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教育课程范文10篇

时间:2023-10-20 17:22:32

农业教育课程

农业教育课程范文篇1

[关键词]“双一流”背景;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现状;策略

一、“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建设与实践现状

“安全大于天”,高校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未来和民族复兴的希望,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至关重要。对于绝大多数高校大学生而言,他们都是远离家乡的青年群体,没有了父母的陪伴和督促,他们的安全意识往往比较薄弱。在很多高校大学生眼中,由于他们已经成为成年人或者即将成为成年人,所以在心理上放松了对自身安全的保护。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通过建设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非常重要。我国高校多年前就开始推行素质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双一流”高校建设目标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从当前情况来看,国内很多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建设与实践工作不尽如人意,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一)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不受学校重视。众所周知,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不仅强调安全在学生未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还关注学生的全面、终身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大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安全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主动掌握安全防范知识和主动增强安全防范能力,保障自身安全成长。对于高校而言,其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和义务,同时还要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切实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为了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已经普及。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当前社会各领域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往往是从学生就业率方面入手,所以大多数高校并不重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建设与实践。不重视这门课程主要体现在学校在人力、物力投入上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建设要求。所以,要想全面发挥出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作用,高校必须要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思想,深化教育改革,为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正确定位,提高师生群体对这门课程的认识。(二)教学方式陈旧。与文化教育课程不同,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有生活安全教育、防火知识,消防安全教育、物品保管,财产安全、防诈骗,防传销安全教育、饮食卫生,食品安全教育、出行平安,交通安全教育、心理健康安全教育、交往及就业安全教育、保密知识与国家安全教育、应急知识、公共安全教育等等。所以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高校大学生需要在这门课程上学到非常多的知识。对于很多大学生而言,虽然他们也认为这些知识非常重要,但是由于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式比较老套、缺乏趣味性,所以他们在上课时往往心不在焉。学生的这种学习状态就很难保证课堂教学效率。作为任课教师,他们必须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不能再像专业文化课程教学那样搞“一言堂”,否则将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可。可以说,教学方式陈旧老套已经成为制约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建设与实践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此,作为任课教师,他们必须要从自身做起,并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通过学习新思想、新知识、新理念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为更好地服务学生做好准备。(三)学生对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缺乏认识。与社会环境相比,高校的安全性要高很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放松警惕把他们所处于的环境当成是“大同社会”,否则很可能会因为自己的粗心大意而受到伤害。所以,这就要求学校、教师以及学生要正确看待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认识到学好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样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而且即使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比如火灾、溺水等情况时可以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慌乱。然而,很多青年大学生对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缺乏正确的认识,总是错误地认为危险距离他们非常远,所以并不需要掌握这些基本的知识。正是由于很多学生持有这样的学习态度,所以教师并不能很好地开展教学工作,课堂教学有效性和实效性不尽人意。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建设与实践策略

(一)提高学校对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重视程度。我国高校正处于“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时期,而且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培养国际型人才已经成为高校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当然,要想达到“双一流”高校建设目标,加强对青年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至关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质量已经成为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为此,对于高校而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以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建设与实践为发展目标,为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做出实质性的努力。首先,高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同时要求辅导员和班主任做好日常安全教育工作;其次,高校要做好基础教学设施建设,并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定期要求医院医生、警察等行政人员莅临学校给学生普及安全知识,从多个方面保障大学生健康发展。(二)改革教学方式。高校要想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有效利用各种科学技术非常重要。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媒体教学工具已经被有效应用于英语等课程教学工作中。通过实践证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要比单一的线下教学模式更有效,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更理想。针对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方式陈旧、难以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问题,高校可以将慕课等线上教学资源投入到这门课程当中,在做好线下课堂教学工作的基础上,给学生布置线上学习任务,丰富学生学习安全知识的途径。(三)提高学生对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认识。学生作为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主体,提高他们对这门课程的认识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首先,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宣传力度,让每个教师和学生都能认识到这门课程的价值和作用;其次,学校还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知识竞赛活动,并鼓励师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既可以学习新知识,而且还可以收获乐趣。总而言之,学校必须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危险无处不在,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把安全教育摆放在突出的位置,才会用心学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知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从当前“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建设与实践现状来看,国内很多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建设与实践工作不尽人意,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实效性。为充分发挥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价值作用,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就必须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认真探析、对症下药,从而制定出有效的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肖卫.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规范性建设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4):129-130.

[2]马伟宁.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实践与教学改革探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01).

农业教育课程范文篇2

笔者在参与1年度浙江省哲学社科规划“高校思政”专项课题(21GXSZ0YB)、1年度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G21-6-07)、1年度浙江省高职院校党建研究会课题(1B77)、8年宁波市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试点项目(SZZD)和6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项目(20)等项目活动过程中,通过对《新时代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研究》一书的认真阅读,展开了关于三农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研究探讨。自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国家为现代化农村建设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也为新时代农业类高校思政课程创新改革提供了必要保障。由张晖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年出版发行的《新时代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研究》,是一部以教育研究为主题的思政教学经验研讨选集。通读全书来看,书中内容与现代农业类高校的教学发展实际联系紧密,主要从教材体系、课堂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综合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针对思政教育课程教学方法展开积极探索和深入研究,反映出新时期农业类高校思政课程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全新风貌,旨在增强思政课程的理论性和思想性,并推动我国思政教育实现改革创新。

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思政教育发展现状来看,由于社会发展形势日新月异,高校思政教育在内容方面常常存在一定的争议性。一部分学者认为,高等院校作为培养社会优质人才的摇篮,思政教育课程应该以社会实质性问题为抓手,围绕当前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理想和职业态度等问题开展针对性教育;另有学者则认为,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应该以理论知识内容为核心,并增加一定的趣味性和通俗性,以调动学生对思政教育课程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综合以上说法,现代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创新改革需要将社会建设发展与思政教育内容进行有效融合,这样既可以提高思政教育内容的知识广度,同时也更贴近现实生活,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农文化与我国现代社会农业建设发展问题具有直接关联性,符合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内容需求,所以三农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有助于推动现代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创新改革。

二十一世纪以来,在城市化建设发展持续深入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选择进城务工,由此导致农村地区高素质劳动人口流失严重、农村发展“空心化”,大批留守的老弱妇孺群体难以推动农业农村的稳定发展,长此以往将直接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甚至可能会危及他们的基本生存安全。虽然国家在近几年针对现代化农业农村建设提出了一系列优惠发展政策,但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同样离不开社会高质量人才的助力,只有加强服务三农人才培养、保障农业人才力量,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当前的三农问题。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作为培养新思想、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三农文化对于提高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三农知识技能、社会责任感,以及培养出更多优秀三农人才具有十分必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构建三农文化专题教育课程。要想实现三农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良好融合,首先需要在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中制定有关三农文化的专题教育课程,这样不仅有助于加强全体师生对三农文化的关注,提高对我国现代农村农业发展建设的充分认知,而且能够系统性、规范性地进行三农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具备一定的三农文化意识。

农业教育课程范文篇3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素质养成教育;调研;思考

一、五年制高职素质养成教育课程的调研

(一)调研基础及准备工作。近年来,课题组成员一直关注着五年制高职素质养成教育的问题,且大多数成员都担任过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班主任或任课教师,积累了大量关于五年制高职素质养成教育课程的素材和经验,这为本课题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题申报以来,课题组成员积极行动,通过协作分工,开展了编制问卷、引发问卷、编制座谈会提纲、组织开展座谈会等一系列工作,为即将展开的课题研究做好了充分准备。(二)调研工作开展及结果。课题组成员在分工的基础上,于2018年6月-8月在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五年制高职学生(335人)中开展了关于素质养成教育课程的专项调研工作。调研工作以调查问卷和师生座谈会两种形式开展。首先,课题组成员组织学校2016级200名五年制学生开展问卷调查。问卷采用的是《关于五年制高职素质养成教育课程的调查问卷》,问卷题目由课题组成员参考相关研究、结合学校五年制高职学生实际情况而编制。调查问卷编制的原则是:结合目前开设的素质养成教育课程,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效果(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完成情况)、课程满意度等进行全面调查,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应用于今后课程的改革和发展。调查问卷发放给10个班,每班发放20份,由班主任根据本班学生学习成绩和综合表现分出较好、中等、较差三组学生,每组各发放三分之一的问卷。五年制高职每班35人左右,参与调查的学生占全班人数的60%左右,而这些参与调查的学生在每班是具有代表性的。组织学生做完调查问卷之后及时回收问卷,取得99%的有效问卷。因此,问卷调查的效度和信度是有保障的。其次,课题组3名教师及13名五年制高职任课教师与45名五年制学生代表于2018年7月14日在学校会议室开展了关于五年制高职素质养成教育课程的座谈会。座谈会围绕素质养成教育课程开设的问题和不足展开,师生共同总结了五年制高职素质养成教育课程开设的经验和不足等,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素材和成果。通过开展调查问卷、教师和学生座谈等调研活动,课题组收集了丰富而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为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扎实的基础条件。调研所取得的成果主要是:91%的学生认为开设素质养成教育课程是必要的;76%的学生表示比较喜欢素质养成教育课;82%的学生对素质养成教育课程的内容较为满意;78%的学生认为课程达到了教学目标。在座谈会上,关于课程开设必要性的问题,约85%的学生觉得课程很有必要开设,97%的五年制高职任课教师认为学校应该开设素质养成教育课程;谈到课程设置的问题时,有35%的学生认为本课程每周应再增加2学时;83%的同学对本课程的教学形式较为满意;86%的学生认为通过上素质养成教育课,自身文化素养得以提高,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正在逐步养成。

二、关于五年制高职素质养成教育课程的思考

(一)五年制高职素质养成教育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1、五年制高职的特点决定了对其开展素质养成教育课程的必要性。第一,五年制高职学生年龄偏小,身体和心理未发育成熟,是对其进行素质养成教育的良好时机。众所周知,五年制高职学生入学起点为初中毕业,其年龄大约为十五六岁,比一般高职学生小三岁左右。年龄偏小,学生身心发展必然落后于高职学生。从身体发育上看,五年制高职学生处于从少年后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青春发育期,身体发育逐渐走向成熟;从心理上看,他们处于易于叛逆的青春期,情绪行为和心理波动较大,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处于逐步形成的时期,比较不稳定,行为容易产生偏差。因此,教师要对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投入极大关注,教育要精细化,这样才能在这些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促使其成长成才。素质养成教育课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第二,五年制高职学生面临着中职升高职的学业压力,对其开设素质养成教育课程,可以使其逐步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将来升入高职打好基础。从学校前几届五年制高职学生情况来看,他们入校前两年没有开设素质养成教育课程,加之班主任管理工作因客观条件不够细化,使得五年制高职学生进入高职阶段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未能改掉入学时的各种不良学习习惯,升入高职后跟不上高职学生的学习进度,逐渐掉队。从近几届五年制高职开设素质养成教育课程及各方面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自身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基本都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他们的学业成绩也基本能达到合格,升入高职后能够较好地适应高职学习生活。这充分说明了素质养成教育课开设的效果。2、素质养成教育课程的开设,对于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契合五年制高职教育实际,有利于更好地达成五年制高职教育目标。五年制高职的五年学习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相当于中职或高中的阶段和相当于大专的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和前提,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深入和继续。总体而言,前一阶段更为重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期,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因此,在五年制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阶段,教师就应该抓住时机,对学生开展素质养成教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开展素质养成教育,应依托素质养成教育这门课,对学生实施素质养成方面的相关教育,最终达成素质养成教育的目标。第二,有利于培育良好的师生关系,进一步加强和细化学生管理工作。五年制高职教育中一块重要内容就是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管理问题。高职学生和五年制高职学生相比,一般认为五年制高职学生管理难度更大。这还是由五年制高职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大多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等其自身特点所决定。五年制高职素质养成教育课采用课堂活动的形式,一方面便于老师直接进行学生心理教育、情绪疏导,进而开展学生管理;一方面,使得学生可以直接与老师对话,表达自己的诉求,反馈自己对于学习和管理的意见。这样,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努力下,素质养成教育课堂将变成和谐、温馨、有序的课堂。这将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还有利于五年制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细化和加强。第三,有利于督促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各科成绩。从开展五年制高职素质养成教育课程的实践经验来看,在五年制高职学生入学前就严格遴选在学生管理方面表现优秀、在教学中广泛受到学生好评的基础课教师作为五年制高职班主任,同时,请这些班主任担任本班的素质养成教育课主讲教师,有利于班主任有效地开展素质养成教育,督促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努力学习各门科学文化知识,从而提高各科成绩。(二)五年制高职素质养成教育课程的实践经验。五年制高职素质养成教育课程在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人文教育学院已经开展三年,从提出设想到课程开设,再到实践中的不断完善,一路走来取得了一定成绩,得到了师生的好评。现将近几年的素质养成教育课程实践经验总结如下。1、重视素质养成教育课程任课教师的选聘。在学生入学之前,选派优秀教师作为本课程任课教师兼班主任。这些班主任都是在学生管理方面表现优秀、在教学中广泛受到学生好评的基础课教师,为之后开展学生管理和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师资保证。2、以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为核心,重视课程内容和形式的选择。素质养成教育课程是一门提升学生素养的基础课程,课程的核心目的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进而逐渐提升自身素质。此外,课程中有一项基本内容必不可少,即班主任处理班务活动,通俗说就是开班会。在班会期间,班主任结合学生一周的情况和表现,对每一名同学的表现给予评价,鼓励先进、批评落后者,以强化和细化班级管理工作。鉴于以上课程内容涵盖面广、教学与管理相结合,其教学形式也灵活多变、丰富多彩。丰富的教学形式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多样的教学形式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课程教学注重教学实效,确保完成预定教学计划。素质养成教育课程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中心,通过开展对学生的相关管理和教育,最终达到使学生思想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提升的目标。因而,素质养成教育课程的班主任应统筹设计授课计划,做好课程教学规划工作。在日常教学中,班主任要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三)素质养成教育课程建设仍需不断加强。从调研情况看,笔者所在学校开展的素质养成教育课程在一些方面仍存在问题和不足。例如,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内容和形式还不够丰富多样;课程目标的完成及课程标准的完善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在今后的课程建设中,我们还需要不断研究并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以使素质养成教育这门课程尽快完善并得以推广。

