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健康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8-15 17:28:11

女生健康教育

女生健康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中职;性健康知识;性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将性健康定义为一种与性相关的躯体、心理、社会功能的良好适应状态以及性道德[1]。中职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期或青年早期,年龄为15~19岁,是人体性器官和性机能快速发育成熟、心理发展相对缓慢的时期。女生的青春期来得比男生早。据国家流行病学2015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女孩性发育时间提前到平均9.7岁,男孩提前到平均11.3岁[2]。而进入青春期的女生,随着生理机能的成熟,性心理被唤醒,她们渴望与男性交往,渴望得到来自异性的爱,她们试图探究异性的心理,进入异性的生活[3]。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当代家长、教师谈“性”色变,进入青春期的女生不敢公开获取相应性知识,无法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获取科学的性知识,对性知识缺少正确的认识,易发生危险性行为,一旦发生不安全的性行为事件如意外怀孕、人工流产、感染艾滋病等,不仅会危害女生身心健康,还可能对她们今后的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为了解海南省中职女生性健康知识、行为、态度现状及性健康知识需求,为今后开展中职女生青春期性教育提供参考,课题组于2018年对海南省11所中职学校女生展开性健康状况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选择海南省11所中职学校(海南省第二卫生学校、海南省银行学校等)在校女生为调查对象,年龄15~19岁。于2018年对11所中职学校在校女生进行二维码线上问卷调查,共获取问卷1654份,有效调查问卷1541份,有效率为93.2%。其中来自农村地区的1018人(66.1%),来自城镇的523人(33.9%);汉族914人(59.3%),少数民族627人(40.7%);一年级750人(48.7%),二年级448人(29.1%),三年级343人(22.3%)。1.2工具。利用自行设计的中职女生性健康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根据研究目的,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3-6],遵循调查问卷设计原则和格式,结合中职学生特点编制问卷。之后经专家审阅,并在中职学校随机抽取80名中职女生进行预调查,以完善问卷。问卷内容包括:(1)基本情况:包括民族、年级、家庭所在地3个项目;(2)性健康知识:包括青春期身体变化、月经期个人卫生护理、产月经血的器官、避孕方法、艾滋病传播途径、宫外孕症状及危害6个项目;(3)性态度:包括初中专阶段性行为、婚前性行为、为了物质(钱、礼物)和别人发生性行为、男女彼此同意就可以有性行为4个项目;(4)性行为:包括恋爱状况、性行为2个项目;(5)性健康知识来源及需求:包括性健康知识来源、接受性健康教育状况及学校开展性健康教育的途径3个项目。1.3质量控制。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集中、统一培训,调查时考虑到问卷调查内容的敏感性及为了保证所获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课题组设计生成问卷链接二维码,利用手机微信进行二维码线上问卷调查。被调查者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遵循自愿原则,现场以独立、匿名形式答卷,调查员在学生填写问卷时回避,以消除被调查者的顾虑,从而控制无应答偏倚和报告偏倚。1.4统计分析将线上问卷调查结果导入Excel2016软件整理并核查。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相关数据以率或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性健康知识。1541名中职女生对于性健康知识各项内容,选择了解的比例:青春期身体变化为63.5%,产月经血的器官为54.6%,月经期个人卫生护理为74.2%,避孕方法为50.3%,艾滋病传播途径为47.0%,宫外孕症状及危害为27.8%。统计学分析显示,对性健康知识,除了月经期个人卫生护理外,汉族学生性健康知识知晓情况普遍优于少数民族学生,此外,三年级中职女生性健康知识知晓情况优于一年级、二年级,农村、城镇中职女生性健康知识知晓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2.2性态度。有60.1%的女生对初中专阶段发生性行为持反对意见,49.0%的女生对未婚(婚前)性行为持反对意见,79.4%的女生对为了物质(钱、礼物等)和别人发生性关系持反对意见,53.0%的女生对男女彼此同意就可以有性行为持反对意见。2.3性行为。对于恋爱状况,36.5%的女生选择“曾经谈过,现在没有谈”,20.6%的女生选择“正在谈”,43.0%的女生选择“没谈过”。谈过恋爱的女生中,选择谈过1次恋爱的占19.1%,选择谈过2次及以上的占37.9%。对于性行为,没发生过性行为的占94.7%,发生过性行为的占5.3%,且第一次发生性行为的年龄最小为11岁。女生恋爱、性行为状况在家庭居住地因素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民族、年级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少数民族女生恋爱及性行为率高于汉族女生,一年级女生恋爱率高于二、三年级女生,一、二年级女生性行为率高于三年级女生,见表2。2.4性健康知识来源及需求。334人(21.7%)不了解性健康知识,1207人(78.3%)了解性健康知识,其中小学时期才开始了解性健康知识的仅占6.4%,初中时期开始了解性健康知识的占50.7%,中专时期开始了解性健康知识的占21.2%。中职女生性健康知识来源:学校教育(占69.2%)、家庭教育(占50.2%)、同学朋友(占44.6%)。对于性健康教育方式,学生最喜欢的教育方式为专题讲座(占74.2%),其次为性健康咨询室(占47.3%),见表3、4。

