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产业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09:32:23

生态产业论文

生态产业论文范文篇1

1.1旅游产业集群效应

主要有5个方面:①外部经济效应。旅游产业集群具有外部经济效应,即以区域资源禀赋为基础的旅游市场规模优势和专业化分工协作在区域内旅游企业间产生的范围经济效应。具体而言,集群内的旅游企业可通过旅游基础设施和区域品牌的共享以及联合批量采购等来降低经营成本或获得额外收益。同时,旅游产业的集聚还有助于形成深层次的、专业化的配套分工体系,集群内的各成员企业可发挥自身优势专注于旅游产业价值链的某一环节,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此外,集群内企业间竞争、合作或互补也有助于共享协同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好处。②技术创新效应。在需求拉动和竞争的压力下,集群内部的创新动力要远强于集群外部,并具有广泛性和持续性。产业集群激发并能释放旅游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的能量,创新成为旅游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③区域品牌效应。旅游产业集群的优势和功能被外界广泛认可时便会形成区域品牌,这是区域内部成员集体行为和整体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品牌一旦树立将成为集群区域内宝贵的无形资产,是促进区域旅游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区域品牌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可为区域内旅游企业所共享,且品牌的效应持久往往不会因为某个旅游企业的消失而消失。区域品牌还可降低新生企业前期的广告宣传费用,对外来投资有引致动力。④产业联动效应。旅游产业涉及到食、住、行、游、购、娱等多个行业,与其直接或间接关联的行业更多,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优势。其集群式发展必然要依靠多行业的发展,也必定会促进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联动、融合、共赢。⑤正反馈效应。正反馈效应又称自组织性,指旅游产业集群的自我强化特征。当旅游产业集群达到一定规模时,区域旅游产业将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形成一个正反馈系统,集群规模扩大、产业链条拉长加粗,各种利益与优势不断加强,由此形成良性循环。一旦交通、产业、制度等制约得以突破,就会引致相关企业在区域内的聚集,而聚集所具有的外部经济、管理及技术创新、产业联动、区域品牌等正的聚集效应会导致交易成本降低,并最终导致需求增加,因此可突破市场约束。同时,交易成本的降低会使集群内企业的收入增加,帮助集群企业突破资源约束;而集群内企业收入的提高又会进一步促进管理及技术创新,这正是旅游产业集群正反馈效应的机理所在。

1.2鄂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

主要是:①整合资源,提升开发统筹力。发展旅游产业集群就是要突破行政区划对旅游资源规划开发的制约,按照市场原则和办法,协调和兼顾各方利益,实现资源整合、共谋发展,共谋利益。因此,发展旅游产业集群,是鄂西地区实现资源整合、提升开发统筹力的有利途径。②壮大实力,增强企业成长力。发展旅游产业集群,就必须全方位开放旅游市场,创造优良投资创业环境,本着“招大商、引大资”的原则,吸引“有眼力、有实力、有能力、有成长力”的企业财团投资置业鄂西地区,以资本为纽带组建投资开发公司、以景区为核心组建运营管理公司,增强旅游市场主体的投资能力、管理能力和赢利能力。因此,发展旅游产业集群是鄂西地区壮大企业实力,增强企业成长力的必然要求。③提升品牌,扩大形象影响力。一方面要深度挖掘鄂西各个领域具有潜在价值的品牌,按照各类品牌的规范要求进行标准化建设与管理,积极申报创建品牌,整合旅游形象,统一对外营销,扩大鄂西品牌旅游及地域形象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当鄂西旅游产业集群的优势和功能被外界认可时,旅游区域品牌便会形成。这一宝贵的无形资产会成为促进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发展旅游产业集群是提升区域品牌、扩大形象影响力的正确选择。④聚集产业,提高产业贡献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就是要针对围绕旅游业的多产业协作配套不够的问题,发挥旅游业“一业兴带百业旺”的综合优势,构建旅游业与鄂西地区三次产业的优势领域互动融合的发展模式,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链和优势产业集群,培育一系列消费热点和服务基地。

2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原则与重点

2.1基本原则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要遵循市场导向、规划指导、产业互动、择优扶强、注重创新、可持续发展等原则:①市场导向原则。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在坚持市场导向为主的前提下,政府部门根据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不同阶段的需要进行适度引导和干预,以促进其健康发展。②规划指导原则。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要与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适应,与区内各县市城镇体系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相衔接,并按照国家和湖北省宏观产业政策进行规划指导,促进协调发展。③产业互动原则。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要与区域优势农业、特色工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相结合,通过与相关产业的互动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现代服务业的持续发展。④择优扶强原则。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要突出重点,加大政策支持,推动基础较好的行业和县市率先发展,促进发展潜力大行业和区域旅游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对重点培育发展的行业和区域的产业集群实行动态管理。⑤注重创新原则。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要突出区域内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把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全面创新发展。⑥可持续发展原则。要重视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土地节约、容量控制、环境保护,鼓励发展资源节约型绿色产业,严格控制各类污染源,保护好鄂西生态屏障,把鄂西地区建成低碳旅游和生态文明示范区,促进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2.2发展重点

根据上述原则,结合研究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要素基础,鄂西地区要重点培育以下五大旅游产业集群:①以旅游中心城市为依托的旅游服务业集群。即以鄂西地区各个旅游中心城市为依托,构筑旅游服务业集群,以旅游服务业聚集基础较好的地段为中心,构筑内外交通、信息咨询、旅行服务平台,为游客提供优质高效的综合旅游服务。②以核心吸引物为中心的综合旅游产业集群。即以2011年遴选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十大核心景区为中心,构筑综合旅游产业集群,高质量地建设好十大核心景区的核心景点;围绕核心景点,合理布置餐饮、服务、交通、文娱、购物等配套功能,为旅游者提供舒适便捷、个性化、体验式的综合性服务。③以旅游景观廊道为依托的餐饮购物业集群。以特色化、风味化、民族化、地域化为发展方向,以文化主题餐厅、风味小吃街、特色农家乐、休闲农庄为载体,以各级旅游景观廊道为依托构筑旅游餐饮集群,并结合旅游景观廊道和青年旅馆、汽车旅馆、自驾车营地建设,合理构筑旅游购物业集群。④以特色村镇为依托的旅游文化产业集群。从现有的专业旅游城镇、旅游名村中遴选若干文化基础好、发展潜力大、聚集引力强的村镇,建设旅游文化产业集群。按照城镇功能旅游化、建筑风貌景观化、文化氛围个性化和服务标准国际化的要求,因地制宜地把旅游城镇、特色乡村建成服务平台、景观节点、体验中心、富民基地。⑤以生产基地为依托的旅游商品产业集群。根据研究区域的资源产业基础和旅游市场需求方向,我们认为鄂西地区可开发土特产品系列、民间工艺美术品系列、土苗文化纪念品系列、奇石根雕盆艺系列、山水书画艺术品系列、邮票画册音像品系列、矿产玉石系列、特色工业产品系列等特色旅游商品。研究区各县市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等优势因地制宜地建设旅游商品生产基地、研发及交易中心。

3推进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措施

3.1整合产业要素,促进产业融合

主要原则是:①要进行空间整合与聚集,形成布局合理、聚散有序的旅游产业空间格局;②进行横向协同整合,促进行业之间的相互配套、互补与合作;③垂直产业链整合,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价值链和产业链。具体对旅行社业而言,应通过横向协同和垂直链接,尽快形成一批在湖北省内和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大旅行社集团,并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提高旅行社服务业的科技含量;旅游景区业要重点建设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精品景区,形成若干鄂西地区旅游景区核心品牌,形成旅游景区的相对空间聚集和优化布局,同时构建比较完整的旅游分销网络和旅游服务体系;旅游饭店业应分别从价值链、企业链、空间链等方面对旅游饭店业进行改造提升,合理调控区域内旅游饭店总量、档次、结构和布局,形成区域相对集中、企业相对聚集、空间布局合理的旅游饭店行业群;旅游交通业则应依托长江、汉江、清江航道、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和航空线路,构筑立体旅游交通大网络,近期应重点抓好三峡及清江库区游船体系建设;旅游餐饮业应重点建设城镇依托型、交通依托型、景点依托型旅游餐饮区,形成空间布局聚集与分散和功能的配套;旅游购物业要构建景区依托型、城镇依托型、交通依托型的旅游购物网点,提高旅游商品特别是鄂西地方商品的网点覆盖率;旅游娱乐业既要打造若干台能与鄂西自然山水相匹配的大型标志性演艺精品,又要培植一系列小型娱乐节目,同时还应加大对区域特色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力度,加强文化娱乐业与餐饮业及旅游商品设计生产的融合的融合,延长文化娱乐的产业链条,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3.2培育龙头企业,营造集群优势

旅游骨干企业是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旅游产业集群升级的带动力量,应重点支持一批骨干旅游企业发展,对有一定规模、发展潜力比较大的企业作为重点培植对象,使其成为旅游产业集群的核心主体,充分发挥它们在产业集群建设中的带动效应,逐步衍生和吸引更多相关企业聚集。重点扶持两种类型的旅游龙头企业:①集旅游产品研发与供应、旅游综合服务接待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旅游企业;②控制产业链销售终端的专业性旅游企业。扶持旅游龙头企业的政策主要包括融资扶持政策、税费优惠政策、土地优惠政策、人才引进支持、项目支持、上市扶持等。

3.3重视公共服务,优化集群环境

积极发挥政府土地储备职能,通过征用、收购、置换等多种方式,对聚集程度高的重点旅游区经营性用地进行统一规划和储备,遵照“先期介入,预审协调,快速办理”的方针,缩短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用地审批周期。同时,紧密结合区域内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以产业聚集程度高的城镇和产业带为重点,建设一批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行业研发中心、生产中心、交易中心和标准中心、检测中心、信息中心,逐步形成功能较为齐全的旅游产业公共服务体系。

3.4建设重点项目,提升核心引力

重大项目建设是提升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潜力的重要措施。鄂西地区应充分把握武陵山经济协作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等战略机遇,以发展农产品深精加工和自主创新为重点,促进一批综合效益显著、带动作用大的产业项目实施,引导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发展,同时带动一批配套项目,以拓展产业聚集和发展空间;突出抓好一批投资过亿元的以产业集群发展为主的重大工业技改项目和一批中小企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培育形成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新的增长点。按照“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的整体思路,大力培育区域特色产业,鼓励支持有特色,有一定基础的乡镇开发旅游商品发展旅游业。如清江流域应重点发展恩施富硒农副产品、建始烟叶、巴东药材、长阳木瓜、宜都鲟鱼、土家腊肉、绿色山羊等特色产品的深精加工,示范带动一批专业镇和专业村,走“一镇(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道路。

3.5优化产品结构,塑造知名品牌

生态产业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房地产产业生态;动力机制;路径选择

一、引言

“产业生态”(IndustrialEcology)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以一种较高层级的用以研究产业系统和自然系统互动关系的系统研究方法。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考察房地产经济理论不仅是研究方法上的创新,而且还有利于对房地产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系列性问题作本源性和趋势性的解剖分析。

二、房地产产业生态的内涵

英国生态学家泰斯勒(A.C.Tansley,1935)首先定义生态:又称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彼此关联、相互作用并且有自动调节机制的统一整体。

Lowenthal和Kastenberg(1998)借鉴生态学中的分析工具、原则和视角应用于产业系统分析,建立标准的产业生态模型研究该系统中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产业生态理论的发展旨在提供一种新的理解产业系统对于环境影响的概念框架。

借鉴上述的理论,本文将房地产产业生态界定为:房地产交易主体与其生存和发展的内外环境(即房地产产业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以及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系统。

