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环境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16:42:32

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范文篇1

一、办公室桌面环境

办公室的桌椅及其他办公设施,都需要保持干净、整洁、井井有条。心理状态的好坏,一定程序上会从办公桌椅或其他方面体现出来。

从办公桌的状态可以看到当事人的状态,会整理自己桌面的人,工作起来肯定也是干净爽快。他们为了更有效的完成工作,桌面上只摆放目前正在进行的工作资料;在休息前应做好下一项工作的准备;因为用餐或去洗手间暂时离开座位时,应将文件覆盖起来;下班后的桌面上只能摆放计算机,而文件或是资料应该收放在抽屉或文件柜中。

随着办公室改革的推进,有的公司已废弃掉了个人的专用办公桌,而是用共享的大型办公桌,为了下一个使用者,对共享的办公桌应更加爱惜。

二、办公室心理环境

“硬件”环境的改善仅仅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个方面,而更为重要的往往是“软件”条件,即办公室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这个观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白领”们所接受。

在日常工作中,人际关系是否融洽非常重要。互相之间以微笑的表情体现友好热情与温暖,以健康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就会和谐相处。工作人员在言谈举止、衣着打扮、表情动作的流露中,都可以体现出是否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总之,办公室内的软件建设是需要在心理卫生方面下一番功夫的。因为“精神污染”会涣散人们工作的积极性,乃至影响工作效率、工作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说要比大气、水质、噪声的污染更为严重。

在办公室内需要不断提高心理卫生水平,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试试:

心理环境范文篇2

一、办公室桌面环境

办公室的桌椅及其他办公设施,都需要保持干净、整洁、井井有条。心理状态的好坏,一定程序上会从办公桌椅或其他方面体现出来。

从办公桌的状态可以看到当事人的状态,会整理自己桌面的人,工作起来肯定也是干净爽快。他们为了更有效的完成工作,桌面上只摆放目前正在进行的工作资料;在休息前应做好下一项工作的准备;因为用餐或去洗手间暂时离开座位时,应将文件覆盖起来;下班后的桌面上只能摆放计算机,而文件或是资料应该收放在抽屉或文件柜中。

随着办公室改革的推进,有的公司已废弃掉了个人的专用办公桌,而是用共享的大型办公桌,为了下一个使用者,对共享的办公桌应更加爱惜。

二、办公室心理环境

“硬件”环境的改善仅仅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个方面,而更为重要的往往是“软件”条件,即办公室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这个观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白领”们所接受。

在日常工作中,人际关系是否融洽非常重要。互相之间以微笑的表情体现友好热情与温暖,以健康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就会和谐相处。工作人员在言谈举止、衣着打扮、表情动作的流露中,都可以体现出是否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总之,办公室内的软件建设是需要在心理卫生方面下一番功夫的。因为“精神污染”会涣散人们工作的积极性,乃至影响工作效率、工作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说要比大气、水质、噪声的污染更为严重。

在办公室内需要不断提高心理卫生水平,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试试:

心理环境范文篇3

一、办公室桌面环境

办公室的桌椅及其他办公设施,都需要保持干净、整洁、井井有条。心理状态的好坏,一定程序上会从办公桌椅或其他方面体现出来。

从办公桌的状态可以看到当事人的状态,会整理自己桌面的人,工作起来肯定也是干净爽快。他们为了更有效的完成工作,桌面上只摆放目前正在进行的工作资料;在休息前应做好下一项工作的预备;因为用餐或去洗手间暂时离开座位时,应将文件覆盖起来;下班后的桌面上只能摆放计算机,而文件或是资料应该收放在抽屉或文件柜中。

随着办公室改革的推进,有的公司已废弃掉了个人的专用办公桌,而是用共享的大型办公桌,为了下一个使用者,对共享的办公桌应更加爱惜。

二、办公室心理环境

“硬件”环境的改善仅仅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个方面,而更为重要的往往是“软件”条件,即办公室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这个观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白领”们所接受。

在日常工作中,人际关系是否融洽非常重要。互相之间以微笑的表情体现友好热情与暖和,以健康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就会和谐相处。工作人员在言谈举止、衣着妆扮、表情动作的流露中,都可以体现出是否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总之,办公室内的软件建设是需要在心理卫生方面下一番功夫的。因为“精神污染”会涣散人们工作的积极性,乃至影响工作效率、工作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说要比大气、水质、噪声的污染更为严重。

在办公室内需要不断提高心理卫生水平,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试试:

心理环境范文篇4

一、办公室桌面环境

办公室的桌椅及其他办公设施,都需要保持干净、整洁、井井有条。心理状态的好坏,一定程序上会从办公桌椅或其他方面体现出来。

从办公桌的状态可以看到当事人的状态,会整理自己桌面的人,工作起来肯定也是干净爽快。他们为了更有效的完成工作,桌面上只摆放目前正在进行的工作资料;在休息前应做好下一项工作的预备;因为用餐或去洗手间暂时离开座位时,应将文件覆盖起来;下班后的桌面上只能摆放计算机,而文件或是资料应该收放在抽屉或文件柜中。

随着办公室改革的推进,有的公司已废弃掉了个人的专用办公桌,而是用共享的大型办公桌,为了下一个使用者,对共享的办公桌应更加爱惜。

二、办公室心理环境

“硬件”环境的改善仅仅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个方面,而更为重要的往往是“软件”条件,即办公室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这个观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白领”们所接受。

在日常工作中,人际关系是否融洽非常重要。互相之间以微笑的表情体现友好热情与暖和,以健康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就会和谐相处。工作人员在言谈举止、衣着妆扮、表情动作的流露中,都可以体现出是否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总之,办公室内的软件建设是需要在心理卫生方面下一番功夫的。因为“精神污染”会涣散人们工作的积极性,乃至影响工作效率、工作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说要比大气、水质、噪声的污染更为严重。

在办公室内需要不断提高心理卫生水平,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试试:

心理环境范文篇5

一、教师必须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

课堂心理环境诚然是课堂中所具有的,但不是在课堂教学的四十多分钟就能营造好的。“功夫在诗外。”我们应该看到,影响课堂环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课堂之内的各种因素,而且有课堂之外的各种因素。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教师是特定范围内的一种公众人物,必须具有良好的形象才能被大众(学生)所接受。从教育学的视角来看,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以自己的气质来熏陶学生的气质、以自己的灵魂来塑造学生的灵魂。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教师的形象和人格力量都是首要的教育资源。因此,每一名教师都有必要不断雕琢自己的个人形象。根据笔者个人的体会,塑造好教师个人形象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1.教师应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最优秀的教师当然应该具有最高尚的品德。但是,坦率地说,在目前社会这个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完全不为名利所动而舍己奉献的人毕竟只是少数。但作为一个优秀教师,至少应当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恪守教师职业道德。如果你因违法而进过看守所,那么,无论你的课上得多好,你都会为学生所不耻。当然,如果你嗜赌成性、或者见危不救、或者滥收费用、或者斤斤计较……,那你的形象也绝对好不到哪里去。