3讨论

3.1中职女生性健康知识较匮乏。本调查结果显示,海南省中职女生性健康知识知晓率较低,性健康知识各项内容掌握程度不一,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认知情况优于孙晓虹等[7]对山东省烟台市中职生性健康教育现状调查结果(40%)和陈晓滨等[8]对广东省中学生的调查结果(43.12%),但与《中国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指标体系》的校内青少年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应达到95%的指标要求有较大差距[9]。此外,宫外孕症状及危害知晓率为27.8%。提示在中职女生群体中开展性健康教育工作尤为迫切。关于年级组别间的比较,三年级中职女生性健康知识知晓情况优于一年级、二年级。表明随着年龄增长,学生生殖功能不断成熟,她们对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和自我保健有了更深的理解。关于民族组别间的比较,除了月经期个人卫生护理外(P>0.05),其余各项认知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汉族学生性健康知识知晓情况普遍优于少数民族学生,可能与我省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聚居在偏远山区,教育和经济水平相对落后有关。关于家庭居住地组别间的比较,农村、城镇中职女生性健康知识知晓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与周清等[10]对福建省龙岩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调查结果不同。结合本次调查结果分析,78.3%的女生了解性健康知识,69.2%的女生通过学校教育获取性健康知识,这可能是因为我省性健康教育已开展,农村性健康教育普及较好,但教育深度和全面度还不够。3.2中职女生性态度、性行为较开放。近年来研究显示,青少年的性观念趋向开放和自由,性行为增加[11-12]。本次调查结果发现,海南省中职女生对未婚(婚前)性行为持反对意见的占49.0%,低于纪红蕾等[12]对杭州市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66.9%)。57.0%的女生报告有恋爱经历,高于申赟魁等[13]的调查结果(40.0%)。恋爱经历为1次的女生占19.1%,恋爱经历为2次及以上的女生占37.9%,表明中职女生性行为、态度较为开放,恋爱现象比较普遍。究其原因,一方面,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机能的成熟,女生易对异性产生好感,渴望得到异性的爱;另一方面,中职生学习压力小,有更多的时间去恋爱。5.3%的中职女生发生过性行为,与李翠琼等[14]对广西百色市中职生的调查结果相似。学生首次发生性行为的平均年龄是15.6岁,略低于我国卫计委于2015年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中青少年首次发生性行为的平均年龄(15.9岁)[15],且第一次发生性行为的最小年龄为11岁,表明初次性行为趋向低龄化[16]。此外,少数民族女生恋爱及性行为率高于汉族女生,一年级女生恋爱率高于二、三年级女生,一、二年级女生性行为率高于三年级女生(P<0.05)。究其原因,可能是少数民族及低年级女生性健康知识知晓率低,不知发生性行为可能会带来不良后果。提示学校重视性健康教育与知识宣传,对于不同类型学生进行侧重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性价值观和性道德观[16]。3.3中职女生对性健康知识需求大,学校应多渠道开展性健康教育。尽管本研究中研究对象性健康知识知晓率较低,尤其是艾滋病传播途径、宫外孕症状及危害,但是研究对象性健康知识需求较大,66.1%的女生认为目前自己需要接受性健康教育,69.2%的女生目前主要通过学校教育获取性健康知识,其次是家庭教育。可见学校是青少年获得性健康知识的主要场所,在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17]。摩洛哥和埃及的研究证实没有学习学校性健康教育课程的女生发生早婚和早孕的风险较高[18]。因此,学校要重视学生性健康知识需求,建立健全性健康教育机制,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建立微信公众号、开设微课等方式进行性健康知识普及,帮助学生获得性健康知识,提高其保健水平,让她们懂得洁身自爱,在发生性行为时有自我保护意识及能力,有效阻止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向自身侵袭,防止风险发生,减少身体损害与不安全性行为发生。另外,学校应该开设性健康咨询室,以便学生在遇到性相关问题时能够得到有针对性的帮助,及时找到正确答案及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WHO.Preventionandcontrolofsexuallytransmittedinfections:Draft-globalstrategy[M].Geneva:WorldHealthOrganition,2007.

[2]廖晶蓉.儿童性发育时间提前:女孩平均9.7岁,男孩11.3岁[EB/OL].昆明日报,2015-07-30.

[3]王敏.某地中职女生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现况与干预效果分析[D].郑州:郑州大学,2014.

[4]金丽花.缅甸女生性健康相关知信行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南宁:广西医科大学,2017.

[5]梁明乾.淮北市中职学生性教育课接受度调查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6.

[6]周远忠.中国高校未婚学生避孕节育现状及干预措施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7]孙晓虹,崔丽萍,赵全红.中职生性健康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9):133-135.

[8]陈晓滨,程伟彬,徐慧芳,等.广州市中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2017,38(3):361-363.

[9]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框架(试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10]周清,邱鹏芳,张俊,等.龙岩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性知识态度行为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37-39.

[11]张悦,林柔君,王亚平,等.沿海3省中学生性健康知识及需求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2):213-216.

[12]纪红蕾,武俊青,陈金官,等.杭州某区中小学生性行为态度及异性交往情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7,38(2):187-189.

[13]申赟魁,武培丽,刘振红.北京市延庆区高中生性行为和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17,38(12):1821-1824.

[14]李翠琼,黄小萍.百色市1197名中职生性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及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2):103-104.

[15]叶霓.中专女护生性健康知识和性态度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7.

[16]李冬娥,李秀玲,汪俊华,等.贵州省高中生性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7,38(10):1471-1473.

[17]HiroseH.Consequencesofarecentcampaignofcriticismagainstsch-oolsexeducationinJapan[J].SexEducation,2013,13(6):674-686.

女生健康教育范文篇2

1.1对象

广西某医学院一、二年级3328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取整群分层抽样法。剔除错误学号或无真实姓名等无效问卷,获有效问卷3191份(有效率95.9%)。其中男生951人,女生2240人;本科生1921,专科生1270人。

1.2方法

1.2.1测量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简称SCL-90,作为准则参照试验[1],并参照全国青年组常模对比分析[2]。

1.2.2调查方法应用

计算机软件测试,将个人测试结果存入相应数据库,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有关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SCL-90单项因子分及总分阳性人数

从单项因子看,抑郁阳性人数最少(7.55%),敌对性阳性者最多(28.52%),总分阳性人数21.00%(见表1)。

2.2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青年组比较

与全国常模相比,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尤其是敌对性、恐怖、精神病性和焦虑明显高于国内常模(p<0.05),仅人际关系、偏执和抑郁低于常模(见表2)。

2.3男女生之间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除敌对性、偏执及精神病性症状外,其他各项均存在明显差异,且女生均分高于男生(p<0.05)(见表3)。

2.4不同层次学生间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在敌对性、偏执、抑郁及焦虑4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且专科生均值高于本科生(见表4)。

3讨论

对全国大学生抽样调查显示,约22.8%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障碍,与调查某医学院所发现21%的医学生存在不同心理状态异常的结果基本一致[3]。此外,2002年对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研结果表明16.51%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4]。

