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表现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00:19:56

心理表现

心理表现范文篇1

一、懒惰心理的表现

1、思想方面的懒惰

懒惰的人常有明日复明日的思想。明知道这件事应该今天完成却总期待着能够明日去做。例如:有懒惰心理的学生在完成当天作业时,常找出各种理由拖拖拉拉,边玩边学,时间晚了,就想明天早晨早点起床再完成,面第二天又起床晚了,上学后,又有了新的任务,这样明日复明日,学习成绩可想而知。

懒惰的人常有依赖别人的思想。老师们经常会发现,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的总是个别几名同学,而更多的人懒得动脑思考问题。心里想:反正我不举手,也会有人说出正确答案。这种依赖别人的懒惰心理只会使思维变得越来越迟钝。

2、行动方面的懒惰

思想的懒惰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懒惰。懒惰的人明明知道某件事应该做,甚至应该马上做.可却迟迟不做,或硬挺过去;做事时总是无精打采、懒懒散散拖拖拉拉;做事不积极、不主动、不勤奋。例如:在我校的养成教育中提出了:“在操场或教学楼内看到杂物要主动捡起”的要求,而许多同学由于懒惰,即使是弯弯腰这样的动作也懒得去做。学校每周末的大扫除,总有个别行为懒惰的同学溜边或干活时拈轻怕重,其懒惰程度可见一斑。

二、懒惰心理的成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懒惰心理的产生呢?

l、依赖性强。

如今的独生子女有严重的依赖性。什么事情都要靠父母或其他人,没有主见,缺少独立性,他们在家靠父母,在学校依靠老师,在社会上依靠其他人。这种依赖性就是导致懒惰的主要原因。

2、缺少上进心

上进心是前进的动力。缺少上进心的学生做事容易满足,对自己要求不高,得过且过的思想严重:做事不求真,不求质量,不求快节奏,常抱着“应付”的态度和“混过去就行”的不负责任的态度。而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必然导致懒惰现象的产生。例如:在我校每届儿童画展中,要求班级中的每位同学创作一幅美术作品,在班级内展出。就有个别同学放松自己的要求,心想:班级有这么多幅作品,也不缺我这一幅,应付过去就得了,于是懒得精心构思,懒得用心着色,草草完成了事。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是产生懒惰心理的根本原因所在。

3、家庭关系的影响

从客观上说,家长的过分溺爱,也是造成学生懒惰心理的因素。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过分娇纵,大包大揽,只会使孩子从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劳而获的坏习惯。另外,有的家长本身就缺少时间观念,没有勤劳的习惯和雷厉风行,果断利落的作风。“身教重于言教”,这样的家庭影响严重影响了子女良好健康习惯的形成和良好行为的发展,促进懒惰现象的发生。

三、矫正懒惰习惯的方法

懒惰是成功的绊脚石,在充满困难与挫折的人生道路上,懒惰的人习惯于等、靠、要,从来不想去求知、发明、拼搏、创造,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只有勤奋、刻苦、好学、上进,朝着预定目标孜孜以求,才会达到光辉的项点,为此要努力克服懒惰的习惯。

l、要养成每天清早按时起床和外出锻炼的习惯,改掉恋床不起的恶习。

2、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在家里主动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父母打扫卫生、洗脸、洗自己的衣物。在学校认真完成值日,不依靠别人,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和各种劳动、远足活动,从而锻炼意志,磨练耐力。

3、制定学习计划。所有各科作业都严格按老师规定的时间保质保量的完成,逐步养成不完成作业不睡觉的习惯,改掉“明日复明旧”的思想。

4、寻找榜样。找一个学习勤奋,做事勤劳的同学做为自己的榜样,并请这位同学多帮助和监督自己。

5、又进步了,天天坚持检查自己行为,如果当天没有懒惰现象发少,就在当天的日记本上贴一面小红旗,表明进步了。只要坚持一至两个月,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心理表现范文篇2

关键词:中学生逆反心理心理疏导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青春期的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是一个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对中学生自身、对家庭、对社会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社会各界应及时地、正确地识别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从而采取有效地疏导策略,帮助中学生顺利度过“疾风骤雨”时期,从而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l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1.1超限逆反心理

超限逆反心理是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从而产生的逆反心理。一般认为,机械地无时间间隔的反复容易导致逆反现象;同样的刺激物在强度过大,时间过长时容易引起逆反现象。如家长总是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指责孩子各种不良习惯,从而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学习成绩日益下降,不良习惯越来越多;老师没有弄清楚问题的性质和缘由。就主观臆断、严厉地批评学生,给学生“贴标签”。小题大傲,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故意违反课堂纪律和校纪校规。以上现象都是中学生故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举止。

1.2自主逆反心理

自主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为了维护自尊心所产生的逆反心理。当外界的压力使中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他们就会反其道而行之。因而,我们可以把这种放弃对于荣誉的争取行为和其背后的心理动机看作为是一种“自主逆反”现象。如中学生在课堂表现和参与集体活动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自暴自弃,不屑一顾,这些都是自主逆反心理的表现,究其原因是他们不敢面对现实和挑战,逃避责任,避免失败和挫折,从而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1.3情境逆反心理

情境逆反心理是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符合时,所产生逆反心理。即使是对于应该接受的引导信息,但是由于引导时机和场合的不适宜,对象也会予以抵制。如有些老师占用中学生的休息时间和自习时间,给他们辅导功课,有些老师经常延迟下课时间,在这些情况下,中学生就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如故意不听讲,交头接耳,心不在焉,左顾右盼,摆弄拈包等以示不满。

1.4信度逆反心理

信度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信息源信度的怀疑、否定的一种逆反心理。如教师和家长为了鼓励巾学生好好学习,经常答应给予各种奖励,但是最终常常没有兑现,此后中学生就会出现逆反心理,对于教师和家长的各种言行表示怀疑和否认,嗤之以鼻,甚至故意作对。

1.5禁止逆反心理

禁止逆反心理是指由于这种禁止不仅引起人的注意,而且诱致人的注意力集中到“禁止”上。简单而未说明充足理由的禁止可能诱发禁止逆反。中学生由于不想信种种禁止有充分理由,便会对它的正确性发生怀疑,从而产生犯禁的意向。如父母和老师强烈禁止中学生谈恋爱,而禁止理由不充分,反而使中学生早恋现象增多;学校禁止中学生装异服,但是没有充分的理由,学生反而变本加厉地“武装”自己,明目张胆与校规作对。

1.6平衡逆反心理

平衡逆反心理是指初中生的态度与认知失衡而造成逆反的一种心理。当教师与学生之间情绪比较xlf立时,即使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与中学生一致,但他们却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以显示自己与教师并不一致,从而维护心理平衡,就是由平衡心理造成的逆反。例如,老师在选班级干部时,原来大多数学生也认为这些人是最合适的人选,但由于师生情绪较对立,他们就会持相反态度,以抵制教师,教师所引导的人选成为逆反心理的牺牲品。

