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移教学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3-08-18 17:42:51

平移教学设计

平移教学设计范文篇1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基本内涵;策略分析

在小学阶段,教师越来越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且将核心素养的概念深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小学阶段属于起始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与此同时,科学合理的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能够促进学生发展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一、重点理解教材,钻研教材

在小学阶段,教师进行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教材是必不可少的,想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也应该以教材为载体,应以此为依托。除此之外,众所周知教材在编写的整个过程当中,编写者以及相关工作人员不断地深入分析和研究,这样促使小学数学教材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且具有典型性和科学性的特点。由此看来,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提高对教材的重视程度,精细地研读数学教材,只有精细地研读数学教材,才能够真正地发掘其中所蕴含的核心素养,也能够确保教材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和功能。在研读教材的过程当中必须深入并且细致,打破不良现状,针对教材当中的不同题型以及不同的图画和注释,都要提高重视程度,在研读的过程当中,能够将不同知识部分取得有机的联系,从而找到核心素养,并且进一步地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不断提高。例如,在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中,分数的基本性质,这部分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在编写这部分内容的整个过程当中,通过研读教材,我们可以发现,编写者是非常用心的,教材当中的一些内容十分吸引学生的眼球,让他们有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讲解过程当中,也可以通过故事进行导入。一位老爷爷想要把自己的土地分给三个儿子,大儿子分到十二分之四,二儿子分到三分之一,三儿子分到九分之三,三个儿子吵了起来,这时候阿凡提路过,和他们说了几句话,大家就不吵了,你们谁知道阿凡提说了什么吗?通过小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结合学情创设合理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整个过程当中,需要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激活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意识。教学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往往在具体的情境当中更容易发挥自身作用。基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过程当中,我们必须要注重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够真正地补充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从而将数学教学放置到更加形象具体的情境当中。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学生在合理的情境当中能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并且也会学会运用知识,也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过程当中,应该使用教学艺术将情境创设得更加生活化、具体化,这样才能够真正符合小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将生活和学习联系起来;也要善于创设情境,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不断地探索知识,培养自身核心素养。例如,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当中,想要帮助学生形成更加理性的认知,就应该进行比较直观地展示,让学生建立模型,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学习统计相关内容的过程当中,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形成学习兴趣。首先,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六一儿童节很快就要到了,我们班需要准备节目,同学们有什么样的想法吗?这样学生们的情绪非常高涨且各抒己见,此时教师又可以提出我们要做些充足的准备,需要考虑一些什么因素呢?学生就会说买一些服装道具,排练舞蹈节目和唱歌节目。让小朋友们自己去发掘最喜欢、最擅长的节目种类。问题难易适中,会让学生形成一定的信心,进而引入统计的相关内容。

三、加强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

理论联系实际是非常重要的,小学数学教学也是如此,想要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就应该强化体验。在日常学习过程当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也要会运用,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运用的能力非常关键。基于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强化他们的体验。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应用课堂的教学时间,给学生动手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得到更加真切的感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且运用知识。除此之外,课外实践工作也要正常开展,毕竟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并且有一定的制约条件,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没有足够的发展机会和空间。所以注重课外实践,并且帮助学生很好地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例如,在学习对称、平移以及旋转这部分知识内容的过程当中,如果单纯地进行理论教学,不仅不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不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所以可以增加动手实践的环节,准备图形,让学生亲自动手折一折,并且准备直观教具,强化学生对对称以及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在动手操作的整个过程当中,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具体,并且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外,让学生留心观察找到平移现象以及旋转现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总而言之,必须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这对于学生在今后的数学学科学习具有良好的帮助,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选择不同的适合学生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式开展数学教学,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和素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以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莹莹,朱丽,吴晓璐.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2016,(25).

[2]魏文琴.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建构[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0).

[3]翁清况.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之创新意识的培养研究[J].新课程,2016,(9).

[4]陈惠芳,刘晓萍.聚焦核心素养改造数学课堂———基于区域的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评价体系的实践研究[J].小学数学教育,2016,(23).

平移教学设计范文篇2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地位、作用

《图形的运动与坐标》在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第18章《图形的相似》第5节第2课时。本章继轴对称、平移、旋转后介绍了相似,相似也是图形之间的一种变换,生活中有大量存在相似图形,从生活实际出发,认识相似图形的特征并用于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图形经过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变换后坐标的变化情况。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初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图形变化后各点坐标的变化和图形的变化(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缩小);并发展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在观察、探索的过程让学生获得发现的喜悦,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引导学生敢于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图形经过平移、旋转、轴对称、放大或缩小,探索图形的位置变化引起的点的坐标的变化,点的变化引起的图形的位置的变化。

难点:通过观察、分析、概括把坐标思想与图形变换的思想联系起来,形成数形结合意识。

二、学情分析

1、学生起点分析

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具有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等变化知识储备,同时已学过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能结合具体情景,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确定物体的位置,这也是为本节学习图形变化后各点坐标变化带来了知识的可能,但缺乏数形结合意识,所以应加以引导、点拨和启发。

2、教学环境分析

本节是设计在一个平等、民主、合作的环境下进行;同时引入现代教学手段,形成教学环境的选择的多样化。

三、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方法:探索式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是由问题展示到问题解决,中间围绕“观察----发现----归纳”三个环节组织教学。整个教学模式是由“教师怎么教”转向“学生怎么学”,是从以教师为课堂核心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是创新的体现。

教学手段:电脑、实物投影仪等现代教学设备。

四、学法指导

1、感知认识:学生通过认识图形的位置变化引起点的坐标的变化,本节从游戏导入点的位置变化引起坐标的变化

2、实践、探索:通过实例进一步观察图形经过平移、旋转、轴对称、放大或缩小,探索位置变化引起的点的变化经过小组讨论,团结合作,发现、归纳、总结规律。同时每一个学生自己试一试在直角坐标系中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一个图形,并写出图形变化后对应点的坐标,达到巩固目的。

3、迁移拓展:怎样用所学的知识测量我校旗杆的高度。(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理论依据、数学思想

1、理论依据:本节在教学中采用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让学生真正做到课堂的主人,整节是围绕学生的观察感知,实践,概括把坐标思想与图形变化的思想联系起来。

2、数学思想:本节发展数形结合,形象思维的数学思想。

第二层次:教学展开分析

(一)课题引入:设计一个简单游戏,在班级座位中创造性地建立直角坐标系,确定每位同学在这个坐标系中的位置,接着将一个球按线在班级坐标系中运动,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个球的移动对坐标变化的影响,并由此过度到图形变化中关键点的坐标变化。这样的设计能较为生动的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教学情景中,同时也能感受将“游戏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二)感知阶段:

例:将右图中的ΔAOB沿x轴向右平移3个单位后得到ΔCDE,三个顶点的坐标有什么变化呢?请回答(1)平移后ΔCDE顶点坐标为多少?(2)比较顶点坐标你发现了什么?

(沿X轴向右平移之后,三个顶点纵坐标都没有改变,而横坐标增加一样数)

问:1、沿任意方向平移三角形顶点坐标怎么变化?

2、图形作轴对称、旋转、放大或缩小,对应点坐标如何变化?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本节是研究图形变化对应点坐标如何变化,从平移入手,懂得研究的方法;老师的提问为学生指明方向。但得让学生明确平移方向不是唯一。

(三)深入探究:演示课件

1、请学生观察ΔAOB,画出以X轴,Y轴为对称轴的对称图形,写出了对应点的坐标,四人小组讨论对应点的变化情况,并汇报,(关于X轴对称,横坐标不变纵变为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纵坐标不变横变为相反数)

2、请学生继续观察ΔAOB,画出绕O旋转1800的图形写出了对应点坐标,四人小组讨论对应点坐标变化情况,并作汇报。问旋转任意角度呢?对应点的坐标作如何变化?(留给学生思考)

(图形关于原点对称,横纵皆为相反数)

3、三角形变大(缩小)时顶点坐标变化情况。

问:(1)ΔAOB和它缩小后得到ΔCOD三角形顶点是多少?