2.教师应具有爱心

具有爱心是东西方文化共同推崇的品格。孔子云:“仁者爱人”;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佛家要求出家人“以慈悲为本”;西方思想亦倡导人们具有“博爱”之心。尽管这些思想之间存在一些差异,但是,作为高尚的人,应该具有爱心,则是它们共同的理念。

师爱能使教师的形象变得崇高。这个世界变化很快,作为教师,尽管我们兢兢业业地工作着,但部分学生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还是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有时候会使我们极端愤怒,有时候则使我们感到不知所措。这时候,我们不妨问问自己:如果这些问题出在我自己的亲生孩子身上,我该怎么办?按照这样思考以后得出的结论去做,至少我们在出发点上便没有错误了,即使在处理方式上出现错误,家长和社会也肯定能原谅我们。因为我们确实是问心无愧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的师爱是要爱那些个性、品德或成绩具有缺陷的孩子。因为,聪明、活泼、听话的孩子人人都会去爱,教师去爱他们是理所当然的。所以说,一个教师,如果只爱这些“好”孩子,就说明这个教师的爱还只是停留在一般人爱的水平上。而接受能力弱、个性或习惯不太好的孩子是一般的人所不爱的,真正需要爱的正是这些人,教师对他们的发自内心的爱才是真正的师爱。

3.教师应具有高超的学识水平和能力

精通自己的专业是教师个人形象中最基本的一个方面。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得有一桶水。”现在我们又说:“要使学生得到一杯水,教师自己就得是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作为高中政治教师,既要能深入浅出地剖析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并熟练地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又得熟悉经常发生的时事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高考要求,而且还得对政治的相关学科广泛涉猎、深入研究,系统掌握中学政治课所涉及的内容体系及其最新发展动态。在教学中高屋建瓴、成竹在胸,能结合国际国内最新形势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创造性地实施课程。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还必须熟练地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并能用之于实践。这不仅要求我们认真学习相关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而且要求我们善于向我们周围的各位同仁学习,不拘一家地博采众长,尤其是要借鉴一些名优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专业水平不够的教师是很被学生看不起的。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就曾调侃过:“西洋人瞧不起东方人,富人瞧不起穷人……全没有学生瞧不起先生那样厉害。”

4.教师应具有幽默感

课堂中不能没有笑声。滑稽和搞笑固然能调节气氛,而幽默却更具魅力,更受欢迎,因为它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而且,幽默以通达、宽容等高雅的生活态度为基础,所以它的魅力几乎是无法抗拒的。一个教师如果充满着幽默感,其谈吐自然庄谐并陈、雅俗共享,从这样的教师身上,学生不仅能够体验到宽松愉悦的心理态度,在轻松之中进行深刻的思索,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而且能够潜移默化地学习到超脱的人生态度和宽广的处世胸怀,这绝不是一时一地的所得,而是受益终生的美事。

教师良好的个人形象和人格魅力当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塑造和形成的,这要求教师长时期坚持不懈地律己修身,精益求精地钻研专业知识,朝着“德艺双馨”的目标锲而不舍地努力,以使自己的个人形象和人格修养日臻完善。

二、教师必须正确处理和学生的关系

1.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教师的牌位是和“天、地、君、亲”一同挂在神龛上面接受膜拜的。受这种文化的影响,广大教师都觉得师道尊严不可侵犯。其实,强调教师的人格尊严不可侵犯,并不是什么错误,但问题是,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师的尊严强调得有些过分,而对学生的权利关注得却还不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关于教学过程的内容中明确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上述内容中,“积极互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尊重学生的人格”等提法都要求我们树立民主、平等的学生观。无论是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中还是在课外的师生交往中,我们都应当更加尊重学生,把学生摆在一个与我们更加平等的地位,积极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不但要把自己视为学生的长辈,更应当把自己视为学生的朋友。要坚决拒绝高高在上,让学生敬而远之的做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的最基本的条件。

2.全方位地关怀学生,建立亲密的师生感情

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真挚深厚的师生情感,是开启学生智力和美好心灵的钥匙,是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动力,更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教学活动温馨亲切,生机盎然。这时,教师的一抹和霭的微笑,一个期待的眼神,一句赞扬的话语,都会使学生感到如沐春风,使他们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油然而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高中学生年近十七八岁,正是学习知识、学会做人的关键时期。同时他们又正值青春发育期,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如与同学、老师和家长的关系,生理上、心理上、情感上的困扰等等,而人格的逐渐独立和“面子”观念又使他们不愿将这些问题坦露出来。这就很容易导致他们心理失衡,从而影响身心健康和学习效果,甚至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因此,真诚地关注学生,在和他们的交往中巧妙而正确地引导他们对各种矛盾勇敢地正视、积极地化解,减轻自身的心理压力,保持平衡、健康的心态,既是作为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建立亲密的师生感情的良好契机。

当然,作为政治教师,我们本来就忙,而且,由于政治课课时较少,因而与学生接触的机会也不是很多,所以有很多政治教师觉得没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学生。其实,只要我们下定了决心,就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譬如,我总是在上课前提进入教室,充分利用政治课课前的十分钟,与学生们说说话,聊聊天,关系就融洽了不少。还有,课堂上我一有时间就拿着座次表,设法记住几个学生的名字,以后能够被我叫出名字的学生都特别高兴(因为通常只有班主任才能叫出他们的名字),与我之间的距离又拉近了很多。

三、教师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时必须同时考虑到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气氛中进行的,这种气氛尽管看不见摸不着,但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笔者在一次听课活动中曾见过这样一幕:一个化学教师在有两百多名教师听课的情况下给一个班的学生上公开课,首先作了一个演示实验,然后叫一个座在前排的学生简单描述实验现象,这个学生竟然说不出来。可见紧张的心情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之大,也可见营造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对提高教学效率是多么重要。

那么,怎样才能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心理环境呢?

