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3-12-01 18:09:41

农业技术知识

农业技术知识范文篇1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途径;创新策略

1新农村基层农技推广途径

1.1政府主导型农技推广。一方面,政府需要根据农业发展或者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由专业的部门将技术成果推广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促进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由基层地方政府进行组织协调,推动和实施各种农业技术推广活动,调动农民积极学习先进农业技术的积极性,最终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此外,政府要将农业技术推广计划纳入农业生产计划中,通过政策手段,协调科级单位积极普及农业技术知识,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知识的培训,加强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最终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1.2市场开发型农技推广。科级单位可以选择当地有技术、有资源的项目,和经济实力较强的单位进行合作,或者是政府或者科级单位与农户通过经济合同的方式共同建立高产优质的实验田,然后进行技术推广。此外,在加强科学知识宣传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市场调节,让农户认识到掌握农业技术的重要性;同时培训农民,引导他们熟练地掌握农业技术。1.3农民参与型农技推广。农民参与的推广方式主要是让农民提出所需要的项目,选择农民代表参加,贡献经验知识,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农民也可以在推广人员的协助下,向技术发明人购买新技术,开发适合自身的农业产品,并且自产自销,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另外,农民可以与从事同类农产品经营的农民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规模化经营,最终促进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2新农村基层农技推广的创新策略

2.1明确农业技术推广目标。农业技术推广方式的创新必须要注意确立明确的目标,即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注重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品质量,重点发展关键产品。始终要将提高质量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目标,建设一支能够促进技术推广的领导队伍,积极地为农民的农业生产服务。另外,必须要抓好农业示范县的发展工作,建立机构完善、业务水平过硬的专业农技推广队伍,切实提高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1]。2.2明确农技服务对象。农业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运用。在推广创新过程中必须注意明确农技服务对象,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建立专业合作社,加强农户合作意识,降低风险,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必须注重引导中小农户,借鉴国外培训农业人员的方式,与小农户互相交流,提供新技术、新政策、新产品等信息,加强管理,引导农民依靠科技发展致富。此外,必须要鼓励当地企业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合作,共同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加强技术交流,让农户明确农业技术发展的重要性,而推广人员必须明确服务对象,提供更优质的服务。2.3优化设计服务内容。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必须要加强资金、信息和技术多方面的服务。一方面,地方财政必须要增加农业技术推广投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促进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及时实施重大的公益性技术推广项目,争取企业和社会对农业的扶持和帮助,最终扩大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的投资渠道;另一方面,必须要强化信息网络技术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业,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让农民了解农业技术知识,同时加强各种培训使农户能够熟练掌握农业技术,最终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2]。

总之,当前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已经取得良好的成绩。然而,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社会、政府及农户的多方关注,共同促进农业技术推广,才能促进农业发展。

作者:崔连鹏 单位:宁津县大曹镇政府

参考文献

农业技术知识范文篇2

一、主要问题

(一)思想建设需要加强

主要是认识不足。认为机关工作人员少,机关无经济实力,领导班子集体都能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从而在机关开展思想教育没有多少必要,出现了组织生活少、民主生活会少的现状,班子成员之间、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之间沟通少,不能更好的领会、贯彻落实上级的精神,内部工作有时失调。由于认识不足,没有形成经常性开展党内活动,对干部职工的思想、生活、工作关心的少,对他们的要求也不高。交心谈心少,征求干部职工意见建议少。

(二)创新工作力度不大

由于供销社职能转变,供销社由管理部门转为为“三农”服务,但职能转换后,班子集体带领机关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基本沿袭了过去的工作模式,没有与时俱进,缺乏创新工作精神,工作力度不大。

(三)学习抓不够紧

机关班子忙于具体问题,读书、读报、学理论的时间少,把理论学习看作是软指标,重视不够。机关职能转变后,没有组织大家认真学习农业技术知识,为农服务水平不高。

(四)工作作风不扎实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们作风欠深入,下去较少,就是下去,也是走一趟,对农民想什么、急什么、要干什么、解决什么等方面了解得少,出主意、想办法的少。

(五)组织纪律性不强

机关干部遵守组织大体是好的,认真检查起来,尚有一定差距,主要是纪律有时较为松散。

二、原因分析

(一)放松了理论学习,放松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对党员特别是对领导班子集体的意识教育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措施,联系实际不够,针对性、实效性不强,使党的意识和正确的理想信念难以牢固地树立起来。

(二)业务学习不够。供销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专合组织,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专合组织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原因是供销社职能转变后,机关工作人员农业技术知识缺乏,又没有去认真钻研农业技术,所以为农服务的水平不高。

(三)观念较为陈旧,工作思路不广,自身没有去适应新的形势,工作时有畏难情绪,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普遍存在。

(四)对深入基层缺乏一定的认识,深入基层工作力度不够,缺少为农民群众办实事的精神。

(五)制度兑现力度不大,主要原因是怕得罪人,看到一些单位纪律比我们还差,我们还算过得去,有攀比思想的存在。

三、整改措施

(一)以这次全市领导干部作风整顿建设暨加强作风效能建设提高执行力活动为契机,加强班子的政治理论学习,树立正确观念,始终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杜绝拜金主义。公务员之家

(二)加强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制订完善措施,用制度约束人,用制度规范人。领导班子要廉洁自律,严格要求,以身作则。

农业技术知识范文篇3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运营机制;问题

1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存在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运行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基层工作设备不足,这主要是因为投入力度小造成的,从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品质,影响了很多技术手段的顺利开展;二是管理制度不完善,部分地区没有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对有关人员的工作方式和内容进行规范管理,从而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服务水平;三是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主要是缺乏专业技术知识,这让基层基础在农户推广中出现了很大的局限性;四是地方政府的有关规章制度有待完善,尤其是法律法规的缺乏让农业技术的监督和制约落不到实处,更无法为农民和有关技术人员的合法权益提供有力保障。

2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以及运行机制的对策分析

2.1进一步完善农业方面的法律法规

拥有良好的竞争协作和激励考核制度是实现基层农业技术顺利推广的重要前提条件,但这两项条件的实现需要法律法规的保障。一方面,国家要大力支持并鼓励各地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与此同时要监督好各个单位都秉承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进行良性竞争;另一方面,要以有效提升有关人员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为目的,强化对基层农业和技术推广人员的激励考核与管理,以此助力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运行机制的顺利实施。

