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8:22:50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范文篇1

一、乙肝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1.恐惧、焦虑:乙肝病人的恐惧焦虑情绪普遍存在。由于本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所以需要对病人采取相应的隔离,如单独用餐,限制活动范围及探视人员和时间。但是有些病人不理解被隔离的目的和意义,觉得医护人员害怕他们、嫌弃他们,亲朋好友也疏远他们,此时会给病人造成与世隔绝的心理,使病人产生焦虑、恐惧心理,病人为此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而整天忧心忡忡,甚至感到处于一种独立无援的境地,进而加重了他们的恐惧心理。有些病人还会担心把疾病传染给家人和亲朋好友,担心此病不能治愈,担心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对疾病的治疗、预后与转归以及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客观上该病的治疗效果欠佳和反复发作等特点也使他们感到焦虑。因此,病人常常出现心事重重、忐忑不安的焦虑情绪,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怒、失眠等症状。

2.抑郁:抑郁是一种闷闷不乐,忧愁压抑的消极心情,它主要由现实丧失或预期丧失引起的[3]。患者担心自己在学习、工作和婚姻等方面受到歧视和冷落,从而产生情绪沉闷和抑郁,直接影响对疾病的治疗。病人一旦被确诊为乙肝,不仅自身要蒙受疾病折磨之苦,更痛苦的是自己是对周围人造成威胁的传染源,因此心理负担比较重,会在心理上和行为上与周围人划一条鸿沟,开始产生一种自卑孤独的心理。

3.人际关系敏感:乙肝病人很多出现肝功能受损的临床症状,如恶心、呕吐、黄疸、腹水等,往往给病人带来生理和心理的痛苦,使病人在人际交往中产生自卑感,人际关系非常敏感。我们在护理中有些病人表现出不能真实地说自己的病种,原因是怀疑别人会厌恶自己。

4.强迫症:有的乙肝病人即便是肝功能正常了,还是觉得肝区不适,也有的病人反复的洗手,拒绝进入公共场所,表现出明显的躯体化症和强迫症。

5.抗药心理:有许多乙肝病人一旦治疗效果不明显,就怀疑自己是否“恶化”转变为癌症了,这时就产生悲观和失望,觉得什么药物对治疗都起不了好效果。这类病人的表现复杂多样,有的沉默寡言、有的表情淡漠还有的极度消沉甚至拒绝治疗。

二、心理护理措施

1.倡导人性化护理现代护士的职业要求,不仅仅是表面的微笑,而是结合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将获得的知识内化后,自觉地给予患者的情感付出。

2.建立相互信任、理解的护患关系医务人员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应当注意保持与病人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耐心听取并回答病人提出的疑问,积极做好病人的心理调节,疏导病人的消极情绪,帮助他们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使护患关系处于良性循环当中。

3.缓解乙肝病人的心理压力医护人员可以成为缓解病人心理压力的主导力量,可以与病人做知心朋友。让病人倾诉,耐心听其言,细心观察其心理反映,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疏导;耐心地宣传乙肝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与心理状态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提高乙肝病人正确认识乙肝疾病和自我护理及康复的能力,尤其要调整好心理状态,克服心理症状,促进心身健康。使他们正确对待自身疾病,解除思想负担,树立信心。病人入院时,医护人员主动介绍医院环境和规章制度,并征求乙肝病人意见,为日后心理护理打下基础。其次消除乙肝隔离治疗带来的不良心理。我们知道,乙肝病人住院无疑给学习与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再加上病程长,又需要隔离治疗,病人很容易产生孤独和自卑感,他们把恢复健康的希望寄托在医护人员身上,我们要充分理解乙肝病人的心理,多与病人交谈,合理调剂情绪,化解乙肝病人隔离治疗的紧张情绪,医护人员要适当安排家属、朋友探视,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力量。

4.把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治疗期间,在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把疾病的病因发生和用药后的转归详细告知病人,还要讲解必要的传染病知识,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以及临床出现的症状等。告知病人既要合理饮食,又要改变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使病人对自己的疾病有较全面的认识,解除思想顾虑,主动配合治疗。

5.帮助病人做到正确服药及合理调整膳食按时复诊是肝炎病人正确服药和合理进食的前提。我们应当在病人门诊治疗或出院前,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对病人做出个体化的指导。病情稳定后,不能因为侥幸心理而中断治疗,而要坚持服药治疗。出院后要定期回医院复查,巩固治疗效果,即使是痊愈也需要恢复和巩固的过程。上述这些问题需医务人员耐心细致地做好宣教工作,并使之成为病人自己的意识行为,才能起到好的治疗效果。

6.针对不同心态的病人开展不同的心理护理对于吸烟、饮酒已成为习惯行为的病人,应侧着重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对于具有偏执心理的病人,应当经常巡视其病房,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病人的信任和理解,缓和医患关系。

心理护理范文篇2

1.1心境欠佳当一个人生了病,或多或少会引起不愉悦的情绪如急性腹痛病人在未明确诊断前遇事易激动,甚至与病友、医务人员发生冲突。此时如得不到护士的理解,很容易产生矛盾,这种情绪不但会影响治疗效果,还会对医院造成不良影响。

1.2焦虑和恐惧[2]多数急危重病人入院时常因病情危重而十分焦虑与恐惧,而护士在执行治疗过程中难免会给患者带来痛苦,导致病人自我意识障碍而过度紧张和恐惧又会进一步加速疾病恶化,甚至造成死亡。