上述因素易诱发大学生出走、自杀等。本调查提示低年级医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考虑与医学院校课程设置专业性强、科目分类细、理论及实验课时量大、课余时间少、医学生承受心理压力更大等因素有关。本研究尚表明医学男生与女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同,男生优于女生。部分女生存在怯懦、多虑、敏感、情绪易波动等弱点,遇到问题缺少有效的疏泻方法,故女生的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等分值高于男生,而少数男生自我意识过于强烈,易对他人产生敌对、猜疑心理,故男生的偏执因子等分值高于女生。

女生健康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教育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在素质教育稳步推进的今天,重视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及关注的热点,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势在必行。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天津市小学生为总体研究对象,在具体实施中,依据分层抽样的原则抽取了四所小学的四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作为样本进行研究。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等编制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为测试材料,对样本进行了调查研究。该量表制定出全国常模,适应我国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也叫焦虑测验。该量表用8项因素反映学生的焦虑心态,每个因素以标准分8分为临界点,即小于8分为正常焦虑,大于或等于8分为异常焦虑。8项标准分的和为学生的总焦虑分,故总标准分临界点为65分(小于65分为正常焦虑,大于或等于65分为异常焦虑)。这8项因素分别是:学习焦虑倾向、对人焦虑倾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其中无一因素达到或超过8分为正常焦虑生;至少有一个因素达到8分或以上的学生为异常焦虑生。

问卷调查对四所学校四年级和五年级1024名学生以纸笔形式在同一时间施测。并对首次测谎题大于8分的同学进行了重测,回收统计之后有效问卷为1001份。

对于回收的问卷使用SPSSl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形成对天津市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认识。

三、结果与分析

1.小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的调查结果

从表中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总体还是分性别与年级,异常焦虑生的检出率都是比较高的。这些数据提醒我们:必须关注如此普遍的小学生焦虑现象。从理论上讲,必须为这些检出的异常焦虑生制订特别的个人指导计划进行干预,改变这些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不适应行为。

2.小学生心理健康各分量表调查结果

表2是对各分内容量表所做的统计,样本的大体情况比较明晰地展示在表中,从最大值、最小值和标准差栏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内部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又尤以总标准分的差异值得我们去关注。在被调查样本中,总标准分中的最低分为21分,而最高分高达96分,同时12.145的标准差进一步证实了学生内部存在的巨大差异,而处于高分端的那些强焦虑学生是我们必须给予更多甚至特殊关照的,因此,只用团体辅导帮助这些学生是明显不足的,辅之以个别辅导就是非常必要的。另外,样本总标准分的平均数48.80明显高于正常焦虑水平(24.284-8.2),因此,又进一步证实了当今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这个事实,说明了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从各分量表的检出率我们看到,小学生的心理焦虑主要表现在冲动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对人焦虑倾向五方面,其中又以冲动倾向和过敏倾向最为突出。而普遍被认为是学生心理焦虑来源的学习焦虑则排在较后的位置。这与近年来教育界认为学生的心理焦虑并非主要在学习,而是表现在自信心、情绪控制等方面是一致的。由此,我们也可以认识到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要性,这对于矫正应试教育的错误做法也是很有助益的。

3.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性别差异比较

经过统计分析,男女生在冲动倾向、恐怖倾向、自责倾向和孤独倾向四因素间存在显著差异。冲动倾向间的性别差异与学龄期学生在情绪上的性别差异是吻合的:女生比较容易悲观、消沉和伤心,更容易表现出恐惧和焦虑;而男生的情绪表现强烈,更容易将愤怒的情绪表现出来,如生气和发火。因此,男女生在冲动倾向上平均数都较高,而男生表现的更为突出。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家长对于独生子女的娇养和过分照料都会使孩子形成依赖心强、缺乏独立性的性格,很容易在自己不熟悉的环境中感到恐惧,调查也向我们展示了学生的恐怖倾向的状况。通过分析,在恐怖倾向上存在的性别差异原因有二:一是由于性格、教养方式和社会期望所造就的性别特征,女生比男生胆小,容易恐惧;二是由于女性进入青春期比男性要早1~2年,再加上社会生活条件和身体状况的不断改善,普遍表现为进入青春期的年龄提前,因此,四五年级的女生已陆续进入青春发育期,生理上的突然变化使女生变得害羞、缺乏自信、紧张、焦虑。自责倾向生成的机制是这样的:孩子依赖父母(教师)→父母(教师)严厉惩罚孩子→孩子对父母抱有敌意;当这种敌意表现出来时,父母(教师)越发严厉地惩罚孩子→孩子失去了憎恨的目标→自责倾向形成。男生自责倾向要高于女生,是和社会对小学生的评价紧密相关的。在当今不管是父母或教师,甚至是社会其他人员对好孩子、好学生评价标准首当其冲就是学习好、听话等。众所周知,女生在小学阶段较之男生生理早熟以及性格乖巧,女生学习成绩普遍要优于男生,因此,常人眼里女生更符合好学生的标准,而很多男孩就会因此被父母和教师责备或惩罚,长此以往,男生就会产生自责,严重的就会形成自责倾向。开放精神趋向是现代儿童的时代特征之一,也就表现为男女生孤独倾向的总标准分都较低,但他们内部依然存在性别差异。许多研究都发现:男孩比较独断、好胜,并往往表现为攻击性;而女孩更乐于助人,更具利他性,她们更易于与同伴和家长分享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男女不同的语言交流方式也会对他们的人际交往产生影响。因此,女生更合群,男生则更独立,也就表现为男生比女生更多地感受到孤独。

所以针对性别特征进行心理辅导也是很有必要的。但同时,统计中男女生在总标准分上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小学生整体状况并没有性别上的差异,所以可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设计,但必须注意性别敏感性,应意识到性别可能是一部分学生的学校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在一些细节之处关注性别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4.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年级差异比较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对人焦虑倾向、自责倾向和孤独倾向五项因素以及总标准分之间都存在着统计学意义上的年级差异,而且四年级的均值都要高于五年级,说明四年级学生的焦虑倾向要普遍高于五年级。这一现象在对小学生心理的各项研究中都能找到合理的解释。如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研究发现儿童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一般进程:一二年级直线上升;三四年级出现低谷;五六年级回升。另外还有很多对学龄期儿童所做的研究也证实四年级的儿童在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方面都处于发展的关键期和转折期。在这个关键期,学生开始进入青春初期,生理的巨大变化,使他们产生畏惧、羞涩、紧张等情绪,尤其是在得不到成人的正确指导和帮助的情况下,更使他们不知所措,自然会产生焦虑的倾向。同时生理的变化也会带来一些心理的变化。因此,必须对四年级这个关键期的学生的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四、思考与建议

经过调查和分析,针对当前天津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1.全面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2.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促进小学生全面成长。

3.关注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变化和发展,促进小学生个性的发展。

4.依据小学生的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主动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雪,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专题指导[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24~228.