(2)你能求出它们的相似比吗?(3)对应点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放大或缩小,横坐标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4、学生取出自己准备的坐标纸建立直角坐标系,并任意画出自己所熟悉喜欢的图形,画出以X轴Y轴对称的对称图形作出它经过平移、旋转、轴对称、放大或缩小的图形并写出对应点的坐标。

5、完成课堂练习P91习题1、2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动脑,与同学合作交流达到本节目标。使学生明确图形运动与坐标变化规律,解决本节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观察能力,发展学生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难点问题。打破教材束缚画三角形、四边形的范围,由学生画自己“喜欢的图形”进一步研究图形运动与坐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敢于面对学习和生活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四)迁移拓展:假如给你一把尺子你会测出我们学校旗杆的高度吗?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拓展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课堂小结:

(1)图形沿x轴平移,横变纵不变;

图形沿y轴平移,纵变横不变;

(2)图形关于x轴对称,横不变,纵为相反数;

图形关于y轴对称,纵不变,横为相反数;

(3)

您正在看的中学综合是:图形的运动与坐标。图形关于原点对称,横纵皆为相反数。

(4)放大或缩小,横纵坐标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六)布置作业:同步练习P351、2、3

第三层次:教学设计和教学结果预测以及评价

平移教学设计范文篇3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地位、作用

《图形的运动与坐标》在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第18章《图形的相似》第5节第2课时。本章继轴对称、平移、旋转后介绍了相似,相似也是图形之间的一种变换,生活中有大量存在相似图形,从生活实际出发,认识相似图形的特征并用于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图形经过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变换后坐标的变化情况。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初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图形变化后各点坐标的变化和图形的变化(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缩小);并发展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在观察、探索的过程让学生获得发现的喜悦,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引导学生敢于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图形经过平移、旋转、轴对称、放大或缩小,探索图形的位置变化引起的点的坐标的变化,点的变化引起的图形的位置的变化。

难点:通过观察、分析、概括把坐标思想与图形变换的思想联系起来,形成数形结合意识。

二、学情分析

1、学生起点分析

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具有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等变化知识储备,同时已学过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能结合具体情景,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确定物体的位置,这也是为本节学习图形变化后各点坐标变化带来了知识的可能,但缺乏数形结合意识,所以应加以引导、点拨和启发。

2、教学环境分析

本节是设计在一个平等、民主、合作的环境下进行;同时引入现代教学手段,形成教学环境的选择的多样化。

三、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方法:探索式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是由问题展示到问题解决,中间围绕“观察----发现----归纳”三个环节组织教学。整个教学模式是由“教师怎么教”转向“学生怎么学”,是从以教师为课堂核心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是创新的体现。

教学手段:电脑、实物投影仪等现代教学设备。

四、学法指导

1、感知认识:学生通过认识图形的位置变化引起点的坐标的变化,本节从游戏导入点的位置变化引起坐标的变化

2、实践、探索:通过实例进一步观察图形经过平移、旋转、轴对称、放大或缩小,探索位置变化引起的点的变化经过小组讨论,团结合作,发现、归纳、总结规律。同时每一个学生自己试一试在直角坐标系中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一个图形,并写出图形变化后对应点的坐标,达到巩固目的。

3、迁移拓展:怎样用所学的知识测量我校旗杆的高度。(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理论依据、数学思想

1、理论依据:本节在教学中采用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让学生真正做到课堂的主人,整节是围绕学生的观察感知,实践,概括把坐标思想与图形变化的思想联系起来。

2、数学思想:本节发展数形结合,形象思维的数学思想。

第二层次:教学展开分析

(一)课题引入:设计一个简单游戏,在班级座位中创造性地建立直角坐标系,确定每位同学在这个坐标系中的位置,接着将一个球按线在班级坐标系中运动,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个球的移动对坐标变化的影响,并由此过度到图形变化中关键点的坐标变化。这样的设计能较为生动的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教学情景中,同时也能感受将“游戏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二)感知阶段:

例:将右图中的ΔAOB沿x轴向右平移3个单位后得到ΔCDE,三个顶点的坐标有什么变化呢?请回答(1)平移后ΔCDE顶点坐标为多少?(2)比较顶点坐标你发现了什么?

(沿X轴向右平移之后,三个顶点纵坐标都没有改变,而横坐标增加一样数)

问:1、沿任意方向平移三角形顶点坐标怎么变化?

2、图形作轴对称、旋转、放大或缩小,对应点坐标如何变化?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本节是研究图形变化对应点坐标如何变化,从平移入手,懂得研究的方法;老师的提问为学生指明方向。但得让学生明确平移方向不是唯一。

(三)深入探究:演示课件

1、请学生观察ΔAOB,画出以X轴,Y轴为对称轴的对称图形,写出了对应点的坐标,四人小组讨论对应点的变化情况,并汇报,(关于X轴对称,横坐标不变纵变为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纵坐标不变横变为相反数)

2、请学生继续观察ΔAOB,画出绕O旋转1800的图形写出了对应点坐标,四人小组讨论对应点坐标变化情况,并作汇报。问旋转任意角度呢?对应点的坐标作如何变化?(留给学生思考)

(图形关于原点对称,横纵皆为相反数)

3、三角形变大(缩小)时顶点坐标变化情况。

问:(1)ΔAOB和它缩小后得到ΔCOD三角形顶点是多少?

(2)你能求出它们的相似比吗?(3)对应点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放大或缩小,横坐标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4、学生取出自己准备的坐标纸建立直角坐标系,并任意画出自己所熟悉喜欢的图形,画出以X轴Y轴对称的对称图形作出它经过平移、旋转、轴对称、放大或缩小的图形并写出对应点的坐标。

5、完成课堂练习P91习题1、2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动脑,与同学合作交流达到本节目标。使学生明确图形运动与坐标变化规律,解决本节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观察能力,发展学生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难点问题。打破教材束缚画三角形、四边形的范围,由学生画自己“喜欢的图形”进一步研究图形运动与坐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敢于面对学习和生活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四)迁移拓展:假如给你一把尺子你会测出我们学校旗杆的高度吗?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拓展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课堂小结:

(1)图形沿x轴平移,横变纵不变;

图形沿y轴平移,纵变横不变;

(2)图形关于x轴对称,横不变,纵为相反数;

图形关于y轴对称,纵不变,横为相反数;

(3)

图形关于原点对称,横纵皆为相反数。

(4)放大或缩小,横纵坐标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六)布置作业:同步练习P351、2、3

第三层次:教学设计和教学结果预测以及评价

平移教学设计范文篇4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地位、作用

《图形的运动与坐标》在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第18章《图形的相似》第5节第2课时。本章继轴对称、平移、旋转后介绍了相似,相似也是图形之间的一种变换,生活中有大量存在相似图形,从生活实际出发,认识相似图形的特征并用于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图形经过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变换后坐标的变化情况。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初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图形变化后各点坐标的变化和图形的变化(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缩小);并发展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在观察、探索的过程让学生获得发现的喜悦,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引导学生敢于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图形经过平移、旋转、轴对称、放大或缩小,探索图形的位置变化引起的点的坐标的变化,点的变化引起的图形的位置的变化。

难点:通过观察、分析、概括把坐标思想与图形变换的思想联系起来,形成数形结合意识。

二、学情分析

1、学生起点分析

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具有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等变化知识储备,同时已学过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能结合具体情景,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确定物体的位置,这也是为本节学习图形变化后各点坐标变化带来了知识的可能,但缺乏数形结合意识,所以应加以引导、点拨和启发。

2、教学环境分析

本节是设计在一个平等、民主、合作的环境下进行;同时引入现代教学手段,形成教学环境的选择的多样化。

三、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方法:探索式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是由问题展示到问题解决,中间围绕“观察----发现----归纳”三个环节组织教学。整个教学模式是由“教师怎么教”转向“学生怎么学”,是从以教师为课堂核心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是创新的体现。

教学手段:电脑、实物投影仪等现代教学设备。

四、学法指导

1、感知认识:学生通过认识图形的位置变化引起点的坐标的变化,本节从游戏导入点的位置变化引起坐标的变化

2、实践、探索:通过实例进一步观察图形经过平移、旋转、轴对称、放大或缩小,探索位置变化引起的点的变化经过小组讨论,团结合作,发现、归纳、总结规律。同时每一个学生自己试一试在直角坐标系中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一个图形,并写出图形变化后对应点的坐标,达到巩固目的。

3、迁移拓展:怎样用所学的知识测量我校旗杆的高度。(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理论依据、数学思想

1、理论依据:本节在教学中采用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让学生真正做到课堂的主人,整节是围绕学生的观察感知,实践,概括把坐标思想与图形变化的思想联系起来。

2、数学思想:本节发展数形结合,形象思维的数学思想。

第二层次:教学展开分析

(一)课题引入:设计一个简单游戏,在班级座位中创造性地建立直角坐标系,确定每位同学在这个坐标系中的位置,接着将一个球按线在班级坐标系中运动,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个球的移动对坐标变化的影响,并由此过度到图形变化中关键点的坐标变化。这样的设计能较为生动的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教学情景中,同时也能感受将“游戏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二)感知阶段:

例:将右图中的ΔAOB沿x轴向右平移3个单位后得到ΔCDE,三个顶点的坐标有什么变化呢?请回答(1)平移后ΔCDE顶点坐标为多少?(2)比较顶点坐标你发现了什么?