1.加强与学生的课外交流,将教学环节适当向课外延伸

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心理环境首先得精心备课。但是,备课绝不仅仅是钻研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还包括充分了解学生方面的情况:学生的学业基础、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和政治学科在学生思想中所占有的位置;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兴趣爱好、知识接受能力;学生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及心理特点等等。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才能恰当选择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在课外常与学生交流,也有利于将学生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感开发成新的课程资源。

2.在引入新课上很下功夫:激发兴趣,巧设悬念,营造积极思考的课堂气氛

我们在观看电影、电视时不难发现:凡是精彩的电影、电视剧和文艺晚会,其开头一般都是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的好坏,往往与教学环节中的新课引入关系密切。一个好的课堂引入,将会使教学活动事半功倍。

学生的学习愿望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激发兴趣,巧设悬念能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高中政治课方面的知识,大千世界中举目皆是,只是学生往往留心不够,一旦被教师点化出来,往往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所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好情景,不着痕迹地将学生引入到对新课的学习中来。

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编写了新的高中政治教材,新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背景材料和供学生探究的问题,教师完全可以不拘泥于课本,结合实际情况对这些问题加以适当的改造,作为引入新课之用。

3.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关于教学过程的内容中明确规定:“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采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在政治课教学中,我总是尽可能地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呈现出教学内容,从一些优秀的电视节目中摄取一些很有价值的素材,借助于画面和音响给学生造成强烈的感官冲击,使得课堂气氛更为热烈,使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和记忆更加深刻。

4.设计难度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争论和探究,营造活跃而又有趣的课堂探究气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关于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明确规定:“……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欲罢不能”地自主探究。

心理环境范文篇6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社区活动中心;规划设计

1基于环境心理学的社区活动中心设计需求

所谓的环境心理学主要是环境、建筑、使用者之间的联系。社区活动中心主要是在建筑综合体范围以内,包括周围子建筑的空间和形态、景观、庭院、广场、停车场等能够提供人们活动的空间环境。主要具备以下功能:休闲娱乐、交通、社会交往、文化传播。社区活动中心主要的使用人群为老人和儿童,因此在对其进行规划和设计时,主要应考虑到老人和儿童群体的需求,在满足该条件的基础上,再满足其他人群的需求。1.1归属感需求。归属感主要是使用者对自身所处环境地位的一种确认,是由人寻求安全庇护的本能所决定的,因此在社区活动中心的设计中,应满足人们对归属感的要求,以此来提升向心性。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尤其是在大城市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社会中心建设更应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来满足人们的基本户外需求,并且提供一些衍生功能。例如,节假日的庆祝、饭后休闲、广场舞比赛等,使人们能够相约在一起,共度美好的休闲时光。1.2舒适感需求。从广义上来看,舒适感主要体现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阳光充足、绿化宜人、设施齐全将会给人心理上带来舒适感。首先,在建筑颜色设计上,绿色和蓝色这种冷色调能够起到镇定安神的作用,使较为疲惫的大脑机能得到有效的调节,缓解紧张情绪;黄色粉色等暖色调能够带给人舒适和温暖,良好的颜色设计能够有效增强社会活动中心给人的舒适感;其次,在噪音方面。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将所有不想听到的声音都称之为噪音,噪音将在很大程度上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引发情绪变化、易怒、恶心等症状[1]。1.3公共性与私密性需求。社区活动中心作为一种公共空间,主要功能体现在人际交往方面,促进彼此信息、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沟通,美国心理学家弗斯汀格曾经提出,人机交往需要满足个人心理与信息传递的需求,在空间环境中的体现主要在公共性方面。另外,每个人都有独立和隐匿的一面,当人们需要自我评判、自我实现、自我认知时需要空间环境具有一定的私密性,使人具有主体感能够按照个人意愿支配空间,个人情绪和情感能够得到放松。这将要求社区活动中心的构建需要注重过渡空间、交往空间的设计,使人们的心理需求都能够得到充分满足。

2基于环境心理学的社区活动空间规划设计

2.1外部空间的构建。对于大规模的社区活动中心的规划和设计来说,为了充分满足基本功能需求,为老人和儿童的使用提供保障,应将建筑群的大小进行合理的设计,使空间能够与人体尺度相接近,以此来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因此,在外部空间的营造方面,可以采用重叠和渗透的方式,将一系列狭小的空间串联起来。例如,喷泉区的面积较大,可以在中间设置多个栈道分隔开来,使场地被划分成多个均匀的小场地,不同景观的中间又设置多个景观节点,在保障原本功能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使交通变得更加便利,空间设计的亲和力更强,更容易获得使用者的认可和青睐。2.2利用植被限定空间。在社区活动中心的规划中,应将场地中具备的植被进行充分的利用,使社区场地中高低错落的植物类型成为得天独厚的条件。根据实际的设计需求新加入一些植物或者对原本拥有的植物进行修正,也能够营造出不一样的景观层次。大量绿化植物的应用能够使社区活动中心的气候得到有效的调整,为使用者提供休闲、放松的娱乐活动场所。在景观设计和植物类型的选择方面,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中产生的心理需求也不尽相同,例如在广场附近人们通常渴望看到一片花坛,并且呈现出一定的规律,这时设计师便可以将观赏菊花、月季花、孔雀草等放置到广场标志性建筑物的周围,并且在四周种植一些乔木、绿篱等,形成较为隐蔽的树下空间,设置成排的座椅供使用者休息。而在喷泉区则不同,喷泉区具有较强的大自然气息,人们更喜欢拥有一些游园娱乐方面的设施,因此该区域选择的植被类型其色彩应较为艳丽,可以利用灌木进行布置,给人一种穿行于林间之感,而远处的乔木又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为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带来山间田野般的感觉,满足其体验野趣的心理需求[2]。2.3特定场景的营造。目前大部分的社区活动中心设计均注重基本功能的实现和结构上的构建,而忽视了设计成品中所体现出的人性和情感。对于社区活动中心来说,设计更是需要从人们的内心出发,才能够真正设计出能够使人身心放松的成品。首先,社区活动中心中老人的数量众多,应为老人设计专门的活动空间。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老年人在社区中活动主要是交际,良好舒适的环境设计能够帮助老年人树立自信,增进健康,因此,应为老年人设置完善齐备的公共服务设施,健身器材等,使老年人可以在这里散步打拳、锻炼身体;其次,在移步换景方面,喷泉区可以借助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利用小尺度的栈道设计为交通增加便利,而且还能够使原本场地中的自然氛围不受破坏,充分符合都市人们对野趣的探寻与体验心理,在景观的设计上可以充分运用借景方式,实现移步换景的效果,使人们不知不觉沉浸其中,与环境融为一体。最后,在社会的一角可以对墙面机理进行打造,类似与地层褶皱一样,利用原建筑中裸露的红砖与现代白墙产生鲜明对比,预示着人们可以铭记过去、享受现在、展望未来,带给人一种温暖踏实又对新生活充分斗志与希望之感。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对社区活动中心的规划设计需求也不断的增加,这将要求设计师应更加注重人们的心理需求,在环境心理学的基础上,注重室外建筑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对人们心理状态产生的改变,力求营造出符合人的环境心理需求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社区活动中心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胜地,使人们真正体验到身心放松之感。

参考文献:

[1]胡广艳.重视心理健康,让阳光洒满校园[J].天津教育,2016,(5):40-41.