1.3自尊心理患者到医院诊治,希望能得到医护人员的尊重和照顾,更希望护士能用高水平的护理技术、手法、无痛苦,并且有些检查希望没有他人在场。

1.4抵触不信任心理患者平时或多或少听说过一些对医院不良的说法,担心由不成熟较年轻的医护人员执行治疗时会难以一此成功,初诊时期待正确诊疗故有挑选医护人员的心理。

2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过程中,通过护理人员的行为或人际关系的影响,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不利于康复的行为,促使病人康复的方法[3]。

2.1善于运用心理学知识,细致观察患者的心理需求,根据不同心理需求尽量满足。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让病人先看病再,在心理上满足病人的第一需要。

2.2熟练掌握基础护理知识和技术,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治疗和预后,耐心解释病人提出的疑问,工作中尽可能表现自然、大方、信心十足、动作敏捷,以取得病人的信任,解除病人的心理负担。

2.3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对病人应严守隐私,尊重病人的人格,切忌态度粗暴,交谈过程中巧妙地对病人的错误观点予以否定,既不伤害病人的自尊心,并能赢得病人的尊重和信赖。

3心理护理方法

3.1接待病人要热情,给病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候诊、就诊环境,解除病人疑虑,增强病人诊治的信心。

3.2分诊、导诊要细心,应了解和掌握病人就诊的复杂心理活动,耐心细致地指导如何挂号。

3.3就诊按排要灵活,护理人员要给予正确的引导。

3.4消除病人的紧张、悲观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5解释诊治问题要清楚。护理人员有责任、有义务、要耐心、细致地向病人做出解释。护理人员的解答可接触病人的心理负担,对治疗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3.6消除病人恐惧心理。对不同的病人,应采取不同的语言和方式引导病人心境转移,消除恐惧心理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3.7加强护理宣教,消除病人对药物的依赖心理和顾虑心理。

总之,对急症门诊病人的护理,我们要从病人的语言与非语言的表情中了解其心理反应、心理需求,制定护理对策,这就要求护士在护理过程全面掌握并运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人文科学知识,使患者接受治疗时能有一个安定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以达到较好的诊疗效果,增去早日康复。参考文献

[1]邝凤连.浅谈门诊病人的心理护理.医学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14卷第9期.

[2]张义华.危重症病人的心理护理2005年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心理护理范文篇3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自2005年1月-2008年12月间收治的5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均行TURBT治疗和术后常规比柔吡星灌注治疗;均于术后得到病理证实)。所有患者对自身疾病完全知情。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实验组进行个性化护理,而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护理。

1.2方法

1.2.1个性化心理护理通过观察、交谈以及客观评定法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评估,根据每个患者不同的生物、心理、社会特点,按不同年龄、不同血型、不同治疗手段、癌症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的心理障碍、不同情绪状态等实施个体化的心理护理模式。

1.2.2依从性评价:由主管医生、主管护师及护师对患者治疗过程的依从性进行评价。具体分为:优(完全接受医生制订的治疗方案、剂量,完成配合各项护理措施);良(部分接受医生制订的治疗方案、剂量,完成大部分治疗计划,不定时治疗,对护理措施部分配合);差(偶尔或病情加重时治疗,对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不理解,对护理措施不配合)

1.2.3统计学方法: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应用2-independentSamplesTests进行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0.01认为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无论任何人患上癌症都面临生死的严峻考验,因此家属常要求医护人员对患者实行保护性医疗[1]。但在现今的医疗法规中明确规定医护人员对患者有告知义务、病人有知情同意权。但是患者一旦证实自己患癌症,常由于对癌症的恐惧感产生一系列心理变化,如不给予正确引导则会严重影响患者治疗的依从性,进而对患者的生存期限与生活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制定客观的癌症患者知情同意后个性化心理护理新措施,保障患者知情恐惧变为主动配合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依从性是指患者行为(如服药、饮食、或者改变其生活方式等)与医嘱的一致性,依从性不佳不但影响患者正常康复,甚至严重干扰医护工作的进行[2]。进行手术治疗的癌症患者依从性对于患者术后康复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如本次研究中的膀胱癌患者手术前后对留置导尿的依从性情况直接影响到术后排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术后灌注治疗,进而影响到患者的术后康复。调查中发现,经过个性化心理护理的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水平有显著增高,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变,使其更容易接受各种治疗方案及治疗结果,以使自己更好的配合治疗。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化,掌握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知识,实施个性化护理已成为不可缺少的护理措施。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已经引起了临床护理人员的重视,个性化心理护理正逐渐成为护理措施中重要的一部分[3]。特别是在新的医护人员对患者有告知义务、病人有知情同意权的时代,掌握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知识,实施个性化护理,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个性化护理是指针对每个患者不同的生物、心理、社会特点提供个体化的护理模式[4]。癌症病人的心理反应往往是多样性,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文化水平、不同的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不同家庭的病人对癌症的认识和态度是不尽相同的。患者的心理状态因个体差异和疾病的严重程度不同而不同。医学心理学表明,癌症病人的治疗效果与病人的心理反应类型密切相关。目前临床护理实践要求对不同患者进行分类,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为施行个性化心理护理,首先要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常用方法为观察、交谈以及客观评定法[5]。从而正确判断癌症病人的心理反应类型。此外需要家属及病人的密切配合,才能使病人面对现实,告知自己的躯体症状和心理感受,从而制定个性化心理护理提供最真实、最原始的个性心理资料,以便正确判断患者的心理类型及目前的心理状态,制定最佳个性化心理护理方案。本研究采用了常用的心理评估法,得到结果可靠满意,能够准确的判断患者的心理类型和心理状态,保证了个性化心理护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黄雪薇、王利.癌症患者的信息需求—应否与如何告知癌症诊断[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5(4):264.