1.7评定逆反心理

评定逆反心理是指教师或家长列学生不恰当的评价而引起的逆反心理。过分地表扬会使学生认为言过其实,别有用心;过分地批评会使学生认为吹毛求疵、故意刁难。有许多老师总是过分表扬中意的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同学产生逆反心理;同时过分批评那些不中意的学生,这样不仅被批评者不服气,而且班内的其他同学会打抱不平,产生逆反心理。

2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2.1家庭教育

2.1.I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每个家长都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重视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应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更不能用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要合理;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内容要致,以身作则,起到榜样作用;避免用暴力等严厉措施惩罚孩子,避免过度地溺爱和保护孩子,而要用适度的爱和宽容融化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1.2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

家长要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给予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经常和孩子沟通交流,对孩子所取得的成功绐予及时的鼓励;当家长与孩子在出现分歧的u1j蜈,应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和想法,给孩子表达内心的机会,用和平、民主、引导、平等的方式解决矛屑冲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十涉孩子的人际交往,用理解和沟通疏导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1.3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每个家庭都应努力创造这样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思想观念,真诚地与他们沟通。避免反复机械地批评职责孩子,沟通越直接越好;夫妻之间,各家庭成员之问要互相关心爱护,家庭分工明确,给予孩子合理的经济支持和营养搭配;家庭功能越完善,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就越弱。

2.2学校教育

2.2.1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学校要重视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条件。要增加对图书馆、体育馆、多媒体设备的资金投入,给中学生提供良好学习环境;要重视文体活动的开展,调动中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潜移默化地规范他们的行为,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这种健康、和谐、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减少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

2.2.2开展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是每个人身心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生理发展的成熟和心理发展的相对不成熟使中学生的逆反电不断增多。学校该开展青春期教育,如情感教育、人格训练、法制教育、性教育等,有效地预防和疏导中学的逆反心理。

2.2.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开没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知识;通过心理讲座等活动使中学生掌握一些调节情绪、宣泄苦恼、发泄愤怒、克服自卑、学会交往、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其人格和心理的健全发展。

2.2.4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中学教师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现代的主流文化和时尚潮流,真正地接纳中学生的思想观念,用关爱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同时还应具备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善于与中学生沟通,真诚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各种问题和烦恼,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用实际行动去融化他们的逆夏心理。

2.3社会教育

礼会环境无时不刻地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可以减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社会各组织团体以及个人应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机关单位应大力兴建各种文化设施,如体育馆、文化宫、青年寓、科技馆、书馆等;新闻媒体应努力宣传健康向上的文化和思想,如播放爱国主义、尊老爱幼、艰苦奋斗、诚信互助题材的电视和电影等;报道各种感人励志事迹,启发中学生思考,引起他们的共鸣;各种娱乐场所应禁止中学生进入,为中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

心理表现范文篇3

1、思想方面的懒惰。

懒惰的人常有明日复明日的思想。明知道这件事应该今天完成却总期待着能够明日去做。例如:有懒惰心理的学生在完成当天作业时,常找出各种理由拖拖拉拉,边玩边学,时间晚了,就想明天早晨早点起床再完成,面第二天又起床晚了,上学后,又有了新的任务,这样明日复明日,学习成绩可想而知。

懒惰的人常有依赖别人的思想。老师们经常会发现,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的总是个别几名同学,而更多的人懒得动脑思考问题。心里想:反正我不举手,也会有人说出正确答案。这种依赖别人的懒惰心理只会使思维变得越来越迟钝。

2。行动方面的懒惰

思想的懒惰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懒惰。懒惰的人明明知道某件事应该做,甚至应该马上做.可却迟迟不做,或硬挺过去;做事时总是无精打采、懒懒散散拖拖拉拉;做事不积极、不主动、不勤奋。例如:在我校的养成教育中提出了:“在操场或教学楼内看到杂物要主动捡起”的要求,而许多同学由于懒惰,即使是弯弯腰这样的动作也懒得去做。学校每周末的大扫除,总有个别行为懒惰的同学溜边或干活时拈轻怕重,更有甚者,要父母代替打扫卫生,其懒惰程度可见一斑。

二、懒惰心理的成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懒惰心理的产生呢?

l、依赖性强。

如今今的独生子女有严重的依赖性。什么事情都要靠父母或其他人,没有主见,缺少独立性,他们在家靠父母,在学校依靠老师,在社会上依靠其他人。这种依赖性就是导致懒惰的主要原因。

2。缺少上进心

上进心是前进的动力。缺少上进心的学生做事容易满足,对自己要求不高,得过且过的思想严重:做事不求真,不求质量,不求快节奏,常抱着“应付”的态度和“混过去就行”的不负责任的态度。而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必然导致懒惰现象的产生。例如:在我校每届儿童画展中,要求班级中的每位同学创作一幅美术作品,在班级内展出。就有个别同学放松自己的要求,心想:班级有这么多幅作品,也不缺我这一幅,应付过去就得了,于是懒得精心构思,懒得用心着色,草草完成了事。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是产生懒惰心理的根本原因所在。

3.家庭关系的影响

从客观上说,家长的过分溺爱,也是造成学生懒惰心理的因素。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过分娇纵,大包大揽,只会使孩子从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劳而获的坏习惯。另外,有的家长本身就缺少时间观念,没有勤劳的习惯和雷厉风行,果断利落的作风。“身教重于言教”,这样的家庭影响严重影响了子女良好健康习惯的形成和良好行为的发展,促进懒惰现象的发生。

三、矫正懒惰习惯的方法。

懒惰是成功的绊脚石,在充满困难与挫折的人生道路上,懒惰的人习惯于等、靠、要,从来不想去求知、发明、拼搏、创造,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只有勤奋、刻苦、好学、上进,朝着预定目标孜孜以求,才会达到光辉的项点,为此要努力克服懒惰的习惯。

l、要养成每天清早按时起床和外出锻炼的习惯,改掉恋床不起的恶习。

2.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在家里主动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父母打扫卫生、洗脸、洗自己的衣物。在学校认真完成值日,不依靠别人,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和各种劳动、远足活动,从而锻炼意志,磨练耐力。

3、制定学习计划。所有各科作业都严格按老师规定的时间保质保量的完成,逐步养成不完成作业不睡觉的习惯,改掉“明日复明旧”的思想。

4.寻找榜样。找一个学习勤奋,做事勤劳的同学做为自己的榜样,并请这位同学多帮助和监督自己。

5、又进步了,天天坚持检查自己行为,如果当天没有懒惰现象发少,就在当天的日记本上贴一面小红旗,表明进步了。只要坚持一至两个月,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心理表现范文篇4