(沿X轴向右平移之后,三个顶点纵坐标都没有改变,而横坐标增加一样数)

问:1、沿任意方向平移三角形顶点坐标怎么变化?

2、图形作轴对称、旋转、放大或缩小,对应点坐标如何变化?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本节是研究图形变化对应点坐标如何变化,从平移入手,懂得研究的方法;老师的提问为学生指明方向。但得让学生明确平移方向不是唯一。

(三)深入探究:演示课件

1、请学生观察ΔAOB,画出以X轴,Y轴为对称轴的对称图形,写出了对应点的坐标,四人小组讨论对应点的变化情况,并汇报,(关于X轴对称,横坐标不变纵变为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纵坐标不变横变为相反数)

2、请学生继续观察ΔAOB,画出绕O旋转1800的图形写出了对应点坐标,四人小组讨论对应点坐标变化情况,并作汇报。问旋转任意角度呢?对应点的坐标作如何变化?(留给学生思考)

(图形关于原点对称,横纵皆为相反数)

3、三角形变大(缩小)时顶点坐标变化情况。

问:(1)ΔAOB和它缩小后得到ΔCOD三角形顶点是多少?

(2)你能求出它们的相似比吗?(3)对应点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放大或缩小,横坐标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4、学生取出自己准备的坐标纸建立直角坐标系,并任意画出自己所熟悉喜欢的图形,画出以X轴Y轴对称的对称图形作出它经过平移、旋转、轴对称、放大或缩小的图形并写出对应点的坐标。

5、完成课堂练习P91习题1、2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动脑,与同学合作交流达到本节目标。使学生明确图形运动与坐标变化规律,解决本节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观察能力,发展学生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难点问题。打破教材束缚画三角形、四边形的范围,由学生画自己“喜欢的图形”进一步研究图形运动与坐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敢于面对学习和生活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四)迁移拓展:假如给你一把尺子你会测出我们学校旗杆的高度吗?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拓展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课堂小结:

(1)图形沿x轴平移,横变纵不变;

图形沿y轴平移,纵变横不变;

(2)图形关于x轴对称,横不变,纵为相反数;

图形关于y轴对称,纵不变,横为相反数;

(3)

图形关于原点对称,横纵皆为相反数。

(4)放大或缩小,横纵坐标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六)布置作业:同步练习P351、2、3

第三层次:教学设计和教学结果预测以及评价

平移教学设计范文篇5

1.1利用网络资源,设计符合自己班级的教案

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借助网络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借鉴优秀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片断,设计符合自己班级的教案。为了提高教师对网络资源应用的意识,我们安排两位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让其中一个老师用自己以往的方式设计一节课,另一个老师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挑选应用。备课组活动时,让大家对这两节课进行讨论,交流,让大家感受网络资源的优越性。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讨论大家有了共同的认识,运用网络资源来设计教学的优越性。例如九年级下册,《梯子的倾斜程度》教材的配套教案用的多媒体课件,我总觉得操作性不强,我在网络上查找这一节的教学设计,有很多种课堂设计。其中一个老师的教学设计,我觉得更加直观,有操作性。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设计教学方法。课堂上我没有用多媒体课件,就用一把尺子来代替梯子,用几个粉笔盒来改变梯子的高度,从而改变梯子的倾斜程度。让学生从观察和操作中感受梯子的倾斜程度与角度有关,也与对边与邻边的比值有关系。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讨论积极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次课堂教学,我真切感受了网络资源的丰富性。

1.2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每节课的情景引入既要有趣味性,又要有针对性,不能盲目提趣。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课本和教学资料上只有一些图片,还不清楚。学生说不明白,老师上课都受到这样的困扰,备课时,我利用多媒体把书上的图片做成动画。学生指出图片中的立体图形后,用鼠标一点,图片立刻放大,展示出来,并且是标准的立体图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1.3利用网络开展同课异构

每学期要求课题组的成员坚持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大家上同一节课,促使大家要想课上得与别人不一样,只有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课例,多看那些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设计符合自己班级的教案,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学校为了促进课题研究,每学期都举行教师教学比赛。所有参加比赛的老师,上同一章节的内容。老师利用网络精心准备,上出的课各不相同。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大大提高了老师的教学水平。

1.4利用网络,建立博客,与人交流

网上聊天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借助全省教育厅开展的教师建立网上工作室这个平台,我们把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制作的课件发到网上,让大家来提出意见。根据大家的意见再修改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制作的课件。这样避免了同事间不好意思提出缺点的尴尬,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信息技术能够提高课堂兴趣,丰富课堂内容,它有着比用黑板教学得天独厚的优点。利用网络资源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课堂教学视频。

2.1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容量

现在的学生聪明、活泼。课堂上老师如何把这些学生组织好、引导好,是一个难题。我们的课堂内容少了,他们就会精力分散,甚至说话捣乱。课堂内容没有趣味性,学生又会开小差。课堂上老师要让学生有事干。黑板和增加小黑板的内容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我们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增加课堂容量,根据课堂情况也可以随时增减。

2.2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图形的变化,图形的移动问题。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效果,能增强学生的理解力。例如: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课本上的图形,我们只能演示正方形、长方形等一些简单图片,对一些稍微复杂的图片,就没法演示了。用语言描述,远远不如多媒体做的课件,把图形折叠展示,提高学生的认识。而且学生很容易确定对称轴。

2.3利用多媒体课件画图、板书,节省教学时间

数学课上,有很多老师都有一个烦恼,不怕讲课,怕板书。如应用题、文字题,题干较长,几何题的图形,课堂上会浪费时间。利用课件直接展示,就解决了这一难题。例如:前几天课题组的一个老师,上了一节《二次函数的性质》的复习课,要画很多二次函数的图像,来研究二次函数的上下、左右平移。如果在课堂上画图,一节课根本完成不了学习任务。利用信息技术做成课件来展示图像,让学生观察,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效果,把二次函数的图像进行上下、左右平移就得到另一个二次函数图象。这节课效果非常好,得到听课老师一致好评。

3、用QQ聊天和QQ视频帮助学生解决课后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初中数学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已经有些困难,学生晚上在家做作业,有时候就会遇到困难,很多家长很长时间不接触数学书、不用数学已经忘的差不多了。还有数学知识更新很快,不知道怎么辅导。对于学生做不出来的,打电话问老师,有时候题目太长、有时候图形说不清,给老师答题带来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确立了两种辅导方法

3.1利用QQ辅导与交流法

首先我们取得家长的赞成和拥护。在开家长会时,我把QQ号写给他们。告诉家长当孩子们在学习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就让他们把问题发送到QQ群,我就可以帮助他们解决了。时间是晚上7:30到8:00。家长一定要监督好孩子,不要借机上网玩游戏或发送一些不文明的言语。我在班级里严格要求纪律,对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就会被踢出QQ群。我们班有40多人加入了QQ群,在家长的配合下,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成绩都有所提高。如:我班的昌若同同学,很老实,不爱说话。父亲在外地打工,妈妈又不能辅导,成绩一直不好,作业出现不会的,不能及时解决,慢慢的成绩就下降了。自从加入了QQ群以后,作业遇到了问题,就发送到QQ群,帮她及时解决。有些问题同学之间就互相解决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她的成绩不断提高,学习也有了自信。上学期参加QQ群的同学成绩都有进步,受到学生、家长、学校的好评。

3.2利用QQ视频演示辅导法

平移教学设计范文篇6

1.让学生有趣地学习

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玩,不能很好地控制好自己的注意力,如果教学过程太枯燥无趣,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下降。在计算课中,单纯的讲答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枯燥,学生注意力会慢慢分散,继而导致练习效果不佳。传统教学的处理方式是通过高压政策,或是通过教师的语言组织和有限的活动素材使学生保持注意力,这对教师的工作强度和教育资源的创造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且教学效果一般。如果借助多媒体技术加入或制作简单的PPT小游戏,则可以在降低教师工作强度的同时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顺利完成趣味计算课程教学。以一年级“6的乘法口诀”一课为例,教师设计了3个小游戏。如图1所示,学生回答正确就可以让飞机击落飞碟;如图2所示,学生回答正确就能给火箭补充水晶能量,使火箭起飞;如图3所示,学生回答正确可以让蓝色的小球击倒保龄球,小球会沿右侧轨道滚动,还可培养学生“靠右走”的行为习惯。小游戏有趣又直观,可重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

