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德育融合研讨

时间:2022-05-21 11:37:00

语文教学德育融合研讨

语文教学是一门融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艺术性为一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美读美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思想道德因素与情感因素往往融如水乳,不可分离,而且每每是情之不深,便德之不固,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深入挖掘语文因素的德育内涵时,不但要以理晓人,更要以情动人。这方面,情感教育派的于漪老师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在教《春》之前,她先让学生背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句,引起学生对祖国绚丽如画景色的向往,激荡起热爱祖国的感情。同时,于漪老师在教完《七根火柴》的后记中写道:“在表情朗读的时候,不少学生被感动了,有的学生在练笔中写道:“学了这篇课文,我难以抑制自己激动的心情,回到家里,我拿起小小的火柴端详着,端详着……”于漪老师利用自己的感情去演绎感人肺腑的语言文字,恰似着风化雨,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

二、古诗文诵读,心领神会,思想升华

古诗文直接承载了中华文化,其德育内容是丰富深厚的。利用古诗文优秀传统篇目进行德育教育,学生容易接受。新课程教材注重学生对古诗文的诵读和积累,同时也有助于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指的就是通过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对文章的神韵、主题思想便会慢慢的心领神会,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感染和教育。例如,全班高声齐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会感到有一股浩然之气充溢室内,使学生受到震撼,意志得以锤炼,思想得以升华;低声吟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则会进入一种美的意境,情操得以陶冶,心灵得以净化。诵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会感受到李白不贪慕荣华富贵、高洁傲岸的高尚人格,得到一种品格的陶冶。诵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学生感受到古人那种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从朗读背诵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培养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感情。

三、以写促思,加深体会,形成品德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引导学生学会用眼睛观察人、事、景、物,用心灵感悟人生,以写促思,让学生在作文中历练文笔,加深体会,提高认识,形成自己的品德。

1.结合教材和学生学习情况确定作文题目,鼓励真情表达。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的真情所在,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体会这种感情之后,适时给出相类似的作文题目布置学生写作,鼓励学生写自己的真实体验和感受,能够使学生被课文激发的思想感情得以延伸、扩展。我在教朱自清的《背影》时,学生完全被文中父亲仁慈、照顾家庭、关爱儿子的品格和父子间深挚的感情深深感动了,在齐读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对父亲的挂念时,更激起了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教完课文,我顺水推舟,布置了作文《我的父亲》,要求用“写真人真事,抒真情”的方法写一篇叙事散文,结果全班同学都写出了真情实感,而且叙事条理清楚。有一位学生在作文里写到他的父亲为了供他家姐弟三个上学去外地做建筑工,不慎摔断了手臂,父亲的爱让他刻骨铭心,父亲的伤又令他痛心不已!在作文讲评课上,我请他上讲台为全班同学朗读这篇文章,他读着读着,不禁声音哽咽,泣不成声,全班同学无不为之动容!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已经深刻体会到了人间至真至纯的第一爱,并把爱亲人、爱家的思想意识纳入了自己的思想品德结构体系中,并逐步发展形成自己的品德。除此,教完文言文之后,可以根据原文,按照一定的要求改写成现代文,或者是评论。如可以把《木兰诗》改写成记叙文《木兰从军》,让学生深刻体会报效祖国,巾帼不让须眉的英姿飒爽豪气。也可以用文言文为材料,鼓励学生写随笔,联系实际,有褒有贬,有感而发。如以《愚公移山》为材料,写《还要愚公精神》,使学生领悟愚公面对困难矢志不移、挖山不止的坚定信念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现实社会的重要意义。通过改写、议论,使学生更深刻、牢固地掌握课文原意,并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更透彻地理解文言文的思想观点,体会人物的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并内化成为自己的品德。

2.通过深中肯綮的作文评语,对学生的思想问题进行正确疏导。作文评语应该是对学生真实客观积极的评价,要体现对学生人生的关怀,对学生在作文中流露出来的不良思想和消极人生态度要给予正确疏导。如我布置了一篇题为《期中考试之后》的作文,一个女生在作文中毫不掩饰地表露了她对待考试无所谓,只想轻松打发日子的思想情绪。我便诚恳严肃的写了近一页的评语。时隔不久,这位女生在给我的一封信中写道:“那天下午,我读了您给我写的作文评语,我才真正认识到您是我们的大朋友……我读了您给我写的评语,我心里很后悔,过去我一直是破罐子破摔,直到这时,我才对自己又有了新的认识。”由此教师的正确疏导,可以使学生消极的思想意识得到抑制和转移。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途径是多样的,但不管采用哪一种方法,都必须注意德育要自然贴切,切忌抽象空洞的政治说教,牵强附会的联系实际,要让学生在欣赏享受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德育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另外要恰到好处,以免冲击知识教学,正确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学科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