参考文献:

[1]许世建,张翌鸣.五年制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现状调查分析[J].职教论坛,2007(10).

[2]邓黎.苏州市(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8).

农业教育课程范文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公选课;现状;对策

素质教育注重的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综合能力培养、身心健康教育等,是一种能够使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当前素质教育在我国高校中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并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根据国家对教育改革的具体要求,同时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快素质教育公选课体系建设,优化教学课程结构,规范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具体可操作的教学体系创新,解决素质教育公选课教学管理中的各类问题。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教育的融合,营造更利于素质教育培育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得人文素养得到熏陶,个人内涵得到提升。

1素质教育公选课教学管理现状

结合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素质教育公选课开设情况,学院在校人数在4000人左右,教师开设公选课程数目总量不能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素质教育类课程占比较少。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引入网络课程,如国学智慧、传统文化与智慧人生、中华茶文化、大学生创业基础、社交礼仪、影视文学欣赏、美术鉴赏等素质教育课程,延伸和补充素质教育公选课的数量及质量。以2016—2017学年第2学期为例,开设的公选课可提供近9000人次进行选课学习,改善了以往选课难的问题,满足了学生各类选课需求。素质教育公选课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素质教育公选课课程重视度不够

高校建设发展已普遍将加强素质教育工作纳入重要工作之一,但在具体课程操作和实施上难免存在不同程度的“迷茫”,一般注重在政治素养、专业知识和文化素质3个方面对于大学生的培养。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政治课程与专业课程中都有明确的计划,而素质教育类没有具体的教学方案,致使素质教育的进度、广度、深度难以延伸。没有统一标准的课程体系而设置的人文科学讲座、报告及“第二课堂”等形式课程,其教学效果往往大打折扣。许多教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不够透彻、全面,只重视学生专业课的教学情况,把教学工作重心偏向于专业课的设计建设,而对素质教育课程态度敷衍不端正,存在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分配上不平衡的现象。同时,课程设置课时少,专业性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具体教学中有糊弄的不良现象,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目前大学生参差不齐的文化素质的普遍现象。

1.2素质教育公选课程管理流于形式

素质教育公选课程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课程总量不足,优质、高质课程匮乏;与其他公选课比例失调;对课程建设管理不重视,申报流程执行不规范。教研室顾忌到学院对自身在教学任务安排落实方面考核,为达数量而不对课程质量进行把关,审核课程过程往往流于形式,基本上申请的课程都能够获得通过审批,课程质量参差不齐。专业课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等活动获得回报,因此教师偏注于专业课的建设,对素质教育类课程的热情不高,轻视素质教育课程的建设,开设课程随意性较强,不同学期开设不同课程,而不是专注于把一门课程做精做优,造成课程不稳定、连续性差,影响了优质精品课程的形成。素质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系部、教研室很少关注公选课的建设与质量提高。在短期内很难看到素质教育公选课程的教学效果的成效,使得教师对素质教育课程产生怠慢、消极心理,在教学、考核等环节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佳、影响了教学质量。专业课建设教研室会定期组织教研活动,而素质教育类公选课教研活动缺乏,缺乏良性竞争与合作的学术氛围,缺乏相应的管理及激励机制,影响了教师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3学生对课程认识存在误区

现实社会风气形成下的思想观念,唯谋利论、唯成功论的价值观,影响了学生的对学习素质教育课程的价值判断。学生个体自身对素质教育的不重视,学习态度消极怠慢,对课程学习选择存在功利性,认为素质教育课程的授课内容“不实用”,热衷于选修和自身就业密切相关的实用型课程。在受内在和外在的影响下,学生就对素质教育课程的认识产生了误区,认为素质教育课程只是专业课的辅助课程、不必重视对待。部分学生选修课程只是为了能修满毕业条件规定的学分,而不结合自身知识结构进行选课。选择课程较盲目,偏爱选择比较容易通过及选课人数多的课程,造成大班化现象严重,听课效果不佳。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无计划选课遍地开花,随意逃课现象严重,上课时自由散漫,看小说、玩手机等,同时公选课的教学时间一般安排在晚上,往往会与其他课外活动冲突,最终导致“选而不修”,白白占用课程名额资源,影响了其他选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此恶性循环,使得开设的课程流于形式。

2素质教育公选课教学管理提升对策

2.1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规范管理

素质教育工作是复杂又具体的,需要设置有创新性、科学性的系统机制。规范化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同时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教学成果不能立竿见影。所以,高校需结合自身具体情况要制定科学长期规划。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将素质教育课程纳入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必须选修人文艺术类、创新创业类公选课。科学设置课程分类,以个性化、多样化发展为目标,服务于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鼓励有能力的教师特别是高职称教师积极开设素质教育课,制定教学计划时,提前了解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合理开设各类素质教育公选课程。通过引入通识课程平台,增开素质教育类网络课程,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余地。安排网络课程辅导老师,线上线下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指导和督学,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综合考虑课程的设置、安排、考核等因素,限定授课班级人数,保障小班化教学,使师生能进行更多的交流沟通,保障了教学质量。制定课堂教学创新行动实施方案文件、课程建设(精品课程)管理办法、课程标准管理条例等,从宏观上把握课程建设管理的方式,每年提供专项资金用于含素质教育类公选课等课程建设,保障了素质教育公选课课程设计更加的科学化、合理化、多样化。

2.2建立考核激励、提升师资能力

提升素质教育的教学质量,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自身的文化素质内涵和素质教育能力。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人才梯队培养工程、师资队伍建设等相关文件,加强师资培训,注重素质教育公选课教师梯队的建设,鼓励青年骨干教师开设素质教育类公选课。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涵养和教学能力,促进教师转变以专为主的教育观念,重视素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制定教师教学能力测评实施方案,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自上而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制定科学的考核方式,学期末的教学评教调查,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师授课质量的满意度。充分发挥考核的积极作用,职称晋升及评选评优时优先考虑表现突出和业绩考核优秀的教师,提高了教师建设优质精品素质教育课程的积极性。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将素质教育类等公选课纳入学院常规教学检查工作,教务处、质监办不定期检查授课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反馈给任课教师,以便教师能及时改善教学方式方法。严格课程准入标准,对申报公选课程进行严格审核,对新开设课程进行试讲考核,试讲通过才能开课,必须提供完整的授课计划、课程标准等资料。对新入职教师申报公选课的,必须通过考核期后才能申报。建立交流讨论群,促进不同系部、不同专业间优秀教师实现教学经验交流分享,鼓励教师参加素质教育课程研讨会,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教研能力。

2.3提高学生认识,加强选课指导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观,认识到素质教育公选课的重要性,学习课程能提升自身的素质能力和学习能力。良好的校园氛围,对师生素养的提升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更能迸发出创新进取的精神。学院开展了人文大讲堂及社团文化节、学院读书月、知识竞赛、书法展览等活动,丰富了师生的知识涵养,陶冶了师生的修养情操,锻炼了学生的个人素质能力、创新能力。在学生选课前,通过校园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络、宣传橱窗等渠道,加大对素质教育公选课的宣传力度,详细介绍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计划、师资情况、考核方式等,通过选课指导,让学生充分了解选课信息,结合自身需求,科学选课,避免了盲目选课。针对素质教育类网络公选课,每一门课程都配备了辅导教师,在整个学生学习过程中指导和督促学生学习。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与多样化的考核形式,以课堂分组讨论、讲授法、演讲法来讨论问题等多种形式,小班化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培养锻炼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个人素质能力。开展素质教育课程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反应的情况及时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设置。

3结语

总之,素质教育注重及塑造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公选课教学管理建设当中,要不断加大对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力度,及时调整课程体系中不利于素质教育发展的部分,保障素质教育公选课教学质量,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将素质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德祥,林杰.大学素质教育的历史审视与现实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2017(06).

[2]张毅.我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问题研究[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15.

农业教育课程范文篇5

美国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创业教育课程的建设,从1947年美国哈佛商学院开设第一门创业教育课程《新创业管理》(ManagementofNewEnterprise)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尝试和经验积累,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已经成为各国研究和学习的典范。本文以密西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以下简称威斯康星大学)及康奈尔大学(CornellUniversity)三所研究型大学为研究样本,前两所大学在各学科领域中成就卓著并拥有巨大影响,素有“公立大学典范”之称,而康奈尔大学是美国著名“常春藤”大学联盟成员之一,三所高校在人才培养质量及科技转化与创新都处在全球的领先地位,选择三所高校作为研究样本有一定的代表性。密西根大学成立于1817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高标准的人才培养质量使其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该校现有多个与创业有关的组织,支持并服务于创业教育的发展,各个学院也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创业教育,尤其是商学院和工程管理学院的创业教育发展最快,两个学院承担了全校大部分创业教育的教学工作。密西根大学的创业教育包括专业教育和选修教育两部分,其中专业教育主要体现在商学院实施的研究生创业教育,选修创业教育则以提供创业资格证书模式面向全校所有学生。威斯康星大学成立于1848年,以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蜚声海外,学校从成立之初,其办学、管理等层面都力争走在高校改革的前列。该校不仅在创新教育层面表现出色,在创业层面也相当地突出。威斯康星大学的创业教育可分为专业教育和选修教育,专业形式的创业教育可分为本科生创业教育与研究生创业教育,选修形式创业教育主要是针对本科生,由商学院以提供创业教育资格证书的模式进行。康奈尔大学是美国著名“常春藤”大学联盟成员和最负盛名的私立大学之一,在全世界范围内享有极高的学术声誉,现拥有学生18000人,其中本科生13000多人,是常春藤本科生规模最大的学校。学校1865年建立以来十分重视创业教育,目前对本科生的创业教育主要通过“康奈尔创业计划”实施,该计划是指所有学校、学院的创业组织共同帮助创造和推进创业教育、创业行为、商业化和体验学习的机会,其目标是在每个学院、每个领域及每一个生活阶段,支持大学范围内不同群体的活动,发现和培养每一个康奈尔参与者的企业家精神。“康奈尔创业计划”为学生及社会人员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包括创业论坛、创业竞赛以及丰富的创业教育课程等。