[2]闫改菊.癌症患者知情程度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7):994-995.

[3]HellbornM,BrandbergY,KurlanJ,etal.Assessment,andtreatmentofpsychosocialproblemsincancerpatients:anexploratorystudyofacoursefornurse[J].PatientEducCourse,2001,45(2):101-106.

心理护理范文篇4

一般资料135例中,男87例、女48例,晚期32例,年龄27-72岁,肝癌35例、肺癌32例、胃癌26例、结肠癌15例、乳腺癌12例、鼻咽癌10例、脑癌5例。

2癌症病人的心理特征观察

2.1否认期病人突然得知确诊为癌症,企图以否认的心理方式来达到心理平衡,怀疑医生诊断错误或检查失误而反复复查、咨询。

2.2愤怒期否认以后再通过反复复查、咨询确诊后,病人常会出现强烈的愤怒和悲痛中而且会感到世界不公平,对人世间的一切存在着无限的愤怒和不满,有被生活遗弃,被命运捉弄的感受,并把这种愤怒向周围的人发泄并且感到悲观失望,对生活失去信心对一切事情均无兴趣,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还有一些病人以为得了不治之症,在世界上的日子不多了而大吃特吃,做到吃好、穿好、玩好等过一天算一天的想法。

2.3抑郁期当病人在治疗或休养过程中,想到自己还未完成的工作和事业,想到亲人及子女的生活、前途和家中的一切而自己又不能顾及时便会从内心深处产生难以言状的痛楚和悲伤再加上疼痛的折磨、化疗用药难受则近一步转化为绝望从而产生轻生或自杀念头,一旦产生了这种心理以后,就可能采取各种手段来过早结束自己的生命,特别是晚期和疼痛难忍的病人均有自杀的可能。

2.4接受期有许多病人存在着多种矛盾心理但还是得面对现实,进入角色,以平静的心态对待疾病,接受事实,希望能延长生命,生存的希望强烈,表现出后悔、和善、愿意配合各种治疗。

3癌症病人的心理护理

根据病人的性格特点和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不同的需求,有针对性的进性治疗和心理护理。

3.1保持舒适的住院环境,及时了解病人心理变化,随时掌握及了解病人真实心理状态,就必须关心病人、了解病人职业、文化、家庭、配偶及个人生活境遇、意愿等同时还应熟悉病人的治疗方案和具体治疗方法,在掌握全面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根据病人各自不同职业、心理需求、社会文化背景,同进或超前的训知他们将要或可能出现的心理变化和心理规律,从而制定出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心理护理方案如因病施护、因人施护并且按病人的意愿尽可能满足其需要。本组92例要求单独房间,在满足其需求的同时还根据病人的爱好,为其布置病房如有15例52岁至70岁的病人在退休前为机关干部,我们就按其要求在桌上放置台灯、纸、笔、书报、象棋等满足其阅读及写作、玩耍的需要,使病人感到生活在日常生活中。

3.2增加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癌症病人一旦获悉自己患了不治之症以后,生的欲望会降低而死的欲望强烈。这时我们的心理开导是至关重要的,不容置疑的语言,诚恳的话语取得病人的信赖,再以病人微小的病情改善的事实来说服帮助病人排除不良的心理状态。当病人萌发希望以后要进一步鼓励病人承担力所能及的生活活动,鼓励他们勇于驾驭生活。适当的活动不仅使身体受到直接锻炼并能从压抑、焦虑、烦恼、苦闷、无助中解脱出来,达到移性益志,对心理起到积极调控作用。

3.3加强基础护理、切实做好晨晚间护理,及时巡视病房,多关心、体贴病人,给予生活上的照顾,加强语言交流,以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责任感、同情心及良好的医疗护理技术实施各项工作,使病人获得心灵与躯体的舒适同时给病人满足感、安全感及被尊重感。3.4病情变化时的心理护理,当病人出现全身衰竭、失眠、疼痛、不能进食等症状时,护士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给予必要的支持疗法。除力求改善全身状况外更应该注意对病人良好的心理劝导和安慰。用历尽磨难,终于战胜病魔的实例,鼓励激发病人的求生欲望。

3.5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护理,当病人在进行手术时、放疗或化疗前,不仅要向病人宣传进行这种治疗的必要性,也要向病人讲清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使病人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主动克服困难积极配合治疗。

3.6癌症病人治疗和有效药物控制疼痛,病人除常规治疗和化疗外,主要是疼痛难忍,所以需要有效的药物来进行疼痛的控制。我们采取了WHO癌症三阶梯止痛方案,①第一阶梯给予非阿片类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及对乙酰氨基酸,辅以地西泮;②第二阶梯用阿片类药如吗啡;③第三阶梯同时并用第一、二阶梯药。本组85例患者使用这些药物止痛效果满意。