一、懒惰心理的表现

1、思想方面的懒惰

懒惰的人常有明日复明日的思想。明知道这件事应该今天完成却总期待着能够明日去做。例如:有懒惰心理的学生在完成当天作业时,常找出各种理由拖拖拉拉,边玩边学,时间晚了,就想明天早晨早点起床再完成,面第二天又起床晚了,上学后,又有了新的任务,这样明日复明日,学习成绩可想而知。

懒惰的人常有依赖别人的思想。老师们经常会发现,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的总是个别几名同学,而更多的人懒得动脑思考问题。心里想:反正我不举手,也会有人说出正确答案。这种依赖别人的懒惰心理只会使思维变得越来越迟钝。

2、行动方面的懒惰

思想的懒惰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懒惰。懒惰的人明明知道某件事应该做,甚至应该马上做.可却迟迟不做,或硬挺过去;做事时总是无精打采、懒懒散散拖拖拉拉;做事不积极、不主动、不勤奋。例如:在我校的养成教育中提出了:“在操场或教学楼内看到杂物要主动捡起”的要求,而许多同学由于懒惰,即使是弯弯腰这样的动作也懒得去做。学校每周末的大扫除,总有个别行为懒惰的同学溜边或干活时拈轻怕重,其懒惰程度可见一斑。

二、懒惰心理的成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懒惰心理的产生呢?

l、依赖性强。

如今的独生子女有严重的依赖性。什么事情都要靠父母或其他人,没有主见,缺少独立性,他们在家靠父母,在学校依靠老师,在社会上依靠其他人。这种依赖性就是导致懒惰的主要原因。

2、缺少上进心

上进心是前进的动力。缺少上进心的学生做事容易满足,对自己要求不高,得过且过的思想严重:做事不求真,不求质量,不求快节奏,常抱着“应付”的态度和“混过去就行”的不负责任的态度。而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必然导致懒惰现象的产生。例如:在我校每届儿童画展中,要求班级中的每位同学创作一幅美术作品,在班级内展出。就有个别同学放松自己的要求,心想:班级有这么多幅作品,也不缺我这一幅,应付过去就得了,于是懒得精心构思,懒得用心着色,草草完成了事。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是产生懒惰心理的根本原因所在。

3、家庭关系的影响

从客观上说,家长的过分溺爱,也是造成学生懒惰心理的因素。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过分娇纵,大包大揽,只会使孩子从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劳而获的坏习惯。另外,有的家长本身就缺少时间观念,没有勤劳的习惯和雷厉风行,果断利落的作风。“身教重于言教”,这样的家庭影响严重影响了子女良好健康习惯的形成和良好行为的发展,促进懒惰现象的发生。

三、矫正懒惰习惯的方法

懒惰是成功的绊脚石,在充满困难与挫折的人生道路上,懒惰的人习惯于等、靠、要,从来不想去求知、发明、拼搏、创造,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只有勤奋、刻苦、好学、上进,朝着预定目标孜孜以求,才会达到光辉的项点,为此要努力克服懒惰的习惯。

l、要养成每天清早按时起床和外出锻炼的习惯,改掉恋床不起的恶习。

2、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在家里主动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父母打扫卫生、洗脸、洗自己的衣物。在学校认真完成值日,不依靠别人,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和各种劳动、远足活动,从而锻炼意志,磨练耐力。

3、制定学习计划。所有各科作业都严格按老师规定的时间保质保量的完成,逐步养成不完成作业不睡觉的习惯,改掉“明日复明旧”的思想。

4、寻找榜样。找一个学习勤奋,做事勤劳的同学做为自己的榜样,并请这位同学多帮助和监督自己。

5、又进步了,天天坚持检查自己行为,如果当天没有懒惰现象发少,就在当天的日记本上贴一面小红旗,表明进步了。只要坚持一至两个月,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心理表现范文篇5

1.英语学中学生焦虑心理的表现和成因

1.1学生焦虑心理表现

因为存在学习英语特有的胆怯心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某些特定的行为,出现上课注意力分散,跟不上教学进度的状况。如上课回答问题时,害怕回答错误会被教师批评、学生嘲笑,因此站起来时往往动作很慢,回答时声音也很小,他们不能正确的发出单词的读音,有的甚至根本回答不出来。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小,和没有焦虑心理的学生比起来,他们不愿意主动的思考和回答问题,也不愿意表达他们自己的观点。他们在课堂上缺少了应该有的学习热情。

1.2学生的焦虑心理引起的教学问题

学生的焦虑心理是妨碍英语学习的情感因素之一。焦虑心理较严重的学生,一进班级就会产生一种压抑感,害怕上课,不愿意学习,遇到困难容易放弃。他们的学习成绩也较差,在课堂上不敢说英语,听说训练课时他们害怕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长期焦虑,就会导致一种恶性循环。这些学生往往也会成为“哑巴英语”的代言人。受焦虑心理影响的学生如果课堂上长期不被提问,就会觉得上课不会提到他了,那么上课更容易开小差、做小动作、不动脑筋思考问题,偶尔被提到就更容易采取拖延回答问题的时间来解决,或者站起来回答也是含含糊糊,说不清楚。这种情况下,势必会影响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以及教学进度。

2.课堂焦虑心理调控的方法

2.1需要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上,学生往往希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以延长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课堂提问以及课堂讨论中,教师应鼓励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存在焦虑心理的学生积极发言。课堂上要保证学生们有足够的思考时间,鼓励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中,积极表述自己的观点。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课堂气氛自然会变得轻松活跃。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带微笑,也是一种拉近师生关系的有效方法。教师的亲和力会让学生觉得愿意跟着这个教师学习,同时对存在焦虑心理的学生来说,也带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解课堂学习气氛的作用,让学生们能更好的学习。

2.2激发每个学生积极参与

中学英语的日常对话表达较多,课堂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开展一些与教学相关的活动,如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对话表演,让他们亲身体会不同角色的所处的语言环境。根据教学的需要,课堂上也可以多做一些有益的小游戏,如接单词、接句子或猜英语字迷等,在小组之间进行比赛。游戏中也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巩固。课堂提问有要层次性,启发性,针对每一层次的学生要设计难易不同的题目: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基础好的学生回答较难的问题,需要讨论的时候实行小组合作的形式,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一起进行对话、讨论、归纳出他们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中他们相互之间会自觉的进行读音的纠错,并且为了说服对方,也会讲解对方不理解的知识点。彼此间更容易形成一种良好合作的学习关系,存在焦虑心理的学生也能较快的适应课堂。课堂上讲解到关键点或难点的时候,停一下,留下学生特定的思考时间,适当的“留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3调整学生的焦虑心理状态