心理环境范文篇7

关键词:教学;心理环境;新课程;管理

心理环境是管理心理学的特有概念,它是指对人的心理发挥着实际影响的整个生活环境。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对师生教和学的活动直接产生心理影响的那些共同的环境因素,我们将其称之为教学的心理环境。当前,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我们不仅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大胆革新,而且还应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探讨,以求进一步优化新课改的教学心理环境,促进新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

反思现行的中小学教学,应该说我们还没有彻底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怪圈中解脱出来。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从管理心理学的层面上来讲,则是由于缺乏良好的心理环境所造成。多少年来,“分数第一”、“升学唯一”已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而我们的学校教学在社会压力的逼迫下,常常把这种外部的压力转嫁到教育对象中去,乃至于学校教学也形成了令人压抑不安的心理氛围。学生们进入学校如同进了“压力锅”,他们接受的是封闭式的教育、强迫式的管理、填鸭式的灌输、超负荷的作业、连续不断的考试,使得学生们在“书山题海”中痛苦地跋涉。尤其是那些大量的所谓差生,在教师偏激、厌弃和不公正的待遇下,常遭白眼、冷遇,他们视学习为畏途,普遍存有“失败者”的心态。很多学生由于情绪压抑,因而形成抑郁、猜疑、妒忌、对立等病态心理。

在错误教学思想和片面的人才观、学生观和质量观指导下,很多学校领导至今仍在以各种形式向教师层层下达“升学指标”,并以考分和升学率作为奖惩的“硬件”。在教学管理上,只抓重点,忽视一般;只抓尖子,放弃差生;只抓统考科目,轻视其他学科,加之应试中猜题、押题、作弊,搞升学率排名次评比,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更是起着推波助澜作用。在这种“考分大战”和升学率竞争中,教师之间,学校之间,教学信息相互封锁,工作中互相排斥,缺乏一种真正的团队合作气氛。而那些富有个性、有抱负的教师,教学心境总是不佳,他们的创造才能难以得到充分的施展,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总是摆脱不了传统模式的束缚。

上述现象表明重视和加强教学心理环境的创建与管理,对我们进行新课改该是多么必要。

过去,我国教育界一些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已有所涉及。如,有人提出情境教学问题、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等等,但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研究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这一范围内,并不是教学心理环境的全部内容。因此,从更广阔的视野讨论教学心理环境的创设与管理,不仅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要创设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并对其实施有效管理,就应该对它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实现调节和控制。

优化教学心理环境必须从影响师生教和学的活动的那些共同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在管理中要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端正教学思想

教学思想是人们对教学的认识和看法。教学思想正确与否,直接制约着心理环境的性质和方向,左右着师生教学的心理过程。因此,在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们必须把端正教学思想作为优化教学心理环境的首要任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和新课程实施纲要,并通过各种舆论宣传,使全校上下逐步摆脱“升学唯一”“分数第一”的心理行为定势,确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全面教学、全过程教学和全因素教学的质量管理,摆正教书与育人、教学与发展、主导与主体、课内与课外、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等各种关系。学校领导要从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出发,站在时代的高度和人才发展的战略高度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以改革家的胆略和勇气同一切陈腐教学思想决裂,从根本上净化教学的心理环境。

(二)健全教学目标体系

动机理论指出,需要只有指向一个客体目标的时候,才能成为实在的动机而推动行为。新课程教学目标和学校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国家、学校集体和个体需要的统一,更具有吸引力,它是创建心理环境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当学校中大多数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努力拼搏时,这种目标的吸引力就显得更为强烈。因此,在创建教学心理环境中,学校领导应通过建立教学目标体系来调节,控制师生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倾向,鼓励师生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吸引他们对教学愿景的认同。此外,围绕教学目标,还应建立健全有效的教学指挥系统,把握教学的动态和发展变化的原因,不断调整,及时决策,保证教学目标落实到位。

(三)丰富教学内容和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思想和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心理环境,它们最终总是要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体现出来。如果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活动贫乏,那么师生必然会精神疲惫,心理郁闷,教学情绪不佳。因此,在教学心理环境的创设与管理中,必须根据新课改的精神和课程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努力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情绪场,让师生能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必须严格按国家下达的新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各类课程,努力把必修课、选修课、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兼顾起来。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应把着眼点放在促进学生乐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激发并满足全体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在轻松自如而饶有兴趣的学习中体验到探索与成功的欢乐。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中,要把课堂教学与个别教学、小组教学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如现场教学、社会调查、科普讲座、举办读书节、艺术节等。总之,只有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整体设计,才能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多彩自主的活动环境,而这样的心理环境,正是教学目标的重要追求。

(四)强化教学常规管理

教学常规是指正常状态下教学的规章制度、惯例程序和行为规范。当教学常规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并且为大多数人共同实践形成习惯和风气时,它就具有群体压力的意义。例如围绕教学环节制定的“教学六认真”,要求学生的学习规范、课堂常规等,如果这些规范要求已经形成一种心理环境时,就会迫使那些违反常规的少数人不得不顺从集体环境。因此,学校领导者一定要重视教学常规的制定,做到切实可行,具有操作性和可检性。贯彻各类教学常规一定要在严、细、实上下工夫,经常依据常规要求检查指导师生的教学工作,并通过这一途径来达到影响师生心理的目的,使之成为集体舆论的基础。

(五)建立和谐的教学人际关系

重视教学中的人际关系,是当代国际教改的两大潮流之一。教学中的各种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着师生教学的态度、情绪和行为反映,它是心理环境中最敏感最具有影响力的典型因素。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严格要求与宽容和谐相结合的客观环境,是构建教学心理环境的重要前提,也是获得教学成功的关键。