2.2致力于提升农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

基层农业技术人才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是农业技术推广最为基本的保障之一,因此,致力于提升农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是解决基层农技推广问题的必经之路。在农技人才培养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联合当地农业技术学校,一同对有关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从而提升技术人才的专业水平、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要以农民为主体,通过为农民提供一些最新的农业资讯,从思想层面上为农民开启一扇大门。

2.3制定合理的农技推广优惠政策

不管是农户还是农业技术研究人员对自身利益的实现和提升都应有一定的要求,为了更加顺利地推广农业技术,有必要制定合理的优惠政策,比如增加工作补贴、扩大晋升空间和机会或者减免企业税收等,为农户和农业技术研究者的利益提供必要的保障,并鼓励有关人员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农业技术推广事业中。另外,各级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农业技术推广单位或公司提供一个安全、平等的竞争环境,从而更好地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助力。

总而言之,我国在构建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和运行机制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了我国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服务能力和工作水平,也大大提升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让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在农业发展中体现了较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清,朱桂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7(7):40.

农业技术知识范文篇4

农业技术推广

(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促使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保障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制定本法。第二条本法所称农业技术,是指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包括良种繁育、施用肥料、病虫害防治、栽培和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保鲜、贮运技术,农业机械技术和农用航空技术,农田水利、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技术,农村供水、农村能源利用和农业环境保护技术,农业气象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管理技术等。本法所称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第三条国家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发展教育,振兴农村经济,加快农业技术的普及应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益的农业。第四条农业技术推广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二)尊重农业劳动者的意愿;(三)因地制宜,经过试验、示范;(四)国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扶持;(五)实行科研单位、有关学校、推广机构与群众性科技组织、科技人员、农业劳动者相结合;(六)讲求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第五条国家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开发、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鼓励和支持农业劳动者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第六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措施,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第八条对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第九条国务院农业、林业、畜牧、渔业、水利等行政部门(以下统称农业技术推广行政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全国范围内有关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农业技术推广行政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有关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同级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行指导。第二章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第十条农业技术推广,实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农业科研单位、有关学校以及群众性科技组织、农民技术人员相结合的推广体系。国家鼓励和支持供销合作社、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社会各界的科技人员,到农村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活动。第十一条乡、民族乡、镇以上各级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职责是:(一)参与制订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并组织实施;(二)组织农业技术的专业培训;(三)提供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四)对确定推广的农业技术进行试验、示范;(五)指导下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群众性科技组织和农民技术人员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第十二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专业科技人员,应当具有中等以上有关专业学历,或者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主持的专业考核培训,达到相应的专业技术水平。第十三条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和农民技术人员,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指导下,宣传农业技术知识,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措施,为农业劳动者提供技术服务。推广农业技术应当选择有条件的农户,进行应用示范。国家采取措施,培训农民技术人员。农民技术人员经考核符合条件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授予相应的技术职称,并发给证书。村民委员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推动、帮助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和农民技术人员开展工作。第十四条农场、林场、牧场、渔场除做好本场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外,应当向社会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活动。第十五条农业科研单位和有关学校应当适应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开展农业技术开发和推广工作,加快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普及应用。教育部门应当在农村开展有关农业技术推广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业劳动者的技术素质。国家鼓励农业集体经济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在农村开展农业技术教育。农业科研单位和有关学校的科技人员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在评定职称时,应当将他们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绩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第十六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发展农村中的群众性科技组织,发挥它们在推广农业技术中的作用。第三章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第十七条推广农业技术应当制定农业技术推广项目。重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应当列入国家和地方有关科技发展的计划,由农业技术推广行政部门和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相互配合,组织实施。第十八条农业科研单位和有关学校应当把农业生产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列为研究课题,其科研成果可以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推广,也可以由该农业科研单位、该学校直接向农业劳动者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推广。第十九

条向农业劳动者推广的农业技术,必须在推广地区经过试验证明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向农业劳动者推广未在推广地区经过试验证明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的农业技术,给农业劳动者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第二十条农业劳动者根据自愿的原则应用农业技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制农业劳动者应用农业技术。强制农业劳动者应用农业技术,给农业劳动者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第二十一条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组织农业劳动者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提高他们应用农业技术的能力。农业劳动者在生产中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在技术培训、资金、物资和销售等方面给予扶持。国家鼓励和支持农业劳动者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第二十二条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向农业劳动者推广农业技术,除本条第二款另有规定外,实行无偿服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科研单位、有关学校以及科技人员,以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和技术承包等形式提供农业技术的,可以实行有偿服务,其合法收入受法律保护。进行农业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和技术承包,当事人各方应当订立合同,约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推广农业技术所需的经费,由政府财政拨给。第四章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措施第二十三条国家逐步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并应当使该资金逐年增长。各级人民政府通过财政拨款以及从农业发展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的渠道,筹集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资金,用于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任何机关或者单位不得截留或者挪用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第二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和改善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专业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改善他们的待遇,依照国家规定给予补贴,保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专业科技人员的稳定。对于乡、村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专业科技人员的职称评定应当以考核其推广工作的业务技术水平和实绩为主。第二十五条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从其举办的企业的以工补农、建农的资金中提取一定数额,用于本乡、本村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第二十六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科研单位和有关学校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开展技术指导与物资供应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的经营服务。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科研单位和有关学校举办的为农业服务的企业,国家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第二十七条农业技术推广行政部门和县以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有计划地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组织专业进修,使其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第二十八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获得必需的试验基地和生产资料,进行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有开展农业推广工作的必要的条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试验基地、生产资料和其他财产不受侵占。第五章附则第二十九条国务院根据本法制定实施条例。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本法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办法。第三十条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农业技术知识范文篇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促使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保障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农业技术,是指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包括良种繁育、施用肥料、病虫害防治、栽培和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保鲜、贮运技术,农业机械技术和农用航空技术,农田水利、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技术,农村供水、农村能源利用和农业环境保护技术,农业气象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管理技术等。