根据房地产产业生态的定义,其内涵概括起来可以提炼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像其它生态系统一样,房地产产业生态的发展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和演进过程。二是像其它生态系统一样,房地产产业生态平衡也是通过自身的自我调节机制来实现的。当由于外部性存在以及政府等干预导致房地产产业生态失衡时,房地产产业生态就会自我调节使房地产交易主体及其环境自动达到新的动态平衡。三是像其它生态系统一样,房地产产业生态的自调节能力也是有限度的。外部的影响超出生态系统所承受的极限就会破坏房地产产业生态的平衡。比如房地产过度炒作以及超过极限发展等都会导致房地产产业生态失衡,严重的房地产产业生态失衡则会危及到房地产产业发展的安全,最终有可能引发经济危机。

在房地产产业生态系统(见图1)中,房地产交易主体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行为选择问题是其核心问题,而房地产产业生态环境是房地产交易主体活动所依赖的内外部条件。房地产交易主体应该是指房地产交易活动参与者,不仅仅是房地产产品交易的买卖双方,绝非仅限开发商和消费者;房地产交易主体既包括开发商、还包括中介机构、政府、银行、媒体等影响交易过程的所有主体。房地产产业生态环境,包括房地产产业生态外部环境和房地产产业生态的内部制度环境。房地产产业生态外部环境主要是指政治、法律、中介服务、信用、经济、文化等;房地产产业生态的内部制度环境是指房地产交易主体的内部治理、监管机制等。

图1房地产产业生态系统

三、房地产产业生态的动力机制

1.房地产产业生态竞合模型。先考虑房地产产业生态中两个主体,两个主体之间同时存在竞争与合作两个方面,结合考虑,并由此建立模型。两个主体之间竞争或合作,对某个主体的作用并非只是要么积极要么消极单一方面作用。竞争与合作都有可能刺激或者抑制其发展。用cij,hij分别表示j企业对i企业的相关影响系数,其中-

可求出该模型的不动点及稳定条件(见表1)。

1-c211+c21<0或1-c12N2+c12<0表示房地产产业生态中两个主体之间的激烈竞争超过了主体间的有效合作,使得竞争对某一个主体过度抑制,最终导致某一主体消亡。1-c21N1+c21>0且1-c12N2+c12>0表示房地产产业生态主体的合作非常有效,虽然存在竞争,但两个主体能够产生互补的优势,并由此长期发展。

表1房地产产业生态竞争与合作模型的不动点及稳定条件

2.房地产产业生态演化模型。把房地产产业生态系统中所有主体之间的竞合关系,统一为两种相反的力量作用。房地产产业生态系统的演化受这两种力量的影响,并且往往需要根据两种力量作用一段时间之后的情况来矫正下一阶段演化的方向。简化模型,只考虑一个变量对趋势的偏离和反馈时间的滞后根,据此延时方程的特点,建立房地产产业生态系统演化的动力学模型:

其中,x(t)表示推动和阻碍房地产产业生态演化各种力量合并后的力量,dx/dt表示房地产产业生态演化的速率,α是变动速率,τ表示时滞,F[x(t-τ)]表示房地产产业生态系统内生的控制关系,它由反馈信号x(t-τ)和反馈函数G组成。反馈函数具有控制目标的上界和下届,以满足控制目标的要求。(2)式说明,房地产产业生态系统演化的快慢与推动和阻碍其演化的合并力量x(t)及控制房地产产业生态演化的因素所产生的力量有关。在控制函数中存在时滞τ,这是由于反馈信息及调节必须在外在冲击实施一段时间之后才能产生所决定的。

(2)式是一个单变量的延时方程,其特点是可以产生分岔和混沌等复杂行为。只要把方程中的延时操作写作算子的形式,延时方程可被化为多变量的自治方程。根据混沌理论,在三个以上变量的自治方程中可能出现分岔和混沌,这个要求来自于微分方程解的唯一性。

若设

式中b为控制参数,σ是标度参数,负号表示负反馈,则该模型可化为:

该模型是一个含有时滞的微分方程,其解可以是稳定解,极限环解,多周期的长波解及混沌解。静态分析中的长期均衡的概念可以被认为是非线性动力系统中的不动点解,由于时滞和控制行为的过度反应,稳定状态很难达到。这表明房地产产业生态系统演化比上述的竞合模型更加复杂,可以产生混沌这一极其复杂的行为。

四、房地产产业生态的路径依赖

所谓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y),是指具有正反馈机制的体系,一旦在外部偶然性事件的影响下被系统所采纳,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演进,而很难为其他潜在的甚至更优的体系所替代。正反馈所显示的经济运行的自我强制机制以及其收益递增可能产生多种“最优状态”。一旦某种随机事情选择了某一路径,这种选择就会可能被“锁定”(lock—in),而不会选择其它更为先进的或合适的路径。该理论最初是由生物学家提出的,并由布赖恩·阿瑟(BrianArthur)首先应用到技术变迁的路径分析上,诺斯(North,1990)又将其应用到制度变迁中,并深入分析了自我强化机制所包括的因素,以及可能的制度变迁路径。本文则试图应用路径依赖理论,对房地产产业生态的演进路径进行分析,揭示房地产产业生态演化机制。

房地产产业生态演化可能进入良性循环后的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错误的路径走下去,甚至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中。要改变这种状况,往往要借助于外部效应,引入外生变量或依靠制度的变化。不同国家的房地产产业生态系统最初的资源禀赋、市场结构、技术特征、社会文明程度、文化背景等都有着一定的差别。中国房地产的市场化改革本身就是一个重大演变过程,房地产产业生态演变过程中利益多元化的形成及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事实上已使得房地产产业生态演化进程中陷入了某种“路径依赖”中,现存的制度框架使地方政府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而或明或暗地实施一系与中央宏观调控相反的政策,新的利益的获得将会进一步加强这种制度体系。

房地产产业生态系统的路径依赖同样具有客观规律性,其运行机理可以概括为给定条件,启动机制,形成状态,退出闭锁等过程。“给定条件”指随机偶然事件发生;“启动机制”指该系统中的正反馈机制随给定条件的成立而启动,其表现为适应房地产产业生态系统而产生的组织抓住制度框架提供的获利机会,产生学习效应,通过生态中组织间的相互缔结契约,实现协调效应,随着以特定制度为基础的契约的普遍履行,适应性预期产生,使这项制度持续不下去的不确定性因素随之减少。“形成状态”指正反馈机制的运行使该生态系统出现某种状态和结果,房地产产业生态系统演进的路径决定于该系统的初始状态,系统一旦采纳某方案,该系统的演进路径便会出现前后连贯、相互依赖的特点;“退出闭锁”指通过政府干预和一致行动,实现路径替代。路径依赖的运行是由构成它的要素策动的,这些要素包括:偶然性事件、行为主体、制度、市场、政府、压力集团和意识形态等;同时,生态系统演化是依赖房地产产业生态环境。

五、中国房地产产业生态的失衡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一个涉及众多利益集团的复杂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开发商、政府监管部门、房地产中介机构、银行、媒体机构、消费者等。目前房地产产业生态失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房地产产业生态结构失衡。从我国房地产产业生态结构来看,目前存在“三主导型”非均衡特征:(1)银行主导型融资结构。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融资结构是以银行信贷为主导的间接融资,间接融资比重高达70%以上且在逐年上升的非均衡现象。(2)房地产产品结构失衡。低价位的经济适用房缺乏与非高档住宅高空置率,这种房地产市场“短缺与过剩”并存,反映了住房供应的结构性的非均衡现象。(3)土地市场政府垄断。政府垄断土地的一级市场,并介入国民经济成长的全过程。在城乡分割的二元土地制度下,低价征用的土地成为高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驱动器;土地出让收入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和公共投资的重要来源;土地抵押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的主要融资工具。

二是房地产产业生态交易主体结构失衡。目前中国房地产产业生态中,有四个角色占据着主导地位,即发展商、银行、地方政府和投机者,在它们的共同炒作下,房价疯长;普通购房者几乎失去话语权,排队都不一定买到房;媒体的言论基本被开发商控制,同时开发商商和当地政府之间有着某种默契,因为当地政府也是房价增长的既得利益者。当中央政府意识到房价疯涨对社会、对产业的危害时,出台较强硬政策打压楼市。银行在房地产信贷中处于垄断地位,制度的缺陷和银行本身的问题使得银行在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和扩张过程中扮演了推动危机的负面角色。

三是房地产产业生态内部制度环境失衡。房地产产业生态内部制度环境失衡主要体现几个方面:(1)内部治理机构缺失。国有商业银行产权虚置状态,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看产权虚置直接导致了房地产市场交易主体之——银行的治理结构的有效性低下,地方政府盲目的形象工程,过度的行政干预导致内部人控制盛行等弊病。(2)监管部门制衡机制缺失。政府与银行、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更强化了商业银行信贷的顺周期倾向。政府对商业银行“大而不倒”的隐形承诺、对商业银行资本金一而再再而三的弥补,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中多方顾及商业银行的利益,弱化了商业银行的自我责任意识。房地产市场的多重监管缺乏协调机制,甚至出现相反的调控政策。

四是房地产产业生态外部环境失衡。房地产产业生态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法律环境、信用环境和体制环境等方面。首先,从法律环境来看,关键问题是缺乏有关房地产法制法规建设滞后市场的发展。其次,信用环境建设严重滞后,造成了我国房地产行业侵害消费者现象严重。第三,体制环境问题。由于我国是一个行政主导型的国家,体制环境是直接影响我国房地产产业生态的重要外部因素。多次调控后,房价不将反而不断攀升,地方政府的公信力下降,中央政府的信誉和公信力受到国民的普遍质疑。

六、优化中国房地产产业生态的路径选择

我国怎样优化房地产产业生态路径选择,提高房地产行业的运作能力,确保房地产业安全呢?笔者可以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快房地产市场的结构优化。要解决房地产市场的结构失衡问题,必须加快推动以银行为主导的融资体系逐步向以市场为主导的融资体系转变。银行产权多元化、加强银行信息披露和提高透明度改善银行结构治理。改革现行的金融体制,允许信托、基金、担保、证券、保险等一揽子金融机构进入房地产金融市场,形成风险分散承担和利润平均化的竞争性融资环境。打破市场封锁和垄断,促进房地产资源在各市场之间的合理有序流动。改革“城乡分割”的土地制度,减少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实行土地的“同地、同权、同价”,确保农民以土地参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权利。调整住房供应结构,重点发展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

二是加快房地产市场交易主体完善步伐。要解决房地产交易主体失衡问题必须从对房地产市场交易参与主体的培养与改造入手。一要加强市场开放程度,丰富市场参与主体的数量与类型,促进参与主体行为的市场化与需求的多元化,防止行为趋同导致市场缺乏活力或波动太大。二要大力培育房地产市场信息透明度,让房地产市场的需求者——消费者群体及时了解到房地产市场信息、增强其风险分析与预见能力。三要扩大房地产市场交易主体的外延,采取措施使打击炒房者和投机者。

三是加快房地产产业生态内部制度环境的安排。一要加快土地市场转让制度。房地产的最基本我国土地属国有,缺少一个公开、透明、有效的土地交易市场,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的公司化经营行为,使房地产价格从其价格链的最始端就被扭曲。二要进一步房地产交易主体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起有效的绩效激励、风险控制和资本约束机制,促进银行健全经营机制。三要进一步完善房地产监管体制,协调土地市场调控与金融调控之间关系,提高房地产监管效率。

四是加快房地产产业生态外部环境的培育。首先要抓紧修订和完善以物业税法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基本法律法规,以保护投资人、贷款人等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其次要建立完善统一的房地产市场规章制度,包括会计、审计、税收以及信息披露制度等,保证市场公正性,提高市场透明度。再次,要建立和完善信用评级机制,引导与培育信用评级机构,加强市场参与主体信用记录和数据的积累和管理等;此外还应该加强信用宣传,增强市场参与主体的信用意识,培养市场信用文化。最后,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把政府职能转变的重点放在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建设上,使依法治国方略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D·C诺斯,L·E·戴维斯.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2.盛昭瀚,蒋鹏.演化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3.保罗·霍肯.商业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的宣言.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4.王干梅.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

5.陈兰荪.数学生态学模型与研究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51-73.