(1)课堂上,存在焦虑心理的学生回答错误或做错题目的时候,要及时的纠正他们的错误,同时,也给这些学生多一些鼓励和赞扬,这有利于激发出他们潜在的学习动力。当然,面对不同的学生,也要注意给予不同的评价和指导。(2)这些焦虑心理较严重的学生往往认为自己不具备学习英语的能力,作为教师,可以用一些课间时间和这些学生谈谈心,了解一下他们心里的真实想法,帮助他们找出身上的闪光点,给他们多一点宽容和理解,多一点正面、积极的评价,用真诚的爱心去化解他们心里的担忧,从而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克服英语学习中的焦虑感,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作为教师,有责任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英语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指导他们正确的认识学习。课堂上,教学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鼓励中不断进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作者:王璇 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田家炳中学

心理表现范文篇6

1、思想方面的懒惰。

懒惰的人常有明日复明日的思想。明知道这件事应该今天完成却总期待着能够明日去做。例如:有懒惰心理的学生在完成当天作业时,常找出各种理由拖拖拉拉,边玩边学,时间晚了,就想明天早晨早点起床再完成,面第二天又起床晚了,上学后,又有了新的任务,这样明日复明日,学习成绩可想而知。

懒惰的人常有依赖别人的思想。老师们经常会发现,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的总是个别几名同学,而更多的人懒得动脑思考问题。心里想:反正我不举手,也会有人说出正确答案。这种依赖别人的懒惰心理只会使思维变得越来越迟钝。

2。行动方面的懒惰

思想的懒惰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懒惰。懒惰的人明明知道某件事应该做,甚至应该马上做.可却迟迟不做,或硬挺过去;做事时总是无精打采、懒懒散散拖拖拉拉;做事不积极、不主动、不勤奋。例如:在我校的养成教育中提出了:“在操场或教学楼内看到杂物要主动捡起”的要求,而许多同学由于懒惰,即使是弯弯腰这样的动作也懒得去做。学校每周末的大扫除,总有个别行为懒惰的同学溜边或干活时拈轻怕重,更有甚者,要父母代替打扫卫生,其懒惰程度可见一斑。

二、懒惰心理的成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懒惰心理的产生呢?

l、依赖性强。

如今今的独生子女有严重的依赖性。什么事情都要靠父母或其他人,没有主见,缺少独立性,他们在家靠父母,在学校依靠老师,在社会上依靠其他人。这种依赖性就是导致懒惰的主要原因。

2。缺少上进心

上进心是前进的动力。缺少上进心的学生做事容易满足,对自己要求不高,得过且过的思想严重:做事不求真,不求质量,不求快节奏,常抱着“应付”的态度和“混过去就行”的不负责任的态度。而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必然导致懒惰现象的产生。例如:在我校每届儿童画展中,要求班级中的每位同学创作一幅美术作品,在班级内展出。就有个别同学放松自己的要求,心想:班级有这么多幅作品,也不缺我这一幅,应付过去就得了,于是懒得精心构思,懒得用心着色,草草完成了事。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是产生懒惰心理的根本原因所在。

3.家庭关系的影响

从客观上说,家长的过分溺爱,也是造成学生懒惰心理的因素。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过分娇纵,大包大揽,只会使孩子从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劳而获的坏习惯。另外,有的家长本身就缺少时间观念,没有勤劳的习惯和雷厉风行,果断利落的作风。“身教重于言教”,这样的家庭影响严重影响了子女良好健康习惯的形成和良好行为的发展,促进懒惰现象的发生。

三、矫正懒惰习惯的方法。

懒惰是成功的绊脚石,在充满困难与挫折的人生道路上,懒惰的人习惯于等、靠、要,从来不想去求知、发明、拼搏、创造,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只有勤奋、刻苦、好学、上进,朝着预定目标孜孜以求,才会达到光辉的项点,为此要努力克服懒惰的习惯。

l、要养成每天清早按时起床和外出锻炼的习惯,改掉恋床不起的恶习。

2.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在家里主动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父母打扫卫生、洗脸、洗自己的衣物。在学校认真完成值日,不依靠别人,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和各种劳动、远足活动,从而锻炼意志,磨练耐力。

3、制定学习计划。所有各科作业都严格按老师规定的时间保质保量的完成,逐步养成不完成作业不睡觉的习惯,改掉“明日复明旧”的思想。

4.寻找榜样。找一个学习勤奋,做事勤劳的同学做为自己的榜样,并请这位同学多帮助和监督自己。

5、又进步了,天天坚持检查自己行为,如果当天没有懒惰现象发少,就在当天的日记本上贴一面小红旗,表明进步了。只要坚持一至两个月,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心理表现范文篇7

论文摘要:中专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部分学生在义务教育后,由于种种原因,需要进入就业前的中专学校学习,这部分学生大多数是基础教育的弱势群体,心理问题突显,有着其特殊的心理特征,容易产生困惑,发生心理冲突。学校需要特别呵护,正确引导,并进行行之有效的学生心理建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中专学生的主要矛盾心理

随着学生生活由普通教育向中专教育的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转向以就业为主,以及直接就业的选择,中专学生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同层次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矛盾心理。

1.1优等生的矛盾心理

所谓优等生,是指各方面综合能力表现良好,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

据有关资料表明,在现实生活中,老师对中等生,特别是后进生的心理状况较为关注或者有所研究,优等生问题的研究很少涉及。进入中专的这部分优等生大多数来源于农村贫困家庭,初中成绩较好,渴望通过读重点高中,圆大学梦。但家庭经济的拮据,使他们不得不放弃理想而就读于中专学校,并希望学校来解决家庭经济的燃眉之急,他们万般的无奈,十分的不情愿,心理不平衡,产生极度的失落感,同时易于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因此容易产生抑郁、悲观、消极等心理情绪一。

1.2中等生的矛盾心理

所谓中等生,是指除优等生和后进生以外的学生,这类学生是学习上处于中等水平,在品行等方面中等的学生。中等生易分化,与优等生、后进生的边界比较模糊,其人数在教学中是个变量,在一定的阶段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1.3后进生的矛盾心理

所谓后进生,是指那些在学习和综合能力等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形成后进生的主要原因不是智力本身,而是包括家庭环境、学习环境、欲望、毅力、自信心等在内的非智力因素引起的。

中专学校的学生大多数在基础教育中学习不太理想,基础较差,经常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及同学的白眼。到了新的校园后缺乏学习的自信心,对学习文化基础知识没有兴趣,学不进去、学不明白,存在着恐惧心理,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摆脱不了的心理压力。一方面要面对家长的唠叨说教,另一方面,又坐不住板凳,学不进知识,有明显的厌学情绪,但为了今后的就业,不得不去学习,而强迫自己读书,最终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的心理。

2解决在专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上述的矛盾心理构成了中专学校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主要矛盾,老师要和家长配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做好各自的职业生涯规划。

2.1优等生的心理教育

初中的优等生进入中专学校后,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少之又少,学校须要重视这部分人材的培养和教育,以博大的爱心消除学生的失落感。在生活上和学习上鼓励其积极向上,在心理上引导他们走出困惑,使他们明白“条条大路通罗马”,中专学校同样可以实现梦想,同样具有给学生展示才华的空间。