教学中要改变领导方式,既要面向教学工作,又要面向人际关系。领导者应当关心师生,尊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心平气和、一视同仁地和师生商讨教学中的问题,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教学中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交往中领导者与师生应保持在同一水平上的心理接触,要表现出热情、坦率、宽容和涵养自制,努力做到与师生心理沟通、心理相容和心理平衡。这一点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总结的那样,学校领导进行个别的、亲切的、友好的和推心置腹的交谈,由此而产生的良好人际关系则会使人增添无穷的力量,这种经常性的关注比集中检查更能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心理互动的原则,教师应处理好与领导、与学生的关系,还应处理好师生之间、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通过人际之间这种积极的相互作用,加强集体交往,努力形成团结和谐的教学集体和师生合作的教学氛围。

(六)抓好教风、学风建设

教风和学风是一种带有个性特色的教育心理环境,它具有深刻的强制性和感染力。良好的教风、学风,对那些不符合教学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强制个体与集体的风气相适应,这就是个体对集体或者群体的从众行为。如果个体不采取从众行为与集体风气保持一致,那么他就难以在集体环境中很好地工作和学习了。

在教风建设中,我们应提倡严谨认真之风,教学民主之风,同时还应重视教师的仪表教态问题,这是组成教风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对课堂教学气氛乃至整个教学活动都有着巨大的感染力。

在学风建设中,尤其要重视班集体学习气氛的建立。学校领导和教师应依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内容以及班级学生的特点,运用教师自己的人格、形象及语言等手段来调节和控制各种教育影响因素,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七)营造教学科研氛围

教学科研是推动新课程改革、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并向纵深推进的根本动力,它是创设教学心理环境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为此,学校领导应经常进行高成就的思想发动,帮助教师创造条件,带领教师投入到教改实验中去,鼓励教师参加业务进修和学术交流活动,及时把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深入研究。在学校科研管理中,要倡导学术自由和学术争鸣,努力创造宽松民主的学术研究氛围。

(八)正确运用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领导者对来自师生或者教师对来自学生的信息反馈,它对教和学的活动具有激励或抑制的作用。社会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主体的心理行为往往会受到社会评价的制约。教学评价如能得到正确的运用,将会有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促进师生教学情绪的稳定,激发自尊与自信,不断追求新的目标。如果教学评价不当,过于苛求或者过多地使用反面评价,则会引起师生失意心理,甚至会出现过敏性焦虑、冷漠、敌对等情绪反应。在运用教学评价时,我们应围绕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从评价的心理效应出发,坚持标准化、公开化和多样化的原则,坚持以正面评价为主,做到客观公正,奖惩结合。

上述因素主要来自学校管理的内部,但是,也不能忽视影响教学心理环境的外部因素,尤其是家庭教育和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建设教学心理环境中,我们应坚持系统的观念,全面分析,综合治理,保证教学心理环境在整体上健康良好,进而实现对教学的优化管理。

参考文献:

心理环境范文篇8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设计研究;理论教学;教学模式

《环境心理学》是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这三个建筑类专业共享的理论课程,是建筑学、城乡规划等专业评估或认证标准所要求的强制性内容。它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建筑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地理学和文化人类学之间的一个跨学科领域,具有典型的多学科属性。它是一门为人类提供服务的学科,是培养学生“以人为本”价值观的重要渠道。

1环境心理学课程概况

环境心理学主要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或者说它是“研究人的行为与所处的物质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1]。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使学生能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看待人的行为与建筑之间的关系,有能力进行现场调查和观察,收集并分析有关人们需要和行为的资料,并能够运用环境心理学研究成果解决专业设计中的实际问题,为今后的学习、研究和工作开辟新的途径。简言之,针对实践性很强的建筑类专业,课程的主要目标就是使学生能运用课堂所学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根据环境心理学学科的研究内容,建筑类专业开设的《环境心理学》主要由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两部分组成。理论部分包括人与环境关系的基础理论、环境知觉、认知和行为等的理论,实践部分包括环境心理学研究方法以及其应用,主要是通过问卷访谈、行为观察、空间分析等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探讨环境-人-行为的互动关系、认知建筑和城市环境并与设计实践建立联系,加强学生从环境角度理解和设计空间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建筑类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不同于其他工科专业,建筑类专业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体。学生既需要有良好的审美修养与艺术直觉,也需要有普通工科学生学术思维上的严谨性与逻辑性,需要有发现问题的敏感和创造性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习惯。然而,大学以前长期的应试教育学习模式常常会妨碍学生的思考习惯和创造自主的形成。在课程教学中,就目前大多数建筑院校建筑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设计和理论两大类课程而言,分别会存在以下问题。

2.1设计类课程的困境

在建筑类专业培养方案中,设计类课程作为主干核心课,学时最多,贯穿本科教学全过程。实际教学中,各设计题目除规模和难度逐渐增加之外,其教学目的多以解决建筑的基本问题,也就是功能和流线、空间和形式、结构和技术等为主;设计题目多有固定任务书的限制;课程组织是“前期分析-一草-二草-三草-成图”的没有个性特点的重复过程。而学生在设计推进中往往不能运用相关理论知识深入思考建筑、忽略设计的逻辑性,致使前期分析与后续设计脱节,加之多把精力放在设计和任务书的功能、面积的吻合以及花哨博眼球的建筑形式上,造成空间环境与使用者行为需求的不对应[2]。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改革措施激发和培养这些能力,补全设计中的缺失。

2.2理论课程存在的问题

基础理论课程,尤其是不需要考试、以考查形式结课的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教师在讲台上单方面灌输知识,学生在下面被动消极接受的状况。特别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获取知识的渠道日渐丰富,线下理论课上睡大觉、刷手机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加之学生缺少对本科教学体系的整体认识,多体会不到理论课程对设计课程的支撑作用,课程学习多停滞在学分的获取或者考试的通过,多不能较好地应用在后续设计课题中。《环境心理学》课程也不例外,学生多有来课堂签到后就低头干自己的事情,课后拼凑抄袭论文结课了事的状况。

3基于设计研究的《环境心理学》教学模式

如前所述,建筑类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设计课程贯穿本科教学始终。以建筑学专业为例(以下均以建筑学专业为例),单个课程设计(研究)周期多在8周以上,需要经过前期分析-建筑设计-后期成图的过程。现实的设计过程往往有更多环节,诸如前期策划-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建成使用-使用后评估等。而环境心理学几乎所有的研究课题都以实际问题为取向[1],其理论多是日常行为模式的总结,其方法也都服务于真实的现场工作、生活研究。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环境心理学有介入到设计类课程各个阶段的可能性和必要,让设计有逻辑;另一方面,在《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也有必要将一个小型设计研究项目从始到终贯穿课程,引发学生自主性,提高学生参与度,解决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的敏感性和创造的自主性。