6.(美)克尔·罗斯柴尔德.生态经济学.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7.田传浩,贾生华,任恩伟.监督制度、市场信息与协议地价.经济学(季刊),2004,3(2).

8.曹振良等编著.房地产经济学通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9.陈则明著.房地产经济动态分析方法.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10.桂荷发.信贷扩张、资产价格泡沫与政策挑战.财贸经济,2004,(7).

11.C.S.Holling.UnderstandingtheComplexityofEconomic,Ecological,andSocialSystems.Ecosystems,2001,(4).

12.Lowenthal,MicahD.,Kastenberg,WilliamE.IndustrialEcologyandEnergySystems:AFirstStep.Resources,ConservationandRecycling,1998,24(1):51-63.

13.Common.M,Perrings.C.TowardAnEcologicalEconomicsofSustainability.Ecological.Economics,1992,(1):7-34.

14.ChristopherD.Rosin&RichardK.Belew.NewMethodsforCompetitiveCo-evolution.EvolutionaryComputation,1997,(5):89-112.

15.LudoPagie&MelanieMitchell.AComparisonofEvolutionaryandCo—evolutionaryResearch.

16.Susan&TanSen.EnterpriseEcology.SingaporeManagementReview,1996,(8):96—125.

17.TaniaSousaandTiagoDomingos.Isneoclassicalmicroeconomicsformallyvalid?Anapproachbasedonananalogywithequilibriumthermodynamics.EcologicalEconomics,2006,58(1):160-169.

18.Baumgrtner,2005S.Baumgrtner.Temporalandthermodynamicirreversibilityinproductiontheory.EconomicTheory,2005,(26):725-728.

生态产业论文范文篇3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国内外关于生态旅游、生态旅游产业的定义,该研究认为县域生态旅游产业是建立在保护其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环境双重责任基础上的旅游活动,同时还强调县域生态旅游的开发条件、开发潜力以及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地考察和深入分析县域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和相关国家标准,共选取28个评价指标,并依据科学性与客观性、综合性与整体性、可操作性与简便性、侧重性与层次性、引导性与动态性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构建县域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图1)。

(二)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11]224-230是一种多目标、多准则、多要素、多层次的非结构化复杂问题的决策方法,是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中较为成熟的指标赋权方法。该文运用YAAHP7.5确定各层次评价指标的权重,其原理为:1.构造判断矩阵采用专家咨询法,对县域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同一层中的各组成要素相对于上一层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从而构造判断矩阵A=(bij)n×n。2.层次单排序可以转化为求得判断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问题,即对于判断矩阵,求得满足:BW=λmaxW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其中λmax,为判断矩阵B的最大特征根,W为对应于λmax的正规化特征向量,W的分量Wi就是对应元素单排序的权重值。3.一致性检验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需要按照下列公式来进行:CI=λmax-nn-1CR=CIRI其中,CI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RI为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CR为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例。4.层次总排序假设某一层次A包含m个元素A1,A2,…,Am,其层次总排序的权重值分别为a1,a2,…,am;与Aj对应的下一层次B包含n个元素B1,B2,…,Bn,其层次单排序的权重值分别为bj1,bj2,…,bjn;此时B层次中各元素的层次总排序的权重值为aj×bji(i=1,2,…,n)。最终,确定的县域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各评价指标权重结果见表1。面反映县域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状况。因此,该研究运用线性加权平均法对各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用函数模型表示县域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综合评价为:O=∑ni=1XiWi其中,O表示县域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综合评价值,Xi表示第i个评价指标的模糊评价值,Wi表示第i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值,n为评价指标的数目。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目标,根据事物的持续发展理论及发展阶段理论,并结合县域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综合评价值,将生态旅游产业发展阶段分为5类。

二、实证分析———河北怀来县

怀来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40°4′~40°35′N、115°16′~115°58′E之间,东距北京120km,自古有“千里桑洋,唯富怀来”之誉,为“京北生态新区”核心区,中国葡萄之乡和中国葡萄酒之乡。怀来县以其优良的生态环境、宜人的旅游气候、特色鲜明的工农业、历史悠久的遗址遗迹以及丰富的地热资源构筑了集生态观光、工农业旅游、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其中,2013年1-9月,全县累计接待游客25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7亿元。目前,已形成7大生态旅游产业:生态观光旅游产业、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工业生态旅游产业、遗产生态旅游产业、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温泉养生旅游产业和度假休闲旅游产业。

(一)研究数据来源

对怀来县7大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评价指标的性质不同,其数据来源不同。对于定量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怀来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统计年鉴、旅游局、各生态旅游产业的实地调研资料等,按照评价标准进行量化;对于定性指标则采取专家打分法,邀请若干位专家和研究人员按照评价标准进行打分;形成怀来县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评价矩阵。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运用上述方法,借助SPSS19.0对怀来县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进行评价,并依据表2得出综合评价结果(表3)。可见,怀来县7大生态旅游产业分布在4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说明目前怀来县各生态旅游产业处在不均衡发展状态,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其有利条件及限制因素,以便提出针对性发展策略。1.成熟阶段工业生态旅游产业评价分值为3.445,已发展到成熟阶段。葡萄及葡萄酒产业是怀来县生态旅游产业的龙头,工业旅游发展态势良好,已形成集葡萄采摘、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为一体的优势项目,打造成特色鲜明的葡萄文化旅游区。但由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够、生态工程设施建设不到位等原因,出现了旅游解说系统不完善、工业生态旅游和生活垃圾处理不当等问题,制约着向着高级阶段(分值3.5~4.0)的方向发展。2.发展阶段温泉养生旅游产业和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评价分值分别为2.909、2.796,两者处在发展阶段。怀来县地热资源优质丰富,已建成3大温泉养生场所,但仍属中低端消费,温泉养生旅游产业整体规模不够,配套设施不完善,严重制约发展;怀来县农业生态旅游产业以葡萄产业为主导,以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和农业体验为特色,但发展缓慢,季节性严重,档次不高,尚未形成大规模产业。政府与旅游企业多从经济角度管理经营,忽视社区参与影响。3.初期阶段遗产生态旅游产业、生态观光旅游产业和度假休闲旅游产业评价分值分别为2.408、2.287、2.279,3者处在初期阶段。怀来县遗产资源丰富、生态环境极佳、区位优势明显,适宜发展遗产生态旅游产业、生态观光旅游产业以及度假休闲旅游产业。但生态旅游开发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生态环境教育,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旅游产业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不高等,使其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如鸡鸣驿急需修复古城墙、建筑,亟待修建基础设施(卫生间等)。4.起步阶段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评价分值为1.931,处在起步阶段。怀来县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人文自然景观得天独厚,是影视投资者拍摄的理想之地;而怀来具有的地理区位优势,能够极大地节约拍摄成本,从而吸引众多影视公司前来取景拍摄,影视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但基础设施极不完善,拍摄建筑多为临时布景,亟需进行统一规划,缺乏统一管理程序(如政府可成立专门与影视公司相互联系的官方组织等)。

三、怀来县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近年来,怀来县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强化京津对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并提出建设“京畿生态休闲旅游强县”的目标。该文根据目前怀来县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提出进一步推动其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坚持政府主导发展

政府主导发展战略是怀来县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应整体协调各部门、企业和地方的关系,制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做好生态补偿工作,强化生态旅游产业管理。建议成立怀来县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机构,由政府领导负责,每年召开一次会议,研究解决怀来县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事宜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二)促进区域企业合作

“大旅游”发展理念已成为国内外旅游企业发展的新潮流。通过优化配置与整合县域内外生态旅游资源,实现生态旅游产业内部协调与外部联动发展,提高整体竞争力。怀来县在生态旅游资源禀赋与生态旅游产业基础方面互补性较强,具有开展区域合作的良好条件。因此,要充分利用怀来县与北京的特殊区位优势,不断加强区域间的联系与合作,推进生态旅游产业集团化发展。

(三)加强生态环境教育

加强对生态旅游产业从业人员的管理,通过各种奖惩制度对其进行严格监督,以提高生态旅游产业管理水平。对生态旅游服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与考核,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提高其生态环保意识,建立一支素质高、专业强、服务好的队伍。另外,树立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思想,通过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传播与推广,把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过程变成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

(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为保证怀来县生态旅游产业顺利发展,政府必须加大投资力度。可设立生态旅游产业导向基金,用于生态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如旅游服务、交通、水利、通讯等设施,为生态旅游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在生态旅游产业区实施综合生态环境整治,建设旅游生态工程,并通过法律法规加以保障。

(五)重视社区参与互动

生态产业论文范文篇4

(一)产业化时代,旅游产业聚合发展

在产业化时代,伴随着中国知识经济的发展,人民休闲意识的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旅游活动,旅游产业呈现出多样化、专业化、层级化、集聚化的发展趋势。旅游产业以整合互补共赢为导向,以传统旅游产业为核心,旅游文化业、旅游服务业、旅游金融业、旅游信息业等相关旅游产业迅速实现产业集聚,由传统的单维度的旅游链转变为三维度的旅游产业集群,再进化为多维度的旅游产业生态圈。

(二)市场化时代,旅游企业竞争加剧

在市场化时代,旅游产业的发展更依赖于运用市场的“无形的手”来实现旅游资源与旅游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旅游效率。近年来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更多的行业巨头转变投资方向,开始涉足旅游产业。传统旅游企业积极整合优质资源,努力做大做强。同时由于旅游产业进入与退出壁垒较低,萌发出大量的中小微企业。因此,旅游产业生态圈内企业数量迅速增长,伴随着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旅游企业竞争逐渐升温。

(三)大数据时代,旅游技术手段变革

在大数据时代,旅游产业呈现出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开放化的新态势。旅游产业适时把握时展趋势,及时革新技术手段,运用海量的数据、创新的理念、智能的手段、发达的技术和开阔的平台创新发展旅游产业。中国互联网三巨头BAT(百度、阿里、腾讯)利用其强大的数据库和先进的技术,整合数据资源,大力开拓线上旅游市场。因此,旅游产业生态圈内形成了新型的信息链、技术链、网络链。

二、旅游产业生态圈层次架构模型

生态圈由生物环境与生态环境构成,其中生物环境包括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生态环境包括基础设施、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等[3]。在构建旅游产业生态圈模型前,首先从整体框架上考虑旅游产业生态圈的层次架构图。如图1所示,在旅游产业生态圈中,存在着各种要素且要素间联系复杂。本文所建立的层次架构图分别从旅游产业生态环境、旅游产业生态结构和旅游产业生态链三者的相互关系来考虑。旅游产业生态环境、旅游产业生态结构和旅游产业生态链三者密切联系,层层递进,存在着“共生共享共融共赢”的关系。从三个圈层来看,内圈的旅游产业生态链是旅游产业生态圈的核心,决定了旅游产业的竞争力的大小,也是旅游产业生态圈不同于其他产业生态圈的独特之处;中间圈层的旅游产业生态结构是旅游产业生态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各类企业组成,且在其内部形成上下游的关系,决定了旅游产业生态圈的内部关系,旅游产业生态结构包含旅游相关企业、旅游行业,反映了旅游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外圈的旅游产业生态环境是旅游产业生态结构和旅游产业生态链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条件,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旅游产业的结构与发展水平。从时间结构上看,外圈层基础性条件的影响是长期的,内圈层核心性影响是短期直接影响的要素。图1旅游产业生态圈层次架构模型从旅游产业生态链层次来看,旅游产业生态圈的消费者即为旅游者。围绕着旅游者形成了传统旅游产业链,即食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以满足旅游者不同的需要。这一层旅游产业链内的旅游企业主要是与旅游产业直接相关的企业,它们是生产者的第一层企业。旅游产业生态链上的企业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通过培育、完善和延伸旅游产业生态链上现有各大节点,进而形成上下游环环相扣的产业链条状态。从旅游产业生态结构层次来看,这部分包括旅游相关企业和旅游行业。旅游相关企业是旅游产业生态圈内生产者的第二层,生产出与旅游相关的产品与服务,企业间存在着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内部实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旅游行业是旅游产业生态圈的分解者,它们用于监管、控制、协调、调节旅游产业生态圈,使得旅游产业生态圈能够协调稳定的发展。从旅游产业生态环境层次来看,这部分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在开放的旅游市场中,经济环境决定旅游产业发展的程度,政治环境决定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社会环境决定旅游产业发展的潜力,生态环境决定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旅游产业生态环境是关系到旅游产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的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因此,必须创建一个良好有序的旅游产业生态环境,为旅游产业生态圈内部的平衡发展提供一个科学合理良性有效发展的基础环境。