本法所称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

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部过程的活动。

第三条国家依靠科学技术坤少发展教育,振兴农村经济,加快农业技术的普及应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益的农业。

第四条农业技术推广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二)尊重农业劳动者的意愿;

(三)因地制宜,经过试验、示范;

(四)国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扶持;

(五)实行科研单位、有关学校、推广机构与群众性科技组织、科技人员、农业劳动者相结合;

(六)讲求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第五条国家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开发、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鼓

励和支持农业劳动者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

第六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措施,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

第八条对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九条国务院农业、林业、畜牧、渔业、水利等行政部门(以下统称农业技术推广行政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全国范围内有关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农业技术推广行政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有关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同级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行指导。

第二章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第十条农业技术推广,实行农业推广机构与农业科研单位、有关学校以及群众性科技组织、农民技术人员相结合的推广体系。

国家鼓励和技术供销合作社、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社会各界的科技人员,到农村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活动。

第十一条乡、民族乡、镇以上各级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职责是:

(一)参与制订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组织农业技术的专业培训;

(三)提供农业技术、信息服务;

(四)对确定推广的农业技术进行试验、示范;

(五)指导下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群众性科技组织和农民技术人员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

第十二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专业科技人员,应当具有中等以上有关专业学历,或者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主持的专业考核培训,达到相应的专业技术水平。

第十三条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和农民技术人员,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指导下,农会农业技术知识,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措施,为农业劳动者提供技术服务。

推广农业技术应当选择有关条件的农户,进行应用示范。

国家采取措施,培训农民技术人员。农民技术人员经考核符合条件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授予相应的技术职称,并发给证书。

村民委员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推动、帮助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和农民技术人员开展工作。

第十四条农场、林场、牧场、渔场除做好本场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外,应当向社会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活动。

第十五条农业科研单位和有关学校应当适应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开展农业技术开发和推广工作,加快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普及应用。

教育部门应当在农村开展有关农业技术推广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业劳动者的技术素质。国家鼓励农业集体经济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在农村开展农业技术教育。

农业科研单位和有关学校的科技人员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在评定职称时,应当将他们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绩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十六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发展农村中的群众性科技组织,发挥它们在

推广农业技术中的作用。

第三章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第十七条推广农业技术应当制定农业技术推广项目。重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应当列入国家和地方有关科技发展的计划,由农业技术推广行政部门和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相互配合,组织实施。

第十八条农业科研单位和有关学校应当把农业生产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列为研究课题,其科研成果可以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推广,也可以由该农业科研单位、该学校直接向农业劳动者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推广。

第十九条向农业劳动者推广的农业技术,必须在推广地区经过试验证明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

向农业劳动者推广未在推广地区经过试验证明具有先进性的适用性的农业技术,给农业劳动者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级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条农业劳动者根据自愿的原则应用农业技术。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制农业劳动者应用农业技术。强制农业劳动者应用农业技术,给农业劳动者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可以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级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一条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组织农业劳动者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提高他们应用农业技术的能力。

农业劳动者在生产中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在技术培训、资金、物资和销售等方面给予扶持。

国家鼓励和支持农业劳动者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活动。

第二十二条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向农业劳动者推广农业技术,除本条第二款另有规定外,实行无偿服务。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科研单位、有关学术以及科技人员,以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和技术承包等形式提供农业技术的,可以实行有偿服务,其合法收入受法律保护。进行农业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和技术承包,当事人各方应当订立合同,约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推广农业技术所需的经费,由政府财政拨给。

第四章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措施

第二十三条国家逐步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和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并应当使该资金逐年增长。

各级人民政府通过财政拨款以及从农业发展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的渠道,筹集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资金,用于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项目。

任何机关或者单位不得截留或者挪用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

第二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和改善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专业科技人员的工作的条件和生活条件,改善他们的待遇,依照国家规定给予补贴,保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专业科技人员的稳定。对在乡、村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程的专业科技人员的职称评定应当以考核其推广工作的业务技术水平和实绩为主。

第二十五条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从其举办的企业的以工补农、建农的资金中提取一定数额,用于本乡、本科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

第二十六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科研单位和有关学校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开展技术指导与物资供应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的经营服务。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科研单位和有关学校举办的为农业服务的企业,国家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

第二十七条农业技术推广行政部门和县以上农业推广机构,应当有计划地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组织专业进修,使其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

第二十八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获得必需的试验基地和生产资料,进行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有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必要的条件。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试验基地、生产资料和其他财产不受侵占。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九条国务院根据本法制定实施条例。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本法和本地区的实

农业技术知识范文篇6

1.1自然环境恶劣由于历史原因,四川地区位于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带,自然灾害频发。四川地区地貌特征多以山地、高山、高原为主,由于如此复杂的地形,导致其水土流失严重,不仅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而且经常出现局部沙尘等恶劣天气。特殊的地形还经常引发地震灾害和冰雹、雷电、大风、暴风雪等气象灾害以及泥石流等衍生灾害。这不仅是四川地区贫困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其发展新型现代农业必须突破的自然难题。

1.2农村基础建设薄弱,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污染环境比较严重。其主要表现在:四川地区大部分地方处在边远山区,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导致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致使农民对新型现代农业技术知识的匮乏,阻碍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步伐;在这些贫困地区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牛耕作业普遍;同时,农村污染较为严重,如许多农户没有用上卫生厕所;农村卫生院设施条件普遍较差。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四川地区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

1.3农民综合素质较低由于历史原因,四川地区的文盲和半文盲基本上集中在农村,这些人接受科技知识和应用技术的能力很差,综合素质发展进程比全国水平落后好几年。近几年四川地区的农民虽然人均纯收入有所提高,但其收入水平比城镇居民相差甚远。由于农民收入水平低,有限财力难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致使经济增长缓慢,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此可见,农民综合素质低导致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是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障碍。

1.4农民受教育程度低,观念落后由于历史原因、近似封闭的生活环境、习俗文化以及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致使一些农民综合素质相对较低,这些保留着封闭生活传统和方式的农民对现代科学农业技术的接受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四川地区由于农村大量身强体壮和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民外出打工,而留守人员大都是文盲、半文盲以及一些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孩子,这些人知识缺乏,种田不科学。这些低素质的人群成为影响新型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由于受教育程度低的原因,农民思想保守,观念封闭导致这些人排斥新型的、先进的、科学的农业技术推广知识和信息。