3.6.1音乐疗法心理护理从宣教或经验之谈过渡到注重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发挥运用如音乐可直接影响病人情绪,优美婉转的乐曲对人体各系统均可产生良好的生理效应。根据不同病人的喜好选择相应的乐曲,在饭后、睡前播放,135例病人的疼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

3.6.2疼痛的心理护理癌症病人到了晚期,往往出现疼痛难忍,护士态度温和、动作轻柔,对疼痛部位避免触碰。护士要设法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提高痛阈,恰当向病人解释疼痛机制显示出理解病人的痛苦,安慰病人,通过心理治疗缓解疼痛,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将注意力集中在交谈、阅读、看有趣的电视节目等活动上来减轻疼痛。

3.7针对病人心理反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尽量使病人已知患有“癌症”但是整个临终阶段都怀有强烈的求生欲望,期望得到有效救治,期盼奇迹出现。我们以热情、理解和负责的态度顺应其幻想,尽可能满足其要求,当病人已知治疗无望预想到死亡即将来临而感到恐惧和悲伤就表现出失眠、暗自流泪、不思饮食等,我们就增加巡视次数,主动与病人聊天,转移病人的思维和给予其感性的支持,婉转的讲解生与死的客观规律,从而帮助病人从死亡恐惧中解脱出来。

心理护理范文篇5

内科患者心理特征赔偿心理:患者的赔偿心理多为医护人员在工作中不慎造成的,患者为了自身的利益,在心理防御机制上失去平衡而产生一系列心理反应,感到即将丧失某些有价值的东西,故导致其主诉很多,自觉症状很严重,但无明显体征。此时尽管医护人员十分谨慎地对待患者,但患者仍感心有余悸或不满,常出现点名用药或令医护人员听从他(她),以补偿临床中的失误,这种赔偿心理是一种心身疾病。防范心理:这类患者往往对医护人员产生疑医心理,不愿与医护人员配合治疗,疑虑重重,甚至拒绝必须的治疗。因为患者曾经错服或误服(注射)药物,造成痛苦,而在以后用药过程中,即产生怀疑是否能给自己正确用药。焦虑心理:焦虑反应的心理状态比较复杂多变,一般说是矛盾冲突导致心理活动的增强。其具体表现为:对医护工作过程百般挑剔,要求特殊对待,对某医护人员产生敌意和反感,常无缘无故的发火、骂人,而出现烦躁、心悸、呼吸急促、震颤等一系列反应。

恐惧和惊慌心理:当患者得知自身出现心理受损伤时,控制能力降低,在脑海中常浮现一些疾病的悲观面容,以年龄较大者突出,部分患者怕遗留后遗症而常为此流泪、痛哭,此时往往易联想一生中的某些坎坷而增加悲哀等。抑郁心理:疾病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件不偷快的事,多数患者都会产生轻重不同的抑郁情绪,表现的情绪是多样性。例如,有的患者沉默寡言,对外界任何事物不感兴趣,拒绝交谈,有的饮泣不语,还有的自暴自弃,放弃治疗,甚至出现轻生念头,严重的抑郁又往往导致失助感和绝望情绪。孤独心理:当患者离开家庭和工作单位,住进医院病区,周围接触的都是陌生人,自然产生一种孤独感。住在小病室和性格外向的患者及老年人更易产生孤独感。护理心理护理的主要目的是消除患者负性情绪,激发正常情绪,调整心态,与医疗护理密切合作,促进治疗效果,使整体护理服务效果达到满意。因此,整体护理必须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心理疏导:对于一些负性情绪,如焦虑赔偿恐惧等心理,需要医护人员的同情和理解,不能认为患者的一些语言是对医护人员的不尊重,应根据不同患者的特点疏导负性情绪,调整患者的心态。

心理关怀:①密切联系、深入谈心是做好心理护理的保证:护理人员不光局限于治疗疾病所必须的知识及操作技能,还必须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良好的语言能力与患者进行沟通,护士在与患者进行情感交流时,要尊重患者的人格,关心体贴患者,促膝谈心,深入其内心世界,使他们感到自身的价值,护士与患者进行语言沟通时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让患者树立与疾病做斗争的信心和勇气,配合各种治疗护理,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②细心倾听、耐心诱导,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关键:每个人的心理活动与外部行动基本上是一致的,人的思想,感情和态度的如何可以在人的面部表情及眼神中体现出来,所以在倾听患者诉说时,护士不应只听语句,还应注意其说话的声调,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做一个有效的倾听者,为患者创造一个接受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以得到患者的信赖和尊重。③态度热情、语言和蔼,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前提:护理职业道德的突出特点是利他精神,是把患者的生命和痛苦看的高于一切,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当患者入院后,由于疾病的折磨、环境的陌生,加之目睹一些危重患者的痛苦症状,会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

此时护理人员一定要态度热情、语言和蔼,要善于运用体贴安慰的语言,介绍自我、以及医院的环境设施,用清晰明确的语言、温和的语气与患者沟通,同时做好卫生宣教工作,沟通过程中避免用粗俗和过于专业化的词语,尽量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讨论正确评估患者的心理需要,充当患者的咨询人:有研究表明[1],护患关系是一个关爱的过程,涉及价值观、目的、知识义务和行动。心理护理没有统一的模式,护士应当根据患者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心理状态,针对不同的个体,了解影响护患沟通的主要原因,让患者接受和信任自己,顺利进入咨询人的角色。还应该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并在患者最需要关心帮助的问题上给予正确有效的护理。

