诱惑和刺激。

2.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未来

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农村初中生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实施等的了解既不全面也不深入,所以有必要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向他们介绍国家市场经济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存在的困难以及未来的美好前景;向他们介绍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收费制度的公平性、保护性,分配制度的灵活性、公正性;向他们介绍素质教育实施的具体内容、价值和未来取向,以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消除误导。

进行职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主要是务农的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使他们在学习期间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毕业时选择自己适合的就业岗位。

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内容的辅导是当务之急。

3.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使农村初中生成长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1986年,原国家教委等四部委联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农村教育“应该从办学为了升学转到以为本地区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主,兼顾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这个方向上来”。我们可以尝试在农村初中进行初中后职业教育——学期职业培训或“3+1”制的培训。但我们应该引以为鉴的是:传统的也是落后的农村职业高中教育,当前步入了关、停、并、转的恶劣境况。那么,在农村初中实施职业教育,则必须致力于追求教学内容的科技化和教学方法的科学化。

4.紧扣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制定科学的课程教学计划和考核标准,主动适应学生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

为了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在普教中渗透职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相对均衡各学科在教学时间上的比重,淡化各学科考核的学术标准,以使学生具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各学科的均衡学习和最感兴趣的学科的强化学习。

心理调查报告范文篇9

一,学习问题

在此次调查中,学习问题是同学最为关怀、也是反响最为突出的问题。例如,第33题“将下列几项所带来的心思压力由大到小排序”,其中有44%的同学以为,学业所形成的心思压力最大。这阐明刚才进入大学生活,有近一半的同学对大学生活不适应,尤其对大学学习方法不适应,感应心思压力很大。从严重的高考中走过,很多同学不能顺应大学开放宽松的学习方法和生活方法,或过于精神严重死扣书本,不能从高中应试教育中摆脱出来,或觉得生活空无,全日无所事事,旷费了学习,虚度了岁月。再如第29题“上大学后,你感觉你最大的波折是什么?”其中33%的同学选择“学习成果不睬想”,由此可见,大一学生在学习上急需获得指导并追求获得心思上的成就感。

二,业余生活

在所调查的学生中,有45%的同学觉得大学生活自在开放,同学也比较注重学习,学习自觉性较高,其中56%的同学在第3题“你业余时间首要做什么?”中选择在业余时间上自习或听课,与此相反,只要10%的同学选择上网玩游戏或谈爱情。但这也从旁边面反响了同学心思上的学习压力仍然很大。

三,经济生活

现在大学生在经济生活方面基本没有太大坚苦,在第6题“你每个月的生活费用够用吗?”中,有67%的同学基本够用,更有11%的同学有残剩,与此还,在第7题中“你以为每个月生活费对本人能否是一种担负,形成心思压力?”有60%的同学以为没有压力。以上都阐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提高,人们生活程度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生活程度也在提高,因为经济生活形成大学生心思压力的状况分明下降。

四,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问题是在本次调查中反响较为突出的问题。在第33题,“请将以下几项所带给你的心思压力由大到小排序”,有33%的同学以为“人际关系”所形成的心思压力最大。而在第8题,“与一群伴侣在一同,你常感应孤单或丢失吗?”有79%的同学选择“是”或“有时是”,这反响了现代大学生与别人交往的才能欠缺。相同,在第29题“上大学今后,你感觉最大的波折是什么?”选择“不适应宿舍生活”的同学占到33%,与选择“学习成果不睬想”的人数相当,这表现了学习办法与人际交往是与此次调查中同学们反响最为严厉的两个问题。

大学生中,有相当一局部同学来自乡村地域。在以前的日常生活中着急范围较窄,与人交往的时机也较少,初到大学,面临如此开放自在的情况,面临如此多的同学。面临如此多的公共场所,一会儿手足无措,乱了阵脚,于是羞于表达构成内向性情。而在城市中长大的同学,来自独生后代家庭,难以领会乡村地域同学的状况。于是构成隔膜。与此还,在第20题“你感觉大多数人都不成信任吗?”有78%的同学以为“是”或“偶然是”。这更反响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呈现了一些问题。

五,心思均衡

心理调查报告范文篇10

我于2005年4月份,对我居住地周围的一所省重点中学的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农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澄西中学进行,共发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86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2、座谈会及个案调查