1.5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三农”投入严重不足对于四川地区而言,发展新型现代农业技术的最大障碍是各级党政府的领导同志对现代农业技术的认识不到位。四川地区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成负增长,政府在制定农业发展战略和提供配套设施等方面工作进展速度远远跟不上新农村发展的速度。政府还在补充、修改和完善农业政策和规章制度等方面投入进展缓慢。虽然每年都有少量的资金投入,但相对农村的需求来说,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严重落后,在偏远的农村则尤为突出。政府在“三农”政策中投入力度的不足间接的制约了四川地区在新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

2总结

农业技术知识范文篇7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改革;对策

1农业技术推广概述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包括推广主体、推广体制与机制及推广环境,农业技术推广有着悠久的历史。人类结束狩猎时代进入农业时代,就开始出现了农业技术推广。但是,直到19世纪末期,才出现由官方简历的正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一百多年以来,农业不断发展,但由于各国地域、政治、文化以及经济等状况的不同,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形式、内容等都不尽相同。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首先在欧洲由克拉伦顿伯爵提出,其含义为:通过说服、培训和提供信息等非强制方式帮助农民改进生产技能,发展农业生产。而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含义是“通过实验、培训、指导、示范以及咨询服务等手段,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活动”。

2农业技术推广的现实意义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技术推广在我国农业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我国在《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21世纪初期,建立社会主义生产经济体制。在我国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农业技术体系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要求,必须全面与市场经济接轨。从21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遭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政府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投资也变得越来越少。因此,积极探讨当今经济形势下合理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对目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全面调查分析,将不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改革创新,对于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提高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形成我国农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烟台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3.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用发挥不明显

烟台市在近年的机构改革中,将原乡镇、街道的农技站、农机站、水利站、林业站等合并组成乡镇、街道农业服务中心。这种管理模式,使乡镇、街道政府有了对农业服务中心的人事权及财权,可以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机构的管理权力及提高管理效果。但是,现在也出现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有些乡镇、街道农业服务中心的行政管理工作受到了削弱;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管理权力下放到乡镇后,有的乡镇政府不能正确处理行政管理与业务指导的关系,不强调农技业务,对农业服务中心的管理不够严格。而县农业局只负责乡镇农技站的业务指导,没有搞好行政管理工作,致使有些农业服务中心在行政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弱化。

3.2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存在较多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农业技术人员的努力,农村推广的先进适用技术,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在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影响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农业技术人员原有的专业技术知识结构单一、专业分布不合理。自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有了生产的自主权。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过去单一种植粮食作物已不能满足农民群众对生产生活的需要。而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就要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向农民群众普及相关的农业知识与技术。而在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中,他们的专业知识大多局限在农作物栽培及其相关的专业,比如农学、植保、土肥等,而关于园艺、花卉等经济作物的专业则比较少,有关农副产品加工及农业设施方面的专业更少。

3.3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不足

农业技术知识范文篇8

一、“互联网+”农业的概念分析

“互联网+”农业技术推广不是单纯的将两者进行相加,还要通过利用信息通信技术结合互联网平台。“互联网+”农业发展过程中,可构建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实现了农业生产、销售、加工等环节的相结合,并鼓励相关的互联网平台与农业大户、农场等进行有效联合,从而打造出一体化的服务生产体系。从而提供出更加优质的农业技术和生产资料,优化农产品产销渠道,推动农业生产向智能和科技化方向转变。与此同时,也弥补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缺陷和弊端,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二、“互联网+”在农业推广中的作用及发展前景

1、互联网有利于现代推广模式发展。(1)利用互联网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示范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与农业知识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报刊、科技书籍、农业推广人员与农民面对面,手把手技术传授示范,但农业技术推广的速度和效率不高。通过网络技术,可以将技术人员的示范过程全部录下来,然后通过网络宣传推广,可以将技术示范到不同地区进行播放。可以节省推广人员,还可以进行资源重复使用,而技术视频能将农业技术更直观向农民展示,让农民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与传统农业科技推广相比,互联网推广是一种现代化的信息载体,知识信息传播手段先进、科技知识与信息量丰富且便于迅速更新、传播速度快,十分有助于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2)利用互联网参与技术培训和提供在线咨询利用互联网可以将培训的新技术、新产品等通过录制、编辑和制作用一种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材展现出来,它独具特色的图、文、声并茂的功能,可以把印刷材料或农业专家讲授因受媒介条件限制而无法直接展示的东西,以多媒体形式展现出来。培训视频不仅丰富了培训内容,增加了农民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农民的学习效果,更能解决培训员不足的问题。方便农民通过互联网系统与远程专家进行面对面交流,现场解答生产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减少农民损失。(3)利用互联网可以提高农民的素质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是推广的主体,而另一主体即农民往往被忽略了,应该说他们是推广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互联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通过互联网学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第二,通过上网,开阔眼界,了解新事物,接受新思想,更新观念,由封闭的农民变为开放的农民,由传统农民变为现代农民;第三,网络信息系统还可以包括产品经营、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内容,可以改变农民的经营方式和生活方式,促使农民素质的提高,推动社会进步。2、利用互联网有利于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开拓农产品的新市场。实行互联网网上交易和电子商务,缓解了小农户与大市场二者间的矛盾,有效促进农产品的的流通速度,使农产品增值,进而实现农民收入不断增加。所以,农产品的网上交易也是势在必行、不可缺少的。首先,要在各省市之间实现联网,使得农产品的供求信息能够在时效性内辐射到更大的范围。其次,各地可利用网络向全世界宣传本地丰富优质的农产品,与此同时,各地农业部门也要积极地建立当地的农产品品牌,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生产,使其农产品产生品牌优势和产业化优势。3、利用互联网可促进推广和科研的有效结合。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技术推广与农业生产科研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也加快了农业成果化速率。在此过程中,相关人员可结合当前实际发展状况和需求,搜寻相关的农业信息。农业研究院也可结合农业信息,开展针对性的农业技术研发活动。推广人员也可合理地应用互联网技术,教会农民基本的技术常识,从而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技术的优势和功能,从根本上解决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农业技术知识范文篇9