三、旅游产业生态圈体系模型构建

在旅游产业生态圈科学合理有效的旅游产业生态圈层次架构模型构建的基础上,本文从旅游产业的独特性、专业性、创新性、融合性出发,构建出旅游产业生态圈模型,以期更精准的反映旅游产业生态圈。如图2所示。

(一)旅游产业生态圈体系模型特性分析

从整体上看,笔者试图用旅游产业生态圈体系模型来全面解释旅游产业生态圈的生产、消费、运作和循环的过程,以期更为直观的再现旅游产业生态圈的运行模式。旅游产业生态圈的特性包括稳定性、调节性和开放性。

1、稳定性

旅游产业生态圈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旅游产业生态结构,内部企业能够实现有效的自给自足,上下游企业配合运作良好,既有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又有合作共赢的合作模式。围绕着以食住行游购娱为中心的产业链,产业链条完整,各节点企业分工明确,实现了合理精准的市场细分,进而形成了环环紧扣的旅游产业链;旅游相关企业延伸出多类与旅游间接相关的企业,它们为旅游直接相关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与服务,通过产业集聚形成类型多样的旅游产业集群。

2、调节性

旅游产业生态圈的调节性主要由分解者来体现。旅游行业机构作为分解者,同时也扮演着监管旅游产业生态圈的重要角色。一方面,通过旅游协会、旅游学会、旅游院校、旅游研究院、政府部门等中介机构,适时的制定相应的行业规则,协调旅游产业生物圈的内部关系,净化旅游产业生态圈的发展氛围;另一方面,依赖于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发展效益好、成长性强的旅游企业,淘汰效益差、成长性弱的旅游企业,进而保障了旅游产业生态圈的顺利运行。

3、开放性

旅游产业生态圈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它在稳定运行的过程中为中小微型企业留有进入、成长和退出的空间。随着旅游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之后,旅游产业的地位逐步上升,旅游市场逐渐扩张,因此大量的中小微企业将注意力集中在旅游产业,旅游产业生态圈的开放性为中小微型企业的进入、成长和退出提供了一种可行性[4]。同时,旅游产业的灵活性使之受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

(二)旅游产业生态圈体系模型要素分析

具体而言,旅游产业生态圈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旅游产业生态圈产生的物质和能量源[5],第二部分是旅游产业生态圈的生产者,第三部分是旅游产业生态圈的消费群体,第四部分是旅游产业生态圈的分解者,第五部分是旅游产业生态圈赖以生存的产业环境。

1、物质和能量源

旅游产业生态圈产生的物质和能量源是资金、信息、人才、政策和技术,它们相当于自然界的阳光和水,是旅游产业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根源所在,是旅游产业生态圈的重要基础组成部分。它们为旅游产业生态圈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不竭动力,使旅游产业生态圈得以存在和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资金、信息、人才和技术都是通过旅游市场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政策为之辅助。

2、生产者

旅游产业生态圈的生产者是旅游企业,它们相当于自然界的生产者。它们作为旅游产业生态圈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制造者和提供者,为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旅游产业生态圈模型中,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直接企业围绕旅游资源构成了旅游产业生态圈的第一层生产者。它们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了旅游者最基本的旅游需求。旅游文化、旅游金融、旅游信息、旅游城建、旅游物流、旅游教育、旅游地产等旅游相关企业构成了旅游产业生态圈的第二层生产者,它们提供了更为复杂、更为专业、更为人性化的旅游产品,为旅游者提供更好更全面的产品。同时,作为生产者的第二层的旅游相关企业,同时也服务于第一层的生产者,为第一层的生产者提供了相关的服务,使第一层的生产者茁壮成长,做大做强。

3、消费者

旅游产业生态圈的消费者即旅游者。旅游产业生态圈的特殊之处在于人作为一切活动的主体,贯穿着整个旅游产业生态圈。消费者既消费了旅游产品和服务,又反作用于旅游产业。它既可能成为旅游产业的人力资源,也有可能参与到旅游产业内部企业中,有可能加入旅游行业机构发挥好监管作用,还可能单纯的作为一名消费者。因此,消费者是整个旅游产业生态圈最为关键和最为活跃的因素。

4、分解者

旅游产业生态圈的分解者即旅游行业机构。旅游行业机构存在的目的即监督和完善旅游产业生态圈,强化旅游产业生态圈内部的沟通与协作,实现行业自律,保护旅游者的权益,同时促进旅游产业的健康有序持续的发展。同时,旅游产业生态圈可能帮助淘汰掉落后的企业,帮助中型企业成长,大型企业的重组等。

5、生态环境

旅游产业生态圈的生态环境即围绕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任何生态系统都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因此旅游产业生态圈的生态环境是至关重要的部分。经济环境指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它决定了旅游产业生态圈的宏观基础;政治环境是旅游产业生态圈运行和发展所依托的政策和制度,包括旅游法律法规等;社会环境是旅游产业生态圈运行的精神文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生态环境即狭义的环境,指旅游产业生态圈的最根本的生态环境,包括山河湖泊、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

(三)旅游产业生态圈模型相互关系

旅游产业生态圈内物质和能量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生态环境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旅游产业圈的物质和能量源是旅游产业生态圈发展的基础,生产者是旅游产业生态圈发展的核心,消费者是旅游产业生态圈发展的目的,分解者是旅游产业生态圈发展的关键,生态环境是旅游产业生态圈存在的条件。旅游产业生态圈内既有内部循环又有外部流动,内部循环即以旅游资源为核心,发展食住行游购娱产业链,延伸多种旅游相关企业,形成旅游产业集群;外部流动即生产要素以资金、技术、信息、政策和人才的方式进入旅游产业生态圈,进而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受到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旅游产业生态圈管理创新

为创新旅游产业生态圈管理策略,转变旅游产业生态圈发展方式,促进旅游产业生态圈转型升级,发挥旅游产业生态圈的集聚效应,将从完善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构建管理体系和优化发展环境四大方面进行管理创新。

(一)整合资源,完善旅游产业生态圈核心链条

完善旅游产业生态圈核心链条是旅游产业生态圈管理创新的必由之路,通过整合旅游资源,形成直接面向旅游者的食住行游购娱产业链。这六大旅游企业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然而旅游产业生态圈内的核心链条仍处于开发的初级阶段,还需要整合资源以获取更大的旅游市场发展空间。一方面,平衡旅游产业生态圈核心链条各大节点,扶持相对较弱的旅游娱乐和旅游购物;另一方面,深入挖掘旅游产业生态圈核心企业内涵,实现节点旅游企业的主题化、品牌化、个性化和专业化,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创新业态,打造旅游产业生态圈产业集群

打造旅游产业生态圈产业集群是旅游产业生态圈管理创新的重中之重,通过创新旅游产业新业态,旅游业可与多种产业开展深度的融合,形成旅游相关企业。旅游业与农业产业融合即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业与工业产业融合即发展工业体验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业与文化业产业融合即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业与房地产业产业融合即发展旅游地产、养老地产等产业集群;旅游业与金融业产业融合即合理实现旅游资本运作,创新旅游投融资方式;旅游业与信息业产业融合即发展智慧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业与物流业产业融合即建立旅游物流产业园区等。

(三)强化监管,构建旅游产业生态圈管理体系

构建旅游产业生态圈管理体系是旅游产业生态圈管理创新的必要前提,通过发挥中介机构的分解者作用,强化监管功能。围绕着旅游资源,旅游产业生态圈直接企业和间接企业建立内部企业管理系统,旅游产业生态圈行业机构建立行业监管系统。旅游协会、旅游学会、旅游院校、旅游研究院、政府部门各司其职,旅游协会和旅游学会制定行业管理标准、旅游行业守则和旅游行业道德体系,旅游研究院和旅游院校为旅游产业生态系统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持,而政府部门则保障旅游中介机构的监管得以顺利的实行。

(四)统筹兼顾,优化旅游产业生态圈发展环境

生态产业论文范文篇5

一、依靠高新技术创建绿色生态产业链

鲁北企业集团的前身是一家小硫酸厂,1977年8月创建。当时,鲁北的创业者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扎根盐碱荒滩,以创建之时的40万元试验经费,承担了国家“六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技术,并取得成功,填补了国家空白。他们又依托此项技术成果,建成了我国第一套磷铵、硫酸、水泥联合生产装置,这套装置对我国化学工业是一个重大贡献。用生产磷铵排放的废渣磷石膏,制造硫酸并联产水泥,硫酸又返回用于生产磷铵,使上一道产品的废弃物成为下一道产品的原料,整个生产过程没有废物排出,资源在生产全过程得到了高效循环利用,形成一个生态产业链条。这既破解了磷复肥工业排放的废渣污染环境、制约磷复肥工业发展的世界难题,又开辟了硫酸和水泥生产的新的原料路线,改变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的单一线性模式,达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1997年5月,在第72次国家香山科学会议上,鲁北的绿色产业链被科学家确认为我国独有的零排放技术、绿色环境技术。

鲁北企业集团生产的主要产品,无论是科技含量较高的溴素、磷铵,还是一般的硫酸、水泥,都是用途广泛的成熟产品,其创新之处不在于产品本身,而在于产品的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中鲁北集团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与企业的发展是相统一的,制定了“开发环保科技产业,综合利用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发展战略(称之为绿色文明战略),把环保、资源综合利用作为战略决策的首要因素,并使之成为企业乃至职工的自觉行为。在创建石膏制酸技术生态产业链之后,以发展海洋化工为目标,该集团又完成了海水“一水多用”生态产业链的创建,使海水在蒸发、净化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分布调节,实现了“海水取宝,滴水不漏”。

鲁北企业集团石膏制酸联产水泥和海水“一水多用”这两大生态产业技术的成功实施,也昭示了一种新的资源观念和环保观念,即人类对自然资源可以进行重复多次的利用,从而使有限的资源构成一个多次生成过程。这种既能多次重复利用资源又能保护环境的高科技绿色产业,将使我国传统化工产业完成由“夕阳工业”到“生态工业”的革命性转变。对于生态工业园,中国工程院陆钟武、金涌院士在2000年11月“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技术创新院士行”活动中是这样评述的:工业生产有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达标排放;第二个层次是零排放或微排放,在正常运行中企业所有废物都能循环利用,对外没有污染,假如出现事故,还是有污染;第三个层次是源头治理,开发新的清洁工艺,把污染消灭在源头;第四个层次是生态化工,不仅生产过程无污染,而且产品也没有污染,要求产品本身生命周期是安全的;第五个层次是生态工业园,对地区所有企业统一规划,使一个厂的废物成为另一个厂的原料,整个地区的物流、能流甚至知识流全部闭合运行。生态工业园是一个或多个绿色产业链构成的理想工业系统,是未来的工业经济发展方向。鲁北化工走的正是绿色生态之路,符合生态工业概念,因而被誉为生态工业园。