[2]强海燕.性别差异与教育[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古人伏.小学班队工作原理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6~117.

女生健康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HPV疫苗;接种;女大学生;宫颈癌;系统评价

宫颈癌是严重危害女性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宫颈癌年死亡人数约5.3万例[1-4]。其发病机制与持续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密切相关[5],通过接种HPV疫苗可以预防超过70%的宫颈癌[6]。中国《子宫颈癌综合防控指南》中指出,预防宫颈癌首先应当开展健康教育和接种HPV疫苗[7]。Meta分析显示,中国大陆大学生HPV和HPV疫苗认知率分别为28%与23%,认知率处于较低水平[8]。高校女生是进行宫颈癌及HPV疫苗健康教育的重要群体,正处于接种疫苗的重要时间段。研究表明,基于学校的干预策略可以促进学生对宫颈癌知识和HPV疫苗的了解,进而提高该群体对HPV疫苗的接受度[9-10]。本研究拟通过系统评价近年来以学校为基础,涉及HPV疫苗及宫颈癌的健康教育对高校女大学生的教育效果,为开发相关干预方案提供信息,为制定有效的高校女大学生HPV疫苗健康教育方案提供可靠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文献的检索策略检索中文、外文文献数据库。采用中文检索词“大学生/大学女生/年轻人/高校学生”“宫颈癌/宫颈癌疫苗/HPV/HPV疫苗/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人乳头瘤病毒”“随机对照试验/健康教育/干预/RCT”及英文检索词“HPV/humanpapillomavirusvaccination/cervicalcancer”“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random/intervention”“uptake/education”“students”“collegestudent/collegestudents/undergraduate/undergraduates/academician/academicians/universityman/universitymen/youngadult”“papillomavirusvaccines”在文献数据库中检索2007年1月1日—2022年1月的文献。文献筛选遵循PRISMA2020指南进行。1.2排除标准和纳入标准纳入标准:①研究对象为中国高校女生,包括研究生、本科学生、专科学生和高职生等;②研究类型包括随机对照组试验(RCT)、类实验性研究;③测量的结果至少是以下结果之一,即HPV疫苗接种率、HPV疫苗接种意愿、HPV疫苗及宫颈癌相关的知识;④语种为中英文;⑤至少有一个关于HPV疫苗健康教育的干预组。排除标准:①文献无法全文获取;②干预地点在中国之外的其他国家;③同一研究的相似研究。1.3文献筛选与信息提取首先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完成文献筛选,剔除不满足筛选条件的论文,随后对筛选成果进行比较,如存在差异意见可经过磋商并请第三方做出仲裁加以处理。根据干预过程提取了每篇文献的研究设计、干预过程和结果。1.4质量评价通过2名研究人员独立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评估,差异通过与第三方的联合讨论或协商解决。按照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11],由2位研究者对纳入研究中的随机对照试验的偏倚风险进行评价,包括随机分配、数据完整性、盲法、选择性报告和其他偏倚。使用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的质量评价工具(JBI)评价[12]类实验性研究的质量。

2结果

初步检索出897篇文献,去除重复文献之后剩余697篇,然后按照上述标准有7篇文章最终被纳入并进行评价[13-19](见图1)。5项研究[14,16-19]是随机对照试验,2项研究[13,15]为类实验性研究。3项研究[15,17-18]报告了量表的克朗巴哈系数或问卷的信效度。2项研究[18-19]进行了1~3个月的随访。2项研究[18-19]的质量等级为A级,其余研究的质量等级均为中等。2.1HPV疫苗接种率仅有2项研究[18-19]探讨了健康教育对女大学生HPV疫苗接种率的影响,随访时长分别为1个月和3个月。1个月后HPV疫苗的接种率差异不大,分别为0.72%vs0.65%(干预组vs对照组)和1.6%vs1.8%(干预组vs对照组)。3个月后HPV疫苗的接种率为2.21%vs1.75%(干预组vs对照组)。这2项研究均未产生女大学生HPV疫苗接种率的显著上升。2.2HPV疫苗接种意愿7项研究[13-19]在结局指标中提到了健康干预对女大学生接种意愿的影响,都报告了HPV疫苗接种意愿的有效提升。HPV疫苗接种意愿转变最低的是张希等[16]的研究,干预前仅28.6%的学生愿意接种HPV疫苗。HPV疫苗接种意愿转变最高的是刘弦等[14]的研究,干预后HPV疫苗接种意愿达到了91.0%。HPV疫苗接种意愿的巨大差异可能与疫苗接种意愿是否有时间限制有关[18]。2.3HPV疫苗知识水平所有研究都探讨了健康教育对女大学生宫颈癌预防或HPV疫苗知识水平的影响,均报告了HPV疫苗知晓率或知识水平的提高。但仅有3项研究[15,17-18]报告了量表的克朗巴哈系数,说明进行评估HPV疫苗知识水平的问卷质量参差不齐,多为自行设计,这可能会导致HPV疫苗知识水平的评估效果有所差异。2.4干预措施的制定和设计4项研究[16-19]采取线上的教育形式,主要运用手机应用软件、微信群等方法进行HPV疫苗知识的传播。2项研究[13,15]采用线下的教育形式,主要运用知识讲座、宣传单等方法进行教育。1项研究[14]采用线上+线下的教育形式,使用讲座和微信公众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每项干预措施的全部细节见表1。综合分析,虽然较多干预措施改善了高校女生的HPV疫苗知识水平和接种意愿,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尚缺乏具有显著效果的干预方案来提高高校女生的HPV疫苗接种率。