二、三所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及其分析

美国高等教育坚持实用主义思想,高校发展既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因面向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而各具特色,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也不例外。通过比较与分析三所大学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目标、实施机构、课程结构及课程内容等方面,可以对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创业教育课程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一)课程目标

我们可以把美国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归纳为两点:一是为大学生进入企业或创业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二是培养大学生成为高级管理人员和企业家。这三所大学的创业教育课程目标尽管表述不同,但内容基本一致,就是围绕创建或管理企业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创新人才。由此可知,美国研究型大学在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已经达成共识,即通过传授创业知识,提高创业技能,培养创业精神,强化创业意识,鼓励首创实践,培养创业者应具备的各种条件或素质,为学生日后成为企业家或高级管理人员做准备。美国三所大学创业教育课程目标依据社会对经济领域人才的要求而设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实施机构

创业教育课程的建设不仅需要专属的组织机构来承担,也需要形式多样的相关组织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参与。美国三所大学都十分重视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并且都有专门的课程管理机构,密西根大学主要是创业中心(设置在工程管理学院)和塞缪尔•泽尔和罗伯特•卢莱创业研究院,威斯康星大学是商学院,康奈尔大学是通过“康奈尔创业计划”进行管理。课程管理机构的职责大致相同,都是负责该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建设任务,主要包括设置课程及开展实践活动等。除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各学校还有多个与创业教育有关的组织机构也参与到课程建设之中,据不完全统计,密西根大学这类性质的教育组织有6所,威斯康星大学有5所,康奈尔大学有13个学院及中心作为创业计划的组织成员。这些机构或组织都为学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各种资源的服务与支持,比如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提供研究服务、提供创业资金、创建协作平台、帮助学生与企业建立关系、培养创业技能以及创造实践机会等。

(三)课程结构

从课程结构来看,三所高校对学生修习创业教育的要求有所不同。从表2可以看到,密西根大学创业教育主要是由创业中心和塞缪尔•泽尔和罗伯特•卢莱创业研究所提供,共68门课程,其中创业中心的45门课程主要分为必修课程、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以及兴趣课程五类课型,以证书资格模式提供给本科生,而塞缪尔•泽尔和罗伯特•卢莱创业研究所的23门课程全部是选修课。威斯康星大学的创业教育由商学院承担,共53门课程,分为两种:一是提供给非商学院本科生的课程,有39门,主要分包括必修基础课程、创业提升课程以及选修课程三大类;二是商学院本科生所修课程,有14门,包括必修课程、核心课程及选修课程。康奈尔大学的创业教育课程多达167门,包括创业前技能课程、创建企业课程、企业管理课程、企业解析工具课程及专业领域课程五大结构,企业管理课程区与专业领域课程区的课程数量较多,两者占课程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从课程学分设置的角度看,各高校对学生修习创业教育的要求都有所不同。密西根大学本科生要获取创业资格证书需修习9个学分,从学分修习的要求来看,核心课程至少修习3个学分,选修课程至少1个学分,核心课程所占比例较大。威斯康星大学非商学院本科生选修创业教育,获得创业资格证书需要获得15个学分,在课程修习方面,要求学生在提升创业课程区至少修习3个学分。同时商学院本科生完成本科学业需要修习创业教育课程达12学分。由于培养目标的不同,商学院创业教育专业必修课程要求较高,对选修课程甚至可以不做学分要求,而对其他学院或专业修习创业教育的学生在选修课程上有更多选择,选修课所占学分比例也较大。康奈尔大学的创业教育开设的课程较多,为学生提供任意选修的创业课程科目,学校并没有统一的修习学分要求,学生自愿修习。由于创业教育面向学校所有学生,包括各类知识与技能,所以课程涉及到校内各个学院。威斯康星大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主要分布在六个学院,开课最多的学院是商学院,其次是工学院和农业与生命科学学院,而信件科学学院、音乐学院、戏剧学院、艺术学院各2门。康奈尔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主要有10个学院参与,各学院开课门数与学分及比例都有所不同,而且相差很大,如饭店管理学院、Johnson商学院以及工程学院开设的课程都在30门以上,开课最多的饭店管理学院达到了37门,而艺术与科学学院、计算机信息学系与兽医学院都只有1门课程,开课数量相对较少。

(四)课程内容

三所大学的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主要依据其各自课程目标而设定的。美国三所大学的创业教育内容都有不同的特点。密西根大学的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属于“聚焦式”,主要集中在创业中所需要的创业知识与技能,如创业融资、创业的相关法律、新产品开发等技能的培养与知识的传授,强调新建企业过程所需能力的提升。威斯康星大学的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属于“辐射式”或者说“扩散式”,侧重于创业技能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体现创业与各个学科领域的紧密结合,各个学院开设了大量与本学科领域相关的创业课程,如艺术创业、科技与社会、商业与企业工程师等。康奈尔大学的创业教育课程内容是“阶梯式”,同时也强调与专业学科的紧密结合,目前开设的课程模块包括创业前区域、创业区域、企业管理区域以及行业企业所需知识和技能。创业前区域课程主要了解什么是创业,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为什么要创业,激发鼓励学生创业的基本课程;创业区域课程涉及到创业计划的设计、创业财务、创业计划书的开发等;企业管理区域课程包括如何管理公司、如市场问题、财务问题、公司决策层、管理创新,团队的领导者等方面的知识。康奈尔大学在特色企业方面开设的课程最多,目前开了78门课程,主要涉及食宿企业、健康、娱乐、房地产、高科技企业、小企业咨询等具体问题。

三、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之思考

创业教育课程是实施创业教育的关键,美国各大学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都立足于自身的发展定位和培养目标,突出了各自学校的特色与专长,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因此无论其中的差异性还是共通性,都可能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

(一)明确的课程设置目标

课程目标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方向,没有明确的课程目标,课程的开设必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人才培养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我国高校目前由于自身定位不明,各校创业教育课程目标也模糊不清,难于同其他专业教育课程目标相区分,导致创业教育的作用与价值难以凸显,甚至只有一种创业教育形式,而无创业教育实质。而如上文所示,美国这三所大学的创业课程目标虽然表述不同,但都清晰明确,而且具有实质上的同一性,都是为从事企业管理和力图创业的学生传授相关知识与技能,不管是培养企业家还是管理人才,课程的设置都是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清晰明确的创业教育课程目标,可以使教育者加深对人才培养理念的认识,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二)专属多样的课程管理机构

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涉及各门学科领域,因此需要有专职机构或组织来负责,并需要多个相关组织协同承担。高校只有拥有专属于创业教育的组织机构,才能够较全面地统筹学校的各种资源并加以整合,合理有序地管理创业教育课程及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更好地实施创业教育。如密西根大学管理全校创业教育课程的机构是密西根创业中心,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是商学院,康奈尔大学则是通过“康奈尔创业计划”统一管理各类、各学院的课程资源。我国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多是由在学院或专业层面各自开设,零散分布且不成体系,缺少一个学校层面的专门的课程管理机构或整合各种课程资源的平台,导致课程实施效果不佳,难以达到创业教育的预期目标。

(三)独特的创业教育课程结构

结构决定功能,每所高校都应根据各自的培养目标设置适合的创业教育课程结构,以体现学校人才培养要求,凸显自身育人特色。威斯康星大学采取创业教育课程结构是由必修课程、提升课程与选修课程构成;密西根大学的课程结构是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以及兴趣课程;康奈尔大学的课程结构是创业前课程、新创企业课程、创业中的课程以及创业行业领域的课程。三所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结构各具特点,展示了独有的课程结构。同时,结构设置还需注意课程学分的安排。每个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结构都须根据自身的情况而有所不同,形成独特的课程结构体系。

(四)科学的创业教育课程内容

农业教育课程范文篇6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素质养成教育;课程建设

一、引言

(一)五年制高职素质养成教育课程概说。“素质养成教育”课程是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人文教育学院在总结多年来五年制教学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五年制班主任的一线教学管理实践,创设的一门“新课程”。素质养成教育课的课程目标是:逐步培养和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文化知识能力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素质养成教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例如,任课教师(班主任)以班会的形式处理班级近期事务;以讲座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或者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等;带领学生开展室外文体活动、体育竞赛、参观游览活动等等。(二)五年制高职素质养成教育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意义所在。1、五年制高职生的特点决定了开展素质养成教育课程的必要性。五年制高职学生学习成绩普遍不好,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对其进行素质养成教育(逐渐纠正其学习、生活习惯,从而逐步提高其学习成绩)迫在眉睫。五年制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时期,之前由于家庭、学校影响而形成的一些不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大量存在。因此,面对这样一些学生,五年制高职教育首先要做的是尽快了解学生,教导和帮助其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激励学生树立自信和正确的价值观,然后待学生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之后再开展文化知识与技能的教育。2、五年制高职素质养成教育课程开设的意义。(1)有利于更好地达成五年制高职教育目标。在五年制高职这五年的学习中,一般是分为两个阶段,即相当于中职或高中的阶段和相当于大专的阶段。总体而言,前一阶段更为重要,因为这个阶段是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养成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2)有利于培育良好的师生关系,进一步加强和细化学生管理工作。便于教师直接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情绪疏导,进而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学生可以直接与老师对话,表达自己的诉求,反馈自己对于学习和管理的意见。(3)有利于促使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生各科成绩。在素质养成教育课的教学中,课程任课教师就是负责学生管理的班主任。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权威和示范带动作用是巨大的,充分发挥教师的这种独特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正确引领整个班级的学习和教育活动,督促学生努力学习,不断提高各科学习成绩。

二、五年制高职素质养成教育课程建设情况

(一)课程模式。1、课程目标。通过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文化知识能力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最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2、课程标准。其一,思想政治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根据学生日常生活情况,把握其思想动向,对其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思想教育;结合日常生活实际,组织学生学习时政热点、相关政策法规等,提高其政治意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结合新时代特点,加强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其二,文化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文学、艺术基础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国文化基础知识等;提升相关能力,例如,基础的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初步的艺术鉴赏能力等。其三,身体和心理健康的目标。根据学生的体育课程要求,让学生达到一般健康的体质标准;及时发现、解决和疏导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3、课程设置。五年制高职第一学年每周开设素质养成教育课4学时;第二学年每周课时数可适量减少为2学时。因为本课程要总结一周来学生情况并开展评议,所以有2节课需要放在一周的最后一天(周五),最好是本周课程的最后两节。如果本课程一周4学时,则周五上一次课(2学时),与其间隔一天多再上一次课(2学时)。如果本课程一周2学时,则放在周五上课(2学时)。(二)教学模式。1、教学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思想教育;结合日常生活组织学生学习时政热点、相关政策法规等,提高其政治意识。在道德修养教育中,结合生活中的道德模范人物的典型事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正能量,结合新时代特点,加强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在文化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中,教师教授学生一些浅易的文学、艺术基础知识,引领学生学习和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国文化等基础知识;除此之外,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相关能力的锻炼,例如,基础的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初步的艺术鉴赏能力等。在身体和心理健康方面,开展体育活动训练,进行心理疏导和解决心理问题。2、教学方式。(1)理论教学。任课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文化知识、思想政治、道德修养等内容时,应采用理论教学的教学方式进行。(2)互动式教学。本课程中的文学、艺术赏析的内容,道德修养方面的讨论,心理健康方面问题的调研及解决的内容,班级管理、处理班务等活动的开展……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展开互动,通过双方的交流沟通,最终完成课程相关目标和任务。(3)实践性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又分为教室内实践教学和教室外实践教学。教室内实践教学包括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写作训练、普通话及口才交际训练、各种艺术方面的创作和训练、手工制作等,学生在教室内按照教师的要求开展相关活动。教室外实践教学主要分为体育训练及比赛、外出参观考察活动等。3、教学评价。(1)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每一项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教师随即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量化考核评价。每学期结束,教师将本学期课程中学生的各项评价成绩综合,即得到学生本学期本课程的综合成绩。有些教学内容的效果评价不便采取量化考核的方式进行,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创新评价方法,例如,思想政治、道德修养的考评、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等,一般采取“相对评价法”对学生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2)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实施及教学效果等的评价。我们应该依据课程目标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和恰当;通过对教师课程教学的观摩,对其教学组织、实施过程给予合适的评价;通过查看学生的教学反馈,了解教师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

