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经经济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5-05 09:49:23

农经经济管理

农经经济管理范文篇1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村经济;破解举措

一、“三农”问题的概念、地位

1、“三农”问题的概念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都比较落后,制约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经成为现实社会较为突出的问题,我们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为“三农”问题。

中国农业历史悠久,以精耕细作为特征的传统农业,养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但近二三百年来,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下,农业和农村长期停滞和衰落。没有得到很好的休养生息,至20世纪40年代,中国农业不仅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而且国内民不聊生,农村凋敝,绝大多数农民挣扎在死亡线上。建国前的战乱和国民党的统治,使原本就很羸弱的农村、农业、农民处境更为悲惨。建国后,为了发展工业,不得不采用剥夺农业的方式来进行积累,使农村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工业,农民生活与城市有极大差距。这种差距的存在,使我们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一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经济得到了一次飞跃性发展,很快它的弊端也显露出来。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方式,使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受到了限制。如何在不触及农民利益的情况下解决农业现代化问题?如何改善城乡差距?都成为当前研究的热门话题。

2、“三农”问题的地位

在21世纪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同样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尤其重视,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解决农村问题是中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我国农村虽然有局部的繁荣,但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经济的双重挤压下,中国农村处在破产的边缘,孕育着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

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引人关注。

2003年2月8日,《人民日报》用第2版一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文章《为推进农村小康建设而奋斗》。这篇文章是在1月7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可以看出“三农”问题在新领导集体整个施政战略中具有前所未有的分量,更引人注目的是,一种新的思路和施政理念正在悄然中形成。这是一次不寻常的农村工作会议,这次农村工作会议中央特别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以及其他3位新任政治局常委曾庆红、黄菊、李长春都出席了会议,显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会议文件对“三农”问题的提法有了新的表述,称其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此之前的提法是“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会议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今后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中央新领导集体这种“三农”问题的治理理念显然是在特定的背景下形成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背景就是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

二、现有的一些错误看法

现在在很多人的意识当中存在忽视“三农”问题的错误想法,有的认为目前我国农业能基本保证全国粮食需要就可以了,主要发展工业;有的认为解决“三农”问题只要一段时间抓抓就能立竿见影,不需要长抓;有的认为“三农”问题仅仅是涉及面很窄的问题,只要就农论农就可以解决。这些都是错误的看法,实际上“三农”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是否能持续进行下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实现的关键问题,它涉及到各个领域,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长期不懈地调整改善,真正下力气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破解“三农”难题发展农村经济的对策

1、要在思想意识上重视“三农”问题,要有正确的认识。如何正确看待“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深化农村经济改革、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村稳定,在直面WTO的新格局状态下,“三农”这一基础的脆弱,不仅已经对扩大内需、繁荣市场、实现经济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形成极大制约,而且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带来极大负面影响。一些专家曾指出,只有减少农民才能保护农民,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只有减少农民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现代化,才有在下个世纪中叶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据保守统计,目前全国大约仍有5000万左右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现实的难题和形势的发展都要求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应加深对解决“三农”问题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要看到中国“三农”问题的要害和关键是,在宏观战略上要解决好广大农村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在微观上要解决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民增收问题,这才是在我们这个农村人占绝大多数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点难点所在。必须把“三农”问题这一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基础性问题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上来。

因此,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面对入世的机遇与挑战,如何着力解决和缓和农民增收这一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矛盾与困难,就显得大为重要和迫切了。我们对“三农”问题要有正确的认识,一定要重视它,一定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它,要有长期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意识。

2、需要减轻农民的负担。2002年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继续坚持采取扩大内需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实现经济较快增长。党中央、国务院很重视对减负的治理,对一些地区和部门的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的情况,曾多次文件严加制止,但收效不大,全国各地到目前为止仍普遍存在“三乱”现象。减轻农民负担,开展清费治乱减负的综合治理,首先,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计委《关于实行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的通知》要求,认真做好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工作。其次,要定期开展复查,注意和防止涉农负担反弹,切实把减轻农民负担的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

3、要想发展农村经济,必须给农民同等国民待遇。我们应给农民同等的民主政治权利和国民财富的占用权。城里的一切公共设施都是国家承包了,而农村的一切基础设施都是农民自己集资办起来的,产权却属于国有。不仅如此,农民用电、打电话比城里贵,农民孩子读书,老师的工资农民付,城里的教师工资国家付,城里有最低保险,医疗保险,国家的财政只是市民财政。农民只有负担,农民如何才能富起来?我们应给农民同等的自由迁徙权利。我们应给农民同等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保障权利,应给农民同样的贷款权利。不给农民同等国民待遇,农村经济无法提高,农民永远也翻不了身,“三农”问题永远也破解不开。

4、要把农村经济搞上去,必须进一步解放农民。历史证明:每给农民松一个绑,国民经济就有一次大发展,农村经济就有一轮高增长。现在,套在农民身上的绳索还有很多,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取消农民离开农村和进入城市的一切收费,取消农村户口。歧视性的政策和不合理收费极大地阻碍了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取消对农民休耕的限制政策。将来中国农民要有不生产经营的自由。开通城乡产权交换的渠道,鼓励“资本家”下乡做“地主”,农民进城当工人。农民的事,让农民自己做主。解放农民就是解放最大的生产力,减负仍不是最终的增收目标,只有在农村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完善农村产品产销的机制,实现的增收,是最有实际意义的,也是脱贫的关键。结合各地实际,大力开展综合农业(林、牧、旅游业)和进行结构调整,大力扶持有市场需求的龙头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不能盲目,而是指导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要让农产品卖个好价钱,这样农民就能增收了。对于农业的投入要增加,主要用于品种改良和抵御自然灾害的工程方面。小城镇的建设要慎重,有条件的地方要快上,没有条件的地方,也不能一哄而上。农民进城打工也是一种转移,工作政府要多指导,组织好。对待民工的问题,也要贯彻《劳动法》对待。只有解除套在农民身上的土地枷锁,土地才能进入市场经济、实行规模经营,农业才能进入市场经济,农产品才能真正形成合理的价格。

5、破解“三农”难题需要因地制异。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破解“三农”难题需要新措施:回报农民,尊重农民,依靠农民。