让他们了解学校的套读大专政策,学校既是中专学校,又是大连海事大学的函授站,学生毕业后一样可取得大专学历,同时又可考取船员适任证书,接受这些专业培训并取得证书和文凭,可以给将来的择业和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2中等生的教育

在教学工作中,有的老师重视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的学生,也很注意对差生的辅导,却往往忽视了中等生,如果我们给中等生以正确的引导,假以时日,他们也会成为可塑之才。

坦然面对挫折成败。人人都渴望做一位成功者,正处在多梦季节的中专生更是如此。老师要正确引导他们走出内疚等心理阴影。如开设德育课、船员心理学课程以及开展心理教育讲座等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的坎坷,要让中专生明白挫折会伴随人生命的整个过程和始终。中专只不过是人生的一个小插曲,要相信事物的双重性,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失去了读高中的机会,却得到了先就业,先改善家庭经济条件的机会。明白成功背后的艰辛,不是人人都看得到的。

适应环境,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中专生面临生活环境的改变,过早体验从家庭到学校,再由学校到社会的转化,独立地面对学习和生活的各类挑战,对大多数独生子女来说会有无所适从的感觉,必须引导他们客观地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尽快从新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成长点、自己的友谊群体。在此指出,人对环境的适应,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际关系的处理最重要的是待人真诚,学会主动关心别人,主动打开自己的心扉,从同学之间的交流中走出孤独,得到乐趣,得到动力,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同时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用积极的行动来摆脱由于环境不适带来的孤独、苦闷、烦燥、恐惧和空虚等情绪。完美自我,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独立生活的能力包括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并能独立处理人际关系及各种矛盾的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克服信赖思想和惰性,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还要学会独立处理人际关系和朋友间发生的矛盾,要自己想办法去解决,如感到束手无策,可向家长或老师请教,但不能一味地信赖他们,无论结果如何,都是得到了一次锻炼的机会。另外,应让中专学生有意识地参加一些实践活动,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地在现实生活中锻炼和提高自理能力。

打开心灵之门走出自闭。正确对待中专生的闭锁心理,是对中专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前提。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认真的调查,弄清产生这一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就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进行引导教育,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保证教育的正确方向。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基础。老师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心理动态,要让学生把自己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挫折、迷惘主动告诉老师,同老师交流,这就要求老师由单纯的老师角色转变为亦师亦友的双重身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做到尊重他人的人格。

积极向上变被动为主动。中专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岗位适应性为目标的中职教育。就是来接受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训练的,学校要抓住入学教育这一环节,使学生对今后可能从事的职业多一些了解和认识,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引导他们树立奋斗目标,在学习上克服松懈和惰性心理,主动接受中职教育模式,努力学习。

2.3后进生的心理教育

这类学生难教、难管、自尊心特别强,如能对他们采取正确的教育引导方法,就能挖掘和利用其特点,有力地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提高转化率,把后进生转化为中等生或是优等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用赏识教育激发后进生积极表现。后进生都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老师若能充分利用他们自我表现欲较强的心理特点加以引导,及时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采取优点激励法,使他们感到“我能行”、“我会进步”。赏识只是一种形式,其实质是对人格尊严的一种维护。适时地表扬,在育人工作中是有益处的,尤其对后进生而言,更是开启他们心灵的钥匙。

用尊重启发自我认识。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心,爱护、尊重他们的人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避免冷漠和岐视的态度,更不能蛮横训斥、惩罚、动辄训人。惩罚往往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一方面尊重后进生给他们留面子;另一方面宽容后进生的缺点,给他们留后路。

心理表现范文篇8

一、懒惰心理的表现

1、思想方面的懒惰。

懒惰的人常有明日复明日的思想。明知道这件事应该今天完成却总期待着能够明日去做。例如:有懒惰心理的学生在完成当天作业时,常找出各种理由拖拖拉拉,边玩边学,时间晚了,就想明天早晨早点起床再完成,面第二天又起床晚了,上学后,又有了新的任务,这样明日复明日,学习成绩可想而知。

懒惰的人常有依赖别人的思想。老师们经常会发现,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的总是个别几名同学,而更多的人懒得动脑思考问题。心里想:反正我不举手,也会有人说出正确答案。这种依赖别人的懒惰心理只会使思维变得越来越迟钝。

2。行动方面的懒惰

思想的懒惰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懒惰。懒惰的人明明知道某件事应该做,甚至应该马上做.可却迟迟不做,或硬挺过去;做事时总是无精打采、懒懒散散拖拖拉拉;做事不积极、不主动、不勤奋。例如:在我校的养成教育中提出了:“在操场或教学楼内看到杂物要主动捡起”的要求,而许多同学由于懒惰,即使是弯弯腰这样的动作也懒得去做。学校每周末的大扫除,总有个别行为懒惰的同学溜边或干活时拈轻怕重,更有甚者,要父母代替打扫卫生,其懒惰程度可见一斑。

二、懒惰心理的成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懒惰心理的产生呢?

l、依赖性强。

如今今的独生子女有严重的依赖性。什么事情都要靠父母或其他人,没有主见,缺少独立性,他们在家靠父母,在学校依靠老师,在社会上依靠其他人。这种依赖性就是导致懒惰的主要原因。

2。缺少上进心

上进心是前进的动力。缺少上进心的学生做事容易满足,对自己要求不高,得过且过的思想严重:做事不求真,不求质量,不求快节奏,常抱着“应付”的态度和“混过去就行”的不负责任的态度。而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必然导致懒惰现象的产生。例如:在我校每届儿童画展中,要求班级中的每位同学创作一幅美术作品,在班级内展出。就有个别同学放松自己的要求,心想:班级有这么多幅作品,也不缺我这一幅,应付过去就得了,于是懒得精心构思,懒得用心着色,草草完成了事。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是产生懒惰心理的根本原因所在。公务员之家

3.家庭关系的影响

从客观上说,家长的过分溺爱,也是造成学生懒惰心理的因素。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过分娇纵,大包大揽,只会使孩子从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劳而获的坏习惯。另外,有的家长本身就缺少时间观念,没有勤劳的习惯和雷厉风行,果断利落的作风。“身教重于言教”,这样的家庭影响严重影响了子女良好健康习惯的形成和良好行为的发展,促进懒惰现象的发生。

三、矫正懒惰习惯的方法

懒惰是成功的绊脚石,在充满困难与挫折的人生道路上,懒惰的人习惯于等、靠、要,从来不想去求知、发明、拼搏、创造,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只有勤奋、刻苦、好学、上进,朝着预定目标孜孜以求,才会达到光辉的项点,为此要努力克服懒惰的习惯。

l、要养成每天清早按时起床和外出锻炼的习惯,改掉恋床不起的恶习。

2.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在家里主动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父母打扫卫生、洗脸、洗自己的衣物。在学校认真完成值日,不依靠别人,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和各种劳动、远足活动,从而锻炼意志,磨练耐力。