三、五年制高职素质养成教育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

(一)周学时设置的问题及解决办法。通过五年制素质养成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和调研,发现师生反映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的问题,即:原定的是五年制高职第一年的两个学期,每周开设2学时;第二年的两个学期,每周开设4学时。后来又改成了两学年每周都开设2学时。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这样的周学时设置仍然不够合理,遂改成了前述课程设置的内容。从调研情况看,目前的课程设置是较为恰当的。(二)教学效果的问题和对策。从调研情况看,部分学生反馈说素质养成教育课程内容形式呆板、变化很少,甚至个别任课教师把素质养成教育课简单地当作“班会课”来上。这反映出个别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问题:没有按照课程目标开展教学,授课计划和内容不符合课程要求,严重影响课程教学效果。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要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严格要求任课教师依照教学目标,根据授课计划和课程内容开展教学工作,从而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三)教材建设的问题及设想。由于本课程内容涉及文学、艺术、文化、管理、心理等多个学科和方面,课程建设处于探索期,所以至今没有使用统一的教材。然而,教材编写这项工作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目前我校正在组织相关教师进行五年制高职素质养成教育课程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经过编委会老师的研究探索和沟通协调,我们确定了编写教材的原则:一是教材内容涵盖思想政治道德修养教育、中外文化知识、身心健康教育等方面,紧密结合日常生活,具有时代特点和本地特色。二是结合我校五年制高职学生特点,教材内容编写做到贴近学生、注重引导、深入浅出、层次分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三是明确教材编写指导思想:培养学生思想政治道德修养、文化知识及能力、身心健康素质,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四、结论

五年制高职素质养成教育课程在我校已经开设3年时间,从教学实践和师生的反馈来看,本课程能够较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以思想政治道德修养素质、文化知识及能力、身心健康素质等为基础的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有所提高,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逐步养成,基本达到了课程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农业教育课程范文篇7

[关键词]创业教育课程;应用型本科;计算机教学

创业教育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首次提出的概念,所谓创业教育[1],就是学校为培养学生创办企业所需要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及其相应实践活动的教育。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金融危机以及就业竞争激烈程度的影响[2],创业教育在国内外教育界日益受到关注。当前,创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着力发展创业教育和其应用型特色是相吻合的。本文结合自身从事计算机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经历和反思,分析了开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计算机创业教育课程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中的建设思路。

1计算机创业教育课程在开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里,市场对计算机技术人才的要求不断扩大。但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计算机创业教育课程的高校非常少,究其原因,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1计算机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教育教学尚未融合

计算机课程众多,但在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当中,很难将一门或几门计算机类的课程作为一门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来授课。其根本原因是计算机类工科院校定位的问题,一味地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的被动就业,而弱化了学生的主动创业。因此,在整个教学体系或培养方案制定中,根本就没有涉足创业能力的培养,没有将创业教育融合到整个教学体系中。有的学校认为计算机任意一门或几门课程学好都可以从事创业活动,如:学会了网页三剑客,就可以创办网站开发公司,殊不知这仅仅授予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而忽略了培养学生创办企业所需要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和能力。有的仅仅是开设计算机创业教育公选课,这与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课程不衔接,专业性强的知识点,学生很难接受,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计算机创业热情自然不了了之了。因此,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点的培养,这就要求计算机创业教育融入到每个教学环节中,而不是单靠在某一门课程去完成[3]。

1.2计算机创业教育课程滞后于市场需求

计算机行业发展迅速,计算机软件、硬件以及技术更新非常快,旧的技术在不断地被淘汰。而计算机创业教育课程很多的时候仅仅是停留在了对传统教材或技术的讲解,没有及时关注市场的需求。如果完全不关注市场,就不能够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就会造成使用旧的教学体系来培养学生。这样的培养模式下,学生即使经过几年的计算机创业课程的学习之后,掌握的专业技术也不能够适应市场的要求。1.3计算机创业教育课程师资的匮乏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对教学质量有着重要影响,教师只有重视学术研究,教学才能更富成效,才能成为高水平的创业教育教师[4]。而高校教师主要从事教学工作,拥有丰富的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和讲授技能,但缺乏扎实的计算机创业实践指导能力。即使是有专职的创业教育教师的院校,但没有计算机方面创业的经验,很难给学生讲授具体的计算机创业指导等问题。因此,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引进高水平人才,创建优秀的创业教育师资团队,是开设计算机创业课程一个关键。

2计算机教学中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建设思路

随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出现,这类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观念上也发生改变,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同时为将来的就业与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计算机专业在面对市场竞争不断加强的情况下,按照专业教学的特点进行调整,在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招聘的同时,根据实际的要求进行必要的计算机创业教育。要求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和现实与未来就业趋势,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并按照职业资格的各种具体要求,与时俱进地对教学内容与计划做出随机的相应调整[5]。因此,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结合我校开设的《面向创业的计算机组装维护技能训练》课程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设的构想。

2.1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相关的计算机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这一新颖的教学理念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让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创业准备。当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达到一定的水平后,通过收集计算机领域的相关创业信息,学生做好创业的充分准备,就可以自主地进行创业,不仅学以致用,而且缓解了一定的就业压力。高效的课堂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够有创业的意识,做好创业的准备。创业教育是目前比较新颖的一个教学理念,这是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分不开的。为了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出创业的教育,就需要加大实践环节教学的力度,让学生能够将计算机知识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开拓思路。积极收集相关的计算机领域的创业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做好创业的充分准备,缓解就业压力。因此,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相融合,更加有助于发掘学生的创业潜能,实现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目标[6]。

2.2开设合理的计算机创业教育课程

高校一旦开设计算机创业教育课程,高校计算机专业只有及时更新教材内容才能适应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合理安排计算机教学课程,与时俱进地培养时代需求的毕业生。通过设置先进、合理的课程,让学生们掌握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提高学生们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其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2.3师资队伍的建设

计算机技术是一门知识面广、运用范围全的学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教师在通过参加计算机创业教育课程培训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目前,很多高校都开展了教师企业挂职锻炼、校企合作、培训、进修等多种形式来强化教师的创新创业的能力的培养,使教师根据教学需求,从课堂中走到企业去,再回到课堂中的一个过程,这样不仅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形成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更有助于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3结束语计算机专业是当前发展比较迅速的一个专业,也是一个专业实践性比较强的一个专业。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如何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创业意识,系统地掌握课程体系是当前探索的难点。从很多计算机创业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存在着诸多不合理地方。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此进行了概略剖析,主要问题在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特点,容易被作为多学科综合对待,导致计算机创业教育课程在计算机专业中很难开设。但计算机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意义重大,教师可以从自身入手,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实践经验等多方面出发,探索出一条适合计算机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为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徐小洲,夏晓军.创业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2]蔡克勇.21世纪中国教育的走向[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73.

[3]钟峻青.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价值工程,2013(31):0255-0256.

[4]周秋红.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0(4):46-48.

[5]杨宇红.浅谈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创业教育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1(5):166-166.

农业教育课程范文篇8

摘要: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综合素质教育、创新思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一方面成为高职农业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另一方面也顺应了时展的需要。创业教育培养了大学生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是当今培养开创型人才的重要举措,也是时代对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关键词:高职农业院校;创业教育;现状;解决途径

高校中针对大学生普遍开展的创业教育是一种旨在通过相应教学活动,以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新性思维为主要内容的新型教育。高职农业院校如何将创业教育全面引入教学活动,既凸显农业院校自身的特质,又有效地引导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形成创新性思维,从而使更多的高职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是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职农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

1高职农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

1.1实施创业教育是缓解高职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举措在全社会总体就业压力持续不减的情况下,高职农业院校毕业生的“涉农”性就业范围尤其狭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对高职农业院校学生实施创业教育,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改变学生的就业思维定势,使学生有机会、有条件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可以有效缓解高职农业院校学生,乃至全社会的就业压力,提高全社会的就业率。

1.2创业教育的开展满足了高职农业院校学生未来事业发展需求

在现行高职农业院校教育体系中加入创业教育,并系统、广泛、有效地加以实施不仅能够让高职农业院校学生更清醒、合理地认清自己,更早地着手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轨迹,同时还可以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意识到要在今后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不仅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必须培养“自主性”,通过自主性创业能力的提升,使其在毕业后能顺利走向社会,适应就业竞争,实现自我价值,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3开展创业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重要途径

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力资源是重要基础。高职农业院校既培养基层农业人才,又担负着培养面向农业的创新创业人才的艰巨任务,在高职农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1.4创业教育是高职农业院校教育深化改革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受到传统办学理念的影响,高职农业院校在设定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式、过程时,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创新型思维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无论是培养目标还是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还是教学方法,绝大部分高职农业院校均采取以专业知识教学为核心,以谋取职位为导向来培养适应型人才的模式。开展创业教育,有助于高职农业院校将教学目标转移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上来,推进高职农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

2当前高职农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2.1创业教育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

有的高职农业院校对创业教育概念理解比较狭隘,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教学生如何经商办公司,因此与高职农业院校关系不大。高职农业院校学生对创业的理解更多来自感性,缺少对现实各种各样复杂因素的理性思考,既没有端正心态正确认识创业的难度也没有对接受创业教育的意义、重要性产生足够的重视,这就使得创业教育无法完成其应达成的目标。

2.2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创业教育的教师应该是了解社会现状的精英,只有这样的群体才能指导高职农业院校学生认清现状,在此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和兴趣。高职农业院校有效开展创业教育,势必需要在此方面有足够强大的师资力量。无疑,这样的师资力量应由一支精于业务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组成。但是目前的绝大多数高职农业院校负责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是由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就业指导中心的行政人员组成,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与常规专业课教学别无二致,就实际教学效果而言很难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创业的指导,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自主创业热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尽管目前各高职农业院校负责创业教育的教师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但由于其自身缺乏实践经验或缺乏与创业人士接触的经验造成的视野局限性,绝大部分教师并不能够很好的完成创业教育的教学任务。缺少专业的师资力量是制约农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最重要因素。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在高职农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人力资源保障。

2.3高职农业院校创业教育缺乏必要的文化氛围

高职农业院校校园文化环境相对封闭,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大都希望毕业后在大城市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把进机关、事业单位作为读书、奋斗的目标,而将自主创业作为一种无奈的选择。尽管高职农业院校学生已经在学校学习了一定的农业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了基本的农业技术和技能,但又不愿意回到家乡开拓一片天地。传统就业思想的束缚使得大学生回乡创业面临巨大压力。

2.4高职农业院校创业教育缺乏有效的实践机会

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更需要实际操作的演练,唯有知行合一才能达到教育目的。许多高职农业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仍将绝大部分精力放在课堂教学上,缺乏必要的模拟课程或实践活动,造成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业理论知识,但却不具备必要的创业能力,最终无法进行自主创业的现象。虽然有一些高职农业院校开始重视创业教育中实践环节,但大部分高职农业院校学生仍缺乏有效的创业实践机会,这是亟需解决的一个事关能否有效进行创业教育的问题。

3解决高职农业院校进行创业教育的途径

3.1更新教育观念

高职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但不应将人才仅仅定位为适应型人才。高职农业院校应将培养创新型人才和适应型人才同时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以适应型人才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将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作为鉴定教育质量的一大标准,从单方面的就业教育观念渐渐转变为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共同并进的教育理念。

3.2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环境

高职农业院校可以利用广播、闭路电视、校报、校刊、板报和橱窗等宣传工具,进行创业宣传,介绍成功创业的案例。学校要树立勇于创业的榜样,营造一个宽松的、激励创业、乐于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3.3加强与创业教育相关的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农业院校要想成为真正的创业型人才培养基地,势必要有一支或几支能很好完成创业教育任务的师资队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高职农业院校必须要不断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制定激励措施,尽可能多地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参与到创业实践队伍中,或至少鼓励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尽可能多的接触创业人士以了解行业现状。同时学校还要注意吸收社会上有实践经验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以丰富师资队伍构成。总而言之,各高职农业院校一定要采取相应措施,加大力度建设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团队以满足创业教育需求。

3.4改革高职农业院校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专业课程教育体系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应突出学生学习自主性,在此基础上教师适当地给予必要指导,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勇于开拓的精神,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职农业院校要整合优化各自的现行课程体系,在加强基础性课程教育的同时兼顾综合性课程的开设,加大实践课程所占比重,将学习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实践能力、操作技能得到充分的训练及培养,让学生能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同时还应对原有课程教学大纲进行必要的修改,着重强调未来高职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方针及相关特色,使得教学内容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3.5培养职业创新能力

高职农业院校在社会中扮演着培养农业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机构的重要角色,承担着培养技术适应型人才及创新型人才的双重重任。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高职农业院校培养出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将直接关系着农业应用技术领域的创新水平,因此高职农业院校一定要将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走出一条既符合自身特点又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谢爱军.高等农业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

[2]李文学.关于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5).