3.1环境心理学介入设计全过程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强调以使用者为主线,注重使用者对空间和环境的需求,重视设计进程中的每个决定对使用者的影响(这些都是环境心理学的内容),使建筑设计更科学合理。设计前期,要克服凭经验、习惯和个人理解来决定设计任务的状况,运用环境心理学的调研方法定性、定量地客观研究规模、性质、功能面积等因素,将使用者的行为心理需求转化为“工程订单”,使建筑设计有科学合理的设计依据,使建设项目有正确的建设方向;设计中期,充分应用问卷访谈、语义分析、行为观察等方法对空间内容及构成等进行系统分析,运用环境认知、行为场景、空间使用方式等环境心理学基本理论科学合理地解决问题;设计及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引入POE法检验前期分析与策划的科学性以及设计过程的合理性,就使用者的心理行为情况、建筑空间使用情况以及建筑能耗情况等做出考察,验证理念,发现问题,支撑前期分析与策划,为新一轮的设计和改造提供动态依据和指导,使前策划、后评估形成闭环[3]。如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和方法介入建筑设计和传统设计教学过程的前后比对图所示(图1),新的教学模式可以较好地解决设计课程中学生“重结果,轻过程”“重空间,轻感受”“重形式,轻逻辑”“重表象,轻内涵”的问题[4]。

3.2设计研究贯穿《环境心理学》课程

在《环境心理学》课堂上,改变以往教师单方面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理论课授课方法,以一个实操性的设计研究项目作为课程主线,组织教学内容,推进教学进程。这是一种围绕“问题”展开的教学探索,是以分析并解决某一具体问题为目的的改革。课程第一节告知学生课程考查方式,让学生分成5~6人的小组,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和当下设计主干课中的设计课题选择感兴趣的点,设定主题,来进行解决某一或某些具体问题为目的(物质空间-行为、心理)的建成空间环境使用状况调查和设计研究;后续给课时让学生就项目选题和研究路线进行分享和探讨修正,引导学生运用环境心理学的方法完成预调研和数据采集,并对调研数据做出自己的分析与科学研判,形成汇报文件,在课堂上做结课汇报。这基本相当于建筑全生命周期闭环的前策划、后评估环节(图1),选题并做现场取样、数据采集和分析评价是对已知建成环境空间的“后评估”,而根据调研结果给出科学合理的设计和更新意向是对后续设计的“前策划”。实际教学中,教师将反复强调这部分工作和建筑设计之间的逻辑关系。

4教学改革的特色

4.1服务于设计研究的教学设计

教改前,围绕帮助学生完成一个实操性的设计研究项目,梳理授课结构,调整讲授顺序和权重,强调部分知识点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实现“知行合一”的内容调整。在基本理论讲授基础上,开展了收集资料、分析信息的技巧和方法专题讲授,增加了帮助学生理解并逐步掌握空间和行为的相关性案例分析专题。专题讲授强化势必压缩挤占基础理论讲授学时,授课中就要求教师长期积淀以厘清知识点关系,精准集约利用课时,匹配理论讲授和方法技巧传授的权重,保证课程教学效果。

4.2调动学生主动性的授课方式

利用《环境心理学》课程自身特征,将设计研究贯穿课程始末,目的在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由于要完成一个实际的小型设计研究项目,学生听课时就会留意理论讲授中对选题、调查路线有帮助的内容以及可以用到数据分析中的技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实际教学中发现教改后课上埋头看手机的学生明显减少;和设计研究结合的授课方式使得抽象枯燥的理论讲授变得立体鲜活,学生能自主发现建成空间、生活实例里隐含的环境心理学现象,真实体会到自己设计的空间品质与使用者行为心理的互动关系,内化课堂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自主解释环境心理现象,将理论知识和同期设计课发生链接,并自然应用到后续设计中;其次,学生为了完成这样的研究项目,课下也要主动花费时间调研、讨论和分析数据等,有限的理论课课堂得到了无限延伸。

4.3注重反馈与互动的课程结构

为了保证设计研究项目的质量和信度,教师需对课程进行精心设计,不仅要调整讲授顺序与主次,也要安排学时让学生分阶段展示研究成果,循序渐进,推进研究。在选题环节,部分小组在课堂分享自己发现的现象和选题,教师现场点评,纠正选题方向,为其他组的研究给出示范、开拓思路;在项目中期,每组学生都有机会走上讲台介绍研究进展,教师根据情况适当给予启发性建议,同学之间能互相学习和借鉴;课程结束前安排最终成果汇报,该环节可以有其他学生提问,学生们发现的现象以及现象背后的规律将面临全班的检验以及挑战,这样,师生、同学之间的互动学习延续了整个课程始末;除课上互动外,从选题、研究方案确定、分析处理数据到提出批判性建议的整个过程,教师在课后都付出很多精力,以保证设计研究质量。

5教改成效与评价反思

在将理论教学与设计研究真正结合之后,教学效果是符合预期的。下面将从学生结课成果和课后反馈两方面来说明。

5.1学生设计研究项目成果

在教改过程中,学生为了获得清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不仅在课上摆脱了消极被动的听课状态,主动寻求可用的理论知识,在后期也表现出了极高热情去主动尝试发现问题,并积极投入到分析研判中。最终提交的项目研究报告及PPT汇报,是反映教改成效的重要资料,由于题目的针对性及教师的随时跟进,没有一项研究是靠传统的复制粘贴写作方法得来的,其调研数据均来源于一手调查,真实可靠,数据分析过程有自己的推进逻辑和批判性思考,报告内容有很高的原创性。如图2、图3是部分小组研究报告的部分成果,研究方法选取科学合理,数据信息真实可靠,数据分析逻辑性强。