①回报农民———按照国际惯例,中国应该进入“以工补农”阶段了。所以,不仅要取消农民负担,今后要逐步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和医疗卫生保健的投入。农村税费改革应该进一步减少税费的征收。现在的问题是尽量减少农民负担。第一,是中国农民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许多发达国家还给补贴,我们更应该扶植他们增强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第二,中国农业GDP的比重仅占百分之十五,却要养活百分之七十的人口,根本无力承担税费任务。在可能的情况下停止向农民收取一切税费,用十年时间恢复和提高农村生产力,培育农村土地租赁市场,促进现代农业体系的形成,以应对WTO的加入。加入WTO后,外国的农产品就会冲击我们的农产品,城市不要本国农产品的时候,不仅是农业、农村、农民的危机,也是国家的危机。为什么我们的农产品价格高?主要的原因是土地承包制限制了农业的规模经营以及由此带来的机械化、科技水平的差异。美国农业已经农场化了,一般规模是5000亩,我国则是家庭经营,户均不过六、七亩,最大的户也不过二、三十亩。为什么我国农业不能规模经营?除了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把农民出租、转让土地使用权的自主权完全还给农民和农产品价格过低过,另一个原因就是:过高的农民负担抑制了农村土地租赁市场的发育。其实农村改革说简单也非常简单,那就是一步步地减少对农民的束缚,给农民以国民待遇。当农民有充分的自由后,很多长期困扰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②尊重农民———重构县乡基层政府。我们常说,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一个基层政府的构建,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老百姓的要求来构建,绝不可照葫芦画瓢。应当按照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按人民群众意见构建县乡政府和政府部门,而不是我们所说的“机构改革”。

③依靠农民———让人民群众管理政府。任何一个政府,没有人民群众的监督管理,就会膨胀、腐败,会走向人民的反面。人民群众怎么管理基层政府呢?第一,官员由人民选举产生。第二,财政的钱怎么花,由当地组织和民间社团讨论,人大决策,政府照着执行,执行过程接受党组织民间组织和人民代表的监督。第三,公仆违背了民意,人民有权力罢免。第四,政府所有政务必须公开,随时接受监督、质询。党的基层组织,应依靠人民加强对政府的建设领导和监督,党永远应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解决三农和农村经济问题,如果没有大思路、大前提、新战略、新举措,是无所作为的。

6、解决‘三农’问题,一定要跳出来,要有创新的思维。

首先要确立强烈的富民意识,在农民增收上有新突破。从实际情况看,凡是农民增收幅度比较大的地方,增收的动力源主要靠的是劳力转移、结构调整、土地扭转、多种经营等。近几年迅速崛起的个私经济,已成为推进农业劳力转移的先锋,成为解决农村就业的关键,成为农民最现实、最直接的致富“亮点”。应该在指导思想上,把这些“渠道”作为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还要确立强烈的市场意识,在结构调整上有新突破。大力推进绿色农业、三资农业,用现代工业理念“经营农业”。把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作为“经营农业”的“火车头”,逐步形成“一村一品”和“一镇一业”特色,为农业结构调整导航。

要确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在深化改革上下功夫。要破除“责任田是保命田”、“种田万万年”的旧观念,破除把“承包期30年不变”与“土地使用权流转”对立起来的片面认识,引导农民“以土生财”,把资源转化为资本,大胆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将土地作价入股,使农民成为股民,确保农民“失地不失业”。让土地向具有经营资质的种养能手积聚,向具有资本实力的“三资”农业积聚。

参考文献:

1、沈亚军《WTO与“三农”》;《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2年第3期

2、郑庆昌宋国林王东炎《透视“科技特派员”制度——农村科技推广体系转变与破解“三农”》;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5期

农经经济管理范文篇2

1深化农经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也在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对中国小康社会的建成有重要促进作用。小康社会的建成涉及“三农”问题,随着社会发展,农村建设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并存。在新时期对农村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规范化和制度化。目前,多数农村在农经档案管理方面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在农村财务管理、土地承包、流转和资产管理方面都做出了积极努力,这对农经档案管理工作有促进作用,有助于档案管理数据资料的收集。与此同时,要认识到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其涉及的工作很多,要对这些复杂工作进行真实记录和归档,以规范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使农村经济管理更科学和规范,同时也为后人留下管理的宝贵资料,促进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更新和改进。农经档案管理是农经工作拓展的空间支持,要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以深化农经档案管理,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2农经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档案室落后。虽然很多农经部门都建立了档案室,但由于硬件投入少、档案室空间狭小,一些存储档案的设备已经老化。上级部门注重农经工作的下放,但对下放后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档案管理工作滞后。对于农经档案管理部门来说,由于经费有限,其经费基本用于部门建设,对档案室的资金投入较少。档案室在设备设施标准低的情况下,使档案经常处于高温高湿环境,导致档案发霉和被虫蛀等问题,档案室的建设已无法满足新时期对档案的存储要求。2.2资料损失。由于之前对农经档案管理认识的不足,加上近年来农业部门改革使多部门合并,工作人员流动性大等原因,很多农经工作中的重要档案资料无人保管或丢失严重,加大了档案管理在建档时的困难。2.3制度不完善。各乡镇都建立了档案受理制度,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制度不能完全满足需求,需要结合时代需求完善档案制度。在一些乡镇,由于没有指定专门人员负责档案管理,使档案资料收集不全,分类不规范、立卷不科学。一些档案管理人员是兼职档案管理,由于没有受过专门教育和培训,对档案的管理只是依照领导的管理思想进行,对档案管理流程认识不足,使档案在管理过程中比较混乱,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深化农经档案管理的对策

3.1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机制。首先,乡镇农经部门要对农经档案管理进行统一部署和指导,使农经办公和档案管理部门联合,依据国家法律等管理土地承包、流转和农村集体财产的实际情况,结合实际管理情况制定农经档案管理的工作流程,规范管理目标,强化领导,通过统一部署使相关人员建立档案管理意识。其次,相关部门要进行统一监查和监督。每年至少要进行一次农经档案管理的检查和监督,对于合格档案管理部门给予奖励,对于不合格、问题重大的要研究解决方法,通过培训等提高档案管理能力,以逐渐推进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3.2改善农经档案管理条件。首先,要建立空间充足且独立的档案管理专用工作室,引进保存能力强的档案管理设备。其次,要加强档案室及档案的防水、防潮、防虫、防光照等安全措施,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档案的管理。要求档案管理部门每半年进行资金申报,以配置现代化档案管理设备和技术。3.3保证农经档案的完整和安全。首先,对于反映农经工作的农经档案,要集中保存和管理。农经部门形成的档案要由本单位专门人员保管,不能分散保管,也不能占为己有。其次,要明确规定档案资料的管理范围和时限。在农经管理工作中会形成众多资料,资料的种类、内容都十分丰富,这要求档案管理部门要将归档文件分类,按照归档范围和时限进行归档和管理,尽量保证资料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要明确档案管理人员工作职责,档案管理人员要熟悉所有管理的档案,并做好整理和分类存储,以保证档案的顺利管理。3.4建立信息化管理机制。为了提高农经档案的管理质量,要建立信息管理平台,以达到对档案资料的合理应用。信息平台要涉及档案文件的内容和管理年限等,要明确界定管理各主体职责,以工作质量来促进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提高乡镇农经档案管理的水平。