3讨论

女生健康教育范文篇5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以衡水学院以及衡水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的师范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参照组(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结合起来)有589名,研究组(将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结合起来)有376名。本研究的样本容量为965.为了便于研究工作的进行,这些研究对象都是以班级为组织单位。

1.2研究方法

为了提升研究的科学性和说服力,笔者使用了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KL-90)来对研究对象进行访问和心理评估。SKL-90量表共包含90个测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由专业人员首先对测评方法做出说明,并由辅导员组织实施,由学生自主回答。问卷共发出965分,收回有效问卷965份,满足统计要求。对于调查数据的分析,本研究采用spss进行。

2.调查结果及分析

性别因素是心理分析中经常被考量的客观因素。在本研究中,对照组中SKL-90症状因子达到中度痛苦水平的男生占比39.8%,女生占比60.2%;研究组中SKL-90症状因子达到中度痛苦水平的男生占比43.6%,女生占比56.4%。这说明了两点,一是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比男生低,这可能受择业压力、传统观念以及身体机能等因素的影响。二是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结合,女生的中度痛苦比例可以显著降低,其心理健康水平得以提升。

3.衡水市高校师范生教育中结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实施对策

3.1更新教学观念,设立新型教育目标

教育教学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思想,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因而对于师范类教育工作者而言,应该灵活地学习、尝试、探索和采用新的教学观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坚持“健康第一”的观念,不可为了实现某一种教学目标(比如提高考试成绩)而过于强调某一单一的教学形式。

3.2重树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教育气氛

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在将心理教育与体育结合的过程中,不应该将师生关系定位为“传授知识者与学习者”,而应该定位为“亦师亦友”。因此,在将这两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的过程中,一方面,应该以室外教学为主,室内教育为辅,这样便于学生和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且有助于学生情感的表达。

3.3鼓励学生全程参与,增强其积极主动性

女生健康教育范文篇6

[论文摘要]为满足新形势人才素质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不能单纯以身体训练为主,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更注重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多方位全面的发展其身体素质,朝着快乐型、健康型、多元型的方向发展。体育教学实践中,应加强德育渗透,注重职业特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激发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关注女生身心特点。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中等技术劳动者为目标,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适应广泛就业需要的职业素质教育。与普通高中相比,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职业技术来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而且还要有强健体魄和健康心理去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对提高他们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体育教学就显的尤为重要,这也是新时期对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1体育教学应加强德育渗透

体育是个大舞台,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则是通过体育教学去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神圣使命。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高尚道德品质,这些对职业学校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从“育人”的目标出发,坚持站在“育人”的高度备课,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将“育体”与“育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为他们将来升学或就业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和人文理念,真正体现学校教育培养全面人才的教育目标。

在具体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加强德育渗透:其一,结合课堂常规进行德育渗透,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的教育。如通过队列练习,有目的地培养学生遵章守纪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其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学生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如跑、跳、掷、基本体操、游戏、球类等。如在短跑教学中,结合技术动作要领,要求学生遵守规则,打消抢跑等投机心理,培养求真务实的精神。在这些教学内容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往往是游戏,因此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游戏教学中渗德育无疑是最好的途径之一。如接力游戏“抢运伤员”,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严肃认真地完成“战地”抢运“伤员”的光荣任务。其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加大德育渗透力度。主要是利用体育教学活动的实践环境,结合体育教学方法,贴近学生实际,激励学生的进取精神。

2体育教学应注重职业特征

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对专业、工种来说处于服务性地位,不同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不同的专业技能,而不同专业技能需要相应的体能保证。如厨师对手腕力量要求比较高,海员必须学会游泳,保安必须熟练掌握擒拿格斗,宾馆服务必须熟练托盘,服务业必须接受形体教育等。体育教学应体现职业技术学校的特点,根据不同专业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加强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在保证学生身体全面发展的同时,应该根据学生所学职业的特点,使他们受到一定的专门训练,获得本职业所必须的身体素质和实用技能。在教学中,笔者尝试从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专业身体素质入手,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使他们具备适应专业岗位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如幼教班的教学,在准备活动中,由学生轮流组织领做热身操,老师协助做好组织工作,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节奏感、自信心,为将来成为合格的幼儿教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再如,计算机、电子专业要求学生的身体具有较好灵敏性和协调性,其体育教学应围绕专业实际,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选择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内容,实行有专业针对性的身体锻炼,如健身跑、球类、健美操等项目。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这些运动项目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的锻炼,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运动基础。3体育教学应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学生普遍入学成绩差,常被传统的教学观念视为中考的失败者,受到社会、家庭、学校和就业的压力,造成中专学生普遍存在严重的自卑感、害怕考试、害怕与人交往。而有关调查研究表明,体育运动是一种良好的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是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的有效手段。再者,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在持续紧张的学习、工作压力下,或是在情绪消极低沉的时候,参加适量的体育运动,对消除疲劳,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提高学习、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大有益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加强健康教育专题的教学。国家有关部门已颁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将健康教育专题列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必修课,并分配了一定的学分。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健康教育专题的教学,对学生培养健康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显得很有必要,也更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其次,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及时采用激励和肯定的方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在身体练习过程中能主动参与课堂,培养自我意识,树立自信心;教师要通过创设运动情景,着力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变化,培养学生情绪的调控能力。

4体育教学应激发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其一,在体育教学中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其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启发、鼓励学生创造新的方法去完成动作,让学生有目的的质疑和实践,在实践中体会、思考、发现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其三,通过各种体育教学手段,创设各种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或技能,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线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其四,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引入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切实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使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得到更好地发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5体育教学应关注女生身心特点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关注女生身心特点,根据体育教学要求和自身教育实践,结合该阶段女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进行教学,以提高体育教育质量。首先,体育教学与女生身心特点有机结合。女生肌肉占身体的比重及肌肉力量均较同年龄男生差,在动作练习中容易脱手受伤,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女生的肌肉力量时应格外重视保护和帮助,消除女生的畏惧心理,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提高教学效果。此外,在体育课中,教师应向女学生讲解月经期生理卫生,月经期科学锻炼的知识,对痛经的学生应安排她们做些医疗体操等。其次,注意女生意志品质的培养。青春期后的女生,一般来说容易害羞,不大相信自己的力量,胆子较小。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女生意志品质的培养。练习中,在启发自觉的基础上,严格要求学生保质保量完成各项练习任务,决不姑息迁就。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同时要给她们分析如何完成动作,如何克服困难,并指出具体方法。