3、制定学习计划。所有各科作业都严格按老师规定的时间保质保量的完成,逐步养成不完成作业不睡觉的习惯,改掉“明日复明旧”的思想。

4.寻找榜样。找一个学习勤奋,做事勤劳的同学做为自己的榜样,并请这位同学多帮助和监督自己。

5、又进步了,天天坚持检查自己行为,如果当天没有懒惰现象发少,就在当天的日记本上贴一面小红旗,表明进步了。只要坚持一至两个月,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心理表现范文篇9

1、思想方面的懒惰。

懒惰的人常有明日复明日的思想。明知道这件事应该今天完成却总期待着能够明日去做。例如:有懒惰心理的学生在完成当天作业时,常找出各种理由拖拖拉拉,边玩边学,时间晚了,就想明天早晨早点起床再完成,面第二天又起床晚了,上学后,又有了新的任务,这样明日复明日,学习成绩可想而知。

懒惰的人常有依赖别人的思想。老师们经常会发现,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的总是个别几名同学,而更多的人懒得动脑思考问题。心里想:反正我不举手,也会有人说出正确答案。这种依赖别人的懒惰心理只会使思维变得越来越迟钝。

2。行动方面的懒惰

思想的懒惰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懒惰。懒惰的人明明知道某件事应该做,甚至应该马上做.可却迟迟不做,或硬挺过去;做事时总是无精打采、懒懒散散拖拖拉拉;做事不积极、不主动、不勤奋。例如:在我校的养成教育中提出了:“在操场或教学楼内看到杂物要主动捡起”的要求,而许多同学由于懒惰,即使是弯弯腰这样的动作也懒得去做。学校每周末的大扫除,总有个别行为懒惰的同学溜边或干活时拈轻怕重,更有甚者,要父母代替打扫卫生,其懒惰程度可见一斑。

二、懒惰心理的成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懒惰心理的产生呢?

l、依赖性强。

如今今的独生子女有严重的依赖性。什么事情都要靠父母或其他人,没有主见,缺少独立性,他们在家靠父母,在学校依靠老师,在社会上依靠其他人。这种依赖性就是导致懒惰的主要原因。

2。缺少上进心

上进心是前进的动力。缺少上进心的学生做事容易满足,对自己要求不高,得过且过的思想严重:做事不求真,不求质量,不求快节奏,常抱着“应付”的态度和“混过去就行”的不负责任的态度。而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必然导致懒惰现象的产生。例如:在我校每届儿童画展中,要求班级中的每位同学创作一幅美术作品,在班级内展出。就有个别同学放松自己的要求,心想:班级有这么多幅作品,也不缺我这一幅,应付过去就得了,于是懒得精心构思,懒得用心着色,草草完成了事。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是产生懒惰心理的根本原因所在。

3.家庭关系的影响

从客观上说,家长的过分溺爱,也是造成学生懒惰心理的因素。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过分娇纵,大包大揽,只会使孩子从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劳而获的坏习惯。另外,有的家长本身就缺少时间观念,没有勤劳的习惯和雷厉风行,果断利落的作风。“身教重于言教”,这样的家庭影响严重影响了子女良好健康习惯的形成和良好行为的发展,促进懒惰现象的发生。

三、矫正懒惰习惯的方法。

懒惰是成功的绊脚石,在充满困难与挫折的人生道路上,懒惰的人习惯于等、靠、要,从来不想去求知、发明、拼搏、创造,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只有勤奋、刻苦、好学、上进,朝着预定目标孜孜以求,才会达到光辉的项点,为此要努力克服懒惰的习惯。

l、要养成每天清早按时起床和外出锻炼的习惯,改掉恋床不起的恶习。

2.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在家里主动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父母打扫卫生、洗脸、洗自己的衣物。在学校认真完成值日,不依靠别人,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和各种劳动、远足活动,从而锻炼意志,磨练耐力。

3、制定学习计划。所有各科作业都严格按老师规定的时间保质保量的完成,逐步养成不完成作业不睡觉的习惯,改掉“明日复明旧”的思想。

4.寻找榜样。找一个学习勤奋,做事勤劳的同学做为自己的榜样,并请这位同学多帮助和监督自己。

5、又进步了,天天坚持检查自己行为,如果当天没有懒惰现象发少,就在当天的日记本上贴一面小红旗,表明进步了。只要坚持一至两个月,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心理表现范文篇10

【论文摘要】心理贫困是由于经济贫困以及其他社会压力所导致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困惑。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由于民族生活习惯、经济负担能力、文化与教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给他们的文化适应、人际交往、学业成才、情感需求等造成巨大障碍。了解和掌握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态势,引导他们走出贫瘠的心理困境,这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校贫困生现象已备受社会普遍关注。而贫困生群体中最突出的是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他们大多来自偏远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受经济负担能力、生活环境变迁、文化与教育背景以及个人认知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他们部分人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产生自卑、抑郁、焦虑、孤僻等心理问题,比起其他大学生,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加脆弱,更容易出现心理困惑与心里动荡。尽管各级政府和高校采取了各种积极措施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但人们在关注他们经济困难的同时,却忽视他们由于经济上的困难以及其他社会压力所导致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困惑,即心理贫困。心理贫困十分内隐,外人无法直接感知,很难体会到那种矛盾、困惑乃至痛苦的内心处境。因为心理贫困,他们难以跨越自己心中的屏障,难以展开自己翱翔的翅膀。

广西民族大学是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地方综合性院校,目前在校生16000多人,学生中少数民族居多,且多为来自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因此,本文以广西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贫困生为例,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贫困态势,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走出贫瘠的心理困境,使他们顺利成长成才。

1文化适应的差异性

相对而言,文化的适应性是指两种或多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兼容,但无论如何这种兼容都不可能达到完全意义上的融合,其间必然存在着他者的关系因素。由于地处经济比较落后的偏远地区,交通与信息闭塞,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对于外面社会环境的变化知之甚少。从偏远地区到繁华城市,从本民族文化环境到赋有现代气息的城市文化环境,文化背景的局限性导致了人的思维的局限性,除本民族文化语境范围,其余被当作他者看待。传统的民族文化与现代的城市文化相碰撞,文化心理发生了矛盾性冲突,他们心里难以承受文化语境和价值观念的转折,造成他们对新的文化语境的不适应。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的变化,加之经济上的困难,他们处于价值观念多元化与多种文化矛盾的冲突之中,甚至是劣势状态,对他者文化缺乏实质意义的认同感,心里产生焦虑、急躁等情绪或排异行为。