整个调查共召开了两次教师座谈会,四次学生座谈会。这些座谈会,不仅为我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三、调查结果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多次教师、学生座谈结果显示,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中学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大学,16%的中学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农村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农村青年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高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45%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学到较多的、实用的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有所帮助。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初中毕业后的打算,97%的学生选择读高中或中专,3%的学生选择就业,对于高中毕业后的打算,99%的学生有读大学愿望。

(二)当前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农村的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自己跳出“农门”,走向城市。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更高等的教育。

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中学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大学失去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初中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

2、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中学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初中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准备考中专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水平。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要求宽泛。他们既要求学好学术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还要求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

3、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89%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进入城市就业或在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的艰难性,但有67%的学生却表示不准备在农村务农。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40%的学生希望自己以后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但他们中48%的学生没准备接受高等教育,甚至不准备读高中中专,从而忽视了科学文化知识对于事业的发展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调查结果表明,3%的学生将准备在农村务农,同时,37%准备考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

四、对调查结果的体会

(一)当前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成因分析

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不容忽视。

1、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宏观角度看,农村中学生深深地感触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快步伐,欣喜于辉煌的经济成就。调查结果显示,98%的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其中有82%的学生对“竞争”这一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了解较深。从微观角度看,市场经济在农村的逐步深入,使农业的生产结构、生产方式不断变化,农村中学生对于这些变化极为兴奋,因为他们享受到了蕴藏其中的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使他们不愿生活在农村,且幼稚地想及早结束学业而外出打工。

2、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上大学的机会,以至于部分学生对考大学信心十足。但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调查结果表明,26%的学生认为家庭难以负担未来读大学的高额费用而放弃考大学的愿望;52%的学生认为大学不包分配而感到前途渺茫,从而在学习上漫无目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影响,使部分德、才兼备的学生感到迷茫和失望,并逐渐淡化了对学习的兴趣,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

3、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其对于学生的积极作用,是使他们认识到了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从而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其对于学生的消极作用,是使部分学生过多地追求学习的功利性,而忽视了学术性较强的文化课程的基础性意义。

4、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前,农村中学生中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处于一种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备受家人的宠爱,他们一般表现为意志不坚强,缺乏进取精神,耽于生活享受。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接触众多的学生家长后,发现很多家长对学生的要求很高,且大多数侧重于学业成绩方面,而对学生提出考高中、特别是考大学要求的家长越来越多,从而在学习上对学生形成了一种内家庭、户外、学校紧张的矛盾局面。

5、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农村中学越来越重视特长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可是,由于资金和人才的制约,对于学生学习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无法满足,从而导致学生需求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冲突。

6、教师的影响

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我们认为,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当前的问题是,由于教师行为不断提高,所以使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对策

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非常复杂,因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任务十分艰巨。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应积极地帮助农村中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1、增加投入,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当前,农村学生已经感受到了社会进步的快节奏,初步了解了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高科技。但在日常的学习中,他们接触的却是落后的仪器设备、简陋的实验场所、过时的科技知识,这种强烈的反差必然使他们感到厌倦并产生抵触。因此,只有增加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使仪器设备、实验场所、科技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才能对学生产生求知的诱惑和刺激。

2、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未来

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农村中学生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实施等的了解不透彻,所以有必要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向他们介绍国家市场经济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存在的困难以及未来的美好前景;向他们介绍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收费制度的公平性、保护性,分配制度的灵活性、公正性;向他们介绍素质教育实施的具体内容、价值和未来取向,以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消除误导。

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内容的辅导是当务之急。

3、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使农村初中生成长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1986年,原国家教委等四部委联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农村教育“应该从办学为了升学转到以为本地区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主,兼顾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这个方向上来”。我们可以尝试在农村中学进行初中后职业教育——学期职业培训或“3+1”制的培训。但我们应该引以为鉴的是:传统的也是落后的农村职业高中教育,当前步入了关、停、并、转的恶劣境况。那么,在农村中学实施职业教育,则必须致力于追求教学内容的科技化和教学方法的科学化。

4、紧扣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制定科学的课程教学计划和考核标准,主动适应学生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

为了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在普教中渗透职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相对均衡各学科在教学时间上的比重,淡化各学科考核的学术标准,以使学生具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各学科的均衡学习和最感兴趣的学科的强化学习。

5、改善教师待遇,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