参考文献

女生健康教育范文篇7

继续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为方针,以“发展学生个性特点,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为目标,构建“心理咨询室为主体、班级为主导、优化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为手段”的全方位、立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工作重点:

(一)常规工作:

1、继续做好每一天的面对面咨询工作,接好每一个咨询电话,答复每一封咨询信函。

2、建立健全每一个咨询者的心理档案,做到及时准确。

3、继续编好每月一期《心海导航》。(含专刊)

4、落实每年段的团体辅导讲座。

5、协助校女生工作领导小组做好女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的指导工作。

(二)学期重点:

一、重点做好高三毕业班学生的心态调适和考试技巧指导。

1、围绕高三学生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编印高三心态调适手册。

2、举办高考前心态调适的专题辅导讲座,加强考试心理和考场经验指导。

3、组织高三学生观看“考试心理全程调节”专题碟片(著名高考心理研究专家王极盛主讲)。

二、继续加强“心灵使者团”成员的培训工作,落实每年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

三、开好高一年段“高中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选修课,通过心理游戏、心理训练、心理测验、表演心理剧、观看心理专题片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四、继续协助校女生工作领导小组,做好女生心理辅导工作。

五、继续完善《心灵之声》、《心灵广场》、《心灵在线》、《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专题片》等广播电视节目的播放工作。

六、继续在校刊《卧龙山下》开设《心灵平台》栏目,解答学生的心理困惑。

女生健康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职护生;心理健康教育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堂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对中职护生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职卫生院校不仅仅承担着日常教学任务,还应大力发展心理健康教育[1]。中职护生受到心理、生理等因素影响,不仅面临着毕业后的社会生活、就业压力,而且还面对自己身体及心理的变化,进而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影响身体健康及日后就业[2]。当前,中职护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并不乐观,这不仅仅是学生自身情绪激进、自控能力弱、综合素质低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当前的中职教育中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明显短板[3]。因此,如何有效解决中职护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话题。

1中职护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1提高中职护生道德修养品行

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护生的必修课程。在提倡德育教学的今天,中职院校应更加重视心理健康教育[4]。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方向,为中职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从而使中职护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提升护生的学生气质,培养护生的习惯与内在修养。

1.2提升中职护生的思维能力

心理健康辅导课程要求参与者做到身体行为与思想方面的协调,对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学生,可进行头脑与身体的全方位协调[5]。只有养成良好的心理健康习惯,才能够提高中职护生的抗压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

2中职护生心理健康现状及问题

2.1调查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调查对象为本省3所学校的2012级、2013级在校生,共计2574例学生。以不记名方式发放调查问卷2574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实际回收录入有效问卷2269份,本研究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8.15%。其中女生1965例,男生304例;按专业分护理、药剂和其他小专业3大类:其中护理专业1466例,药剂专业332例,其他小专业471例。测评完毕,由调查员进行专项复核并当场交卷。调查员如果在调查或督查过程中发现有漏填或错填的内容,与被测评对象进行核对,如果发现问题不能修补或不愿意修补的,则放弃该测评问卷。

2.2统计学方法

涉及不同组性别、年级心理健康差异的,利用实证分析当中的t检验或F检验来实现;涉及不同对象间的关系分析的,利用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来实现;所用软件为SPSS19.0,P<0.05则视为统计学意义显著。P值均为双侧概率。

2.3调查结果

2.3.1心理健康的总体情况:本研究样本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因子分数除了人际敏感、抑郁、敌对外,均和常模有差异(P<0.01),且有5个因子分数明显高于常模,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见表1。表1本省中职学2.3.2不同性别间的比较:男生和女生在总均分有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均分为女生高于男生;男生和女生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和恐怖因子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为女生分数高于男生。见表2。2.3.3不同年级间的比较: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总均分以及10个因子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013级分数均高于2012级。见表3。2.3.4不同专业间的比较:护理、药剂、其他进行两两比较,十大因子中,3大专业在强迫、焦虑、恐怖有差异,其中护理和药剂专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均与其他专业有差异(P<0.05)。见表4。

2.4中职护生心理健康问题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本省中职护生的心理情况不容乐观,研究表明SCL-90因子分数除了人际敏感、抑郁、敌对外,均和常模有差异,且躯体化、强迫、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5个因子分数明显高于常模。①不同性别间心理健康状况差异:通过比较不同性别间的心理健康,发现女生心理状况差于男生。可能由于女性的心理相对男性较成熟,容易多愁善感、多疑善变,导致出现心理健康问题[6]。②不同年级间心理健康状况差异:通过比较不同年级间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一年级学生较二年级学生心理情况差。可能由于一年级护生在入学初期,正处于心理适应期。初次离家,过寄宿生活,当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加上医学知识专业性较强,学习上有难度,加上中职课程压缩,学习紧迫,容易造成一系列心理问题。③不同专业间心理健康状况差异:通过比较不同专业护生的心理健康,发现护理与药剂两个专业的学生表现出谨小慎微的特点,过度的心理暗示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容易出现“强迫症”[7]。加上工作环境都是在充斥疾病的医疗单位,时刻面临职业威胁(包括被疾病传染和医闹威胁等),极易出现恐慌心理。

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职护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①设置积极心理学教育课程:中职院校针对积极心理学特点设置心理教学教育课程,使得护生能够全面地认识积极心理学理论,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采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来端正自身行为及举止。②转变心理教育理念:通过多社会平台展示中职护生的别样风采,让全体中职护生在享受教育的同时,还能够开心地接纳心理教育教学,使得中职护生能够面对逆境,快乐学习及生活。③构建三能合一的学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家庭、社会对学生的心理也有直接影响。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建构完善的心理学教育工作体系,发挥家庭、社会的积极作用,形成综合性的组织系统,使学生在家庭、社会及学校中都能够接受教育,充分发挥教育工作积极作用,帮助护生健康快乐成长。④完善多维交叉的健康网络:针对不同性别年级,以咨询为主,采取多种形式向护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指导和服务。渗透积极心理理念于日常教学中,任课教师应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同时学生可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化解困扰和压力[8]。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品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引导。搭建校、生、家三点的沟通桥梁,多方完善学生心理支持系统[9]。积极心理学可为中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一定的方向及指导,为中职护生的心理健康提供新视角。通过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中,有效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用,最大限度地激发护生潜能,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人格品质。

参考文献

[1]刘佩佩.关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知识文库,2018,34(21):152.