5.2学生后期反馈与评价

为跟踪教学效果,不断优化教学方案,近年利用问卷星逐年对学生进行了匿名调查,会涉及学生背景及自我评价、具体课程内容的理解及掌握、能力培养及后续影响等三类问题。以最近一次调查为例,被调查者涵盖一个年级三个专业的选课学生,即,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73∶26∶29。在对课程内容掌握情况的调查中,15.6%的学生认为经过这样的授课形式能很好地掌握课程内容;52.9%的学生认为掌握情况较好;而25.8%的学生掌握情况一般;只有6名同学认为自己没学到什么。在对后续设计影响的调查中,14.1%的学生认为影响很大;46.9%的学生认为有部分影响;35.2%的学生认为影响小;仅3.9%认为没有影响。可见大多数学生觉得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后续设计有积极作用。在开放性问题的作答中,很多同学还表示“加深了对环境和行为关系的理解”“学到了很多东西”“主动思考问题的意识增强”“加深了对设计逻辑性的认识”等,可见教学改革对学生理解设计要素之间的关系、掌握分析设计影响因素的科学方法、加强设计逻辑性方面起到了作用。而在设计课程成绩构成中也不难发现,《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之后,学生成绩优良率有所提高。

结语

心理环境范文篇9

1.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建设要有利于建立学生正确的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是指一定社会的道德关系以及处理这种关系的理论、原则、规定的理解与认识。它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道德现象、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主观反映。没有知,就没有行,认知是整个道德行为过程的先导,没有正确的道德认知,就难于产生合乎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的道德行为,更谈不上“知行合一”。实践也证明,许多道德失范行为的根本原因,也就在于道德认知的偏差。因此,高校德育心理环境的建设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认知。

2.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建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指用一定的道德规范是评价周围的人和事时产生的情绪体验。道德情感的产生是建立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道德情感的产生与人们先前的道德认知有极大的相关性,对某一道德行为或规范的认识越深入、越全面、越透彻就越容易引起人们的积极的道德情感。同时,道德情感对将要发生的道德行为起着催化剂的作用。通过对道德共情程度的加深,情感的积累,道德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和持久性都将增强。德育心理环境建设就是激发和引导积极的道德情感,让学生自觉乃至自发地践行道德行为。

3.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建设要有利于树立学生坚强的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实践道德过程中的持久性,这是体现道德认知,维持道德情感的精神力量。“人贵有恒”人们的成功必要条件之一就是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一方面,正确的道德认知如果没有坚强的道德意志力作保障,那么道德行为的产生,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或者只是“昙花一现”。另一方面,道德意志也体现在人们持久的道德行为这中。从那些终身为了共产评主义事业而辛勤工作的老党员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正是他们坚强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意志品质。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敢为人先、勇于克服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为道德行为的产生和持久打下坚实的基础。

4.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建设要有利于强化学生持久的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指践行道德规范的实际行动,它是整个道德过程的终结。道德认知的正确与否,道德情绪的积极与否,道德意志的坚强与否最终都通过道德行为来体现。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建设的目的也是为是促使良好的道德行为的产生,并最终形成道德的行为习惯,把广大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文明、道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与此同时,道德行为通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对人们的自身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政治态度、行为习惯加以修正,为新的道德认识提供信息反馈和参考,从而开始新一轮的道德实践与认识的螺旋上升的提高过程。

二、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建设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是指高校德育的心理环境建设要为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服务。心理环境的概念来源于心理学,它本身不带有意识形态的成份,而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建设研究的目的,是要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如何把握心理环境要素为培养“四有”新人服务。因此,无论是当我们在构建德育心理环境体系,还是在建设高校德育心理环境过程中,都要掌握好环境育人的总体目标。这就要求我们不单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更要为大学生的提高道德水平、政治素养创造一个良好的德育心理氛围。

2.整体性原则,是指高校德育的心理环境各要素都对教育的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在进行德育心理环境的建设时,要具有全局观点,发挥环境要素的整体效应。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整体大于部分要素之和”,和勒温“心理场”理论,心理环境与行为主体是个统一整体,一部分变化都可以导致整体功能的部分或全部的丧失。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世纪工程,体系的首要功能就是育人。从层次上讲,无论是管理层、服务层,还是教育层、受教育层都在承担着德育的功能。

3.渗透性原则,是指高校德育的心理环境建设要循序渐进,不可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人的意识、观念的形成或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才最终存在人的头脑之中。弗洛依德曾经指出,外在环境的很多刺激,没有立即在人心理和行为显现出来,这并不是它们的作用已经消失,而是隐藏在人的潜意识之中,一但它通过大脑的稽查功能后,就会转变成前意识和意识,。这就告诉我们,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地,良好的心理环境的影响,不可能立竿见影,但当我们的潜意识中的良性因素好了,最终会转变为道德意识,表现出道德行为。

4.激励性原则,是指高校德育的心理环境建设要注意利用物质和精神要素对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强化。生理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大脑中存在着一个“奖赏中枢”,它促进人类的许多习惯性行为。如抽烟等。同样,如果对一个的道德行为给予适当的奖赏,也能促使人的道德思维定势,和道德行为的反复进行。从大学生自身心理来看,他们也有通过的行为获得,同学和老师的认可与尊重,得到集体的心理支持以及自己心理成就感的满足等功能。因此,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对大学生的文明、诚信、乐于助人、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等行为进行物质或精神奖励,而且,研究证明,有时精神奖励比物质奖励更有效果。

5.示范性原则,是指高校德育的心理环境建设要充分发挥先进模范的带头和感染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都有模仿教师的天性,即“向师性”,这不仅包括学习老师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包括学习老师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校园的任何人或物都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注意,成为学生意识中,或无意识中学习的榜样。高校德育心理的构建过程要正确掌握各个要素的育人功能,更多让人和事物的正面属性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引起良性的感官刺激,产生积极的感性认识。特别要指出是,根据弗洛依德的无意识理论,许多环境刺激的心理反映并没有表现来,而以一种潜意识状态存在于人的大脑中,一旦通过稽查机制就会又回到人的意识之中,因此,心理环境的建设一定要把握示范性原则,积极提供学生构建自身思想道德体系的原材料。另外,树立先进和榜样,为学生提供学习和效仿的对象,开展“学先进、找差距”等形式的学习竞赛活动,也都是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这也是示范性原则的现实体现。

【摘要】作为心理环境中的一个特殊类别,高校德育心理环境是指以高校德育为主体,影响高校德育工作及其过程的各种心理环境因素的总和,优良德育心理环境的构建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并把握好一定的价值标准和基本原则。

【关键词】德育心理环境标准原则

把心理环境的概念纳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范畴,建立高校德育心理环境的科学概念,对于进一步明确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更加科学地、全面地考察影响高校德育工作的各种主客观因素以及其作用的机理,进而科学地调控这些因素,构建新时期高校和谐的育人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一个学校德育心理环境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其创建的过程中更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否则就不能发挥环境对德育主体的隐性教育功能,实现育人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汪才明.论道德认知及其能力培养心理环境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1).