[3]谢自强.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思考[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4).

作者:谭晓辉 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第二篇: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摘要: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手段。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突破资源瓶颈,在保障创业组织机制、强化创业文化建设、完善创业课程体系、拓宽创业实践平台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突破性的进展,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了毕业生就业率与创业能力,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创业教育现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创新教育的延伸、深化和发展,对深化高校的课程体系改革、促进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开展创业教育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渠道

自高校扩招后,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长。据教育部权威统计,2013年毕业生人数为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但2014年、2015年这一数据又分别上升至727万、749万,再创历史新高。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速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增大,宏观就业形势趋紧,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与社会需求有明显的差别,结构性就业难已成为近年来我国毕业生面临的突出问题。就业难是常态,自主创业将成为新常态,因此摒弃就业“等靠要”思想,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已是大势所趋。

(二)开展创业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创业教育”这一全新的教育概念,要求把创业教育提高到与职业教育和学术研究同样重要的地位。我国开展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工作。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分别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举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则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中成为关注焦点。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重点指出“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休学创业”。

(三)开展创业教育是顺应职业教育改革的潮流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提供服务于生产、管理、建设和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根据《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近三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逐年上升,其中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比例均高于本科毕业生,如2013年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3.3%,而本科生自主创业比例仅为1.2%。因此,高职院校应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为学生创业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优良的环境,让学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还能成为事业的开拓者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二、构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是1998年原国家教委批建的江苏省第一家以“职业技术学院”冠名的高等普通专科学院。由于历史原因,学院的发展受到土地、经费等硬件设施的限制,但学院努力克服资源不足的瓶颈问题,确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在保障创业组织机制、强化创业文化建设、完善创业课程体系、拓宽创业实践平台上取得了阶段性、突破性成效,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一)以组织机制为保障,助推创业教育稳定发展

近年来学院建立了毕业生创业工作考评体制,将创业工作列入《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创业工作考评办法》中,从制度上为创业教育工作保驾护航。先后出台了《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管理办法》、《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项目评审办法》、《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园自主管理委员会章程》、《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内聘大学生创业导师制度》、《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外聘大学生创业导师制度》,为孵化园的项目管理提供了规范。2014年,为进一步提高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水平,规范创业教学管理,学院专门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学院,负责创业课程的教学管理工作。

(二)以创业文化为引领,培育学生的创业精神

创业文化建设是创业教育的基础,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推动学生创新创业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学院主要抓住了三大体系,一是开展精彩纷呈的职业大讲堂,如邀请杰出校友作“创业女性魅力人生”报告会,召开“我们的创业之路”院级主题班会,定期举办创业沙龙活动,组织在泰州创业的知名企业家与有创业意愿的在校大学生一起畅谈创业故事,以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树立创业典型,突出榜样的作用,如在校园教学楼橱窗、院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网站内开设“创业达人”栏目,将成功校友的先进事迹图文并茂地呈现给学生,同时开展“创业之星”评选活动,挖掘一批优秀的在校创业大学生,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三是以赛促学,通过三创大赛、创业计划书评选活动等系列竞赛,营造全院全员参与的氛围,并成立了院系两级就业创业社团,以社团为主体,展开各项大赛分院选拔赛的宣传、策划工作,进一步提升竞赛的影响力,扩大创业指导的覆盖面。

(三)以创业教学为基础,夯实学生的创业理论

创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基础层面,其中教师是关键,课堂教学起主导作用。学院注重加强师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参与创业的积极性。1.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和保障。学院采取“内训+外引+外培”方式,努力打造一支集指导、咨询、教育、管理、研究于一身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创业指导服务队伍。内训方面,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人社局和全球模拟公司组织的创业实训师的培训考证。近三年共有25人获创业实训助理证书,7人获创业实训讲师证书,2人获GYB/SYB讲师证书,6人获GYB/SYB创业培训讲师培训合格证书。外引方面,建立了政、校、企三位一体的创业指导顾问委员会。聘请技术创新专家、优秀企业家担任创业指导兼职教师,旨在为学院创业工作提供决策参谋、政策指导、经费支持,帮助联系企业、开拓市场,帮助指导学生解决困难,为学院创业工作做好保障。外培方面,组织教师参加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论坛和高校创业教育师资专题培训。近三年共组织79人次参加全国、省、市的创业教育培训。2.系统开展学生创业课程创业课程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必修课程。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必修课程中设立了创业教育模块,即在大二上学期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一次讲座或活动(包含创业报告会、参观创业项目、与创业校友交流等),讲授4个学时课程(创业概论及创业计划书的书写),举行一次比赛(创新、创意、创业大赛),并让学生完成2个学时的视频自学,真正做到了创业教育的全院普及。二是选修课程。学院设立了《创业模拟实训》、电子商务等创业公选课。通过分组建立模拟公司,采用上课、上班和上网相结合的实岗实训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商业环境和行为,增强其面对市场竞争的应变能力,降低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2010年至今,学院已举办了6期培训课程,共有1588名学生免费参加了创业培训,为自主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以创业园区为依托,延伸创业教育孵化链

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在校内创业孵化园建设上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学院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在校内建成了500多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为学生提供了创业实践的孵化平台。创业园融创新教育、创业实践和创业服务于一体,既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是将创业教育、创业实践落到了实处。学院在场地、资金等方面提供支持,无偿提供办公场所和基本设施,并为贫困学生提供无息贷款;成立了创业孵化项目专家评审委员会、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分别对项目进行入园前的评审和入园后的监督管理工作;聘请校内外创业导师协助进行项目市场调研、团队培训、项目开发等工作。2012年开园至今,已有266名在校大学生借助创业孵化园的平台自主创业72个项目,其中多个项目在省市各类创业大赛中荣获嘉奖,“镜花缘手工坊”项目获得“创青春”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金奖空缺)、第二届中国江苏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省三创大赛二等奖、泰州市女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冠军,“迷你百货阁”项目获市第一届创业富民大赛三等奖,“萌可化妆品体验店”项目获市第二届创业富民大赛一等奖。同时学院与电子商务公司达成全面合作意向,电子商务公司在学院搭建了300平方米的电商创业体验馆,常年为学院学生提供电商体验、系统培训、电商实践,并优先录用或向兄弟企业推介学院有志从事电商的优秀毕业生就业,为学生的创业就业开启了又一扇大门。

三、高职院校构建创业教育体系的反思

近年来,学院围绕创建省级创业示范校,在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生创业培训的力度、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氛围、搭建创业实践及孵化平台上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创新创业精品课程的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不够,解决这些问题必会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推上新的台阶。

(一)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

与欧美国家相比,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课程内容缺乏有效的逻辑衔接,培养目标单一,不能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首先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普适性创业教育,确保每一位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其次,针对学生创业需求和个体特质的差异,学校要实施分层教学,坚持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全面指导与分类指导相结合、通识教育与系统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最后,创业教育不是有别于专业教育之外的全新教育,要将其渗透到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以课堂教学为主,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

(二)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师资力量是从事学生工作、就业工作的辅导员以及一部分经管类教师,他们绝大多数只经过一些简单的创业师资培训,理论知识尚未完全把握,更不用提具有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他们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容易陷入生搬硬套、纸上谈兵的尴尬。创业教育能否落到实处,教师是关键,因此高职院校要在创业师资的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上狠下功夫,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校企结合的“企业家型学者”和“学者型企业家”的师资队伍。

(三)创业园扶持力度不够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金扶持不够,虽然学校建立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多数免房租、水电费,但进驻创业园的很多项目投资都在1万元以下,且是自筹资金,这使得项目的规模受到限制。另一方面是项目指导力度不够,由于园区的创业项目无专人指导或者有指导教师但却无暇顾及,不少有新意的项目无法正常运营。为此高校应设立创业基金,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建立“一帮一”专人指导制度,让每一个项目都能得到专业的创业指导。

作者:林睿 方祝根 张毅明 单位: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国家也在不断通过推进创业教育,希望更多的毕业生可以在毕业后实现自主创业。因此国家和教育部门着重强调高等院校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和自主创业的能力,创业教育在近几年成为高等教育中提升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当前国家提出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是要让整个社会形成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高校作为知识和人才的聚集场所,必然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集聚地。

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问题的提出

目前创业教育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重视度不够、目标定位不清、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引导不足等问题。面对高职院校日益激烈的生存和发展竞争态势,必须对创业教育和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结合的操作模式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仍处于创业意识宣传教育层面

当前,由于我国创业教育开展的时间较短,各种创业理论和实践多处于研究和实验阶段,具体的适合我国国情、高校校情的创业教育研究成果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成果不丰,国内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创业和专业教育融合、创新创业平台和载体建设等方面的探索很弱,导致专门从事创业教育教学和科研的队伍严重不足,且专业不对口。目前有较多高职类院校学生接受创业教育的途径较窄,仅通过开设1-2门创业基础课程只能起到普及创业意识的作用。据统计,2010年全美高校开设了多达2400门的创业课程,几乎涵盖了包括创业学、新企业创建、小型企业管理、风险投资、新产品研发、创业营销、创造学等创业性基础类课程,相较之下,我们的创业基础课程就窄得多了。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各专业教育的共融互动薄弱

目前较多的高职院校在开设创业教育课程问题上,更多的是以公共课和选修课的形式开展,主要课程有创业基础、KAB、SYB、市场营销等课程。另外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更多的缺乏实际意义上的双师型素质教师,在创业教育的实践性上,正是需要这类双师型的教师才能引导学生对创业实践有理性认识,现在的课程和实践教学一是时间不对等,二是师资不平衡,辅导员、班主任等多不具备实际经验。只有兼顾到普及性和实践性教育的互动问题,才能有效增强高职类院校对创业教育实践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问题。

(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模式亟待研究

目前,国内有一些高校在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中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如黑龙江大学确立了以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培养专业创业人才为目标的指导思想;温州大学明确了专业教育渗透创业理念和创业实践结合专业教育的改革思路。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发展虽然规模很大,速度很快,但是时间较短,历史积淀和内涵建设仍需加强,相反,较多的高职院校把创业教育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这人为地疏离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

(四)高职院校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与创业教育融合嵌入问题

高职院校在这方面鲜有典型做法和特色亮点,往往出现动手有余而科研能力不强,创业敢闯敢试但管理水平跟不上等问题。应当说创业教育作为高职类院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改善师资力量、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机补充,能够推进创业教育普及工作,是学生实现其创业梦想、并将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有机融合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能够强化学校的内涵发展,同时也是强化创业教育的育人功能,突出专业教育的延展性的重要举措。

(一)创业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高职院校可以依据人才培养的要求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将创业理论教育和专业教育进行融合和渗透。除了将创业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学分和考核外,还要开发多渠道和多途径的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同时在专业教育中,把创新创业意识和技能融进专业课堂教育中,时刻灌输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比如SYB、中小企业管理等课程。当然在专业教学中也应当不断渗透创新与创业意识,在某门专业理论课程中,授课教师可以对其中可以进行创新以及应用的内容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创新思维。而且作为课程考核,也应当涉及理论创新和创造类内容。除了上述专业课堂教学外,还要组织一些企业优秀校友、创业人士到学校开设与创业相关的专题讲座、报告等,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和敏感度。在当前慕课、微课等网络课程体系下,也可以通过这些形式提高创业理论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度,既要做到课程有的放矢,又要做到集群效应,确保专业教育中,创业理论教育的充分渗透,培养既懂技术和管理又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大学生,这将会让他们在创业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二)创业实践训练与专业教育融合