二、加强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机制,推动生态产业发展

鲁北企业集团起步于科研,腾飞于科技产业化,对于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实践表明,高新技术不仅仅存在于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同样能使传统产业脱胎换骨。为提高企业的科技实力,增强技术创新能力,鲁北集团先后创建了部级技术开发中心、化工建材设计院、绿色化学研究院和高新技术攻关部以及与之相配套的6个中试基地。集团以自己的科研机构和实力为依托,注重技术创新和经济实效,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产业化体系,使自主开发的50余项重大科技成果全部实现了产业化。鲁北企业集团还对科研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把单纯的科技开发转化为全方位的科技经营管理,把市场风险机制引入技术开发中,把技术开发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开发适应市场需要的新技术、新产品。

在企业技术创新进程中,鲁北企业集团以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作为主攻方向,从技术创新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层面,实行全过程创新,并在创新中突出了七个结合:一是技术创新与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根据国内外科技发展走势,着眼企业实际,自主确定选题,研究一代、试制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二是技术创新与环保紧密结合,凡不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有害技术,一律不列入研发课题。三是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紧密结合,通过技术改造实现工艺、设备、产品的创新。四是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紧密结合,立足社会需要,使成果在市场中更新发展、升级换代。五是科研机构与大专院校紧密结合,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同中国工程院等30多家院校、科研单位建立科技联盟,提高了自身技术开发和管理水平。六是科技投入与优化管理紧密结合,确定技术创新目标,不断加大科技投入,1988年至今,共投入科技开发经费8.74亿元。七是技术创新与人才队伍培养相结合,通过技术创新,培养形成了基础研究、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评价推广、工程设计开发、工程承包施工等5支技术人才队伍。

鲁北企业集团边科研边形成产业的技术创新机制,使技术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步伐,从而使集团在磷复肥、石膏制酸、海洋化工、建筑建

材等领域建成了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支柱产业,创建了具备自己特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态产业技术,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快速增长。

三、高素质的企业干部队伍是鲁北生态工业园创建并发展的关键

鲁北企业集团位于我国渤海南岸的盐碱滩上,外部环境条件十分艰苦,为什么代表工业生产发展方向的生态工业园能够在这里创建并获得发展?关键在于集团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能够带领广大职工,实施科技创新,推动企业不断壮大发展。与一般产业不同,高科技生态工业的工艺创新是和企业的发展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往往工艺创新的过程就是企业发展的过程。因此,这类企业的创立和管理需要企业家具备两方面的才能,一是科研和技术创新才能,二是企业管理才能。所谓科研和技术创新才能,不仅仅是要求企业家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研究水平,同时还要能形成工艺创新的独特思路。以鲁北集团产业创新为例,从磷石膏中提炼硫酸,这一研究国外搞了70多年没有成功。二十几年前,鲁北的创业者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经过几百次的试验,终于获得成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更为独特的工艺流程,即用提炼出的硫酸再次返回生产目前国内市场需求很大但仍然主要依赖进口的高效复合肥磷铵,并将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硫酸尾气和废煤渣分别制成化学制剂和水泥。这种设计本身就体现着一种更高层次、更宏观、更科学的管理思想,即通过科学的工艺流程用更少的资源创造更多的产品和更高的效益,同时,不仅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信念是人生支柱,责任是人生动力,奋斗是人生幸福,奉献是人生价值。”这已成为鲁北创业者们生活和事业的座右铭。在鲁北企业集团创业与发展的历程中,鲁北人培育形成了“艰苦奋斗,勇于拼搏,一丝不苟,无私奉献”的企业精神,形成了“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环境,奉献人类”的企业文化,培养了一批以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十杰青年冯久田为代表的思想解放、德才兼备、既具有现代管理能力又有高科技知识的复合型跨世纪人才队伍。企业领导人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热情,强烈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的企业发展战略,成为鲁北生态工业园创建并发展的重要保证。

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的几点启示

1.生态产业技术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代表了工业的发展方向。鲁北集团发展生态产业的实践表明,依靠生态产业技术开发新能源,将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的协调发展与有机统一,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主要标志为:一是传统产业的整合和生产技术的转向。扬弃传统工业,实施清洁生产,从一切现有的有害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向源头治理、清洁生产、无公害技术转变。二是经济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更新。经济观念和行为方式由单纯的追求经济目标,向追求经济和生态双重目标转变。三是自然观、环境观的转变。新的自然观、环境观以人类生存与发展、自然资源的反复综合利用为价值取向,把人类的精神文明提高到新的水平。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态科技意识的不断提高,生态产业技术将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

生态产业论文范文篇6

一、依靠高新技术创建绿色生态产业链

鲁北企业集团的前身是一家小硫酸厂,1977年8月创建。当时,鲁北的创业者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扎根盐碱荒滩,以创建之时的40万元试验经费,承担了国家“六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技术,并取得成功,填补了国家空白。他们又依托此项技术成果,建成了我国第一套磷铵、硫酸、水泥联合生产装置,这套装置对我国化学工业是一个重大贡献。用生产磷铵排放的废渣磷石膏,制造硫酸并联产水泥,硫酸又返回用于生产磷铵,使上一道产品的废弃物成为下一道产品的原料,整个生产过程没有废物排出,资源在生产全过程得到了高效循环利用,形成一个生态产业链条。这既破解了磷复肥工业排放的废渣污染环境、制约磷复肥工业发展的世界难题,又开辟了硫酸和水泥生产的新的原料路线,改变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的单一线性模式,达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1997年5月,在第72次国家香山科学会议上,鲁北的绿色产业链被科学家确认为我国独有的零排放技术、绿色环境技术。

鲁北企业集团生产的主要产品,无论是科技含量较高的溴素、磷铵,还是一般的硫酸、水泥,都是用途广泛的成熟产品,其创新之处不在于产品本身,而在于产品的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中鲁北集团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与企业的发展是相统一的,制定了“开发环保科技产业,综合利用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发展战略(称之为绿色文明战略),把环保、资源综合利用作为战略决策的首要因素,并使之成为企业乃至职工的自觉行为。在创建石膏制酸技术生态产业链之后,以发展海洋化工为目标,该集团又完成了海水“一水多用”生态产业链的创建,使海水在蒸发、净化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分布调节,实现了“海水取宝,滴水不漏”。

鲁北企业集团石膏制酸联产水泥和海水“一水多用”这两大生态产业技术的成功实施,也昭示了一种新的资源观念和环保观念,即人类对自然资源可以进行重复多次的利用,从而使有限的资源构成一个多次生成过程。这种既能多次重复利用资源又能保护环境的高科技绿色产业,将使我国传统化工产业完成由“夕阳工业”到“生态工业”的革命性转变。对于生态工业园,中国工程院陆钟武、金涌院士在2000年11月“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技术创新院士行”活动中是这样评述的:工业生产有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达标排放;第二个层次是零排放或微排放,在正常运行中企业所有废物都能循环利用,对外没有污染,假如出现事故,还是有污染;第三个层次是源头治理,开发新的清洁工艺,把污染消灭在源头;第四个层次是生态化工,不仅生产过程无污染,而且产品也没有污染,要求产品本身生命周期是安全的;第五个层次是生态工业园,对地区所有企业统一规划,使一个厂的废物成为另一个厂的原料,整个地区的物流、能流甚至知识流全部闭合运行。生态工业园是一个或多个绿色产业链构成的理想工业系统,是未来的工业经济发展方向。鲁北化工走的正是绿色生态之路,符合生态工业概念,因而被誉为生态工业园。

二、加强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机制,推动生态产业发展

鲁北企业集团起步于科研,腾飞于科技产业化,对于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实践表明,高新技术不仅仅存在于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同样能使传统产业脱胎换骨。为提高企业的科技实力,增强技术创新能力,鲁北集团先后创建了部级技术开发中心、化工建材设计院、绿色化学研究院和高新技术攻关部以及与之相配套的6个中试基地。集团以自己的科研机构和实力为依托,注重技术创新和经济实效,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产业化体系,使自主开发的50余项重大科技成果全部实现了产业化。鲁北企业集团还对科研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把单纯的科技开发转化为全方位的科技经营管理,把市场风险机制引入技术开发中,把技术开发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开发适应市场需要的新技术、新产品。

在企业技术创新进程中,鲁北企业集团以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作为主攻方向,从技术创新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层面,实行全过程创新,并在创新中突出了七个结合:一是技术创新与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根据国内外科技发展走势,着眼企业实际,自主确定选题,研究一代、试制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二是技术创新与环保紧密结合,凡不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有害技术,一律不列入研发课题。三是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紧密结合,通过技术改造实现工艺、设备、产品的创新。四是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紧密结合,立足社会需要,使成果在市场中更新发展、升级换代。五是科研机构与大专院校紧密结合,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同中国工程院等30多家院校、科研单位建立科技联盟,提高了自身技术开发和管理水平。六是科技投入与优化管理紧密结合,确定技术创新目标,不断加大科技投入,1988年至今,共投入科技开发经费8.74亿元。七是技术创新与人才队伍培养相结合,通过技术创新,培养形成了基础研究、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评价推广、工程设计开发、工程承包施工等5支技术人才队伍。

鲁北企业集团边科研边形成产业的技术创新机制,使技术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步伐,从而使集团在磷复肥、石膏制酸、海洋化工、建筑建

材等领域建成了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支柱产业,创建了具备自己特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态产业技术,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快速增长。

三、高素质的企业干部队伍是鲁北生态工业园创建并发展的关键

鲁北企业集团位于我国渤海南岸的盐碱滩上,外部环境条件十分艰苦,为什么代表工业生产发展方向的生态工业园能够在这里创建并获得发展?关键在于集团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能够带领广大职工,实施科技创新,推动企业不断壮大发展。与一般产业不同,高科技生态工业的工艺创新是和企业的发展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往往工艺创新的过程就是企业发展的过程。因此,这类企业的创立和管理需要企业家具备两方面的才能,一是科研和技术创新才能,二是企业管理才能。所谓科研和技术创新才能,不仅仅是要求企业家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研究水平,同时还要能形成工艺创新的独特思路。以鲁北集团产业创新为例,从磷石膏中提炼硫酸,这一研究国外搞了70多年没有成功。二十几年前,鲁北的创业者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经过几百次的试验,终于获得成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更为独特的工艺流程,即用提炼出的硫酸再次返回生产目前国内市场需求很大但仍然主要依赖进口的高效复合肥磷铵,并将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硫酸尾气和废煤渣分别制成化学制剂和水泥。这种设计本身就体现着一种更高层次、更宏观、更科学的管理思想,即通过科学的工艺流程用更少的资源创造更多的产品和更高的效益,同时,不仅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信念是人生支柱,责任是人生动力,奋斗是人生幸福,奉献是人生价值。”这已成为鲁北创业者们生活和事业的座右铭。在鲁北企业集团创业与发展的历程中,鲁北人培育形成了“艰苦奋斗,勇于拼搏,一丝不苟,无私奉献”的企业精神,形成了“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环境,奉献人类”的企业文化,培养了一批以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十杰青年冯久田为代表的思想解放、德才兼备、既具有现代管理能力又有高科技知识的复合型跨世纪人才队伍。企业领导人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热情,强烈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的企业发展战略,成为鲁北生态工业园创建并发展的重要保证。

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的几点启示

1.生态产业技术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代表了工业的发展方向。鲁北集团发展生态产业的实践表明,依靠生态产业技术开发新能源,将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的协调发展与有机统一,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主要标志为:一是传统产业的整合和生产技术的转向。扬弃传统工业,实施清洁生产,从一切现有的有害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向源头治理、清洁生产、无公害技术转变。二是经济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更新。经济观念和行为方式由单纯的追求经济目标,向追求经济和生态双重目标转变。三是自然观、环境观的转变。新的自然观、环境观以人类生存与发展、自然资源的反复综合利用为价值取向,把人类的精神文明提高到新的水平。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态科技意识的不断提高,生态产业技术将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