1.1语言环境的差异

母语存在的价值意义在于它是沉积于民族的灵魂与血液间的文化符号,它不仅是一个民族的叙事工具,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尤其在与其他民族相区别时母语显得极为重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首先借助的是语言,语言的表达信息沟通顺畅,决定了相互交流者是否有着相互平等的话语权和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如果使用同一种语言交流,交流者之间不存在话语权的不平等性和文化价值认同感的差异性。但不同民族之间的人发生信息交流时则不然。例如,A和B属两个不同的民族,他们之间发生信息交流时,假如使用的交流工具是A民族的语言,对于A而言,其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的表达结果是直接式的:a→a,因为A使用的是母语,在叙述过程中不存在心理和思维上的障碍,其表达结果很直接;对于B而言,则是间接式的:a→b→a,因为B使用的是A民族的语言而非母语,在叙述过程中其心理和思维存在着语言的互换关系,当其接受到A民族的语言(a)发出的信息后心理的反映是该信息在自己的母语(b)中如何表达,这种叙述过程包括了语音和意义的完成,B要在母语的语音和意义中找到与A民族的语言所叙述的相同内涵后,才能与A形成平等的话语权和产生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反之亦然。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在与其他民族或城市的学生交流时,首先遇到的是语言环境的差异,他们因无法直接顺畅地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而产生心理隔阂,生活中经常处于被动状态。

1.2生活习惯的差异

虽然生活在城市,但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原有生活习惯难以彻底改变,变成一个完完全全的城市人,其实,他们也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成为一个真正的城市人。“我走近你的身体,却走不到你的心里,我与你近在咫尺,但却相隔很远。”这句蕴含着酸楚与无奈情绪的话语,正是来自偏远地区心理困惑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真实心态描述,亦可称之为边缘心态。城市生活如今被认为是现代文明生活模式而得到社会的推崇。本来,他们通过全国高考涌向城市,除了培养自身素质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而外,就想寻求某种心灵解脱或心理平衡。但是,他们生活在城市中,却常常存有无家的感觉,找不到生存文化的支点。他们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村人,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城市人,于是,他们就成了游历在城市与农村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边缘人。

1.3信息素质的差异

信息素质包括获取信息的能力、对信息筛选与分辨的能力、使用信息的能力等三个方面。人的信息素质的提高受制于其文化教育程度以及对文化知识的感知与理解。良好的文化教育使人获取丰富的文化知识,也有了丰富的信息源,加之个人对文化知识的感知与理解,自然而然提高了自身的信息素质。因教育背景所限,在信息传播迅速的今天,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与那些城市或享受良好教育资源的学生相比,偏远地区那种悠然自在的文化氛围使他们不太适应信息快速传递的文化环境。同样生活在城市当中,可他们的信息素质显得极为逊色。他们交流面窄,获取信息的能力弱,即便获得了信息,但信息的好与坏,哪些信息是有用或无用,他们的筛选与分辨能力也有限。有时即使得到了信息,可怎么使这些信息为自身服务,他们也不太清楚,就这样白白地浪费信息,错过很多自身发展的机会。

2人际交往的排他性

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从小生活于悠然自在并亲近大自然的文化语境,接受本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渲染和陶冶,意识中深深地积淀着本民族文化模式和价值观念的元素,形成以本民族文化意识为基准去关照或评价他者文化的思维范式,在与其他同学交往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本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认知结构为依据去选择自己的交往对象,以求得彼此之间的文化认同感和心理平衡感。但这种交往依然存在着不平等的话语权因素。经济条件与生活习惯的不同,以及民族之间宗教信仰的区别,导致人的思维和情感表达方式的差异,他们与其他同学发生交互性关系时产生排他性心理,使自己的心理感知系统不能顺畅运行,交互之间达不到畅所欲言的境地。因处于城市与农村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边缘状态,他们对城市文化产生望尘莫及的自卑感,但他们有着强烈的民族文化自尊和民族自强意识,同时又因自身的事实存在因素而希望吸取他者文化和力量来改变自己的生存困境,强烈的自尊心与自卑感在心灵深处交割着,使他们的人际交往心理出现孤独感与压抑感。

人际交往困难,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是他们的心理特点。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自卑,但作为一个自我意识成熟的个体,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他们容易形成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他们有融入他人世界的强烈愿望,但又因为自身的事实存在因素而导致心理矛盾和冲突,他们希望得到支持和关爱,却又不愿接受同情和怜悯。这种本质上的排他性使他们牢牢地自我封闭起来,如果这扇自我封闭的大门不能自动打开,别人很难走进其寂寞而孤独的心灵深处。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本身的存在与发展是建立在他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之中,比如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老师或同学同事等等他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该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完全取决于他个人的努力。由于人际交往的排他性,使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系统,他们没有或者不愿意向周围任何人寻求支持,甚至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失去信任感。而恰恰相反,社会支持系统中任何一个人的关怀和努力都有可能起到改变事态发展的关键作用。

3学习目的的功利性

尽管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享受优惠的民族政策,在高校录取时比其他学生的分数略低,但由于偏远地区办学条件差,所享受的教育资源有限,他们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知识面窄,到大学与其他学生相比,显得后劲不足。加之经济条件的制约,有的以勤工助学或校外兼职维持基本生活;有的缺乏相应的学习条件,或者因校外兼职而学习时间得不到保障,或者因身心压力和生活困难而学习精力不能集中,无法全心身地投入学习知识和培养自身综合素质,由此而使自己的学业和长远发展受到影响。

尽管素质教育已提上日程,但雷声大雨点小,尤其是在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要真正落实国家的素质教育政策谈何容易?比如,按理来讲高中阶段的学习时间是三年,可在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生只有两年的学习时间,最后一年用来强化练习题,进行模拟考试,应付高考。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处于应试教育的光环之下,无论中小学还是大学,都没有完全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从上小学开始,人们就一直对我说,只有上大学才有前途。但是没有人告诉我大学毕业后该怎么做。在我看来,上学的唯一目的似乎就是应付考试。”这是一个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真心话。上小学时老师告诉他要努力学习,考上一所好的中学才有出路,到中学老师又告诉他,只有考上大学才有出路,考上大学后,他又发现,这个社会看中的还是文凭,本科不行要硕士,硕士不行还要博士,似乎只有文凭才是一个人能在社会上生存的条件。而且,这个文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一纸卷面考试成绩作为依据,要拿到文凭,唯一的办法就是考试过关。所以,在学习上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目的性很强,以考试及格为目标,只要考试过关,拿到文凭就行,选择课程时强调当下的实用性,认为目前对自己有用的就学,否则应付了之。这种学习目的的功利性源自于他们追求学习目标的短期效应,对社会发展和自身成长缺乏长远的预见性,对知识的吸收、掌握与运用缺乏理性认识和创新精神。

4情感需求的抑郁性

情感抑郁性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对日常生活缺乏愉悦感,精力疲惫,自责或内疚,联想困难,思考能力下降,心情无法振作,严重者出现自杀念头,或有威胁他人行为。情感需求有渴望得到父母、亲戚朋友、老师同学同事及自己周围其他社会成员给予的关爱,也有对异性情爱欲望的渴求。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因家庭生活背景的缘故,他们独处生活的时间较早,长期在外求学,与父母、亲戚朋友的沟通较少,在学校与老师同学的真正交流也不多,尽管他们渴望得到关爱,却无法直截了当地与他人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久而久之,他们就难以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情感抑郁,尤其对异性的情感需求,始终处于压抑状态。