高职类院校着重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往往在校内实训的投入和训练上占比很大。高职院校可以依托其专业技能培养优势,首先可以突出创业教育与专业实训教育相结合,在实训动手中,通过自己创作实物产品、生产相关实训产品,来培养自身的技能特长,从而激发创业意识。比如某高职院校就利用校内化工类实训基地生产衣架、口杯供学生使用,汽车美容服务站为校内外人员提供洗车等服务,这些实训活动一方面让学生对专业实习有了认知,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其创业意愿。其次可以推动创业培训与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高职院校可以有效地利用自身校企合作的优势,以及在校内设立的“校中厂”和“厂中校”等校企合作项目,开展创业实践和专业实践相结合的探索,在作为一个职业人之前,就可以提前感受到工作中带来的各种体验,通过创业实践与校内外实训基地联动,实现了专业实践育人。高职院校还可以利用其自身的大学生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基地等平台和载体,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自身的创新创业理念和成果,将专业和创业教育融合于创业实践。

(三)创业意识、创业心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离不开创业意识、创业心理、素质拓展等基本素质教育,这将有助于推进创业教育的普及。目前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偏差,比如依旧认为创业教育就是要创办企业,或者创业教育是学生活动的事儿不是专业教学。这就妨碍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要通过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业意识、创业心理、素质拓展的基本素质教育,让学生明了创业教育的本质,明白创新和创业的内涵,在专业中融入创业文化和专业领域的文化,培养他们的职业核心能力,也让广大教师在专业教育中明确创业教育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了解创业教育并为之努力践行。

(四)创业师资培养与专业教育融合

良好的创业环境与优质的师资队伍密不可分,在专业教育过程中不断融入创业教育内容,将会极大地提升专业教师开展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和教学能力,因此发掘和培养创业理论较高、意识较强的各类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专业教师,将会对高职院校开展和普及创业教育大有裨益。引导教师参与创业教育改革,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效果与教师职称评定、岗位聘任、教学业绩考核等相挂钩,为创业教育师资成长提供政策激励。同时鼓励更多的专业教师加强与企业合作,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改革活动当中。

三、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共融效应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共融共生,对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技能的人才以及提高大学生自我认同感具有重要的作用,也对人才培养、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有助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

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单纯地偏重于急功近利式的具体的创业活动,对创业通识理论的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规划等方面缺乏深入的探讨。而推进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融合能够拓展创业教育内涵,深化创业教育理念和模式,同时也对推进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有助于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的内涵

创业教育能够极大地丰富专业教育内涵,优化职业教育内容和层次,提高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也将成为大学生职业教育的重要方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将会给高职院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带来重要的促动力和观念的更新。

(三)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也是高职院校提升

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各类高校面临着极其严重的生存和竞争压力,通过培养学生创业理念、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并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最终会实现高职院校“技、学、创”相互促进的职业教育新局面。

(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也是解决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

开展创业教育目的之一即是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因此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能够更好地灌输创业教育的理念、理论知识和技能,多渠道的创业观念将会极大改善“毕业去创业”的面貌。

作者:孟跃 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创业教育课程的融合

摘要:近年来,国家为了加强学生对就业的更全面认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专门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教育这两门课程。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已经开设了这两门课程,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就业指导。总的来说,这两门课程在课程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等诸多方面都有共同之处,因此,可将二者融合,从而形成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本文将对我国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进行分析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生涯规划 ;创业教育 ;融合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愈发重视。以就业为目标也成了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也成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最终目的。在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如何将之与创业教育课程相融合,增加学生对就业的认识,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本文认为应当从课堂知识理论、社会实践以及学生就业能力这几方面入手,将心理辅导、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等融入到课堂教学。

一、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课程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课是以心理学为基础,对学生的性格、兴趣、价值观以及个人技能等方面进行测评与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与社会现状为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指导的一门课。创业教育课程在西方国家早有研究,近些年,我国也先后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创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当前,我国创业教育课程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创业指导课程,比如国家相关政策、创业前期的准备以及资金来源等内容相关的指导性课程。这类课程一般以授课方式进行,因而缺乏实际训练和实践环节,内容往往比较单一、空泛;另一种则是以培养企业家或实业家为主要目标的创业教育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增加其对创业过程的认识,这类课多为选修。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还处于起步阶段,仅有少数一些院校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通过不断尝试已基本能够适应本校学生的创业教育。仍有很多学校尚未单独开设这门课程,又或者将创业教育等同于职业生涯规划,而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这两门课程尚处于基本无关联的状态。较之于西方国家,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则起步较晚,课程不够体系化,其教学效果目前也尚不明显。

二、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课程的相同之处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存在许多共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两者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具有相似之处。

1.课程内容的相似性。创业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这两门课程都是将课堂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教学目标。在其教学过程中都涉及了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内容,是多种文化知识的融合,因而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例如,在这两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人价值观的思考以及对工作、对社会的认识都具有诸多的相似性。

2.教学目标的相似性。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这两门课程都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为教学目标。职业生涯规划是通过对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进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择业意识;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树立其正确的创业意识,这两门课程的基本方向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3.教学方式的相似性。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课程均是通过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将课堂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训和实践相融合,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帮助其树立就业、创业的正确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开展社会实训以及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对就业、创业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体会。

4.教学手段的相似性。在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课程中,其教学手段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比如对情景教学法、影视教学法、案例分析法以及体验式教学法等的运用。这两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的相似性决定了其教学手段的相似性。

三、如何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课程有效结合

如上所述,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这两门课程在诸多方面具有相似性,在此基础上,将两门课程有效融合将有利于高职院校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其正确就业观、创业观的树立。具体内容本文将在下文进行论述。

1.在第一学期,我们将其设为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是以心理学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心理意识灌输的同时逐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应当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本阶段教学内容因涉及到心理学相关专业知识,因而此阶段课程应当由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经验的教师来进行授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经典的心理学测验或者案例分析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测评,并根据测评结果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学生在了解自我的同时,能够通过一些简单的心理测评来发现自身的心理问题。通过教师测评以及学生自我测评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其学习欲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了解到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有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意识。此外,教学人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一些就业倾向测评,帮助其建立个人求职档案,并由学生保存,可以随时进行修改、补充,课程结束后可将其作为本课程的一项考评依据。

2.在第二学期,我们将之设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课程是在社会学的基础上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意识的培养融合。高职学校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知识的同时,将社会学知识加以融合。与此同时,高职教师可以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对就业、创业进行分析讨论。可进行小组讨论,总结职业与创业的异同,引导学生从创业的角度去重新认识工作、认识职业规划。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职人员应当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专业特点来制定符合实际教学需要的职业创业课程。此外,高职学校还应当邀请相关教授团或相关成功人士来校进行交流讲座,为学生介绍就业创业经验,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形成符合自身的职业期望。

3.第3-4学期,我们将之设为融合的第三个阶段。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应当以创业教育为中心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讲授,本阶段应将培养学生的进行创业的各项能力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比如对学生创业精神、领导力、决策能力以及对风险的承担能力等进行重点培养。教学人员在设计课程时,应当适当地借助教学手段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真正进入创业者这一情境中,学生通过自身体验与分析,从而形成创业者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与此同时,在教学中补充一些金融、投资方面的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从财经专业这一视角重新看待投资与创业,有助于学生创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形成。

4.第五个学期,也是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课程融合的第四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是以就业为目的的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和利用学校外设的实验基地,为学生创造模拟的就业环境,在实践中将所学应用于实践,有利于学生职业角色的转变。此外,学生在第一阶段建立的个人求职档案经过几个阶段的修改、调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地完善,而个人求职档案的完成能够为学生的职业规划提供一定的判断依据,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做出更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

四、结语

高职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课程的成功融合,有利于学生就业、创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在职业选择时做出更准确的判断,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但是,我国相关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高职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课程效率的提高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盘璇 单位: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公共管理系

第五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研究

【摘要】创新创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大学生,对于我国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湖南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给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指在通识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上,设立独立的创业教育体系,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和培养目标,将创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湖南是我国的中部城市,有着自己独特的湘潭文化,是近代以来我国文化的一个突出代表。湖南近代以来,一直推崇的是儒家的“经世致用”思想,强调“学而优则仕”。由于湖南在传统的思想上往往重仕途而轻视商业,使得在湖南高职院校中的创业氛围不够浓厚,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也比较淡薄,在就业方面也更多的是追求稳定的政府公务员方面的工作。从中能够看出,湖南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就业方面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重视和解决。

1、湖南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首先,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上存在局限性。湖南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目的的认识直接关系到创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立和教育内容的选择,影响着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态度,进而影响着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和到达的层次。但是,当前在湖南的大部分高职院校中都存在着认识的偏差,往往将创业教育的目的放在使学生顺利就业上面,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相违背,不利于创业教育的开展。其次,学生对创业教育也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意愿不高。湖南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后都会选择就业和继续深造,只有非常少数的学生会选择进行自主创业。

1.2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在湖南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中,创新创业教育由于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往往处于学校教育的边缘地位,不能够很好的和学生的职业教育相结合。首先,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没有开设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其次,在课程体系的开设中,课程不能够很好的和创业教育的自身特点相结合,在课程的设计上过于保守,缺乏和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的设置。湖南的高职院校大多数都采用选修课或是讲座的形式来进行创业教育,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在学校的教育中获得系统的创业教育知识,不利于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最后,在进行创业教学的过程中,湖南的高职院校大多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够很好的和创业的实践结合起来,不利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2、推进湖南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2.1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正确的创新创业意识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高职院校要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本质,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上要改变以学生的成功就业为导向,而是真正的注重创业教育对学生创业的帮助和指导,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其次,学生自身也要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使创业成为学生内在的一种需求和冲动,让创业成为学生的一种人生理想和信念,即使受到一时的挫折和困难也能够坚持下去。

2.2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首先,要优化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的设置上要和学生的专业课程相联系,进行跨专业和跨学科的课程设置,使创业教育能够渗透到学生的专业课程中去。其次,在进行创业教育时,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业教育有其自身的教学特点,教师在进行创业教育时要根据教育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有选择性的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要及时更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

2.3加强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水平关系到创业教育水平的高低,因此,要注重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高职院校可以定期对本校的创业教育教师进行创业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创业知识素养。其次,高职院校可以设立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自己开展创业实践。最后,学校可以外聘企业的成功创业人士,给学生现身说法,提高学生对创业的积极性。

2.4拓展社会融资渠道。创业教育的资金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实施。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积极的开拓社会融资渠道,为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资金支持。高职院校可以给历届的校友发出倡议和邀请,提供校友的捐助为创业教育提供资金。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和一些优秀的企业合作,使企业的资源和高职院校的人才资源进行双向的流通。当前,湖南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我们应当进行积极的面对和解决,从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在湖南高职院校的蓬勃发展。

作者:肖璇 单位: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高职会计专业“三层式”创业教育平台的构建

摘要: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对创业教育都有不同程度的探索,尤其是发达国家,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在借鉴众多发达国家的经验基础上,笔者根据高职会计专业的特点搭建了“三层式”创业平台,旨在使学生接受的创业实践教育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有效地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创业能力,实现学生毕业与就业的“零对接”。

关键词:会计专业;“三层式”;创业教育

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对创业教育都有不同程度的探索,尤其是发达国家,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美国的创业教育做的比较成功。该国在小学阶段就开设了就业与创业课程,让学生在入校时就建立的就业与创业的理念。美国的基础教育中所涉及的创业教育旨在提高职业兴趣,校方在开设相关的创业课程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关的职业技术技能进行学习。还有德国的创业教育做的比较好,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快。德国的创业教育中,将高校作为创业者的熔炉,给校方施加一定压力定下创业目标,规定每年有一定数量的毕业生可以实施自身的创业。日本的创业教育趋于大众化,学生在高中开始接触创业教育,渗透于职业技能教育中。20世纪末,我国在高职教育实践中也开始逐步探索创业教育,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大致可归纳以下三种形式:1.创业教育以提高学生整体能力、素质为主;2.创业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主;3.综合型创业教育。高职会计专业也不例外,通过以上三种形式来实现创业教育。