4结语

农经经济管理范文篇3

关键词:新农科;农林经济管理;本科实验室;教学质量

2018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其中《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明确提出“新农科”建设,指出要“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产学研协作,深化农科教结合,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现有涉农专业,建设一批适应农林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涉农新专业,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一流的农林专业。”2019年,以“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为主题的一系列建设工作正式启动,教育部提出了安吉宣言、北京指南和北大仓行动的新农科建设三部曲,对新农科的建设工作进行总体部署和系统研究。因此,各类高校的农科专业需依托与新农科建设相关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现有课程设计、实验实践教学及就业方向的培养等进行改革与创新。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很宽泛的大类,几乎涵盖了所有涉农经管类人才的培养范畴,新农科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路径是面向涉农产业未来发展需要,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或其他学科的渗透而转型、改造和升级成为新型农科专业。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根据新型农科专业发展需求,重新规划建设农林经济管理实验室。本文以吉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为例,探讨新农科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模式、改进思路和创新措施。

一、新农科背景下农经专业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一)新农科背景下农经专业教育的内涵

综合学者研究观点,“新农科”内涵根本点在于“新”上,是在网络信息技术和现代农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面向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态建设提出的一个高等教育的新方向。“新农科”的本质属性依然是农科,相较于传统农业,新农科背景下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新的特征:1.新农科围绕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培养,以农业学科为核心,交叉融合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及社会科学等学科,拓展传统农业学科的内涵,多学科相互渗透,深度嫁接,形成新的学科增长极;2.新农科建设坚持以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为理念,注重培养科学基础厚、视野开阔、知识结构宽,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实用技能型的新型农业卓越领军人才。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新农科背景下农经专业教育是高等农业教育融入产业技术革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谋划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对传统农经学科的升级改造,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兼具人文精神与以信息技术、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知识范畴的科学素养基础上拥有思考力、行动力、创新力以及全球胜任力的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和实用技能型卓越农林人才。

(二)新农科背景下农经专业教育的特点

1.农经专业教育的多元化。在新农科背景下,传统农经专业教育持续升级,在农经专业学科教育内部融合交叉的同时,与现代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工科、新文科等相互渗透、深度嫁接,农业专业科学的边界不断拓宽,教育培训的方向、学科体系建设等均实现多元化发展。2.农经专业教育的理论与实验实践的高度耦合性。农经专业教育要更好地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势必要将理论与实验实践进行高度耦合,用新理论指导实验和实践,培养高质量农林人才队伍。同时,理论与实验实践的高度耦合性能够加强农经专业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其中,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搭建与求真实践的重要纽带,对于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实操技能的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农林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现状分析

(一)具有功能配套的实验室

吉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实验室始建于2005年,该实验室原隶属于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现隶属于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实验室现有专(兼)职实验教师、教辅人员18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9名,教师团队师资力量雄厚且科目专业性强;实验室下设5个功能配套的实验室,即统计实验室、村镇规划实验室、农业投资项目评估实验室、会计实验室和卓越班国际交流技能实训室,其中统计实验室能承担经济计量、农业技术经济、农产品国际贸易模拟、农村金融模拟等实验。2015-2020年,实验室承担农林经济管理和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24门实验(实践)课程,同时还承担部分硕士学科的专业课实验教学任务及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学术比赛、开放性创新实验等课外教学任务,本科实验教学年均891学时,实验课开出率100%,实验室在2018年吉林大学实验教学中心评估中获得92分的高分。

(二)人才培养新模式的依托平台

吉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科研特点是从科学研究出发推进学术成果与社会服务相融合,推进科学成果朝着实践方向进行多元化转变。从过去的以纵向课题研究为主,转变为纵向课题与横向课题并重,从过去的以政府任务型课题为主转变为政府任务型课题与农村服务型课题并重,基于农村发展和社会服务的需要,横向课题和农村服务型课题比重逐年增加。近5年来横向课题和农村服务型的课题数量以指数式增长,由此也衍生出农经本科人才培养的科研选题切入新模式。通过承担纵横向科研项目(尤其是规划编制)、提交咨询报告等,为学生选准大创项目、毕业论文、各类竞赛、实践课程等研究选题,为农经学生“把论文写在农村大地上”奠定了基础,这种科研选题切入新模式的依托平台就是农林经济管理实验室。

(三)面向“三农”的服务平台

5年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以实验室为服务平台,依托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教育部农林试点实践基地建设项目的子项目——东北地区村镇发展实践基地、吉林省人文社会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吉林特色新型高校智库4个学科专业平台支撑,与吉林省各级政府及新型经营主体合作开展科学研究与理论实践、规划编制等工作。其中,为各级政府和新型经营主体编制“三农”领域系列规划65个,12篇决策咨询报告被政府采纳,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全员参与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及乡镇和农户的发展,承接4个期班的农民培训任务,参与20多个期班的“三农”相关培训工作,在促进吉林省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服务“三农”方面成效显著。

三、当前农林经济管理实验室运行存在问题

(一)课程设计导致理论与实操脱节

因实验内容多数安排在全部课程结束后,安排集中一周的集训课程,时间较为紧密且实验强度较大,课程内容学习与实操脱节,无法通过实验使得抽象的知识可视化呈现,专业知识难以达到预期的巩固温习效果。授课形式方面仍采用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即先由教师讲解或演示,然后安排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案例讨论、软件操作等相关实验任务,方式较为枯燥单一,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新培养计划对农经人提出的要求是新理论、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建设下卓越农林人才,其中强调学科交叉、学科渗透的专业教育和校企合作、校外实训的创新创业教育,都要求农林经济管理实验室在时效性和便利性上进行贴合专业培养计划的优化升级。

(二)资源配置相对不足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应该是一个以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为导向,学科知识相互融合、渗透的有机实验整体。但现实情况是,农林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各个功能实验室的资源配备,均具有明显的针对性,相互之间的关联性不强,设计性实验偏少,缺乏资源互通和设备共享,而且缺乏农业生产过程及管理、工程训练、农业系统工程等领域仿真模拟设备,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系统化思维的培养,不能满足新农科背景下的农经人才培养需求。

(三)教学目标偏移、成果反馈模糊

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原实验实践平台重点在培养学生的经管技能,因此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模拟经营和操作的软件设备,都是朝向熟练掌握经管类实操技能的人才进行培养;且仅根据实验结果作为教学质量信息反馈不够缜密,不能跟进并依据实践教学动态信息变化及时调整实践教学过程,可能致使实践教学质量目标偏离。而新农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方面需要紧密结合服务“三农”,着重培养能胜任在相关管理部门、农林企业、教学科研机构从事规划策划、经营管理与科学研究工作的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尤其是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的卓越农林人才和卓越规划师,包括区域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乡村振兴规划等方面。

四、新农科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思路与创新措施

(一)建设思路

实验室按本科招生规模设计,购置电脑、交换机、投影仪、多媒体控制器、网线等设备及农村金融、财会、农产品国际贸易、工程训练、智能农业3D虚拟仿真、系统工程、数据处理等软件,能实现经管技能、农业工程训练、农业生产过程等领域的仿真模拟。该实验室突出仿真模拟、工管农融合、教研融合、产教融合,能满足新农科背景下农经本科人才培养需求,同时也能作为农经学科乃至农学、农机学科研究生及教师的科研平台和“三农”服务平台。

