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初中语文教育导入技巧

时间:2022-11-06 05:23:00

探析初中语文教育导入技巧

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课堂导入能成为整个教学内容的基础,促使整个课堂一气呵成。因此,应追求导入技巧化,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主要方法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和新课标理念,结合课文重点内容来设计导入的方法,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开门见山,揭示新课”导入法

当前教学中提倡一种教学方法——目标展示法,又称“一课一得法”:要求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要想真正做到一“得”,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确定目标。一进课堂,就直奔主题,即“目标展示”导入。如:我上《谈语言》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语言,是我们人类交际的主要工具。怎样使文章的用语口语化、规范化?学习《谈语言》这篇课文后,我们就会找到答案。”目标展示导入法醒目,直截了当,直切主题,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法。

(二)“联系旧知,揭示新知”导入法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所以,我们在教授新知识的同时,能够巧妙地联系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情境。如:我在讲授《醉翁亭记》时,首先让学生迅速地回顾我们前面学过的课文《岳阳楼记》,再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上。

(三)“巧设悬念,引人入胜”导入法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即“丢包袱”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我一上课就说:“今天语文课,老师考大家一道科普题。”语文课考科普题,一下子吊起了学生“胃口”。于是,我问大家:红色的花朵热情,奔放,令人赏心悦目,精神振奋。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经过讨论之后,引入新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课重点内容自然迎刃而解。

(四)“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导入法

青少年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经常动手,可以刺激思维发展,提高智力水平。课堂上采用“动手操作”导入,可以大大活跃课堂的气氛。如:学习诗歌《湖心亭看雪》,事先叫学生准备好画笔、颜料。正课开始,我就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比赛画画,请根据诗歌《湖心亭看雪》的内容,画一幅画,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学生一听,可来劲了,勾描的勾描,涂彩的涂彩,忙得不亦乐乎,整个课堂气氛被调动起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迎刃而解。

(五)“直观演示,提供形象”导入法

初中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这种方法是利用实物、标体、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引发注意力,激发兴趣。直观教具可利用现成材料,也可自己制作。如学习《草莓》一课时,我就直接拿着一个草莓进课堂导入新课,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六)“故事导入,启迪思维”导入法

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如在讲授《马说》时,我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述关于伯乐的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通过历史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顺利导入新课,又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七)“留心观察,利用教材资源”导入法

不少同行以为教材资源即课文,其实,教材资源除课文外,还包括附图、插图、附文……这此都是教材资源。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插图,它配合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景物绘制或拍摄而成,是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插图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还可以用视觉形象补充文字描绘的不足。举例说:我在讲授《凤筝》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看教材上的一幅插图,然而问:“大家先不要看课文内容,说说这图上画了什么?”有的学生说,画面上画了三个孩子,一个在门里两个在门外,他们都在专注地看天上的凤筝。老师又问,谁能具体地描述一下这三个孩子的神态?有的说门外的孩子彼此抢夺着,似乎那小一些的孩子也想过过自己掌控凤筝的瘾,而那个大些的孩子,凭着自己的人高马大执意不肯。有的学生说那在孩子借了小孩子的凤筝,就不肯还了。有的学生又抢着说……从这些学生的反映可以看出:学生参与的热情非常高,而学生的积极参与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教学效果好自然是意料之中的事了。我事先也没料到一幅小小的插图能引来学生强烈的兴趣,就像一泉活水,荡起了无限的涟漪。

(八)“利用音乐,创设情境”导入法

悦耳动听的音乐可以产生愉悦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用音乐法导入会使学生快乐地进入课文中的情境,接受新知识。如《阿炳在1950》一课,我先简单介绍《二泉映月》这首名曲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播放《二泉映月》的录音带,让学生欣赏。《二泉映月》:是一首用变奏手法写作的作品。开始有一个像是感怀、叹息般的引子,几小节后出现的主题具有感慨万千的情绪。这个主题在全曲出现多次,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激昂悲愤的语调,似乎倾吐了作者的屈辱和痛苦,诅咒了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平,同时又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但又交织着疑问和伤感。由此而引出阿炳,让学生来探究阿炳坎坷的命运。

(九)“现代技术,制作课件”导入法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实现了“地球村”的梦想,这给教育带来了重大变革。课件这一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而制成的新鲜事物被广泛应用到我们的教学中。如我在讲解《孔乙己》时,我先播放了相关时代背景的课件,是从电影《孔乙己》中剪辑的片段,让学生对这一时代背景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学完这篇小说后,学生们头脑中都有了对孔乙己形象的想象,进一步了解小说的主题,深入体会到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有针对性,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可接受的程度,采用不同的导入法,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机动,不刻板,不单一。如《阿炳在1950》一课,既可用音乐导入法,还可用课件导入。这就要根据实际需要,采用最佳的方式方法,真正做到既扣“文笔”,又扣“心弦”。

其次,要明确“导入”与“整个课堂”的关系,不能让“导入”淹没整个课堂的教学。“导入”只能是“导火线”。时间方面亦应控制在3~5分钟左右,不能占太多时间。

再次,对于可供操作的导入,为保证课堂质量,要精心设计,有时还需预演摹拟,做到“万无一失”。

总之,课堂教学的导入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一名好的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深刻体会当前教学的指导思想,精心设计导入,充分发挥导入“导火线”“催化剂”“润滑剂”的作用。同时,还要明确,知识的不断发展、教育对象的不断变化、教学效益要求的不断提高,决定了作为一种艺术创造的课堂教学是没有止境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在这一环节付出教师的热情和创造,课堂教学才能收获预期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