[2]冯艳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现代职业教育,2018,12(33):34.

[3]肖琴琴.刍议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J].新作文:教研,2019,18(12):1.

[4]刘艳艳.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7,6(11):86-87.

[5]李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J].数字通信世界,2018,159(3):291.

[6]边玉芳,吴洪健,张玲玲.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1(6):117-120.

[7]王静.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护生心理品质培育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1):158-159.

[8]杨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17,3(15):81.

女生健康教育范文篇9

1.1高职院校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现状。健康生活方式包括规律生活行为、运动锻炼行为、饮食营养行为、健康危害行为、健康责任行为等。据笔者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和实际调研(见表1)发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不容乐观。1.1.1规律生活行为方面。调查数据显示,23.7%的学生做不到起居作息按时规律,26.5%的学生做不到睡眠充足。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发现部分高职学生作息不规律,晚睡晚起,许多学生自控能力较差,沉迷电脑或手机游戏,不仅白天玩,晚上熄灯后还会在宿舍玩到深夜,睡眠严重不足,对身体造成极大伤害。1.1.2运动锻炼行为。调查数据显示,51.5%的学生做不到每周持续3次30~60min的慢性有氧运动(做操、慢跑、散步等),44.6%的学生做不到每周至少3次较剧烈(会流汗)的运动,54.8%的学生做不到每次运动约30min。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发现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从小过着娇生惯养的生活,平时存有“怕苦、怕累、怕出汗”的心理,对于体育锻炼不感兴趣,课余时间不参加体育活动。体育锻炼少,直接导致学生体能下降,学习精力不足,免疫力较差,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消极影响。1.1.3饮食营养行为。调查数据显示,17.1%的学生做不到每天吃早餐,16.4%的学生做不到每天三餐时间固定,16.7%的学生做不到每天喝至少800ml水。许多高职生饮食习惯及膳食结构不合理,如不吃早餐、三餐时间不固定、摄取食物营养不均衡等。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未意识到合理饮食的重要性,对自己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不关心、不重视,也不够了解,而且缺乏饮食营养知识。还有部分学生一味追求形体美,有意控制饮食,少吃甚至不吃供能食物。1.1.4健康知识学习行为调查数据显示,31.6%的学生不能主动学习疾病预防(特别是结核病、艾滋病等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一项关于大学生学习内容倾向的调查显示[2],大学生最想学习的知识中,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实用技能和科技知识、计算机知识和网络技术、人文知识。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在选择所学知识时,主要考虑的因素仍然集中在学科的实用性而非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上,但过于强调实用性的专业知识势必导致学生研究领域过于狭窄,不符合多元化、全球化时代对“全人”的要求。除此之外,哲学、历史、文学、语言等人文知识积淀不足,也导致学生缺乏研究兴趣和精神动力。另外,学习方法不科学也成为学习方式方面的问题之一。1.2高职院校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影响因素。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且关系错综复杂。生理特征、心理及认知特征、家庭特征、院校特征不仅各自影响着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行为,而且生理特征与心理及认知特征、生理特征与院校特征、家庭特征与生理特征、家庭特征与院校特征之间也存在着影响关系。也就是说,生理特征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行为,也可通过“生理特征→心理及认知特征→健康生活方式”或“生理特征→院校特征→健康生活方式”来间接影响。家庭特征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行为,也可通过“家庭特征→生理特征→健康生活方式”或“家庭特征→院校特征→健康生活方式”来间接影响[3]。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性别、年级、专业是高职院校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4-7]。性别方面,女生健康生活方式行为优于男生,这与女生更注重健康知识积累,比男生更懂得健康知识的重要性,更注重自身形象有一定关系。例如,女生对心理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比较注意,尤其是对体重非常关注;另外,女生天干净,从小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男生抽烟较多,女生对被动吸烟的知晓率高于男生,同样在面对吸烟时,对相关保护措施知晓率高于男生。男生健康技能得分高于女生,可能与男生对各种技能的敏感度及面对突发情况的反应速度高于女生有关。专业方面,医学专业学生健康知识、行为、技能和健康素养均优于其他专业学生,说明医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后,健康素养相关知识积累增多,健康意识增强,能把健康知识和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促使个体有意识地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医学专业学生在校学习和医院实践中,健康技能逐步提高。而非医学专业学生没有系统学习健康知识,对健康知识知晓率低,健康意识薄弱,对不良行为对自身健康的危害了解不深。年级对健康素养水平也有影响。一年级学生健康素养普遍低于二年级学生,主要是由于新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压力大、睡眠时间不足等影响其健康素养水平。而进入大学以后,一是学习压力有所减轻,二是学校开展健康教育,积极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进行引导,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养成,因而学生健康知识水平和健康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

