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研究论文

时间:2022-11-30 03:22:00

骨髓炎研究论文

【摘要】骨髓炎是一种常见病,是化脓性细菌感染涉及骨膜、骨质及骨髓的疾病。中医对该病病名、特点及病因病机早有论述,现代医学对其病因病理亦有详细阐述,分析探讨中西医对骨髓炎的诊疗特点,以便更好地全面认识该病。

【关键词】骨髓炎骨疽化脓性细菌感染中西医结合

骨髓炎,是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的骨髓腔、骨和骨膜及周围组织的化脓性炎症。主要以感染、骨膜下脓肿、骨质破坏、死骨形成、反复的炎症刺激骨膜增殖、局部增大为特点。

1中医

1.1病名古代文献把此病称为“疽”或“骨疽”,有时痈疽并提。《内经》指出其特点是“骨腐肉枯”“内伤骨,为骨浊”,明代陈实功又称为多骨疽,以其疮内有死骨,死骨多是其特点,故“人以为多骨痈也”。由于患病的部位不同,有较多的名称,如生于大腿外侧者,称附骨疽;生于大腿内侧者,称咬骨疽;只生在股胫部者,称股胫疽;只生在手足腿膊等处,溃破后出腐骨的多叫多骨疽。本病特点为多发于四肢长骨,局部胖肿,附筋着骨,推之不移,疼痛彻骨,溃后脓水淋漓,不易收口,可成窦道,损伤筋骨[1]。

1.2病因病机《医宗金鉴》云:“痈疽原是火毒生。”人体受到阳邪侵犯或脏腑结热,五志化火等,使人体循环不息的气血功能破坏,经络阻塞,而形成局部的气血凝滞,或蕴结于肌肉,或停留于筋骨,气血蕴结,不通则痛。不能疏通,郁久化热愈盛,遂使血肉腐败,“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凡疮疡皆由五脏不和,六腑壅滞,则令经脉不通而生焉。”《疮疡经验全书·腐骨痈疽论》云:“夫贴骨痈者,即附骨痈也,皆附骨贴肉而生,字虽殊而病则一。此病之发,盛暑身热,贼风入于骨节,与热相搏,复遇冷湿,或居劳太过,两足下水,或久卧湿地,身体虚弱而受寒邪,然风热伏结,壅遏附骨而成。”其致病因素,概括起来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具体有:余毒流注,筋骨损伤,外感六淫,七情内伤,房室过度。《外科正宗·腐骨疽论》曰:“夫附骨疽者,乃阴寒入骨之病也。人之气血壮实,虽遇寒冷而邪不入骨。凡入者,皆由体虚之人,……,寒气乘虚入里,遂有斯疾。”总之,热毒是骨髓炎的致病因素,正虚是骨髓炎的发病基础,损伤是骨髓炎的常见诱因[2]。

1.3病情发展与转归骨痈疽的发生及其病程变化与机体的气血、脏腑经络等功能强弱有密切关系,气血充足,脏腑壮实,经络通畅,则抗病力强,即使发病,其病程损害也较轻浅,反之则损害严重,变化迅速,致气血雍滞,经络阻塞。在病程中,存在着“正邪相搏”的抗争。机体正气对细菌的抑制和病理损害的修复,促进愈合;反之,久病不愈,正气渐虚,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病情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病情缠绵反复,难以根除[3]。

2西医

2.1感染途径(1)血源性感染,身体的其他部位化脓性病灶经血液循环播散至骨骼。(2)创伤性感染,由外伤带入细菌,如开放性骨折时化脓菌直接进入骨骼,多见于交通事故和工业性创伤所致。(3)外来性感染,临近软组织感染直接蔓延至骨骼,如脓性指头炎引起指骨骨髓炎,慢性小腿溃疡引起胫骨骨髓炎。(4)手术后感染,即在施行各种骨、关节手术时由于消毒不严格等原因导致的细菌直接污染。