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抽象想象能力也不够全面,对于知识点往往理解不透彻或无法弄清结论形成的过程,这就会导致出现死记硬背的低效率学习。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演示功能将知识点展现出来,让学生边观察边想象,就为学生的思考铺了一个台阶,帮助他们顺利地理解结论形成过程,从而牢固地记忆结论。例如,当学生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在计算半圆周长时常把圆周长的一半误为半圆周长。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受圆周长计算方法和“半”(1/2)字的影响;二是在思维转折处出现了障碍,不能考虑圆周长的一半与半圆周长二者的区别。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半圆图(弧长和直径可以分离的复合片),通过抽拉演示并提出“半圆周长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提问,学生就会立刻明白错在哪里,且印象深刻。

3.让学生观察和教师示范操作更准确、更清晰

小学生生活经验有限,生理发育不完全,理解能力和想象力也不强,很难凭借一句话准确地再现所描述的对象,无论是实物对象还是抽象对象。这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难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知识架构,展示更多的生活经验,在可观察、可操作的教学情境中突破难点,强化重点。也就是说,要多感观地学习,在语言讲解的基础上加入视觉上的观察和触觉上的操作。各种感观学习强度的配给要全面、均衡,不能只重讲而忽视观察和操作。因为实物大小和距离的限制,传统的实物展示、动作示范观察效果不佳。使用投影仪展示图像,则能让所有学生可以在大屏幕上观察,形象直观,步骤清晰。在进行教学习题反馈时也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投影展示,让全体学生都可以观察到习题内容,防止学生“开小差”而遗漏重要反馈信息。

4.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更有效的培养

在教学活动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已成为教师的重要任务。因此,课堂教学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想象机会,从而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使教学环境焕然一新。教师可以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促进其思维发散。小学数学教学巧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向学生展开情境教学,提供丰富的感知对象,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圆的认识”一课教学为例,为使学生牢固掌握圆的特征,教师先提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问题。在学生回答后,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自行车、摩托车等模型,再提出问题:如果将圆形的车轮换成椭圆形会出现什么情况?随着Flash动画的演示,学生很快就可以从观察的信息中得出结论:椭圆形、长方形、正方形车轮在行使过程中无法保持稳定甚至无法转动。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自己制作会动的模型进行展示,这不仅会占用教师很多时间,增加教师工作负担,且教学效率不高。而借助多媒体动画综合展示,将各种图形与圆形进行鲜明、生动的对比,让学生对圆的特征留下深刻的表象认识。

5.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丰富和扩展

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培养。一个人情感的产生,首先来自视觉、触觉、听觉信息的输入,再佐以教师的语言导向。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也可以实现,但其视觉刺激效果是有限的,不能让学生准确、清晰、全面地感知,更无法要求学生加工这些信息从而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和共鸣。而借助多媒体技术在PPT展示中加入丰富的图像和视频资源,则能很好地突破限制。以二年级“平移和旋转”一课为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入天安门升旗、神舟飞船发射、奥运链球夺冠等视频,不仅从知识层面告诉学生平移和旋转现象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且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师备课数学教学

备课是教师了解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学习情况的过程。所有教师都应先于教学过程设计准确地了解这几点。具有多媒体技术应用经验的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轻松突破教学难点,提升备课效率。数学学科对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要求较高,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必须精心地备课,综合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这些能力。教师在备课时需全面考虑教学中的所有知识点,逻辑严密,确保课堂流程顺畅,还要设计恰当、清晰的操作示范,帮助学生将信息内化为抽象的知识,提升学习的层次。信息的获得需要多感观结合,而传统课堂的讲解模式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枯燥无味,学生注意力就会分散,学习效率变低。在没有技术支持的情况下,传统备课方式所产生的教学设计让学生需要较长的时间去理解,也会消耗教师很多精力和心思。长此以往,易造成备课倦怠,不利于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完善和提高。除此以外,有些教师还会应用卡片展示教学内容,而卡片的表述不够全面,也难以与课堂教学情况完全契合,因此对备课的思路限制较大。在备课过程中,以精心的教学设计为核心,恰当地加入多媒体技术可使教师的设计意图得到有效体现。

1.辅助教师设计并展示更生动的教学导入

教学导入的传统方式是谈话和教材主题卡片等,对学生的感知刺激单一,视觉上的低可观度使学生不能有效接受这些信息。而依托多媒体技术进行有趣、生动的投影展示,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全面感知到导入信息,从而有效地进入新课程的学习。例如,在进行“平移和旋转”的教学时,传统做法是利用学生都十分感兴趣的赛车在教室内实际运动引入“平移”这一概念,用电动小风扇介绍“旋转”。这样的做法虽然看上去不错,但从小学生的行为和心理特点分析很容易导致学生行为无法控制,出现“下座位”、大喊大叫等混乱场面,后排的学生也可能因为距离讲台较远无法感知导入信息。这样的导入是流于形式且效率较低的。而借助多媒体技术在PPT课件中插入赛车和风扇视频,则可以在控制好课堂纪律的前提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借助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中的素材进行展示,使教学导入更生动、更有趣。

2.有效突破重难点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感知过程,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协同调动,突出重点,分化难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加深其对重难点的理解,可以实现其他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授“相遇”类问题时,借助多媒体设备可以让学生正确理解相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分析解题思路。先公布题目条件: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钟走60米,李诚每分钟走70米。在计算机辅助下,进行一系列操作。第一步,创设动态情境,帮助学生准确理解题意。用两个不断闪烁的太阳表示张华和李诚,两人在响声后同时从两家出发,相对而行;经过3分钟相遇,计算机再发出响声,张华走的路程用蓝色表示,李诚走的路程用红色表示,屏幕底色为浅黄色,色彩区分明显。这时教师再提出问题:有几个人在运动?两人的出发时间如何?从哪里出发?出发后方向如何?结果怎样?这样一来,就可以抓住“相遇”类问题的关键,加深学生对“两地”“同时”“相遇”等关键词的领会程度,形象深刻地提示事物的发展、变化与结果,使学生准确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可以为后面的例题教学清除障碍。第二步,引导学生观察、质疑,并得出结论。利用多媒体设备逐步演示两人走的时间与路程变化情况,同时提问:(1)出发3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2)两人所走的路程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从而使学生准确理解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之和就是两家的距离这一重要的数量关系。充分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适时启发学生,引导他们思维“上路”,为后面的例题提供丰富的信息与表象。

三、多媒体技术应用数学教学原则

1.多媒体技术是教学理念的体现

多媒体技术凭借其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正因为其在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印象更深刻,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把握不准确,教学过程设计不合理,忽视了教学的本质与原则,就极易产生错误的教学效果,后期纠正也会耗费大量时间,反而降低了教学效率。因此,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学生学习实际等诸多因素准确把握课堂教学核心,再利用多媒体技术完成教学设计。最根本的教学目标、教学理念还要由教师依靠自身经验和能力准确把握,而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理念的体现,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支撑。

2.创新应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教师需掌握的技能,教师如没接受良好的培训,只能利用多媒体进行简单的教学设计,效果往往不够明显。为提升效果,需对教师进行强化培训,帮助教师巧妙地应用多媒体技术。以PPT课件制作为例,教师在讲授“数的认识”相关知识时,会进行书写演示,学生独立书写时通常无法准确记住示范动作。而利用多媒体设备,在PPT课件中插入数字图片,利用“动作路径”功能便能在屏幕上循环演示正确的书写顺序(如图4所示)。借助Flash动画演示效果更佳。

3.不能将简单问题复杂化

多媒体技术是为教学设计服务的,先有有效的教学设计才能寻求适当的技术支持,而后可根据技术支持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设计。不能因为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高难度“动作”,就颠倒教学顺序,使技术凌驾于理念和设计之上,使原本简单的动作变得十分复杂,更不利于教学展开。

4.避免多媒体技术“满堂灌”

多媒体电教技术是结合了所有能传递信息的感知刺激,而不是所有教学步骤都由此传达。全部由多媒体技术组织课堂会增加教师的工作强度,也会使课堂逐渐丧失灵动性,变成没有组织的“死板课堂”。

5.提高教师教学修养以更好地驾驭多媒体技术

虽然多媒体手段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但仍有不少应用了多媒体技术的课堂教学效果欠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本身的教学能力有限,没有钻研透彻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点,只是让多媒体技术流于形式。