2高职院校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措施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现状,围绕健康教育教学主渠道、学生健康教育实践及大学生健康行为(包括运动锻炼、饮食营养、健康危害、睡眠休息、压力管理等)干预等,提出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措施。2.1发挥健康教育课程主渠道作用。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公共选修课,从顶层设计高度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安排必要的课时,确定相应学分。按照日常教学管理制度进行课程管理,针对高职学生关注的健康问题精选教学内容,吸引学生选修健康教育课程[8]。2.2学生健康教育实践。(1)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把参与健康教育活动纳入学生志愿服务管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健康教育实践,传播健康理念和知识。(2)结合各种卫生主题宣传日,集中开展各类卫生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广播、宣传栏、校园网络、微博、微信等传统和新兴媒体,经常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结合阶段性、季节性疾病预防,以防病为切入点,传播健康生活方式及疾病预防知识和技能。结合高职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三大主要影响因素,学校应制订科学有效的健康技能传播策略,不断探索新的健康知识传播思路、方法及形式,包括开设专业选修课、组织健康知识座谈会、举办健康技能活动等,加强对学生(尤其是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健康教育。(3)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管理工作。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素养和正确的行为习惯,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和健康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与咨询。(4)充分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军训等时机,开展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病预防专题健康教育活动。①从迎新工作入手培养学生健康意识。迎新工作一直都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因为它关乎学校各种教学理念和精神的传承,关乎良好教育教学氛围的营造,关乎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的成长。学生刚踏入大学校园,站在新的起点上,这时学校如果重视学生健康意识培养,那么对后期健康教育会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学生角度来说,学校的整体形象和办学理念也会在迎新工作中得到体现。所以,学校是否在迎新工作中融入对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会从侧面影响学生对健康生活的重视程度。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校要抓住新生入校的良机,宣扬健康生活理念,培养学生健康生活意识,让其尽早融入创建健康校园氛围中,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②以院系为单位举办特色健康活动。不同院系学生兴趣不同,在组织院系活动过程中既要体现专业性和职业性,同时又要融入健康生活主题,举办特色健康活动。2.3进行健康行为干预。健康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态度。当前很多年轻人不爱户外活动,长期足不出户,过着极不健康的生活。这就需要我们针对不同年级、性别学生的特点,传递相应的健康理念并给予健康行为干预。比如,运动应该是一项长期坚持的事业,它给我们身心带来的益处并不是短期内就可以体现出来的。所以,在校三年,学校要把鼓励学生运动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做。对于大二学生来说,大学生活的新鲜感不再那么强烈,此时他们容易在饮食、睡眠方面放纵自己,可能会出现暴饮暴食、作息不规律、熬夜等问题,长此以往身体状况会越来越差,也会严重影响学业。所以,对于大二学生,学校要重点指导其饮食和作息方面对自己进行有效约束。对于大三学生而言,他们在校外顶岗实习,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时刻提醒他们远离烟酒,保护自己的身心不受侵害。另外,大三学生作为刚步入社会的准职场人,他们会在实习过程中感受到各种压力。所以,学校要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走出困惑,顺利完成实习任务,增强自信心,给企业留下好印象,争取更多的工作机会。在运动锻炼方面,要充分发挥部分男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带动其他学生进行运动,如跑步、跳绳、打篮球、踢足球等,让运动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饮食营养方面,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吃高盐、高油、高热量食物,这无疑会给身体带来一些健康隐患。学校要提倡学生一日三餐均衡营养,注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健康脂肪的摄入,有效控制卡路里,避免垃圾食品对身体的侵害。睡眠休息方面,良好的睡眠对于健康非常重要,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低下,食欲不振甚至会引发精神疾病。相反,充足的高质量的睡眠会让我们的身心得到有效放松,使我们能够以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状态来面对学习与生活。压力管理方面,运动、睡眠都是有效缓解压力的途径,关键是要让学生正确面对压力,懂得通过各种有益的方法排解压力,不要被压力吓倒。

参考文献:

[1]吴志勇,李惠,尹帮鹃,等.高职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现状及成因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3):94-97.

[2]栾贺.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J].时代教育,2015(2):94-95.

[3]焦建鹏,王冬.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2):1806.

[4]靖晶.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研究[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76-80.

[5]李颖侠,孟峰年,刘超.甘肃省高职院校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现状及其干预对策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0):140-142.

[6]王锋.高职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研究[J].知识经济,2015(21):169-170.

[7]李萍,钟萍,王先义.湖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调查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2,29(1):45-47.

女生健康教育范文篇10

1.增添了教育工作的新形式。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健康教育效果较差,这就使得教师必须探究出一条新的教育路径。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指出了新的方向,打破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固定模式,使教师们的工作开展更顺利。

2.转变了以教师为本的教育重心。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使教师明确了教师并不是进行小学生心理健康课堂的重点,更不是小学生行为规范的约束人。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里的教师仅在小学生日常行为的学习中起着管理作用。作为引导涉世未深的儿童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的教师,应采用符合学生思维接受能力的教育模式来开展工作,着眼于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为小学生个性形成保驾护航。

3.提高了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现如今计划生育政策已开展了多年,家里这一根独苗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家长对教师的教育工作能力也有了新要求,这就表示教师得严格要求自己来提高教育的工作能力。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教育模式,它融于教师们的一言一行中。在课堂上一句话,说深了就会伤害学生幼小的心灵,说浅了达不到教育效果。这时,教师就要背负起培养学生坚强、塑造学生勇于面对自己的心理素质。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教育实践者工作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运用渗透式心理健康的方法

小学生的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各方面的教育资源,使之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

1.营造渗透式教学环境。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营造出渗透式心理健康教学的环境。以往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多采用说服教育、树立名人榜样、确立行为规范等传统教育模式,其授课内容的传达主要是以教师为本的。营造以学生为本的环境更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比如,校园走廊设置宣传板报、开展国旗下讲话选拔,中午的校园广播也可以通过一些寓言故事、学生优秀事迹等正能量内容,使学生们不仅仅在课堂上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学习活动中也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从而净化学生们的心灵。积极向上的校风油然而生,只有这样的环境才有利于学生们心理健康成长。

2.组织教育活动进行渗透。针对小学生自制能力差、意志力薄弱的普遍特点,可以开展课间活动,以使同学们团结向上、勇于进步的思想品质得到锻炼。比如,不定期开展各年级间的拔河比赛。学生们以班级为单位集体参加,既增加了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又触发了每个学生自身的责任意识,这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指明了方向。例如,学校可以通过组织爬山远足等户外运动,使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同时,培养其坚持、耐心、克制、勇于挑战以及正视失败的心理素质。通过参观博物馆了解老一辈革命者的不屈精神,既丰富学生们的知识储备,还为其提供了众多坚毅精神的榜样。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小学生心理健康有益的知识不间断地渗透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使学生们在教育活动中找到正确的成长方向并持之以恒地走下去。

3.丰富课堂上的渗透方式。通过互动的形式使课堂上充满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从而更好地进行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例如,教师可以举出一个案例,把学生们分组讨论事件发生的原因,问题出现在哪里?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解决?学生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此类情况,都是怎样处理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都有什么收获?下次遇到这类问题要如何处理等等。以抛出问题的方式,让学生们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并从自身角度出发去理解教育内容,使学生们的印象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