(二)特点

新农科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实验室应具有以下特点:1.数据化。大数据时代,涉农产业的管理也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2.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产业中的渗透应用,智慧农业和智能农业时代已经到来,智能农林经济管理或智慧农林经济管理人才也将成为未来涉农产业的需求,比如农场智能管理等已经出现,因此农经专业实践实验项目中智能化也将成为必然;3.全程化。工程教育中的CDIO[(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思想也同样适应于农经专业的新农科人才培养,在实验室中,仿真模拟全程农业机械化过程、全产业链经济发展过程等非常必要;4.交叉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具有交叉学科特点的应用性专业,新农科背景下农经本科人才培养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农学和工学知识、扎实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宽泛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经济分析能力和管理实践技能;5.国际化。2016年6月2日中国已经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的第18个成员国,所以新农科的建设也理应强调和国际一流农科的对标。

(三)建设目标

实验室建成后能承载以下功能:1.承担新农科背景下农经本科人才培养实验实践课程;2.承担卓越农经人才培养荣誉课程;3.农经及农学、农机本科生创新创业实训平台;4.农经学科乃至农学、农机学科研究生及教师的科研平台;5.吉林省高素质农民培训平台;6.新型农经人才线上教育基地;7.国际农经专业实验实践交流平台。

(三)创新措施

1.加强设施及功能的“软”“硬”融合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目前本科生及研究生招生规模均为30人左右,学生电脑按30台配置,此外还需购置投影仪、投影幕、会议音响系统、交换机、机柜、无线麦克、高清数据线、网线、多媒体讲台、多媒体控制器、笔记本电脑、学生桌、学生椅等。软件方面需要购置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财务业务一体化、智能农业3D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DPS、Sta-taMP4、SmartPLS、VensimPLE等软件,建起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软”与“硬”融合平台,在农产品国际贸易、农村金融、财会、农业生产过程及管理、工程训练、农业系统工程等领域实现仿真模拟,使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紧密融合,经济学、管理学、工学与农学紧密融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与创新意识。2.更新完善辅助性教学资源提高农林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质量水平的目光不能仅停留在实验室、电脑、专业软件等软硬件设施上,在教师配置、教具组合、实验环境和布局模式等设计思路上同样需要突破思维定式。实验室新址的布局方面,可以改变原有普通机房的教室型布局,采用环形实验台布置,8-10个学生环绕实验台进行操作,方便教师案例教学和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在实验室的管理制度方面,需要更新《实验室管理人员守则》《实验室使用管理办法》《实验室设备维护准则》等相关规章制度;在实验器材方面,更新与主课程相配套的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教材,制作实验大纲和实验教学日历;同时加强实验教学团队教师建设,包括利用校企合作的师资培训,强化对实训软件的操作能力;鼓励本专业教师参加校外实验的教学研讨会等交流活动,参观其他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借鉴其管理经验和教学模式等。3.强化教学质量和文化氛围实操能力的有效提高需要鲜明的精神文化作为引领。需要在新农科背景下,打造具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色的教学文化,坚定树立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和任务,把培养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献身农业农村事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杜绝模式单一的授课形式,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到实践教学的环节中,创造适宜创新人才培养的科学研究、创新意识发展的文化环境。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以实验为手段,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科技比赛、校企项目合作等措施,在培养方向与模式上形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和优势。依据实验教学质量信息、日常监控信息、学生评教信息、督导评教信息等,建立过程清晰与量化可控的授课信息反馈机制,实施教学动态跟踪管理,达到客观、准确、及时、多渠道捕捉实践质量信息,并对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纠偏和整体教学进度的调整,使其符合新农科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计划的既定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正加,王晨,黄坚钦,伊力塔,李剑威.新农科背景下农林类专业实践教学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1(03).

[2]张健如,郭蕊,张吉国.农林高校经管实验室建设研究——以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实验中心为例[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05).

[3]张淑辉,高雷虹,杨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困境与突破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27).

[4]鲁莎莎,杨晶晶,贺超.促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若干思考——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9(01).

[5]牟少岩等.“新农科”专业建设的内涵、思路及其对策——基于青岛农业大学实践探索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20(01).

[6]张祺午.新农科:怎么看,如何办[J].职业技术教育,2019(30).

[7]郝婷等.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新农科”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18(03).

[8]王雪纯,李峰.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江西高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0(01).

[9]刘竹青.“新农科”:历史演进、内涵与建设路径[J].中国农业教育,2018(01).

农经经济管理范文篇4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措施;问题;集体经济

农村经济管理是我国“三农”工作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我国农村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农经管理涉及农业管理以及生产管理,对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具有密切关系,对农村的团结稳定具有直接影响,其工作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工作量较大,涉及范围广。农经管理同时还担负着维护农民权益,以及完善农村经营制度的重任,农经管理作为我国农村发展与改革的重要推动力,承担的历史使命更加繁重。

1农经管理的重要意义

农经管理与农民的利益具有密切的关系,对促进农村发展以及实现农民增收起着关键作用。同时,我国农村社会与经济的高速发展,集体资产不断增加,其经营项目实现了更大的经济效益,但也有违规行为的出现,为集体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害,导致农民朋友逐渐失去信任。在此背景下,加强农经管理,做好财务管理,加强对村级财务的管理与监督,提高集体资产的公开化和透明度,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农经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人员素质较低

当前,农经工作人员普遍存在学历低、年龄大的问题。工作人员多为大专或者中专学历,虽然长期深入基层,业务能力较强,但是学习新技能以及新知识的意识较差,思想观念过于保守,不愿意主动接触新鲜事物,视野具有较强的局限性,不能以全局的视角处理问题。在新业务以及新政策方面,缺乏领悟能力和钻研精神,一些财务人员甚至不具备从业资格,导致财务规范化难以有序开展。

2.2管理制度不完善

当前,虽然我国集体资产的管理制度得到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但是依然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很多村民不愿意、不主动、不积极参与到财务监督中,村干部缺少进取精神,对自身要求不高,导致村级财务支出过多,收支不公开、不透明,管理不民主。

2.3行政村债务多

由于各种原因,很多行政村债务过多,通过抵押村级山林地、集体土地以及拿利借款等方式,不断向当地信用社进行借款,最后导致无力偿还,出现很多历史债务,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2.4工作量大

农经管理的主要职责包括农作物保险、合作社服务指导、土地承包管理、耕地使用权流转、集体资产管理以及财务审计监管等工作,工作量很大,但是权利有限,导致相关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3加强农经管理的相关措施