心理环境范文篇10

关键词:未成年犯;环境设计;心理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质量”不断上升,因此,这个群体需要我们更多的重视。相比较成年人监狱来说,未成年犯管教所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未成年犯在管教所的期间,正是他们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时刻,因而管教所作为未成年犯的使用空间,对未成年犯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目前在未成年犯管教所的场所设计中存在规划不合理、环境简陋等问题,且国内研究较少。而环境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来积极并且有效地矫正未成年犯的心理问题。

1国内外未成年犯改造空间现状

通过分析国外的案例,荷兰DeMaasberg未成年犯管教所和美国纽约普拉特学院学生KaiLin设计的青年监狱牢房家具。得出以下特点:(1)总环境人性化;(2)在设计中会考虑到未成年犯以后在社会上的发展;(3)要求生活空间的私人、舒适和友好。而我国对于未成年犯管教所规划设计或建筑设计的相关研究较少,更不用说如何在现实生活提高管教所的生活环境,所以改造是不可避免的。

2未成年犯的特殊性及其心理状态分析

我国的未成年犯主要指的是年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青少年群体。这个年龄阶段的未成年犯心理还不够成熟,且情绪容易发生强烈的变化,因此一系列的入狱过程可能会给他们造成焦虑、抑郁等心理现象。因此这个群体大部分存在着焦躁和抑郁情绪,在处事上大多持不积极应对态度。研究发现年纪较小者多易有焦躁情绪,易恐惧或畏惧者相对文化水平较低。未成年人的自我意识比较强却缺乏正确的三观及自控力,当所想要实现的事情未实现时就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并且未成年犯的性格中多有暴躁、自卑等负面性格。而环境设计可以通过改变未成年犯入狱后所处的空间环境来渗入到他的改造生活中,这种矫正方法可以较为舒缓地对他们进行帮助。

3环境设计对未成年犯心理矫正的影响

3.1空间中的色彩与造型对未成年犯心理的影响。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庞大的图案会带给人一种压抑的感受,此外刺激性的色彩会让人产生烦躁的情绪。不同的造型形态,对人的认知感受也不同。圆形给人一种安全感、包围感,象征团圆;多边形棱角分明,具有冲突感,针对性。另外家具的造型形态也影响着未成年犯心理,向外倾斜的腿部支撑比垂直的腿部支撑,更能给人安全感。在心理学范畴,环境色彩与人的心理兴奋度有关。红、黄等暖色易使人兴奋,灰、蓝则令人平静。暖色调温暖、明朗的氛围感受应在未成年犯管教所的休闲、娱乐空间中体现;黑灰蓝应该在管教所学习、教室等“静”室中体现,能予人一种淡雅又亲切的心理感受。未成年犯的衣着上,通常以灰色调为主,犯人间相互传达出沉稳、诚恳的感受,增强彼此的信任感。色彩与造型对人的心理感受是互相影响的。例如,方、圆是能带给人稳定感的图形,当暖色在这种稳定的图形中时,会予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感受;中性色调与方、圆的配合则会产生相对和谐的视觉体验。空间色彩造型设计中,无法直接解决未成年犯所面临的心理、性格、生活问题,但是可以通过室内空间色彩、造型设计抚平他们的心理情绪为他们打造一个可以放松、休息的居所,调整他们心里的负面情绪。心理咨询室内,是通过言语上的沟通,而环境色彩空间设计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通过心理学、色彩学等转换运用到空间范畴中,以空间的语言传递正面的信息,满足未成年犯的心理需要,指引未成年犯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3.2材料对未成年犯心理的影响。在未成年犯所处的空间中,除了色彩和造型对其心理具有影响,还包括未成年犯所接触到的不同材料。在确定物体的造型之后,我们常常会通过推敲其材质来营造它的氛围。据查阅,常见的焦虑型未成年犯在接触到木材等具有较强亲和力与自然性的材料之后,能够感受到轻松、宁静的氛围,而抑郁型未成年犯则更倾向于较为安全的、柔软的材料。因此,对于门、书桌、发泄用品、座椅等具有各种心理暗示功能的物品,需要通过不同的材料来传达不同的讯息。同时,对于有安全感需求的焦虑症未成年犯,具有包裹感的材料或是家具能够带给他们更多的安全感,从而创造一个能够使内心平静的空间。而更宽广的环境能够使患有抑郁症的未成年犯更好的放松,有助于他们打开内心,比如使用一些玻璃、镜子等来增强整个空间的通透感。3.3空间的规划和家具的选择对未成年犯心理的影响。除了给未成年犯营造一个良好的视觉、触觉等感官上有利于心理矫正的氛围,他们也需要一个合理的空间规划。正如前文所说,未成年犯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考虑到他们出狱后的社会活动,除了进行心理矫正,学习也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因此,不同于成年犯,需要给未成年犯划分一块学习的空间,包括家具的设计,需要满足学习、娱乐等功能,这些空间的增加能够对他们之后的成长生活产生有利的作用。而除了宿舍这种放松空间,其他时间的未成年犯主要处于一个戒备的心理状态,因此沙发等过于放松的家具也起不了应有的作用,反而会让他们缺少安全感。对于空间中家具不同的摆放,对未成年犯的心理也有不同的影响。据查阅,未成年犯在与心理辅导室的民警进行倾诉时,拉开双方的距离有利于未成年犯打开心扉,而将双方的座椅调整为对角状态或者斜对面状态,可以使未成年犯减少羞耻、自卑的状态。同时,通过在茶几上摆放一些物品来作为双方之前的隔断也能够让未成年犯具有一定的安全感。

4结语

未成年犯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群,对他们的改造矫正刻不容缓。目前我国主要通过劳动改造、教育改造和环境改造等方式对未成年犯进行心理矫正,因此,环境设计的研究尤为重要。而对未成年犯的改造不应只有入狱阶段的改善,更应该起到一种治愈、预防心理疾病产生的作用。而环境设计能够渗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通过舒缓的方式来引导他们、感化他们、治愈他们,以起到更好的矫正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杉.艺术设计对矫正未成年犯心理的作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

[2]邱春来.环境中的色与形在未成年犯心理矫治中的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3.

[3]宋义坤.浅析未成年管教所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特殊性[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36)

[4]高春燕.我国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

[5]金威宇.基于发展心理学理论的儿童家具设计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