1“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价值

首先,互联网+理念让农业技术的推广更加方便快捷。之前由于信息的闭塞,很多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到农村需要很长的时间,并且需要技术研发人员亲自到农村,对农民进行培训,将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农民,并且这种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所用的时间长、投资大,耗人耗力。通过“互联网+”模式,农民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获取自己需要的技术知识,并通过在线沟通对技术进行深入了解,节省时间的同时,还可以做出最正确的选择[1]。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模式可以使农业整体发展水平得到新的突破。中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是在粮食的单亩产值上相比其他发展国家还是落后的,一方面是人们接触不到提高产量的方法,另一方面是人们种植思想还是比较传统。通过“互联网+”模式,鼓励农民对新技术、新理念的接触,打破固有的生产模式,大幅度提升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提升产业产量及产值[2]。

2“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因为农业所处领域和所接触的群体,以及人们对互联网的接受能力,导致“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及困难。在农业领域引入互联网+概念,虽能够解决时空限制问题,满足农业发展需求,提升产业升级速度,但目前中国互联网+农业模式中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包括生产效率问题、效果评估问题等[1]。首先,因为网络技术的原因导致农业技术不能完全推广至落后地区。很多农业技术虽然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宣传,但是很多地方由于网络不发达,农民还是不能快速地接触到新的农业技术,导致互联网+农业模式在农村整体的覆盖率较低。其次农民对于互联网+农业模式存在着一定的排斥,因为“互联网+”模式下的农业技术虽然推广效率高,但由于无人保证技术的可行性,农民对这种模式下的农业技术可信度存在质疑。农业技术有很多,但是每个地方的土地、气候等种植条件是不相同的,适不适合选择这种农业技术,是没有数据依据的,没人能够保障这种技术能够使农产品产量有所提升,也没有人对种植效果进行反馈,导致农民对于互联网+农业模式存在着一定的排斥。

3“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未来发展

紧跟科技发展的农业才能够走得更远,农业发展如果要有新的突变与机遇就必须乘坐互联网这艘大船,因为随着“互联网+”在农业发展中的进一步提升与成熟,将会使农业的发展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3.1“互联网+”有利于农业信息库的完善

可以利用“互联网+”进一步对农业信息库进行完善、更新。相关部门利用互联网技术也可以建立灾害预警机制,针对动植物的疫情或者市场波动进行有效预测,还可以建立监测系统,实时监测耕地情况,为农业提供个性化服务[3]。与互联网相结合的农业数据库在获取信息时,会更加方便,快捷,科研人员可以将已经投入生产应用的农业技术,根据试验地的特点将技术进行分类上传,便于各地农民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应用农业新技术的农民也可以将种植经验及成果进行分享,便于其它农民进行参考。

3.2“互联网+”有利于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相结合

科研成果最终是要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很多农业技术很先进但是不被农民所需要,就会造成一种资源浪费。“互联网+”可以为科研人员和农民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科研人员可以根据当地农民提供的土地、气候等资源信息,有针对性地研究农民所需要的农业科学技术,并进行在线指导种植。农民可以就种植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想法向科研人员进行反馈,最终学到最好的种植技术。

3.3“互联网+”有利于环境的保护

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肥料和农药是必然的存在,对于环境的影响也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互联网+”模式下,科研人员可以帮助农民选择最合适、最环保的肥料及农药,通过对肥料及农药的品种选择及用量的精准控制,在帮助农作物快速增产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结语

在农业技术推广中通过广泛运用“互联网+”对农业信息进行整合利用,通过进一步完善信息库,充分发挥“互联网+”模式的优势,可以让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吸收在农业发展中有质的突变,从而对于农民增收提供最大幅度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张雅婷,侯禹弘.“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与发展前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4):42+65.

[2]李冬娴.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与发展前景[J]江西农业.2018,(10):77.

农业技术知识范文篇10

日本是东亚模式的代表国家。东亚模式是指人均耕地面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很难形成较大的土地经营规模的农业生产特点,以政府为主导,以国家立法为保障,以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培训主体对农民进行多层次、多方位、多目标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

(一)开设农业高中

为了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日本专门设立农业高中,培养农业劳动力,普及农业知识和技术教育。日本农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包括自营农以及从事有关农业产业的技术人员,并十分重视两者的兼顾。1994年日本农业年鉴统计显示,在日本各都道府县中设有农业高中378所。在日本各都道府县中,设立农业高中最多的是北海道,有32所;其次是千叶县、福冈县、宫城县、福岛县、长野县等。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提倡全民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因此,不管从事哪个行业的人,都面临一个如何不断学习和不断提高的问题,农民也不例外。在日本,为农民提供继续教育和深造机会的机构主要有农业者大学校、农业大学校,民间团体设置的进修设施以及实施国内外留学制度。

(二)国内外留学制度

为使务农青年学到广博的知识和科学的经营方法,开阔视野,日本采取了把青年派往国内外先进农家或团体去进修的做法。派遣工作主要由社团法人全国农村青少年教育振兴会和社团法人国际农业者交流协会负责。该团体开展这项事业的经费由政府补助。

1国內留学制度。日本的国内留学制度是从1963年开始执行的,留学人员由社团法人全国农村青少年教育振兴会派遣,到1992年底为止,共派遣1.78万人在国内留学。国内留学制度的主要做法是:派遣未满30岁的务农青年或即将务农的青年在国内接受教育。

2国外留学制度。国外留学是把日本的务农青年作为实习生或进修生派往欧美等先进农业国家的农家或团体去学习、实习。该项制度自1952年开始实施,截至目前外出学习的人员超过了1.2万。

(三)农业技术普及教育

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知识普及也是日本农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除日本中央和地方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主要负责这项工作之外,农业改良普及中心、农协和农业青年俱乐部等几个农业组织和团体也有对农民开展农业技术知识普及的义务。

1农业改良普及中心。根据日本《农业改良助长法》的规定,日本实施协同农业普及事业,即中央和都道府县联手对从事农业者在农业以及农家生活方面给予技术指导。普及职员分专业技术员和改良普及员两类。