心理护理范文篇6

1.资料与方法

2011年4~10月收治通过检查,以头位能够分娩的初产妇40例,实施心理护理鼓励方法,帮助分娩。方法:在分娩过程中为产妇营造温馨而轻松的分娩环境,运用语言安慰、精神鼓励等方法对产妇进行心理护理,为其消除思想顾虑和紧张、恐惧心理,配合医护人员操作,顺利完成分娩过程。①创造温馨而轻松的待产环境,实施人性化护理,不限制产妇自由活动,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静脉用药和检查,指导产妇适当活动。②在产妇分娩的全过程中都由一位富有爱心、态度和蔼、善解人意、精通妇产科知识的医护人员陪伴在产妇身边,充当导乐。这位医护人员在整个产程中给产妇以持续的生理、心理及感情上的支持,了解产妇的心理状态,向产妇介绍分娩知识,回答产妇及家属提出的各种问题,讲解分娩的生理过程,为产妇进行心理疏导,让产妇树立信心,消除顾虑及恐惧,降低疼痛的感觉,帮助产妇度过生产难关。③可让丈夫陪伴,指导其丈夫给予帮助,如进行肌肤接触,抚摸额头,轻握双手,按摩腰骶部,说鼓励性语言,在情感上给予支持,减少心理负担。④劝导产妇少量多次进高热量、易消化饮食,给予充足的能量供应,保证分娩时有充沛的精力和体力。⑤产程中指导产妇正确运用腹压。随着宫缩的加强,如排便样向会阴部屏气,宫缩间歇时全身肌肉放松,充分休息,下一次宫缩时再采取同样的方法。

2.结果

40例产妇中,顺产34例,剖宫产6例。通过对40例产妇实施产前心理护理,其焦虑、抑郁及选择剖宫产率均低于常态值,对自然分娩自信心提高。证明通过对初产妇实施心理护理及分娩教育,可以减轻孕妇紧张、焦虑和抑郁情绪,增强其对自然分娩的自信心,促进孕产妇身心健康,有效降低剖宫产率,提高顺产分娩率,提高产科质量。

3.讨论

临床观察和研究表明,实施心理护理有利于缓解产妇产时疼痛。产妇在临产前的疼痛、焦虑及压力,会引起肾上腺素大量分泌,因而降低子宫血流量及子宫收缩的效能,致使产程延长。因阵痛、焦虑会产生呼吸急促,造成过度换气,使母亲体内的二氧化碳减低,造成子宫血管收缩,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若给产妇适当的心理安慰,可使疼痛减轻,对母亲及胎儿都有好处。

心理护理范文篇7

1临床资料

2011年1—6月入住ICU患者,排除意识不清的患者情况,共对636例清醒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年龄在1~94岁,其中男性患者356例,女性患者280例;手术患者530例,内科患者106例;死亡0例。

2方法

2.1心理护理评估

入住ICU的清醒患者,在护理服务中由管床护士对其进行心理状态评估,判断其心理状态,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措施落实后进行效果评价,护士长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患者转科后由护理部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

2.2进入ICU后患者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2.2.1对ICU环境陌生和不适应。在ICU内,患者身心的痛苦容易造成睡眠障碍,加上患者整天看到的是密集的监护和仪器设备,各种监测信号,昼夜不灭的灯光及忙碌的医务人员的身影,这些紧张的氛围可造成患者视觉负荷加重[;各种噪音,如呼吸机、监护仪、微量泵等的报警声,医务人员走路声、关门声、说话声均引起患者听觉负荷。正常的生物规律被扰乱。

2.2.2疾病本身带来的威胁感。患者由于病情危重,随时面临生命危险,其心理反应极其复杂。如各种大手术后难以忍受的疼痛,高热伴寒战,缺氧而致的呼吸困难等,给患者带来严重的不适及痛苦,尤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持续剧痛而产生的濒死感,更会使患者感到恐惧不安;看到其他患者被抢救的场面,联想到自身的病情,从而产生对预后的悲哀及死亡的恐惧感。

2.2.3有创治疗及监测引起的焦虑感。在ICU由于病情及治疗的需要,有创治疗及监测是常用的措施,如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内置套管机械通气、气管内吸痰、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动、静脉置管测压,腹腔、胸腔或脑室引流等,这些措施直接介入患者的生命器官,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引起了患者的焦虑与恐惧。

2.2.4抑郁的心境。ICU患者抑郁的心境主要来于:患者病情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家属不能陪在身边而产生的孤独与苦闷;因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造成语言交流障碍,无法表达需求;因病情或治疗监测而使患者活动受限,处于绝对卧床状态;ICU住院费用高,患者担心造成家庭负担。这些因素影响患者主动与医务人员沟通,使之失去了治疗的信心。

2.3针对基层ICU患者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相应护理

2.3.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首先要取得其好感和信任。因此,管床护士从患者进入ICU起,就要以主动热情、和蔼可亲的态度去迎接他,用娴熟的技术、丰富的临床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素质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安慰,从而让其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当患者发病突然进入到一个陌生环境时,易产生孤独和恐惧心理。管床护士应主动、热情的介绍住院环境、探视制度、主管医生等。一句“您好!我是您的管床护士,您觉得哪里不舒服请随时告诉我,我会尽量帮您解决”,缓解了患者孤独和恐惧的心理。“您觉得气不够是吗?不要紧张,我们将用机器来帮助您呼吸,请放心,只要您配合好,您就不会觉得气不够了”,患者对医务人员有了好感和信任,才能配合进行治疗与护理。