2.2现代研究骨内仅有细菌的存在并不足以造成感染[4]。在实验动物骨髓内直接接种致病菌也不易造成与人体所同样的骨髓炎。将硬化剂与细菌同时注入兔的骨髓内,可以产生与人体相似的骨髓炎。硬化剂能引起血液瘀滞及血浆渗出,给细菌聚集繁殖提供了培养基的有利条件。由此可见,在发生骨髓炎时,除致病菌要进入骨组织外,还必须使细菌在骨内停留,并且有维持其生存及繁殖的条件。人体对化脓性感染的早期反应,首先是炎性和免疫反应。骨组织早期急性炎性反应与其他组织也相似,出现局部血管扩张充血,血液瘀滞,体液渗出,与白细胞浸润,堵塞了小血管,导致组织缺血坏死。白细胞释放的蛋白溶解酶破坏了细菌,坏死的骨组织与临近的骨髓组织,渗出物和破坏的碎屑成为小型脓肿并逐渐增大,使容量不能扩张的坚硬骨腔内的压力更高,其他的血管亦受到压迫而形成更多的坏死骨组织。脓腔内高压的脓液可以沿着哈佛管蔓延至骨膜下间隙,将骨膜掀起成为骨膜下脓肿;可穿破骨膜成为深部脓肿,穿破皮肤,成为窦道;也可经过骨小梁进入骨髓腔,剥夺骨组织的血供后,使部分骨组织因缺血而坏死,在周围形成炎性肉芽组织,死骨的边缘逐渐被吸收,使死骨与主骨完全脱离。

本病特点是骨组织增生,硬化,坏死,死腔,包壳,瘘孔,窦道,脓肿并存,反复化脓,缠绵难愈,病程可长达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2]。

3治疗

3.1目的早期尽可能的控制炎症,控制病情的发展,阻止发生不可逆的骨改变,尽可能地保护关节和肌肉的功能,降低关节致残率。当发展成慢性骨髓炎时,治疗上应尽可能彻底清除病灶,摘除死骨,清除增生的瘢痕和炎性肉芽组织,消灭死腔[6];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提高全身抵抗力,为促进愈合创造条件。

3.2治法(1)骨髓炎在整个病程中,都有局部血液循环差,血液瘀滞的特点,利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患部的营养供应,减少渗出,减轻炎性反应,减轻局部内压,进而改善血运,加速愈合。(2)当骨髓炎在急性期或急性发作,全身症状较重时,结合全身应用抗生素,快速控制症状。但由于骨髓炎病理特点为病灶局部死腔形成、骨质硬化,以及软组织瘢痕化、局部血运不佳,全身应用抗生素在病灶局部很难达到有效抑菌浓度,且易产生细菌耐药而影响疗效,因此,在慢性期或缓解期,不主张全身性应用抗生素。(3)根据“腐肉不去,则新肉不生”,在外治方面以“祛腐生肌”为原则,以散瘀活血、祛腐拔毒、消肿止痛,能促进死骨的清除、脓汁的干净,进而促使新骨生长,瘘道愈合。(4)手术治疗,早期切开引流脓液,可减轻组织内压,有利于局部的血供,减少组织缺血性坏死,减少毒血症状,同时亦可在病变部位直接用药;当有死骨形成时,应清除死骨及炎性肉芽组织,改善局部的血供,减少机体对“异物”的排斥反应,减少致炎因子的渗出,减轻炎症反应,有利于新骨的形成和伤口的愈合。(5)中医认为本病主要因素“正虚毒滞”,治疗上应“祛邪与扶正兼施”,以补虚托毒,祛腐生肌为治则。应从整体观念出发,局部与全身兼顾,标本同治,内外结合等综合治疗。(6)要依据病因病机,病程演变的病理生理特点,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中西合璧,相互协同,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尚华.中医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7.

[2]蒋位庄,王和鸣.中医骨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92,107.

[3]王少山,张世华,邱红明.骨病中西医诊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413423.

[4]何伟,张俐,王维佳.骨病临床研究[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06:53.

[5]蓝世隆.骨髓炎[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34.

[6]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92.