2农协。日本农协也积极开展农业教育活动。每个基层农协都配备了营农指导员,并在一个或由几个基层农协设一个农业管理中心,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和生活方面对农家进行指导。各县农协几乎都有进修设施,且大部分设施均提供食宿,并配备有现代化的视听机器,如电视、录音机、录象机、计算机、幻灯机等。因此,农协在组织农业技术指导、普及农业科学知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农业青年俱乐部。农业青年俱乐部是日本农村农业青年的群众性组织,也属于学习农业技术知识的团体。该俱乐部的大多数活动是以市町村为单位,会员年龄在25岁以下,25-30岁及30岁以上的约占1/3。

二、德国的农民教育模式

德国农民教育是西欧模式的典型代表。西欧模式是指以家庭农场为主要农业经营单位进行农业生产,以政府、学校、科研单位、农业培训网四者有机结合,通过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的模式。

(一)农业职业学校

农业职业学校受州农业行会的管理,业务受州、县教育部门管理。农业职业学校同其他行业职业学校学制一样,培训时间为三年,按六个学期分段进行。第一阶段主要是在职业学校进行一年的基础教育,每周四天在学校接受培训,一天在企业培训。第二、三年回到企业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双元制”职业培训的经费是由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负担。其中企业承担约四分之三。企业所承担的培训费包括培训设备、培训人员工资、受培训人的津贴和社会保险费。职业费用由州政府承担,学校建设费用由地方政府和州政府共同负担,日常开支由地方政府负责。

(二)农业专业学校

在初级职业学校学习三年毕业后,可继续上农业专业学校学习三个学期。主要学习内容是经营管理,主要目的是由生产向经营转变,第一学期是每年11月至第二年的3月,集中学习专业理论。第二学期在学校学习时间共20天,其余时间回企业接受教育,做一般性实验。8月检查实验情况,即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程度。第三学期是10月至第二年的3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市场学、农村经济学、农业会计、企业管理、法律、法规、税收、农业机械等。

(三)高级农业专业学校

农业专业学校毕业后,工作一年可继续上高级专业学校(年龄一般在21-22岁),学制一年。主要学习企业管理和营销,一个班的学生大致为10-18人,不超过24人。在一年学习中60%的时间集中上课,40%的时间分成小组按专业方向讨论、实践。主要培养企业管理人才。毕业后部分人员将成为国家认可的“师傅”或企业主,自己经营或帮助别人经营某一企业。部分学生还可以继续深造。

(四)高等农业大学

高等农业大学是指专科大学和本科大学。德国目前有农业专科大学十所,学制为四年。主要是应用技术的学习。农业本科大学七所,学制六年。读完本科可获硕士学位,也可再继续攻读博士学位,高等农业大学主要培养科学研究方面的人才。

三、美国的农民教育模式

美国农民职业教育是北美模式的主要代表。北美模式是指适应以机械化耕作和规模经营为主要特点的农业生产,通过构建完善的、以农学院为主导的农业科教体系,实现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三者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农民培训模式。

(一)组织技术培训

在赠地学院和农业试验站建立后不久,人们逐步认识到,仅仅依靠大学教育难以实现全面教育农民的目的,单靠实验研究也难以有效地在广大农民中推广新技术。许多农民因受贫困的限制无法入学,受工作的限制难以接受正规教育。为提高农民教育水平,还必须建立完备的成人教育和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因此,各种程序不同、内容各异的短期培训班、巡回讲习班、函授教育及农村“流动图书馆”应运而生。目前,联邦政府农业部设有农业合作推广局,各州有推广服务中心,各县有推广站和由农民组成的推广顾问委员会,全国有专业推广人员1.65万人。全国还有3500所中学开设农业职业教育课,约有三分之一的高中学生选修。在农村开办农民培训班,利用冬闲对青年农民进行系统培训;还举办农民进修深造班,向成年农民传授新的技术知识。

(二)开展中等农业教育

在重视高等农业教育的同时,美国的中等农业教育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实施中等农业教育的学校,既有独立设置的农业中学,也有一般的普通中学。美国的普通中学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素质、技能教育,为其将来走上社会作职业准备。1928年,美国创建的未来农民联合会是选修农业课的中学生组织。它帮助会员提高对农业的兴趣,提高文化修养,在各年级都有其分支机构,现有会员500多万人。此外,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教育的另一种形式是农民集会或农业展览会。各级政府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农业集会或农业博览会,与此同时安排各种农业讲座及农民所关心问题的讨论会。农学院的教授和研究人员常常参加这样的聚会宣传农业知识,介绍新产品,开展良种评比竞赛,提高国民对保证农业资源环境的意识,使全社会了解农业、重视农业、尊重农业。一、日本的农民教育模式

日本是东亚模式的代表国家。东亚模式是指人均耕地面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很难形成较大的土地经营规模的农业生产特点,以政府为主导,以国家立法为保障,以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培训主体对农民进行多层次、多方位、多目标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

(一)开设农业高中

为了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日本专门设立农业高中,培养农业劳动力,普及农业知识和技术教育。日本农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包括自营农以及从事有关农业产业的技术人员,并十分重视两者的兼顾。1994年日本农业年鉴统计显示,在日本各都道府县中设有农业高中378所。在日本各都道府县中,设立农业高中最多的是北海道,有32所;其次是千叶县、福冈县、宫城县、福岛县、长野县等。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提倡全民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因此,不管从事哪个行业的人,都面临一个如何不断学习和不断提高的问题,农民也不例外。在日本,为农民提供继续教育和深造机会的机构主要有农业者大学校、农业大学校,民间团体设置的进修设施以及实施国内外留学制度。

(二)国内外留学制度

为使务农青年学到广博的知识和科学的经营方法,开阔视野,日本采取了把青年派往国内外先进农家或团体去进修的做法。派遣工作主要由社团法人全国农村青少年教育振兴会和社团法人国际农业者交流协会负责。该团体开展这项事业的经费由政府补助。

1国內留学制度。日本的国内留学制度是从1963年开始执行的,留学人员由社团法人全国农村青少年教育振兴会派遣,到1992年底为止,共派遣1.78万人在国内留学。国内留学制度的主要做法是:派遣未满30岁的务农青年或即将务农的青年在国内接受教育。