2.3.2加强护患沟通。护患关系是优质护理服务的基础,心理护理是重要的保证。护士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文化层次、社会背景的不同,选择合适的交流方式,及时解决患者表达的意图,减轻患者恐惧的心理。护士要理解患者的手势、眼神、表情及语言的表达,切忌只注意监护仪器而忽视了患者的体验。对于语言障碍患者,护士更应显示爱心和耐心,教会患者用手势、眼神、书面或形体语言来表达信息。对神志清醒,但讲不出话来的患者,如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要握住患者的手,告诉他让他放心,医务人员会关心他、重视他、抢救他,使他早日康复,或用纸笔书写的方式进行交流,了解患者的精神负担。我院多数全身麻醉手术后患者进入ICU复苏,在患者即将苏醒的一瞬间,由于气管插管带来鼻腔或口腔异物感,加上导管对咽喉黏膜的刺激和局部压迫,患者的第一反应就是拔掉气管插管。为了防止意外拔管而增加患者的痛苦,护士除了对患者进行肢体约束外,更重要的是进行有效的沟通。在患者出现咳嗽反射时,及时给予解释和安慰,告诉他:“阿姨,您好!您醒了吗?您的手术很成功,现在停机拔管观察,您感觉呼吸顺畅吗?请您用力捏住我的手,好,很好,请放松,一会儿医生来看您,如果您的情况可以停机拔管,我们会给您停机拔管的,希望您理解并配合,千万不能自行拔管,好吗?”通过沟通,患者会理解并配合。

2.3.3人性化护理。在ICU的患者病情危重,躯体活动受各种导线及管道的限制,生活不能自理,产生自卑心理。要尊重患者,在进行任何治疗和护理操作,如:为患者进行会阴抹洗、床上擦浴、处理大小便、行肌肉注射、导尿术、体格检查等,均应用床帘遮挡,减少暴露部位。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还可以为患者准备报纸、书籍、杂志,允许患者听收音机,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减少精神心理压力[2]。情绪激动的患者要求见家属时,不要受探视制度的限制,应想办法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以控制患者的情绪。因为IC耵封闭的环境,以及光线的作用,入住ICU的患者通常难分日夜[3],白天一声“早上好”,让患者知道新的一天开始了,夜晚,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把灯关少了,一句“好好睡吧”让患者明白黑夜已经到了。

2.3.4注重患者的权益,做好解释工作。为患者进行各种处置前,均向患者解释,以取得患者的支持与配合。如:为患者翻身、叩背排痰前,如果不做解释,患者会误认为护士打他。进行有创治疗时,管床护士守护在患者身边,握住他的手,安抚他,给他力量,以稳定患者的情绪。

心理护理范文篇8

1临床常见心理问题

1.1抑郁

抑郁是一种闷闷不乐、忧愁压抑的消极心情。它主要是由现实丧失或预期丧失引起的。因为疾病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件不愉快的事,多少都伴随着丧失,所以多数病人都会产生轻重不同的抑郁情绪。不过,病人抑郁情绪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有的故作姿态、极力掩饰;有的少言寡语,对外界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有的饮泣不语或哭叫连天;还有的自暴自弃,放弃治疗,甚至出现轻生的念头。

1.2焦虑

任何人在一生当中都难免因故焦虑。病人患病,当然更避免不了焦虑情绪。焦虑乃是一个人感受到威胁而产生的恐惧和忧郁。这种威胁主要分两大类:一是躯体的完整性受到威胁,一是个性受到威胁。对病人生理及心理上的威胁往往是统一的,而且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病人在生理与心理再度达到安全稳定为止。

1.3怀疑

病人的怀疑大都是一种自我消极暗示,由于缺乏根据,常影响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判断。患病后常变得异常敏感,听到别人低声细语,就以为是在说自己的病情严重或无法救治。对别人的好言相劝半信半疑,甚至曲解原意,疑虑重重,担心误诊。怕吃错了药、打错了针。有的凭自己一知半解的医学和药理知识。推断药物,推断预后。害怕药物的副作用。担心偶尔的医疗差错或意外不幸降落在自己身上。身体某部位稍有异常感觉,便乱作猜测。如果严重偏执。甚至出现病理性的妄想。

1.4孤独感

病人住院后。离开了家庭和工作单位。周围接触的都是陌生人。医生只在每天查房时和病人说几句话,护士定时打针送药,交谈机会也较少。这样很容易产生孤独感。因此。在他们住进病室的第一天时常有度日如年之感。他们希望尽快熟悉环境。希望尽快结识病友,还希望亲友的陪伴。长期住院的病人由于感到生活无聊,乏味。希望病友之间多交谈.希望有适当的文化娱乐活动以活跃病房生活。

2心理护理

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要心中有数,对症下药。掌握病人的基本情况,如工作、爱好、性格、家庭经济情况、婚姻情况、病况及病史;采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办法。用高质量的护理工作,来做病人的心理护理。要时刻注意病人的心理变化,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把病人当亲人。对年长的病人象女儿一样孝顺;对同辈的病人象姐妹一样热心;对小病人象母亲一样精心。使病人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安全感和亲切感。