四、结束语

平移教学设计范文篇7

本文作者:向坤毅工作单位: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关坝小学

(1)对教材的解读:不仅要从知识与技能和前后联系的角度去解读教材,还要从数学思想方法、人文性、开放性、现实性角度解读的教材。只有准确地从各个方面和层次解读教材、组织素材,教学才可能丰满且充满乐趣与挑战。(2)对学生的解读:不仅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不仅要了解学生普遍的年龄特征,也要关注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特别是后进生的思维、记忆、信心、兴趣、意志力、注意力、情感等各方面的大致水准。(3)对课堂的解读:卢梭说: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著名数学家杨乐在凤凰卫视的专题节目中也提到:“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太急、太迫切,成才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是一个比较自然的过程。”所以我们认为有效性的课堂既要追求一节课要尽可能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的预期目标,同时对学生的其他方面的成长不能操之过急;即使是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也要容许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迟一点达成,并要给予他们及时的必要的帮助,不能因为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违背教学规律。有了对教材、学生、课堂的正确解读,才可能组织丰富的、现实的素材,安排合乎逻辑的教学程序、方式,对课堂进行充分的合理预设,有效性教学才成为可能。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3]有效性课堂的本质追求就是→把“学习权”还给学生。保障“学习权”是《义务教育小学“空间与图形”有效性教学研究初探向坤毅(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关坝小学)法》的核心思想,也是我国国民教育制度建设的底线。对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而言,要特别关注把观察、想象、操作、练习的权利还给学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观察、想象、操作、练习比较麻烦,有的老师往往在这些环节上一带而过,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权,表面上高效,实则低效。

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并非抹杀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4]宏观上说“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学生找到“高速公路”的入口,即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学会学习。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教也找到了它最准确的定位:促进(组织、激励、引导、欣赏)学生学习。”[5]具体地说:(1)数学学习的组织者表现在:在认真分析教材和学生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收集组织素材,设计教学环节与组织学习方式,学习纪律与规范的要求和管理(突出安静有序),教具学具的要求与准备(特别是空间与图形的实物、工具、图形等),教学节奏的把握,教学氛围的打造(突出三声→掌声(激励)、笑声(幽默)、欢呼声(成就感)),学习的实时监测与调控。(2)数学学习的引导者具体表现在:①对学习规范的指导;对学习方法指导(对小组学习、阅读、提高记忆力、解决问题的方法、图形的观察与操作、图形的有意想象的指导);对学生自我反思指导。②用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用积极的评价去激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体会数学思想与方法、总结数学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提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思考;引导自己提问,特别是当学生卡壳时,老师可以把角色转换成学生,示范提出一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提问,让学生从茫然中逐步找到提问的方向。③诱导:不急着说出全句,而只说一个字或者一个词,甚至于根本不说,只给出一个眼神或手势,诱导自己去说,给学生留下了思考和表达的空间。④辅导:对后进生的辅导要及时,尽力做到无痕,保护学生的自尊和信心。对后进生要不抛弃、不放弃,当然,也要尊重他们的学习个性,容许他们做迟开的花朵。(3)数学学习的合作者:特别是当学生在独立操作、练习的时候,当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时候,老师不能是一个观众,而是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特别是后进生的学习中去。

(1)教学设计要环节清楚,合符逻辑:一是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二是要符合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因果关系(顺序)。例如一年级《认识物体与图形》,可先让学生在观察与操作(分一分、选喜欢的物体摸一摸、滚一滚、指一指、比划比划、举一举、搭一搭…)中充分积累感性经验,再发现立体图形的特点。反面的例子,有的老师教学《锐角和钝角的认识》只复习了直角,并没有复习角的大小指的是什么,就引导学生得出比直角小的是锐角——不知角的大小指什么,怎么可能比较大小。(2)教具学具准备充分,不要怕麻烦。比如说平方米、立方米的教具、演示稳定性的多边形,演示长方形拉成正方形的教具一般没有,可以自己制作。(3)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平移和旋转》对平移的教学的安排,先感知特点,然后就是一个复杂的房子,思维跨度过大。可以调整为:感知、定性平移、点的定量平移、线的定量平移、多边形的定量平移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4)合理使用课件,课件能提供更丰富的内容,演示强调的部分有时比别的教学手段好。但不能因此取代教学板书,板书的凝炼性是不可取代的。也不能取代学具的操作和部分教具的演示,课件死板无灵活性。(5)尽早揭示课题和目标,有效心理导向。如《三角形的面积》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学到三角形面积的哪些知识?我们一起看一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6)教学节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完全弄清了上一个环节后,才进入下一个环节。如一下,《图形的拼组》中,在怎样把长方形的纸又快又准地变成正方形这个重点环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表达、操作的空间。(7)教学方式和语言要符合儿童年龄特点,语言生命化。如把卡通人物、小动物等形象,游戏、角色扮演、比赛等活动带入课堂。如《角的初步认识》“角做广播操了哈,伸展运动”。《厘米的认识》让我们给这个刚认识的长度单位打个招呼好不好?咱们一起向厘米问个好!想不想和厘米握握手?《三角形的分类》用一个椭圆来表示所有的三角形的话,这三类就把这个大家庭分成了几个小家庭?(8)表情、体态语言丰富。如《图形与变换》中注意用肢体语言适度表演平移和旋转。(9)有效的提问语言要准确、有思考性。如《旋转与平移》:水龙头的什么在旋转?《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什么要转化成长方形,而不是别的图形?平行四边形的大小是由什么来决定的?算三角形的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不除以2行吗?(10)要求准确具体,避免学生把时间浪费在非学习上,注意有效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如《厘米的认识》,每人取一样工具量,量好了就把工具放回小桶里。《面积和面积单位》请你轻轻地把数学书放好。请轻轻地跟同桌说一说,摸一摸好吗?如果你觉得哪些词特别重要,请用你的笔划一划。什么是面积,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读出强调的味道。(11)及时引导和及时解释。如《旋转与平移》:当学生答非所问时,重复提出的问题;当学生把空竹看成西瓜时,及时解释;当学生对荡秋千理解不清时,实验演示。(12)有效建立表象的办法—有意想象、动作思维的结合。如一上,《认识物体与图形》中:闭上眼睛,用小手比划比划这些图形的样子;游戏:摸物体,说名称。《厘米的认识》再次比划一厘米长,在把小棒轻轻的放进去,看看是不是1厘米长。《面积和面积单位》:正方形的面是哪一部分,请你对着空中摸一摸。《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猜图形游戏。(猜的学生背着图,下面的学生描述图形的特征)(13)注意变式,变换图形的位置和角度,给出干扰条件,有效强调本质。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练习:9*10(干扰条件8,强调对应,两个高是8和9,但9标在外面)(14)合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真实的解释与实际应用。如《位置与方向》可用本地实际环境、地图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你觉得你要上哪个滑滑梯?用角的大小来解释一下。(15)研究素材的要有代表性。如圆锥体积的推导,学生各自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各自完成实验后,在同桌交换圆柱或圆锥在实验。(16)作图:不仅是一种技能,也是分析解答问题的工具,还可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17)有效的小组活动老师要参与。如一下,《图形的拼组》中,学生商量时,老师同时扮演了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地角色,而不是晾在一边。(18)合作的时机恰当—多任务或难任务。如不《位置与方向》个人说清上海市、苏州市、嘉兴市在杭州的什么位置困难的时候才小组合作。(19)有效强调—设置陷阱、提醒注意、故意出错。如《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老师,一个图形由9个正方形拼成,一个图形由16个正方形拼成,那个图形的面积大?生:16个的大。老师展示,生:上当了。…引出统一面积单位。《位置与方向》不标角度和长度让学生说迅速说位置。不标数据迅速算体积。在计算三角形的面积的时候需要提醒什么?(对应、除以2)。二年级《分米和毫米》:清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来,拿起13米长的牙刷,挤出1米长的牙膏刷牙,吃完饭后走了90厘米远的路来到学校参加升旗仪式,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在15厘米高的旗杆上,我心里真高兴啊,回到教室,打开21米宽的数学书开始学习。生动有趣地联系数学知识,学生喜欢,学习效率高。(20)不只追求结论,而且注意思维训练。如三下,《位置与方向》,标出一个方向,你能不能找到另外三个方向呢?→你能不能介绍你的方法?(21)开放性:要允许和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探索问题,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可以存在不同的观点或者结论。(22)学生有不同意见,不是老师直接判断,而是让学生辩论,这是有效处理难点的方法。(23)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做,让每个孩子都有效参与学习。(24)注意知识的延伸。如:长方形的面积是否也可以说成是底乘高?哪个三角形的面积和已知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呢?可以用多少个?(25)成就感的培养方法:“考一个难一点的,害怕吗?”“当一回万盛人敢不敢?”及时鼓励。展示不同的研究成果,让学生感受成功喜悦。(26)学习指导。课前小研究是一个很好让学生预习,培养自学和研究能力的方法。读书方法指导: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请默读书上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各是什么?在你认为的重点词句做上重点符号?