2国外留学制度。国外留学是把日本的务农青年作为实习生或进修生派往欧美等先进农业国家的农家或团体去学习、实习。该项制度自1952年开始实施,截至目前外出学习的人员超过了1.2万。

(三)农业技术普及教育

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知识普及也是日本农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除日本中央和地方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主要负责这项工作之外,农业改良普及中心、农协和农业青年俱乐部等几个农业组织和团体也有对农民开展农业技术知识普及的义务。

1农业改良普及中心。根据日本《农业改良助长法》的规定,日本实施协同农业普及事业,即中央和都道府县联手对从事农业者在农业以及农家生活方面给予技术指导。普及职员分专业技术员和改良普及员两类。

2农协。日本农协也积极开展农业教育活动。每个基层农协都配备了营农指导员,并在一个或由几个基层农协设一个农业管理中心,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和生活方面对农家进行指导。各县农协几乎都有进修设施,且大部分设施均提供食宿,并配备有现代化的视听机器,如电视、录音机、录象机、计算机、幻灯机等。因此,农协在组织农业技术指导、普及农业科学知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农业青年俱乐部。农业青年俱乐部是日本农村农业青年的群众性组织,也属于学习农业技术知识的团体。该俱乐部的大多数活动是以市町村为单位,会员年龄在25岁以下,25-30岁及30岁以上的约占1/3。

二、德国的农民教育模式

德国农民教育是西欧模式的典型代表。西欧模式是指以家庭农场为主要农业经营单位进行农业生产,以政府、学校、科研单位、农业培训网四者有机结合,通过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的模式。

(一)农业职业学校

农业职业学校受州农业行会的管理,业务受州、县教育部门管理。农业职业学校同其他行业职业学校学制一样,培训时间为三年,按六个学期分段进行。第一阶段主要是在职业学校进行一年的基础教育,每周四天在学校接受培训,一天在企业培训。第二、三年回到企业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双元制”职业培训的经费是由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负担。其中企业承担约四分之三。企业所承担的培训费包括培训设备、培训人员工资、受培训人的津贴和社会保险费。职业费用由州政府承担,学校建设费用由地方政府和州政府共同负担,日常开支由地方政府负责。

(二)农业专业学校

在初级职业学校学习三年毕业后,可继续上农业专业学校学习三个学期。主要学习内容是经营管理,主要目的是由生产向经营转变,第一学期是每年11月至第二年的3月,集中学习专业理论。第二学期在学校学习时间共20天,其余时间回企业接受教育,做一般性实验。8月检查实验情况,即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程度。第三学期是10月至第二年的3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市场学、农村经济学、农业会计、企业管理、法律、法规、税收、农业机械等。

(三)高级农业专业学校

农业专业学校毕业后,工作一年可继续上高级专业学校(年龄一般在21-22岁),学制一年。主要学习企业管理和营销,一个班的学生大致为10-18人,不超过24人。在一年学习中60%的时间集中上课,40%的时间分成小组按专业方向讨论、实践。主要培养企业管理人才。毕业后部分人员将成为国家认可的“师傅”或企业主,自己经营或帮助别人经营某一企业。部分学生还可以继续深造。

(四)高等农业大学

高等农业大学是指专科大学和本科大学。德国目前有农业专科大学十所,学制为四年。主要是应用技术的学习。农业本科大学七所,学制六年。读完本科可获硕士学位,也可再继续攻读博士学位,高等农业大学主要培养科学研究方面的人才。

三、美国的农民教育模式

美国农民职业教育是北美模式的主要代表。北美模式是指适应以机械化耕作和规模经营为主要特点的农业生产,通过构建完善的、以农学院为主导的农业科教体系,实现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三者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农民培训模式。

(一)组织技术培训

在赠地学院和农业试验站建立后不久,人们逐步认识到,仅仅依靠大学教育难以实现全面教育农民的目的,单靠实验研究也难以有效地在广大农民中推广新技术。许多农民因受贫困的限制无法入学,受工作的限制难以接受正规教育。为提高农民教育水平,还必须建立完备的成人教育和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因此,各种程序不同、内容各异的短期培训班、巡回讲习班、函授教育及农村“流动图书馆”应运而生。目前,联邦政府农业部设有农业合作推广局,各州有推广服务中心,各县有推广站和由农民组成的推广顾问委员会,全国有专业推广人员1.65万人。全国还有3500所中学开设农业职业教育课,约有三分之一的高中学生选修。在农村开办农民培训班,利用冬闲对青年农民进行系统培训;还举办农民进修深造班,向成年农民传授新的技术知识。

(二)开展中等农业教育

在重视高等农业教育的同时,美国的中等农业教育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实施中等农业教育的学校,既有独立设置的农业中学,也有一般的普通中学。美国的普通中学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素质、技能教育,为其将来走上社会作职业准备。1928年,美国创建的未来农民联合会是选修农业课的中学生组织。它帮助会员提高对农业的兴趣,提高文化修养,在各年级都有其分支机构,现有会员500多万人。此外,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教育的另一种形式是农民集会或农业展览会。各级政府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农业集会或农业博览会,与此同时安排各种农业讲座及农民所关心问题的讨论会。农学院的教授和研究人员常常参加这样的聚会宣传农业知识,介绍新产品,开展良种评比竞赛,提高国民对保证农业资源环境的意识,使全社会了解农业、重视农业、尊重农业。

(三)建立农业科教体系

美国农业科教体系的建立并完善共用了50-70年的时间。除各州农学院、实验站和推广站以外,美国农业部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机构。农业部下设农业生产局、处。联邦农业研究后来还逐渐建立了四个部级研究中心和十个地区中心。到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已经建立起了一个相当完整而庞大的农业教育、研究与推广体系,这种体制的特点是:首先,便于将应用研究和推广工作建立在坚实的理论研究基础之上;其次,因大学与试验站同为重要的研究基地,统一管理可以避免重复研究;第三,因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推广工作紧密联系,推广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能够迅速反馈,从而使研究人员在选题时更有针对性,更有助于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第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可以将最新的研究成果与推广工作中的问题介绍给学生,开阔他们的视野,引导学生去研究和解决一些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第五,这也是是最重要的一点,“三位一体”的模式有助于以更快的速度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新的研究成果通过教育与推广很快为农民所掌握。在美国的农学院做推广是教授的一项重要职责。