2.1给患者以安慰,体谅病人的心情,对其急躁的情绪给予安慰.配合医生的治疗。例如,患者,男,57岁,因脑梗塞入院,当时语言不清,以运动性失语为主。病人怕成为永久性失语而心情焦急。当护士和他谈话时。越是着急越是一个字也说不出来,急得痛哭流涕。针对这一心理,我们鼓励他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有计划的每天一边药物治疗一边做心理护理,陪他慢慢讲话。并与前几天对比,夸他讲话能力有进步。这样几天下来病人的语言能力就有了明显的好转,第2周他的语言能力就基本恢复了。

2.2做好家属工作既做病人的思想工作。又做家属的思想工作。例如,患者,男,60岁。丧偶。以脑梗塞、左侧肢体瘫痪而入院。入院时病人处于昏迷状态。经治疗神志清醒后表现为心情急躁,大声顶撞护士,甚至拒绝医疗护理,不吃不喝,我们分析病人的心理是为自己的肢体瘫痪而焦急,怕将来得不到儿女的体贴照顾而担心。针对这一心理活动我们向患者介绍了本病的发病机理和转归,讲明有一部分人经治疗后能够达到生活自理。但需要病人的积极配合。同时我们在每次给病人做护理时都示教他儿子,他儿子在我们的帮助下给病人翻身、按摩患肢等做的都十分到位,病人感到亲切温暖,打消了儿子不能做好护理的担心,积极配合治疗,住院5周就基本康复出院。

2.3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深入心理沟通良好的护患关系本身就具有治疗意义。多与病人交谈.了解其心理状态,以优良的态度、娴热的技术,赢得病人的信赖,使他们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对患者要高度负责,处处为其着想,各种操作果断、利索,如遇紧急情况要沉着、冷静,言行上表示信心,丝毫不能流露出不利于病情的言语和表情。同时应言语亲切、态度和蔼。使其感到自己的活动是在护士的临护下进行的,绝对安全。

心理护理范文篇9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心理护理;康复

突发性耳聋亦称突聋,是指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1~2天内听力减退,甚至发展到严重的耳聋。其致病原因目前尚不清,可能与内耳微循环障碍、病毒感染、变态反应、听神经炎、自身免疫、代谢紊乱及内耳压力突变有关。突发性耳聋发病率为5/10万~20/10万,多为单耳患病,双耳患病占7%~10%,双耳同时发病占0.2%~2%,目前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1]。突聋给患者造成了生活上及心理上的不便和痛苦。1998~2005年在对117例突聋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缩短了治愈时间。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17例,为我院1998~2005年的住院突聋患者,其中男66例,单耳聋62例,双耳聋4例,年龄30~58岁,平均44岁;女51例,单耳聋48例,双耳聋3例,年龄29~49岁,平均38岁。在药物及高压氧治疗同时,对其加强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

1.2方法首先了解患者发病的诱因及患者对自己病情的认知情况,向患者讲解耳的解剖特点、功能、疾病的转归和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使患者了解此病的预后情况,从而初步解除心理上的负担。

1.2.1心理支持及指导突聋患者平均年龄35~46岁,这个年龄段的人都存在着社会、家庭、工作等方面的压力,受到工作紧张、生活节奏以及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护理人员应因人施护,注意与患者的非语言交流。心理学家指出:信息交流=7%语言+38%语调+55%面部表情[2]。护理人员要注意自己语言的整体效果。与突聋患者交流时注意力集中、态度诚恳,并不时加以点头及手势,以增添语言的力度,使患者消除不信任感及消极心理。经常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整体情况,长期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及情绪调节能力。给予一定的心理支持及指导,解除患者的身心痛苦,使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促其早日康复。

117例患者中,有78例患者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给予突聋伴高血压患者合理药物指导及心理护理,休息、劳逸结合;病室内保持安静;加强心理护理,避免一切可使患者情绪激动的不良刺激;遵医嘱给予各类降压药物、监测血压、密切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应用扩血管药物告诫患者起卧和各种活动动作要缓慢,保障患者安全。突聋伴糖尿病患者按医嘱规定的治疗,按时就餐,按时准确给药,注意观察疗效及副作用;认真做好健康教育,使患者基本了解糖尿病的有关知识,自觉配合治疗,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

1.2.2饮食指导对于突聋患者,饮食很重要,做到饮食规律,且以清洁、易消化、少油腻为基本原则,增加纤维的摄入,保持大便通畅。

1.2.3行高压氧治疗前的护理交待患者应穿棉质的内衣、内裤、外衣、外裤,避免穿化纤及腈纶质量的衣裤,减少静电的产生,防止在高压氧治疗时发生爆炸,降低危险的发生。

1.2.4出院指导详细交待出院注意事项,患者认为住院期间应用药物治疗后,病情得到治愈、好转,出院后不注意按时服药、休息、饮食、受凉、劳累等都会影响疾病的恢复及转归,导致复发。患者出院后1周后随访,了解患者的情况给予一定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指导,促使其早日康复。