平移教学设计范文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翻转课堂;微课

1前言

小学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应当从小开始,这是一项有利于教学相长的艺术性实践课题。就数学课程而言,积极开展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的学科素养培养活动,能够为促进他们的自主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元素[1]。如何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本文立足微课下翻转课堂教学的角度,不揣简单与浅陋,试对此做出抛砖引玉之论。

2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含义、特点及关系

什么是微课呢?它是一种微视频技术,就是按照新课程目标和教学实践的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某教师在课堂内绕某个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等)或者某种课例而开展教学过程的一种活动形式。其特点主要在于如下几个方面:1)长度较短,一般时长在5~10分钟,最长不超过20分钟;2)内容较少,集中体现在“具体精练、主题突出”;3)资源组成结构情境化,就是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且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使用起来非常方便;4)草根研究,趣味创作;5)成果简化,多样传播,可用于网络视频、手机传输、微博等多种平台;6)反馈及时,针对性强。那么什么是翻转课堂(TheFlippedClassroom)模式呢?它属于一种舶来品,简单地说,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里或课外等场合观看,回到课堂上再开展师生、生生交流并完成作业的一种课程教学形态。相对于传统的“先教后学”的课堂结构而言,翻转课堂是学生在课外时间内通过微课等资源预先学习新知,后在课堂时间内开展师生互动并完成知识内化与吸收而呈现的一种“先学后教”的课堂结构形式。它主要具有四类特点,即教学视频短小精悍,教学信息清晰明确,重新构建学习流程,复习检测方便快捷。微课属于一种课程教学资源,而翻转课堂则是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前者提供一种资源支持,后者则提供一种应用性市场。从某种程度来说,微课的质量越高,翻转课堂的实现就越有成效;与之相应的是,课堂教学的成功翻转,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更加有利于微课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与充分利用。也就是说,这两者始终存在一种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2]。

3基于微课的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

把微课资源与翻转课堂形式渗透融合起来,并且充分地运用于小学数学课程活动之中,能够赢得令人期待的效果。如“平移与旋转”教学,可借助微课这一现代化信息资源,积极有效地开展翻转式课堂教学活动,为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有效载体和良好平台。本文分为以下4个步骤开展教学实践。第一步:教师制作微课,优化学习资源。首先,整体思考微课内容,既涵盖理论知识又覆盖实践过程,时长10分钟,努力做到内容精、模块化和情境化。其次,精心设计微课形式,包括声音录制、画面设计等,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第二步:微课平台登录,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把事先制作好的微课上传到学习平台,让学生在课前进行登录并开展学习活动。由于视频时长比较短,他们不仅可以观看视频,而且能够在暂停、回放和重播等形式中随时记录学习中的重难点内容,整个过程显得轻松又自主。第三步,师生在线交流,了解自学情况。为了充分调动这一环节的能动性和参与性,把全班学生分为10个学习小组,各组对微课内容提出或者回答的问题不少于2个。在这一平台上,师生之间与学生同伴之间可随时互动。教师在平台上开展在线答疑,充分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教师对相关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以便更加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如此而为,不仅有利于教师备课更有目标性和针对性,切实做到“以学定教”,而且能够为课堂面对面活动打下基础。第四步:开展课内交流,加强师生互动。笔者本节课重点设计以下3个环节。1)应知—已知。大家回答平移、旋转的数学概念或内涵,进行理论巩固。2)应会—再练。各小组选出代表并对平移距离进行实际操作,即在物体原来位置上,用不同颜色标出它的一个点或者一条线,并以此为参照来判断平移后的距离。对于一些“潜能生”,可让他们反复观看微课,进一步体会并感悟“平移距离”的抽象概括方法。教师对他们观看后的收获进行验收,从而较好地达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3)应拓展—深拓展。头脑风暴,知识拓展(平移的相关知识及其技巧性)。教学反思:利用微课开展翻转式课堂教学,有利于在课外时间内直观生动地展示基础教材中的实际教学和重点内容,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和欲望,为他们提供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氛围和平台,不受时间限制地加深对知识的提前接触与初步理解,培养学习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而且有利于把教材中那些靠板书或者挂图都难以讲清的知识内容,以生动形象的画面、音像和谐的情境、和谐动听的音乐等形式,在及时有效的反馈中得以实际有效地解决;与此同时,还有利于在多元化的课堂互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这种方兴未艾的教学模式,既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又有利于促进师生双方的健康发展[3]。

4基于微课的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的简要性研究

作为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新型教学组合,微课资源和翻转课堂形式无疑是一种理性化选择,然而并非所有的数学内容都适合这样的教学。比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在小学生较好地掌握后,对于“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则已基本没有难度,这就是说这一课程内容也就没有制作微课的必要性了。那么,什么样的内容才适合做微课呢?讲述性较强的知识点这主要是指小学数学基础教材中的那些概念性知识以及定理、定律等内容。比如进行“认识时间”,为了让学生获取“1小时=60分钟”这样的结论,微课中首先呈现一个大的钟面,让学生从中观察“钟面上有12个大格和60个小格”,在此基础上认识“分针转动一圈就是60分钟”;然后让学生动手拨动指针,让分针再转动一圈,以此观察时针是如何变化的。通过如此这般的有效引导,可让学生在眼、手、脑互动中初步地认识并理解有关知识。关于作业格式、书写要求与知识拓展等方面众所周知,等到了小学中年级学段的时候,数学的书面作业就会逐步增多起来,对作业的书写和答题要求也比原来详细与严格得多。然而发现其中相当部分的小学生却不能把教师的口述要求完整地记录下来。正因为如此,教师应当而且必须把比较复杂的作业要求通过微课资源呈现在学生面前。如此而为,可以让学生在家多看多对照,比起教师一次次地重复强调要好得多。除此之外,教师还可根据不同标准的分类情况,如把格式要求分为练习本、练习册和试卷答题等不要求制作3种微课,非常有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自主选择学习活动。关于小学数学中的知识难点教学小学生以形象性思维和散杂性思维为主,数学知识的严密性、逻辑性和抽象性特征对于他们而言,始终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较大难度。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都属于难点范畴。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发展需要,积极采取微课形式来获取较好的解决方法。以“认识时间”内容为例。如对于“7:55”“10:50”等,许多低年级小学生都容易把其中的“小时”部分读错。有鉴于此,教师可把之设计成微课形式并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指点帮助他们理解并掌握如何读取该类时间。再如与乘法相关的涉及线段图的画法问题,教师同样可以制作专门的微课,以此讲解从实物图逐步转换成线段图的画法,从而实现化难为易的教学目标[4]。关于数学方法与操作过程的演示知识比如“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内容,完全可以借助于PPT技术通过动画形式来演示这一测量方法,让它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值得一提的是,若能在微课视频中配上关于操作步骤的文字说明,那就最好不过了。

5结语

总之,对于微课和翻转课堂来说,同样有利和弊之分。教师对其应始终坚持一种辩证性眼光为我所用,从而在实践与探究活动中赢得效能。

作者:张加龙 单位:淄博市临淄区金山镇边河小学

参考文献

[1]赖艳,侯咏娴,赵姣姣.翻转课堂初探:微课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3):36-39.

[2]薛奇秀,薛峥.基于澔奇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healthfood教学设计[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4):9-12.