生态产业论文范文篇7

在现实的商业世界中,严格的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是不存在的。不同的学者在对商业生态系统进行分析时,对其有不同的表述。比较各种表述,其意思基本相同。综合众多学者的表述,笔者将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归纳为:基于自然生态系统思想建立起来的商业系统,是以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为基础形成的经济联合体与其所处生态环境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具有生态系统的特点。其中,经济联合体包括核心企业、消费者、市场中介、供应商、风险承担者和政府部门以及竞争者等;企业所处的生态环境指包括自然资源、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科技环境等。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体一样,商业生态系统中的联合体成员间有竞争也有合作,成员间的竞争与合作构成了相互依存的价值链,每个成员仅是价值中链的一个结点,执行着某一个功能,不同的价值链之间相互交织形成了错中复杂的价值网,物质、能量和信息等通过价值网在联合体成员间流动和循环。

2柳州市汽车产业商业生态系统的构成

从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特征可以看到,作为一个行业,汽车产业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商业生态系统,是由主体、社会环境及关系组成。柳州市汽车产业商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如图1所示。

主体是指在汽车产业中活跃的元素及其相关者。在柳州市汽车产业商业生态系统结构中,包括企业层、核心商业层、扩展商业层和完整商业层四个层次。其中,企业层、核心商业层、扩展商业层的成员构成了生态系统的主体。

商业生态系统除了三个层次的主体外,还包括主体生存的外部环境。环境是指对汽车产业主体活动起到支撑辅助作用的各种力量。整个汽车产业的商业生态系统的外部环境包括政治形势、经济环境、国内外汽车市场环境、技术创新状况、自然环境与文化习俗等。

关系包括主体和主体之间的关系,主体和社会环境之问的关系、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汽车产业商业生态系统的关系的核心内容主要是指信息流、物质流、能量流等的交换

3构建商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原则:互惠共生

借鉴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的共生模式,可以把企业之间的共生模式分为寄生、偏利共生、互惠共生三种。寄生关系不产生新能量,只是寄主向寄生者进行单向的利益交流;偏利共生关系产生有新能量产生,但新能量只为某一共生企业所得;互惠共生关系不但产生新能量,而且新能量在共生企业之间分配,存在着双向的利益交流。而维持商业生态系统延续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就是系统中要有新能量的产生并且能量要在价值网里有序循环。因此,在构建柳州市汽车产业商业生态系统过程中,系统内各主体应该遵循“既利己又利他”的互惠共生原则。

4柳州市汽车产业商业生态系统的具体构建

柳州市汽车产业以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解放柳特三大公司为支撑,形成了以汽车生产、销售、技术研发等程序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价值网;众多整车装配与零部件企业在地域上集中,形成了广泛、便捷的信息、人才、物质的流动渠道。因此,柳州市汽车产业这个集群具备了形成商业生态系统的条件。

4.1汽车企业与零部件供应商、经销商之间的联盟合作

汽车的生产程序主要包括产品设计、模具制造、外壳铸造、零部件生产和总装,一辆汽车从生成到最终销售到最终消费者手中,需要汽车企业与多个零部件供应商、经销商的合作。汽车企业、零部件供应商、经销商以及顾客是汽车产业商业生态系统的核心部分,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汽车经销商、顾客之间的相互影响决定了汽车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各个汽车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影响了其能力的相对程度和变化趋势,从而影响了整个汽车产业商业生态系统格局的变化。因此,各个企业之间的和谐发展是柳州市汽车产业商业生态系统成功的关键,也是成功设计该商业生态系统的前提。

汽车企业和零部件供应商联盟协作关系的建立,需要双方的彼此信任与共同努力。一方面,双方要提升或变革内部管理体制、加强信息交互,加强关键零部件的库存状况和内部生产计划等信息的共享;另一方面,双方在对品质管理、产品开发及采购流程等方面要达成一致性意见;此外,双方要适当整合业务流程以加速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速度,同时汽车企业协助零部件供应商理顺业务流程,提升管理水平,使双方的合作达到“共赢”。

汽车企业与经销商的有效协同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双方互动、共享潜在客户及其其它客户信息;汽车制造商将经销商作为促销和市场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两者共同形成从市场到销售的闭合环路。同时汽车企业要对经销商在IT系统实施方面提供资金支持、并对经销商的业务流程和IT基础知识提供培训等。

汽车企业作为柳州市汽车产业商业生态系统的“主导企业”,实际是一个企业群。汽车企业之间的和谐发展既是该商业生态系统成功的关键,也是成功设计该商业生态系统的前提。汽车企业之间的和谐发展可以通过产品差异化、品牌差异化、目标消费者差异化、沟通模式差异化等差异化战略实现。差异化战略的实施使各汽车企业生态位分离,避免了各汽车企业在同一个消费市场上的正碰。

4.2与消费者建立长期客户关系

顾客的基本需求以及由需求产生的购买行为是商业生态系统赖以存在的基础。顾客的需要如同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虽然处于整个系统的最底端,却为系统提供初始动力。汽车企业可以通过利用先进的管理工具,如经销商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来加强与经销商的协同工作,巩固与消费者的长期客户关系。并将客户关系管理与所在汽车产业商业生态系统管理结合起来,例如将收集的用户信息及时反馈给研发设计部门或零部件供应商,将有助于产品设计规划与零部件供应管理,这样既节省了成本,又能大大提升用户满意度。

4.3与政府形成共生关系

商业生态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等流动渠道的建立和完善是保证三流通畅的基础,因此,企业生态平衡离不开商业生态系统支持性的完善。一个企业的商业生态系统不可避免地要与政府和公众打交道,忽视与政府和社会保持协调关系将会影响商业生态系统的建立和发展。所以,要竭尽所能,使系统内的成员同规范的社会价值以及政府制定政策的势力形成共生关系。

在构建柳州市汽车产业商业生态系统过程中,系统内的各成员一方面要遵循政府出台的汽车行业政策:如技术政策、法规、标准,努力与政府形成共生关系,以使商业生态系统创造的价值活动得到来自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另一方面要采取合法手段争取合法发表建议,适度扩大参与政治、表达利益的合法机会和寻求利益疏导的正常管道,比如,系统的主导企业积极参与政府制订关于汽车行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如技术、法规、标准等,参与政府创造适合汽车行业发展的综合社会环境,以推动政府规范监督汽车行业的政策、法规等趋向完善。

在形成的柳州市汽车产业商业生态系统中,政府本身也是系统中的一个系统成员,政府的活动、政策的促使了商业生态系统自组织的涨落,进而促进了系统成员的发展进化;系统内成员的良好发展,也促进了其所在商业生态系统的其他成员包括政府进化,最终企业、政府实现了协同进化。

4.4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非政府组织诸如行业协会、社会团体等,这些“桥梁”部门主要职责是协调政府,为商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等硬件要素以及制度和运行体系等方面的软件要素。因此,要建立、完善商业生态系统的规范,不仅要凭借政府的强制力量、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而且要依靠各种非政府组织的约束和监督。

柳州市汽车行业协会于2003年9月24日正式成立,是汽车、零部件制造、经销、维修及与汽车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和团体,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依法组成的地方性工业行业协会,是不受部门、所有制限制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

在构建柳州市汽车产业商业生态系统中,柳州市汽车行业协会为系统的平衡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设施等硬件要素以及制度和运行体系等方面的软件要素,在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用户之间成功的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规范了行业行为,促进了汽车市场建设。

综上所述,柳州市政府应当充分发挥柳州市汽车行业协会的作用并履行必要的监督职能,督促其建立自律性规则,规范其市场行为,形成自我约束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最终实现柳州市汽车产业商业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MooreJF.Thedeathofcompetition:leadershipandstrategyintheageofbusinessecosystems.NewYork:HarperBusiness,1996.

生态产业论文范文篇8

从世界范围来看,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是生态旅游,年增长率达25%~30%。据世界旅游组织估算,全球用于生态旅游的花费每年增长20%,相当于整个旅游业平均增长率的5倍左右,生态旅游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就我国而言,生态旅游在旅游业中的比重也在迅速增加。衡量生态旅游的发展状况,首先要看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情况,因为自然保护区是生态旅游发展的主体。自然保护区代表着地球上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和自然遗迹等,有着尽可能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程度高,生态旅游价值大,是开展生态旅游的最理想地段。截至2001年底,我国已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1551个,总面积1.3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2.9%。其中50%以上的保护区从旅游中获取收入,保护区中的旅游收入已占所有创收总额的大多数。但是,我国的生态旅游起步较晚,管理上尚无系统成型的体系,与世界上通行的生态旅游标准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主要表现在:

1.规划滞后。生态旅游不同于其他旅游产品或旅游方式,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多重目标的统一。因此,生态旅游的规划设计十分重要。只有通过科学的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才能使多重目标协调统一起来。当前,我国生态旅游规划工作还比较滞后,特别是规划理念、专业化水平和规划深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需要进一步借鉴和运用国际上发展生态旅游的先进理念和方法。

2.投入不足。发展生态旅游,需要相应的保护性投入,需要有科研、管理队伍的跟进,需要建设相应的交通、通信和装备等保障设施,对环境整治也有特殊的要求。这些方面都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在一些地域偏远、经济欠发展的地区,支撑发展生态旅游的资源匮乏更为突出,更需要政府大力的支持。3.产品同质性突出、精品少。不少地方由于对生态旅游的内涵、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到位,开发指导不够,技术标准欠缺,市场定位不明确,造成同质性开发比较普遍,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和服务比较粗放,像九寨沟这样的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生态旅游精品还不多。

4.环境恶化的现象时有发生。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比较晚,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力度还有待提高。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由于引导不够、盲目开发,仍然在少数地区存在对资源和环境损害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

二、生态旅游的基本含义

生态旅游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并在1986年墨西哥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会议上被正式式确认,并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以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指导,以保护资源,特别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持续性、促进环境保护及宣传教育,提高资源和环境的管理水平为基本特征的新型旅游。

可以说,生态旅游的产生是人类认识自然、重新审视自我行为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最值得推广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与传统的旅游活动相比,生态旅游的重要意义在于游览地区的生态环境、民族风俗和传统文化能得以完整保存。对于游客而言,参与生态旅游不仅可以领略各地的原始风光和原汁原味的民族风俗和民族文化,而且还能使当地的经济得以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思路

1.做好生态旅游规划,实行有序开发。应组织一支多学科、多层次、业务精的科技人员到现场调研、实地考察。尤其要对旅游业主体、客体、介体进行科学分析,即游客及未来市场前景,旅游风景资源是否具有吸引游客的物质基础,交通及服务设施是否方便、完备等,都应进行科学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规划。在对旅游区进行开发时,要在开发原则指导下,遵循适度有序地分层开发,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情况下,从生态角度去开发富有潜力的生态旅游资源。

2.增加投入,完善生态旅游区的各项配套设施。首先,要按照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加强生态保育,加强生态维护,加强环境修复和治理。其次,加强生态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规划的要求,在环境容量和生态承受能力范围内,完善交通、卫生、通讯等基础设施,增强生态旅游的可进入性和交通通达性。最后,是切实加强生态旅游的安全和救援体系建设。开展生态旅游的地区一般地域比较偏,户外项目和户外活动比较多,因此,需要切实加强安全管理,完善安全设施,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建立健全医疗救护体系和紧急救援体系。

3.要坚持把实施精品建设作为生态旅游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通过实施精品战略,把发展生态旅游的科学理念贯彻到发展中去,在市场上树立起生态旅游的真实形象和鲜明形象,促进和推进生态旅游发展。我国有很多生态系统十分独特的地区,这些地区由于受生态保护的严格要求,其中的部分区域可以在经过批准以后,高水准规划、建设、发展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精品。同时,为适应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规范生态旅游发展,建议有关部门联合制定国家生态旅游认证标准,按照国际上发展生态旅游的要求,对我国典型的生态旅游产品进行认证,以便普及生态旅游的先进理念,树立生态旅游的鲜明独特形象。

生态产业论文范文篇9

前面已经描述了生态位的含义,那么对于这个抽象的概念如何进行衡量呢?描述清楚生态位对战略制定有何作用?