3.1提高人员素质

当前,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持续加快,要提高农经人员的工作水平,加大培训力度,培养农经人员的开拓进取精神以及责任心。相关部门要定期开展相关培训活动,基层服务中心要给予科学的培训指导,根据业务水平以及能力特点,开展针对性授课,根据农经管理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培训时间,在培训后,要组织开展考试考核,如果成绩没有达到标准,要进行补课、重考,进而提高农经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

3.2强化三资管理

农经服务部门以及财务人员要遵守财政部以及农业部出台的各项规定,并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实现集体资产管理规范、记账及时准确以及账本完整齐全,对集体资产进行管理要做到彻底清查,对资产开展产权评估和界定,如果出现资产与账本不符的情况,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进一步明确资产的所有权以及存量,进行实时产权登记,完善资产台账,进而保护资产的完整和安全。同时,要根据资产的不同类型做好经营管理工作,对于村集体可以自主经营的项目要进行适当放权,不断强化财务监督与审计,给予科学的建议和意见,进而帮助集体经济稳定发展,对于非经营性以及闲置资产,要通过出租、转让以及拍卖的形式,让资产可以增值、保值。

3.3加强经济管理

进一步加强经济管理,化解集体经济所面临的财务危机,通过资产盘活以及精简机构等方法,化解当前集体经济面临的债务危机。同时,要严格遵守审批制度以及财务制度,对集体资产加强管理与监督,防止出现一些新债务。当前,我国村级债务主要是用于农田生产、水利建设以及公益性建设,因此,相关部门要向国家申请优惠政策和补贴政策,通过国家扶持的方式有效解决债务问题。

3.4完善管理制度

农经经济管理范文篇5

关键词:新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建设;服务

一、农业经济管理概述

农村经济管理是一种管理活动,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它对生产、交换和分配等经济活动实施规划、组织、控制和调整,同时鼓励有关人员从而实现经济目标。作为我国农村工作的重点,农村经济管理还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农业经济管理可以按照市场的需求对农业实施宏观调控,进一步科学的调度劳动力、资金和政策等倾向,以此得到最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农业经济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信息化经济管理不足。农经管理信息涵盖了农业科技,农业市场,农业资源,农业管理和农业教育这五方面的信息化。如果想实现这五方面的信息化,我们就要以信息技术手段为辅助工具来取得有关的农业信息,进而起到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科学管理的水平的作用。但我国的农经发展依旧存在一大阻碍,那就是现阶段我国投入在农业信息化上的资金不足以支撑其发展,基础设施还是最先的一批,特别是在农村区域,这就导致了农经管理信息化的实施范围很小,大部分农民获取信息的方法依旧是以传统形式为主。(二)农业经济管理制度落后。从现阶段农经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农业经济的效益远低于工业经济。也正是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农经管理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这就造成了农经管理体系不完善。新农村新形象,与之对应的农经管理体系也要有新制度,然而大部分农村都依旧在使用原来的那套管理模式,家族作坊模式一度泛滥,竞争无序,市场混乱,走上合作共赢的路还需要很久,这就造成了农经发展落后的结果。(三)缺乏农业经营管理意识。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在农经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队伍还有着老龄化严重的问题。除外,由于我国长时间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漠不关心,造成了体系缺点明显,经费严重不足,缺少培训等问题,进而使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在实施阶段开展的并不顺利,管理工作没有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只是照搬全收其他地区的做法,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一直不得发展。

三、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系的策略

(一)农业经济信息水平的提升。农经管理信息化的水平直接牵动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要增加对农经管理信息化的经费投入,地方财政局要确立专项项目资金,健全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可以按照具体情况购进有关设备,还要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使用信息化设备的专业培训,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农经管理信息化的关注,进而便于农业经济的网络化建设实现大规模开展。(二)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完善。农经管理体系对促进农经管理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新的时代背景为基础,应当逐渐创新与健全农经管理体系。时代在发展,农业的发展观念与模式也逐渐改变,如今农产品深加工及产业化的发展趋势火热,公司也逐渐开始注重农产品的品牌化运营,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然而在这样的发展进程中,全部都离不开农经管理体系的支持与指导,科学的农经管理体系可以使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得到大大的提高,使农民的发展空间加大,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得到加强。(三)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多样化。1.现代化生产。现阶段,我国各行业都在进行技术革命,农业领域同样在进行技术革命,农村的生产集约化也将不复存在。但是,仅仅依靠农民是不能够完成技术革命的,我们还需要有能力的大型农业企业参与进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设备。美国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实现了农业种植管理及收割的全机械化生产,很少的劳动力就能够管理好广阔的土地资源。在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的方面,我国的起步比较落后,但是在现阶段也已经做到了全机械化的种植与收割。目前和未来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有一个重要方向,那就是实现深度全面的机械化作业。农业现代化的标志不仅包括农业机械化作业,还包括区域的联合化生产作业。区域联合化的生产作业整合了种植业与林业等产业,进行联合及一体化生产,这就基本做到了规模化效益,在极大程度上加强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水平与产品质量。2.创新化加工。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农业经济要可持续发展,就必定不能离开创新。从农产品加工的角度来看,深加工已然变成了创新的主要方向,在农产品上加大其应有的附加值,在最大程度上增加最终成品的利润。举个例子,把农产品品牌化,着重突出其品牌效应;在农产品的包装设计上投入资源,以此增加农产品的格调性。然而,有一点需要我们格外注意,那就是农产品的定价要和其质量相一致,严禁做不切实际的包装设计来恶意抬高其定价。3.多元化经营。农业产品经营的思路与方向都要有所转变,传统的经营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了。目前来说,获取效果比较好的方式就是联合农业生产与商业经营,以此形成区域化餐饮业、旅游业及运输业等一条龙行业发展趋向。除此之外,还可以在电商平台上销售农产品,把网上订单与线下配送相结合,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产品的附有价值,更推动了物流行业与交通行业的发展。(四)壮大农业经济管理的队伍。第一、建设中高层管理人员队伍。管理人员要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及团体意识,具备长远的眼光与较强的经济管理能力,还要具有分析能力,既要求管理人员能够及时辨析经济发展的趋向,还要求其具有分析生产等实际工作的能力。与此同时,管理层人员还要有挖掘人才的眼光,发现高素质有能力的技术性人才,尽快引入到队伍中来,以此加强农经管理能力。第二、组织建设技术人员队伍。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技术人员所处的地位不容忽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技术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各项生产设备的工作原理及操作,其中涵盖了正常生产进程中配套设备的操作方法和维修保养。与此同时,技术员每天接触到最多的人就是劳动力群体,应对劳动人员存在的问题及时的给予解决办法,所以技术人员要加强自身在人际交流与沟通方面的能力,为了更好的服务劳动力群体,技术人员还要对所需的农业知识了如指掌。第三、组织建设劳动力队伍。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第一参与者,应该进行定期培训专业技能,使劳动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农业生产设备的操作与现代农业技术,为现代化农业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五)完善现代化农业管理服务。要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三农问题,就要把农业生产的建设、运营和管理相结合,构建一套农业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换句话说就是为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提供多项服务所形成的组织体制。劳动者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其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新时代的管理服务体系要着重进行重新配置基本要素,以此帮助解决农村劳动力问题。在生产过程中,从种植到收割实现一条龙,全程以科学的种植技术为指导,运用农业的资源为农业进行服务,到后期收割交易,就可以以管理服务体系为主导,使用网络资源建设农产品收割交易资源平台。除此之外,还能够以现代化农业科技的管理服务体系为主导,引进互联网技术与就业信息指导等。

四、结语

总而言之,如果想让农业经济得到良好发展,并赶上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步伐,农经管理就一定要受到重视。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国应当发展创新型农业,构建完善农经管理体系,确立正确的管理思想,进而缩小我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推动我国整体经济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瑞端.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为新农村建设服务[J].吉林农业,2015(13).