一、高职会计专业“三层式”创业教育平台涵义

所谓“三层式”创业教育平台是指针对传统高职会计课堂教学及校内外实训存在的弱点,笔者提出“创业模拟、创业实践、创业服务”的“三层式”创业教育平台理念,以其通过技能递进式的、从模拟到创业服务的分层式教学及专业技能实践,使得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得以更好的实现。将成立的“创业模拟”兴趣小组、“创业就业工作室”、“投资理财咨询公司”运用于创业教育教学实践。让学生在递进式的、难度逐步提高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平台中接受创业教育,同时开展社会服务。

二、高职会计专业“三层式”创业教育平台的构建

(一)建立并引入创业课程体系,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拟借鉴国内外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课程的优秀经验,尝试着从创业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保障这四个方面来探究高职创业教育课程并使之有机的融入到已有的课程体系中来。使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能很好地将其运用与具体的工作实践中。通过创业教育课程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具有一定自学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从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二)成立会计专业“创业模拟”兴趣小组

通过开设“企业经营技能实训”课程,组建创业兴趣小组,开展企业之间运营模拟对抗,实现“三层次”创业教育平台的第一层教学实践,即“创业模拟”层。“企业经营技能实训”课程即ERP沙盘模拟,它是一种行动导向式教学,以“做”为主,做中求“悟”,“悟”中治学。课程的实施中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代表一个公司(相互形成竞争对手),每组6名同学,每人承担不同角色。在6个年度的连续经营中,每个公司依据自身对市场的预测以及其他各组对手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公司战略方针,整个过程涉及争取订单、原材料的采购、生产的规划、产品交付,成本核算以及报表编制。企业经营技能实训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入体验工业企业中的整个业务流程,从而学会立足于管理者对公司进行管理和运营,为企业出谋划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成立会计专业“创业就业工作室”

结合会计专业学生的特点,在校园范围内以学生二手物品的买卖及置换业务开展创业实践,建立准公司化运作体系,以学生管理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实现“三层次”创业教育平台的第二层教学实践,即“创业模拟”层。二手物品的买卖及置换过程中,综合的考察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比如,买卖涉及到对资金管理和运用,如果学生对会计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企业管理知识掌握不够,将很大程度影响企业的运营,很有可能造成收不抵支的状况,导致“创业模拟”的失败。

(四)成立会计专业“投资理财咨询公司”

成立会计专业“投资理财咨询公司”,开展会计专业的社会化服务——“创业服务”,在真实的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深化会计专业技能的运用,完成“三层式”创业教育平台的构建与实施。投资理财咨询公司的主要业务是记账、税务筹划等,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的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会计专业的学生完全融入于真实的社会工作中,感受和体会会计类相关工作的特点。科学构建“三层式”创业教育平台体系,关键是成立并运作“创业就业工作室”,积极开展投资理财咨询公司社会化服务实践活动;同时改革课程设置,令创业理念融入其中,使之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由此培养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企业经营及创业意识,毕业后即能为企业所需或能进行自主创业,真正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三、搭建高职会计专业“三层式”创业教育平台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搭建会计专业“三层式”创业教育平台,使学生接受的创业实践教育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有效地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创业能力,实现学生毕业与就业的“零对接”。会计专业“三层式”创业教育平台的搭建可以促进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会计专业教师可通过创业教育平台带领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和创业服务,在实战中弥补课堂上会计理论知识不能与实践相结合的缺陷。在创业教育平台的构建中成立了会计专业创业就业工作室,可进一步推动会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此外,该平台的构建还可以促进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可逐步实践将创业课程引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以更好的实现会计专业培养目标。

(二)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农业教育课程范文篇9

1.实业教育之目的———“以生利为主义”

陶行知认为好的教育应是“生利”教育,不好的教育是“不生利”教育,是“消费”的教育。他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一文中指出,“消费”的教育有很多弊端:“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1]发展生利教育,“生路是什么?就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活的乡村教育教人生利,使人掌握生利的本领,“要叫荒山成林,教瘠地长五谷,要叫农民自主,自治,自卫。”[2]陶行知毕生倡导“生利之教育”,并把“生利”当做职业教育的宗旨。1918年,在《教育与职业》杂志发表了《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系统阐述了“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思想。它指出职业教育应有其自身特点,“职业作用之所在,即职业教育主义之所在”,“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什么叫做“生利主义”?他认为生利有两种,“一曰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具,二曰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无,医生治病事。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3]其利群思想是为自己生利,为社会生利,为国家生利,为民族生利,把个人、集体和社会、民族的利益相结合,培养出有“生利”能力的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出有利于社会与人群的物质财富,培养出服务于社会与人群的技术人才。“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4]这就是整个职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之所在。

2.实业教育之课程———课程设置“模块化”

陶行知认为,所谓生利主义课程,应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由易到难,从简到繁,一课一课地学完,为“毕课”。“定课程者必使每课为一生利单位,俾学生毕一课,即生一利,毕百课则百利,方无愧于职业之课程。”[5]他认为职业课程既然以生利为主,则不得不按事施教,就是要尽力能教与多种生产生活技能,如学产桑,每年生利之期三个月,如不教以别种生产技能,其余时间只能闲居坐食,所以,“职业课程配置,须以充分生利为标准,事只可附相当之业则年无度月,月无度日,日无度时”,“此之谓充分之生利,根据此旨以联络各课是为充分生利之课程。”[6]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一事之始终为一课”,“每一课为一生利单位”,充分体现了现代课程观的模块化思想,对我们今天的职业课程设置仍有重要意义。另外,立德树人是实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灵魂,“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7]国家“只有人中人,没有人上人,人下人”。先生所说的“真人”、“人中人”,即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这种精神须有独立的意志,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生计和耐劳的筋骨,耐困乏的身,去做那摇不动的基础———推己及人的恕道和大公无私的容量,也是人中人的最重要精神。[8]由此可见,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真人”、“人中人”就等于良好的精神品质加上良好的心理和道德素质再加上强健的身体,即是他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最终目的———“全人教育”。

3.实业教育之师资配置———“经验,学术,教法合一”

先生认为生利教育之乡村职业师资,“自必以能生利之人为限”。因为“天下未有无生利经验之人而能教人生利者”,“故职业教育之第一要素,即在生利之经验。无生利之经验则以书生教书生,虽冒职业教师之名,非无所谓职业教师也”。[9]仅有生利的经验还不够,还需要生利之学识,因为“无学识以为经验之根本指导,则势必故步自封,不求进取”,“故职业教育之第二要素,是为生利之学识”。此外,还应该“熟悉学者之心理,教材之性质,使所教所学泱洽生利之方法,而奏事半功倍之效”,故职业教师之第三要素,为生利之教授法。三者之中陶行知先生认为生利经验是根本,“如无经验,则教授法无由精密,纵学术高尚,断不能教学生之生利。既不能教人生利,则失职业教育之本旨矣。是故经验,学术,教法三者皆为职业教师所必备之三要素,然则三者之中,经验尤为根本焉。”[10]他对职业教育师资素质的分析正好敲中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的老大难问题,可谓是一语中的,数十年前的理念至今仍觉得新鲜,不得不认真学习。

4.实业教育之学生观———“发抒内力以应群需”,“最适之生利才能兴味”

先生认为实业教育即技能教育,但实业教育不能仅仅是使学生得一技之长,还要启发“兴味”。“吾国实业教育之所以鲜有实效,其学生择业之法之不当,亦其一因也……所谓最适者有二,一曰才能,一曰兴味……才能兴味皆最高,此业为最适,则才能足以成大事”;先生认为,“学生最适之生利才能兴味,则学之事备”,乡村学校的培养对象是农民,农民通过学才能成才,“学之事备”的标志是“兴味”。倘若他们对所学专业和课程不感兴趣,没有迫切的求知欲望,学习只能是味同嚼蜡,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要把启发人的内力与“群需”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拥有良好素质的劳动者,“兴味足以乐业,将见学当其兴,用当其学,群与我皆无穷之益矣。”[11]

5.实业教育之办学体制———“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办成开放的学校”

“中国的乡村教育之所以没有实效,是因为教育与农业各干各的……教育没有农业,便是空洞的教育,农业没有教育,就失去了促进的媒介”,“学校与乡村社会打成一片,办成开放的学校,教育的活力就会增强,诸如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等都可大大增强。”[12]另外,“好的乡村学校深知选种、调肥、预防虫害之种种科学农业,农业推广就有了中心大本营,必有一日千里之势”。所以,先生力图主张,学校要与乡村社会结合起来,增强教育的活力,提高教育的效率。对于教育经费筹措渠道,先生指出,除国家拨款,个人捐资外,永久之计,在生产上下功夫,提倡学校办工厂做工或开荒种地,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教育经费,更利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先生的乡村实业教育思想是全面考虑当时中国国情与区域实际的教育思想,它“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新的、也是活的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农民职业教育的深化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与实践借鉴价值。

二、陶行知乡村实业教育思想对我国农民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1.坚持正确的发展导向,充分为农民“生利”服务

现行的农民职业教育,重理论轻实操演练,重服务轻效益,重帮扶轻生产,教育目标与农村社会生产、农民生活相脱节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扭转,培养出来的所谓“技能人才”、“技术能手”大多不能独立“搞生产、会经营”,无法“生利”,难以满足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需求。为此,农民职业教育必须转变发展导向,更新观念,务实重利,切实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陶行知先生的“生利主义”与立德树人办学导向为农民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诊治之方:首先,农民职业教育必须紧紧扣住农村当地经济社会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科学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技术类人才和劳动者培养的质量、种类、数量的需求,辩证施治。其次,完善农村职校专业门类、改革现有的专业课程结构,根据农村经济与农民发展实际需求制定系统、灵活、新颖的培训方案,确保当下就能看到“生利”效果。再次,“生利主义”的教育目标还要求培养“懂生产、会经营、肯创新”的新型农民,不仅教生产技能、经营方法,还应传授创新理念,让他们在习得“一技之长”之余,更成为自负盈亏、不断创新的独立实体,实现角色的真正转变。最后,“生利”不仅表现在“经济实力”上,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尤其是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将越来越决定农民能否适应我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化潮流;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还要求新型农民具有较多的法律知识,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做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的现代农民。

2.创新课程体系,构建新型农民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农民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动力不足,资金短缺,缺乏完善与更新机制,一直为制约课程创新的老大难问题。课程目标不规范,结构凌乱,应用性和实用性不足,轻操作演练,难以充分调动农民的学习热情,未能发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基础之所在。陶行知乡村实业教育课程设置“模块化”思想和“全人教育”理念,启发我们建构农民职业教育课程“四模块”结构,即通用课程、专业技能课程、道德教育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共同构筑起现代农民的基本素质基石。所谓通用课程,指各种公修课程,包括普通文化基础课程,工具课(计算机操作、文本写作、计量统计等),以及通用技能和关键能力,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专业技能课程对应农村现有产业结构与行业类型,专门服务于农民“生利”,使他们习得一技之长。可采用“项目式教学”或“任务单教学”,应尤为重视“做中学”、“学中做”这种广大农民乐于接受的课程教学方法。道德教育课程,也称人格教育课程,源于对陶行知“生利以利群”思想,这种课程的实施可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其一,经常举办各层次村社文艺活动,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提高农民道德水平。其二,道德人格教育的常态化。把农民德育的目标渗透到教育教学、社会实践实习操作的每个环节,用“公民”素养武装他们,在细微处见影响、见精神。其三,身心健康和谐。新型的农民应该是会劳逸结合,懂作息,善健体的人。一方面要注重开设健体课程,促进饮食卫生保健,另一方面更要以坚强的意志、乐观的心态、创新的精神要求他们,使他们真正步入现代社会的主流。任意选修课程,包括专业任选课和公共任选课,它是根据农民需求和和谐农村发展需要而设置的一类为农民安居、幸福、发展服务的课程,如生态、健康、烹饪、缝纫、建筑、饮食、安全、性教育等。