1生态位的表现因子。生态位是指企业在产业生态系统中所处的环境状态、自身的资源禀赋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竞争位置情况,它描述的是一个企业对外部环境依赖的大小程度以及自身生命力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只有将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结合起来进行思考,才能制定出合适的战略。

企业生态位的表现因子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进行考虑:

(1)环境维度:指企业所面对的外部环境,由于是处于产业生态系统当中的,因此,外部环境既指生态系统外的一切因素,又指产业生态系统中同种物种所施加的环境。

环境维度对于生物而言,意味着其生存的环境,比如温度,水,阳光,草原等,这些是物种生存所必备的基本条件,在产业层面上,本文将环境维度用以下因子加以描述:

①发展环境和行业政策

②市场结构特征

③行业特点与发展阶段

发展环境和行业政策是对外部环境的一个总称,不仅仅对于产业生态系统内的企业,对于外部企业,也同样适用于这样的环境。这是企业乃至产业生态系统生存的大背景。对于这个因子,更多需要考虑国家的经济发展指数以及政府部分对于行业发展的态度,很明显,企业在经济萧条与繁荣时期的存活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而对行业发展的态度会体现在政府政策当中,同时,发展环境与行业政策还体现于企业对于环境的敏感程度和依赖程度。

市场结构特征主要考虑行业的市场结构特点以及进入、退出壁垒。市场结构则为市场上的竞争状况,体现为企业数目的多少以及市场上同类企业的大小、强弱,而进入、退出壁垒则表示进入或者退出此行业的难易程度。

行业的特点与发展阶段包括两个内容。一是行业的特点,主要侧重于财务方面进行体现,比如有些行业利润率比较高,有些行业净现金流产生比较及时。另一是行业发展阶段,这是描述行业是处于朝阳产业还是夕阳产业的重要变量。

(2)内部维度:指企业的内部禀性及其综合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实力。这就好比生物是吃草还是吃肉一样,每个企业在产业生态系统内部都有其固定的禀性,同样,“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也反映了生物的自我管理能力。

内部维度对于生物而言,意味着该生物的特性,比如在食物链条中的位置,食物特性等,这些是生物发展壮大的条件。那么在产业层面上,本文将内部维度用以下因子加以描述:

①价值链条中的位置

②企业综合竞争力水平

③价值链条的个数

价值链条中的位置,主要体现为企业附加值的多少,如企业处于价值链条的底层,则表示其附加值比较低,而处于价值链条的顶层则表示附加值很高。这就如同食物链中生物所处的位置,显然,所处的位置不同,对于企业自身的影响和要求是不同的。

企业综合竞争力是一个很广泛的指标,统指企业的综合实力,这是:企业内部的重要特性,包括技术创新,生产制造,组织管理,营销管理等多个层面。

价值链条的个数则是对企业在产业生态系统中的受联系多少的度量,价值链条数多,则表明该企业在价值链中被广泛联系,因而具有较重要影响,相反,价值链条少,则表明企业参与产业生态系统的联系较少,企业在产业生态系统中的业务比较单一,风险较大。

将生态泣的表现因子概括如下(表2):2生态位表现因子特征及战略含义。作为一个企业,其主要有两件重要的事情:一为生存,二为发展。环境维度更多地考虑了企业的生存,如果对环境维度进行量化打分,则需要设置一个基准分,基准分则表示企业仅仅能维持生存,也即环境维度拘考量上需要有一个最小基准,这也是企业存在的必要条件,具备了这样的环境,企业才能生存下来,而比基准分高的等绩则有:基本维持生存、生存环境良好,生存环境优异等。

而内部维度更多地考虑了企业的发展问题,如对其进行量化打分,则得到企业的发展指数,根据发展指数的大小,可以将其分为:有基本发展,有较大发展,有很大发展等多个等级。

因此,从环境维度和内部维度进行考虑,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对于基本维持生存的企业,其首要战略是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并且需要严重关注环境的变化对自身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前应对,加强风险防范,同时,迅速行动,不断积累自身实力,扩大规模,改变对于环境的严重依赖性。

对于生存环境较好和优异的企业,其生存问题不会受到威胁,企业的主要战略是争取较快的发展速度。因此,此时需要落实到对发展指数的评估上,如果企业基本发展或者有较大发展,则要分清其中的原因,或者拓宽自己在产业生态系统中的链条,或者提升自身在价值链条中的位置,或者拓展自身的综合管理能力。如果企业有很大发展,则主要采取维持战略。参见图4:

三、电信产业生态系统的构成及生态位

1电信产业生态系统构成。电信产业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相关电信企业、消费者和市场与其所在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组成的整体系统。

电信产业生态系统由供应主体、需求主体和产业协调者三部分构成。参见表3:

在上述电信产业生态系统的构成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进行竞争战略制定研究的重点在于该生态系统的供应主体,供应主体是产业生态系统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需求主体以及产业协调者,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均可看成是供应主体所面临的环境。

在供应主体中,最为主要的是运营商,内容与服务提供商。设备制造与集成商。

2电信产业生态系统企业生态位。根据表2中所列出的生态位表现因子进行分析。

(1)运营商。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电信运营业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自1994年联通公司成立,1998年邮电分离,1999年移动、寻呼剥离,2002年电信与网通南北分拆,中国电信市场上形成了移动、电信、联通、网通、铁通和卫星通信的“5+1”竞争格局,直到2008年,电信业务重组,形成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全国性业务运营商,电信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行业,国家在政策层面上必将继续大力支持。因此,从运营商所处的发展环境和行业政策角度,正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

从市场结构角度,目前三大全国性业务运营商,形成了垄断竞争的格局,而且电信网络的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因此,运营商是一个进入退出壁垒都很高的行业。

从行业特点与发展阶段角度,该行业具有前期投人大,后期运营成本小的特点,行业发展的商机无限,随着经济交往的频繁和人民收入的提高,对通信的需求越来越多。

在价值链角度,电信运营商处于价值链的顶端,是最接近消费者的,而且价值链数目较多,成为了整个生态系统的中心,是产业生态系统的价值枢纽。虽然内容与服务提供商也直接面对消费者,但是,大部分业务必须有运营商的网络环境方能进行。

在企业竞争力上,我国三大电信运营商总体竞争力较强。

(2)内容与服务提供商。在环境角度,内容与服务提供商没有运营商那么优异的生存环境,但是,随着整个电信产业的兴起,这些企业的发展环境和产业政策较好;对于市场结构,内容与服务提供商则呈现出白热化竞争的态势,进入和退出壁垒比较低。

在价值链上,内容与服务提供商处于底端,离消费者较远,当然,与消费者也有许多直接接触,但是,在电信产业系统中很难摆脱运营商的网络环境。

(3)设备制造与集成商。设备制造与集成商具有与内容与服务商类似的环境维度和内部维度,所不同的是该行业进入和退出壁垒稍大。这些企业主要包括终端设备(如手机)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网络设备(如路由器)提供商。对应的企业有三星,华为,Ericsson等。

以下将这三大供应主体的生态位表现因子评估情况列表如下(见表4):

四、电信产业生态系统中企业的竞争战略选择

结合前面的分析,讨论运营商、内容与服务商、设备制造集成商的基本战略方向。

1运营商。根据生态位表现对竞争战略的选择,运营商应选择紧跟时代的维持战略,紧跟时展态势,保持在产业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具体策略有:

(1)努力维持目前的产业环境和价值链结构。

(2)不断加强管理,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与其他运营商抗衡。

(3)细分客户市场,提供个性化的增值服务,不断开拓新的业务领域。

2内容与服务提供商。根据生态位表现对竞争战略的选择,内容与服务提供商应选择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具体策略包括:

(1)努力营造良好的行业环境,推行行业标准,进行行业的重组和整合。

(2)加强与电信运营商的战略性合作,稳固提高自身在价值链中的地位。

(3)开拓与顾客直接式接触领域,拓展营销渠道。

3设备制造与集成商。根据生态位表现对竞争战略的选择,设备制造与集成商应选择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应注意应用的具体策略包括:

(1)塑造良好行业环境,抢占行业标准,提高自身竞争力。

(2)加强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

(3)开拓与顾客直接式接触业务,进行业务的多元化。

生态产业论文范文篇10

尽管目前生态化这一概念使用频率较高,但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学者对生态化的研究也各有侧重,但对于生态化的内涵说解有一个共同特性,即最终目的都是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和谐发展。“生态化”作为一种思想要求首先是“生态”,即旅游业发展必须遵循生态系统循环的客观规律;其次是“化”,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的过程,即生态化旅游是一个向生态化转变的过程。综上所述,本文从广义角度研究旅游业生态化,将旅游业生态化界定为:将生态思想引入旅游生产和经营活动中,综合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低碳经济理论、生态经济理论和系统理论等相关理论,在市场机制、法规机制、政府公共服务机制作用下,通过相关载体(旅游消费者、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地政府)实现旅游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互相统一与最优化的过程。旅游业生态化要求旅游业正确处理“三重效益”的关系,引导旅游消费者的消费模式,改变旅游业外部不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增强旅游业载体的生态责任,完善相应奖励约束机制,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二、旅游业非生态性现状分析

从旅游业发展主体来看,旅游业生态化的主要载体涉及旅游消费者、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旅游地政府等。旅游业非生态性是指旅游业未按旅游业生态化含义发展而出现的问题与现象。

(一)旅游消费者

旅游消费者是指在旅游过程中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个人或单位。旅游消费者是旅游需求的主体,旅游需求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目前旅游需求的非生态性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消极影响,这主要体现为旅游消费者在流动和暂时停留的过程中表现出诸多问题:大量人口的涌入带来拥挤、混乱;人的破坏性行为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大量人口的践踏使土质变坏;大量人口的暂时停留带来超出以往的生产、生活资料的消耗和能源的使用;人群的集中带来大气污染、噪音污染、视觉污染以及废弃物污染等。以上是旅游消费者带来的旅游环境污染较之一般污染源所具有的特殊性。

(二)旅游企业和旅游目的地

旅游企业是指能够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有形的空间设备、资源和无形的服务效用为手段,在旅游消费服务领域中进行独立经营核算的经济单位。旅游企业是旅游业的微观基础,是保证旅游需求得以实现的主要环节,是旅游业生态化的重要着力点。旅游目的地是一个为消费者提供完整体验旅游产品的综合体。旅游企业与旅游目的地的非生态性主要表现为:

(1)水污染。如旅游餐饮和饭店等污水和固体垃圾处理不当,可造成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污染。

(2)空气污染。如海南岛内燃机车辆排放物等。

(3)噪音污染。如旅游交通运输产生的噪音污染。

(4)视觉污染。如规划拙劣的旅游布局,人造景观趋同,“某某”到此一游等。

(5)土地浪费。如不恰当的规划、旅游设施选址、旅游景点布局以及对旅游景点及设施的管理不力引起的土地使用问题。

(6)旅游生态环境超载。即目的地的旅游人数严重超过旅游目的地生态承载能力。

(7)错位和过度开发。如张家界武陵源景区1999年收到UNESCO世界遗产委员会的“黄牌”警告,其原因就是武陵源核心景区严重的商业化、城镇化和人工化。

(三)旅游地政府

旅游地政府的态度和导向作用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环境保障,将引导旅游业向着有利于旅游地的“三重效益”方向发展。旅游地政府既可以通过旅游组织直接介入,也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间接施加影响。但是,当这种引导缺失或执行不利时,旅游地政府的非生态性就表现出来:(1)旅游经济成绩与地方官员的政绩挂钩,导致一些官员在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问题上重开发、轻保护,强调接待游客数量和经济收入,而忽略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本质职责。(2)相关法律与法规不健全,对非生态化行为约束力差。