农经经济管理范文篇6

【摘要】:在人类社会经济变迁的过程中,经济发展总是管理和制度变革相联系的。自1978年以后,中国整个经济的发展也都是以改革开放为前提的,而改革开放正是典型的管理和制度创新过程。管理和制度能够而且必然会影响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进程,同时,经济的发展也可以而且确实会导致管理和制度的变迁。经济发展无止境,管理和制度创新亦无止境。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经济政策也必需要得到不断调整与完善,否则就难以适应新的实践需要。农村经济政策的发展需要好的管理工作和不断的制度创新。

一、进一步做好农村经济管理和制度创新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当前,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管理和制度上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尤其是面临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强化对农村经济管理和制度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强化农村经济管理和制度创新,是实现农民增加收入的需要“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是我们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近党中央国务院以1号文件下发了《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它是指导我们做好农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2、强化农村经济管理和制度创新,是进一步规范农村税费制度,完善农民负担监管机制,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实现“三个确保”的最终目标的工作要求。

3、强化和创新农村经济管理,不断解决农民反映强烈的问题,必然会推进基层廉政建设和组织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4、强化农村经济管理和制度创新,是强化政府管理职能的需要,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难度大,农民负担管理、农村财务管理、农村承包合同管理、农村资产管理、农村审计监督,这些工作都是直接与很多部门相互交叉,直接涉及到一些部门和个人的利益,这些经济的、法制的、行政的都不是单纯的业务部门的职能行为,而是政府行为,所以一定要强化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保证政府职能的有效实施。

5、强化农村经济管理和制度创新,是目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现状所决定的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现状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不断强化管理,完善措施,才能扭转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不利的局面。

二、管理和制度创新的重点

这里所指的管理和制度,包括具体的体制机制、组织形式权利关系行为规则等,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在人类社会经济变迁的过程中.经济发展总是和制度变革相联系的。

当前,农经工作面对入世后的新形势、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面对落实中央增加农民收入政策的新机遇,要求我们必须扩大视角,要从战略高度研究问题,从更深层次的角度破解问题,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农经工作要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全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文章。

1、围绕农民增加收入做文章中央1号文件,是我们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总的指导思想,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紧迫性和主动性。

2、围绕农村农民的难点做文章当前,各地农村农民的最大难点问题是农村集体经济薄弱,乡村债务链久解不开、农村集体资产流失严重等。

3、围绕农经工作“三大创新”做文章一是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就是建立起投资主体多元,产权界定清晰、权责关系明确、管理方法科学的现代合作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要结合各地实际力争在短时间内,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在发展新型合作经济、推进农民专业协作经济组织规范化建设方面取得新的重大突破。二是创新农村土地制度,就是要建立起适应农村城市化进程需要,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土地承包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多种形式,参与土地使用权流转,推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三是创新农村经济管理方法,就是利用网络、计算机等科技手段,对农村资产、财务、合同、负担、统计、审计等各项农经工作实行电算化管理,全面提升农经工作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4、围绕服务做文章,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农经工作面越来越宽、任务越来越重,在强化管理的同时,更主要的是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为各级党委、政府服务。

三、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制度创新的具体内容

1、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创新势在必行。

土地产权制度的创新,必将带来法律框架下的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使土地的集中经营成为可能,既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和农村生产力,又可改变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还可以带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工商业的转移,增加农民在非农领域的收入。

2、我国现行的农村产业化经营组织亟待创新。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为解决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难于适应社会化大市场的矛盾,农业产业化应运而生。

因此,无论是从经济学理论,还是从现实实践看,都反映出了一个基本的事实,这就是如果不能根本地改变农村劳动力仅仅依附土地或依附公司的现状,就势必难以积蓄和形成为农村市场经济提供相应生产技术基础和产品基础的能力。农民这一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农业产业化组织,要实现历史赋予的使命,想要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真正有所作为,恐怕就只可能是力不从心了。而要根本地解决上述问题,没有相应的制度创新就只能是空谈。现实表明,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所面临的许多困难和问题,都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和制度创新去解决。

参考文献:

[1]张禹峰,郭超.强化各级农村经济管理机构势在必行[J].吉林农业,1999

农经经济管理范文篇7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分析思考

我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农业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占据关键地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往的农业生产和管理模式已经逐渐被时代淘汰,而想要促使农业经济快速发展,需要科学利用管理学知识,从以往的生产中纠正错误、总结经验,制定相关管理计划,并且加强创新与探究,促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更好的为农业发展提供服务。

1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具体要求

1.1提升科研水平。学科的发展与进步依赖于科学研究,当前,我国开展农业经济研究的人员主要为相关学者和科研专家,虽然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农业生产一线经验,研究队伍组成单一,是制约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社会发展新形势下,相关部门需要结合市场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完善以及丰富农业经济科研队伍,积极吸纳一线农业生产者、海外留学生以及相关从业者,提升我国的科研水平,促使农经管理趋于综合性和研究性方向发展。1.2学科交叉发展。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农经管理已经不再是单一学科,学科和学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学科融合已经成为农经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因此,在学科发展中需要注重各个学科的融合与交叉,不断完善学科内容。在学科融合交叉中,不仅是学科知识的简单叠加,需要从农经管理学科整体发展的角度,以管理学和经济学为核心,实现学科知识的有效互补和交叉,衡量各个学科的不足和优势,进而推动学科的壮大发展。1.3农业结构调整。我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国民总数位居世界首位,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农业在国际中的竞争力明显不足,以往的农业结构和管理模式已经逐渐被时代淘汰,如果依然沿用以往的管理模式,会对农业发展带来制约和影响。因此,农经管理学科在发展中需要加速农业结构调整,综合考虑市场要求、时展和农民需求等因素,保证农业产品符合人民和国际竞争的需要。