平移教学设计范文篇9

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CAI,是英文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的缩写。从广义上讲,它指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包括在教学、研究、管理中以各种方式使用计算机;一般意义上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则是指教师将电脑作为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环境,学生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对话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即我们平时所说的多媒体辅助教学。

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能创设情境,提高教学效率,并能弥补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克服的重点、难点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结果。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日趋深化,多媒体优化组合教学以及电教媒体的重点运用,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组成部分,也成了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从优化训练内容出发,使学生听觉、视觉、触觉,都参与感知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训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但目前课堂教学的单一化、程式化势必成为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绊脚石。如何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机结合、优化教学呢?我们必须了解当前数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和误区,而如何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来推动我们的数学教学也成了摆在面前需要探讨的问题了。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当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众所周知,课堂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在实际中却有相当多的教师几乎整节课都是自己讲、学生听,把学生当成“观众”而不是“演员”,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口、动手的学习活动极少。究其原因,除了少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不强外,大部分教师都知道要以学生为主体,但一到了讲台上,就不自觉地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了,这是因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给教师有了“满堂灌”的机会。

2.在班级教学的组织体系中,群体教学与个别指导历来是一个较难处理的关系,由于课堂的进度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程度存在着较大的矛盾,累积的结果是学生之间的程度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的要求,而教师的因材施教则越来越难实施。

3.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数学基本技能的训练长期失控,表现在:学生的课堂练习没有时间限制或时间很难控制,学生对自己练习的结果缺乏快捷而准确的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课堂练习也只能通过巡堂等形式有个大致的了解,因而教学过程的调整也只能是粗糙的。学生对一节课的内容掌握的怎样,教师也难以很快地、准确地反馈。

4.以高度抽象性为特点之一的数学科,包含着很多抽象的、枯燥的、难于理解的内容,多年来,教师们虽然积累了不少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这些内容的一些较直观、较形象的处理方法,但未能系统地从根本上解决这些抽象的内容,真正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二、在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中,充分体现计算机的优越性

计算机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用于教学信息的呈现、教学效果的分析和教学过程的控制。计算机辅的教学过程能更好地建立教学环境,选择教学活动,按照现有条件以恰当的结构组织教学系统,安排教学过程。

1.在计算机屏幕上实现生动灵活、有声有色的演示。

利用计算机演示的优势,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内容设计成生动、灵活、形象、多变的演示过程,代替教师冗长的讲授,很多难于理解的抽象的数旋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易懂、易记,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随之提高,一些程度较差的学生观察演示而易于接受新的教学内容。

在初中几何“正方形”一课中,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通过平移把平行四边形较长的一组边同步缩短,使得有“一组邻边相等”,紧接着把一组对边绕着同一邻边的两个端点同步旋转,使得有“一个角是直角”,用动画演示了“平行四边形→菱形→正方形”的正方形概念的形成过程,再用动画演示了“矩形→正方形”、“菱形→正方形”的变化过程,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出了正方性的性质,使学生容易理解并记住正方形的定义及其性质。

在初中几何“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一课中,我们在计算机中用平移、对称、旋转、翻转等动画演示了两个全等三角形的二十多种不同的位置关系,而这二十多种位置关系就是用“边边边公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二十多个变式训练题中的几何图形。因为软件设计成每演示一种位置关系,都有一个暂停,当每次按动鼠标后就会出现下一种位置关系,所以,在演示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启发学生观察每种位置关系中图形的特殊的隐含条件,使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各种位置关系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认识,也为这节课及以后用“边边边公理”证题打下良好的感性认识基础。

2.运用计算机技术突破数学教学难点

由于多媒体计算机的介入,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中数与形的关系,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旋转与平移,分割合并,以及慢镜头的分解动作,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变隐形为显形,从而达到拓宽教学时空维度,降低抽象思维坡度,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数学定理的教学过程中,真正的难点往往是定理的发现、探索的过程。传统的教学往往只能给学生讲授定理的证明过程,却不能给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思维环境和条件。而使用多媒体则能给学生创设发现问题的良好思维环境和条件,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与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几何课中,平面图形的平移和和旋转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过程弄不清楚。传统教学中只能凭粉笔画出的静态图来讲解比较费劲难解,而现在可以利用计算机动态显示平移和旋转的整个过程,既形象又直观,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易于观察量与量的关系。

数学的概念公式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教学方法因之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决定了长期以来教学方法的单调划一。如何协调教学活动和数学抽象空间的联系呢?而计算机辅助教学这种新颖的手段,提供丰富而动感的图像、图形,展现出一个异彩纷呈的数学世界,恍如变数学为游戏天地,生动、直观、形象,改变学生心目中的对于数学的形象定位:抽象、枯燥、缺少人情味。根据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心理特点,人的大脑接触新异刺激,大脑皮层会产生优势兴奋中心,而计算机的应用恰能针对这个认知特点,协助教师创设导入情境,活泼有趣的学习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与学习热情,发挥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促成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通过程序调动,借此形成演示情境,向学生展示各种现实中的数学现象与数学应用,活生生的画面展现各种概念公式的内涵,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变抽象复杂为具体简单,让学生借此进入最佳思维状态,这与过去单凭教师一张嘴来调度学生的联想,引导学生思路,无疑增添了一位形象教学的得力助手。例如在讲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时,辅以屏幕上动态图形的演示,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加深学生的理解。可以这样说,计算机的辅助,为启发式教学注入新活力。对居于学习主体的学生而言,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强化兴奋状态,产生了情境效应。对于发挥教学主导作用的老师来说,可充分利用计算机在搭配、布局、材料上的优势,精选范例,组织材料,使教学准备阶段日趋于和谐统一。多媒体教学,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而且单位时间内的容量增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理解和练习。这样不但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较大的效果,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3.增强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计算机将文字、图形、色彩、动画和声音有机地编排在一起,具有强大的计算功能和信息处理功能,对图形可以进行伸、缩、移、旋、切、拼、补等变换,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内容形象化,增强其表现力,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同时得到刺激,增强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现代教育学的实践证明:学生在获取知识时仅依靠听觉,那么三小时后能保持70%,三天后仅能保持10%;若仅依靠视觉,则三小时后能保持72%,三天后可保持20%;如果综合依靠视觉和听觉,则三小时后可保持85%,三天后可保持信息量的65%。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方式,能将传统的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地联系起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功能,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有助于锻炼学生克服困难,探求知识的毅力。如在“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定理的讲解过程中,不是直接搬出定理,而是结合《几何画板》中的角的度量的功能,先让学生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度量出每一个角的大小,求出三个角的和,猜想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这一命题,再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证明。这样,首先学生情感上容易接受这一知识点,其次体现了数学前后知识的联系,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重组教材结构提高学习效率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增加教学容量,设计实际问题情景,重新组织教材结构网络,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积极配合课堂教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中,先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入手,在求四边形的内角和时转化为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和(计算机图形演示:从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引出的对角线把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然后提问五边形内角和的求法。在这儿提出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对四边形内角和的求法的回顾与进一步的思考,可知用同样的方法把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那么,六边形,七边形呢?适当的提问,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引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这就为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的证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数学课堂上,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猜测和尝试,对数学对象进行多重表征,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讽。通过数学实验激发学生创新的灵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增加课堂信息密度

在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有时需要用较长时间写出一串长式子,画出图形或图像。有了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可以节省画图、擦墨板的时间,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讲授更多的内容,充实课堂,从而增加课堂信息密度。

三、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误区

误区之一:不恰当地追求“多媒体”,忽视对教学的干扰。我见过一些课件,一开始就是一段噪人的音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答对了,出现鼓掌声或者“你真棒”的赞扬声;答错了,来个“再想想”或者一个怪声音,这就把电脑的多媒体功能在辅助教学中用偏了。多媒体电脑确实能够把声音、图象、文字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体化的教材,使内容单调、枯燥,以教科书、录音带、录像带各自独立形式存在的传统教材所无法比拟,但是作为辅助数学这一特定学科教学的电脑软件,尤其作为辅助课堂教学的软件,如果过多地追求“多媒体”,特别是莫名其妙地来一段音乐,就会适得其反,这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干扰学生的思考,干扰了课堂教学,削弱了课堂教学效果。

误区之二:追求软件的“外在美”,忽视软件的“内在美”。我见过一些课件制作者在展示他的课件时大谈他的课件多么漂亮、华丽,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把教学课件搞成电脑多媒体功能的成果展览,却不谈用他的课件解决了数学教学中什么不用电脑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谈用他的课件辅助教学“辅”在何处,甚至有人还说:“《几何画板》(辅助数学教学)固然好,但是用《几何画板》制作的课件不易得奖,还是《AUTHORWARE》好,做出的软件漂亮。”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课件所用色彩当然就比较亮丽、鲜艳,这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的观察,不利于看清问题的本质。“计算机辅教”不仅是艺术,更重要的是科学,这是每一个课件制作者都需要注意的。我们提倡课件应该有友好的界面,操作简单、方便,“界面友好”与“华丽”当然不是一回事,特别是作为辅助数学教学的电脑软件,更应该把解决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放在第一位,追求软件的内在作用,而不是外在的所谓“美”。“数学美”是数学内容的和谐、结论“奇异”的内在美,对学生“数学美”的教育与熏陶主要在教学内容上。