3.优化“三农”教师结构,完善教师良性流动机制

农民职业教育教师整体专业水平偏低,来源单一,合格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技术技能型教师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陶行知“以经验为重,经验,学术,教法合一”的要求,启示我们必须大力调整职教师资结构,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此,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寻求突破:第一,国家必须加大对农民职业教育的重视与投入力度,提高教师待遇与社会地位,对现有的职业教师队伍结构进行调整、改善,大力扩充实践实训、技术技能类教师的规模,加强专业理论课教师的“农民性”、“农村性”和“农业性”,整体服务于农民的发展。第二,鼓励和支持农村职业学校实行灵活、多元的教师任用制度,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进行设岗用人,积极聘请企业中“懂农业”、“爱农村”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到学校任教,建立学校教师在田间地头、厂房车间实地教学的制度。第三,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重点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新型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研究工作,构建“以农村和谐为宗旨,以农业开发为本位,以农民幸福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高其教学水平。第四,建立学校与农村,教师与农民到学校和企业的开放流动机制,一方面可以使教师锻炼并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也可使农民习得更为宽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互利双赢。

4.树立现代农民观,促进农民的全面自由发展

上世纪90年代的“小农”、“农本位”、“守农”思想已基本瓦解,现代的农民是观念思想开放、视野开阔的农民,是接受新观念,勤于奉献的农民,也是敢于拼搏、勇于创新的农民。唯一的遗憾在于他们农业知识、产业技能、经营管理能力的不足,无形隔开了与“新型农民”的距离。陶行知先生一再强调乡村实业教育当以农民为中心,学校当以农民为本。因此,职业学校教师必须树立现代农民观———以农民幸福为本,以农业发展为根。第一,积极吸收农民参加当地职业教育改革的决策与计划的实施过程,使农村职业教育改革队伍由现在的专家、学校、行政部门三结合变为四结合。第二,在课程的编制与使用过程中,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真正参与具体的课程内容编制之中,依据他们的个体需要开设急需的、有用的或发展的课程。第三,在课程计划与教学上,充分调动农民的主动性与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自由研讨、“自己教自己”或分享学习。第四,要改变传统的把农民看做没文化、地位低的观念,建立民主平等,自由活泼,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

5.校农合作,产教结合,走开放式农民职业教育办学之路

农业教育课程范文篇10

关键词:传统村落;乡村体验教育;活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并不断完善了“两山”理论、“传统村落本位”理论,党的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了城乡融合的新途径,这些都为弘扬传统文化,发展传统村落旅游产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乡村是蕴含文化最丰富的地区,乡村资源是乡村体验教育开展的前提,乡村体验教育是向乡村学习,在学习中体验乡村生活,在体验中升华对乡村的认知,传承乡村的内涵和价值[1]。传统村落是乡村的精品,也是珍贵的遗产资源,乡村体验教育是传统村落活化的有效手段。

一、乡村体验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需要。我国乡村旅游起步晚,农业观光、农家乐、采摘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形式,作为旅游吸引物,在乡村旅游最初的发展阶段,能满足游客的好奇心。但旅游业发展到今天,传统的农家乐等旅游形式,游客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另一方面乡村的资源并没有深入挖掘出来,乡村的价值也没有呈现出来。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迫切需要体验式的产品,体验式产品不是通过商品本身去触动游客的购买欲,而是隐藏在产品背后的精神和感受[2]。乡村耕作、养殖、传统手作、新鲜食材等是乡村特有的资源,都可以发展为体验型产品,进而延伸为体验型产业,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乡村旅游业态,是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目标。(二)乡村附加价值提升的途径。乡村一直以来是农副产品的提供地,这是乡村给人们展示的它最本质、也是最基础的特质。乡村还提供了最具体验价值的产业——农业。如果说农家乐、农业采摘是乡村旅游的初级产品,那么通过非凡创意,将乡村资源的价值重新整合利用,把体验教育植入乡村旅游产品则是乡村旅游的高级产品。初级的农副产品带来的收益(包括经济收益、社会收益和环境收益)是有限的,同样初级乡村旅游产品带来的收益也是有限的。乡村体验教育能提升乡村附加价值[3],扩大原有乡村市场客源,促进乡村的活化和再生,使乡村获得永续发展的动力。(三)乡土文化传承的有效方式。乡村旅游的主角是旅游者,旅游者与当地居民和农业之间的互动是乡村旅游体验的来源。传统的乡村游学、旅游产品,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把精心整合的知识点通过一次简单的体验活动灌输给游客,游客接收程度差,印象不深刻,也感受不到乡村文化的韵味,起不到文化传承的作用。游客能自觉传播乡土文化的前提是乡村旅游产品给他带来的深刻感受和体验,如果在感受和体验之余还能学到一些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更是不虚此行。在自媒体发达的今天,游客通过社交平台、微信朋友圈推送活动内容,潜移默化地传播着乡村文化,而且这种传承方式更直观可信、更有效果。

二、传统村落体验教育发展路径

传统村落因延续着古老的乡土文化而更具人文气息,相比一般乡村,传统村落是自然和人文体验教育绝佳的组合地。结合乡村体验教育活动类型,传统村落体验教育可从以下方面整合资源和课程,以此传播乡土文化、活化利用传统村落。(一)农事体验教育。耕种和养殖是包括传统村落在内的乡村主要农事活动,也是过去经济的主要来源。依季节不同,耕作体验教育春季和夏秋季活动内容也不相同。春季传统旅游项目主要是爬山、赏桃花、拍照等。乡村体验教育充分利用农业资源,邀请游客参与和学习如插秧、播种、植苗、灌溉、施肥等活动,体验活动要提前设计相关课程,按照课程内容和要求教授相关种植技能,讲授种植原理。活动结束后,还可赠送相关蔬菜或花卉的种植幼苗和种植器皿,方便游客回家之后自行种植,把体验感延续下去。夏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可利用乡村丰富的植物资源设计体验教育内容,以采摘各类蔬果为例,采摘体验收获的喜悦,同时教导游客如何认识、选购健康食材,甚至还可引入食品安全、粮食危机等概念,引导游客认识乡村的珍贵和农耕的生活智慧[4]。养殖是乡村主要的副业,关于养殖的体验教育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各地可依据各自的资源和特色,设置宠物教室,与有宠物的家庭互动,通过交流学习、提供宠物护理、宠物食品等方式吸引游客,通过定期举办论坛活动形成长期合作,以此稳定客源。另一方面,还可学习加工制作畜产,如用牛奶制作奶油蛋糕、用猪肉制作各类香肠等。农事体验教育通常会与饮食体验教育链接,提供给游客完整的体验教育产品。(二)传统手作体验教育。传统村落就是一个大型的展演馆,体验教育课程就是把乡村手作通过艺术化的加工呈现给游客。传统手作体验课程利用乡村特有的材质学习制作各类生活品和工艺品[5]。如可编制地席、编制篮筐、竹艺制作,甚至还可做手工雕刻、扎染、刺绣等,如同网络美食家李子柒一样,可以用竹子搭建凉亭,制作简易小家具,还可实践造纸、养蚕等工艺。完整的传统手作体验课程耗时相对较多,如能吸引到真正的爱好者,可延长游客在乡村的逗留时间,增加产业价值。同时,传统手作体验教育可结合传统村落民俗来设计产品,如与山西的剪纸、皮影戏、木板年画、面塑等结合,能唤起更多记忆,为传统手作保留了温度。目前传统手作体验教育可对接研学旅行团队、户外旅游爱好者、自驾车露营地等,扩大产品销路,实现传统村落振兴。(三)乡土饮食体验教育。传统村落有得天独厚的食材优势,可以实现食材的“地产地销”,为体验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乡村饮食体验教育可就地选择新鲜食材,品尝地道纯正美食,还可亲手学习制作当地特色菜肴和传统美食,品尝自己制作的美食,满足感油然而生,而且这种体验教育还可延伸到日常生活的一日三餐,丰富家庭菜谱。饮食体验教育的另一个发展方向是对食材的深加工。如盛产葡萄的乡村可设计学习如何自酿葡萄酒,畜牧业发达的乡村可设计学习制作牛肉干、奶茶等。西方的烹饪学校为满足游客的需要,通常会开设不同周期的短期培训课程,烹饪教育是国外美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食的发源地享受美食,品尝的不仅仅是食物本身,体验出的乡土文化韵味更值得游客慢慢回味。(四)户外游憩体验教育。乡村有广阔的自然场景,为喜欢户外运动、热衷健康养生的人群提供了天然的活动场地。户外游憩体验教育包括:搭建庇护所、攀树、徒步、拓展、骑马、皮划艇、晚间露营、BBQ活动;还有一些健身体验活动如越野跑、山林散步、户外摄影;有资源的乡村还可开展高尔夫、滑草、制作稻草人比赛等。这些游憩活动有的是游客可以自行开展的,但如果能加入游憩体验教育的成分,游客就能得到专业的指导,玩得更尽兴,体验价值会更大。目前,户外游憩体验教育产业不断扩大,国内有些青少年营地建在乡村,营地教育课程中就有攀树、拓展、定向、露营、溯溪等体验教育内容,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新兴产业。(五)传统文化体验教育。传统村落是文化体验教育的最佳场所。传统村落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现存传统建筑风貌完整,村落选址和格局保持传统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传统村落承载的这些丰富的文化信息,为传统文化体验教育提供了一个活态和立体的文化传承样本[6]。需要指出的是,体验教育发展路径很多,一个传统村落无需囊括各类体验教育活动,依自身优势和特色,选择其中一、二类即可,关键是要把体验教育作为一个产业做大、做强,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良好的口碑,最终一定会争到客源。

三、传统村落体验教育发展支撑

(一)配套相关基础设施。作为“旅游+教育”的乡村体验教育是旅游产业和教育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果,作为一个新兴旅游发展业态,需要相关设施设备的配置。如乡土饮食体验教育需要食材的存储、操作、展示的空间和工具,而且空间最好有浓郁的乡土氛围设计感,环境的营造可增强旅游者的体验度。传统手作体验教育更是如此,各类生活品和工艺品的基础材料最好从对原始材质加工开始,力求展示手作的全过程。(二)设计体验教育课程。游客体验度的好坏,或者说游客接收到的体验教育的愉悦程度会直接影响他的再次购买和推荐的热情。传统村落体验教育的课程设计最好请到专业的老师或者是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提供全程指导,专业教师的专业性素养会直接影响到体验教育活动的效果,关系到体验教育活动能否长远发展。以户外游憩体验教育为例,许多户外游憩体验活动都需要专业教师的指导,如拓展活动,专业的拓展培训师会关注到参与者的个人和团队的心理素质建设情况,在增强自信、磨练毅力、改善人际关系、启发创造力和想象力等方面得到真正的提升,否则就会沦为一场游戏。还有些户外游憩活动,像攀岩、骑马等还要考虑活动的安全性,专业指导更是必不可少。除了师资外,体验教育课程的设计还应关注到参与者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状况等因素,针对不同游客的不同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体验教育课程,使参与者都能从课程设计当中体验到自己的乐趣。另外,精致化也是设计体验教育课程需要注意的一个方面。这种精致包括设施设备,还包括课程设计,课程设计要精细,注重活动各环节的细节处,精益求精,不断创新。(三)创新旅游服务形态。体验经济时代,游客愿意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买单,这类模式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在这一背景之下,旅游业的服务形态也需要创新,在原有服务形态的基础上,增加为体验服务的内容[7]。乡村体验教育承载观光、度假、教育、文化传播等的功能,其服务形态上也有别于传统旅游,要在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上创新。首先服务形式的创新,传统旅游服务的内容主要放在了吃、住、行、游、购、娱等环节上,只要帮助游客安排好活动行程的相关内容即可,但乡村体验教育则不同,它需要在安排好活动行程的基础上,更关注游客的体验感,服务形式上会更繁杂,细节化的东西会更多,服务要更加用心。其次是服务内容上的创新,体验教育不是简单的模式化的体验活动,而是增加了关于教育的内容,因此在课程设计上更注重植入游客的体验感和获得感,课程内容要有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林劭洁.农村体验教育[J].旅游规划与设计,2016,(02):70-79.

[2]戴洪涛.经济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9,(10):97-103.

[3]张道潘,李晗,赵宁如.乡村旅游促进农村资源价值提升的实现机制与路径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9,36(18):73-76.

[4]邵丽兰,陶晶.体验经济时代下关于教育农园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24):207-208.

[5]汪灏.基于用户体验的传统手工艺创新设计探索[J].艺术教育,2018,(24):159-160.

[6]杜芳芳,潘祝青.研学旅行的教育学意蕴探析:乡土文化传承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