2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方向

2.1综合考虑基本国情。农经管理学科发展需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实际形势为发展基准,如果不考虑基本国情而贸然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管理技术和经验,不仅难以起到促进作用,同时还会制约农经发展。首先,以我国特色农业理论为支撑,利用先进的、符合基本国情和实际情况的技术和理论知识,对农业资源进行科学化以及合理化的利用和开发,促使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其次,农经管理学科要与我国基本国情相吻合,以中国农业理论知识为引导,促使广大学生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并且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最后,在开展学科创新中,要以基本国情为立足点,配以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对农业发展的了解和认知,在大量实践中实现能力的发展。2.2落实持续发展战略。在我国农业发展新形势下,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得到全面的贯彻和落实,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成为农业的未来主要发展方向。因此,农经管理学科也要迎合时展趋势,全面落实持续发展战略,通过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缓解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首先,在学科发展建设中要关注我国北方和南方的地区环境差异,包括自然灾害、耕地面积、水资源分布以及气候特点等,结合我国实际特点进行学科建设;其次,针对我国农业发展中耕地质量、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等问题加强研究,重视农业绿色化以及生态化发展,将其作为学科发展的重要内容;最后,在设计以及融合农经管理学科内容中,需要突出我国基本国情和实际情况,贯彻以及落实持续发展理念,例如结合土壤性能选择农作物,在优化产品质量和产量的同时,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2.3落实振兴乡村战略。我国在明确指出,振兴乡村经济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抓手,因此,在学科发展中,也要积极落实和贯彻振兴乡村战略。首先,农经学科发展要改变以往不务实、内容宽泛等问题,将振兴乡村战略和农经管理学科充分结合,在丰富以及完善学科内容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对我国农业整体发展的理解程度;其次,以振兴乡村为主要发展目标,提升学科建设的实用性和先进性,理论知识可以起到指导乡村发展的作用。2.4趋于国际方向发展。随着全球经济逐渐实现一体化,国际农产品的竞争日趋激烈,而想要提升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农经管理学科需要趋于国际化方向发展,以提升国际竞争力为学科发展目标,以知识经济为学科建设导向,促使我国农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3结语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关乎到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公众和社会需要给予高度重视,以先进的理论知识为支撑,促使农业摆脱以往的固化模式,以现代化的管理方式谋求发展新路径。

参考文献

[1]张俊飚,颜廷武.中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70年:回顾与展望[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1-11,164.

[2]李军,马烈,冯开文.农业高校设置农业经济史学科的意义与实践——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8,(4):57-62,95.

农经经济管理范文篇8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管理体制,农业社会化服务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居民在总人口中占据着很大比例,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三农”工作的扎实推进。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还有很多问题,要提高重视程度,转变工作方法,促使农村经济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1农村经济管理主要内容

农村经济在我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国经济水平进入新阶段之后,农民增收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农业经济实现了大幅度提升,农村发展进入了平稳快速阶段。经济作为农村发展的基础,要实现经济发展目标,需要将经济管理工作做到位[1]。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我国农村经济中的一项关键内容,对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大局影响很大,关系着农村脱贫致富和农民共同富裕,基于此,如何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课题。近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新时期农村经济管理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实际应用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农村经济管理理念落后、专业性不足、管理秩序混乱等。此外,村集体经济发展中也出现了收入来源渠道较窄、资产管理不规范、融资难度大、人才缺乏等现象。为了让经济管理跟上农村发展脚步,满足时展的要求,只有做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才能真正发挥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持农村社会稳定的作用,这也是农村发展的关键。

2提高铜城镇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策略

2.1铜城镇基本情况。铜城镇位于天长市北部,地处2省3县市(安徽省的天长市和江苏省的金湖县、盱眙县)的交界处,镇域面积222.8km2,全镇8.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2万人、1.65万户,耕地面积0.77万hm2,下辖15个村、8个社区,其中涉农社区4个、505个村民组。2018年,农村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为19617元。铜城镇现有农技推广和管理等农业服务机构6家,包括农经、农技、农机、水利、畜牧、林业等部门。截止目前全镇3.33hm2以上规模流转大户103人,规模流转面积约0.38万hm2,全镇土地流转总面积近0.46万hm2。铜城镇范围内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92家、家庭农场70家、农业规模企业10家、农业“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6家,其中部级示范合作社2家、全国“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1家、“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个、省级示范合作社1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家、省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1家、省级行业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示范合作社3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市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4家。全镇共有农业农事服务组织25家,其中天长市天星洼农事服务专业合作社服务队被评为省级示范服务队;有天香源粮油、天禾米业两家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共有各类农业机械3.98万台(套)。全镇的农业规模经营比例、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水平、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等都领先于全市其他镇。2.2铜城镇提升经济管理水平的措施。2.2.1完善政策,提升服务能力。制定扶持政策,支持村、社区多途径的发展社区型服务主体,利用村级组织的影响力为成员提供生产经营性服务,为增加集体经营性收入探索有效的工作途径。铜城镇通过创建,全镇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尤其在近两年特大自然灾害面前发挥了较强的作用:通过统防统治,2016年午季小麦赤霉病发病率明显低于周边地区;2018年秋季连续阴雨,为了确保大户成熟的粮食得到及时收割,铜城镇利用村级服务站,镇村联动,3天时间从江苏、山东等地调集120台收割机,参与大户抢收,减少了大户的灾害损失。可见,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的提升,将有力推进铜城镇现代农业的发展。2.2.2加强管理,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铜城镇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建,解决了农民及生产经营主体信息、技术、生产、销售等一系列问题,为广大农户及经营主体从事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利,增加了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信心和决心,实现了各类主体之间的融合与互补,让农民和经营主体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任何环节、任何方式的生产服务,促进了各类经营主体的发展。此外,实行辅导员制度,镇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的人员分工联系各经营主体、服务主体等,重点帮助他们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基础台账、健全财务管理等,合作社完善二次分配机制,从根本上规范各类主体的经营、服务、管理行为。2.2.3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一是农民通过获得新技术、新品种,提高了农产品的品种和产量,实现了增收。二是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加快了土地流转的步伐,农户不仅可以直接获得租金收益,还可以到合作社、家庭农场或龙头企业去务工,更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外出务工,获得工资收入。三是服务体系的融合与互补,减少了部分大户的资金投入,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生产性收入。2.2.4理顺农经人员管理体制。对基层农经管理人员来说,其素质与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农业发展水平,并对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这要求乡镇政府做好长远规划,尽快将农机人员管理体制理顺,并促使农经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具体来说,要提升农机管理人员准入标准,加强对他们的业务技能培训工作,提升服务能力[2]。同时,也要提升基层民众文化素质,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工作,促使民众可以给予农经管理工作更多的支持。此外,也要加大对农经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力度,将各种闲暇时间充分利用起来,让农经人员有更多业务学习机会,真正解决农经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针对当前基层农经人员严重不足、与新时代农经管理要求不符的现象,应该做到一个乡镇至少有3个以上农经管理人员,保证经济管理工作更好地进行。为帮助农民解决经营中遇到的问题,乡镇农经管理人员要重点关注“三农”工作,将其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及时解决对于农民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对此,乡镇农经管理部门应该积极与各部门加强联合,将内部管理做到位,并严格明确管理人员工作职责,及时为农民提供先进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促使乡镇农经管理工作能效不断提升。

3结束语

铜城镇将继续深入学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内涵,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参考文献:

[1]宣君华.提升农村经济管理实效性的途径探讨[J].经济师,2019(3):166-167.