三、旅游业非生态性原因分析

(一)环保观念和生态意识不足

一方面,尽管旅游消费者对生态旅游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多,但其旅游消费观念和习惯尚未完全改变,属于未体现环保观念和生态意识下的非生态行为。要扭转旅游消费者存在的非生态消费观念和习惯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另一方面,大多数旅游企业和目的地对生态化理解不够。如部分旅游企业和目的地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来出售一般旅游产品或非生态旅游产品,出现“非生态旅游地的生态旅游”和“生态旅游地的非生态旅游”现象。

(二)经济利益驱使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旅游经济目标成为压倒一切的主要目标。这就促使旅游业的环境保护功能、文化功能等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导致缺乏统一规划的为生态而生态的旅游产品涌现,如许多地区原本古朴的文化和民俗风情变得过度商业化。另外,还会导致部分地区政府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采取放任态度,忽略项目本身对地区、环境和其他社会要素的影响,忽视对开发商的必要约束。行业主管部门每年都要对旅游接待人数、旅游综合收入、外汇收入等众多经济指标进行统计,指标的设立与评比无疑都表现出行业主管部门对旅游产业经济效益的重视。部分旅游企业和目的地从目前的经营状态向生态化转变的成本较高,收益又十分有限也是导致其非生态化发展的原因之一。

(三)政府部门监管存在问题

第一,由于旅游业的特殊性,旅游领域的多头管理与其他行业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如部分地区政府争夺旅游业创收单位的控制权和管理权,对无利可图之事各部门互相推诿(如污水处理)。这种多头管理直接导致政府对旅游业监管效率低下。第二,由于各旅游目的地的多样性,对于旅游容量和环境监测标准难以界定,进而对旅游超载等破坏生态的旅游活动难以监管。第三,“救火式”监管,“运动式”专项整治,管得了一时,治不了一世。第四,政府部门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这直接导致旅游企业和目的地生态化建设动力不足,加上其破坏生态环境式经营方式收益高,违约成本低,更加不会积极主动进行生态化建设。第五,法律缺失。对部分违法行为难以制约,如环境污染责任追究的诉讼制度存在缺失与局限。

(四)生态责任缺失

生态责任的基本内涵包括生态治理的义务或职责,以及对没有切实履行生态保护与发展职责的相关责任主体实行严格问责制,要求其承担相应后果。生态责任反映了旅游业对自然的责任关系,它是旅游业以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目标的特定责任。这种责任缺失使得旅游业的负外部性和公地悲剧难以改善。

四、生态化导向的旅游产业发展路径

基于旅游业发展的非生态性和旅游外部环境的压力,旅游业要实现三重效益的和谐发展,就必须转变旅游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旅游产业生态化,从而实现生态化导向的旅游产业转型。

(一)旅游消费者生态化

从生态化的角度阐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旅游消费者生态化有以下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旅游消费者对生态旅游产品的消费。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和严峻,人们对于生态的重视也与日俱增。同时,人们在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之外,还存在着“第三种需要”,即生态需要。生态需要,就是人类为了获得维持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等方面的最大福利而产生的对生态产品的需要。即旅游消费者逐渐由传统的旅游消费向生态型的旅游消费过度,如生态旅游消费。二是旅游消费者的消费方式是生态的,即主张“更少”、“更好”的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更少”就是够用就行,能少消费就绝不多消费。“更好”就是消费的旅游产品要尽量绿色化,用起来舒适方便,对人健康有益,对环境危害少。如采用低碳旅游出行的方式,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分类投放废弃物,自觉保护景区环境等。三是旅游消费者责任消费,即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双向责任问题。旅游消费者应承担对自己、对社会、对环境的道德责任、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

(二)旅游企业生态化

旅游企业生态化是指转变现有旅游经济系统的结构和要素利用方式,通过综合运用清洁生产、循环生产、绿色管理、绿色营销等手段最大限度提高旅游经济系统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尽可能降低旅游经济系统运行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向实现“三个效益”相统一与最优化的最终目标迈进的过程。旅游企业生态化涉及旅游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营销三个方面。

1.旅游企业生产生态化

旅游企业生产生态化包括旅游企业清洁生产、循环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明确规定清洁生产含义,并要求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必须考虑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以及生态环境的实际承载能力和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同时还要求企业不仅要以提供人及其社会所需的优质物质产品为直接目的,而且还要对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废物进行无污染的处理,以达到污染物的“零排放”或使排放保持在生态环境能够有效净化的范围内。如旅游企业采用节能、节水、节材和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减少使用或者不使用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产品。开展绿色服务,减少使用一次性木筷、快餐盒以及客房一次性牙刷、剃须刀等用品。循环生产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环境无害化技术、资源回收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为载体,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这种生产方式既可以在企业内部实行,也可以在企业间推广,通过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调互补,形成企业群落生态化。如利用餐厨废弃物生产沼气、生物柴油、工业油脂、有机肥等。

2.旅游企业管理生态化

旅游企业管理生态化包括旅游企业经营生态化、管理生态化、审计生态化和文化生态化等。

(1)经营生态化。

构建合理的资源配置机制,在维持旅游企业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保障旅游企业经济与生态环境有机统一与协调发展。这主要包括绿色生产制度、绿色投资制度、绿色分配制度,绿色供应链制度等。通过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保证生态化理念在旅游经济系统中完美运行,改变企业外部不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促使旅游企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种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克服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相脱离的“两张皮”问题。

(2)管理生态化。

一是构建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把生态理念和旅游活动对生态资源的影响纳入到旅游经济系统考核体系中,有效地实现“三个效益”有机结合,最终建立起市场化与生态化内在统一的现代旅游企业制度。如旅游饭店加强餐厨废弃物管理,杜绝用“地沟油”等。二是企业生态化经理制。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公司、大企业为了确保生态环境责任的顺利履行,均采取了企业生态化经理制。生态化经济企业家,是在一般企业家的基础上,通晓现代生态化经济运作规律的生产经营管理领导者,能够带领全体职工走出一条低耗、高产、优质、无污、高效的企业发展的生态化道路。三是构建合理的协调机制,提高旅游相关企业协调能力,如实现旅游交通“零距离换乘”和“无缝衔接”。

(3)审计生态化。

随着生态化理念不断融入旅游经济系统,旅游企业未将资源环境纳入核算范畴而出现的会计核算虚假等问题逐渐暴露,而绿色审计正是弥补这一缺陷而出现的审计制度。旅游企业内部设立独立的生态环境审计部门或设定环境审计环节,通过绿色审计,从内部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时发现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而有助于旅游企业自主调整其经营活动与投资决策,使其向生态化方向发展。

(4)文化生态化

。逐渐形成“自然——人——社会”协同的整体价值观及“三个效益”有机统一的生态经济价值观,并将这种生态价值观贯穿于企业的社会责任、生态责任、管理理念、制度建设、环境建设和形象塑造等方面,渗透到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中。

3.旅游企业营销生态化

旅游企业营销生态化包括:绿色营销、绿色企业形象、网络营销和绿色营销联盟等。

(1)绿色营销。

即在生态化理念指导下通过再造整个营销链,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实现企业“三重效益”的新型营销方式。绿色营销是一种新的营销观念、企业经营战略和营销模式。从消费者角度,绿色营销重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更加重视绿色需求的满足,既重视消费者当前需求的满足,也重视消费者长远利益的满足。从需求层次上看,绿色需求对企业是一种层次更高、要求更严的需求,促使旅游企业必须创新营销思维模式,做好生态产品。绿色营销包括:绿色设计,绿色产品的价格设定,绿色营销的渠道的构建,绿色促销活动,绿色营销组合等。

(2)绿色企业形象。

企业的公共形象是市场营销组合要素中除传统的4Ps之外的第五个可控因素。绿色企业形象是高素质企业形象的象征,其适应了旅游业生态化趋势,有助于推动旅游企业生态化的同时追求合理经济效益。包括:绿色企业理念,绿色企业行为,绿色企业识别系统等。

(3)网络营销。

以互联网为基础,利用数字化的信息和网络媒体的交互性来辅助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新型的市场营销方式。旅游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有利于提高营销效率、实现营销资源的最佳配置、节约资源、形成新的交易机制,促进旅游企业生态化的实现。

(4)绿色营销联盟。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生态化导向的旅游企业通过信息共享、渠道互依等方式,实现营销活动的联合、协作与共享,已达到旅游企业营销目的的松散型组织。绿色营销联盟具有使旅游企业获取合作规模效应,协同发展、降低营销成本、提高营销效率、增强企业营销竞争力等优势。绿色营销联盟包括多种形式:如产品服务联盟,营销经济联盟,价格联盟,促销联盟,渠道联盟,售后服务联盟以及几种联盟的组合等。

(三)旅游目的地生态化

旅游目的地生态化包括:旅游目的地开发与规划生态化、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生态化和旅游目的地管理生态化。

1.旅游目的地开发与规划生态化

旅游目的地开发与规划生态化包括旅游目的地总体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如核心区、缓冲区、娱乐区等)、景观的生态设计(廊道、斑块)、旅游内容规划、旅游线路的规划设计、旅游产品规划设计、绿色交通设计、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地形地貌与水体的规划设计、旅游地生态容量规划、生态形象设计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等。如加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严格执行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合理确定景区游客容量。对于新建旅游企业应从投资设计开始认真把关,严格执行节能标准,推行绿色建筑设计和绿色施工的理念。

2.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生态化

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生态化是指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核心,以现代技术和生态技术为手段,合理使用资源和能源,最大可能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冲击,以营造和谐、健康、舒适的旅游环境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生态化主要包括旅游目的地道路、景点、游乐设施、建筑(如生态建筑、生态厕所)等的生态化建设、自然灾害(如地质灾害、水土流失、气象灾害等)的防治工程建设、生态恢复工程、旅游地废弃物的无害化与资源化处理利用工程(如垃圾分类回收装置、污水再生利用设施、沼气利用工程等)。

3.旅游目的地管理生态化

旅游目的地的管理生态化贯穿旅游开发、建设、经营等每一个环节,这就要求旅游目的地要严格执行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相关制度。旅游目的地管理生态化是指在对自然保护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的规划,协调社区生物多样性的关系,运用相关的法规教育等手段实现旅游目的地管理的过程。主要包括旅游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维护、更新、培育与管理,旅游容量(如资源容量、生态承载容量、社会文化容量、最佳容量等)的确定,旅游人口的调控,生态环境监测与环境污染治理、生态建设投资与生态补偿、社区居民的参与、区域内旅游业与其他关联产业之间的管理和协调发展问题。

(四)旅游地政府生态化

旅游地政府是旅游业生态化的规划者、调节者、保障者、监管者。旅游地政府生态化主要表现在:

(1)提升旅游消费者生态意识。

意识观念是决定旅游者旅游行为是否生态化的关键,旅游消费者没有生态意识,就没有旅游业生态化。提升旅游消费者生态意识,是我国旅游业生态化成败关键。旅游地政府应转变消费模式,倡导低碳旅游和绿色消费。逐步引导构建需求生态化——生产生态化——产品生态化——消费生态化为主线的消费链条。同时强化生态教育,培育旅游地政府、旅游企业和旅游目的地的生态观。

(2)完善生态化建设的激励约束机制。

推行企业生态化标准。对于努力改善生态环境、进行无污染经营的企业,实行减免税收的政策;而对破坏绿色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增加征收环境成本税,不能让企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所获得的经济效益高于因法律制裁所付出的经济成本。从而使得绿色生产得到有效保护,促进企业间的公平竞争。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行旅游企业生态化标准,使对违反生态化理念的行为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