1.3结果本组117例突聋患者,经药物及高压氧常规治疗,同时对其加强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后,出院之前复查电测听,42例恢复至正常,40例患者听力部分恢复,35例听力无改变,治愈率35.9%,好转率34.2%,无效率29.9%。较1998年之前的突聋患者,治愈率及好转率提高了约5%,缩短了治疗疗程,对促进本病患者的痊愈起到很大的作用。

2讨论

现代医学已进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心理学不但使医务人员在许多疾病的病因、病理方面有了新的认识,更使其在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上取得了有益于人类自身的进展[3]。面对突发性应激事件,人们一般会出现“惊吓-否认-侵入-不断修正-结束”这样一个典型的心理反应过程,但当突发事件超过患者心理承受的极限或心理反应过于强烈,就会出现生理和精神上的病理性变化[4]。因此,每位医务人员都应学习和应用心理学的知识治疗和护理患者,帮助其解决紧张心理,解除患者身心的痛苦,促其全面康复,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护理时应注意:(1)语言规范,尊称患者姓名,查房时向患者问好,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做到请字开头,谢字结尾;(2)表情规范,面带笑容,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及良好的沟通技巧,接待患者及做各项护理操作时,语言、语气、语调恰当,善于与患者沟通,使患者感到亲切友善;(3)仪表规范,形象端庄大方,衣帽整洁,戴工作牌,坚守岗位;(4)行为规范,经常巡视病房,护理工作做在前,及时更换输液,降低病房噪音,接听呼叫器及时,主动协助患者日常活动[5]。为患者提供便捷、舒适、全程、全方位服务,营造一种充满人性、人情味的,以关心患者、尊重患者,以患者利益和需要为中心的人文环境[6]。

【参考文献】

1姜泗长,顾瑞,王正敏.耳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36.

2杜鹏.ICU综合征的防治与护理.解放军护理杂志,2002,19(1):27-29.

3杨瑞,李亚洁.创伤病人的心理学效应及心理护理.护理研究,2004,18(7):577-579.

4StroebeM,SchutH,FinkenauerC.Thetraumatizationofgrief?Aconceptualframeworkforunderstandingthetrauma-bereavementinterface.JPsychiatryRelatSci,2001,38(3):185-201.

心理护理范文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研究资料。选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我方医院收治的84例四肢骨折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84例患者均分为两组。观察组42例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对照组42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对。其中观察组患者42例中包括男23例,女19例,患者中年龄最小的21.4岁,年龄最大的75.5岁,平均年龄(49.45±6.87)岁。对照组42例患者中年龄最小的28.7岁,年龄最大的74.1岁,包括男24例,女18例,平均年龄(49.79±6.6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42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干预。主要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环境护理以及关注患者病情等。观察组42例患者在此基础上应用心理护理措施。首先成立心理护理小组,使护理人员加强人文科学、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为更好的实行心理护理以及采取科学的止痛方式提供依据。首先应对患者的疼痛耐受能力进行全面的了解。对患者进行认知护理,教会患者主动表达自身的疼痛感,以便于临床为患者提供镇痛措施。护理人员应将镇痛知识作为心理支持的内容之一,告知患者四肢骨折引起疼痛是必然的,让患者不要过多焦虑,避免患者情绪上波动加剧疼痛,给予患者心理支持,采用直接沟通交流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心理引导,让患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将可以降低疼痛感的方法教导给患者,在护理中告知患者疼痛是可以控制并且耐受能力是可以提升的。对患者采取行为支持的心理护理方式,为患者播放轻松柔美的音乐,以古典、轻音乐为主,舒缓患者紧张的情绪,指导患者选择舒适的体位进行休息,在柔美的音乐中放松全身肌肉,制定调节疼痛的实际行为,为患者进行行为指导,具体包括利用规律的呼吸缓解患者疼痛感,柔美的音乐可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如患者疼痛程度较高,在麻醉医师指导下使用相关的镇痛剂依照疼痛评估等级进行镇痛。1.3观察指标。统计两组患者疼痛程度,依据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对两组84例患者的疼痛度进行评分,并采用调查问券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分。采用百分制。1.4统计学方法。将84例患者的研究数据统一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两组之间的计量资料如两组的护理满意评分、疼痛模拟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差异性并以(x±s)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84例患者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42例患者疼痛评分、护理满意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疼痛评分,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由于我国交通运输、建筑业的发达,加之人们出行方式的变化,意外造成的四肢骨折发生率越来越高,其伴随着剧烈的生理疼痛,对患者的心理方面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加之环境因素中的光源、噪音等会使不良心理活动加剧,情绪上的波动又促使神经元传达信号,使多巴胺和单胺类等神经调节机制过度表达,加剧患者的疼痛[3]。临床多通过给予患者常规护理,但不能有效消除患者疼痛感。心理护理是依据循证医学的方法建立起对急性疼痛控制的手段,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沟通加深,能更好的为患者心理状况的疏解,通过对患者病情监测,可通过心理护理中的行为支持、心理支持以及认知护理等,加强心理护理的主导作用。本次研究通过采用心理护理,观察组的42例患者疼痛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这进一步说明了心理护理有利于促进患者早日与康复。

综上所述,采用心理护理有利于使患者康复日程缩短,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为医院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丽,孙常磊.探讨综合心理护理对强制性脊柱炎患者的焦虑及抑郁评分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7):260-262.

[2]甘秋华.早期中医特色护理干预对脊柱手术患者术后腹胀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7):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