农经经济管理范文篇9

随着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农经管理所涉及的内容也越来越多,这也对农经管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农经管理工作人员要懂法律、懂农业、懂管理、懂财务等相关知识。

2新时期对农经管理人才的要求

一是新时期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目标明确,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复合型的农经管理人才,将农业生产的单一化向综合效益转变。农经管理人才需要将小规模的农业经营模式衔接起来,形成规范化的农业生产模式,以帮助农产品进入市场实现流通。当农业生产由单一模式向综合模式转变后,在这个产业链中,经济发展模式也由传统的原材料供应向产品深加工、旅游、休闲等领域拓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一、二、三产业界限也将越来越模糊,此时的农经管理将涉及农业、旅游业、加工业等多方面,因此培养复合型农经管理人才,使之具备农业、旅游、加工等多学科知识和职业能力成为人才培养的新生长点,也是推进农业生产科学健康发展的要求;二是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的家庭规模的土地资源配置方式,使大规模农业生产难以实施,最终导致农业领域难吸引人才。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需要创新农经管理模式,培养新型职业化的农经管理人才。复合型农经及管理人才可以为农业生产的组织、产业链的管理提供有效意见,以保障农业综合生产力的稳定。当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由多元化的主体共同参与时,需要复合型的农经管理人才进行专业化和社会化管理,以推进农业经济协同发展。复合型的农经管理人才在职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及规避市场风险能力等方面都高于之前的家庭式农业生产,同时能在市场发展的复杂环境中使管理获得更高效益。培养农经管理人才主要是使其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能带领农民走向富裕。

3培育农经管理人才的对策

3.1建立专业培训队伍。针对专业农经管理人才缺乏的情况,农经管理部门要建立专门的培训队伍,通过培训队伍培训出复合型优秀的农经管理人才。而农经管理人才缺乏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有限,没有完善培养体系,因此农经管理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组建经验多、技能强、知识广的农经管理培训队伍,通过培训提升农经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和工作效率,以促进农经管理向现代化和信息化转变。专业培训是人才培养的保障,同时也能督促人才在工作中发挥最大作用。3.2强化对农经管理的认知。无论是农经管理部门还是农民,都要改变传统对农经管理人员的认知,要提升农经管理人员的地位,为农经管理人员开展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经管理人才的培育主要是在强化认知基础上进行,要使相关部门了解农经管理人才对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的重要作用。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建立专门机构对农经管理人才进行培养,以提高社会对农经管理人才的认知和重视。3.3加强信息化培养。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农经管理若要适应时展需求,就要求农经管理工作更深入细致,就要对农经管理人才进行信息化培训,以提升其信息化能力,促进农经管理工作发挥最大效用。培养农经管理人才的信息化能力可以使其在思考问题时从多角度全方位进行,科技发展带动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产业化。在信息技术融入到农业生产中的同时,农经管理也要融入信息化和技术化因素,信息化能力的增强可以帮助农经管理人才获得数据信息,在分析数据基础上进行数据处理,以服务经济管理工作。3.4注重点面培养。在农经管理工作中,点与面的关系非常密切,相互影响。在农经管理人才培育的过程中要坚持以点带面带动人才整体发展,最终使农经管理人才队伍全面提高和发展。针对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点带面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找到重点并对其进行分析,以使人才的培育更有效。

4结语

随着农业科技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也越来越迅速,农民在生产条件改善的基础上收入有所增加,农村的实力也在逐步增强。农村经济进一步壮大,需要农经管理人才对农村进行有效管理,相关管理部门要结合切身的实际情况培养优秀的农经管理人才,以促进区域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有庚.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3(23):83-85.

农经经济管理范文篇10

首先是要做好农村财务与资产管理工作,一方面应当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符合的监管机制,在做好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审计职能;另一方面要对目前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现状进行革新,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开始电算化试点工作,同时要重点抓好集体资产管理工作,保证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体财产的安全。其次应当尽可能的减轻农民群众的经济负担,达成这一工作目标需要对农民群众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做好监管工作,现阶段农民群众减负工作的主要内容是避免负担反弹。在监管工作中,主要是做好资金筹集以及劳动统筹管理,做好农民群众负担检测、负担信访和负担事件的归责探讨,另外还应当组织专门的管理队伍对农民群众负担进行专项整治,确保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最后必须确保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我们应当紧密结合现阶段农村地区服务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的实际发展状况,根据农村经济市场发展的实际要求促进农民专业合作,开展好专业合作示范与试点工作,尤其是要做好本地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积极总结过去经验做好推广工作,提高农民群众参与农村市场经济的积极性;另外是农村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应当确保工作机制的创新以及队伍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应当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制度,探索科学有效的组织形式。

2新时期农村经济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农经管理重要性认识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确保国家政府方针对农村地区相关优惠政策得以贯彻落实,保证优惠政策的经常化、制度化以及长期执行,这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做好农经管理对于激发农民群众生产积极性、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群众收入和处理农村矛盾等方面所发挥出的重要作用。所以,各地农业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应当强化思想认识,积极做好指导领导工作,把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点内容来落实,各级乡镇政府也应当从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

(二)完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

首先应当推进农村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调整和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机制,构建产权明确的多元化市场主体制度,支持农村地区积极发展合作社以及土地流转等模式;其次必须要积极树立农村经济发展新理念,相关政府部门和农业主管部门应当树立现代化发展理念,从而有效促进新农村经济结构转变,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产品的附加值,比如说可以推广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在农民群众中进行广泛的宣传,支持和帮助农民群众和农村生产企业朝着品牌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有效的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最后应当健全与农村经济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法律法规,比如说结合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转变来制定出相应的法规。

(三)加强经济管理队伍建设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从本质上来说必须要依靠管理工作人员来实施,所以我们要做好农经管理,其根本在于加强农经管理队伍的建设,致力于打造一批具有专业素质能力以及较高管理水平的经济管理队伍。第一应对目前在职的经济管理工作人员展开培训教育,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提升机会,确保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具备现代经济管理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第二应当确保基层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出模范带头作用,促进政府工作人员积极主动的参与培训学习;第三应当进一步普及落实大学生村官制度,鼓励更多的毕业生加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利用他们的知识能力为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同时,我们应当保证农经管理队伍的稳定性,科学的定编、定岗、定员,保证各个乡镇都配备有专门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

(四)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农业现代化程度逐渐提升,而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也逐渐突出,我们必须要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管理,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他们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这是农经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只有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引进外资,才能够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价值发挥出来,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同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