误区之三:重视形象思维,忽视抽象思维。计算机的特点是能够使静态变为动态,抽象变为形象,但是过多地使用计算机,把一切抽象问题都形象化,又不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切都形象化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就可能下降,而数学又是一门特别需要抽象思维能力的学科,抽象思维能力的削弱不利于数学的再学习,特别不利于高年级数学的学习。固然传统教学偏重逻辑能力培养的认知构建有一定的局限性,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发学生形象思维的心理优势和学习潜力可以弥补这一缺憾,计算机辅助技术在教学中的生命力就在于在教学过程中既训练使用右脑,又注重开发左脑,一定要注意如何恰到好处地使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辅相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误区之四:重视教师的如何“教”,忽视学生的如何“学”。目前使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件大多还只是在改变教师的如何“教”上下功夫,用计算机来帮助教师说清用其他教具所不能说清问题的教学模式占多数,很少用计算机来帮助学生学的,即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多,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少。另一方面,忽视课件的“交互性”,即使有“交互性”的课件也是在教师设想范围内的“交互性”。一次公开课中,教师讲解、演示了一个排列组合问题的多种解法,但是还是考虑不全面,课堂上学生提出了另一种解法,计算机不能演示,这位教师急得满头大汗。现代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的根本区别就是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从这里可以看出,不能教学设备现代化了,而教学思想却是陈旧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首先应该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成功的主要标志应该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揭示教学内容的实质;有利于课堂交流的高效实现;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技能的训练。

误区之五:把“是否使用了计算机”作为“好课”评比的条件之一。在一些学校、一些地区的“好课”评比中,把“是否使用了计算机”作为评比标准之一使得教师不顾是否需要计算机来辅助也用上了计算机。“把计算机搬进课堂就是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误导,不可取,这甚至让计算机操作水平还不太高的教师闹出一些笑话。一堂课的好坏是看有没有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作为指导,教学效果怎样,而不是使用了何种媒体。

误区之六:以“电子板书”代替“黑板板书”。有的数学课件把教案搬上屏幕,以“电子板书”代替“黑板板书”,上课教师只需点击鼠标,对其它教学手段置之不理,使课堂由“入灌”变成“机灌”这些只是简单应用了计算机的演示功能,教师成了播放员,学生成了观众。从课堂教学效益角度讲,有些可以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讲得清清楚楚的知识点,如集合,教师就没有必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制作课件,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从学生身体健康角度讲,过多过滥的电子板书,有损学生的视力,容易产生眼睛疲劳,反而影响学习效率,降低学习兴趣,减弱学习动机。

误区之七:过分追求快节奏。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固然可以节省教师作图、板书时间,加快课堂节奏,增加课堂密度,但有时欲速则不达。在课堂上,教师把教案搬上屏幕,以“电子板书“代表“黑板板书”,讲课只需点击鼠标,配上讲解。当学生正在思考这一页的问题时,屏幕已经显示到下一页的内容。或者当学生正在解题过程中,屏幕上巳经显示出标准答案——解题思路、步骤、结果,学生可能会放弃自己的思考,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学生学习是有一个认识、思考、探索的过程的,应处理好计算机速度“快”与学生学习“慢”(有一个过程)的关系。

平移教学设计范文篇10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小学;数学;学生;价值

1交互式电子白板概述

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够与计算机进行信息通讯,将电子白板与PC端进行连接,并借助投影机将PC上的内容投影到电子白板的屏幕上。对于学生而言电子白板如同一个巨大的手写板,可以在上面随意作画,且创作的作品能够实时展示在PC端上,通常情况下,文件的储存格式为图形文件。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具备四大要素即:投影仪、计算机、应用软件以及电子白板。教师借助点击或使用专用笔操控白板,既创新了授课形式,又为存储学习资料奠定了技术支持。自兴起发展至今,交互式电子白板凭借过人的优势,迅速成为课程教育改革的“新宠”。

2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其一,有助于创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应用交互电子白板讲解数学知识,能够充分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新传统授课方式与内容,使教学资源发挥出原有作用,全面构建数学生成性课堂。如:教师在教学“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这一内容时,教师需要利用课下时间准备一些沙土,并要求学生自主制定简易的圆锥体和圆柱体,并明确告知学生制作要求即:圆锥体与圆柱体保持等底等高。在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教师适时介入引导学生推导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在推导计算公式过程中学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不用教师监督学生便会自发进行验证,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发现自己的学习不足。此时教师把握时机引入交互式电子白板,要求学生拿着自己的作品在白板中绘画他们的高与低的长度,随后教师使用交互电子白板的“直线、平移”功能,将学生刚刚绘画的直线进行对比,学生此时恍然大悟并理解圆锥体与圆柱体两体积间存在的内在关系,以此推导出正确的计算公式。其二,适配多种教学工具,为构建高效课堂提供便利。在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优化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将它与其他教学工具进行融合,有效丰富了教学素材。如,笔、线条、消除笔及图形等绘制工具,在讲解几何知识时将此工具与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融合,有效吸引了学生的视线。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使用此类工具,教师不必再受粉尘影响,也不用再耗时费力地擦黑板,有效节省了教学精力。此外,借助交互电子白板的拉幕、探照灯等功能,为学生构建优质的数学课堂,既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又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感,使其在较为轻松自由的课堂中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其三,有助于创新知识呈现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大多数教师会采取“互动课件”+“推导演示”的形式阐述数学知识,此种授课形式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为其直观展示数学知识的变化规律,从而转换知识的物质形态。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演示功能,将教材中静态的文字转换成动态的知识,帮助学生找到数与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快把握数学重难点知识。如:教师在讲解面积这一概念时,许多学生表示公顷的概念较为抽象,理解起来有难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苦于没有机会进行实地测量。此时便可以利用交互电子白板的绘图功能,精准绘画学校的平面图,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几何图形在平面图中画出一公顷的面积大小。如此一来,有效深化了学习印象,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率。

3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设计

3.1依托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互动教学。教学互动作为交互式电子白板发挥教学作用的关键所在,若是整节课下来学生与教师没能进行互动,便等同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失效。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优先考虑互动这一环节,注重学生间的学习互动。同时,教师需要谨记交互式电子白板仅是教学工具,不应喧宾夺主。在使用过程中,将其作为衔接课堂、教师与学生间的信息媒介,为师生间学习对话提供便利,以此发挥出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育作用。此外,将其与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结合,构建全新的数学教学平台,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三角形面积”这一课时,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展示实物是最佳的教学方式,但是考虑到让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致的三角形有些难度,加之无法保证摆拼后学生能否将其归于原样,教师选择了交互式电子白板这一形式,克隆一个三角形地,再借助旋转、平移等操作将其转换成一个长方形,由此引导学生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归纳知识间的内在关联。3.2巧用电子白板,激活小学数学课堂。其一,构建数学情境。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课堂教学活动需要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情境中解读知识。”由此可见问题情境的价值,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构建数学情境,能够有效实现这一目标。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平移与旋转”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为学生营建“游乐园一日游”的情境:游乐园内小火车、电缆车在匀速平移,摩天轮、螺旋桨和海盗船则在旋转的不停。由于此类设备都是学生喜欢的,所以在看到此类设施过程中,学生很容易被吸引住视线,并自发参与到课堂中,教师此时把握时机提出问题:“你能发现他们的不同吗?界定的依据是什么呢?”学生借助观察能够很快掌握出平移与旋转的区分方法。其二,化抽象为形象,攻克学习难题。考虑到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学习基础不扎实,在面对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时常常理不出头绪,若是能在数学教学中将学生不理解的数学知识转换成其已经理解并掌握的知识,那么学习难度将不攻自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为学生演示平行四边形的转换过程,帮助学生理解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师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开课前几分钟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聚光灯功能,分别将光束聚集到了白板中的“剪刀、闹钟”和“红领巾”三个形象中,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随后借助电子白板进行角的图形旋转,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哪些是直角、哪些是锐角、哪些是钝角等。在学生掌握角的判断方法后,带领学生进行一次小游戏。如:“角色扮演游戏中,“角”的朋友画了它的画像,但是“角”并不知道谁画的更像,我们帮忙判断一下好吗?”经过观察学生发现有一幅作品中的角没有顶点,此时教师鼓励学生上台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去纠正问题,不仅有效加深了学习印象,而且在探索角的性质过程中构建了角的概念,为接下来的教学指导奠定基础。

4结语

综上所述,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应用为数学教育而言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利用此工具创新设计教学活动,既能够优化教学内容、增加师生互动,又能构建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因此,教师需要提升对其的重视,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其教学作用,以此不断提升课程教育质量与效果。

参考文献

[1]田曙润.浅谈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J].新课程,2017(11):60.

[2]赵爱娟.以交互式电子白板为依托的小学数学互动教学探究[J].新课程,2017(1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