与其他年轻学生一样,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也需要寻求情感归属和建立友谊,避免孤独感,正处于青春萌动期的他们也必然存在着与异性交往的愿望,对异性有着情感的需求。对于他们当中的有些人,由于原有的生活习俗与文化观念的事实存在因素,与异性的交往要借助其他媒介(尤其是中间人的介绍),但是,人际交往的排他性心理,使他们的感情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看着身边的同学成双成对,他们只有步入爱情殿堂的梦想。为了满足情感上的需要,他们苦苦地追寻,有的人不惜欺骗父母或买血来维持自己与异性朋友之间极为脆弱的情感纽带;有的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好一厢情愿,独自相思,造成心理扭曲。的确,恋爱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奢望。因为恋爱意味着经济开支的增加和精力的透支,他们在生活与学习上早已疲惫,在经历情感煎熬的同时也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愤世嫉俗的无奈。由于情感需求的抑郁性,他们饱受有愿望且愿望的实现只此一步之遥这种无法言说的情感煎熬,从而导致自卑、自我鄙视,对自己持有完全否定的态度和情感体验,缺乏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抑郁孤僻,自我封闭。因生活困难而情感受挫,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了重大的打击。面对挫折,他们感到无能为力,从而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心理上采取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缺乏明确的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消极对待人生,消极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使人生带有浓重的抑郁色彩。

5就业选择的盲目性

择业的盲目性在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中比较普遍,因为缺乏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他们读书上大学是为了摆脱原来的生活环境,在城市找到一份“体面”而又收入稳定的工作。在校期间,似乎“有一份工作”就是他们读书学习的终极目标。所以他们对自己的职业未来没有太多的深入思考,盲目地择业,盲目地就业。他们急于找到一份工作来缓解经济上的困境和以有一份工作作为读书这么多年的行为结果来证明自己并不比别人差,在择业中很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来进行权衡,当理想与现实相冲突时,他们就会产生心理困惑。

5.1孤傲,好高骛远

他们有的过高地评价自己,尤其与同等条件的同学或与家乡那些没有上大学的同龄人相比,他们自认为优人一等,显得有些傲气,觉得自己学了很多知识,综合条件也不错,不会没有好的归宿。他们好高骛远,就业期望值过高。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人的某种追求,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未来和前途发展要求高应当给予充分肯定。但是,对于有些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来说,这种高要求往往是处于迷茫状态下的没有结合自己实际情况而盲目提出的,乃至于形成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局面。他们在寻找就业岗位时,普遍要求在大城市、文化比较发达、交通便利、待遇相对较高的范围内,他们缺乏到基层就业的信心,把就业的第一目标确定在大中城市,实在不行再作回去的打算。在他们看来,自己辛辛苦苦读书考大学就是为了跳出农门,大学毕业后再回到当地有失面子,甚至被认为是没有本事,不能光宗耀祖,有一种输不起的矛盾心理在作俑。这种孤高自赏心理是缺乏客观公正地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表现,使人脱离实际,以幻想代替现实,择业目标和现实状况产生反差。面临就业选择时,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使他们产生自卑、压抑、失落、愤世的心理状态,当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时他们不是从自身找原因,而把矛头指向社会的公平性,甚至出现仇视一切的心理。

5.2悲观,缺乏自信

在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中除了孤高自赏者外,也有过于低估自己的。社会竞争的激烈性,让他们逐步发现自己的缺点和劣势,与那些经济条件好或城里的同学相比,他们找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原有的那点优越感与他人相比之后已经荡然无存,于是感到自惭形秽、悲观失望,甚至自己看不起自己,在择业中往往缺乏自信心,缺乏勇气,阻碍了自己的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

5.3谨慎,过于怯懦

一些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有一种“丑媳妇怕见公婆”的心理,与用人单位面谈时面红耳赤、语无伦次,辛辛苦苦准备的腹稿一急之下忘得干干净净;有的谨小慎微,担心一句话说错、一个问题回答不好就会影响自己在用人单位的形象,以致不敢放开说话,该表达的未表达。他们渴望公平,但在机遇到来时却手忙脚乱,局促不安;他们盼望竞争,然而在机遇面前却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当用人单位选中自己时,他们又怀疑这个单位是否太差,不然怎么这样快就选中了自己?或者去征求很多人的意见,结果自己反而没有主见,错失了良机。

5.4焦虑,心情烦躁

这是由心理冲突或受挫而引起的一种复杂情绪。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及某些生理反映。毕业前夕,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大多表现出一种焦虑心理。心里总是在想:自己的理想是否能实现;能否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专业特长又环境优越的单位;用人单位怎样选择自己;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怎么办,等等。使他们在毕业时心理负担沉重,心情烦躁、心神不定、精神萎靡、意志消沉,一提到就业问题就心理紧张,不知所为。

5.5冷漠,回避现实

有的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择业中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时,干脆破罐子破甩,出现情绪低落、意志麻木、情感淡漠、沮丧失落、不思进取等消极心理反映。他们自以为看破红尘,只有听天由命,任凭自然发落。其实,这是一种回避现实、缺乏勇气和竞争意识的表现,这种心理与就业的竞争机制不相适应。

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所产生的这些心理问题,有其主客观原因。客观上,首先,从我国社会发展实际看,改革的进程使我国出现一种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多种价值观的冲突和就业形式的严峻性,给他们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其次,父母的“望子成龙”心态左右着他们,使学生的个人理想与父母的愿望无法统一协调,造成心理矛盾冲突;第三,从学生的家庭经济期望看,多数家庭希望他们毕业后能给家里带来转机,尤其缓解家庭经济的紧张状况。主观上,他们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是什么都不确定,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去创造和培养实现职业目标的条件;同时他们不善于构建心理平衡体系而缺乏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心理机制,在应急面前不能运用自我调节功能克服所面临的“危机”,面对职业选择中的种种压力,就出现心理失衡。这些主客观因素交互作用构成了他们的心理压力源,使他们的心理出现复杂性、模糊性和多样性。

6结语

对于贫困学生,仅仅从经济上关注还不能达到一种更深层次的认识,只有从心理的角度去进行充分剖析和全面认识,我们才能明白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本文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对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作了表现形式(非数字统计)的分析。通过他们这些主要心理表现的进一步阐释,让人们更多地了解这个特殊的群体,关心和帮助他们,真正扶持他们那颗极易受到伤害的贫瘠的心灵。这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覃干超,余欣欣.浅谈如何利用BBS开展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年第7期.

[2]胡发稳,李丽菊.边疆少数民族贫困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特点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2006年第3期.

[3]宋术学.关于加强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