四、国际比较的经验与启示

(一)基本比较

通过对美国、日本和德国农民教育的独立观察,可以领略到各自农民教育的历史演进和教育特征。但是,如果从农民教育的组织形式和组织体系、动力和利益机制等方面,对它们做横向的国际比较,那么就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美日德三国在农民教育上的多样性差异及其内在规律,而正是依靠各自种种行之有效的农民教育,才促进了各国农业在20世纪的现代化发展。因此,这种农民教育的多样性差异和内在的教育规律,可以为我国具体有效地开展农民教育、制定农民教育政策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共同特征分析

尽管东亚模式、西欧模式和北美模式的发展历程、表现形式和实施区域有所差异,但从本质上看,三种模式也呈现出一些基本的共同特征:

1农民培训管理法制化

立法贯穿于三种模式发展的全过程,内容涉及农民培训的各个要素和各个领域。例如,日本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先后颁布了《社会教育法》、《青年学级振兴法》等大力支持农民培训;韩国政府先后于1980年11月、1990年4月制定了《农渔民后继者育成基金法》和《农渔民发展特别措施法》,为培养农业后继者和专业农户,从法律上提供保障,在制度和政策上把韩国农民培训事业具体化。英国于1982年颁布了《农业培训局法》,1987年又对其进行了修改和补充,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农民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而《史密斯一休斯教育法》的颁布与实施则使美国的农民学历教育实现了中等化发展;1969年《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则使联邦德国形成了“双元制”的农民农业学历教育体制。可见,农民培训管理的法制化是这些国家农民培训事业得以迅速发展的根本保障。

2农民培训主体多元化

培训主体即培训机构和培训者。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尽管各国培训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已形成了多元化的主体结构,它们主要包括:一是各级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二是高中等农业院校;三是企业与民间的各类培训服务机构;四是各行业协会、教会及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五是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六是农业远程教育网。培训者主要由专职培训者与兼职培训者相结合,专职培训者主要侧重培训工作的设计、组织和管理等方面。

3农民培训体制科学化

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这些国家已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以农业院校为基地,以社会培训机构为补充,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相结合的农民培训体制,并且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国家统筹规划农民培训工作,如日本、韩国、英国等国家都制定了农民培训规划或计划。二是由国家农业主管部门全面负责和统一协调农民培训工作,其他相关国家主管部门予以配合,如法国农业部不仅主管从农民职业教育到高等农业教育、从农民学徒培训到成人教育等,而且还负责中等与高等农业学校校长的任命、教育经费的核拨、课程的设置和人员的管理等。美国在联邦政府农业部设置了农业合作推广局,负责农业技术培训和推广工作。三是中高等农业院校是农民培训的主要阵地,并形成了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四是广泛吸收社会中介培训机构参与,甚至包括教会和农协组织等。

4农民培训方式多样化

随着农业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国农民培训课程的设置及其授课方式日益灵活,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其主要表现为各国农民培训机构除开设与农业科学知识相关的专业课程外,更多的是根据本地区的农业特点以及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需要开设课程。这些课程范围广、门类多,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科学性和灵活性。例如,韩国的“四H”教育和德国的农业实践和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的“双元制”等。与此同时,各国农民培训形式也日趋多样化。既有多类型、多层次的中等农业教育和高等农业教育,也有各种类型的短期、长期培训和面向全社会的农业推广教育。有的国家还根据教育程度和培训目的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如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农民培训就分为基础农业培训、改业培训、专业培训和晋升技术职称培训等。

5农民培训投入规范化

规范的财政投资体系和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是直接影响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关资料显示,英国农民培训经费的70%由政府财政提供,美国财政每年用于农民教育的经费达600亿美元,德国农民教育投资占国家教育投资的15.3%。从农村培训投资渠道来说,各发达国家在注重发挥政府拨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也十分注意多方面筹集经费。如20世纪50-60年代,英国在农村普及农业教育过程中曾釆用集资的方式解决教育经费问题。法国政府一方面在对农业进行补助扶持,以促进农业教育发展,同时还拨出专款支持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活动,如全国农艺研究所获得的年度预算为3104亿法郎,其中一部分用于人员培训和技术推广等活动,另一方面,直接对农业教育进行大量投资。日本在战后对农业实行直接投资和长期低息贷款,特别是在农业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韩国规定农渔民后继者可以申请获得后继者培养基金贷款2000-5000万韩元,年息为5%。

(三)国外农民教育培训的启示

结合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和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农民教育培训经验,对我国农民教育培训有以下几点认识和启示:

首先要通过立法措施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法律保障。目前,我国农民培训的专门立法工作,在总体上尚未启动,甚至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我国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仍处于加快启动和共同推进的阶段,建立全国性的农民培训专门立法,条件尚不甚成熟。但在局部地区可先行试点,通过地方立法或部门条例的形式,加快农民培训立法的进程,为今后在全国范围内加强农民培训的立法和法律支持体系建设提供依据。

其次要加强体系建设,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民教育培训。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的教育培训需求日益多样化,建立完整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使技术培训、职业教育、技术推广、继续教育和义务教育有机衔接,更好地满足农民教育培训需求。按照世贸组织相关规则,我国对农民培训的补贴属于“绿箱政策”不受限制。世贸组织主要成员国大多将农民培训作为政府为农业提供服务的主要领域之一,采取多种方式对农民培训提供资金支持,并激励企业和其他民间组织加强农民培训。近年来,我国政府坚持将解决“三农”问题列为“重中之重”,明确提出各项支农措施的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弱”。因此,加强对农民培训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将是今后几年的大趋势。从国际经验看,许多国家通过“间接”拨款、发放补贴和优惠贷款等方式,从经济利益上诱导相关企业、农民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培训的具体方式;将实行就业准入制度与鼓励农民培训有机结合起来的有效做法,以及在主要依靠经济诱导基础上协调整合利益相关者行为的独特经验,都值得我国参考,以便更好地提高培训资金的使用效果。目前,我国的农民培训工作虽已引起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但是,农民培训工作的展开应建立在调动各类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的基础之上。如果企图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加强农民培训,只能产生欲速不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